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出高校思政课堂吸引力问题误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但目前社会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及效果的认识存在普遍误区,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吸引力问题,要想取得卓有成效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正确的把握教学现状以及认识误区,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才能真正推动高校思政课的改革进程。
一、当前思政课的基本教学情况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以下四种基本情况。第一,课堂“三低现象”(到课率低、抬头率低、点头率低)较为明显,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课堂纪律重视不足。上思政课做其他课程作业和旷课理由多种多样。第二,大多数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设置、意义以及与自身实际的联系缺乏正确认识,对学习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不清,产生刻板抵触情绪。第三,大部分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不如对专业课那样认真、对思政老师也缺乏相应的尊重。第四,近些年同学课堂的参与度在逐渐提高。目前各高校都在对思政课进行改革,在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的不断创新下,大部分同学都以多种方式参与思政课堂,例如展示、辩论、案例分析等等。多样化的方式和手段对于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课的提升有一定积极影响。
二、思政课存在的普遍误区及困境
(一)“课堂三低”现象并非是思政课特有现象
当前提到“课堂三低”现象,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思政课”,这种潜在的意识联系存在一定偏差。当前网络媒体盛行,大学生中“低头族”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三低现象”是大学课堂存在的普遍问题,并非某一学科特有案例。“大学思政课的课堂三低现象尤为严重”这种观念的产生恰恰来源于我们潜在的对思政课的重视。思政课是所有大学生的必修课,受众群体庞大必然会引起更多注视和重视。在受众量大和对思政课长期以来产生的刻板效应双重因素促进下,让人们提到课堂三低就会想到思政课堂。
(二)明确提高大学生思政课吸引力的目的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学界并未对衡量大学生对思政课吸引力高低制定一个明确量化标准。“大学生思政课兴趣较低”的结论通常是经验主义以学生的抬头率、到课率和互动率来衡量。当前,“创新思政课”这类似口号在全国高校盛行。河北某高校规定上课前收纳所有同学的手机,下课后归还。课堂抬头率、互动率都得到较大提升。但这一良好现象的出现能否得出该校大学生对思政课兴趣提高的结论还有待考量。
(三)思政课存在的困境
1.教师数量少,学生人数多。全国高校几乎都存在思政教师数量少,学生人数多的问题。上课形式通常以大班教学开展,几百人的大课堂并不利于老师对学生的管理,也不利于提高学生听课效率。以武汉大学为例,思政课老师队伍较为缺乏,一般专业课老师一年课时量在一百多个学时左右,而很多思政课老师一年的课程量大约为五百多个课时。经常有思政课老师一天上九个课时,在这样的情况下,思政课老师未得到学生相应的反馈和必要的尊重,在高校教师群体中地位和收入也都不高,容易导致老师产生倦怠情绪。
2.思政课的专业性和学生所追求的娱乐性的矛盾。当前思政课似乎是枯燥乏味的代名词。然而,思政课的本质决定了其属性的严谨性和理论性。我们可以提倡老师多结合实际生活,尽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丰富课程内容,创造课程亮点。但不能过分推崇课程的娱乐性,讲到有趣的地方,同学就抬头,讲理论就低头。我们在寻找老师的原因时也应关注和改变大学生娱乐至死的倾向性,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其浮躁的心态在学习中沉浸,不应让学习过度娱乐化。
三、建议与措施
(一)重视培养和扩大高校思政教师队伍
一方面,我们要重视思政课老师的培养和扩充,采用多种方式扩宽思政教师的竞聘渠道,扩大思政教师队伍,解决当前受众多授课者少的矛盾。另一方面,需要提高现有高校思政者素质和个人魅力。在课堂上老师应合理的利用ppt、小视频、音频等等形式,丰富课堂内容,但也不应利用过度。其次,当代大学生对时事政治相对较为关注,老师应在课堂上多结合时事热点,进行分解和剖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而非一直照本宣科或教学材料过度久远。
(二)调整课程方式,因材施教
课程教学应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结合学生专业举出相应案例。布置作业或者课堂展示时,也应尽贴近学生专业。如对艺术类学生,可让他们发挥专业优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形式,制作相关海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图画等。让同学感受到思政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渗透在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的,而非“思政无用、与我无关”。
(三)增强大学生思政课成就感
成就感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兴趣,想要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注度转移到思政课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多元的参与方式以及结合专业突出自身优势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在参与中找到成就感和自身价值是一条必经之路。其次,应严格上课纪律,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防止学生从心里上对课程产生倦怠感。在到课率无法保证的情况下,再精彩的讲课也是没有价值的。最后,思政教师上课的内容应与考试内容相吻合。防止学生产生上课内容和考试关联不大,只需考前去突击就能取得高分的错误观念。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general secreta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But the socie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status and effect understanding universal existence erroneous zone, abou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lass attraction problem, to achieve effective teaching effect, we must correctly grasp the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misunderstanding, on this basis is to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in order to truly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reform.One,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the basic teach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four basic situations in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irst, the classroom “three low phenomenon”(to the class rate is low, the rise rate is low, nodding rate)is more obvious, college student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of the lack of discipline.Shangsi political class do other coursework and absent for a variety of reasons.Second, most of the student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the setting, meaning, and their actual contact with the lack of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ecessity and th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curriculum is not clear, resulting in rigid resistance.Third, most of the students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attitude is not as serious as the professional clas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also lack the appropriate respect.Fourth, in recent years,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gradually increased.At present, al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of continuous innovation, most students are involved in a variety of ways to participat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such as demonstration, debate, case analysis, etc..A variety of ways and means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interest.Tw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the existence of the common errors and difficulties(a)“classroom three low” phenomenon is not a special phenomen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At present, the “class three low” phenomenon, many people first reaction i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this potential awareness of the existence of a certain sense of deviation.At present, the network media is in vogue,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bow ra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large.“Three low phenomenon” is a common problem in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not a special case of a discipline.The concept of “three low phenomenon in the cla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n University” is just the origin of our potential importance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all college students, the audience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a huge group of more attention and attention.In the large audienc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ss has long been produced under the dual factors of the effect of double factors, so that people will think of the three low class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two)to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terest is the positive and the tendency, the selectivity and the emotion which are produced by the www.xiexiebang.com hundred hours, and many thought political lesson teacher a year of courses about 500 hours.Often ha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teacher one day for nine hours, under such a situation, think political lesson teacher did not get student feedback and necessary respect, in the group of university teachers status and income is not high, easily lead to teacher burnout.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of the professional and the pursuit of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students.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seems to be a boring pronoun.However, the n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has determined its nature of rigor and theory.We can promote the teacher to combine the actual life, as far as possible to use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courses, create curriculum highlights.But can not be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entertainment of the course, talk about interesting places, students on the rise, speak theory on the head.We in search for a teacher should also be attention and change tend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of entertainment to death, and correct guidance to impetuous mentality immersed in the study, should not make learning over entertainment.Three,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a)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cultiva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conting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one hand.We want to pay attention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 teacher culture and expansion, using a variety of ways to broaden thinking, political teachers competition for channels to exp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o solve current audience to teach more less contradiction.On the other hand, the need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and personal charm, the existing university.In the classroom, teachers should use PPT, small video, audio and so on, to enrich the content of the classroom, but it should not be used too much.Secondly,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n current events and politics is relatively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teacher should be in the classroom more combined with current events, to decompose and analyze, put forward their own views.And not always according to the declaration.
第二篇:高校思政建设
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对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但由于部分高职院校认识的不足以及高职生思想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较低,效果不理想。如果能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本文根据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师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七个方面入手,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政治课)是对高职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是保证高职生成为德才兼备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课程。然而,由于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为目标,高职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因此,学生对政治课学习兴趣不大,导致课堂上出现 “到堂率”低、“抬头率”低、“参与率”更低等现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政治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政治课教学更具有实效性?笔者认为,如果能将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有效提高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高职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就是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结合高职生的专业特点和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内容的取舍、重点难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体现出专业特色,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教学效果更好的一种教学方式。实现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多层面去探索。本文结合我院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实践,从教学理念、教师意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教学手段、考核办法等七个方面入手,探索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
一、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前任教育部长周济曾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要牢牢抓住以人为本,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人为本”是一切教育都应贯彻的理念,也是高职政治课教学必须贯彻的核心理念,是实现与专业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前提。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学活动的展开要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聚焦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是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组织、考核办法的改革都要以人为本,从而实现高职生的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政治课教学走向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二、树立为专业服务的意识
在高职政治课教学中,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由教师来组织,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要实现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的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政治课教师树立政治课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意识,这是实现政治课与专业相结合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政治课教师还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以下几点:(1)主动与所任教专业及其系的教辅人员交流沟通,了解专业设置的基本情况,专业课程的大致内容、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专业实践的实施计划等。(2)参与专业教研室的教研活动、翻阅专业课程教材、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等。(3)关注或参与所任教专业学生的社团、专业活动以及班会等,积极与各专业学生沟通联系,了解各专业学生的特征特点及生活和思想状况。(4)密切关注社会新闻,特别是与自身所任教专业相关的行业新闻与动态,形成一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警觉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并将其积淀为教学素材。通过这些方式,政治课教师了解了各专业以及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了更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材料素材,为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结合做好准备。
三、依据专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高职政治课的课时较少,要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政治课教师要按“必需、够用”的原则,将教材重点内容提出来,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综合和提炼,形成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专题,实现专题教学。专题教学模式能够打破统编教材的章节体系,依据专业需求和学生兴趣,围绕教学要点,提炼和确立专题课堂教学内容,并以此为中心对教材内容进行精心组织和重新编排,这为提高政治课课堂教学实效奠定良好基础。我院社科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围绕学生专业需求,重新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教学内容分为 “适应高职新生活”、“扬起理想的风帆”、“做坚定的爱国者”、“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树立文明新形象”、“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做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做守法的职业人”八个专题,每个专题分别由在该专题涉及领域里学有专长的教师负责实施,改变过去由一位主讲教师包揽整个教学过程的情况,使学生受到不同学术背景和思维方式的训练和熏陶。在专题教学的基础上,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所授课学生的专业要求、学生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做适当选择和修改,以便更有效地实现政治课教学与专业相结合。
四、围绕专业特点,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的试金石不是讲授伟大真理,而是用什么高明的方法来讲授伟大的真理”。与专业相结合的高职政治课教学改革,要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纯灌输式教学方法,围绕专业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法。启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几种教学法,能给学生提供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的机会,激发和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政治课堂教学在热情讨论的氛围中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是实现与专业结合的政治课教学改革应综合运用的方法。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培养良好职业道德”专题中,笔者提出问题“从职业道德视角看‘范跑跑’的行为”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相关行业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在“做知法用法的合格公民”专题中,笔者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采用“模拟法庭”这一角色扮演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模拟法院审理案件的情景进行案例处理,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如法官、书记员、原告、被告、代理律师等。由于学生身临其境,在“模拟法庭”中积极进行辩论、思考,使该课教学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在“模拟法庭”中不但掌握相关行业的政策法规,还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在以上所述教学方法的运用中,政治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1)应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出发,尽量选用贴近学生实际、学生生活、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素材教学。如所设置的案例、讨论的中心问题、角色扮演的主题等。(2)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或综合运用几种教学方法,做到多种教学方法的互动、联动和交替使用,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3)无论采取何种教学法,学生都应是课堂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而教师则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起着组织、引导作用。
第三篇: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探讨
摘 要:高校思想 政治 教师专业化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 教育 实效性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中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状况有所改善,但整体上仍存在较多 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好思想政治教师的职务聘任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工作。也要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信念,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教学质量,以赢得学生、家长和 社会 的认可,从而打造出一支一流的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团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师;专业化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一命题的产生,基于两大 历史 事实:一是因为近代生产力水平快速 发展,学科知识日益更新,社会分工趋向精细,社会需要能够专门负责从事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的特殊的教师群体,希望有与之相匹配的“专任教师”。因此,也就出现了对思政教师特定的专业成长要求。二则是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普及,导致了大规模的教师职业岗位不足,社会急切需要大量的专业教师与之相适应,由此就出现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自然,思政教师的专业成长任务也包括在其中。
一、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内涵定位
首先,要正确区分教师的思政专业成长和思政教师专业成长这两大命题:一方面这二者有相同之处,即都是围绕思政工作问题展开探讨;另一方面,这二者的侧重点又各不相同,前者主要在于探析全体教师在展开思政工作时的专业成长问题,而后者则主要是从思政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成长角度来展开思考与 分析 的。因此,二者不是同一个命题。
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本质上讲,其实是对狭义的思政教师或专职的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这是由专门的思政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在教学上的本质区别决定的。众所周知,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知识的获得,而更注重思想观念的转变、政治信念的树立等,因为这些才是思政教育追求最根本的目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思政教师的特征来进行分析,进一步把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 科学 内涵:首先,专门的思政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而又需要非常有创造性劳动的职业,需要教师掌握伦 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马克思主义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能融会贯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运用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中,展开有效的思政教育活动,进而促进学生品行的发展。由此可见,专门的思政教师这一职业是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其次,思政教育是一种具有重要社会价值的职业,同时也具有重要的社会发展功能,所以它应该充分享有应有的社会地位与专业自主权,并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展开自身的教育教学 研究,而不能仅仅是其他学科的附庸。
由以上分析可知,我们把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定义为思政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思政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思政工作者的专业发展过程。
二、影响 高校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的不良因素分析
近年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素质也大大提高。但是,从整体上看,还远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趋势,问题表现如下:
(一)高校思政教师的专业主体性不强,研究能力不高
这主要表现在思政工作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缺乏展现:高校思政教师无权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无权自主安排思政教育的 内容 等等,因而也就极大地削弱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思政工作者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得思政工作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能自救。同时,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研究视野狭窄,这一方面表现在其工具性、随意性过强,日渐丧失自己独立研究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另一方面对思政学科的研究重视不够。在研究中,关注 理论 研究,忽视实践研究。
(二)对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缺乏充分地关注和投入,对思政教师从业资格管理不严
尽管近年来,高校增强了对思政工作的重视程度,但现实上却收效甚微。作为一种专业职业,不但要求高校思政教师经过系统规范的专业训练,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必须要掌握大量相关学科的知识,具备高度的专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但在实际选拔思政教师的过程中,却要求较低,大部分思政教师其实质来自高校辅导员,而且他们大多数所学专业不是思政教育,再加上他们日常事务繁杂,因此,根本无法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结果导致与思政教师专业成长相差甚远。
(三)高校思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 经济 待遇不高,社会对思政的专业属性也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由于社会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因此思政教师得不到应有的待遇,他们根本不能与其他相应的社会职务与职业(医生、律师)进行对比。同时,社会对其专业属性和专业素质的认识也亟待提高。因为社会并没有真正把思政教师同工程师、律师等专业人员一样看待。另外高校自身也没有真正把思政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同等看待。认为思政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比较“虚”,根本无法与专业教学的价值相比。因而无论是职务还是专业也就自然不能得到公众的重视。
第四篇: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探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探
【摘要】 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武汉轻工大学校级青年教学研究立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XQ201200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依据教学大纲,立足于课堂消化吸收基础理论知识,以强调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为形式,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主动创新为特征,引导学生有意识、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参加课堂内的系列实践活动,并在课堂主体实践主动参与活动中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认知能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习能力,深刻理解中国国情,透彻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发展战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过程。几年来,笔者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团队坚持创新课堂教学理念,秉承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进行了长期探索,构建了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专业特点、社会发展特点、思政理论课课程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新模式。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
1、专题参与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以专题为中心,以提高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关键点的一种新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做法是从综合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生活环境、专业特点等)出发,并根据本课程教学内容来设计专题,并组织、合理安排和分配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搜集素材、撰写讲稿、制作课件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专题讲解,然后分组进行互动交流,最后依据课程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通过专题的准备、策划和凝练,切实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意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代大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针对教材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教学内容,组织实施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特色鲜明的民族区域文化”这一专题活动。课堂主体参与活动中同学们利用各种形式展现各具特色的文化,内容丰富,氛围热烈,如山东的学生代表展示特色说书、东北的学生代表展示脍炙人口的二人转等。这次亲身体验活动不仅使大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中来,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介绍家乡文化特点的人生舞台,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能更加热爱家乡和祖国各地的风俗和风土人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自豪热情。
2、学生授课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这种教学形式是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方式,组织学生以小组或以宿舍为单位采取分散与集中的形式查阅资料、收集素材、书写教案、制作课件、规划板书亲临课堂授课的一种教学方式。比如在教学过程中,选取第一章第5节《科学发展》作为以学生讲课为主授课形式,在学生热情参与和老师、学生、辅导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主体实践教学能发挥传统教学模式所起不到的教学效果:一是在教师主导下,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二是能引导学生求学的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的求知意识;三是能切实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便于今后开展教学活动;四是能最大程度的发挥大学生的能力,培养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3、身临其境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具体内容,运用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社会信息与相应的教学手段相结合,设置一些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觉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最终实现教学目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方式通过教师设置当时情境、学生自编并模拟情景、感悟当时急切心态、教师引导总结、反思前进等完成教学计划,使学生反思历史的同时也反省了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提高了大学生认识自我、认清自我、提高自我的重要性。
4、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今社会高速发展,作为年轻的大学生们,怎样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跟上时代的节奏呢?一所最好的大学摆在他们面前,那就是社会。在社会这个大学里,没有了老师的监督,没有了他人的约束,绝大部分的事情,要靠自己来处理。因此我们将社会实践调研活动环节引入到了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环节中:一是设计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当前热点、重点、难点和大学生比较关切的社会实践调研题目,让学生个体和分组的形式深入社会去调研并撰写调研提纲、调研报告和调研心得体会。如根据第十一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教学内容设计了当前几个重大的民生问题:大学教育改革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大学毕业后住房问题等等。二是带领部分学生深入到革命圣地、社区、农村等实地考察调研,并组织学生书写调研报告。三是组织学生听学校组织的报告和讲座、其他单位组织的公益讲座等。社会实践调研式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在整个社会调研活动中既需要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又需要分组团体写作完成,发挥了团体的协作作用。二是切实让学生在社会中锻炼了自己,了解了国情等。三是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体现了人生的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实践教学组织实施
1、结合思政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点,科学合理、取舍等当的规划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一是坚持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内容与教材学习内容有机结合;二是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内容做到: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所学专业、心理特点分层分级的安排不同的实践内容,做到务实高效,切实让学生真学到知识、真学会知识、真懂知识、真会用知识。
2、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和专业特点,精心设计选题,并探求务实高效的操作形式。在具体组织实施过程中,找准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联系的结合点,根据文、理学生的具体特点、专业特点、理论水平、兴趣特长等选择一些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能力的选题,以激发他们参与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实现教学效果的时效性,还要探求务实高效的教学操作形式,如课堂演讲、案例分析、视频资料、学长访谈、名著选读、精彩课件等。
3、在“备”上下功夫。一是课前悉心布置与分类指导。在确定课堂主体实践教学的活动后,教师要将课堂主体实践的教学方案、目的、重点难点及注意事项提前告知学生。并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二是课堂上的精心组织与协调,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是课后做出鼓励式评价和纳入期末考试总评。通过教师鼓励性的点评和学生自评、互评,形成课堂上的良性互动。另外,并把学生课堂主体实践教学学生的表现纳入期末总评成绩范围。
总之,课堂主体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够突出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尊重大学生的个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局面,切实高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第五篇: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诱思探究,高校课堂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摘要】我校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单位,我积极在教学上响应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并取得较好在教学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人欲罢不能的课,实现高效就要让人有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往往与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紧密相连。高中地理学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我针对不同课程内容的特点,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如小组讨论、小组竞赛、抢答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探究活动,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合作,探究,展示”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高校课堂的精髓,我不仅认真学习高效课堂先进的教育理论,而且将高效付诸实践,取得的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关键字】诱思探究 高校课堂 问题生成 问题解决
【正文】我校为教育部重点课题“诱思探究”教学实验研究课题组单位,我积极在教学上响应实践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技能大赛,并多次在大赛中获一等奖。我认为,创新是教学进步的基石。我不局限于各种教辅资料,经常关注学科教育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勤练各项基本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地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 0
生参与、体验学习知识的过程和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摸索,逐渐明确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教学思想,确定了“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滚动提高”,“把握要求,精讲多练,提高效率”的教学思路,采用“低起点,小坡度,勤训练,多反馈”的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正是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不自觉地进入您为他编织的“网”,越来越陶醉其中,不可自拔。学生都说每堂地理课后,我们都会有新的收获„„学习地理已不再是我们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即便来高中之前学生对于地理的认知一片空白,只要他有兴趣,我就有信心让他成为地理学科的佼佼者。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但也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像老师一样游刃有余,思路清晰,表述语言精准,简洁意赅,条理清晰,放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动眼、动手、动嘴、动脑,鼓励创新,但是要宽容失败,勇敢去做比答案的正确性重要多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一堂课中做到身动、心动、神动,身体的每一个器官都是激动的,慢慢就变的肯学、想学、会学、爱学......我主要从下面几点谈一下我对地理学科实施高效课堂的感受。
一、加强教研教改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前提 教学科研是教研组的生命线,只有加强教研教改,才能提高整个教研组的教学水平,按照教研组计划,定期举行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
教研活动一般定在每周一上午前两节集体备课,每周一下午第三节和每周三下午第三节同课异构公开课,我们地理组主要是通过专题讨论、说课评课、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围绕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下一阶段课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大家各抒己见。这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研活动切合了教学的实际和需要,给予组内老师莫大的帮助。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每个人都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并通过公开课现场展示,供全组交流研讨。每次公开课地理教师都全员参与,在听课过程中我们要求教老师写好听课记录,内容包括教学实录、随机点评、教学发现和教学建议四大方面。实践表明,这种全员“参与式”活动,在地理组内掀起了一场场学习讨论的热潮,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增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增强,并在反思、学习中书写了大量的案例。而且公开课同课异构形式,在把握新课标的基础上,发挥不同老师的特长,讲出不同的特色,并在课后总结分析,找到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备课生活化、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训练课堂化、过程体验化。真正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1.教师课前准备——备教材教法、备学生、备工具单 就老师而言,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制定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要明确每节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而不能面面俱到。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要广泛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比如地理文献、地理现象视频、影视剧、图片等等,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教师在课前做好有效教学工具单,教学工具单主要
有问题导读——评价单、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问题导读——评价单:具有导学功能,其特征是目标性强,指向性明,对学生结构化预习具有评价性。基本内容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知识链接、问题设计、生成新问题。问题生成——评价单:面向全体学生,具有目标性、合作性、展示性。问题训练——评价单:具有检测性、提高性、应用性;拓展性。
比如在《澳大利亚》这节课中,本节课的总体框架为:四站、三比、三做、四问、八展。
四站——本节课以“四站旅游”为知识主线。三比——以“三个竞赛环节”为形式主线。三做——以“三个角色扮演”为方法主线。四问——以“四个探究问题”为探究主线。
八展——以“八个拓展延伸”为课堂检测,突出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三个比赛让学生充满激情,增强小组凝聚力;四站旅游引起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三个角色的扮演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利用自然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四个问题让大家对澳大利亚三个美称的由来彻底弄个明白;八个拓展练习课堂学习知识。非常好地体现了高效课堂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且厚积薄发,数次在市优质课获得一等奖。并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一致认可。2.教师课中——精讲点拨,指点迷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自主学习探究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课
堂点拨、答疑解难则是体现老师教学智慧的有效教学之举,更是教师主导作用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老师精讲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学生疑难问题能否解决,教学目标能否达成,是课堂效益高低的关键之举。精讲就是讲学生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这要求老师从学生做的教学案题目中发现的疑难之处,从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发现的疑难之处入手,重点讲解;老师要授生以“渔”,给学生讲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1]。
3.教师课后——练习巩固,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过程和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
二、开展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是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
课前学生结构化预习:学生采用“六字诀”方法学习——读、划、写、记、练、思。读——查着工具读,划——划着重点读,写——写着感受读,记——记着内容读,练——练着习题读,思——带着问题读。完成问题导读评价单,多元评价预习:学生自评、同伴评、学科长评、小组长评、学术助理评、教师评。学生结构化预习可逐渐由课内转至课外。充分发挥小组评价督促的作用。
课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型小组合作学习建多元评价,积极参与重点是“一真二助三评价”。学生展示型学习:《问题生成—评价单》《问题训练—评价单》采用“展示学习”六字诀(展、思、论、评、演、记)做课堂学习主人。教师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课前生成问题,问题呈现—自主合作—展示评价—问题训练—提升意义。教师要智慧型指导,“生进师退”,适时介入补充或点评,做智慧型“懒”教师!那么什么时候介入才是智慧型的呢?学生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学生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学生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学生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学生问题深入时——使用递进式、发展性指导。展(多元展讲)、思(发散思考)、论(引发讨论)、评(问题评价)、演(多样化表演)、记(记录、记忆)。学生在课中展讲点评环节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良好的性格及道德素养,很多家长都反应自己的孩子变得勇敢、自信、大方、得体,团队意识很强,这是以往在初中时没有的,比学习上的进步更令人欣喜。那么,究竟学生在课中时怎么上课的呢?这几乎时大家心中的公约:
学会倾听不插嘴,注视对方负责任
支持对方露微笑,点头称赞多鼓励
帮助他人双进步,话语幽默多激励
求助同学要真诚,得到指导要谢谢
帮助同伴有热情,诲人不倦解疑难
反思自己要全面,诚实认错学榜样
提出建议多动脑,积极创新献策略
自控守约听安排,融入团队显特色
合作沟通求大同,交往合作力发展
小组这么积极,当然有另外一个原因——奖惩制度。展讲点评质疑都是会加分的,鼓励大家踊跃参与,但是回答错误没有扣分,宽容错误。大家积极性更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关键是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学科教学内容,课前根据做好的问题导读单做好预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要注意以下三点:(一)要让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教学。(二)要注意因材施教,及时的给予鼓励,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三)要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
三、真正的高效能带动起每一位同学的兴趣,使每一位同学都学有所获,因此还要注意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
我们学校班级有分类,有最好的班级——宏志班,普通班级——平行班,中间的班级——重点班。学生的智力、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学习的愿景差别很大,所以在教学中,教学方法也会存在差异。
宏志班:大家的学习愿望非常强,而且希望考上中国顶级名牌大学,学习习惯非常好,所以在单子的设置中,加大高考题及高考模拟题的比例,高二分科后,几乎人人都有一本《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本书,老师不要求,但学生的求知欲望特别强,自己在班级统计人
数去团购。
重点班:和宏志班智力差异不太大,可学习习惯差异很大,不愿意做那么多的题,讨厌题海战术,可是习惯关注生活,我的课代表陈曦是一位典型的这类学生,但是成绩却没有受到影响。我记得,有一次他出去旅游,看到火车铁轨沿线出现了很多白花花的地面,基本寸草不生,他就发短信和我探讨成因,是不是我们学习的盐碱化,印发他对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和影响的思考;又有一次,寒假放假,他看到屋顶的积雪有的融化了,有的没有融化,向阳的先融化了,阴面的后融化,有人居住的先融化,没有人住的后融化,引发他对气温的影响因素的思考,最后总结出的影响因素比参考资料上的还好。地理考试陈曦总是班级第一名,年级前十名。留心生活,处处皆学问。留心所以思考,思考是重要的学习方法。所以,如何能够吊起学生的胃口,利用悬念,好奇心,这是一大利器。
平行班: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漫,精力集中,安静地坐下来都是难事,而且很多家长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够毕业,心里健康,身体健康就行。所以教好平行班是一个本事。我放过电影《青春派》,高中生经历高考的片子,有那么几天,学生很乖,可是好景不长。这群孩子需要哄需要强硬,当然更需要引起兴趣,最近讲世界区域地理《南亚与印度》,我先以最近印度的一个新闻入手引起大家地兴趣,不得不说,他们只是孩子,只要你关心他们关注他们,就能把握他们的秉性,呵呵,印度是世界上人口仅次于中国的一个国家,10亿以上,可是厕所却出奇的少,美丽的印度女人们,她们的愿望不是嫁一个怎么
样的老公,而是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地卫生间,却是很奢侈地愿望,他们地入厕习惯也很奇特,公共卫生间里一大桶水,一个小杯子,大家便后就这样洗一洗,洗洗更健康......哈哈大家哄得笑开了,一方面觉得自己很幸运,能随意上厕所,一方面想起印度地禁忌,不能用左手握手或递东西,莫不是是用左手解决的?哈哈就是这样一个甚至大家会觉得有点低俗的例子,却让大家热情澎湃,不再睡觉,愉快地上了一节地理课,大家还期望知道点其他有料的知识呢!精神饱满的课堂即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学生没有一刻会闲下来打瞌睡,会集中所有的注意力。我想,这也是一种高效。
四、图文结合,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时提高地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最好方法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地图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地图蕴涵的信息量比文字要多得多,因此,会用和善用地图是学好地理所必须的[2]。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只有图文结合,才能使地理变得易懂,文字变得有所依托。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能力。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五、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设计课堂提问方式
地理课堂提问是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方式,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提问是教学得以实施的中介。科学、优秀的设疑和提问方式,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知与不知、已有知识与某种新知识、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熟悉事物与不熟悉事物、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等等矛盾之中,从而达到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且心理学也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从问题开始的[3]。因此地理课堂教学应抓住中学生特有的认知心理个性,诱发其探究问题的欲望,引领他们在创新思维领域发现“别有洞天”的风景。
1.抓住中学生好奇、好胜、挑战欲望强烈的心理特征设计问题。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引起学生好奇心的客观材料要有新颖性,才能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不协调,促使学生主动探求问题。设置问题时可充分利用教学内容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反差,让问题富有刺激性和新颖性。在学习“日界线”之前,教师先投影一则报道:2007年10月18日太平洋马绍尔岛机场附近的花旗银行兑奖处,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一张(奖金为10000美元,兑奖日期为10月17日)过期的中奖彩票,神态十分沮丧。这时,一位准备乘飞机飞往檀香山的乘客,用1000美元买走了这张废票。后来那位乘客却在檀香山花旗银行兑走了10000美元的奖金,彩票“死而复活”了。彩票为什么“死
而复活”了?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其中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2.抓住中学生喜欢寻根究源的心理驱动设计问题。
中学生已经不满足“知其然”这类问题了,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设疑和提问的角度要新颖并富有艺术性。例如,学习热力环流时,先让学生想一下自己家里的空调的安装位置,学生的答案肯定丰富,在此基础上,投影北方学校学生宿舍,窗户上方挂着制冷的空调,而窗户下方安装的是取暖器。以此进行设问:安装合理吗,为什么?这样一追问,与生活现象相结合,就能很快活跃课堂气氛,能很好的利用课堂的黄金时段,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唤起了学生的思维。
3.抓住中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认知活动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的。教师的设疑和提问也必须遵循这一规律。问题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在编制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对”与“不对”,要使学生“跳一跳才能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要防止缺乏引力,索然无味、抓不住重点、高不可攀、内容空泛的提问,要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4]。把提问的过程当作一个阶梯,有步骤地启发学生循序渐进,层层递进,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例如:学习“工业地域的形成”时,可设计问题组:(1)工业联系可分哪几类,工业联系会导致什么结果?(2)为什么各个工厂之间会发生近距离的集聚现象,集聚的趋势是什么?(3)
形成工业地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工业地域的进一步发展会有怎样的结果?(4)世界上有很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有“糕点城”、“糖果城”,这是什么原因?这样随着问题的深入及解决,学习内容在不断深化,思维活动也在不断地深入。
总之,有效的课堂提问,在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教师若能重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练习巩固,矫正补缺──试金石
练习要以质胜量,抓住知识的纵横联系,有利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学生按定向目标自我设计自测题,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教师提供的自测题,主动巩固和运用学到的知识。教师可设计形式多样的有层次的训练题,或引导学生自己出题,利用面批、互批、自改、讲评等形式当堂反馈。教师要借助练习引导学生主动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主动领悟过程和规律,并主动完善已有的认知结构[5]。
就学生学习水平来考虑,既要考虑能适应学习水平较低的学生,让他们通过练习在基本方面有所提高,又要考虑学习水平较优学生能通过练习得到实际性的认识提高。就完成时间来说,要使他们既能愉快接受完成,又要达到一定的训练效果。像地理这门学科,一些纯属巩固性的,基础性的内容,能在课堂上当堂处理的应让他们有时间在课堂上处理。就教学内容方面的考虑,要保证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保底要求,这是基本标准,是每一位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应达到的最低限度。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特点,精心为他们选择或制作些拓展度较高的问
题,让他们是既达到双基标准,又开发了潜能。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或练习纸在课堂上让学生做,然后让学生说出答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拾漏补缺,使学生当堂学习的知识得到巩固、加深,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将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的地理知识、学生的身心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地理教学内容,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教会学生地理知识技能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是教师高素质要求,让学生沐浴在生活中的地理教学阳光中,感受到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及地理分析,用生动的语言讲些有关的趣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把抽象的概念刻画得栩栩如生,把地理事物的存在与产生过程编排得情趣盎然,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地实现高效课堂。【参考文献】
《教师第一课》朱永新、高万祥,福建教育出版社[1]; 《生命的品质》,周国平,长江文艺出版社[2];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3]; 《高校课堂导学案设计》张海晨、李炳亭 山东文艺出版社[4]; 《教师角色转变细节》缪水娟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