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全面提升河湖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实现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保障防洪和供水安全,促进河湖休养生息,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现就加强河湖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河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江河湖泊具有重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是洪水的通道、水资源的载体、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地积极采取措施,着力加强河湖管理,促进了河湖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发挥,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一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忽视河湖保护,违法围垦湖泊、挤占河道、蚕食水域、滥采河砂等问题突出,严重威胁着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河湖管理涉及水域、岸线、采砂、排污口设置、涉河建设项目等方面,是水利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确保河湖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工作,是当前水利工作的一项硬任务。加强河湖管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是建设美丽中国、建立生态文明制度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深化水利改革的重要内容。各地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充分认识加强河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河湖管理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尊重河湖自然规律,维护河湖生命健康,科学规划、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监管,着力提升河湖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以健康完整的河湖功能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人水和谐,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河湖资源合理开发的需求,更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的基本需求;坚持统筹兼顾,实行保护优先,处理好利用与保护的关系、当前和长远的关系、区域和流域的关系、水利和其他行业的关系;坚持依法管理,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法规,统筹相关部门执法力量,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涉河涉湖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规范河湖开发利用行为;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创新符合本地实际的管理模式,利用科学的管理方式、先进的管理手段,积极构建长效管理机制。
3.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成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建立完善河湖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实现河湖水域不萎缩、功
责的“河长制”,对河湖的生命健康负总责。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凡是适合市场、社会组织承担的工程维护、河道疏浚、水域保洁、岸线绿化等管护任务,可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
4.开展水域岸线登记和确权划界工作。各地要全面开展河湖水域岸线登记、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抓紧制定河湖水域岸线登记办法,保障水域岸线登记工作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发证。各地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加快划定河湖管理范围,明确管理界线。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要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因地制宜的原则实施,对确权存在较大困难的可先划界、后确权。对已划定管理和保护范围的,要设立界桩、管理和保护标志,严格涉河湖活动的社会管理。
5.建立占用水域补偿制度。各地要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建立建设项目占用水域补偿制度。要切实加强河湖水域保护,严格限制建设项目占用水域,防止现有水域面积衰减。建设项目确需占用水域的,应按照消除对水域功能的不利影响、等效替代的原则,实行占用补偿。鼓励地方积极探索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的补偿方式,制定相应的补偿管理办法。要把占用水域补偿措施作为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工程建设方案审查(以下简称涉河建设项目审查)的重要内容,与建设项目同步实施。
容,加强对涉河建设项目、水利工程管护、河湖采砂、排污口设置等涉河活动的巡查检查,加大重要河湖、重点河段和重要时段的巡查密度和力度,对涉河湖违法违规行为和工程隐患早发现、早处理。各河湖管理单位要把河湖巡查和检查工作纳入绩效目标,上级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
9.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河湖执法力度,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良好的河湖管理秩序。要建立政府主导、水利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的联合执法机制,形成执法合力。要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执法检查,针对违法现象严重的区域和水域,开展专项执法和集中整治行动。全面加强对河湖非法采砂的行政执法,强化可采期可采区现场监管,严禁超范围、超时限、超功率、超采量采砂;严格禁采区和禁采期管理,严禁偷采盗采,保持对非法采砂的高压严打。全面强化对涉河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和活动的行政执法,严禁违法侵占河湖,严厉查处未批先建和越权审批行为。对涉河重大违法案件,要由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挂牌督办,一查到底,做到依法查处到位、责任追究到位、整改落实到位。
10.加强河湖管理动态监控。要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成果,制定完善的河湖名录,建立河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河湖管理信息化。要积极运用遥感、空间定位、卫星航片、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对重点河湖、水域岸线、河道采砂进行动态监控,及时发现围垦河湖、侵占岸线、非法设障、新闻媒体监督与社会监督的作用,形成河湖管理保护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2022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
2022年河湖管理工作要点
2022年,河湖管理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河湖管理保护机制、强化河湖长制部署,按照全国水利工作会议要求,从河流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强化体制机制法治管理,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和河道采砂管理,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推动各级河湖长和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建设健康美丽幸福河湖。
一、强化河湖长制
1.制定强化河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从履职尽责、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协调联动等方面,指导各地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全面强化河湖长制,提请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
2.强化流域统筹区域协同。7大流域全面建立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办公室设在各流域管理机构,健全完善流域管理机构与省级河长办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流域管理机构统筹作用,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联防联控联治。各地要加强跨行政区域河湖的协同管护,变”分段治”为”全域治”。
3.强化部门联动。报请召集人同意,筹备召开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暨加强河湖管理保护会议,加强对全国河湖长制工作的统筹协调。各地要完善联席会议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作用。提高各级河长办组织、协调、分办、督办工作能力。
4.完善地方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各地要全面检视河湖长制体系建设情况,建立完善河湖长动态调整机制和河湖长责任递补机制,确保组织体系、制度规定和责任落实到位。在充分发挥河道、堤防管理单位作用的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巡(护)河员岗位等方式,加强河湖日常巡查管护,打通河湖管护”最后一公里”。指导工程沿线各省份全面建立完善南水北调工程河湖长制体系。
5.加强河湖长制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省、市、县河湖长制及河湖管理保护日常监管体系,明确分级负责的责任要求和目标任务。按程序报经批准后,水利部继续组织各流域管理机构开展以暗访为主的河湖管理监督检查,并选取部分省份进行进驻式检查。
6.严格河湖长制考核评价。指导各地严格执行河湖长制考核制度,县级及以上河湖长要组织对相关部门和下一级河湖长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河湖长要考核到个人,强化结果运用,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落实国务院督查激励机制,继续对河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成效明显的地方给予激励。推动出台对省级政府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绩效的评价考核办法。
7.开展幸福河湖建设。各省级河长办要组织开展河湖健康评价,积极推进河湖健康档案建设;滚动编制”一河(湖)一策”,深入推进河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持续推动建设一批高质量国家水利风景区。
8.加强宣传培训。承办中央组织部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网上专题班,专题培训河湖长5000名。开展”逐梦幸福河湖”主题实践活动,面向全国基层河湖长寻找”最美河湖卫士”,征集”建设幸福河湖”优秀短视频作品,开展寻找”最美家乡河”活动。
9.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制定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管控指导意见,加快推进河道采砂管理条例、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条例制定修订进程,开展河道管理条例修订前期研究,指导地方加快完善河湖长制与河湖管理保护法规制度。
二、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
10.巩固完善河湖管理范围划界成果。对划界成果进行省级复核、流域管理机构抽查,对于不符合要求的划界成果,督促地方及时整改。推进水利普查河湖名录以外河湖管理范围划界。
11.抓好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编制实施。实施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辽流域重点河段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推进太湖流域重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审查批准,指导地方加快省级负责的河湖岸线规划编制报批工作,强化岸线分区管控,确保重要江河湖泊规划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比例总体达到50%以上。
12.加强河湖水域岸线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指导监督流域管理机构、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审查权限,严格依法依规审批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
13.纵深推进河湖”清四乱”常态化规范化。持续清理整治”四乱”问题,坚决遏增量、清存量,将清理整治重点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组织开展监督检查,建立台账,指导督促有关地方抓好河湖突出问题整改。
14.开展妨碍河道行洪突出问题排查整治。将确保河道行洪安全纳入河湖长制目标任务,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侵占河道、湖泊等行为,汛前基本完成阻水严重的违法违规建筑物、构筑物等突出问题清理整治。
15.开展丹江口”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依托河湖长制,对丹江口水库水域岸线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全面排查,开展清理整治,切实维护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和水质安全。
16.加强南水北调中线交叉河道妨碍行洪问题清理整治。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南水北调中线以倒虹吸、渡槽、暗渠等型式交叉的河道”四乱”问题,对违法违规、严重妨碍行洪安全的问题集中整治,有效保障工程防汛安全风险隐患处置和供水保障任务。
三、加强河道采砂管理
17.全面落实采砂管理责任。指导督促各地严格落实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制,5月1日前向社会公布重点河段、敏感水域采砂管理河长、水行政主管部门、现场监管和行政执法责任人名单,接受社会监督。研究制订采砂管理责任人履职规范。
18.规范河道砂石利用管理。制订河道采砂许可证电子证照技术标准,试行河道采砂许可电子化。推进河道砂石规模化、集约化统一开采,指导地方、有关流域管理机构编制完善河道采砂规划,以规划为依据依法开展河道采砂许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指导督促地方加强河道疏浚砂综合利用管理,合理利用河道、航道整治中产生的砂石资源,禁止以河道整治、航道疏浚为名行非法采砂之实。
19.开展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全国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组织流域管理机构开展调研或督导,指导督促地方加强巡查执法,严厉打击非法采砂行为,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及时移交违法犯罪线索,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沙霸”及其背后”保护伞”,推动专项行动走深走实。
20.加强长江、黄河采砂管理。深入落实水利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长江河道采砂合作机制,加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协调配合,持续治理”三无”“隐形”采砂船舶,巩固长江河道采砂综合整治成果;强化流域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联动,推行长江砂石采运电子管理单,加强砂石”采、运、销”过程管控。深入开展黄河非法采砂专项治理,加强日常巡查监管,高压严打非法采砂行为,维护黄河采砂管理秩序。
21.强化流域直管河道采砂管理。充分发挥河湖长制作用,督促落实流域管理机构直管河道采砂管理责任,完善流域管理机构与相关地方协作机制,强化协调配合,共同维护直管河道采砂秩序。
四、加强智慧河湖建设
22.提升河湖监管信息化水平。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名录内河湖划界成果上图,推动全国大江大河岸线功能分区成果和采砂管理规划成果上图,利用
”全国水利一张图”完善涉河建设项目和活动审批许可数据,加强涉河建设项目信息化管理,推动流域管理机构直管河道采砂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能。
23.开展河湖遥感监管。结合数字孪生流域(河流)建设,完善现有河湖遥感监控平台,推进图斑智能识别、疑似问题预警预判,对侵占河湖问题快速响应,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置。
24.完善河湖管理信息系统。完善全国河湖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河湖管理督查App,优化完善各省级系统与水利部系统之间互联互通,实现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
五、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25.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心怀”国之大者”,增强河湖管理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26.加强政治建设。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扎实开展模范机关、”四强”党支部创建,深入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严格执行党内政治生活、重大事项请示报告等制度,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7.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坚定不移纠”四风”、树新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回应社会关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
”一岗双责”,持续实现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加强基层河湖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河湖管理能力和水平,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
第三篇:关于加强电力设备安全隐患管理工作指导意见
关于加强电力设备(设施)安全隐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浏览次数: 153次 字号: [大] [中] [小]
电监会派出机构、大坝中心、可靠性中心,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华能、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集团公司,有关电力企业:
电力设备(设施)安全隐患(以下简称设备隐患)是指电力设备(设施)在设计、制造、建设、安装、运行、维护等环节中产生的可能导致危及设备(设施)运行安全或人身安全的的危险状态。设备隐患是引发或扩大安全事故的根源。为进一步加强设备隐患管理工作,有效防止因设备隐患导致的电力事故和电力安全事件的发生,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制定如下指导意见。
一、高度重视设备隐患管理工作
1、提高对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的认识。隐患险于明火,事故源于隐患。设备隐患管理是确保设备设施运行安全的关键环节,是有效预防电力事故和电力安全事件、加强电力系统安全风险管控、保证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基础。国内外大量的电力系统事故表明,设备隐患是造成电网大面积停电事故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电网重要输电通道设备设施、主力发电设备和电力二次系统设备等隐患成为电力系统的主要安全风险。各单位要增强做好设备隐患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全面加强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效解决设备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2、加强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单位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加强对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设备隐患管理工作组织机构,完善工作机制,落实设备隐患治理各项措施。电力企业要切实将设备隐患管理作为电力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制定完善设备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广泛开展设备隐患管理教育培训,明确隐患排查评估、治理防范等各环节人员职责和工作标准,实现设备隐患的全过程管理。
3、落实设备隐患管理工作责任。电力企业要切实落实设备隐患管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健全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推进设备隐患分级分类管理,制定并落实设备隐患管理方案,逐级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具体责任人员的隐患管理责任。电力监管机构要加强设备隐患管理的监督检查,建立设备隐患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设备隐患实行挂牌督办。
二、加强设备全寿命周期隐患管理
4、加强项目设计选型及设备采购环节安全质量管理。电力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电力建设项目设备设计选型和采购管理,明确设备质量要求和性能指标,重要设备要留有足够的安全裕度。要严格工程项目设计审查,防止误选有质量问题的设备进入生产环节。完善设备招投标制度,严把设备准入关,将监造抽检、设备故障、运行缺陷等质量因素纳入评标细则,优先选用成熟、可靠的设备,严防劣质设备中标。要建立设备供应商信用评价机制,加强设备供应商生产能力分析,合理设置授标限额,防范因分包、外包带来的质量风险;要对设备质量问题实行高效的追溯机制,坚决排斥质量和信用不良的设备制造厂商。
5、严格执行重要设备驻厂监造制度。电力企业要对重要设备实行驻厂监造制度,对设备在制造和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流程、制造质量和设备制造单位的质量体系进行监督,参与制造单位设备制造工艺和技术参数修改的审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制造过程中质量问题,对不符合技术规定和质量要求的设备不予使用。
6、严把基建施工、安装和验收关。电力企业要全面加强设备开箱验收、安装调试、工程分部及整体检收工作,督促设备供应商加强现场安装的专业化技术指导,提高建设质量和工艺水平。要加强隐蔽工程的旁站监理,对监造和建设中发现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检查,强化各级质量验收与消缺,严禁不合格产品、“问题”工程移交生产,将电力生产准备工作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电力生产准备模式,从源头上抓好反事故措施的落实,将设备隐患消灭在设备投运前。
7、加强设备运行管理。电力企业要以提高设备安全性、可靠性作为设备运行管理目标,制定并落实设备运行、技术监督和预防事故的规程规范,为设备管理提供技术保障。要加强设备设施运行巡检,扎实做好预防性试验和运行在线监测工作,积极推进设备风险预控管理,强化重大设备反事故措施的落实。要加强新设备投产、电网非正常方式以及高温、强风、大雾、雨雪冰冻、洪涝等异常和极端气候条件下设备维护,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8、加强设备检修管理。强化设备检修的计划管理,坚持“应修必修、修必修好”的原则,避免设备超期运行;建立检修质量目标考核机制,促进设备检修质量的提高;对设备检修进行全过程管理,从严管理检修队伍,严把检修准备关、过程控制关、质量验收关;开展设备检修后评价工作,实现检修质量的闭环管理。重要设备大修要积极推行检修监理。推进设备状态检修,全面开展设备状态评价,完善状态检修策略和状态检测技术手段,规范开展检测分析,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检测装备配置,确保设备状态可控、在控。
9、完善设备改造管理。进一步规范设备技改项目立项和过程管理,加大项目后评估力度。积极应用先进成熟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实施技术改造,提升设备性能。要落实国务院批转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电监会《关于加强电力系统抗灾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结合各地区气候特点,针对电力设备设施防冰冻、防雷击、防舞动、防台风等突出问题,采取差异化改造措施,进行补强加固,提高电力设备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设备隐患管理长效机制
10、完善重大设备隐患“双闭环”管理工作体系。电力企业要逐步推进设备隐患分级分类管理,将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防范工作落到实处,形成设备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工作机制,实现设备隐患的检查发现、风险评估、分类评级、重点监控、治理改进各环节的责任落实的闭环管理。电力监管机构要建立隐患统计分析和通报制度,对排查出的集中性或危险性较大的隐患,组织开展有针对性地专项整治活动;要会同有部门对重大设备隐患进行挂牌督办和销号管理,实现重大设备隐患的闭环监管。
11、强化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常态工作机制建设。电力企业要结合春秋季节安全检查、并网安全性评价和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评级等安全生产工作,扎实开展设备隐患排查工作,对排查出的设备隐患,要对其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危害程度及整改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确定治理方案,确定治理的目标和任务。要根据隐患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事故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并组织开展预案演练,做好各项应急准备。要制定隐患治理方案,明确方法、措施、经费和物资、治理人员和机构、治理的时限和要求等内容,并保证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电力企业设备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要相关规定报告相关电力监管机构。
12、建立设备隐患信息共享机制。电力企业要建立设备隐患排查治理信息系统,实现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过程记录和管理;要加强对电力安全事故事件直接原因的技术分析,对有故障的设备型号、制造单位和设备隐患等情况进行披露,强化设备典型性隐患和“家族性”隐患的评估认定和统计分析,实行设备重大隐患月报告制度,防止类似事故事件的发生。
电力监管机构要通过监管报告、监管通报、安全生产简报等形式,及时通报电力事故事件有关信息;要建立与有关部门重大设备隐患信息通报机制,定期通报设备隐患信息,督促设备制造厂商进行整改,从源头上保证设备安全。
13、加强电力设备技术监督和可靠性管理等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电力企业要将技术监督工作作为发现和消除设备隐患的重要手段,落实各部门、各岗位技术监督责任,建立健全以质量为中心、标准为依据、计量为手段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采用和推广成熟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技术监督指标管理和分析,对设备隐患进行超前分析和控制;要深入开展设备可靠性信息分析应用,加强主要设备运行趋势分析和全面状态评估,指导设备选型采购、日常维护、缺陷管理及技术更新改造等工作。电力可靠性管理中心要建立电力主设备可靠性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发布电力主设备可靠性指标分析报告,更好为电力企业和装备制造企业服务。
2012年8月22日
抄送: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国家安监总局办公厅。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办公厅 2012年8月23日印发
第四篇:《关于加强公司绩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附件:
关于加强公司绩效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国资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企业全员业绩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综合[2009]300号)精神,建立健全公司目标责任体系,提高执行力,更好地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现就加强公司绩效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增强做好绩效管理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开展全员业绩考核是国务院国资委进一步加强对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的重要举措。绩效管理与业绩考核一脉相承,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公司科学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关键手段。各单位要认真分析、总结目前绩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深刻领会、准确把握绩效管理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绩效管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实施工作有标准、沟通无障碍、考核无盲区、奖惩有依据的全员绩效管理,把实现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责任落实到各级管理人员,压力传递到各个岗位,激励约束覆盖到广大员工,调动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管理者和员工的积极性,做强做优南方电网。
二、正确把握绩效管理的主要原则、总体要求和目标
绩效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建立健全绩效管理体系-1-
过程中要遵循三个主要原则:一是坚持以战略为导向的原则,以公司发展战略为导向,实施战略性绩效管理,通过战略牵引,激励员工和公司共同发展;二是坚持以岗位职责为基础的原则,紧紧抓住与岗位职责密切相关、最为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绩效指标和工作目标进行管理和考核;三是坚持以业绩为标准的原则,始终以员工工作实绩作为绩效管理的依据,切实做到绩效管理的制度、过程、结果公开、公平、公正。
绩效管理的总体要求是:以战略为导向,以岗位为基础,抓好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面谈以及绩效应用五个管理环节,重点优化目标责任体系,完善沟通办法,健全应用机制,实施闭环管理。
绩效管理的总体目标是:逐步构建适合公司发展的理念清晰、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战略性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提高员工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全面提升公司整体绩效。年底前公司系统各单位100%实施全员绩效管理。
三、科学构建绩效管理体系,扎实推进绩效全过程管理
(一)以战略为导向,建立健全绩效目标责任体系
始终坚持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切实把绩效管理作为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绩效目标责任体系,增强绩效管理掌控力和执行力。要根据企业的使命和发展战略,将战略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生产、经营管理目标,将生产、经营管理目标转变为具
体的绩效目标,按照“企业—部门—岗位、战略—目标—指标”逐层分解和细化,形成从企业到部门到岗位的绩效目标体系。将国资委确定的业绩考核目标和公司责任书中确定的考核目标分解和细化到每个单位(部门)、每个岗位、每位员工,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责任意识。结合工作主要任务和督查督办工作,围绕管理短板,设定工作目标和任务,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绩效问责机制,注重组织和个人的产出或价值创造,保护、调动和发挥好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以岗位为基础,科学界定关键绩效指标和任务
关键绩效指标既要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逐步分解形成,又要依据岗位的关键职责来确定。要建立与公司战略和目标协调一致的组织架构,优化业务流程,规范岗位设置。合理运用问卷法、工作要素法、关键事件法、职位分析问卷法等工作分析方法,明晰岗位职责、工作目标、工作要求、层级关系等岗位要素,完善岗位说明书,夯实绩效管理基础。合理运用关键分析法、目标分解法、鱼骨分析法等分析方法,提炼体现SMART原则(具体化、可度量、可实现、现实性和时限性)的岗位关键工作任务,提炼反映工作效率、工作效果或工作过程、工作实绩的岗位关键绩效指标。确立绩效计划,建立绩效合约,明确绩效计划的考核标准、考核期限、考核权限、考核权重以及工作实绩数据收集渠道、测量方法,明确实现绩效计划的工作思路、工作步骤、阶段性目标
等具体内容,切实发挥好绩效计划对员工的激励约束导向作用。
(三)以沟通辅导为桥梁,强化绩效的过程管理
把沟通辅导贯穿于绩效管理全过程,实施闭环管理。建立绩效管理沟通辅导与反馈面谈机制,通过直接会谈与间接会谈、个别会谈与集体会谈的方式,打通企业横向、纵向的情感屏障、交流屏障和信息屏障。在绩效计划中,采取“自上而下、由下而上”的方式进行双向沟通,让员工清楚工作目标、管理要求,并做出承诺;在跟踪辅导过程中,与员工保持持续不断的沟通,了解员工工作困难,听取员工工作汇报,纠正偏差,有针对性地为员工提供指导、培训和资源支持,辅导员工提升工作能力;在绩效考核中,及时记录员工绩效表现,总结员工绩效计划完成情况,做好绩效台帐管理,确保绩效考核结果达成一致;在绩效面谈中,注意收集面谈资料,准备面谈提纲,通报员工当期绩效考核结果,肯定成绩、指出差距,认真倾听员工想法,提出改进方向和下一个考核周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给予改进信心。
(四)以业绩为标准,客观公正评价员工的表现
以绩效计划为基础,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工作实绩为标准,客观、公正地考核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实绩,增强考核的导向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探索和完善绩效考核方法,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考核理念,采取关键绩效指标、关键事件法、360度反馈评价、平衡计分卡、指标要素测评、业务知识测试等
方法,完善绩效考核载体,通过多种形式全面反映员工的业绩和贡献。合理确定绩效考核结果的等级比例,保证绩效考核机制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在加强队伍建设,促进业绩提升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绩效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优化和固化绩效考核流程,增强绩效考核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
(五)以激励约束体系建设为载体,高度重视绩效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
强化绩效管理的激励约束体系建设,激发员工的使命感、责任感,提升员工持续改进绩效的内生动力。加强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管理,切实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薪酬、职位晋升、能力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等结合起来,深化应用效度。强化约束机制建设,将绩效考核结果与员工退出机制结合起来,优胜劣汰。通过合理运用绩效考核结果,逐步建立起员工薪酬能增能减、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的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激发员工队伍活力。
四、实施全员绩效管理,真正实现全方位覆盖
各单位要切实加大绩效管理的力度、广度和深度,管理范围要涵盖从企业负责人到职能部门管理人员、全体员工,从分子公司到所属市级县级供电企业或单位。全体员工不仅包括劳动合同制员工,还包括劳务派遣制和非全日制用工。通过开展全员绩效管理,彻底消除考核死角,促进管理到位,提高管理水平。
五、加强组织领导,保障绩效管理顺利推进
各单位要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领导,切实把绩效管理纳入企业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作为常态化的核心管理工作常抓不懈。建立健全绩效管理的领导、工作、监督、实施以及申述受理等组织,确保绩效管理组织到位。各单位主要负责人是绩效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各级管理者是绩效管理的直接责任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绩效管理的组织者,其他部门是绩效管理的实施者。在全员绩效管理工作中,各级管理者、各部门要负起责任,通力合作,勤勉履责,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地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务求实效。
第五篇:关于种猪场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关于种猪场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日期:2011年4月11日 14:20
随着种猪场逐个建成并投入使用,加强种猪场管理已经成为保证我公司种猪场经营管理正常运行中的关键环节。种猪场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使这个系统工程正常运转,实现高效、优质、高产、低耗,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手段和原理,按照一定的运营框架,对种猪场的各项管理要素进行系统的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设计,然后形成有效的管理运营机制,即实现种猪场的规范化管理。种猪场情况各异,各场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参照本指导意见,制订各场的实施方案。
一、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目的
种猪场规范化管理是建立在种猪场管理规范化的基础上,依照种猪场的运营流程或框架对组织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解决种猪场管理中的集权与分权、人治与法治;要求对种猪场运营的流程形成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以及数据化;要求种猪场建立以责、权、利对等为基础的管理框架。通过这种规范化的建设,使种猪场常规的事件纳入制度化、数据化、流程化的管理,以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使种猪场做到决策程序化、考核定量化、组织系统化、权责明晰化、奖惩有据化、目标计划化、业务流程化、措施具体化、行为标准化、控制过程化。达到“八零”境界——决策制定零失误、种猪质量零次品、种猪用户零遗憾、经营管理零库存、资源管理零浪费、组织结构零中间层、合作伙伴零抱怨、竞争对手零指责。以此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保障种猪场的正常运营的目的。
二、种猪场规范化管理的内容
制度化管理、标准化管理都不等于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除了强调要贯彻体现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念体系,使所制定的目标和行为标准不再是孤立的只零破碎的制度规范之外,重点是实施以“三定一奖”为核心内容的生产责任制,通过定任务、定质量、定费用、奖励与惩罚,对管理行为和标准进行统一,要求在一个完整的体系上,来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实现目标上的一致性。
三、种猪场规范化管理的步骤
(一)、制定、落实各项规章制度。种猪场的规章制度主要有:岗位职责、生产技术规范、生产操作规程、管理制度、奖惩规定五种。各项规章制度都要组织全体员工进行认真的讨论与学习,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查,违章必究。
(二)、根据定额落实满工作量,确定主要责任人。种猪场的定额为:产仔母猪25头/人,妊娠母猪150头/人,空怀、后备母猪200头/人,保育猪500头/人,育肥猪300头/人,种公猪25头/人。满工作量者享受全额基本工资,超过定额者按超过数量计算超工作量工资,不满定额者按差额数量多少计算减少基本工资的数量,也可安排其他工作予以补齐工作量。
(三)、签订生产责任制合同。实行生产责任制,能使猪场在生产中建立起正常的秩序,有效地进行计划领导和推行经济核算。“三定一奖”生产责任制包括:定任务,对每个岗位定出全年或阶段生产任务及各项生产指标。任务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对暂时没有条件操作的任务指标可待条件具备时再制定;定质量,根据不同猪群生产操作规程,明确要完成任务的质量要求;定费用,费用主要是包括饲料、药费,种猪可按饲养天数、育肥猪可按增重数供给饲料。要建立领料制度,专人发放,过秤登记,定期盘底。药费可酌情制定限额;奖惩,任务完成、达到质量要求,费用不超,可拿到基本工资,若超额完成可领取奖金,完不成者则要按规定罚款。
(四)、不断完善管理措施,加大培训力度。各场要不断完善场内的各项管理措施,全场的各项工作都要坚持一切以生产为中心,为生产一线员工的工作创造有利的条件,同时还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培训机会,不断地提高他们的生产业务技能。
四、需要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1.全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行规范化管理必须要有标准化作基础,各场都要建立以生产技术规范为主,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适合无害化生猪生产和管理需要的企业标准体系,形成了具有较强指导作用、操作性强、内部措施有力、管理制度及相关责任制到位的标准体系文件。依据从品种标准化———饲料标准化———饲养标准化———兽医卫生标准化———环境与设备标准化———种猪标准化这一养殖业标准化框架,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养猪生产过程中环境、品种、饲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兽药使用、无害化处理等涉及到生产管理中的各环节应遵循的准则,并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及岗位责任制,达到种猪生产全过程标准化。
2.要因场制宜。实行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定额核算,合理计酬,奖罚分明的生产责任制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但各猪场情况不同,不可能千篇一律。一切指标和定额都应经调查研究制定出来才能切实可行,并且在执行过程中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及设备的改进还应不断调整和完善;但承包办法必须按期兑现,由于生产成绩突出而获得高额奖励必须如数付给,如因指标确定不当也应兑现。承包指标不应经常修订,应在年初修订。场方与饲养员签订合同,合同期应为一年、一个生产周期或一个有效阶段。
3.坚定不移的贯彻场长负责制。场长负责制并不是一切都是场长说了算,种猪场的管理要靠制度,用法治代替人治,场长只管制度没管到的事,场长只管制度没管到的地方;场长要充分发挥场务会的作用,坚持集体领导,重要事情要经场务会集体研究决定,特别是生产责任制合同中要注意加大场务会的可控力度,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
4.理顺管理关系,要加大生产检查力度。为加强劳动监督力度和及时改正实际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错误行为,各场领导要坚持每日莅临生产一线检查各项工作,及时指出工作中的不足和错误之处,促进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充分发挥各组组长的作用,支持他们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行使应有的生产指挥权;加强生产日报制度,当日报表场长要查阅签字,日报汇总月报,场长签字后上报公司种源技术部,由经理签字后抄报公司财务部。
5.要加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各场一定要把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用“新希望企业文化”教育员工,注意员工的思想动态,关心员工的业余生活,定期组织开展适合他们特点的文体生活;各场要注意发挥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三人以上党团员的地方都要成立临时党团组织,与当地组织取得联系,独立的开展活动;各场要注意在员工中树立正面典型,发挥他们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积极向上的良好场风带动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