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05:5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

与思考

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与思考2007-02-10 16:48:0

5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与思考

秭归是国内革命战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带,著名的牛口、马营党支部是我省最早、最有影响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之一,无数革命先烈在这块红色的土地上洒下了可歌可泣的足迹。通过“八七”扶贫攻坚,老区人民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大力发扬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生产生活得到了根本改变,生存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老区乡镇虽然经过多年的发展,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依然非常贫困,有的群众温饱问

题还没有彻底得到解决,发展速度还非常缓慢。最近,县扶贫办和老促会组成联合调查组,赴沙镇溪镇、水田坝乡、泄滩乡、屈原镇、郭家坝镇等老区乡镇,就老区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以来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老区经济发展的速度与整个区域经济发展的力度还极不相协调,与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期望值还极不相适应,老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一、老区发展现状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达到元,比××年的元增;解决了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年底万人下降至万人。根据各项综合指标调查统计,在全县个行政村中,属于小康型的村有个,占总数的,温饱型的村有个,占,贫困型的村个,占;在全县万农户中,人均纯收入在元以上的有户,占总户数的,—元的有户,占,元以下的有户,占。

——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日趋完善,全县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万亩,其中当家田万亩,户平亩人平亩。目前,人均亩以上的村有个,占总数的,人均亩的村有个占人均不足亩的村有个占;实现饮水上缸的农户有户占总数达到农村饮水标准的有户,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饮水困难的有户占;全县的村通了电,农户入电率达到;已通公路的行政村有个通而不畅的村占个占总数未通公路的有个村占公路覆盖农户距离公路不超过公里户达公路通达农户户入户率达;通电话的农户有户占总户数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的目标广电综合覆盖率达到有户拥有电视机占总户数其中通有线电视的户占;农户住房是砖混结构的有户,占总户数,砖木结构的户,占,土木结构的户,占。

——农业产业化建设成效显著。全县压缩粮油种植面积万亩,由××年的万亩下降为万亩,优势农产品的面积达到

万亩,其中,柑桔面积达万亩,黄姜面积达万亩朝天椒面积万亩,魔芋面积达万亩。粮油与多经比由××年的:下降为:。目前,全县拥有种植亩以上的柑桔、魔芋、黄姜、烤烟、茶叶等大户户,有头以上的养猪、养羊和羽以上的养鸡专业户家,百头以上养猪场、养羊场和千羽以上的养鸡场家。全县已发展鱼苗良种场家,渔业养殖公司家,发展网箱养殖余口、万平方米。我县已有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的称号,其中纽荷尔脐橙、欲品思名茶、奥林达夏橙、双山云雾个品种获全国绿色食品称号,茅坪花生、杨林甜椒、鄂马铃薯号个品种获省无公害食品称号。

——农村社区结构不断改善。近年来,我县农村社区结构进一步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部分农民自发迁移到乡镇集镇或人口相对集中、经济水平相对发达的小集(场)镇,如郭家坝镇庙垭、梅家河乡郑家岭、肖家坪、沙镇溪镇大峪池等地,由于地理位置相对优越、人

口较为稠密、交通便利,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到这些地方安家落户,从事二、三产业;另一方面,部分农民由政府引导,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从边远高寒山区搬迁下山,彻底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截至目前,全县共搬迁户、人,已有涉及个乡(镇)的自然村、户、人实现了整体搬迁,部分区域基本成为无人居住区。同时,完成茅草屋改造户、间,实施茅草屋改造的农户基本达到了“房顶盖瓦、内外粉刷、室内整洁、通风透光、地面平整、阶沿整齐”的要求。

二、主要症结

(一)扶持政策覆盖难。江泽民同志在视察革命老区时,曾语重心长的说: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这既是党和国家对老区的殷切关怀,又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各级把这句话贯彻在会议上多,落实在行动上少,写在报告中多,落实在实践中少。在调查中部分群众抱怨说:如今有多少干部还能为我们偏远

山区的老百姓着想。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年来老区群众在就业、看病、入学等方面并没有享受到优惠的政策,有的群众还在为维持正常的生计而四处奔波。沙镇溪镇杉树坪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长期以来该村没有享受任何政策扶持,村内也没有建立起稳定的支柱产业,村里劳动力大多以挖煤为生,十年来该村已有个青壮年命丧煤窑,年龄最小的只有岁。这怎不教人心痛!再从近几年资金投入数来看,国家投入给秭归县财政扶贫资金达万元,但是老区资金只有万元,仅占资金投入总额的,加之前几年项目资金管理不甚规范,资金到乡镇后东拉西扯,前挪后用,真正用在老区群众身上的少的可怜。

(二)支柱产业形成难。稳定的支柱产业是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根本。老区这些年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始终不能提高,支柱产业没有形成是重要原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区贫困村在产业的选择上,没有结合本村的地

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实际,不考虑市场因素,凭个人主观臆断,盲目鼓动群众发展,一年一个产业,一年一个品种,从而导致村内的产业品种杂、规模小、效益低,在遭遇市场冲击后,产业宣告失败,最终利益受损的只有群众。水田坝乡石垭村是个偏远贫困村,近几年来国家累计投入到该村各类扶贫资金达万元帮助其发展产业,由于该村交通不畅,信息不灵,因而在产业的选择上左右不定,今年种植黄姜,明年发展魔芋,产业年年在发展但是年年没有效益,导致至今没有形成一项稳定的支柱产业造成上级部门对该村的发展心灰意冷村里的群众怨声载道。

(三)基础设施改善难。基础设施建设历来是制约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些年来,老区利用国家投入的各类扶贫资金,大力改善乡村公路、广播通讯、人畜饮水,使得老区基础设施条件与以往相比有很大的改观。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些基础设施项目因为资金投入有限,加之

自然地理条件险恶,使基础设施改善的难度非常大,进展非常缓慢。泄滩乡九条岭村是我县最为贫困的村之一,该村地处偏远,位于三县交界处,自然条件异常恶劣,交通条件极为不便。该村农民出售牲猪,要抬运公里,来回要大半天时间,组村民姜廷祥,喂了一头重斤的大猪,出售时请了个人抬运,抬运到收购点时因时间过长,猪已半死不活,最后被作为病猪降价多元出售,从此后,姜廷祥再也不敢喂大猪了。为修通该村公里主线公路,近年来交通、扶贫等部门累计投入资金达万元,但因公路山势险峻、“三材”物资消耗大、农民的青苗补偿等原因,目前只修通了公里,还有公里无法完成,若要全线贯通这条公路,据测算至少还须投资万元。

(四)文教卫生普及难。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一直以来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它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保障。这些年来国家对社会发展高度重视,对重点老区的投入也在逐步加大,从年

以来,国家累计投入到老区的社会发展资金仅有万元,这部分投入与老区经济发展的需求远远不相适应。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求学难。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由于老区贫困村的学校生源少,几个村的学生只能在中心小学就学,从而使得学生求学环境非常困难。加之乡村学校地处偏远,教师待遇差,致使学校师资力量非常薄弱,学校的教学质量非常不理想。泄滩乡向家山小学是该乡最偏远三个村的中心小学,一个叫王容的岁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天早上点钟就要起床,要走个多小时的山路,赶在点钟前到校上学,中午也没有饭吃,只能晚上赶回家吃晚饭。像王容这样学生在老区小学非常普遍。据统计,在全县个老区贫困乡镇中,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非常高。秭归县万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我们在水田坝乡石垭村调查时该村户人,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仅有人,只占总人数的。二是农民看病难。自实行农

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由于各级财政和集体经济组织投入的减少,使农村合作医疗因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支撑而解体。与此同时,在医疗机构改革、个体行医和私人承包经营后,医疗费用负担加重,使农民再次出现看病难,不少农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由于低收入农户的就医程度低,患病后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往往是大病拖、小病捱,形成了越穷越病、越病越贫的恶性循环局面。此外,老区乡镇的村卫生室医疗条件落后,设备简陋,部分药品质量低劣,无法保证农民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据统计,老区因病返贫的农户已占贫困户总数的。

(五)实用科技推广难。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农业实用新型技术的推动。我们在此次调查中看到,凡是农业实用科技推广好的地方,农民的生活水平就比较好。然而,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一部分老区贫困村生产力水平仍然比较低下,还处于传统的粗放

型农业耕种方式,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难度很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科技推广的投入较少,缺乏长效的培训机制。近几年国家对老区在科技培训上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是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笔费用真正用于农业实用科技推广方面的并不多;在培训方式上也仅仅局限在培训几个村干部上,农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因而也造成了国家提出的“户户有一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成了一句空话。二是科技培训的技术人员严重匮乏。目前,农村实用技术的培训力量,主要依靠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然而由于乡镇农业技术部门待遇差,贫困地区工作环境不理想,致使乡镇农业技术力量匮乏,没有技术人员来具体从事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现象已严重制约了农业新型实用技术在贫困地区的推广。三是科技培训主体严重不足。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农民外出务工拓宽增收渠道,已成为老区贫困群众

增加现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而打工经济在广大农村应运而生。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老区贫困村有一定文化的轻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打工,在家的多是“部队”,导致农业实用新型技术在这些地方无法推广,从而造成了老区生产力水平难以提高。

三、主要矛盾

进入新阶段后,党和政府对老区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加快老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老区人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现阶段,省委、省政府出台措施对老区和贫困地区实行集中资金、分批扶持、整村推进的办法,加速老区脱贫的步伐。从一年多来实施的情况看,项目的实施群众参与性高,老区贫困面貌有所改观。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老区在实施扶持项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困扰,发展步伐仍然比较缓慢,主要存在着六个方面的突出矛盾:

(一)群众发展观念与市场经济规

律之间的矛盾。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老区群众想脱贫、盼致富的愿望日益迫切,群众的发展观念进一步增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如今老区群众的项目意识非常强烈,急切希望国家多给点扶持项目,帮助其发展生产,改变贫困面貌。我们在水田坝乡调查时,该镇主管农业的副书记周玉波向我们反映当前老区贫困村存在着“村里没有项目群众盼项目,项目来了群众反而怕项目”的现象。该乡严坪村一直以来国家没有给该村扶持什么项目,前年国家投入资金扶持该村发展黄姜,群众在政府引导下,自筹了一部分资金发展了亩黄姜。谁知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由于受到市场价格因素的影响,黄姜收购价格猛然下跌,许多姜农血本无归,损失惨重,导致广大姜农抱怨政府“办事不利”、“坑害群众”,造成了一系列群众性矛盾,镇、村两级在这一事件中也深感委屈。去年,镇政府再次扶持该村发展柑桔产业,该村大部分群众纷纷摆手,“躲避三尺”。

(二)群众的积极性与项目额度过小之间的矛盾。在去年实施的整村推进工作中,老区贫困村群众深刻认识到了整村推进是自己解放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因而群众参与项目实施的积极性非常高。但是由于受到国家扶持项目投资额度的限制,造成了扶持项目无法满足群众发展的需要。沙镇溪镇周家坪村去年是整村推进的村,去年国家投资扶持该村发展亩优质脐橙,群众在优惠政策激励下,突破性地发展了亩优质脐橙,种植面积大大超过了扶持面积,镇政府又不能阻止群众发展的积极性,且只能鼓励其发展,但是另外亩的扶持资金又没有政策追补,从而造成了“扶持空白区”,把这一难题留给了镇政府。

(三)群众自身实力与项目投资过大之间的矛盾。在去年老区整村推进工作中国家投入资金扶持发展经济林、建设天河水窖、沼气池等项目,帮助老区群众解决吃水难、用电难、通讯难等困难。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项目投资

较大,补助标准较低,造成贫困农民没有能力实施扶持项目。我们在沙镇溪镇调查时,农民给我们算了一笔帐,发展亩魔芋,用于购买种子和肥料需要投资元,但国家只补助元,其余的元需要农民自筹,许多贫困户根本没有能力发展;再比如农民建一口立方的沼气池,需要投资,国家只扶持元,剩余的元要农民自筹,许多贫困户也想建一口沼气池,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实施。这笔资金就只能用于有能力建设的农户,可想而知,许多贫困户因经济困难就无法享受这项扶持政策,以至于上级提出的“财政扶贫资金扶穷不扶富”的原则无法得到贯彻,造成了国家对贫困户扶持政策的流失。

(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与到户项目之间的矛盾。扶贫到户是新阶段国家为彻底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而出台的又一重要扶贫政策。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实施整村推进的村中,实施到户的项目群众积极性非常高,但基础设施

建设项目(如村级公路)群众就不愿意去搞。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制约着贫困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老区贫困村在实施整村推进过程中,将会涉及到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公路建设也是贫困村农民最关心、最关注的项目。我们算了一笔帐,实施整村推进的村新修公里村级公路,若按照每公里投工个计算,农民将投工个。根据农民减负的有关政策,今年农民应负担的统调工、义务工只有个,明年将予以取消。贫困村公路维修又不可能按国家建设的标准进行预算,通常只解决点“三材费”,大量的劳动用工全靠群众自筹,如今若不涉及个人利益群众不愿意投工投劳,这从而造成了繁重的公路新修任务与国家减负政策之间的矛盾。

(五)项目库与村内亟须发展的项目之间的矛盾。新阶段扶贫政策实施以来省主管部门一直强调扶贫项目规划的严肃性,各县、市申报项目必须从项目库中选择。近几年来我们县级扶贫部门

严格按照这一要求操作,但从近几年项目实施的效果以及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如果部分项目再一味要求按照规划申报,将会违背上级主管部门的初衷。如两河口镇香龙村当初在贫困村申报项目时,不结合区域实际确定项目,致使部分项目脱离发展实际。该村当初在种植业上申报了发展亩板栗,从该村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看,该村并不适宜发展板栗,由于在申报时村干部不考虑实际因素,加之乡镇把关不严,在规划中确定了板栗项目,今年该村在申报整村推进项目时,群众迫切想发展魔芋项目,但项目库中规划的却是发展板栗,造成了规划项目与实际需要相背离。

(六)专项经费缺乏与项目资金管理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扶贫工作在密切党和群众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干部群众的深厚感情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扶贫部门在认真实施扶贫项目,完成扶贫任务的同时,还承担了对口定点帮扶、项目争取、项目检

查验收、上级主管部门接待等方面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却没有相应的经费来保障,加之县级财政财力有限,使之扶贫部门不能保障有些工作正常开展。在沙镇溪镇调查时,该镇副镇长王山推心致腹的向我们说,他每年用于扶贫工作的业务经费在万元左右,镇政府也没有给乡镇扶贫办拨付一分钱经费,所有正常开支只能由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为了维持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最后也只能在项目款中考虑。如今,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对扶贫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对挪用专项资金的将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若要马儿跑,就要给马儿吃草”。若上级主管部门再不出台相关政策,给予县、乡扶贫部门配套一定专项经费,势必直接影响扶贫工作的正常开展,削弱扶贫干部队伍的工作积极性,严重制约扶贫工作的进程。

四、思考建议

(一)对老区的感情认识要再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难点在

农村,农村的关键又在老区。加快老区建设,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江泽民同志曾说过:“不把老区的事办好,我们难以向烈士交待,向人民交待,向历史交待”。要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老区人民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老区建设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老区,就没有中国革命的成功;加强老区建设,就是培根固本。要带着深厚的感情,把老区问题重视起来,切切实实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下更大的决心抓好老区人民的致富奔小康工作。我们不能一些人春风得意,而一些人向隅而泣,我们既要帮助老区人民长远谋发展,也要帮助他们眼前渡难关。同时,还要大力宣传老区人民的丰功伟绩,宣传老区精神,宣传党和政府加强老区建设的指示。通过宣传,改变老区意识弱化、淡化的状况,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增强全社会的老区意识,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老区建设的生动局面。同时,也进一步激发起老区人民向贫困作战的斗志。

(二)对老区政策的制定要再优惠。认真落实政策。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老区建设是重视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曾出台了一系列扶持老区的政策,如平价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减免税收等等。然而,这些有效政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有的逐步消失了。目前,迫切需要的是进一步认真落实已有的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和可能,适时制定一些有利于加快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政策。建议一是在政策的制定上,对老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对老区县的税费及财政收入分配进行调查研究,区别对待,打破老区与非老区,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同一财税政策的简单管理模式,先做到少取,而后再力争多予。二是老区建设基金或专项资金,对“贫困老

区”实行定位支持,优先解决老区人民基本生存、生活条件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财政可能的情况下,预算列专项,解决老区的一些特殊问题,如公益事业等。并设立老区政策性贷款,为老区建设小康提供足够的信贷支持和金融保障。三是在扶贫资金的投入上应向老区贫困地区多倾斜,对老区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发展等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帮助解决老区人民通路、吃水、通讯等问题,对扶贫到户项目的要提高补助标准,确保扶持的项目贫困户能够建的起、建的成且有效益。

(三)对重点村项目库内容要再修缮。通过近两年项目库的建设实施情况看,虽然各乡镇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年)》、《秭归县扶贫开发规划(××年)》,按照“突出重点、分期分批、解决问题”的原则,明确了范围对象、编制规划的时限、奋斗目标、建设内容和资金投向,以乡镇、村为单位,围绕“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等八个方面因

地制宜分类规划为依据建设了项目库。但从实际操作的情况来看,在申报项目过程中,申报的项目与项目库里的项目有所出入。为进一步突出项目库的真实性、完善性、可操作性,建议在抓好扶贫规划编制的同时,继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按照“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充实完善、扶持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摸清乡镇、村的自然、经济、社会状况,到村到户,与贫困地区群众共同分析致贫原因,坚持群众参与的原则,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效益的享有权切实交给群众,从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生产生活条件入手,让农民尝到“甜头”,以奖代补,调动农民参与扶贫的热情,促进贫困村面貌的整体改观。同时,邀请相关项目管理部门对确定的项目进行筛选、评估、论证,结合各村的实际,分年度分类登记老区扶贫项目库。

(四)对老区的扶贫机制要再完善。一是完善资金投入机制。解决贫困人口 的温饱问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面貌,需要各部门的综合投入。在现行体制下,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涉及扶贫、计委、财政等部门,在具体环节上,还涉及其他涉农部门,从而造成了多部门管理,使资金难以捆绑使用。因此,建议对扶贫资金要统筹安排,将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捆绑起来整合使用,采取“拼盘”的办法,合理规划,以贫困乡(镇)、贫困村为主战场,以项目为载体,达到整合资金的目的,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完善项目审批机制。现阶段,贫困县的项目审批权还放在省一级,这不利于调动贫困县的积极性,也使贫困县不能准确的选择项目,从而给工作造成被动。为此,建议对项目的审批权应下放到县一级,给重点县一定的自主权,从而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主动性和监督作用。三是完善扶贫绩效考核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重要职能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那种只要穷就给钱,干

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决不能在延续下去了。因此,对重点县要实行激励约束机制,出台考核办法,建立严格、经常性的管理监督制度和科学的准入、退出制度,奖优罚劣,动态管理。对于那些领导重视,工作抓的紧、抓的实,成效显著的,在扶贫资金分配上予以倾斜;对工作不力、成效不大的,要视程度扣减扶贫资金;对连续三年贫困面貌没有根本改善的要将其调整出列。

(五)对老区的专项经费要再投入。我县贫困面广、量大、人多,是我县扶贫开发和全面建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若不再积极帮助贫困地区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帮助老区人民脱贫致富,这些地区将变成积“重”难返、“难”上加难。依靠贫困地区人民的自身力量,要想同步迈入小康社会,难度将非常大。全县还有一大批贫困群众渴望得到支持,渴望扶建到村、到户、到人。这其中好多问题也不是扶贫都能解决的,要有专项经费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目前,贫困县、乡(镇)的办公条件十分简陋,扶贫信息自动化建设严重落后于需要,信息共享程度低。为确保贫困地区的各项扶贫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进一步调动扶贫系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建议对贫困县、乡(镇)的专项经费按照项目资金的予以配套。

第二篇:郧县新阶段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调查与思考

郧县新阶段片区扶贫攻坚工作调查与思考

郧县地处鄂豫陕三省边沿、鄂西北汉江中上游,秦岭巴山东延余脉褶皱缓坡地带。纵跨北纬32°25′至33°16′,横贯东经110°07′至111°16′。东西长108公里,南北宽92公里,境内高山与盆地兼有,北部属秦岭余脉,南部属武当山,海拔多在800米以上;中部汉江谷地为海拔250~500米的丘陵区。沟壑与岗地交错、山野辽阔、地势险要。年平均降雨量809mm,平均气温16℃,无霜期224天,空气质量和水质均为国家二级标准。国土总面积3863平方公里,山场、耕地、水域、道路和村庄分别占全县面积的81.2%、10.3%、4%、4.4%。全县辖1个经济开发区,18个乡镇,1个国营林场,347个行政村,17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2.9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57万人,人均纯收入在1196元以下的人口有18.2917万人。2010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3.9亿元(现价),工业总产值13.46亿元,实现财政总收入(不含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4.24亿元,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不含南水北调耕地占用税)1.87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42元。郧县人杰地灵,早在民主革命时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贺龙等在这里欲血奋战,进行过震惊中外的中原大突围。郧县历史悠久,被誉为“恐龙的故乡,人类的发祥地,汉文化的摇篮,楚文化的源头”。

一、扶贫开发成效 新阶段以来,郧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全县人民克难奋进、负重前行,沉着应对各种挑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持续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8.29万人(农民平均收入1196元的标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42元,较“十五”期末增长接近1倍。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改造、硬化村级公路2452.2公里,全县大部分行政村通了水泥路。完成国、省道改造、雷锋垭隧道改造、湘大输电线路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郧十”一级路、汉江二桥将于2012年5月竣工通车。新建农村饮水工程94处,基本覆盖所有集镇和重点村庄,使17.8万人吃上干净水、放心水。二期农网改造已经启动,广播、电视电话基本覆盖。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6家,产销过亿元的企业有凯琦公司、神河集团、天神公司等11家。以木瓜、柑橘、蔬菜中药材等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基地面积达到72万亩,培育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品牌16个,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企业70家。成功创建4个3A级风景区,近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已达310万人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15公里,森林面积达到2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3%,依法关停了水泥厂、纸厂、黄姜皂素厂和非法钒矿、炼钢厂、小矿山,改造了部分企业的老工艺。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改造、新建校舍15万平方米,“两基”成果高质量巩固。三级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村级卫生室规范化建设顺利达标。农村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4%。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等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帮助城乡劳动者成功创业2500人,带动就业7800人。新建廉租房15万平方米。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5项,取得科技成果13项,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7453户31651名移民外迁任务圆满完成。扶贫重点更加明确。2001年以来,全县重点实施了187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培训转移贫困劳力3300人,扶持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生产基地35万亩。通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口扶持、安排12000名干部结对帮扶和选派干部到贫困村、后进村任职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乡村和贫困人口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全县有60个贫困村被确定为省定重点村,2011年已启动实施12个。

二、郧县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致富产业初见成效、科技培训有所加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显著成效。但仍然面临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郧县仍然是一个脱贫基础极其脆弱的县。郧县是秦巴山特困地区范围内的贫困县、国家重点革命老区县,大部分乡镇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淹没区和地方病高发区。生存环境致贫型、工程影响致贫型、自然灾害致贫型、市场风险致贫型、因病因教致贫型等相互交织,致使一些村和农户很难走出“脱贫—返贫—再脱贫—又返贫”的怪圈。

(二)郧县仍然是一个贫困程度深、返贫几率高的县。解放以来,因国家修建丹江口水库、黄龙滩水库、二汽、襄渝铁路等大型工程,郧县人民无偿让出大片土地,县域发展空间持续缩减。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淹没涉及全县10个乡镇118个村;9910户39090人搬离故土;147.5万平方米房屋和78178亩土地(其中耕园地39784亩,养殖水面6703亩)将永沉水底;47家工矿企业和大批公路、桥梁、码头、防护堤等基础设施搬迁重建;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造成年返贫人口5万人以上。下一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推进,郧县作为限制开发功能区,发展空间必将进一步压缩,扶贫形势严峻。

(三)郧县仍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十分明显的县。2011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3.97亿元,不足湖北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GDP仅1358美元,在全省排位倒数第一,不足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固定资产投资64.2亿元,刚过省平均水平半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9元和3996元,均不足全省的60%。

(四)郧县仍然是一个扶贫工作任务极其艰巨的县。郧县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是18.29万人,若按新标准(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测算,贫困人口高达28.79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57.6%,高于全国42个百分点、全省37个百分点。并且这些贫困人口都分布在喀斯特地貌区、高山远山区、深山石山区和库区,生存环境恶劣,脱贫难度很大。同时,郧县还有36%以上的村民小组不通砂石路,19万多人没有实现安全饮水,2.6万户11.3万人需要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

三、郧县新一轮扶贫开发片区攻坚的功能定位 郧县抢抓秦巴山片区扶贫开发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结合地理、人文等实际,确定功能定位是:以构建“国家级清洁水源地,生态型健康滨水城”为战略导向,扎实推进“四区”建设,全力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基本实现“一有二不愁三保障四消除”目标,即扶贫对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养老有保障;消除土坯房、安全饮水死角、贫困现状和村集体经济空壳村。

(一)建设鄂西北工业制造业集聚区。积极引进、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汽车及配套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壮大升级。积极支持重点企业研发名牌产品和上市经营,引导支持中小零部件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着力构建特色明显、重点突出、体系完备、分工合理的汽车及配套产业格局,把郧县建成鄂西北重要的汽车及配套产业聚集区。

(二)建设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充分发挥片区的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重点推进现代农业展示中心、百里观光农业长廊、千家生态农庄、万亩果菜示范基地等工程建设,着力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和科技示范为一体的“生态型观光农业示范区”,逐步扩大园区规模,着力打造秦巴山片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示范板块。

(三)建设文化旅游开发区。以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为重点,加强对各类文化遗址、文物等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积极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探索充满活力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倾力打造郧阳文化品牌;丰富和发展郧阳文化旅游体系,打造中国中部地区知名旅游目的地。

(四)建设最佳滨江人居区。秉承“以人为本、节地节能、生态环保、城乡统筹、彰显特色的城镇发展理念,加快生态城镇体系建设。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加快建设一批生态宜居、富裕文明的特色小城镇和宜居村庄。强力推进市县对接,编修并实施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全面加强城市建管,积极争创全省文明城市、园林城市和卫生城市,着力打造品位高端、功能完善的十堰北部特色滨江新城区。

四、郧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建议和对策

(一)把郧县作为片区开发的先行区和示范区。一是把郧县作为秦巴山片区交通建设的先行区;二是把郧县作为国家生态保护补偿试点的先行区;三是作为国家科技扶贫的示范区;四是作为国家生态移民补偿的示范区。

(二)建议加大帮扶力度,率先启动试点项目。一是铁道部作为国家帮扶郧县的定点单位;二是把郧县作为秦巴山片区试点县,率先启动;三是将国家科技扶贫试点项目和铁路建设项目向郧县摆布,并率先启动,如水产品科技开发、科研试点等项目;铁道建设的相关项目。

(三)建议在部署重大控制性工程时向郧县重点倾斜。郧县地理位臵尤为重要,素有“东控荆襄、西制汉水、南连川东、北承商洛”和“鄂之屏障、豫之门户、陕之咽喉、蜀之外局”之称。建议将交通、环保、水利等方面的控制性工程向郧县及周边地区布局,改善区域大交通、大环保、大水利等发展条件,提高扶贫工作成效。

(四)建议加大对特困地区的政策倾斜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对郧县老区、特困山区的财政转移性支付力度,逐步减小政府性债务,实行有利于郧县的税收、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价格、生态补偿、人才、帮扶等政策,并加大中央政府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培植秦巴山片区扶贫的政策“气场”。一是尽快建立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将援助的重点放在边远、边缘贫困乡镇,采取“一对一结穷亲”的方式,建立对口联系帮扶制度。二是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请求建立财政直接转移支付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将资源利用产生的相关税收中央分成部分全额返还给资源产地,用于生态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功能区抓好生态建设的能力。三是深化农村人才培育机制。深入推进农民创业工程,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解决偏远地区农民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四是增强扶贫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郧县是国家级贫困县,财力有限,扶贫任务艰巨,建议上级扶贫等部门从政策和资金上对郧县的扶贫工作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推动郧县扶贫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郧县扶贫办 曹相勇 贺林峰)

第三篇:陕北革命老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调查之一

陕北革命老区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战略调查之一

2015-4-10 9:35:00 陕西日报

扶贫开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2月13日,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时明确指出:“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作为革命老区的陕北延安、榆林两市,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做好陕北的扶贫开发工作,让老区人民尽快脱贫致富,既是经济责任,也是政治责任。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延安、榆林两市围绕“两不愁、四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扶贫方略和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创新扶贫工作思路和方法,加大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真抓实干,吹糠见米,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全面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合实际亮点突出

“座谈会上,总书记给参加会议的市、县委书记出了四道题,其中之一是„如何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改善老区百姓生活‟。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也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给总书记交上一份满意答卷,让全市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是我们的神圣职责、光荣使命和政治任务。”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如是说。

延安是革命老区,也是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据了解,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人均年收入2500元以下的扶贫标准,2011年延安尚有44.7万低收入人口,主要集中在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三个地带。

“为了尽快让全市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我们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省委、省政府支持延安率先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在认真做好产业扶贫、教育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常规扶贫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延安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3月25日,延安市老区扶贫开发局局长牛永红告诉记者。

移民搬迁是帮助贫困群众彻底拔掉穷根的重要举措。2011年以来,延安市依托“1个中心城市、12个县城、33个重点镇和100个新型农村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大力实施避灾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加强产业配套、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把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发展基础薄弱、生存困难的边远山区贫困群众搬迁出来,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迁移,使贫困户彻底告别地质灾害、深山窄沟等危险地带,告别土窑洞、土坯房和原始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享受同城市居民均等的公共服务。

与此同时,延安还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从2012年起,在全市开展了“千名领导干部包扶低收入村”活动,1366名党员领导干部每人包扶一个低收入村,一包5年不变,不脱贫不脱钩。同时,带动1万余名市县乡党员干部驻村入户。2013年延安市委还决定实行“县乡两级党员干部驻村联户”制度,村里有困难,干部帮助解决;没有困难和问题,及时报平安。延安高度重视贫困村的“两委会”建设,这两年先后选派了159名县乡干部到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的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此外,延安市在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以在册登记的贫困户为扶持对象,建立了扶持贫困人口专项资金,从2013年到2017年,每年筹措专项资金4.5亿元,按照“有劳动能力的扶持发展产业,无劳动能力解决生活实际困难”的原则,每人每年补助1000元,为全市贫困户脱贫致富注入了新活力。

榆林市的扶贫开发工作同样亮点频现。资料显示,2011年时,该市12个县区中定边县为国定贫困县,横山、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子洲7个县属国家吕梁片区县,靖边、定边属于省级白于山区片区县,有贫困村1074个,贫困人口达87.34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9%。

在巨大的扶贫压力面前,榆林市在主抓产业扶贫、移民搬迁的同时,大力实施振兴南部战略,全面确立了省市扶持、北部县对口帮扶、企业援助、人才支持的“四位一体”帮扶机制,因地制宜推进生态环境、基础设施、民生工程和工业项目建设。几年来,累计实施振南项目184个,完成投资近40亿元,给南部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广泛开展社会扶贫也是我们扶贫工作的一个亮点。”榆林市扶贫办主任郝海东说。据他介绍,榆林市多方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落实定点帮扶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5.84亿元;安排1120个企业开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动,投入资金2.95亿元,参扶企业和帮扶贫困村数量居全省第一,特别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三农”和公益事业,神木民营企业捐资30亿元设立了慈善基金,府谷民营企业捐资10多亿元支持学校、医院等建设,形成了民营企业回报社会的“榆林现象”。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应该说延安这几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短短三年多时间,延安贫困人口就由2011年初的44.7万降至去年底的20.52万人,累计有24.18万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的28.97%降至13.2%,年均降幅达5.26%。”延安市扶贫局牛永红局长说。

和贫困人口总数大幅减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延安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的明显提升。2014年底,延安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比2010年末提高了1273元,增长1.95倍,年均增幅23.6%,远高于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2.7%的幅度。

“通过„雨露计划‟、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大学生资助项目的实施,延安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也有了明显提升。”牛永红说。2011年以来,延安围绕产业开发对农村青壮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47.8万人次,对家庭困难的贫困户大学生累计资助4900多名,对“两后生”(初、高中毕业未能继续升学的贫困家庭中的富余劳动力)通过培训并转移输出就业1万多名。

榆林市的扶贫开发工作也是硕果累累。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市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0.27亿元;实施移民搬迁4万户16.3万人;实施整村推进项目321个;扶持产业化项目335个;成立贫困村互助资金协会261个,累计发放借款2.21亿元;投放扶贫贴息贷款4.07亿元;栽培山地苹果4.1万亩;扶助贫困家庭大学生8984人,“雨露计划”培训贫困户劳动力3.08万人,组织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46万人次;省市县三级派出867个工作队2000多名干部在947个低收入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各类项目覆盖贫困户15.4万户,贫困区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贫困人口收入实现倍增,四年累计脱贫38.57万人。

2017年率先脱贫

3月20日,延安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传达学习总书记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研究讨论《延安革命老区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率先脱贫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2015-2020年)》。会议提出,延安要勇担重任,扶真贫、真扶贫、拔穷根,力争到2017年在全国革命老区中率先彻底消除绝对贫困。

“加快延安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步伐,必须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牢牢把握„精准发力、精准扶贫‟的要求,举全社会之力向贫困宣战,坚决打胜扶贫攻坚战,使延安在革命老区中率先脱贫,确保全市人民与全国人民一道同步够格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让党中央、国务院放心,让老区人民满意。”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表示。

延安市扶贫局牛永红局长告诉记者,为实现2017年率先脱贫的目标,延安市将在既有成绩的基础上,总结过去的成功经验,以精准扶贫为主线,重点实施以下几大举措。首先是继续全力做好避灾移民搬迁扶贫。延安将全面实施《延安市扶贫避灾移民搬迁规划(2014-2018年)》,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体要求,全力打造“一体六配套”搬迁安置点,到2018年完成23万户、80万人搬迁任务,彻底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全面启动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将贫困村整村推进的扶持标准由原来的3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从2015年起,延安市县两级将建立贫困助学资金专户,按照„多口进一口出‟的原则,整合残联、教育、妇联等各部门的助学资金,力争实现对贫困家庭大学生助学全覆盖。”牛永红说。此外,在救助扶贫、兜底扶贫方面,延安市也将采取一系列举措,确保所有贫困户2017年都能成功脱贫。

延安提出了2017年率先脱贫的目标,榆林市也不甘落后。榆林市扶贫办主任郝海东说:“截至2014年底,榆林还有在册贫困人口48.77万人。去年10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扶贫工作的思想、方案和包抓责任。在前几天召开的榆林市扶贫工作会上,市上又给我们出了一个课题:榆林能不能实现率先脱贫?这几天我们正在调研论证,用不了多久就会有明确答案。不过,我想,无论答案是什么,今后我们都会把扶贫开发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突破口,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南北互动扶贫、产业扶贫、美丽乡村建设、能力扶贫和生态扶贫,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确保全面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第四篇:关于我县老区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老区建设工作调查与思考

向 羽

根据办公室关于对扶贫开发专题调研的统一安排,各块工作领导同志高度重视,迅速行动,主要针对各自担负的工作,采取调研评估与谋划相结合、全面与重点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全面系统地进行专题调研。老区建设是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系统地整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一步提升扶贫开发工作能力,切实提高老区人民生产生活水平,努力推动老区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我们对2005~2009年全县3个重点老区乡镇中15个重点老区村建设的主要成绩、经验做法,以及当前老区建设面临的困难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回顾与理性思考。

一、基本情况

竹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成立机构,老区建设进入统筹规划,2005年以溪机编字[2005]10号关于成立竹溪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后,对老区乡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对老区人民急需解决而又没有资金的项目进行了归类,向国务院、省、市申报了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县老区办对老区急需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立项,建设中突重点出,引导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多方配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巨大的效益,迅速掀起了老区建设热潮,老区群众再次发扬了“勇于奉献,不怕困难”的老区精神,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了突破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得到了加快。

2008年为进一步壮大社会扶贫力量,把老区建设作为一项“思源回报工程”,更快更好地为老区人民服务,按照省市要求于2008年8月25日,组建了竹溪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由政协副主席袁昌顺担任、副会长由县长助理郑自勇担任、秘书长由扶贫办副主任黄朝宏担任,并安排部署了下一步老促会工作。市政府老领导、市老促会副会长何儒方同志专程赶到竹溪参加了这次会议。5月13日,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张天生,市扶贫办副主任、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王建军,市扶贫办科长白彬一行4人,在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玉国,县政协副主席、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袁昌顺,县老区建设促进会秘书长黄朝宏,县老区办副主任向羽陪同下,深入老区重点村调研老区建设工作。9月15日,全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会议在竹溪县宾馆召开。市老促会会长张天生,副会长何儒芳,市扶贫办主任温沁忠,市老促会秘书长王建军,全市各县(市)老促会会长及扶贫办主任,县直有关部门同志共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省老促会三届四次常务理事会、省扶贫基金会三届四次理事会、宜昌经验交流会和市委常委会会议精神,总结去年以来的工作,交流各地经验,共同研究当前工作,把全市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的促进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这次会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陈天会、市长张嗣义对进一步发挥老促会作用,搞好老区建设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这次会议的召开和今后全市老促会工作的开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竹溪老促会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同时,建立了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坚持定期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坚持在新春伊始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县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每年年初,县委书记直接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县委文件形式,全面落实了“每个老区重点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有一个党政主要领导主抓、有一至二个县直部门帮扶、有一个乡镇干部常驻村、有一套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五个一”老区建设工作责任制。县“四大家”领导每人坚持联系一个乡镇,包抓一个重点老区贫困村,坚持亲自督办、亲自抓。

老区是革命的摇篮,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为了充分肯定竹溪的历史地位,通过广泛深入地进行实地调查,征集相关的革命历史文物,勘查革命斗争旧址,查阅大量的历史档案资料,对照国务院批准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打土豪、分田地、分粮食、分牲畜等运动”的革命老区划定标准,省政府将竹溪县9个乡镇划为革命老区乡镇,其中将天宝乡、向坝乡、新洲乡划为重点老区乡镇,将县河镇、兵营乡、桃源乡、汇湾乡、龙坝乡、鄂坪乡等6个乡镇划为非重点老区乡镇。近五年来,我县每年实施3个重点老区村,共实施重点老区村15个,争取省级老区建设专项资金529万元。其中直接用于这15个重点老区村294.8万元,已建成项目218个,拉动各类建设资金1573万元,村平达到100万元以上,老区村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支柱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使竹溪老区建设工作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二、建设成效

2005年以来,竹溪县委、县政府以《湖北省老区建设条例》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老区贫困地区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认真落实扶贫责任制,加大老区建设工作力度,使竹溪老区乡镇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各项工作目标。主要体现在:

1、贫困人口数量明显减少。全县15个老区村贫困人口由2004年底的2028户、7807人减少到2008年底的1042户、3890人,共解决了986户、3917人的温饱和脱贫问题。

2、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底1958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2631元,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04年底874元增加到2008年底的1222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由2004年底463公斤增加到2008年底的622公斤。

3、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着力实施了“五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广播电视),改善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4、社会事业发展明显进步。扶持新建教育、卫生用房2295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面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群众就医难问题得到缓解;实施“村村通工程”,基本实现广播电视讯号村村覆盖;加强实用技术培训,为0.29万农户每户培训了1名科技致富明白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村贫困劳动力0.12万人,带动0.39万贫困农民脱贫;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群众精神生活进一步丰富。

5、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五年来,共新修维修乡村公路275.3公里,其中通村公路硬化120公里;新修饮水工程33处,打水井160口,建水泵2处,建水塔31处,架设饮水主管道1.2万千米,解决了0.39万户1.6万人饮水困难;通过“农网”改造,解决了农村98.5%的农户生产生活用电问题;累计建沼气225户。对180户721人进行了扶贫搬迁,其中,对30户住草房、窝棚、岩屋的“三房户”住房进行了改造重建。

6、支柱产业规模明显扩大。累计投放扶贫贷款达102万元扶持15个村支柱产业,茶叶面积4106亩,兴建茶园1568亩,有机茶茶园面积达到1500亩,农民人平茶叶收入500元。同时,支持发展魔芋、黄姜、中药材、核桃、板栗等特色经济基地达1.8万亩,约2000户农民从产业中受益。

三、经验措施

重点老区村是我县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相对其它贫困村,重点老区村环境更恶劣,基础条件更差,建设任务更重,脱贫困难更大。新阶段扶贫开发实施以来,老区人民抢抓机遇,谋求发展,使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为切实改善老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县乡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着力解决“行路难、就学难、看病难、饮水难、通讯难、看电视难、用能难和灌溉难”问题。通过狠抓产业结构调整,使老区群众的收入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单一粮食生产向种植业、养殖业、打工经济等多种收入结构转变,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针对老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的实

际,我县始终坚持把提高老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加快老区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促进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 落实工作责任。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建设工作。成立机构,老区建设进入统筹规划,2005年以溪机编字[2005]10号关于成立竹溪县老区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后,对老区乡镇进行了全方位的调研,对老区人民急需解决而又没有资金的项目进行了归类,向国务院、省、市申报了老区建设专项资金。县老区办对老区急需建设的项目及时进行立项,建设中突重点出,引导群众参与,动员社会多方配合,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了巨大的效益,迅速掀起了老区建设热潮,老区群众再次发扬了“勇于奉献,不怕困难”的老区精神,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转变思想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在经济建设中实现了突破发展,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建设新农村的步伐得到了加快。2008年为进一步壮大社会扶贫力量,把老区建设作为一项“思源回报工程”,更快更好地为老区人民服务,按照省市要求组建了老促会,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建立了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坚持定期专题研究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坚持在新春伊始的第一个工作日召开“全县扶贫开发暨老区建设工作会议”,总结和安排部署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确保全县扶贫开发和老区建设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推进。每年年初,县委书记直接与各乡镇党委、政府,县直各部门负责人签订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目标责任书,明确提出把扶贫开发(老区建设)纳入全县经济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并以县委文件形式,全面落实了“每个老区重点贫困村有一名县级领导联系、有一个党政主要领导主抓、有一至二个县直部门帮扶、有一个乡镇干部常驻村、有一套严密的考核评价体系”的“五个一”老区建设工作责任制。县“四大家”领导每人坚持联系一个乡镇,包抓一个重点老区贫困村,坚持亲自督办、亲自抓。

二是整合政策资源,加大资金投入。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为全面加快老区脱贫步伐,我县根据国家、省、市扶贫政策,紧密结合全县实际,制订出台了《关于加快老区建设工作的决定》、《竹溪县老区建设规划(2005—2009)》等一系列加快老区建设的政策性法规文件,为加快老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老区重点村建设资金扶持上,坚持用规划捆绑资金,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突出重点,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把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移民、国土、民政等专项资金捆绑集中用于老区重点贫困村建设,确保老区重点贫困村建设投入不落空。实现由救济型向开发型转变,变生活救济为扶持发展生产,变依靠外力为启动内力,变封闭守旧为开放开发。增强市场意识,实现由小农生产型向商品经营型转变,遵循市场规律,引导农民从传统、单一的粮油生产模式中解脱出来,立足现实抓基础,围绕市场抓开发,优化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配置,谋求最大结合效益。在基地建设上,坚持“建好一片林(园)、选好一班人、办好一个场”的思路;在规模经营上,实行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农科教一体,按照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生产模式,以求最大的规模聚合效益。

三是增强发展后劲,狠抓项目管理。在加大投入、改善硬环境的同时,加大科技培训、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培养科技能人和明白人;注重科技示范,创办示范场、示范村,发挥辐射作用。搞好基础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质;通过走出去学习培训,引进来消化推广,解决技术落后问题。在工作策略上改变过去政府一条线的单一扶贫,实现全社会共同扶贫济困。在政策措施上由强调物质文明建设转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在工作方法上改变只注重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发展。在工作方式上,改变大包大揽强迫命令做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比较效益算帐,引导农民发展生产,脱贫致富。狠抓项目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认真贯彻执行《湖北省扶持老区建设条例》,改进资金管理方式,对各类扶贫资金实行捆绑使用;严格工作制度,坚持做到计划跟着项目走,拨款跟着进度走,加强工程施工、质量、资金使用的检查监督,把好三关,即申报、审批、验收关;搞好三建,即建帐、建档、建卡。每年开展一次审计检查,增强了扶贫政策的严肃性,提高了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现实困难

尽管竹溪老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上级要求相比,与群众的期盼相比,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1、贫困人口规模大,返贫比例高。到去年年底,全县老区村由于自然灾害严重,返贫人口增加。近三分之一的老区村自然条件恶劣,一遇灾害群众极易返贫。特别是多灾的气候和脆弱的基础,导致干旱、低温、风暴、洪涝、病虫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持续时间长。正常年景下,返贫率高达8%左右。

2、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配套差。几年来,我县老区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一定变化。因对老区贫困村的资金投入不够,致使已实施老区贫困村建设的村变化不大,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不快。同时,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已建的基础设施(除农村通电外)标准低、配套差。一是耕地质量差。受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和其它因素影响,我乡耕地沙化面积逐增加。农村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15%;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数老区村级公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差,晴通雨不通;农村饮水困难人口仍有近万人;相当一部分农户房屋破旧,修建难;农村改厕、改厨、改栏任务重、难度大。

3、结构调整困难多,骨干增收项目少,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近几年,我县运用市场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突出发展山区经济等特色产业,现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因资金、技术、人才、信息、交通、观念等多种因素制约,产业基地管理滞后,产品加工单一,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特色产业在短期内对老区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还不具备较大的拉动作用,致使农民收入低而不稳,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十分有限。

4、科技文化落后,普及提高差距大。目前主体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科技推广和应用在农村普及率低,老区群众对新品种、新技术应用普及接受能力差,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就全县来讲,从根本上减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五、理性思考

为使老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经济条件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结合山区老区实际,对今后的老区建设工作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加大宣传力度。请求各级宣传部门高度重视老区宣传工作,把贫困老区县、乡、镇、村、组老区建设问题,作为宣传部门的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来抓。要以当地新闻媒体为主要平台,以国家、省、市新闻媒体为主攻方向,面向社会各界,大力宣传老区光荣革命历史,介绍老区现状,反映老区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让社会广泛了解老区、认识老区,增强各级干部、广大群众的老区意识,从而理解老区、支持老区和建设老区。

2、尽快出台政策。新阶段老区扶贫开发即将完成,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快革命老区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作为支持革命老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和目标任务。在提出老区建设发展的方针、政策时,应当借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成功经验和继续开展基础扶贫、产业扶贫、劳务扶贫、党政机关定点扶贫等行之有效的具体做法。要切实加大项目资金的扶持力度,中央财政对重点老区村每年安排不低于100万元的老区建设发展资金,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并逐年有所增加,把扶持重点老区村的基础、产业、人居、生态、社会事业及人才、劳务建设作为首要任务,要免除县(市)地方资金配套。一是狠抓制度建设,要把老区项目资金的管理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一系列的管理制度,让一些挪用、挤占、截留扶贫资金的现象没有市场。很有必要对过去的项目单位法人负责制、合同管理制、竣工验收制、项目公示制、项目报帐制、项目请款制、以及审计监察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后续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进一步坚持和完善,狠抓落实,将老区贫困地区的扶贫开发纳入法制化管理,建立依法扶贫制度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老区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二是狠抓项目监督,首先要改变资金的分配方法,老区资金下拨时要减少中间环节,按项目建设进度,由财政所按照扶贫

监管部门开据的通知单直接将项目资金兑付到重点村(户)。老区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对项目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张榜公布,要接受群众监督,财政、扶贫等部门要不定期进行抽检,审计部门要在项目实施前进行预算审计,项目完工后要进行决算审计,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狠抓扶贫到户,要进一步创新扶贫到户项目的管理方法。要深入探索扶贫搬迁、栏圈改造等扶贫到户项目的组织与实施。要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坚持扶贫项目公示制度,坚持扶贫到户资金“一折通”制度,确保扶贫政策直接到达贫困农户;四是狠抓示范办点,必须突出示范办点工作。根据目前的形势和现状,我们必须下决心,选准扶持的重点乡镇和重点村,集中投入,突出搞好示范办点工作,否则,工作将会十分平淡,难找亮点也无看点,这样工作将会十分被动。

3、开发老区资源。实施开发政策,要立足老区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度开发利用。一是实施产业开发。老区要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抓住主导产业,按照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的要求,集中资金、物力进行重点培育和开发。二是注重旅游开发,老区不仅生态环境优良,而且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人文资源优势,在老区建设中,要将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制定优惠的激励政策,国家在扶持重点老区村的基础上,另外安排一部分老区建设专款,加大专项建设资金对老区的支持额度,将我县现留下的锣鼓洞、老阴山、郭家坝、烂泥湾、熊罴山、广龙滩、张家堰革命宿营地,樟树垭哨所、蔡家坝主战场、孔雀垭突围点、樟树垭制高点等36个革命遗迹遗迹进行修复完善,对关垭楚长城等5处,陈焕先、刘光明等烈士等12个墓地遗迹遗址建设成为生态旅游胜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实行特殊扶持。一是增强对老区人民的感情,各级各部门要重视老区发展,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中,老区先烈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历史的光辉篇章,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在这块土地上又作出了新的贡献,而现在老区发展滞后,老区人民希望各级各部门增强对老区人民的情感,用老区精神发展老区经济;二是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老区人民贫困最根本的因素是基础设施落后,老区人民希望各级政府集中扶贫资金,着力搞好路网建设,同时建立乡村、村组公路的长效维护机制,在用电紧张的村组搞好供电增容,加大水利设施的扶持力度,解决用水困难户的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逐步解决看病难、上学难等问题;三是免除革命老区乡(镇)、村组在扶贫项目建设中的债务,凡是老区乡、镇、村、组过去在扶贫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的所有债务,经审计部门认真核准后,一律免除。

5、广争帮扶资金。要加大向上争取老区建设项目的力度。一是主动出击。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扩大渠道争取扶持资金;二是积极申报。编制适合老区的项目计划,积极向上申报;三是寻求外援。俗话说:“好叫的麻雀多长肉”。要多向上级和领导汇报,争取支持和政策性资金投入。

6、制定科学规划。制定科学发展规划,有序推进项目建设,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要请有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指导编制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可行性论证。要使项目建一个,成一个,富一方。狠抓项目规划,在制定项目规划过程中,必须深入群众、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通过召开村委会、党员大会、群众代表会、全体村民大会,采取投玉米籽的办法选定老区扶贫项目的办法,真正把项目的选择权、资金的使用权交给群众,充分调动群众在老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以及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老区扶贫项目即符合国家的方针政策,又符合当地实际,更符合群众利益。

7、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扶持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和市场体系建设,做到项目上优先安排、资金上重点倾斜。一方面,积极发展效益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合理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外出务工。把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扶持骨干专业合作化经济组织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问题,特别是加大对龙头企业、产业基础建设在无偿资金上的扶持。

8、提升造血功能。配齐配强老区村级班子,让有能力的有识人士担任村主职干部,选准选好脱贫致富带头人;其次,制定完善老区科学发展长效机制,使之由救济型向自身造血型转变;再次按照市 “一统三分”和县“南烟北茶、适度兼抓”的产业发展战略,切实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步伐,充分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加大对当地农民的科技知识培训力度,积极组织劳务输出,多渠道寻找就业门路,广辟增收渠道。采取不同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参加多种培训,帮助他们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增强带动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活动,增加打工收入。要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对外出青壮年劳动力进行全面培训,力争做到培训1个输出1个。同时还要做好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现代农民。

9、增强帮扶举措。一是加强乡镇一级的组织领导,成立乡镇老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单独核定配备1名专职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编制老区发展规划,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分项目实施;二是争取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有志之士重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机主动向他们反映老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取得他们对老区建设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三是切实加大投入力度,捆绑其他项目资金,争取一年办1-2个大点的项目,让实施的项目办一件像一件,办一件成一件,真正把好事办好,让实事办实;四是继续发扬革命老区精神,老区工作光荣而神圣,老区建设任重而道远,党和国家扶持老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最终要靠各级干部带领广大群众去落实,老区各级干部要提高带领群众艰苦创业、脱贫致富的能力,和老区人民群众一道继续发扬老区传统和老区精神,再加力度、再上措施,努力促进老区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总之,搞好老区扶贫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又是一项实实在在的业务管理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进一步严格按照上级老区建设主管部门的要求,把老区工作的重点始终放在改善和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活和生产条件上,不断完善和提高老区扶贫资金项目监督的各项有效措施,确保建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真正把党和政府对老区贫困地区的惠民政策执行好、落实好。

第五篇:实施精准扶贫 推进老区建设

实施精准扶贫 推进广西边境建设

扶贫开发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是重大的发展问题和民生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习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会时强调,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坚持精准扶贫,倒排工期,算好明细账,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崇左市作为集“老、少、边、山、穷”为一体的特殊地区,是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是扶贫开发的主战场。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我们要按照总书记要求,结合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深入实施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两大会战”“四大攻坚战”,努力使更多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一是集中力量,继续实施“两大会战、四个攻坚战”。围绕扶贫开发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大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大会战、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大会战“两大会战”和农村村屯道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开发教育攻坚战“四大攻坚战”,力争全市边境0-20公里范围村屯和整村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等得到全面发展,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案,实施精准扶贫,一个村一个村的解决,一根钉一根钉地拔掉。通过以难带易,把全局带动起来,力争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0万人左右,到2019年时提前一年实现扶贫对象“两不愁、三保障”的目标。

下载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老区县实施新阶段扶贫政策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扶贫政策调查问卷

    扶贫政策研究问卷调查 问卷填答说明:请在所选择选项后的“□”内划“√”,或者在横线上填适当的文字、数据;除特别说明外,问题回答为单选。 被访问者单位: 省市县(市.区) 乡(镇)......

    淄博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调查与思考(5篇材料)

    淄博市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情况调查与思考 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中央“两减免、三补贴”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关于茌平县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茌平县精准扶贫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扶贫开发工作进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201......

    金融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金融扶贫模式的调查与思考 摘要:本文客观分析了当前金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部分地区金融扶贫工作中的几种创新性、探索性模式,提出了优化金融扶贫模式、搞好金融扶......

    粤西地区经济情况及扶贫政策调查问卷

    关于粤西地区经济状况和扶贫政策的调查问卷-----------以湛江、阳江、茂名、云浮地区为调查对象问卷填答说明:请在所选择选项后的“□”内划“√”,或者在横线上填适当的文字......

    关于某市街道残疾人扶贫解困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某市街道残疾人扶贫解困的调查与思考 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是新时期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镇巴县扶贫移民搬迁的调查与思考 扶贫移民是国家对贫困地区居住条件恶劣的贫困人口进行异地搬迁安置的一项具体扶持措施。通过对贫困户的移民安置,可以彻底解决阻碍贫困户脱......

    新阶段农村扶贫的发展态势与对策

    秭归县是新阶段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年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扎实实施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项目,农村贫困面貌大为改观,劳动者素质显著提高。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