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套利贸易中的法律问题
套利贸易中的法律问题
作者:中国律师网 蒋琪 张茜 发表时间:2013-12-03 自2010年人民币跨境使用启动以来,贸易带动资金流通日趋活跃。部分商人认识到套利贸易的利润空间,逐渐开展起这项商业活动,套利贸易这一商业模式开始走入国人的视野,成为贸易、金融、法律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套利贸易的商业模式及法律构架
套利贸易是利用国际贸易等形式,将境外低利率的资金“搬运”到境内赚取境内高利率从而获利的一种金融性质的贸易活动。套利由于涉及两个以上国家间的货币跨境流动,在监管宽松的其他国家,货币依靠市场定价,并且由于外汇、本国货币可以在国家间自由流动,而无需依靠贸易等手段带动资金流动,所以套利成为一种“稳赚不赔”的生意。在中国,套利贸易往往要以传统的国际贸易为基础,完成进口货物、出口货物两个相对独立的流程,并通过不同市场间货币的价格差异及利率差异赚取利润,其中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法律关系。
(一)套利贸易商业模式
现今存在的套利贸易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
1、汇率套利模式。
汇率套利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人民币离岸、在岸汇率的差别进行套利。套利者在境外成立一个关联企业或者寻找境外合作商来完成这种名为贸易、实为套汇差的交易:假设离岸美金兑人民币汇率为6.15,而在岸汇率为6.20,套利者在内地银行借取100万美金,按照6.20的在岸汇率获取人民币620万元,然后从境外关联企业或者合作商处进口黄金或者高新电子产品等高价值、低物流成本的货物,并支付620万元人民币,这样620万元人民币就流入境外,成为离岸人民币。之后,境外的关联企业或者合作商以6.15的离岸汇率将620万元人民币兑换成100.813万美金。最后,套利者再将原来进口而来的货物出口给境外的关联企业或者合作商,并用美金结算,收取在境外兑换的100.813万美金,从而完成一次套利活动。
2、利率套利模式。
利率套利的方式主要是利用人民币在岸及离岸的利率之差来套利。套利者在国外银行借入低利率的离岸人民币,并在国内存成高利率的在岸人民币,从高存款利率与低贷款利率差值中获利。套利者在内地以年利率6%借入1亿元人民币两周,再以3%的利率存入银行,以此要求银行开出保函或备用信用证。套利者在境外的关联企业或者合作商以此保函或备用信用证为抵押,向境外的银行以年利率约2%借入1亿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然后,套利者从内地出口一些如黄金、高新技术产品等低体积、高价值的货物发给其境外合伙人,并借此收取1亿元货款,从而使境外获取的贷款流入内地,流入内地后用以偿还内地借款。而这其中1%的利率差盈利扣除“微小”的内地两周贷款利息以及物流成本后,便成为套利者的最终盈利。
3、利差+人民币升值套利模式。
利差+人民币升值的套利方式相比前两种较为复杂,需要在在岸人民币与离岸美元、在岸人民币兑美金和离岸人民币兑美金之间进行。套利者在内地以年利率6%借入1亿元人民币两周,再把这1亿元人民币以3%的利率存入银行,要求银行开出保函或信用证。假设离岸美金兑人民币的汇率同样为6.15,境外的关联企业或者合作商再以境外假设约2%的利率借入1626万美金。套利者境内企业再通过出口黄金或者高新技术产品等,将在境外借入的美金流入国内。假设此时在岸美金兑人民币汇率为6.2,将境外流入美金以在岸汇率换为人民币,返还内地银行2周银行贷款后,将利润一并存入银行。假设存入一年定期,若一年后人民币兑美金升值,人民币兑美金升值额及内地存款利率与境外贷款利率差为套利利润。
4、投资理财套利模型。
近年来,国内银行高信用、高收益的投资理财产品广受欢迎,它以银行信用为支撑且收益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即使在今年银行市场总体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今年1月至5月银行理财产品的整体收益率也近5%。在其广受欢迎的同时,也使套利者看到了其中的机遇,因银行投资理财产品稳定性好、收益率高,年收益率从4%到10%不等,套利者通过前面3种方式在境外融资并回流国内后,用回流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从而获取较高额套利利润。
(二)套利贸易的法律构架
在一次完整的套利贸易活动中,往往涉及进口贸易及出口贸易,形成了多种法律关系。
1、国际货物贸易法律关系。
在一次完整的套利贸易活动中,会涉及至少一次的进口及出口货物贸易活动。通过在国际贸易中支付货款、收取货款的形式使套利资金流出、流入境内,完成套利活动。
境内企业分别作为买方和卖方与境外关联企业各签有一份货物买卖合同。境内企业购进境外关联企业货物,通过支付货款,将境内资金支付给境外关联企业,境外货物进入境内,完成境内资金转移到境外的过程。完成境外货币币种转换或者融资后,境内企业再出口之前进口购进的货物给境外关联企业,将境外资金以货款形式回流至境内企业。通过以上进出口贸易过程,完成一次完整的套利活动。
2、内保外贷法律关系。
内保外贷是指由境内企业向境内银行提供担保,由境内银行开具保函或者备用信用证,后将此保函或者信用证交予境外关联企业,由境外关联企业持此保函向境外银行融资,境外银行向境外关联企业发放人民币资金。内保外贷包含境内的“内保”与境外的“外贷”两个过程,通过在境内的内保,将境内“信用”转移至“境外”,使境外企业较为容易获得境外贷款,取得套利资金后回流国内。
二、套利贸易的合法性分析
进行合法的套利贸易必须要依托真实、合法的贸易背景。在套利贸易中,虽然名为贸易、实为套利,但是这一贸易活动也必须具有真实贸易的合法外观。进出口的货物必须真实存在并且该货物在境内外真实进出口流转,且货物为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允许进出口的货物;涉及贸易的报关单、核销单、运单、信用证等单据必须真实、有效且单证相符;根据货物真实情况进行进出口报关,依照真实交易缴纳或者抵扣税款,从而完成一次合法的套利活动。
2013年5月5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外汇资金流入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通知》),在《通知》中要求各地外汇局及银行,及时对资金流与货物流严重不匹配或流入量较大的企业发送风险提示函,要求其在10个工作日内说明情况。加强对虚构贸易背景等行为的甄别。对使用虚假单证进行套利交易的案件,依法从重处罚。所以,如果在套利贸易中使用虚假单据、虚构货物,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便很可能需要承担行政、甚至刑事法律责任。
三、套利贸易的违法性分析
(一)民事法律风险
在套利贸易中,套利者只为了带动资金流而进出口货物,实质上并不真正需要货物。套利者意不在贸易,往往并不了解货物的真实状况,如若再卖出时,与合作商对货物产生争议,很可能会因货物与买卖合同不相符,从而承担违约责任。加之很多套利贸易通过代理人、行纪人来完成,通过层层中转,一旦出现货物与合同不符的情况,则需要套利者承担违约责任。
另外,一次完整的套利贸易中,需要套利者、相关关联企业或合作商、境内外银行等多方配合。如果经济、行政环境有如预期,套利贸易或可“顺利”进行,然而,如若发生重大变动,套利参与者都将面临巨大的违约风险。在离岸汇率高于在岸汇率,人民币预期升值的前提下,存在较大套利空间,套利贸易如期完成。但是,一旦出现逆转,美金升值,汇率、利率差缩小甚至不存在时,套利空间紧缩,许多套利参与者很可能会紧急撤离,留下违约风险。
(二)行政法律风险
合法的套利贸易活动,需要依附真实的进出口贸易,而真实的进出口贸易需要经过备货、报关、运输等过程,往往需要较长时间完成。而一次成功的套利贸易需要境内外利率、汇率以及行政政策的配合,很多套利时机可能稍纵即逝。有些急于求成、希望及时抓住套利时机的企业,为加速套利活动、短时间内获取最大的利润,通过“货物空转”形式开展套利活动。套利者借用或者购买一批货物,通过一些专业的中介公司将货物一直储存在保税区仓库内,但所有进出口所需要的出口合同、信用证等单证却一应俱全,这样“左手倒右手”的方式,没有真实贸易交易,但在表面上看起来却是完成了多次产品进出口,并且在短时间内使大量外汇流入。
根据我国《外汇管理条例》第39条、第40条的规定:“有违反规定将境内外汇转移境外,或者以欺骗手段将境内资本转移境外等逃汇行为的,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限期调回外汇,处逃汇金额3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逃汇金额30%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以虚假、无效的交易单证等向经营结汇、售汇业务的金融机构骗购外汇等非法套汇行为的,由外汇管理机关责令对非法套汇资金予以回兑,处非法套汇金额3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处非法套汇金额30%以上等值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所以,套利者通过虚假贸易、货物空转,甚至为加快贸易流程,伪造单据等行为,涉嫌以欺骗手段骗购外汇、非法逃汇,很可能需要承担行政、甚至刑事责任。
(三)刑事法律风险
1、涉嫌信用证诈骗。
在整个套利贸易过程中,信用证往往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很多套利者急于求财的心理,希望节省物流、租用货物费用,降低套利成本,用伪造单据虚构贸易背景,从而开立信用证。根据我国《刑法》第195条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
(一)使用伪造、变造的信用证或者附随的单据、文件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证的;
(三)骗取信用证的;
(四)以其他方法进行信用证诈骗活动的。”利用虚假贸易单据,虚构融资基础贸易,从而获得信用证进行贸易融资套利活动,这一过程通过欺诈手段获得信用证,将会涉嫌信用证诈骗罪。
2、涉嫌骗取出口退税。
在套利贸易中,因中外利率、汇率差绝对额并不大,往往只有1%~2%,若再加上关税成本,套利者获利空间被压缩很多,甚至出现“赔本”套利贸易。由此,套利者往往选择黄金、高新技术产品等价值高、退税额度较大的货物来进行套利贸易。某些违法套利企业甚至通过“低货高报”的方式,即在出口时提高货物报价,获得高额出口退税,从而存在涉嫌骗取出口退税的法律风险。
我国《刑法》第204条规定:“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国家出口退税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形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骗取税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在套利贸易中,骗取出口退税的违法参与者面临着承担骗取出口退税刑事责任的法律风险。
四、套利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新兴离岸人民币市场为套利贸易创造了新的套利渠道
自2007年始,中国政府开始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先后与新加坡、蒙古、阿根廷等国家和香港特区签订了人民币结算协议,人民币国际流通渠道畅通,也同时出现了人民币套利渠道。但是,在新加坡、蒙古、阿根廷等国,受制于国内外汇管制的制约,且与中国的汇差、利差并不存在利润空间,所以也不存在大规模套利活动。而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监管环境优越,人民币与港币、美金兑换自由,且遵从市场定价的香港货币市场与国内受宏观调控的货币市场具有一定价格差,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套利机会;加之香港运输货物方便、物流成本低廉,所以,香港成为很多套利贸易的首选地区。
2013年6月22日,中国与英国签订了中英货币互换协议,无疑会使英国成为另一重要的人民币离岸市场。这次双边协议的签署,一方面有利于中英两国间双边贸易的发展;而在另一方面,也同样创造了新的套利渠道与机会。今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DFCI)推出的数据再一次证明,伦敦仍是世界第一金融中心,从而更容易形成人民币沉积池,且对市场感知度高,货币市场受市场影响定价,在与国内受宏观调控的人民币价格之间很可能会出现套利机会。伦敦已成为全球最具潜力的离岸贸易中心,以及离岸人民币的新港湾。
(二)各国货物市场价格波动为套利贸易提供新的套利机会
国家外汇管理局《通知》的出台,标志着监管层加强了监管力度,套利者从银行获得资金也更加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民币套利活动。但是,在当今世界经济逐渐从经济危机渐入复苏的过程中,很多货物在世界各地市场价格差异较大,也同样蕴藏着套利机会。这种贸易套利活动,主要通过货物在不同市场间的价格差套利,其具备真实的贸易背景及贸易动因,额外法律风险较低,可以成为套利贸易的理想选择。
(三)新政策规定使套利贸易出现新的利润空间
2013年7月19日,中国取消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标志着迈出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将会帮助企业降低借款的成本,增加套利利润空间。
第二篇:贸易套利模式说明
业务合作模式说明
模式一:国内贸易银行理财产品套利
1.业务背景:
以适当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然后将存单质押方式方式开立DLC或银行承兑汇票,依托铜道在线交易平台为主体,通过在线贸易商品流转,LC或者银票流转到上游卖家,卖家收到LC或银票后选择合适银行进行贴现,赚取存款利息与贴现利差。
2.资金准备:
资金总量 1亿RMB 3.预期收益:
单次业务收益:3~5‰ 每月周转次数:20次 月综合收益:6~10%
4.业务流程:
1)A企业以现金买入较高收益的银行存款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利息4.8%); 2)A1此理财产品为关联企业B1提供担保银行开立银票; 3)B1企业通过铜道在线交易平台以银票购买入C1企业商品(电解铜或其它标准商品),C1企业选择合适银行将银票贴现(贴现利息为4.5%);
4)C1企业通过铜道在线交易平台以银票以现金方式购买入D1企业(A企业关联公司)商品(电解铜或其它标准商品); 5)循环往复上述贸易过程。
5.业务说明:
1)上述贸易过程中,A1、B1、C1、D1不定期更换; 2)每月周转20次左右;
3)税负率:铜道交易平台关联公司:万分之五; 4)贸易背景真实可靠,贸易全程开具税务发票。
模式二:保理融资
1. 业务背景:
卖方(债权人,铜道上游冶炼厂家)将其向买方(债务人)销售商品、提供服务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金融服务公司(保理商),由保理商为卖方提供应收账款保理融资及为买方提供信用风险担保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2. 资金规模:
资金总量 1~2亿RMB 3. 预期收益:
年化收益率:18%左右
4. 业务流程:
1)卖方企业与铜道企业签订交易合同; 2)签订三方保理合同及其它担保合同; 3)保理商支付卖方交易货款; 4)卖方发货; 5)铜道收货;
6)铜道销售商品,以商品销售回款支付保理商融资贷款; 7)循环往复上述贸易过程。
5. 业务说明:
1)融资利息为卖方支付;
2)保理融资期限:3个月~6个月; 3)铜道可提供担保;
4)卖方发货风险由保理商、铜道共同控制;
第三篇:贸易融资利差套利操作流程
利差套利的基本流程为:国内企业将1亿元人民币购买利率为4%的理财产品,之后与国外贸易商签订铜贸易合同,并用理财产品单证向国外银行申请为期一年,利率为3.5%的信用证;买入铜之后不进入进口环节,而是立刻在海外平价转手,从而获得现金;贸易商在转手铜获得现金后,将现金重新购买理财产品,进入新一轮循环操作。
“理财产品4%的利率与信用证3.5%之间的利差就是企业所得,扣除相关手续费,每次操作企业仍可以获得近0.3%的收益。”吴先生介绍说,这一循环过程顺利的话可在三天内完成,也就是每三天获得0.3%左右的收益,如果能保持运作的连续性,每年可以获得超过10%的总资金收益率,对贸易企业来说,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收益率。
吴先生还举例说,按照铜价50000元/吨计算,普通铜贸易每日周转一次,每吨次收益10—20元就算很好了,而套利贸易三天的吨收益为150元,折合一天每吨次收益50元,远高于普通铜贸易。他指出,在套利交易中,铜扮演的角色更多是资金转移的附属物,而非交易目的本身,通过日内完成交易,企业几乎不承担价格变动风险。
“只要做好套期保值,在这种模式下,银行、贸易商基本都不会承担风险。”吴先生认为,若国内外经济环境与货币环境保持不变,这种套利模式还将继续运行下去。
第四篇:国企改革中债转股法律问题探讨
国企改革中债转股法律问题探讨
1999年8月国家经贸委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布了债转股方案,这一消息见报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所谓债转股,就是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一部分,即国有企业欠国有商业银行的无法或不能按期归还的借款中的一部分,转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即股权)。债转股是化解我国银行风险、改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结构的一项战略决策,做得好,将使我国的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在健康的财务基础上参与国外竞争;做得不好,负面影响也相当大。因此,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则和国家有关规定,认真组织实施,规范操作。本文仅就债转股中的几个法律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法律地位
通过一个机构来实现银行的债权转股权,是国外大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而这一机构往往具有官方政府机构的性质。美国八十年代初成立的清算信托公司(Resolution Trust Corporation简称RTC)扮演清算主的角色,专门清理储贷协会危机后残存的资本。1998年韩国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决定启用资产管理公司的工作程序,收购低于法定标准的贷款、可疑贷款和沉淀贷款。大多数国家的法律禁止银行向企业直接投资,在银行持有企业的不良债权时,只能通过类似的机构来解决。我国的法律也禁止商业银行向企业进行投资,因此,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来负责债转股事宜,与国际上的做法大体一致。
在我国,继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后,华融、长城、东方三家公司也获准组建。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使用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和向商业银行发行债券筹集来的资金收购并经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的不良资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自己的特殊法律地位和专业化优势,综合运用出售、置换、资产重组、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法,对贷款以及抵押品进行处置;对债务人提供管理咨询、收购兼并、分立重组、包装上市等方面的服务;对确属资不抵债的、需要关闭破产的企业申请破产清算。在企业经济状况转好后,可以通过上市、转让或企业回购的形式收回收购不良资产占用的资金,其以“贱买贵卖”为最高哲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同银行在财务上完全分开,具有独立法人地位。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资产有一定限制,即1995年底以前发生的、尚有收回可能的部分。1996年以后的银行不良资产,因为银行已经商业化运作,不属于债转股的范畴。由此看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扮演的是国有资产运营人的角色,与国资局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有异曲同工之处。虽然都是经营国有资产,但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方式是用授权的国有资产以国有股或法人股形式向若干公司投资入股,可以根据需要增大投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作来看,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收回收购不良资产所占用的资金,一旦债务人经营情况转好,即转让其债权或股权,而不会增大投资。
二、银行债权转让中的法律问题
债转股涉及到合同转让问题。合同的转让是一方当事人将本人的合同权利转让给第三人,其特征是合同的主体发生变更而合同的性质与内容(客体)未发生任何变化。各国法律都允许合同转让,只是某些合同禁止转让,合同转让的内容和手续,各国法律规定不尽一致。
合同转让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债权转让,一种是债务承担。债权转让是指债权人将其债权转让给第三人,按民法规定,债权的转让不经让与人把变更的事实通知债务人,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即债权的转让以通知债务人为必要条件。实践中,债转股的实施分两个步骤:一是银行将其对企业的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二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受让来的债权转变为对企业的股权。银行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间的债权转让须符合以下条件:(1)银行与企业签订的借款合同中不禁止合同权利的转让。如果借款合同中有该类禁止条款,银行与企业应签订补充协议,对该条款进行变更或者废止。(2)借款合同中规定有专属于借款人(银行)享有的从权利的,该从权利仍由银行享有,企业仍向银行履行。(3)银行在转让债权时负有将该事项通知企业之责。
在国际商业贷款实践中,债务人对债权人转让债权的权利往往加以限制,以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债转股实践中,当然不存在象国际商业贷款那样的利害关系,但是,债转股的目的是减轻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负担,如果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后,后者不实行债权转股权的措施,则企业没有从中取得利益,虽然它不能阻止银行转让债权,但仍可能提出异议。因为某些贷款的发生并不仅仅意味着一笔款项的流转,也包含着借款人与贷款人之间的良好信誉合作关系,可能存在着某些因素致使借款人不愿意向债权的受让人履行债务。
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企业的关系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承接银行的不良债权后,虽然有若干的运作方式,但债转股是其现阶段的重点。从企业的角度看,将债权转变为股权,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债权的前提。因此,如果说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的话,那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其也就是持股与被持股或控股与被控股的关系了,原来的还本付息转变为按股分红。
1.股东权利的取得
银行将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取得的是对企业的债权,要将债权转为股权,应区分不同的情况进行操作:
(1)企业还没有改制为公司的。企业没有清产核资,财产没有划分为等额股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享有的债权应占企业资产的比例不能真实地反映出来,也就不能正确确定分红比例。此种情况下,企业应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和富余人员,清产核资,确定股权比例。
(2)企业如果已经实行公司制改造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债权转股权,涉及到公司增资扩股问题。按照《公司法》的规定,公司注册资本的增加应当由股东会或股东大会作出决议。需要提出的是,债转股不同于发行新股,虽然都是在原股份数额的基础上有增加,但实质却不一样。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资金平衡公式上看,发行新股表现为公式两边的数额都等量地增加,而债转股情况下,公式中资产的数额不变,负债减少,所有者权益等额增加。
2.股东权的行使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享有的股权应届定为《公司法》中规定的权利:(1)与其他股东一样享有权利,同股同权,不属于优先股。原来为贷款进行担保的抵押物、质押物(权)不再具有担保性质,不作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担保。(2)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享有对企业财产的支配权,不能直接处置企业财产,只享有相应股份份额财产的终极所有权。
实践中,企业的股东虽然各不一样,但对企业的重大事务起决定性影响的是大股东,而这些股东大都对该企业的行业特点和经营管理较为了解。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企业股东后,势必引起企业决策权力的重组。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委派的董事能否具有足够的相应的经营管理知识来行使决策权,这是事关企业兴衰的大事。另一方面,如果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直接参与企业决策,那么它就须防备发生“代理问题”。所谓“代理问题”,就是在委托代理制下,代理方中的经理阶层利用委托方赋予他的权利而谋取私利,导致委托方的利益受到损害的行为。
3.股权的转让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阶段性的持股者,最终是要让所收购的不良资产全部消解掉,即要进行股权退出工作。因此,在企业经营状况转好后,其享有的股权是要转让出去的,这种转让应当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如果企业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的,那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就不能将股份转让给该企业,而只能转让给其他股东或其他企业。如果企业是有限责任公司,除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外只有一个股东的,该股东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转让的股份没有购买权,否则将导致一人公司的出现,从而违反公司法的规定。
四、债转股对社会的影响
其一,债转股影响社会信用。债转股固然可以暂时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有利于企业的稳定经营和良性运作,但如果做得不好,却容易形成新的“赖帐经济”,改变其从“呆帐经济”走向“信用经济”的初衷,从而变成债务回收站。机制设计有误或者实施出现差错时,会成为“债务大赦”,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形成有债务一笔勾销的想法,从而千方百计地争取这顿“免费午餐”。原本可以按时还本付息的企业会认为银行贷款早还不如晚还、晚还不如不还,也想坐等债转股,“借债还钱”的道德观念将受到极大冲击,“赖帐经济”初现端倪。六十年代我国对农民豁免农贷时,曾带来过这样的负效应。防止出现这种情况的办法就是严格区分能转同不能转、过去和今后的界限,实行衡量指标量化、公开化,避免低质量企业鱼目混珠,乘机赖帐。
其二,债转股形成新的不公平竞争。债转股只是在部分有良好项目支撑的企业中进行,实质上有使这些企业在财政支持下,在盈利时分期偿还债务的意思。按市场竞争原则,机遇对每一个主题都应是平等的,然而,只有部分企业有此殊遇,这不仅造成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而且国企之间也不平等,未实行债转股的企业负担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势必又会造成另一批企业的亏损。
虽然债转股只是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种阶段性措施,直至把不良资产全部出售完毕为止,它的历史使命是短暂的,但是,我们应当对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予与充分的研究,努力避免其负面影响,使其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为国有企业扭亏增盈,实现脱困目标作贡献。
第五篇:经典相声中的法律问题
拙作《经典相声中的法律问题》本是记录在法硕课堂上胡思乱想的涂鸦之作,蒙一些朋友感兴趣,不断提出新问题,如网友“名流邻居”提出相声《造厨》中的爷俩、《财迷回家》中的“财迷”;网友“狙击手”提出的《揭瓦》中的“甲”;网友“悠然见南山”提出的《小偷公司》……正好今晚有点时间,就把这个话题继续下去吧。
五、《造厨》
《造厨》里这爷俩,一贯趁为主人家操办酒席的机会,把菜料藏在衣服里带出来。从情节来看,属于秘密窃取他人财物,虽然还没走出主人家门,但“儿子”实际已经控制了那些菜料,也就是主人家实际已失去了对财物的支配,是比较典型的盗窃罪既遂。关键是,我们不知盗窃的菜料价值多少,按照司法解释,定盗窃罪需“数额较大”,一般指500-2000元以上,如果行为人没有实际取得财物,一般情况下不应以犯罪处理。问题是这爷俩显然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了,之前肯定干成(既遂)过多次,在一定时间内即1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3次以上,就构成“多次盗窃”,这样算起来,这爷俩以盗窃罪定罪论处,应该没什么问题。
还有一点,如果“儿子”未满16周岁,犯盗窃罪是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年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六、《财迷回家》
在相声《财迷回家》里,主人公“财迷”路过一个卖菜刀的摊子,把人家卖的菜刀横在自己脖子上问摊主:“这把刀是谁的啊?”吓得摊主说:“这把刀?没主。”于是“财迷”正好把菜刀拿走——因为他料定“我一抹脖子他负不起责任。”
“财迷”的行为,肯定不是盗窃,也不是抢夺,无非是抢劫罪或者敲诈勒索罪。抢劫罪的定义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在相声里,“财迷”当然没有使用暴力,但有没有“胁迫”呢?这是问题的关键。因为现在并没有对“胁迫”进行定义的司法解释,如果“财迷”说要杀摊主,那毫无疑问是胁迫,但相声里他没有威胁杀摊主,而是威胁要自杀。也就是说,“财迷”的威胁并不能直接侵害摊主的人身或财产利益。但同时,“财迷”自己也很清楚,摊主与你非亲非故,不会心疼你,人家担心的是你自杀了给他惹麻烦,从这个意义上说,“财迷”的威胁还是会对摊主的利益产生影响,使之发生恐惧,不敢阻止“财迷”侵占其财物的行为。
再来看敲诈勒索罪的定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被害人使用威胁或要挟的方法,强行索要公私财物的行为。”似乎与“财迷”的行为更为吻合。毕竟虽然“财迷”的行为,“要挟”的成分更多,其实他也不敢真自杀,而且他真正可能给摊主带来的威胁并不是当场实现的。其实在这种特定情况下,抢劫罪和敲诈勒索罪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而敲诈勒索罪内容更宽泛,考虑到实际情况,如“财迷”完全没有暴力,发生的危害也是间接的,应该定敲诈勒索罪更为恰当。
定哪个罪名,关系巨大。抢劫罪是侵犯财产罪巾危害性最大、性质最严重的犯罪,只要抢得财物,哪怕只是八块多钱的菜刀,就构成了抢劫罪,需处以“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而敲诈勒索罪成立需要满足“数额较大”的条件,根据2000年5月18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敲诈勒索罪数额认定标准问题的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以1000元至3000元为起点。“财迷”只抢一把菜刀,不构成犯罪。
七、《揭瓦》
《揭瓦》里,“甲”租住坛子胡同闷三爷的瓦房,偷偷把房上的瓦卖给砖瓦铺了,面对房东闷三爷的指责,“甲”大耍流氓脾气,不但不赔偿损失,还把老头打了一顿。闷三爷的家人哪肯罢休,二十多人回来算账,又把“甲”揍了一顿。
从《物权法》角度,承租人只是获得房屋的不充分的占有和使用权,并不能随意处分房屋,瓦是房屋的当然组成部分,所以“揭瓦”、“卖瓦”显然是违法的,侵犯了出租人的财产权。根据1995年建设部颁布的《城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对于承租人故意破坏承租房屋的,出租人有权终止合同,收回房屋。因此而造成损失的,由承租人赔偿。后因此《管理办法》“租赁许可证”与《行政许可法》有冲突,各地都根据自己实际和《行政许可法》要求出台了自己的规定。无论如何,“甲”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是肯定的。
需要注意的是,买瓦的砖瓦铺老板恐怕并不知道这些瓦是从租来的房子上扒下的,这样其取得就是善意的,《物权法》第106条规定,对以合理的价格善意取得的所有权应予以保护。也就是说,闷三爷可以向承租人“甲”索要赔偿,但不能要求砖瓦铺老板退还买的瓦。
至于“甲”打闷三爷,后来闷三爷家人又揍了“甲”一顿,从相声来看只是一般的拳打脚踢,情节轻微,并没有造成他人人身轻伤以上的损害,不能构成故意伤害罪。因为
“甲”是“殴打六十周岁以上人”,闷三爷的家人是“结伙殴打”,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
第43条的规定,“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其实都是街坊邻居,到派出所找以小屋蹲蹲性,出来就“盟兄弟”了。
八、《小偷公司》
相声《小偷公司》其实并不是批判和揭露盗窃犯的,而是辛辣第讽刺官僚主义作风,“小偷公司”实际是臃肿、低效的官僚机构的生动写照。我们现在不管这些,假设“小偷公司”确实存在,那么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犯罪集团。
《刑法》第26条规定:“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一般的,犯罪集团需要有以下三个特征:①必须是三人以上,重要成员固定或基本固定,并有明显的首要分子;②有共同的目的、计划、分工和较固定的组织联系;③犯罪集团组成的目的,一般是为了进行一种或几种需要较多的人或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的重大犯罪活动。比照这三点特征,“小偷公司”简直是太符合了!具体来说,这是一个盗窃集团。从相声里来看,他们也只从事盗窃这一项犯罪活动,但“累累巴巴,抠抠唆唆,一天偷不了几万块钱”,可见其犯罪金额特别巨大(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3万元至10万元以上),按照《刑法》第264条,“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这个处罚针对谁呢?至少总经理和“牛群”是少不了的,因为总经理属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大事小情都得他批准),“牛群”属于“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他自己说“坚持在一线工作的就我们俩人”),都是主犯。
此外这段相声里还有三个有趣法律问题,一是“牛群”发牢骚时说:“我怎么当上小偷了呢?还不如拦路抢劫呢!拦路抢劫逮着就毙,省得这么活受罪。”这是不对的,抢劫罪并不是“逮着就毙”,一般性的抢劫只是3-10年有期徒刑,即使有8种加重情节,也不是必然判死刑的。二是“牛群”说上次偷钱包被捉,“6个小伙子把我吊起来打”,这是违法的,捉住小偷后进行殴打,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如果打出轻伤以上,就构成故意伤害罪了。三是“冯巩”说“牛群”参加“流氓团伙”,“牛群”严肃地纠正那叫“小偷公司”,可见小偷还是有文化懂法律啊,因为刑法里并没有“流氓团伙”或“犯罪团伙”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