第一篇:衡水现象引发的启示
衡水现象引发的启示
高三英语组
张霞
在河北一个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有一所叫做衡水的学校,它连续多年蝉联河北高考冠军,清华北大生人数年年攀升,2012年达到96人,成为许多名校的优质人才培养基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咋舌的奇迹,被全国教育界誉为“教育的神话”、“全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成为全国中学学习的榜样,每年数以万计的人员前来参观取经。衡水中学并非一夜暴富,衡水现象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它的成功值得深思。衡中学习归来,我一直在反思,我们的不足在哪里呢?现结合我校实际谈几点个人看法,不太成熟,但希望能对学校建设有所裨益。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积极氛围,点燃师生激情
走近衡中,校园外围墙上长长一排的优秀考生照片几乎覆盖了东西两面墙 壁,扑面而来的清新感觉让心情为之一振,这就是传说中的衡中啊,果然不一般,榜样的激励引导在校外就感受到了;紧挨校门口两侧的巨幅宣传栏中最醒目的是校长与考上清华北大孩子的手拉手的合影,还有其他体现学校各种活动与教学理念的,那种浩大的气势、那种伸张的感觉叫人不由驻足留恋,拍照留念;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各种形式的标语口号、道路两旁悬挂的优秀学子头像牌,别具一格的教学楼名字:求真馆、揽月楼,学生自选并亲自手书的励志名言与座右铭,走到哪里其所彰显的精神都有体现,时时处处渗透优秀理念,传递着一种向上的力量,营造一种奋斗、竞争的激情,极大地鼓舞着莘莘学子与杏坛园丁之心。比较之下,我们学校的校园文化就略显单薄了点,分校甚至可以说是严重缺乏,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衡中的做法呢?面积不妨大一些,形式不妨多一些,学生的主角意识增强一些,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一下,领导的重视也不容忽视。
二、精细化教学管理,分工到人,责任到位,各司其职,各干其事 教学的管理要么重视过程,淡化结果;要么重视结果,奖优罚劣,淡化过程 管理。但我们的做法是过程也要,结果也抓,处处伸手,处处干涉,及大地牵掣了教师精力与工作积极性,制约了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譬如各种不合时宜的活动,论文了、感受了、心得体会了,计划总结了,千篇一律,强制性的集中时间搞突破,其结果就是胡编乱造,生拉硬扯,没有多大价值,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形式主义太多了,分不清主次,冲淡了主题,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其实教科研的成果是一种自觉的行为才有效,我们的教师许许多多在真真切切的干实事,干了就会有感触,有感而发是自然的事情,只不过时间精力有限,或者没有养成这种习惯。学校应该引导大家总结成果,书写案例,重奖之下必有勇夫,每年或每期给予有教学或教研成果的人员以奖励,还怕不会有人行动吗?其质量与数量与现行制度强迫行为下的结果必然不可同日而语。
合适的时间干合适的事情就是高效,正确的事情没有发生在正确的时间与地 点就不会有正确的结果。每期开学初或期末正是稳定学生军心或排除干扰因素出成绩的时候,我们往往在此时急于开张或收尾,开始各种文字工作收缴,好像没这一道就没做事似的,班主任与骨干教师此时真是痛苦万分;大考前后正是与学生谈心的最佳时机,我们却又被其他杂七杂八的事情所累,抽不出时间,只能空焦虑,白白错失良机。所以,少伸手,莫乱弹琴,不干活的别瞎指挥干活的!
关于手写教案,多年来也是弊端之一。当今网络通讯技术如此发达情况下,信息量之大超出想象,鼠标一点,庞大的题库资料库海量呈现,但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查询,筛选,鉴别,整理,最后为自己所用,用后再反思整理,本身就是备课,且工作量之大远远大于书写几页教案,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集百家之长,何必让大家把大量的宝贵时间浪费在徒劳无益的事情上呢?多少次众人聚在一起议论这个事情,引为憾事。为何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用过的好课件或word学案集中起来,建立自己的题库,编写自己的配套练习题呢?先按年级科目排,各人的工作一目了然,用后定稿的再放入校库,成为以后的蓝本,在此基础上再修修补补,为后来者借鉴。一来可节省大量时间精力,腾出更多时间研究学生学情,专研设计课堂教学与作业精选精做,打造高效课堂;二来可以从事教研,开发校本课程,凸显各人特色教育。如若怕落不到实处,就加大听课力度,正好腾出时间了呀,还可以建立健全学生评价制度,不为学生认可的课堂或教师不会出成绩,岂不误人子弟?双重保险之外,中考末考为最后的参考。还有,每期举行两次优质课件或教案比赛,还怕优者不会突出吗?
三、加强集体备课,向集体教研要成果。
集体备课年年搞,周周做,但成果呢?不怨老师,在于引导不到位,这种集体不作为不恰好说明了目标的缺失吗?以前我们曾经尝试过共同教案,还上交过电子教案,但其结果呢?如泥牛入大海,无声无息了,挫伤了有想法教师的积极性。我们大可借鉴衡水做法,将备课形成学案,成为校园共享成果,每一届都借鉴上届成果,有继承有发展,多好!我们教师无论能力还是水平都不在衡水之下,却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单调的知识重复环节上,相当一部分青年教师对课堂设计其实并不在行,却苦于无时间精力,又缺乏高手点拨。如果我们有了自己的学案与成品题库,只剩熟悉与去粗存真的工作,可以节省多少时间与精力备课堂设计啊!两三轮修改后,就是精品中的精品,腾出来的时间打造高效课堂,搞创新,研究命题,既可避免满堂灌,又可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学习热情,提升专业素养。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将细节管理工作落实到极致,纲举目张,有活动必有成果,有成果就有价值体现。具体做法教科研带头人、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不妨坐下来议一议。
四、高效课堂的打造与时间的合理分配之间的关系
我们两年来一直在搞有效教学,不过只是从教师层面上进行,没有完全考虑学生的感受。衡中对于时间的划分很有启发,早上5节正课前的几个小时间段利用率极高,6:05到6:28的23分早读,6:50 到7:35 是45分钟的早预备,12点到12:20又是个20分钟的自由讨论时间,晚自习后9:50到10:10分还是20分钟自由讨论时间(吃饭分成几个段按年级分批次进行),这样的小时间段学生不会疲惫,思维的转换有利于提升效率,我们不能照搬,但结合实际能否做个调整呢?上午的最后一节课都是公共自习,除班主任可进班维持秩序外,不允许任课教师进班;下午五节课,也有自习,晚自习三节也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讲课。每天5、6节自习课,大把的自修时间还给了学生,加上作业形式多样,有课堂作业,须当堂完成,课外作业自习时间做,自助餐作业公共自习时间选,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一体,且规定时间内完不成的不允许再写,变被动强迫学为积极主动学,课堂与自习搭配合理,练习、反思、总结、巩固相得益彰,学生成绩何谈不好呢?白天的时间充分利用,挖到极致,晚上彻底休息放松,顾及到人体生物钟与科学调配的间歇性。
五、加强学生自我管理,健全各种课外活动
衡中的课间操被称为“天下第一操”,确有其可取之处。中午课间操时观察 跑操,每班学生紧密排列成一个个方阵,小步伐,快频率,步调一致,就像一块方板向前快速运动。同时每班高呼各自的特色口号,喊声振天,整个校园充满激情。每个班级的旁边有纪委监督,有学生会的督促,有班委的招呼,纪律严明有序,功夫非一朝一夕可成。其他的各种活动可想而知,必定不搞花架子(有成果在那里摆着呢),实现了在活动中育人,课内不足课外补,课外不足课内充。这些都不同程度促进了课堂教学,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彰显特色教育,营造良好氛围,点燃学生激情,全方位大尺度弥补了室内教学中的不足。
有人说衡中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榨取教师学生的精力与时间,还有人说衡中追求的办学目标就是追求高升学率,而它们之所以受到全国众多学校的极力追捧,靠的也其是令人咋舌的高升学率,敬佩之余,我们关心的是这种模式能走多远?诟病也好,质疑也罢,衡中模式走红自有他的道理,在现行教育制度下,高考指挥棒不变,升学率永远是学校生存的命脉,作为教师的我们荣辱也与此休戚相关。能考上好大学的教育模式就是好模式,只要有高考,这种模式就适合,因为这种教育模式真出成绩,没成绩一切都是胡扯!
所以,兄弟姐妹们,还等什么?如果有一种模式能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自动学,反复学,我们又何必做名义上的罪人呢?行动起来吧,同志们!努力吧,革命尚未成功,我辈仍需努力!2013、3、12
第二篇:加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加班现象所引发的思考
随着《劳动者同法》的实施,超时加班这一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深思与探讨,如劳动者主动加班应不应支付加班费,法律如何防止隐性加班,劳动者不能获得足额加班报酬的根源何在,加班费基数如何确定等等。本文通过对加班现象及加班规定进行研究,尝试对上述问题给出答案。
近几年,一连串加班猝死事件引起媒体和学术界对于“过劳死”现象的关注。一项专题调研显示:每天工作8 小时以上的IT 人比例高达77.8%,其中工作11 小时以上的占22.5%。2006 年,人力资源开发网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80% 的企业存在劳动者加班现象,而其中45% 的企业对劳动者加班没有补助。以上案例和数据说明,超时加班在体力劳动者中和脑力劳动者中都绝非个案,加班没有加班费使劳动者的权益被严重侵犯。虽然法律作了最高加班时限限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应支付加班费,但是劳动者休息权和报酬权被侵犯的案例仍然屡见不鲜。本文通过对加班现象及现行有关加班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寻劳动者无奈加班现象所折射的劳动立法的不足,并尝试对法律调整给出意见和建议。
一、加班现象分类
根据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加班现象中的主被动关系,加班现象都可以归结为以下3 类: 第1 类是用人单位直接要求加班。这类加班多发生于纺织、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和旅游、零售等公共服务行业,具有相对竞争优势、规模较大的企业,一般建有完备的加班管理制度,劳动者清楚“加班会获得较高报酬”,认为收入和付出成正比,公平感较强;而许多中小企业利润空间不高,企业所有者不愿与劳动者分享利润,不愿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劳动者不加班就面临失业的危险,工作满意度不高。
第2 类是用人单位间接要求加班。这类加班又称“隐性加班”,劳动合同法称为“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多发生于高科技和咨询广告类企业。用人单位通过单位内部严格的考核制度,例如末位淘汰、工作进度管理等,变相提高劳动定额标准,强迫劳动者加班。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2006 年曾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员工做过一次加班调查,结果显示,70%的员工经常加班,日加班时间大部分是2~4 小时,67%的人是为了完成工作“自愿”加班。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的席公民律师表示,隐性加班也属于加班范畴,但前提是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其工作量确实属于常人在正常范围内无法完成的。由于国家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工作量标准,法律对于隐性加班也没有明确的规定,举证和诉讼有一定的难度。现行加班法律法规的缺陷使劳动者无法主张自己的权益,报酬权和健康权双双得到侵犯。
第3 类是劳动者主动加班。这类加班多发生于中高层领导及其他想通过工作业绩获得职位升迁的人员当中。他们对高报酬的预期和允许报酬滞后兑现的心态,与用人单位年薪制、股权激励计划、职位升迁计划等人事安排取得高度一致,加班真正成为“劳动者自愿的行为”。
二、加班规定研究
毫无疑问,根据“公平公正”原则,对于以上3 类加班现象中的第1 和第2 类,应纳入劳动法律关系调整,以体现劳动法律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立法宗旨。第3 类加班,是用人单位较好实施经营管理权的具体体现,劳动者可以独立地在报酬权和休息权之间做出取舍。国家现有立法对于第1 类加班现象的立法保护存在明显缺陷,对于第2 类加班现象则仅有原则性的规定,监管措施及法律责任完全缺失。
1.不支付加班费法律责任过轻和对超时加班法律监管措施不足,用人单位违法风险小,导致用人单位无视法律规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支付,过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加付50% 至100%的赔偿金;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第二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按受侵害的劳动者每人100 元以上500 元以下的标准计算,处以罚款。实践中,劳动监管部门对于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遵循“不告不理”原则,没有劳动者举报的,监管部门通常不进行查处,同时规定劳动者举报用人单位违法加班的,必须“实名举报”。河南农业大学法律系主任杨红朝认为,从法律角度讲,劳动者索要加班费是一种民事权利,如果劳动者主动放弃这种权利,法律也不会加以干涉。郑州市劳动监察大队一负责人说,匿名举报在劳动行政部门依法行政时,往往会遇到执法难题。因此,对于劳动者不敢举报的,劳动监察部门不愿监管。违法风险低、法律责任轻,导致用人单位在违法安排劳动者加班时毫无顾忌。2.加班的举证责任不清,是大多数第1 类劳动者无法保护自己合法加班权益的根源。目前,对于主张加班费由哪一方举证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大多数人认为,根据2001 年4 月30 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因加班费属于劳动报酬,用人单位不支付加班费属于用人单位做出减少劳动报酬的决定,应由用人单位举证。但也有观点认为,法律不能要求对“未做之事”提供证明。用人单位是否安排加班,应由劳动者提出自己加班的初步证明,例如工资条、证人证言等,再由用人单位提出反证。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反证,根据2008 年5 月1日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39 条所确立的推定原则,可支持劳动者的主张,这样做可避免所有劳动者都主张加班费的不合理局面。在实践操作中,仲裁和司法部门往往倾向于要求劳动者提供初步证明。而对于劳动者而言,“提供初步证据证明自己加班”,实际上相当于承担了举证责任,这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明显不利。一般说来,劳动者通过考勤记录证明在休息日加班还比较容易,但证明工作日延时加班往往存在很大困难。这也是劳动者在加班争议诉讼案中,加班费主张不能得到全部支持的原因。3.对于用人单位间接安排加班法律约束的缺失,使得“隐性加班”愈演愈烈。无论是《劳动法》还是其他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提及延长工时的时候,均使用了“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表述,意在明确法律约束的是用人单位“安排的”加班,对于个人主动加班的则不予限制。实践中,用人单位多是钻法律的空子,巧妙避开“安排”二字,通过企业文化、考核等各种手段向劳动者施压,变相强迫劳动,使得劳动者无法获得单位安排加班的证据。目前,对于用人单位间接安排的加班,尚无行之有效的法律约束。《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劳动定额标准,不得强迫或者变相强迫劳动者加班,将隐性加班纳入调整对象,但由于脑力劳动定额标准和制订者的双双缺失,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制度制订过程中的弱势地位,使得这一条在劳动实践中不能真正构成对用人单位的约束。
4.加班基数可以约定,变相降低了劳动者加班的劳动报酬。根据1995 年1 月1 日施行的《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第四十四条,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分别按照本人基本工资的150%、200% 和300%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根据1995 年1 月1 日施行的《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按照不低于劳动合同规定的劳动者本人小时工资标准计算支付劳动者的加班工资。前后两条规定本身就存在矛盾,何为基本工资?工资结构不单一的,小时工资标准如何计算?由于国家层面立法不具备可操作性,也未对地方立法作出原则性规定,各地立法对工资基数规定的分歧较大。部分省市立法,例如《江苏省工资支付条例》和《安徽省工资支付规定》,规定用人单位可与劳动者约定加班工资基数。在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利用这一条,与劳动者约定的加班工资基数远低于劳动者正常劳动的工资标准,甚至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加班基数,使劳动者加班加点的单位劳动报酬比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还要低。
三、调整有关规定的建议
1.适时创新劳动监察手段,对不合理加班现象从立法和司法角度检讨不足。对于企业违法安排加班劳动监管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监管部门囿于地方政府扶植企业发展的压力,降低了监管的力度;更多的原因是劳动者参与的缺失,导致监管的链条断裂。劳动者对于用人单位直接和间接安排加班的容忍与默认,其产生根源是劳动力供大于求,但是劳动立法给予劳动者法律武器的不足,客观上也对不公平现象的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呼吁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合理处理“公平”与“效率”问题,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对于不合理的加班现象,一方面需要创新劳动部门监管的手段,更重要的是不能把视线仅仅停留在执法层面,有必要从司法角度检讨不足,从立法角度给予劳动者更多的倾斜保护。2.明确加班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个人主张加班费无需提供加班证据。新实施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对于劳动者来说应当是一个利好,但是仍然无法解决劳动者作为被管理者难以取证的尴尬局面。而用人单位作为劳动力的拥有者和支配者,完全有能力证明劳动者是否加班,从而证明劳动者的加班费主张是否合理。如果用人单位不能证明劳动者加班与否,就推定劳动者的主张成立。通过用人单位承担举证责任的设计,可以有效地改变劳动者对于加班问题束手无策的局面,有效缓解隐性加班现象。同时,并不妨碍用人单位行使经营权和对劳动者的管理权。用人单位可以建立考勤制度,并由劳动者对考勤结果签字确认,或者建立加班审批制度来规避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这种制度设计与《劳动合同法》强制推行书面合同,并加大用人单位不订立书面合同的法律责任和法律风险的思路一样,只有加大用人单位违法安排加班的法律责任,并将法律责任与劳动者的利益挂钩,从而通过劳动者的维权行为加大用人单位的法律风险,才能真正换来用人单位对法律的尊重,扭转监管部门无力监管的局面,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利益。
3.在国家立法层面规定加班费计算基数的构成原则,禁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以低于劳动者正常工资的标准计算加班费。在国家层面明确加班费计算基数的构成原则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国家对于企业等用人单位工资确定和支付权的放开,产生了很多工资名目,使得加班费已无法通过基本工资、标准工资等内涵和外延都无确定所指的名词确定。因此,目前各地立法中加班费基数的表述及计算方式有很大差异,很多地方立法采用概括及列举的方式框定加班费计算基数,例如《深圳市劳动者工资支付条例》第四条、《广东省支付条例》第五十四条;也有地方立法求助于集体合同规定,例如北京市、上海市的规定。各地规定的不统一,加大了人才流动过程中产生劳动争议的风险。二是各地立法中加班费基数都低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的单位劳动报酬,不符合公平公正的原则,劳动者加班费基数至少应与正常工作时间的单位劳动报酬相同,这应当通过国家层面立法予以明确。有鉴于此,建议参照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方式,以劳动者前12 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性收入作为劳动者加班费的计算基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两个问题。
第三篇:交通拥挤现象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交通拥挤现象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软件工程1002班——蒋红如
学号:3100305203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人口的高速膨胀,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日益增大,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社会对机动车的需求日益增加;同时,由于受到资金、土地和城市空间的制约,城市道路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交通需求,供需的不平衡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挤问题。
关键词:汽车的需求和供给,外部性,城市道路。
21世纪是个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的购买量也逐渐加大。从而导致了现今普遍存在于中国个大城市的严重问题——交通拥挤。
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的社会,这就要求我们要用经济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用经济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就交通拥挤这一社会现象而言,我们就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去分析。
一、交通拥挤的经济分析
1、城市道路的公共性
公共产品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两个基本特征。根据满足基本特征条件的不同,公共产品又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城市道路就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其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的准公共产品。受特定的路面宽度限制,A车在使用道路的特定路段时,就排斥其他车辆同时占有这一路段,否则会产生拥挤现象。因此,公路的非排他性是不充分的。但是,公共道路又具有非竞争性。它表现为,一是公共道路的车辆通过速度并不决定某人的出价,一但发生堵塞,无出价高低,都会被堵塞在那里;二是当道路未达到设计的车流量时,增加一定量的车的行驶的道路边际成本为零,但若达到或超过设计能力,变得非常拥挤时,需要成倍投入资金拓宽,它无法以单辆汽车来计算边际成本。
而城市道路由纯公共产品变为准公共产品,源自于“搭便车”现象造成的。所谓搭便车现象是指公共物品购买时出现的,某些人享受了公共产品的消费,但却没有支付公共产品的生产成本的一种行为。正是由于在城市道路的使用中,出行者不愿表达出自己从道路使用中得到的真实受益,市场就不可能提供公共产品,提供城市道路成为政府的职能。正是因为城市道路使用中“搭便车”心理使城市道路供给不足,导致了城市道路拥挤现象。
2、汽车的供给和需求
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对车的需求增加。人们赚的钱越多,越富有,他们对车的需求就越强。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为了避免挤公交车而去买车。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车的生产成本,从而使车的价格降低,也就会促使更多的人去买车。综上原因,就加大了对车的需求量。
供给:随着人们对车的需求量的增加,相应的生产者会加大对车的供给。另外,一个决定供给的重要因素——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会降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produce efficent),从而,增加生产者剩余(producer suplus)。所以,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汽车。
在汽车的需求和供给的共同影响下,就导致了公路上车的大量出现。
3、交通拥挤与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组织和个人)从事经济活动时,其成本与后果不完全由该行为人承担。外部性的产生必然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道路的稀缺性和公共性,必将导致城市道路使用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因为要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边际个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或者边际个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受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两者将存在差异,从而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出现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产生了以下外部成本: 拥挤费用,每个新加入交通流的用户对其它所有用户所产生的费用,包括由于相互间的干扰而造成的车辆运行成本的增加和时间延误费用的上升;损坏路面;环境污染(废气,噪音等);交通事故。例如,市场调查机构“零点”公司曾就“居民生活机动性指数”算过一笔账:北京居民拥堵经济成本已经达到每月335.6元,以北京1700万人口计算,每月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7亿元。这还不包括交通拥堵造成的环境代价。
二、交通拥挤的对策
1、增加道路承载量
2、征收拥堵费
3、错开上下班时间。
4、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参考文献:
1、李维生.大中城市交通拥挤堵塞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2、闰庆军、徐萍平.基于外部性的交通拥堵成因分析与缓解策略[J].经济论坛.2005年第5期.3、高彬.治堵再添六大措施.北京青年报, 2003年11月8日.4、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
第四篇:交通拥挤现象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交通拥挤现象引发的经济学思考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电子系 肖为坚 3110209308 21世纪是个经济急速发展的时代,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车的购买量也逐渐加大。从而导致了现今普遍存在于中国个大城市的严重问题——交通拥挤。
而且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交通拥挤和堵塞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拥挤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如时间浪费、成本上升、空气污染等。由于城市道路作为公共资源,城市道路的供给在一定时间内无法完全满足需求的增长,因此交通拥挤成为许多城市特别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共同难题。
出现了交通拥挤的现象就说明人们逐渐对车的需求量增加,以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在汽车的需求和供给的共同影响下,就导致了公路上车的大量出现。
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加,使得人们对车的需求增加。人们赚的钱越多,越富有,他们对车的需求就越强。一般情况下,人们总是为了避免挤公交车而去买车。另一方面,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降低了车的生产成本,从而使车的价格降低,也就会促使更多的人去买车。综上原因,就加大了对车的需求量。
供给:随着人们对车的需求量的增加,相应的生产者会加大对车的供给。另外,一个决定供给的重要因素——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会降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提高他们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生产者剩余。所以,生产者愿意提供更多的汽车。
道路是社会的共有资源,但是当今社会,人们大多开着自己的私家车上下班。因此,人们会很经济的考虑选择哪条路去上班。很显然,人们会选择一条既近又不收费的路,既省钱又省时间。这就体现了一个共有资源——免费而拥挤的路——具有竞争性而不具有排他性。既然是不收费的路,那么人们就会不约而同的选择这条路。这就很容易导致这条路的交通拥挤。
以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交通拥挤产生了负外部性,外部性的产生必然影响到资源的优化配置。城市道路的稀缺性和公共性,必将导致城市道路使用外部性问题的产生,因为要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边际个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或者边际个人收益等于边际社会受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两者将存在差异,从而不能达到资源配置的效率最优,出现城市道路交通拥挤。城市道路交通拥挤产生了以下外部成本: 拥挤费用,每个新加入交通流的用户对其它所有用户所产生的费用,包括由于相互间的干扰而造成的车辆运行成本的增加和时间延误费用的上升;损坏路面;环境污染等。
交通拥挤必然导致车辆的行驶速度大大降低,这就使得人们在路上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同样也使司机浪费更多的汽油,也就增加了汽油的直接成本。
此外,交通拥挤的产生,就要求政府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管理。很自然,政府会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样也就增加了社会总成本。人们买车用来上下班,是为了减少挤公车所浪费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恰恰相反,由于出现了严重的交通拥挤,就大大降低了人们的这一预期效用。环境,很显然是一种共有资源。大量汽车的出现,导致了环境这一共有资源的严重污染。这样就减少了其他人拥有良好环境去生活的机会。
因此,我们要学会使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我们要增加道路的承载量,通过增加道路供给增加一个城市的交通容量,减少交通堵塞,降低拥挤程度。但是,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经验告诉我们,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同时美国的交通问题研究学者当斯指出,新的道路设施的建设可以减少出行的时耗,但与此同时又会吸引其他道路上的以及其他方式的交通量向新道路的转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新建道路上的交通拥挤将恢复到原来的状况。一般而言,新的道路建设不会改变原来的拥挤水平,诱发的交通量将很快占据新增的道路设施。被诱发的交通量,是由于以前受道路供给水平限制而没有实现的潜在交通量。所以,单纯依靠增加道路交通设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挤问题。
我们知道,互补品是:一种产品的价格上升,会导致另一种产品的需求量下降,则这两种产品就是互补品。汽车与汽油正是一对互补品。因此我们可以采取提高汽油的价格的方法,来限制行车的数量。使用私家车的人们,会很关心汽油的价格。一旦汽油的价格升高,就会加大他们的机会成本。这时,人们会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机会成本,而尽量少用自己的车。用乘公交车或自行车来代替。
综上所述,交通拥挤这一普遍的城市现象,引发的问题是十分严重的。这也就提醒了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以经济学的思维去观察事物,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篇:从啃老族现象中引发的思考
从啃老族现象中引发的思考
1230190088 赵梦月
人们给啃老族这样画了一张像: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才没有,四肢简单,五马乱跑,六亲不亲,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久)座不动,十分无用,生理上成人,而心理上仍未断奶。
有人说啃老族是对教育的报复,何其深刻!啃老族的家庭教育到底缺失了什么? 第一,缺失了独立性的培养。
独立性是指一个人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社会生存及进行创造性活动必备的心理品质。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他们从一生来就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庭围绕着他们转,父母长辈的一切都服从于他们,对他们倍加溺爱和呵护,什么事都不让孩子操心,什么事都不用孩子管,总认为只要孩子能快乐成长,家长干什么都行。而且,大多数父母在对子女的抚养过程中,只重视和关注子女身体衣着是否避寒保暖,生理是否健康等,而往往忽视孩子在精神上是否独立、人格是否成熟的。
这样的家庭教育,使孩子自小衣食无忧,未受过任何委屈,习惯了一切由父母包办,长大成人后无法从精神上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对父母依赖至极。甚至心安理得认为父母挣的钱我来花,吃老人的、用老人的天经地义,做父母的就应该俯首甘为子女牛。
我们知道李嘉诚是亿万富翁,他的儿子去国外留学都是自筹学费。美国的石油大王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从小家教很严,靠给父亲做雇工挣零花钱。
做一个明智的父母,就是让孩子从小学会自立。这个生存法则连狮子和狐狸都知道,狐狸幼小的时候被其妈妈赶出巢,狮子幼小的时候也被妈妈逼着去捕捉食物。为什么我们总是把孩子护在身边,不敢放手呢?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第二,缺少抗挫折的教育。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加之家长对于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生怕孩子吃苦,更别提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了。在过分优越的环境中,孩子的生存能力也越来越弱化。现在的啃老族就是活生生的明证。从现在啃老族中的部分人看来,他们承受不了找工作中的挫折,一遇到失败,就不愿在尝试了。
第三,缺失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
家庭本应成为子女的第一大课堂,子女的勤劳、孝顺和责任感都应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向他们传输的。而中国最初的几代独生子女,也正是啃老族的主要组成人员,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这些年轻人,从小在捧着、抱着、举着、背着、顶着五着下成长起来,养成了事事由家长做、处处有家长呵护,任性、不能完全独立、缺乏责任感的性格。啃老族中,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习惯啃父母,也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主动让孩子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