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教案(二)(语文S版四年级下)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二)(一)谈话激趣,出示课题
一位盲老人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乞讨,一上午没人给他钱。一位诗人在老人乞讨的木牌上加了几个字后,下午给钱的人多极了。诗人加了几个什么字呢?
(二)板书课题,据题质疑
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内容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记忆字形。
2圈画新词,读一读,结合句子说说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朗读感悟,深入体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的表达效果。讨论问题:“我什么也看不见”与“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3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想象春天到了万紫千红的景象。
4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人们看了木排上的字后会怎么想呢?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6指导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7让学生把收集到的精彩的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在班上说一说。
8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然后采访人物。
(五)巩固识字、新词,练习书写
1认读生字、词语卡片。
2练习写字。
(六)指导学生完成课后第3题
(七)拓展性学习活动
指导学生做课后的星号题。
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无动于衷:衷,内心。内心毫无触动。
衣衫褴褛:衣服破烂。
姗姗:指走路缓慢从容。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配合本课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魔语》和《太阳路》。《魔语》讲的是一只小老鼠从轻视自己到正确认识的过程,教育我们既不能过于骄傲,也不能看不起自己。文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含义,并让学生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太阳路》讲的是奶奶启发“我们”明白“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不怕困难,勇敢地用全部力气去攀登”的道理。文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奶奶让“我们”种下种子的用意,体会文章里含着的意思,让学生受到启发。
第二篇:小学语文:《语言的魅力》教案(一)(语文S版四年级下)
语言的魅力:教学设计
(一)【内容简析】
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上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说明了恰当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设计理念】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本课教学设计将从问题入手,提炼有价值的问题,然后立足于“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着力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赏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把阅读与思考、阅读与感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体会语言的非凡魅力。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语言运用恰当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会认“魅、姗、辰”等3个生字,会写“魅、丐、牌”等7个字,掌握“魅力、乞丐、牌子、绅士、无动于衷、良辰美景、心酸”等由会写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让·彼浩勒添加的那几个字为什么那样有魅力,明白恰当地运用语言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在繁华的巴黎大街边,坐着一位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乞讨老人,可是一上午过去了,他什么也没得到;后来,一位诗人在他的乞讨木牌上偷偷加上了几个字,结果给老人钱的人却出乎意料地多。诗人究竟加了什么字呢?让我们来学习第22课《语言的魅力》。
2.板书课题,据题质疑。
齐读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自己最想知道的问题,自读课文。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记住后再往下读。
2.圈画生字、新词,同桌互学。
3.检查自学生字、新词情况,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讲意思。
4.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5.轮读课文,指导正音,力求每个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6.检查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重点指导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三、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抽读生字、新词卡。(重点指导“辰、衷”的读音。)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魅、丐”。)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4.当堂评价,集体指导。
四、课堂小结,布置预习
熟读课文,预习:诗人在老人的木牌上添加了什么字?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第二课时
一、看图复习,引入新课
1.出示课文插图,看图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的是著名诗人让·彼浩勒在一位双目失明的行乞老人的木牌上加了几个什么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
2.诗人在盲人的木牌上添加了什么字?为什么效果前后大不一样?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课文,感悟理解
1.放声朗读课文,找出盲人行乞牌子上前后不同的内容。
2.出示句子:
(1)“我什么也看不见!”
(2)“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小组合作探讨: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3.出同步练习。课件出示:照样子写句子。
4.检查点拨,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的表达效果。
(1)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一段,用“
”画出描写春天美景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春天万紫千红的景象。
(2)让·彼浩勒加的那几个字,仅仅是为了让人们想象出这样的画面吗?人们看了木牌上的字后会怎么想呢?(不是的,人们在体会到万紫千红的春天美妙外,更感到什么也看不到的盲老人的不幸。这样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情感力量,就能打动人心,人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同情心,因此盲人就能收到很好的行乞效果。)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
(语调应是抒情的,老师要作适当的指点,让学生读出无限的感慨。)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再现文本,尝试应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用心读课文。
2.分角色表演这一故事,然后请同学扮演记者进行街头采访。
(记者采访的对象:盲老人、诗人、绅士、贵妇人、漂亮小姐、一般职员、普通市民等。)
采访举例:
a.老爷爷,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
b.先生,您为什么要加上“春天到了,可是”这几个字?
c.太太,您看到木牌上的字后是怎么想的?
d.先生,看样子,您也是个穷人,为什么还要给他钱?
„„
3.课堂小结,感受语言魅力。
(可见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
四、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全班交流课前搜集的精彩广告词和打动人心的警示语。
2.出示老师事前准备好的广告词、警示语,学生齐读,进一步感悟语言的魅力,学习、积累生活中富有魅力的鲜活语言。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课文讲了什么?学后有何收获?
2.实践活动:制作简易的警示牌。
在水塘边、草坪上、花坛边、电灯开关处、楼梯、校园、饭堂等处竖起你的警示牌,看谁的话最有魅力,最能打动人心。
附板书:
我什么也看不见。(毫无所获)
22.语言的魅力
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出奇地多)
运用恰当
第三篇:小学语文:《莲叶青青》教案(二)(语文S版四年级下)[推荐]
莲叶青青: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2
(一)多媒体课件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湖面一望无边的莲叶,学生交流看画面后的感受,然后导入课文:作者看到玄武湖的田田莲叶心生感动,想起祖母,为什么呢?学习了课文《莲叶青青》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读书效果,帮助学生纠正读音。
3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
(三)默读课文,交流讨论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看到一池莲叶,“我”心生感动,想起了祖母?
2同桌或小组内交流,说说祖母是怎样把自己喜爱的荷叶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边交流边指导朗读。
4学生再仔细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祖母十分喜爱荷叶,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仔细体会人物的心情。
(四)总结课文,感情朗读
1思考讨论:祖母那样喜爱荷叶,为什么要把荷叶送给他人泡茶、治病?
2把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两部分连起来读一读,说说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巩固生字、新词,指导写字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效果。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斑、缸、疮”3个字的书写。
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斑驳陆离:形容色彩繁杂。
欣喜:欢喜;快乐。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念念有词:指人不停地自言自语。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配合本课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愧疚》和《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愧疚》讲的是一位老奶奶关爱孙女的故事,文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老奶奶对孙女的爱,以及孙女感情的变化。《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讲的是儿子悄悄地早起替父亲挤牛奶,把这作为新年礼物送给父亲的故事。文后的“读一读,想一想”意在引导学生理解小麦克送给爸爸的新年礼物是什么,体会小麦克是怎样表达对爸爸的爱的。
第四篇:小学语文:《陈嘉庚办学》教案(二)(语文S版四年级下)
陈嘉庚办学: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2
(一)板书课题,发散思维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圈画生字,认读。2同桌合作识记字形。
3、认读新词,引导理解。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谈谈陈嘉庚给你留下的印象。2自由朗读第3至第9自然段。
陈嘉庚为什么要办学?他是怎么说的?是怎样办学的?划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跟同学交流交流。
指导朗读描写陈嘉庚行为、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语句。3齐读第10自然段。最使你感动的是什么?
(五)练习朗读全文
(六)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并写下来
(七)开故事会
将一些名人的爱国故事讲给同学听。
(八)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参考资料 词语解释
华侨:侨居国外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重洋:一重重的海洋。诚信:诚实、讲信用。
积蓄:本课指陈嘉庚平时积存下来的钱。耽误:本课指拖延了时间。欺侮:欺负、侮辱。《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配合本课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隐姓埋名为两弹》和《理想在田野里实现》。这两篇文章都是讲科学家为祖国的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感人故事。《隐姓埋名为两弹》讲的是邓稼先为发展祖国的原子弹事业而艰苦工作的事迹,《理想在田野里实现》记叙了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试验成功杂交水稻的事。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意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人物热爱祖国的崇高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五篇:小学语文:《钓鱼》教案(语文S版四年级下)
钓鱼: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2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如果钓到了一条大鱼,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读顺。
2、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想好后同桌互相说一说。
3、提出疑难问题,交流讨论。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中圈画生字,读生字,并读读带生字的词语。
2、自己想办法记生字,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方法。
3、教师检查识字效果,并对字音和字形有重点地进行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距离
争辩
乞求
抵制
辉映
溅起
剧烈
上钩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叙述的顺序。
2、学习写钓到鱼的部分,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鱼,体会“我”的心情。
3、学习写放鱼的部分,分角色朗读父子对话,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说说小时候和父亲钓鱼这件事给了“我”什么启示。
5、讨论:父亲为什么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父亲的做法对不对?
6、引导学生理解“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句话。
(五)再次朗读全文,注意读出人物感情的变化
1、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
3、评读。
(六)巩固生字、新词,指导书写。
(七)做课后练习第3题。
参考资料
1、有关资料
鲈鱼:又名花鲈、鲈板、鲈甲、真鲈等,俗称鲈鲛,为浅海近岸鱼种,喜栖息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处和淡水中。其体长而扁,口大,两颌下长上短,有毛齿,体披小栉鳞,体侧及背鳍散布着黑色斑点。鲈鱼肉质细嫩,味美清香,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2、词语解释
涟漪:水面被微风吹起的细小波纹。
操纵:控制或开动机器、仪器等。
争辩:用言词和论据进行争论。
皎洁:形容明亮而洁白。
乞求:恳求;请求。
沮丧:由于某种原因而垂头丧气、灰心失望。
诱惑:用某种手段引诱别人上当或干坏事。
抉择:选定;选择。
抵制:挡住;抗拒。
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
筋疲力尽:形容身体非常疲劳,力气全用尽了。
月光如水:形容月光像水一样清亮。
《语文同步读本》指导
配合本课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中彩那天》和《尊严》。这两篇文章都是叙事说理的记叙文,能启发学生学习如何做人。《中彩那天》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尊严》说明了做人要有尊严。文章后面的“读一读,想一想”意在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文章阐明的事理,体会文中重点词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