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作学习在大班额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的探究》课题第三阶段初步实施阶段总结
《合作学习在大班额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的探究》课题第三阶段初步
实施阶段总结
合作学习在现今的教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管控小组合作学习同样是在课堂教学中,但是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在经过近两年的合作学习探索过程中,课题组教师发现只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合作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很多的合作是在课下进行的。研究发现课堂合作学习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一是时间有限;二是合作内容少;三是形式古板(表演的多);四是不能真正的主动的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课题探索的目的之一是:实现学生在学习有困难时,寻求他人帮助的合作意识;潜移默化引导学生,赏识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见贤思齐,形成主动学习的內驱力。针对这些与课题相悖的方面,我们探索了预习和作业双批的形式来改变学生的被动合作,加强学生的主动合作意识。主要方式如下:
学生的学习小组都是异质分组,我们把学生分成三层,即A类、B类、C类,每组6至7名学生,分成A类学生两名,B类学生两名,C类学生两至三名。A类为成绩优秀且学习主动的学生;B类学生成绩优良,学习行为欠主动或被动的学生;C类学生学习成绩一般,学习品质存在问题的学生。作业也分三个层次布置,C类学生必须完成教学基本任务的习题;B类学生完成有一定难度或思维方式较难的习题;A类学生完成思维难度较高的习题,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布置相应的习题。每天作业要求批改两边,即双批。先由A类学生给B类学生批改B类题;再由B类学生给C类学生批改C类题;然后教师再批改A类同学的作业和重复批改B、C类同学的作业,目的扩大A、B两类学生的作业认知阅读量,减少认知书写量;教师对B、C两类的作业批改一是检查这两类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二是检查A、B两类同学是否真正进行了对下一类学生的辅导,小组合作是否真正实施。课前预习同样是以上的检查方式与合作方式,每个学生所针对的学生就一两名,管理负担较轻,学习负担较大,因此合作的目的较为突出。
教学评价也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小组评为第一全组光荣,人人有奖。为了建立小组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课堂老师还组织了一些非教学的活动增加学生对学习小组的认同与责任感。
经过了一学期的探索效果比单重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效果突出,使我们今后对合作学些的有一探讨的方向,部分课题组老师建议将家长纳入合作学些小组,发挥家长的作用。
第二篇:《合作学习在大班额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的探究》课题第三阶段实施研究阶段总结
《合作学习在大班额数学教学中应用策略的探究》课题第三阶段实施
研究阶段总结
本课题研究工作到现在已经近两年了,经历了第一阶段“准备与分工阶段”和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现在正在实施的阶段是第三阶段“实施研究阶段”。在经历了第一、第二阶段后,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提升了课题研究的认识,尤其是课题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增添了课题组成员实践积极性。现就研究过程做一汇报。
一、课题研究准备。
课题初定时期,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的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操作性认识并不相同。在查阅了相关理论书籍和有关合作学习的文献、论文后,课题组成员的老师们逐步认识到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性的主流学习方法之一,从而统一了研究课题的认识,同时提高了课题研究的积极性。我们的课题是面临大班额的教学班级立项展开的,对于合作学习的已有的经验和理论,在大班额教学应用中,总有些不适应或相悖的地方,这些经验和理论难以成为大班额教学的成果,成了实施合作学习的瓶颈。此项理论的研究大都在西式教育的基础上研究,我们国家引进后也是发达地区实施的成效较为突出,面临的我们内陆教育欠发达的地区,大多数实行的是大班额的教学,这就出现了合作学习的分组,分组后的组员人数与教学时间不够的突出矛盾之一,如何高效的合作学习,如何在大班额的合作学习中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如何驾驭大班额的合作学习成为我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经过近一年的准备磨合,我们的课题进入了实施研究阶段。
二、实施与研究。
实施与研究是课题是主要阶段,主要经历由课题的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和第三阶段实施研究阶段。主要研究的内容有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合作学习的意识的强化与行为的规范、教师在实施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教学技能与方法、课题组教师定期开展的合作学习的教学经验交流与研讨、合作学习教学经验的理论提升与呈现;学生的分组频数的优选、分组人数的控制范围、异质分组的研究、小组成员的学习任务的分工与合作等。
(一)加强教研定期交流。
本课题自开题以来,每月都坚持定时定点的开展课题组成员的教研活动,解决了教师中的实施过程中的共同困惑,如分组问题、概念课的合作学习问题,活动课的合作问题,探究课的合作问题等等;同课头的老师课前课后开展灵活多样的教研,课前研究教学方法、课后反思讨论改进。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全体课题组成员在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中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课题组成员老师在课题开题后,就课题的理论基础,发展方向,现行的规模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大班额下如可高效实施合作学习,没有现成的可以照搬的模式,因此,我们加强集体备课,重点是在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课型下,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步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有困难时,寻求帮助的合作意识,这是开展合作学习的必要的条件;第二步努力实现学生,赏识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见贤思齐,形成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是合作学习的充分条件。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学习成绩”,但是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努力学会赏识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学会做人也是课题的核心价值,合作即是团队,团队的协作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密不可分。
(二)完善合作学习机制。
在教学中合作学习形式和应用,课改以来以为广大教师普遍选用的教学形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全国各地各校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发展逐渐形成了在地区或全国有一定影响的教学模式,在合作学习中,小组的形成是合作学习的关键,经过了近一年的时间我们不断的改进小组的分组,参加课题的教师有的是班级自然座位四人一组,有的是六人,最多的还有八人小组的分组,经过一学期多的对比,效果不是很好,原因是按学生自然座位分,形式简单方便好合作交流,上课教师一说小组合作同学们马上就会凑到一起展开合作学习,但是这样的分组往往会出现个别组全部是比较优秀的学生或是全部是学有困难的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的进度不一致,给教师课堂教学后续带来了不能掌控的因素。介于这样的原因,在经过反思后,我们还是采用了“异质分组”,即学生座位在满足身高的前提下,经量分成几个层次都有的合作学习小组,从而实现学生有能力交流,有交流的对象,细到动脑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动手能力强以及男女搭配等等的都要考虑,最大化实现兵教兵,兵学兵,先学后教的合作机制,另外,这样分组,就课前预习,课后拓展都比较容易实现,不仅是教师要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问题出课堂,学习小组成员也可带着问题课前合作预习、带着问题课上合作学习,还可以带着问题课后反思合作学习。
(三)教学效果。这一点是很多老师关心的,也是课题组成员老师关心的,在经过了近两年的课题研究过程中,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所带班级的学生成绩普遍有所提高,学生的动脑、动手、语言表达能力都有一定的进步,同时合作学习也加强了合作师生的感情,学生之间的感情,相互帮助取长补短的教学氛围非常突出。融洽的教学氛围带给我们课题组老师优异的教学成绩。课题组关欣老师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名列年级前茅、张红军、李慈秀、多莉等老师的教学成绩都在年级前列。张红军和关欣老师分别在15和16两年的全国初中数学竞赛中所带学生获全国一等奖。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教师教学任务重,每天除了教学任务,还要完成学校的其他非教学任务与活动,课题研究的时间往往是挤出来,每次课题活动不能保证。教师普遍认为课题只与职称有关,是评职称的硬件条件,教学与课题的联系只是形式,研究课题以及课题的好处没有深入人心,因此非课题组教师的参与积极不高。
2、合作学习是教学时间比较难掌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动脑、和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步,但在书写方面就缺少训练的时间,通常大班额的分组都在八个组,每组发言1分钟就是八分钟,每节课设计问题多了就是形式。因此,学生的书写训练与展示的时间保证是我们这阶段课题研究的困惑。现代媒体与传统黑板总是互相挤占的,实物展台只能展示一位学生的书写,不能将书写的优点与错误进行比对,要想比对就得重放浪费时间,由于课题上没有充分的时间纠错,由此加大了学生作业书写不规范,增加了教师批改难度,教师在批改作业中浪费很多时间。
第三篇:《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阶段总结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
如今,对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已被日益关注起来。因为这样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相互合作,资源共享。但在实施小组合作中,我们不能留于形式,要处理好各环节,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的更多知识,思维得到更充分的发展。下面汇报在这一阶段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首先通过“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及学习方式。查找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新型的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对60个学生几个星期以来同学们合作学习的情况有了具体深入的了解。经调查发现,合作学习受到了96.7%的学生的喜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养成了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同时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看法,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尽管有很多的学生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但老师在操作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差异过大。由于合作小组构成小组成员合作学习的能力差异过大,造成合作学习时少数学生在交流,多数学生当配角的现象。
2.时间投入与效益不相符。小组讨论过程中,学生容易跑题,甚至因为与课堂毫不相干的内容,而争得面红耳赤。有时讨论次数过多,整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实质脱离的课堂的教学目标,毫无实效性。3.依赖小组长,将合作学习看成一种形式。有的小组长为了给自己的小组加分,通常小组长直接将想法及答案告诉组内同学,学生为回答问题死记硬背,忽略了合作学习的真谛。
4.在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不求助于教师。当合作学习遇到困难时,98%的学生选择求助于组长,只有2%的学友选择自己单独解决,而没有学生选择求助于教师。
二、组内成员坚持上公开课,通过公开课查找上面问题产生的原因。这学期,我们课题组的5位成员坚持每月每人主讲一节公开课。为了使以上的问题能尽快解决,每次公开课我们特意邀请数学组老师参加,并且及时的评课。老师们共同的分析课堂中,学生合作时候出现的问题。然后课题组老师根据评课时村镇的问题,进行反思,写出心得体会。
三、因为组内老师的不懈努力,在“小组合作”的牵引下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我们的做法得到学校领导,老师的认同。
这学期的课题成绩虽然不显眼,但找到并解决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着对我们课题来说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大事。我相信在这个良好的开端下,我们会取得满意的成绩。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
阶段性小结 刘宇霞
2015年12月16日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新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这学期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完全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主要汇报在这一阶段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践研究和行为研究,具体研究步骤,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1.9—10月份
听课、反思、梳理、归纳。我们在积极认真听取课题组所有成员课的同时还广泛听取了其他学科的改革课,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老师的具体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将听课得来的一些经验方法与我们自己的做法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结合不同学情、不同班级认真反思,在反思的同时认真梳理,在反思后认真归纳,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合我们数学学科特点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2.10—12月底,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反复实践、验证那些操作方法,同时不断优化。作为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课题,我们本阶段用时三个月,着重解决了3个问题:在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如何科学有效的对学生进行分组?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什么问题。实践研究、行为研究,都必须重视具体的实践性,即一切假设都需靠实践来检验、证实,一切结论都必须从实践中得出。我们在这两个月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学习者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困惑,通过组织座谈会、个别谈话、认真观察、对比分析成绩等有效途径精心分析各种假设与操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尽管两个月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来讲确实是仓促一些,但是,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这些成绩或者说是做法,对于我们今后把握、操作合作探究式学习来讲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二.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历时一年的时间,我们在各个方面共取得了3项成果;而且这些成果都是预期的。
1.首先我们用时半个多月的时间解决了学生的分组问题。①通过多种方式与渠道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如通过摸底测试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通过问卷调查、谈话聊天、家访、观察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背景。
②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以组间同质、组内互质的原则,将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可以让小组的同学为小组起名。
③对组内的同学进行分工,根据学生的认识能力水平、性格爱好、学习态度综合考虑,每个小组选出组长(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计时者各一名,这个环节可由教师指出或学生自己选均可。其中组织者负责组内分工、组织纪律、监督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参与机会。记录者负责本组实验操作过程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记录。发言者汇集本组的讨论结果、实验结论,代表小组在班内交流。计时者控制好每个组员发言的时间,保证组内讨论按时有序完成。
④课堂教学中设立组间竞争机制,把竞争引入课堂中去。⑤根据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组员进行必要的重复 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
2.学生“什么时候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大量听课、反复调查、反复实践,发现很多老师对“合作探究式学习”还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比如有的老师就认为所谓合作就是充分尊重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彻底交给学生、一切放手交给学生去操作等,而并未真正理解“合作探究”的精髓,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浪费了学生学习的宝贵时间,也严重影响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甚至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那种事先就在导学案中设计好的所谓合作探究大多是大而空的,从学习者认知水平与能力角度审视,要么过难,要么根本就不具备合作探究价值,要么即使合作探究了学生也不会有所收获,仅仅是浪费时间。再有就是,很多老师按照导学案所设计的环节与步骤进行教学,学生的自主学习还没有完全落实就急于进行合作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结果导致在探究的过程收获甚微或者根本就没有收获。还有就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讨论、探究,我们老师就主观地阻止,从而使探究的深刻性、广泛性大打了折扣,在某种程度上也扼杀了学习者的积极性。此外,还有的老师不是如上所述,而是随机地安排一些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来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因为缺乏周密的思考与精心设计,这类探究往往半途而废,或者限于偏、难、怪的误区。
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在大多数学生已经尝试了自行探究却未能解决问题时进行合作;因为好奇心理,学习者渴望更多地了解时组织探究;学科内综合性知识与能力要求较强而学习者个人难于解决时进行合作;需要有效激发学习者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时进行探究。
3.“什么问题应该合作探究”,通过认真比较、反复实践,总结出如下问题应该是合作探究式学习过程中最值得探究的:
①基于文本又高出文本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这类问题往往是各类考试命题的关注点,因为它既是所学又是对所学的升华,尤其侧重对所学的灵活运用。
②能够开启学习者思维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所谓开启思维,就是通过合作探究能够激发学习者的灵感,能够真正激活学习者的知识与能力储备,从而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进而进行深入学习。
③有利于真正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能够提升学习能力的问题,不是简单知识的重现,也不是简单知识的简单运用,而是学科内主干知识的综合性运用。探究这类问题既能真正夯实学科内的重要知识,又能有效地运用学科内的主干知识,从而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④能够生成有价值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这里的生成不是教师强行加给学习者的,而是通过真正的合作探究学习者自行生成的,而且它能够利于所学的深化和细化。
⑤能够充分暴露所学缺陷与不足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尽管对这类问题的探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风险,但是,探究这类问题能够帮助师生认识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不足,进而起到警醒作用。但是,探究这类问题时,教师必须充分设计,力争充分把握学情,能够充分驾驭,从而保证探究的目的性和实效性。
⑥跨学科的热点、焦点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这类问题往往涉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即涉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问题,也是数学学科自身很难解决的问题。探究这类问题,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够从根本上激发学习者的热情,从而实现学科的人文教育目的。
⑦与新课程改革有关,特别是备受新课改命题关注的问题,应该合作探究。这样的问题,一般来讲,都是比较开放的,分析、理解、解决的角度都是比较多元的。探究这样的问题,尤其能够真正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使不同学习小组之间互相促进、彼此借鉴、共同提高。另外,这类探究问题还能够充分利用学习的“场”效应,即使学习者在那样的情境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渐染。
三.存在的问题 1.该课题研究时间较短,所取得的效果也仅限于我们学校范围内,所以其真正价值尚需要大量事实来佐证。
2.关于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我们还正在研究阶段。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问题,我们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结论。这里既有需要时间检验的问题,也有我们认识上的问题,还有考试与评价的导向问题。总之,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来历练。
3.该课题所取得的效果,科学地说,应该是我们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角度或认识方法,还需要更为准确的理论加以规范。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推广。
4.备课组老师用于实践研究的时间比较充分,用于科学总结、提炼的时间微乎其微。在强化了老师们的实际研究水平与能力同时,我们淡化了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致使很多时候我们总感到困难重重。
我们力争用一年的时间进一步检验所得,同时力争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以回报学校对我们的关怀与支持。
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阶段性小结
王利祥 2016年2月26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我们把小组合作学习引进了课堂。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探索,我们有了些许的心得和体会。在这学期的学习观摩实践中,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经完全进入数学课堂,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已经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下面我主要汇报在这一阶段我们所做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该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实践研究和行为研究,具体研究步骤,我们是这样安排的:
1.3-6月份
听课、反思、梳理、归纳。我们在积极认真听取课题组所有成员课的同时还广泛听取了其他学科的改革课,认真观察课堂上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老师的具体指导。与此同时,我们将听课得来的一些经验方法与我们自己的做法结合起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结合不同学情、不同班级认真反思,在反思的同时认真梳理,在反思后认真归纳,初步形成了基本适合我们数学学科特点的一系列操作方法。
2.我们通过教学实践反复实践、验证那些操作方法,同时不断优化。作为以实践研究为主的课题,我们本阶段用时三个月,着重解决了在数学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4个问题:(1)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探讨;(3)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的探讨;(4)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实践研究、行为研究,都必须重视具体的实践性,即一切假设都需靠实践来检验、证实,一切结论都必须从实践中得出。我们在这两个月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学习者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困惑,通过组织座谈会、个别谈话、认真观察、对比分析成绩等有效途径精心分析各种假设与操作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尽管四个月的时间对于这样一个课题的研究来讲确实是仓促一些,但是,我们还是取得了一定的可喜成绩。这些成绩或者说是做法,对于我们今后把握、操作合作探究式学习来讲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二.课题研究成果
“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历时一年的时间,我们在各个方面共取得了4项成果;而且这些成果都是预期的。
首先,我们讨论了“合作学习”是不是就是“分组讨论”的问题。开始我们个别老师认为两者没有区别,但经过我们的反复论证发现,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同。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形式,但部分老师只是用讨论来达到合作的目的。所以课堂效果不明显,学生有些被动。
其二,合作学习形式化。有时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但又为了显示自主学习的样子。就安排合作的任务,当学生积极性正浓、劲头正足的时候,教师却中断了学生的合作讨论很明显,合作并没有结束,学生仍然处于积极的探索之中。没有学生合作后的汇报和组际间的交流,没有学生的成果展示,而是教师先入为主、依教学设计按部就班的进行教学。试想按这样的教学,先前的合作学习还有什么意义?与其这样不如不合作。很明显,这样的合作在当前课改的前提下有“追星”之嫌,追求一种形式上的表面合作,是一种没有任何价值的形式合作。目前,数学课堂上像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存在依旧,要么是假合作走走过场,一会儿就盲目、草率收兵,要么合作学习之后不进行组际交流、似乎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关系不大,有脱节现象。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有一种依赖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和学习自主性习惯。
第三,我们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了探讨。未来社会,是科技社会,是大科学社会。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任何创造发明都离不开群体合作。而我国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缺少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机会,容易造成孤僻的性格,不利于形成友好合作的品质。这样的人才怎能适应未来的大科学社会。因此培养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和互相协作的精神也是我们教育的目标。教学中实施竞争与合作相结合,应该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一项任务。
第四,我们对“适宜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探讨。我们经过分析,发现:(1)选择探索规律性的问题。对于一些规律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很多的探索空间,易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例如在“多边形内角和”的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通过推导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内角和的过程,进行交流与合作,讨论,质疑,反思,协商,最后归纳出多边形内角和的计算公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念。
(2)选择开放性问题。由于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学生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可得到不同的结论进行交流探讨。
(3)选择实验性问题。有些数学知识必须通过做实验来得到验证,而有些实验不是一个人所有能顺利地完成,而是需要小组成员的合作。例如在概率中“抛掷硬币”实验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必须提高做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就需要其他成员一同参与实验,并做好分工,使学生能参与实验的各个环节,增进学生之间互动的有效性。
(4)选择有挑战性问题。初中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合作探索的愿望。比如,在学习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时,我一上课就交给每个学生一个纸剪的等腰三角形,要求每个小组动手操作,看那个小组能又快又好的说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事实表明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又增进了合作精神。
第五,我们也研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形式。经过查阅资料和课堂实践,最后得到如下结论:
1.课前协作
课前协作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前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这种方式一般是把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由小组里的成员分别承担一个子任务,通过汇总每个成员的子任务来完成整个小组的学习任务,同一小组的成员可以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比如为了学习概率,需要先进行社会调查,以便收集有关的数据,这时就可以将调查的内容分成若干项目,由各小组分别承担进行调查,然后将各小组的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2.课中讨论
课中讨论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合作方式。在讨论的过程中,小组内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可以针对问题自由地发表自己见解,也可以仔细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时还可以进行辩论。在每一次讨论中,小组内的成员有相对明确的分工。如:可分为组长、记录员、检查员、总结报告员等。这种方式一般是在固定的时向内完成学习内容。
3.课后研讨
课后研讨是指学生根据学习的需要,在课后进行合作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指学生围绕课堂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可以延伸的问题在课后分小组作进一步的探讨;二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互帮互助,基础差的同学主动请教基础好的同学,基础好的同学热情地帮助基础差的同学,以达到同一小组的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三是指学生为了解决某一问题,需要进行数学实验或调查研究,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后,学习小组成员到室外测量教学楼的高度,成员间既分工又合作,通过实际操作、研讨,将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了生活实践中去,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在大多数学生已经尝试了自行探究却未能解决问题时进行合作;因为好奇心理,学习者渴望更多地了解时组织探究;学科内综合性知识与能力要求较强而学习者个人难于解决时进行合作;需要有效激发学习者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需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时进行探究。
三.存在的问题:
1.该课题研究时间较短,所取得的效果也仅限于我们学校范围内,所以其真正价值尚需要大量事实来佐证。
2.关于在合作探究中,教师应该怎么做?我们还正在研究阶段。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评价问题,我们虽然有所涉及,但是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结论。这里既有需要时间检验的问题,也有我们认识上的问题,还有考试与评价的导向问题。总之,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验证、来历练。
3.该课题所取得的效果,科学地说,应该是我们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角度或认识方法,还需要更为准确的理论加以规范。我们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成果还没有得到推广。
4.备课组老师用于实践研究的时间比较充分,用于科学总结、提炼的时间微乎其微。在强化了老师们的实际研究水平与能力同时,我们淡化了对相关理论的深入学习与研究,致使很多时候我们总感到困难重重。
我们力争用一年的时间进一步检验所得,同时力争取得高水平的成果,以回报学校对我们的关怀与支持。
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阶段性小结
2013年12月
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从立项到现在已有两年,现将两年中课题研究情况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已做的工作
(一)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课题《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与探究》实施方案,使之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召开课题组协作成员会议
本课题为双学年课题,通过召开课题组协作成员(数学教研组其他教师)会议,明确开展此项课题的意义,及时明确研究思路。由于多次集中有困难,因此我们采取了集中培训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的办法。经常深入课堂进行现场指导。1、2012年6月12日召开课题组相关成员会议,进行了课题的动员与培训,明确了此项课题开展的意义和思路,要求各成员制定负责项目实施方案; 2、2012年11月7日召开课题组相关成员会议,交流、讨论课题实施方案; 3、2013年11月22日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总结了前一阶段的工作,并制定了下一段的活动计划。
(三)围绕概念教学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查找资料,借鉴他人在此方面取得的成果,为我所用。
(四)开展了课例研讨活动
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活动,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分析相关领域概念教学,把课例研讨与培训活动相结合。
1、七年级 9月21日组织了“制作无盖长方体纸盒”的课例研讨活动。
2、八年级
9月25日组织了“利用对称图形设计徽标”的课例研讨活动。
3、九年级
9月28日组织了“高度的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
(五)制定了问卷调查表:《数学课堂合作学习有效性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六)课题负责人陈洪琴老师深入课堂调研,发现问题,指导教学,梳理课题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还搜集、整理了一些典型案例。
通过以上活动的开展,课题组各成员对开展此项课题研究活动的认识逐渐深刻,课题研究思路逐渐清晰,开展此项课题研究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二、一点调整
原计划各年级所有课题学习都进行研讨,但在实际上受时间、工作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全部进行,所以只能选择一些典型课例进行研讨。
三、后期研究计划
1、继续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2、完成问卷调查表,并由课题组负责人对问卷调查表进行分析;
3、课题负责人陈洪琴老师继续深入各年级实施单位进行指导、培训;
4、通过多种形式收集优秀课例,进行学习,为我所用;
5、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6、针对课题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研究问题的策略;
7、及时召集课题成员会议,明确任务,互相交流,提高认识,课题研究的过程是深入思考的过程,而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我们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深入思考、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完善,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8、收集资料,准备结题。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三甲街道三甲小学
“小组合作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性总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在我校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理论指导之一。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主动探究能力,在2014年3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开展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组建学习小组的研究。在所有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实验,初步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下面将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一、分组势在必行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合作在今天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各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的,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
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学生质朴可爱,集体荣誉感强,有责任心,但基础较差,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大多数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家长由于各种原因能够监督和辅导孩子学习的很少,学生回家学习的效率较低,正因如此,把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
二、组组的具体方法
(一)分组原则:同组异质、异组同质
1.同组异质: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活动进度相对统一。考虑因素包括:成绩优劣、能 1
力强弱、性格差异、走读与否、性别及班级干部分配等。
2.异组同质: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有利于组际间的交流和竞争,有利于对各组学习活动的评价。
(二)、分组方法:
1.合理安排小组人数
学习小组人数一般为偶数,按照学生综合素质把学生分成好、偏好、中等、差四等,再按照学生的性别、能力、性格,每组分配一人,组成4人学习小组。
2.精心搭配小组成员
合作学习小组一般不提倡学生自愿组合,学生个人意愿只能作为参考。合作小组的人员搭配一定要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教师应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征、性别等差异进行分组,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由于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异质的,所以就连带产生了全班各小组间的同质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促进提供了可能,而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创设了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同组同质容易造成两极分化、班级混乱,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空谈。
3.适时进行组间调整
小组合作的成员在一段时间内是相对稳定的,有利于学生间的互相了解、优势互补。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各小组的发展如不很平衡,甚至出现教大差异时,教师应根据测试成绩,学生个别差异,以及教师平时观察,了解到的各小组的合作状况,进行及时的人员调整,使之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进一步增强合作能力。
4.明确组内成员分工
在构建好学习小组后,教师还要帮助各小组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任务职责,学习时才不会盲从。一般情况下,在每个合作小组内要设一名常务组长,负责本组学习活动的组织、分工、监督等,让小组学习有序开展。本组每个成员都要有分工,如根据学习成绩或兴趣爱好,每个学生都负责1—2门学科,可以指导本组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对本学科所学知识进行“过关”检查;也可以把桌椅摆放、桌面整理、卫生保持、习惯养成等分别由小组成员负责;还可以施行值日组长轮换制,每位同学都有参与本组管理的机会。各种角色分工并不是长期固定的,组内成员要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三)、小组管理与评价
合作学习小组形成后,管理及评价还应跟上,否则就会出现自由散漫、低效混乱的局面,如何发挥小组学习的积极作用呢?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全体任课教师应形成合力,变纪律约束的课堂组织形式为自我展示、积极竞争的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四层反馈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的自我管理。
第一层——小组长管理。常务小组长对全组进行全面管理,从学习行为、习惯养成到思想教育,小组长都要对全组负责。小组长(值日组长)应对全组同学的一天表现进行定性或定量记录,如课堂表现,发言、展示次数等,并在晚自习汇总后对全组进行反馈(也可随堂反馈),及时鼓励督促帮助后进生,使之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及展示中来,小组长在放学前把签名的记录表交至值日班长处。
第二层——值日班长管理。值日班长由各组常务小组长担任,每天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对各组进行检查管理、考核评价,根据各小组长反馈上来的记录表第二天早读课前五分钟,将小组积分公布在教室评价栏内,并评出一个优秀
小组。(如:公开发言或展示一人次1分,违纪或没按要求完成任务扣除相应分数,班级可以自定)
第三层——常务班长管理。常务班长对全班进行整体管理,履行副班主任的职责。每周对各组学习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形成书面材料,上交到班主任处,并在每周班会课上公布一周小组总积分,并组织小组长探讨班级内存在问题,给班主任提供班级管理的积极建议。对班级内各组出现的矛盾或问题进行处理。
第四层——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管理。班主任应善于调动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支持班委的工作,公平公正的评价各组的学习展示活动,对月优秀小组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班主任还应协调好课任教师,经常到班级听课,对存在问题提出宝贵建议,对学生反馈意见及时联合教师进行整改。课任教师也应支持配合班主任的管理评价工作,课堂教学过程中或结束时可以让学生组内自评、组际互评,教师也可综合评价。
三、小组起到重要的作用
1.通过学习小组的组建,提高监管力度。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名老师对几十个学生,在平时的管理上不免会出现漏洞,或者有检查不到的地方,特别是在平时学生记作业、改错题、背诵上,有很多同学钻空子,不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行分组后,组长就相当于小老师,能够随时监督组员学习,哪项任务不完成都能被查出来,这样使不学习的学生没有空子可钻,作业也都能完成了。
2.学习小组的组建对今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平时上课时每个班总会有那么几个学生不主动学习或开小差,或玩东西,小组合作学习以后,上课每做完一道题,就会有组长进行检查,不会的组长就得给他讲,大家还要等他,而且每次都要被老师统计出来,很没有面子,这样不学习的学生也会跟着学,而且进步很大,教师再加以鼓励,学习积极性就高涨起来,成绩自然也会有所提高。
3.小组的组建能通提高学习效率,优化了学习方法。在新课程中,增加了许多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这些内容如果单独一个人做要浪费很多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能节省时间,学生兴趣也比较浓。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方法,进行学法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也能让学生学会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的观念与做法。
第五篇:“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研究”课题阶段总结(推荐)
“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题研究
阶段总结
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结合我校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和教育研究实践的经验,大力进行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落实“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现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及经验,下面作简要的总结。
一、学习有指导性的教育教学理论
为使课题研究中学生主动地在课内和课外形式多样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更好地把学语文和学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我们主要进行了以下理论的学习:
1、自主学习的理论。《语文课程课标》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中的作品和价值只有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产生,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
2、合作学习的理论。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沙塔洛夫等人认为:通过创造性教育活动,教师与学生建立相互合作、信任理解的关系,活泼多样地发展学生多样化的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文章,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意思。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相互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3、探究学习的理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二、研究有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实现了以教学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课题预期目标,为教学特色建设提供教育资源保障和有力的支撑,我们积极整合各个教学环节中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的方式和一般流程,构建了“导入激趣→自主创造→合作互动→引探释疑→迁移实践”的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框架。
1、导入激趣
借助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把图、文、声、像有机组合,使抽象的内涵转化成情景交融、图文并茂的形式,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知、理解,营造一个语文教学的互动新空间,有如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天上的街市》、《背影》、《皇帝的新装》、《咏雪》、《化石吟》等课件的制作,让学生真的有如进入作品的真实情景中。比如《化石吟》中下下载大量动植物的化石图片,及影片《侏罗纪》的图片,就可以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形象的直观感知,大大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以这些真切生动的情景既可以启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活跃他们的思维,同时还可以培养提升个人的情操,养成真善美的体验,造就独立的人格。这无疑是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的。
2、自主创造
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给予学生上网,根据自己的喜好结合老师的要求进行独立网上学习。如初一的两个信息班进行的“四个一”的活动比赛,先以教材为例子进行模仿学习,进行更新创造。整个比赛大力提倡一个口号:“像学者一样认真阅读,像作者一样创新写作,像书法家一样端正书写,像工程师一样灵活运用……”,加强自主独立性的培养,增添学习的成功感。如在创作“励志格言”电子书签、创作一个寓言的过程中,同学们先在网上搜索学习名人伟人的励志格言、网上研读《伊索寓言》后,再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创作,并配以精美的文字、插图处理,自创励志格言、寓言故事。其效果很好。
3、合作互动
合作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力主“教师与学生合作互动”、“学生与学生合作互动”,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及网上资源,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争论、相互启发、分工合作及取长补短,进行思维碰撞,浅者得其浅,深者得其深。通常学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组与组之间的挑战竞赛,由此增强竞争感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如在教授寓言四则——《蚊子和狮子》、《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时,可以即时上网阅览这些寓言的VCD片,看图模仿角色进行讲故事比赛。又如下载的《皇帝的新装》的10幅忍俊不禁、妙趣横生的连环图片引来学生阵阵的笑声,给这些连环图片配上动情的音乐后再让学生进行小组复述故事比赛,这样的效果当然是难以言喻的。这不仅改变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只是录音机播放示范朗读录音的固有形式,还积极力求在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对“说”的能力切实地加强了训练,务求做到“促学生想说,教学生会说”。
4、引探释疑
引探释疑的过程是以问答思考题为教学主线,学生先学先探,教师后讲后帮,把教师的引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教《诗两首》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诗歌写了什么内容?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抒发了什么情感?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借纸船和金色花来抒情有什么好处?每一遍自读,老师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老师让学生在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由于充分保证了学生自主读书探究的时间,在交流汇报时,很多学生有话可说,连平时不常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指导,解决了学生自主探究不自主或流于形式或自主不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回自我,发展个性,充分调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探究的成果和收获,逐步消除有些学生的服从感、低下感、自卑感。
5、迁移实践
书上的知识只是一个例子,能学得更多的知识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尤其重视学生的迁移阅读能力与实践能力。像有的学生善于文字处理,有的学生善于绘画,有的学生擅长网页制作。如根据实验班的实际,已经循序渐进式地开展了以下的“多个一活动比赛”:设计一张“励志格言”电子书签比赛;设计一次自由命题的电子手抄报比赛;创作一个电子寓言;以爱护我们的母亲河为题设计一则广告词;……通过这些学习活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在学习比赛的过程中,让学习的语文知识得到了灵活的运用,培养了学生的公平竞争、谦虚好学、乐于助人、求新求精、超越自我的好品质。我们构建这样一个模式,并不是说课堂上一定要先讲什么后讲什么和怎么讲。模式中提到的各个环节粮是相辅相成的,并非一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教学实际中灵活把握,才能使教学有声有色。
三、探索有价值的课堂教学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据此我们在实验中进行优化教学策略的选择研究,探索出常规可行的教学策略优选法。如散文《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的教学策略优选法是:“一读了解作者,了解背景;二读把握基调,感情朗读;三读理清重点,梳理结构;四读品味词语,挖掘内涵;五读概括主旨,领会中心;六读联系现实,提高认识。”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间的“小组读”、“集体读”、“听读”、“赏大河高山画”等形式,选择配备“文、声、画、像”等媒体信息,教学效果良好。如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精选教学策略是:1.图片激情导入;2.简介作品选集;3.速度感知内容;4.概述寓言要旨;5.研读剖析难点;6.小结文体特点;7.口头创新寓言;8.课外自选阅读。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看,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策略的选择必须要把握的宗旨。
如诗歌《天上的街市》的优化教学策略是:1.观卡通夜空星光灿烂图——课文激趣引出诗文(听);2.观万家灯火图,配乐朗读——把握基调,感情朗读(读);3.观“郭沫若”相关图片——了解作者,了解背景(说);4.网上找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复述故事,理解主题(说、读);5.观“牛郎织女”图,配乐朗读——品味特色,再现意境(说、读)。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通过近两年的时间实验,经历了酝酿准备、尝试运行、持续发展的三个研究阶段,试验班从开始的1个语文教学班扩展到现在一年级所有的语文教学班。通过师生的相互学习,把学文、作文与做人巧妙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明显地增强。学校于本学期初又装备了近三十台有较高配置的新电脑,在完善的网络环境下学习语文,学生学习的热情日益高涨,学生创作的作品有些具教学示范作用,如以“保卫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的PPT广告语制作、电子励志格言等。参加研究实验的老师而言,精诚团结、合作互动。继续探索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语文的科学教学模式,继续研究相关的语文的优化教学策略,是大家共同的目标。我校多次举行的语文公开课获得市教研室,其他兄弟学校的好评。其中我校参与该实验的年轻老师在市教研室举办的“三新”优质课比赛与教案评比中分获一等奖。参加课题实验的老师撰写多篇教学教育论文,其中获得市级一等奖、二等奖各一篇。所辅导的学生也有多篇作品公开发表或获奖。
五、研究反思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我们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我们发现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为此,我们提出了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五大重点,以此进一步提升课题研究成果质量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
1、要进一步引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使他们自觉地、创造性地投入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变革之中,并以此为统领,有效地将“三维”目标落实于课堂教学。
2、要立足“自主”,特别关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与情感态度,切实提高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的能力。
3、要不断变换“合作”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更有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与人合作的快乐。
4、要积极调整“引探”策略,激活学生思维,努力达到让学生在质疑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生成的理想境界,培育出真正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5、要广泛地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主体验,在实践中自主合作,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实践中自主发展。
6、要再次完善评价标准,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使教学特色建设更加卓有成效。回首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不负众望,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努力谱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特色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