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摘录(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03:0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摘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摘录》。

第一篇:《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摘录

“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

——《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摘录

《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估办法(试行)》共6章24条,重点突出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方式和评估结果运用四个关键环节,回答“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怎么用”四个问题 评估主体

评估按照评估主体分为上级评估、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

上级评估。依法执政为省委办公厅,科学立法为省人大常委会机关,依法行政为省法制办,公正司法为省委政法委,社会法治为省依法治省办和省综治办,学法用法为省司法厅,监督保障为省纪委机关和省依法治省办。

自我评估主体为被评估对象。社会评估主体为受委托的第三方。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主要依据《评价标准》包含的七个部分。

依法执政:党委领导和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政府依法行政、政协依法按章程履行职能、司法机关公正司法、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依法治理中发挥作用;党委执行上级党委决策与自身依法决策;党政主要领导职责权限规范和带领推动法治;党风廉政建设纳入法治化轨道以及党务公开等情况。

科学立法:保障宪法实施等情况,立法规划、立法起草、立法论证、立法协调、立法审议、备案审查机制落实情况,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立改废释适应改革发展等情况。

依法行政: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行为、健全行政执法机制、政务公开等情况。

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权运行、推进司法公开、完善司法为民机制等情况。

社会法治:建立健全社会依法治理体系、提升社会依法治理能力、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落实诉访分离制度、规范法律服务等情况。

学法用法: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推进“法律七进”、落实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和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等情况。

监督保障:落实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等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健全落实情况。保障主要评估依法治理组织体系、工作推进机制、考核评价制度和队伍建设落实等情况。评估方式

采取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材料核查与实地核对相结合等方法。

评估按下列程序进行:

制定评估方案。省依法治省办制定评估方案,于评估开始前1个月向社会公布。

自我评估。被评估对象按照评估方案进行自查自评,形成法治建设自查报告,向社会公布后,连同公布及反馈情况报省依法治省办。

上级评估。上级评估由本办法第五条确定的评估主体考察被评估对象法治建设状况,于评估开始后2个月内形成评估报告,并报省依法治省办。

社会评估。省依法治省办委托独立的第三方,对被评估对象法治建设状况进行评估,形成第三方评估报告并报省依法治省办。

形成评估结果。省依法治省办根据上级评估和社会评估,参考自我评估,结合日常掌握情况,形成被评估对象“法治清单”(包含主要成效、创新做法、存在问题、主要差距和整改方向等),并综合得出“第一档次、第二档次、第三档次”的评估结果。

反馈评估结果。省依法治省办将评估结果反馈给被评估对象。

发布评估结果。省依法治省办将评估结果报省依法治省领导小组审定后,形成最终评估结果并向社会公开发布,接受社会监督。结果运用

把评估结果运用到干部选任、绩效考核、约谈整改等方面,实现以评促改既定目标

升档考虑:获省部级及其以上单位表彰奖励,或者被省部级以上单位评定为先进单位、示范单位的;省部级及其以上单位作为典型经验介绍推广的;国家级新闻媒体作为典型经验宣传报道的;上级评估主体确定的其他情形。

降档考虑:依法治市(州)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任职期间因违纪违法被追责的;因违反有关规定导致食品药品、环境保护、矿产开发等领域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因违纪违法违规导致非法游行、罢工罢课、聚众闹事、大规模械斗等重大群体性事件的,或发生以上重大群体性事件未依法及时有效处理的;被评估对象在评估中存在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等情形的;有法治建设其他严重负面情形的。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开永丽

见习记者 周夕又 编辑:李家亮

第二篇: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

附件1

全国博物馆评估办法(试行)

第一条 为加强博物馆行业管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博物馆管理办法》(文化部第35号令),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正式登记、注册、接受年检的,具有文物和标本的收藏保管、科学研究、陈列展览功能,并对社会开放(正常运行、开放三年以上)的各类博物馆,均可申请参加博物馆评估。

第三条 博物馆评估工作由国家文物局组织开展,遵循自愿申报、行业评估、动态管理、分级指导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按照自评、申报、评定、公布的程序进行。

凡经评估认定的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将在各项业务活动和国内外交流、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第四条 国家文物局负责制定博物馆评估标准,并对评估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国家文物局组织设立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负责全国博物馆评估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组织设立本辖区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在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的指导下,开展相应等级博物馆的评估工作。

第五条 博物馆经评估确定相应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一级博物馆、二级博物馆、三级博物馆。

第六条 申请评估的博物馆应依照《博物馆评估暂行标准》开展自评,填写《博物馆评估申请书》,并向属地的省

(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评估委员会提出申请。

第七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对申请评估的博物馆进行考察和评估,对一级博物馆提出推荐意见,经本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送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评议;对二级、三级博物馆提出评议意见,经本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复核。

第八条 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评估委员会推荐的一级博物馆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专家小组进行现场评估。

专家小组在核实材料、实地考察、咨询评议的基础上,提出现场评估报告。

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根据申请单位的《博物馆评估申请书》、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的推荐意见和现场评估报告,进行综合评议,并以打分方式产生一级博物馆的评定意见。

第九条 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将一级博物馆的评议意见和二、三级博物馆的复核结果,报国家文物局审定、公布。

第十条 博物馆的等级标牌、证书由国家文物局统一制作、颁发。

第十一条 被评定为相应等级的博物馆,须将等级标牌置于其主入口处的最明显位置,接受社会监督。

第十二条 博物馆评估工作每三年开展一次。具体申报时间由国家文物局确定。

对申请评估和晋升等级的博物馆,按照本办法进行评估。已定级的博物馆由与其等级相应的评估委员会复审。复审合格的,由评估委员会报审定机构,保留其原有等级;复审不合格的,由评估委员会报审定机构,撤销其等级。

第十三条 全国博物馆评估委员会、省(自治区、直辖市)博物馆评估委员会及其现场评估小组须严格遵循相关评估工作程序、规则和纪律,接受有关管理部门、博物馆行业、社会各界和公证机构的监督。

第十四条 申请评估的博物馆,一经核实有弄虚作假、行贿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由主管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取消其评估资格。

参与博物馆评估工作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不得徇私舞弊。如有违纪、违规行为,一经查实,由主管的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给予相应处理。

第十五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实施。

第三篇: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005年05月20日 13:23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文件 川畜食发[2002]32号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关于印发《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管理试行方法》的通知

各市、州县畜牧食品(畜牧、农牧)局:

为加强我省无公害畜产品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根据川府办发[2001]89号文件精神,我局制定了《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

二00二年四月十二日 无公害四川省畜产品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我省无公害畜产品的管理,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通知》(川府办发(2001)89号)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无公害畜产品,是指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量控制在质量安全允许范围内,经省无公害畜产品认定机构认定,符合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和四川省地方标

准,并经许可使用认定专用标志的畜产品。

第三条 省、市、州、县畜牧管理部门负责本辖区内的无公害畜产品管理和指导工作。

第四条 四川省无公害畜产品质量标准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制定,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

第五条 对无公害畜产品实行认定制度。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负责全省无公害畜产品的认定工作,省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具体承办。

第六条 在四川省范围内,凡从事与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经营有关的单位或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进行检举。

第二章 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及无公害畜产品的认定

第八条 申报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的条件:

(一)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应当建立在无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地点。畜禽饮用水经检测应当符合我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2001)规定。

(二)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应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和《四川省〈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并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三)根据《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和四川省地

方标准制定了相应的产品生产技术规范。

(四)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应实施从饲料、兽药使用、疫病防制到屠宰的全程监控。使用的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必须符合《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

第九条 申报无公害畜产品的条件:经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审查认定为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生产的畜产品,并经抽样检测,符合我国《无公害畜产品》行业标准或四川省地方标准。

第十条 无公害畜产品由生产单位和个人自愿申报。县以上畜牧管理部门受理本辖区内单位和个人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和无公害畜产品的申报,并进行初步审核。初审合格后,报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认定。

第十一条 经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认定的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和无公害畜产品,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颁发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证书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及图形标志,并向社会公告。

第三章 证书与标志管理

第十二条 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及图形标志式样,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制定。

第十三条 无公害畜产品标志有效期一般为三年。三年期满要求继续使用的,须在期满前三个月内重新申请认定。

符合条件的,方可继续使用。未重新申请的视为自动放弃使用权。

第十四条 无公害畜产品包装上应当标示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号及图形标志,同时注明生产单位名称和地址;图形标志应当按照标准图样的比例放大和缩小,不得变形。

第十五条 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证书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及图形标志的使用范围以核准使用的养殖场和畜产品为限。

持有无公害畜产品证书的单位和个人允许在被认定的产品以及产品包装、产品说明书、产品广告宣传中使用无公害畜产品图形标志和字样。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自己享有的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场证书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及图形标志的使用权转让或租借给其他单位和个人,也不得用于尚未认定的其他产品或核准的生产基地范围以外的同类产品。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变更无公害畜产品证书:

(一)使用新商标的;

(二)无公害畜产品证书持有人变更的。

第十七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重新申请无公害畜产品证书:

(一)产品的型号、规格发生变化的;

(二)改变生产条件、工艺和产品标准的。

第十八条 未经认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产品包装或标签上、广告宣传中使用无公害畜产品标志或字样。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 各级畜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无公害畜产品生产的监督管理,对养殖场使用的饲料、兽药和其畜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抽检。

畜产品检测单位必须是出具公证数据的检测机构。被抽检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全程监控的情况,提供生产过程全程监控的记录档案等有关资料。

第二十条 由于生产场地环境污染或在生产过程中操作失误等原因暂时丧失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条件的,生产者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无公害畜产品图形标志。待生产条件恢复后,由无公害畜产品批准单位审核,方可恢复使用无公害畜产品图形标志。

第二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暂停使用或撤销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和图形标志,并向社会公告。

(一)复检、抽检不合格或者拒绝复检、抽检的;

(二)发生产品质量事故造成严重影响的;

(三)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等丧失生产条件的;

(四)发现在养殖过程中使用盐酸克伦特罗、激素等违禁添加物的;

(五)在养殖过程中使用国家已经停用的氯霉素、呋喃唑酮等兽药的;

(六)图形标志使用不符合规定的;

(七)擅自转让无公害畜产品证书与图形标志的。撤销或暂停使用无公害畜产品证书和图形标志的单位在暂停期内应对其存在问题进行整改,暂停期限不超过半年;暂停期满,整改不达标的,撤销其证书。

第二十二条 外省的无公害畜产品,应经产品所在地省级无公害畜产品认定部门认定,并报我省县以上畜牧主管部门备案后,方能在辖区内销售及从事广告宣传活动。

第二十三条 无公害畜产品经销者应向生产者或经营者索取无公害畜产品证书等相关证明文件。不得以无公害畜产品名义销售其他畜产品。

第二十四条 经营(包括定点或专柜)销售无公害畜产品的,必须持有该畜产品生产单位的委托书和认定证书复印件。

第二十五条 经销者对无公害畜产品进行广告宣传时,其内容必须真实。未经批准的畜产品及生产基地,不得以无公害畜产品或以无公害畜产品养殖基地名义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上进行宣传。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违反上述规定的,县级以上畜牧主管部门

将会同工商等有关部门,依照国家和省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畜牧食品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从发布后30日起施行。

第四篇:四川省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川建村镇发[2010]469号

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下发

《四川省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试行)》 《四川省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

现将《四川省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试行)》《四川省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试行)》下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各地在办法实施过程中,要结合本地实际,及时总结情况,并将有关情况上报至住房城乡建设厅村镇处,以进一步修改完善编制办法。

二O一O年十月十八日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办公室

2010年10月19日印 校对:李

打印:吴 四川省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办法

(试行)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按行政建制设立的县、自治县、县级市与市。辖区组织编制县域、市域或市辖区域(以下统称为县域)新村

建设总体规划,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是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用于指导县域范围内的新村规划与建设,应作为

专项规划单独编制。

第四条

编制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以县为单位,坚持全域、全程、全面小康,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发展观为

指导,运用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和方法,合理确定新村发展目标与战略;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第五条

编制县城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根据平原、丘陵、山区与民族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注重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逐步推进,促进农村呈现民富村美、文明和谐的崭新面貌。

第六条

编制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农民群众需要,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切实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采用政府组织、专家指导、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方法。

第七条

编制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规定,以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市(县)总体规划为依据,并与经济社会发展、国土、交通、环保等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八条

规划期限为2010年至2020年。近期为2010年至2015年,远期为2016年至2020年。

第九条

编制单位应当具有乙级以上城乡规划编制资质。第十条

本办法所换的村,指按行政建制设立的村; 本办法所称的新村,指聚居人口在50人以上的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点。第二章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的组织

第十一条

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具体工作由县级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会同有关部门承担。

第十二条

50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和10个整县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县(市、区)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须经省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批。其余各县(市、区)的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须经市、州住房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审批。

第十三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组织编制

机关应当依法将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草案予以公告,并采取

论证会、听证会或者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包括村民代表在内的社会公众的意见。公告的时间不得少于三十日。

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充分考虑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在报送审批的材料中附具意见采纳情况及理由。

第十四条

编制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当具备县域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基础资料以及必要的勘察测量资料。资料由承担规划编制任务的单位负责整理汇总,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提供。

第十五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经批准后,应当由县级 人民政府予以公布,但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公开的除外。

第十六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调整,应当向原审批机

关提出调整评估报告,经审查同意后,依照本办法第十二、十

三条的规定程序组织调整。

第三章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要求

第十七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县

城总体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提出的农村发展要求;引导和调控县域新村(聚居点)的合理发展与空间布局;指导新村(聚

居点)建设规划编制。

第十八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突出以下重点: l、综合评价县域农村的发展条件,摸清县域范围内农村建

设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布局,明确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

重点。

3、在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指导下,确定县域新村建设的发

展战略与目标。

4、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提出需要发展、限制发展和不再保留的村落,做出行政区划调

整。

5、以镇(乡)为单位,深化并明确镇乡村体系结构,提出村的建设控制标准、发展建设模式,合理布局新村,分类指导建设。明确新村规模与等级等。按照《镇规划标准》;特大型新村大于1000人,大型新村为600—1000人,中型新村为200—600人,小型新村为50-200人,50人以下为散居。

6、统筹布臵县域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确定

设施配臵标准,实现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和社会服务事业向农

村覆盖。

7、注重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优势的文

化传统,提出新村建设的风貌设计和户型设计指引。

8、按照镜(乡)整片推进的原则,以镇(乡)为单位,提

出县域新村建设近期规划方案,目标要具体,措施应具有可操

作性。

第二十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是必须

严格执行的规划内容,是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

强制性内容应在图纸上准确标明,文本上明确,规范表述,并

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管理措施。

第二十一条

对涉及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建设标准、基础

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风貌设计、近期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应

当确定为严格执行的强制性内容,具体包括:

l、新村的建设用地标准、用地规模,各级新村建设规模。

2、县域新村空间布局要求,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新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的配臵标准。

3、新村建设的风貌设计。

4、县域禁建、限建等需要进行控制的区域。

第二十二条

编制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当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民族与地方特色,确定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的目标、内容和重点,制定保护措施。

第四章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内容

第二十三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综合评价县域农村的发展条件

分析县域农村的社会经济概况,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分布情况,县域农村生态环境与资源状况,农村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情况。

摸清现状农村建设发展取得的成就、特征与主要问题。

2、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的要点

归纳县域村镇体系规划中有关县域村镇发展战略、产业、城镇化水平、村镇体系、村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管制等规划的要点,用于指导新村市点工作。

3、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布局 明确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确定农业产业基地的建设。

4、县域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分析县域新村建设的动力机制,提出县域新村建设的发展战略;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法,提出人口空间转移的方向和目标,预测县域村民转化为市民的数量;分近期(2015年)和中远期(2020年)预测村民聚居度等目标,一般来讲,2015年前,村民聚居度平原地区、丘陵地区、山区与民族地区要分别达到70%、60%、50%。

对符合以下迁并标准的村,应考虑进行迁建合并,分镇(乡)提出各行政村、组迁并的具体方案,做出行政区划调整。

(1)人口规模过小的村。

(2)存在自然灾害安全隐患的村,包括地处洪区、蓄滞区、矿产采空区、泥石流、滑坡、塌陷、冲沟易发区等地区的村。

(3)存在严重人居环境问题的村庄,包括供水、供电、通

讯、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匾乏且建设困难的村庄;位于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核心区等生态敏感区的村庄;地方

病高发地区的村庄。

(4)压占矿产资源或地下文物的村庄;位于城镇内部和近

郊逐步与城镇相融合的村庄;地域空间上接近且逐渐融为一体的村庄等。

结合县域地形、交通等条件,充分考虑土地整理、产业连片发展等建设项目要求,确定县域农村的发展建设模式,可分为聚居区、散居区、半散半聚区三类建设模式,提出分类控制原则。

分镇(乡)进行新村建设布点,提出新村建设控制标准,确定新村的等级、规模等。

5、统等配臵县域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

提出农村分级配臵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原则,确定新村设施配臵标准;分镇(乡)因地制宜地提出农村各类基础设施的规划方案。

6、县域新村风貌与农房户型指引

结合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条件,分片区提出县域新村风貌与农房户型指引。

7、县域新村建设近期规划方案

按照镇(乡)整片推进的原则,提出县域新村近期建设的目标。

8、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建议。

第五章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编制成果

第二十四条

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本、图纸及附件(说明和基础资料等)。规划文本中应当明确表 述规划的强制性内容。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件具有同等法定效力。附件说明书应对规划成果进行翔实而简洁明了的解释说明。附件基础资料应对收集到的所有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并注明出处,能作为规划成果的支撑依据。

第二十五条

规划文本格式如下:

(一)规划总则

(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要点

1、县域发展战略要点

2、县域产业规划要点

3、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4、县域村镇体系结构规划要点

5、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要点

6、县域空间管制规划要点

(三)县域农业发展规划

1、县域农业发展现状

2、县域农业发展存在问题

3、县域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

(四)县域新村建设发展战略

1、县域新村建设发展战略

2、县域新村建设发展目标

3、县城行政村区划调整

4、县域农村建设模式

5、分镇(乡)村新村建设布局规划

(五)县域农村支撑系统规划

1、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建规划

2、农村基础设施完善规划

(六)县域新村风貌与农房产型指引

(七)县域新村建设近期规划

(八)规划实施措施和建议

第二十六条

图纸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深度如下:

1、县域区位关系图

2、县域产业布局规划图

准确标明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域内各个镇(乡)界; 准确标明县域内的主要农产品、河流等资源分布状况;

准确标明县域内的经济分区;

准确标明县域主要主要工业园区的位臵;

准确标明县域主要农业产业基地的范围。

3、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图

准确标明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域内各个镇(乡)界、村界;

准确标明县域各级镇乡的等级、规模、职能;

准确标明中心村、基层村的位臵;

列表统计各级镇乡村总的个数、人口与用地规模。

4、县域空间管制规划图

准确标明县域内主要水源地、自然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核心区等生态敏感区分布范围;

准确标明县域优化建设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四类空间的范围。

5、县域新村布局规划图

准确标明县域农村发展模式分区;

按调整后的的行政区划,尽量标明特大型、大型二类新村的位臵、布局形态、名称、人口与用地规模,并列表统计。

6、县域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图

准确标明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域内各个镇(乡)界、村界; 准确标明村道路及村组内联系道路等的等级;

准确标明农村各类市政工程设施的位臵、规模、容量及工

程管线的规格、走向和等级。

7、县域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

准确标明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域内各个镇(乡)界、村界; 尽量标明特大型与大型新村配臵的公共服务设施; 列表注明各极新村公共服务设施配臵标准。

8、分镇(乡)新村布局图则

准确标明特大型、大型、中型、小型四类新村的位臵、布局形态、名称、人口与用地规模,并列表统计; 准确标明村道路及村组内联系道路等的等级;

准确标明农村各类市政工程设施的位臵、规模、容量及工程管线的规格、走向和等级;

准确标明各级新村配臵的公共服务设施; 列表注明各级新村公共服务设施配臵标准。

9、县域新村风貌控制规划图

准确标明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域内各个镇(乡)界、村界;

准确标明县域农房建设风貌分区,并附文字简单表述及参

考祥图。

10、县域新村建设近期规划图

准确标明行政区划调整后县域内各个镇(乡)界、村界;

分 2011、2012、2012、2014、2015年准确标明当年以镇乡

为单元整体推进新村建设的村名和位臵。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

第二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四川省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

(试行)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我省新村建设规划编制,结合我省可实际,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全省农村地区的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应当遵守本

办法。

本办法所称的新村,是指由《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保留、整合及新建的农村新型社区和各种规模的农村居民聚居点。

第三条

新村建设规划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编制成果必须经村民大会讨论同意通过,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由乡镇人民政府予以公布实施。

规划实施中,县级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督检查

和技术指导。

第四条

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经村民大会和乡、镇人民

代表大会同意,乡、镇人民政府可对新村建设规划进行局部调 整,并报县级人民政府备案。

涉及新村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用地布局等重大变更的,应报县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

第五条

规划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标准,应当符合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 规划编制要求

第六条

规划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尊重农村实际,尊重群众意愿,把新村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设施配套、产业发展的新农村综合体。

第七条

规划应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资源的原则,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严格控制新村用地规模和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第八条

规划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利用本地的地理优势和地方建筑材料,注意保护历史文化和山水田园风貌,塑造自然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特色。

第九条

开展规划编制工作时,应进行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充分把握村庄基本情况,解读《县(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制订科学合理的规

划方案。其主要内容为:

1、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现场踏勘、走访调查和问题探讨。

3、分析新村(聚集点)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

及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分析新村在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院落布局、建筑空间

等方面的特点、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

5、分析新材及其相邻地域的水文、地理特征情况。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各类灾害发生及防治情况。

6、收集村民关心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提出规划应

解决的重点和难点。

7、根据《县(市)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提

出规划原则和建设标准;明确新村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

明确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及防治措施。

8、科学合理地进行新村用地布局;并根据其自然环境、历

史文化、现状院落布局、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建筑方

案选型及总平面布局。

9、根据国家、省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结合新村实际,明确包括道路在内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

设标准、规模及布局规划。第三章 规划成果的内容和深度

第十二条

规划成果应当包括规划文件和图纸两部分。规划文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及基础资料汇编。规划说明书应对规划成果进行翔实而简洁明了的解释说明。规划图件是规划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件具有同等法定效力。

第十三条

规划图纸与应表达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区域关系图(比例1:500-1:5000)(可用附图表示)与所在镇(乡)及周边村庄的区位关系,交通、经济联系。

(二)新村用地分析图(比例1:500-l:1000)(可与综合现状图合并)

自然环境与地形地貌分析

受洪水、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灾害影响的,不适宜修建的地段位臵及其范围。

(三)新村综合现状图(比例1:500-1:1000)

农户宅基地范围、入户路、庭院绿化、建筑(含附属建筑)分布及其功能、层数、结构和质量。

卜沟渠水塘、菜地、果园、闲臵地、林地、集中晒坝、公共建筑及公用设施的位臵及范围。

其他建筑物分布及其基地范围、层数、结构、质量。主要的道路桥涵、地上地下管线的位臵及高程,管线的线 径或断面形式;现状沼气池、取水井分布位臵;其他市政设施。的位臵、规模和用地范围。

历史文化遗存及古树名木的位臵及范围。附现状用地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四)新村用地布局规划图(比例 1:500-l:1000)规划各类用地的范围界线、用地性质及主要道路系统组织。附规划用地计算表及布局结构图。

(五)新村建筑规划总平面图(比例1:500-1:1000)

农户建筑、公共服务设施及其它建筑平面布臵、建筑层数

标注。

农房院落的范围、庭院铺地与绿化、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

(如圈舍、紫房、农具房)的位臵和范围。

道路、入户路、排水沟渠、公共绿地、林地、集中晒坝等的位臵和范围。

公共服务设施(如村委会、小学、托幼、村民活动中心、便民店、医疗室等)及公共活动场地的位臵标注。

基础设施(如供水、供电、供气、排水等)和环卫设施(如

公厕、垃圾收集点等)的位臵标注。

历史文化遗存位臵标注及其保护范围。

附规划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包括建筑密度、容积率、绿

地率、各类保留建筑面积、新建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等建设指标)。

原则上应该用图例区分保留建筑和新建建筑。

(六)新村道路、管线及竖向规划图(比例1:500—1:1000)道路位臵、走向、宽度及主要道路的平面和竖向控制。活动场地、集中晒坝、停车场位臵及范围。

道路红线位臵、横断面形式、交叉点坐标标高、以及道路铺装材料。

排水分区和排水管渠的位臵、走向、断面形式、主要控制标高和材料等。

各类公用管线(供水、供电、通信、有线电视、宽带等)的位臵、走向。

各类管线的敷设方式、埋深、坡度、坡长等。

各类市政设施(取水点、水厂位臵、集中的污水处理、垃圾收集转运点、供配电、供气等)的位臵、用地范围和规模。

室外主要公共空间和农户院落的地坪标高、排水方向等。防洪堤、溢洪道、主要堡坎和护坡等的位臵、断面形式等。

(七)新村住宅及其它主要建筑选型方案示意图 提供多种农户住宅及其它主要建筑选型方案,包括标准层平面和建筑风格示意。

(八)新村效果图与重点地段鸟瞰图

第十四条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必要的分析图,也可以 对上列图纸进行拆分表达,但必须保证图纸内容不得缺少。

第十五条

规划图纸必须在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上绘制。第十六条

规划说明书的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现状概况

1、区位

2、自然条件

3、资源条件

4、社会经济情况

(二)新村现状分析及主要问题

1、建设条件情况及分析

2、现状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情况及分析

3、现状人居环境情况及分析

4、现状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院落布局、建筑空间、环境景观等方面的特点、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分析

5、村民关注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分析

6、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规划总则

1、规划背景

2、上位规划解读及相关要求

3、规划依据

4、规划指导思想

5、规划原则

6、规划期限

7、规划范围

(四)新村定位与规模

1、新村(聚集点)发展性质与定位

2、新村(聚集点)建设标准

3、发展规模

(五)用地布局规划

1、布局结构

2、人用地布局规划(l)农宅用地布局(2)公共设施配套布局

(六)建筑平面布局规划

1、建筑选型与风貌控制意象

2、建筑平面布局理念

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七)道路工程规划

(八)市政公用及环卫设施规划

1、给水工程规划

2、排水工程规划

3、燃气工程规划

4、电力工程规划

5、电信工程规划

6、环卫设施规划

7、其它设施规划

(九)防灾规划

(十)投资估算

(十一)实施规划建设与措施

第四章 附则

第十七条

本办法由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解释。第十八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课程建设评估办法(试行)[范文模版]

附件1

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课程建设评估办法(试行)

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课程评估的目的课程评估是对课程师资、教学条件、教学质量及水平的鉴定与评估。通过评估,考察评价课程教学现状,总结成绩,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以促进课程建设,改善教学条件,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使课程教学更好地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

第二条 评估的形式和内容

课程评估分达标课程评估、重点课程评估和精品课程评估三种形式。达标课程评估是学校对所开设课程的基本条件和基本教学质量的鉴定;重点课程评估是在达标课程中依条件评选出重点建设课程;精品课程评估是在重点课程中依条件对系级与院级精品课程的评选与认定。

课程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对课程基础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过程与管理、教学研究与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鉴定(详见《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达标课程评估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重点课程评估表》与《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条 评估的程序与办法

(一)达标课程评估

达标课程评估实行教研室自评,系(直属教研室)复评和学校总评的三级评估。达标课程由学校认定。

1.凡已列入教学计划正式开设并完成一轮教学任务的课程,经教研室合格评估后,由课程所属教研室于评估当年向所在系(直属教研室)申请达标评估。申请达标课程评估,须按要求填写《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达标课程评估申请表》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达标课程评估表》。

2.系(直属教研室)评估小组由系(直属教研室)主任、分管教学副主任和教研室主任组成,对教研室申报评估的课程进行复评,并将复评意见和结果填写在《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达标课程评估申请表》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达标课程评估表》的相应栏目内。系(直属教研室)负责整理本系(直属教研室)所有参评课程的相关材料,并于规定的时间报教务处。逾期不报者,当年不予评估。

3.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对各系(直属教研室)上报的达标课程进行考核和认定。

(二)重点课程评估

重点课程评估采取教研室申报,系(直属教研室)复评推荐,学校核评审定的方法进行。推荐参加学校重点课程评选的课程应是学校认定的达标课程,该课程在教学条件、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等方面应处于学校同类课程中的领先水平。

1.凡学校认定的达标课程,可由课程所属教研室选优向系申报重点课程,申报重点课程须按要求填报《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重点课程评估表》。

2.各系(直属教研室)在学校分配的推荐名额内,严格按重点课程条件对教研室申报的课程进行复评、筛选,并根据筛选结果,填写“重点课程推荐表”,连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重点课程评估表》一并报教务处。

3.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将对各系(直属教研室)推荐的课程进行核评,教学工作委员会评审通过的课程,经院长审批后,即定为院级重点课程。

(三)精品课程评估

1、“精品课程”是本院课程的荣誉称号,是各类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奋斗目标。凡本院各系(室)对普通本科生开设的各类课程符合以下条件者均可申请参加“精品课程”的评选:

(1)原则上为全院本科各专业重点课程中受益面广的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实践性教学课程

(2)师资队伍:具有合理的结构和较高的教学、学术水平,具备献身教育事业的敬业精神,坚持教书育人,致力于教学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有创见、有成效。

(3)教学条件:具有高水平的教材和完备的教学文件、资料,实验课程有较先进的实验条件和较高的使用效率,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教学手段:具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有精品课程网站。

(5)教学效果:讲课及各教学环节的质量高,在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方面成绩显著,受到学生和各方面好评。

(6)教学建设和改革有特色,课程质量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2、各系(直属教研室)在学校分配的推荐名额内,严格按精品课程条件,从本系(室)的重点课程中,择优选报精品课程,填写“精品课程申报表”,连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精品课程评估表》一并报教务处。

3.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将对各系(直属教研室)推荐的精品课程进行核评,教学工作委员会评审通过的课程,经院长审批后,即定为系级或院级精品课程。

第四条 课程评估结果处理

(一)达标课程评估(鉴定)的结论为达标、暂缓通过、不达标三种。

(二)鉴定达标的课程,由学校公布名单并颁发达标课程证书。

1、达标课程具有申请参加重点课程评估的资格。

2、暂缓通过的课程,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采取措施,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并重新接受评估鉴定。

3、经鉴定不合格的课程,由学校区别情况,责令其所属系(室)限期整改,并再次接受鉴定。

4、达标课程每三年复审一次(与当年达标评估同时进行),复审认定不达标的课程,取消其原达标课程资格。

(三)被评上的重点课程与精品课程,学校授予“城市学院重点课程”与“城市学院精品课程”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并通报表扬,给予奖励。

1、在授予重点课程与精品课程荣誉称号期间,其课程所属系(室)可获得学校优先投资,增加实验设备,以完善教学条件。

2、参与重点课程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优先安排进修或参加学术会议。

3、重点课程与精品课程每三年复审一次。经复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学校将取消重点课程或精品课程称号:

(1)教学质量明显下降或教学管理明显下滑者;

(2)原课程建设教师调换1/2以上者;

(3)多次出现教学事故或出现重大教学事故者。

第五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实施,解释权在教务处。

下载《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摘录(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川省法治建设状况评估办法(试行)》摘录(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爆破安全评估管理试行办法(精选)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66号令)、国家标准《爆破安全规程》(GB6722)、公安部《爆破作业单位资质条件和管理要求》(GA990-2012)、《爆破作......

    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

    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促进事业单位发展的人事管理体制,规......

    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

    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 关于印发四川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管理试行办法的通知 川办发〔2002)40号 2002-12-16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级各部门:《四川省事业单位......

    四川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工作试行办法

    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四川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招聘工作试行办法》的通知 川人发〔2006〕9号各市(州)人事局、编办,省级各部门: 现将《四川省事......

    四川省政务公开目标管理考评办法(试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政务公开有关制度的通知 川办发„2006‟34号 《四川省政务公开规定》已发布(四川省人民政府令第201号)并于2006年9月1日起施行。各级人民政府及......

    中国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试行办法

    中国银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试行办法 第一章 总则为了使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工作规范化、合理化、科学化,提高我行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评估水平,结合当前国内外先进的项目评估......

    温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评估办法(试行)

    温教计〔2011〕89号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温州市义务教育标准化 学校评估办法(试行)》的通知各县(市、区)教育局,经济技术开发区社发局,市局直属各学校、单位: 根据〘浙江省中长期......

    四川省省级部门决算草案审签试行办法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转发审计厅《四川省省级部门决算草案审签试行办法》的通知 川办发〔2015〕8号 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审计厅《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