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版稿大学艺术类专业实施班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4000字)
探索新型“师徒制”培养模式 推动大学艺术教育发展
——以沈阳师范大学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实践为例
高等艺术教育是当今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中国传统艺术,或歌舞,或书画,或陶艺及其他手工艺,但凡技艺类,代代相传,无不师承有序。其间,徒弟在手手相传中深得师傅技艺的精髓,可谓“师徒如父子”。现代教育兴起以来,规模化的学校教育日盛,但学生“成材率”确不高,传统技艺师承在民间幸存并边缘化现象已成无奈现实。在当今的高等艺术教育中,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借鉴和吸纳传统师承之优势,以推动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是摆在很多艺术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现代“师徒制”的背景与意义 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艺考热”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艺考生规模迅速扩张。据不完全统计,以山东省为例,2003 年,该省报名参加艺术高考的考生人数 5.6 万,2007 年为 16.7 万,2010 年为 8.6 万。伴随着艺术类专业报考人数的急剧增加,许多院校相继增设和开办了艺术类专业。在全国 1080 所本科院校中,已有 632 所院校设立了艺术类专业。2010 年教育部公布的招收艺术类本科专业的全国高校已经达到 763 所。截止 2008 年,全国艺术类学生在校人数已达 40 万人①,高校艺术类学生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大学艺术类管理模式面临挑战亟待创新
面对高等艺术教育规模化的来势汹汹,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关键。由于艺术考生普遍文化课基础薄弱,受到传统的教育影响较少,行为自由散漫,纪律观念差,社会化程度高;在个性方面呈现出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自主意识强特征;形成了集体观念淡薄,理想信念缺失,个体性 格差异较大等等诸多特点,很多学生学习目的是上大学而非艺术探索,艺术素养的基础和理想并非坚实。这些也直接导致艺术专业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给大学艺术生的专业培养和日常管理带来的诸多的挑战,3.现代大学艺术教育更需科学化和人文化的结合
众所周知,大学艺术教育存在过两种倾向,一是在大学扩招之前,过于重视学业的培养而忽视了思政和管理工作,导致了专业突出而理念和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而是扩招之后,随着学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又过于重视纪律管理,而忽视了专业特长的严格化培养,学业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从本质上面来看,艺术教育是一种个性化体验式教育,比任何一门学科都更需要“一对一”和“吃小灶”式因材施教。正像一件玉雕艺术品的成败,主要取决于雕玉大师能否根据玉石本来的形状和材质进行巧妙而合理设计。但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弱化或切断了这个艺术传承方式。大规模的灌输模块化的课程,不符合艺术传承教育的规律。大学技艺传承的科学化和管理的人文化的结合成为重要的发展路径。
二、沈阳师范大学司徒安国际雕塑学院的基本情况
学院成立于2010年9月,是国内较早独立建制的雕塑专业类学院。聘任国际著名雕塑大师、原英国皇家肖像雕塑家协会主席司徒安教授(Anthony Stones)担任学院院长。引进英国雕塑艺术教育理念和模式,坚持西方古典主义雕塑风格,以英国艺术教育体系为基础,结合国内艺术教育实际,开展雕塑艺术的教学与研究,在东西方艺术交流、艺术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独特的研究与探索。例如,学院教学主要注重西方传统写实与中国传统雕塑技艺相结合,注重强调具象、严谨、准确和快速的雕塑技法。采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方法,研究和创新罗丹观察法,设置了大量的特色独有的课程。在教学管理方面,坚持“理念新、内涵新、措施新”为特色,创新采取“班导师”制度代替辅导员制度等等,不断推进“现 代师徒制”建设,强调班级的日常管理和专业学习的引导和强化紧密结合,将艺术教育的“管和导”合为一体,体现艺术教育规律的客观要求。
三、现代“师徒制”的内涵之新
建立现代“师徒制”的“班导师”制,是将专业教师导师化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文化相结合的一种探索,即传统“师徒制”与大学“辅导员制”的结合。学院为每个班级聘任一名“专业导师”,聘期为一个学制5年。最重要的是,该导师承担该班级在5年内的专业课程(含必修和选修)超过30%,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师傅”。与此同时,配备一名日常管理的辅导员,使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专业辅导。班导师工作的特点是专业教育因材施教,思想教育切实高效。
四、现代“师徒制”的理念之新 1. 因材施教、分类指导
对艺术类学生施行班导师制度,要对学生施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其中的类不涉及一视同仁的平等,而是在个人兴趣、爱好、气质特点以及参加活动和承担项目之中进行团队集体合作式的分类。导师由专业教师担任,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较强的学术能力等优势,注重在实践中手把手教,亲身示范的效应。让导师根据每一位学生的不同点,分别制定学习的策略,指导学习方向,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专业的式交由专业人来办”。
2. 以导为主、以管为辅
学院坚持以引导为主,以管理为辅助的管理理念。在更高的理念下,强调对教师赋予新的职权。一是个人专长权, 即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所表现出的、被社会认可的外在能力, 如显赫的学术头衔和名气等;二是“言传身教”所赋予的品行管理权, 将学生的专业获奖等表现与“导师”考核相结合同时,如学生违纪处分也相应为导师减分,学业指导外仍要发挥权威性对学生的劣行给予制止和告诫,防止放任自流。学生随意旷课或在课 堂上吃东西以及吸烟,不再只是辅导员管理内的违纪行为,更是专业教师言传身教的道德表率要求;第三是发挥辅导员的个人影响权,将学生的专业获奖也相应在辅导员的考核上加分,不断强化辅导员的人生导师形象,更加注重如专业突出、富有朝气、有责任心、开拓进取等气质。
3. 权责明确,互动培养
学院制定了“班导师管理办法”,强调专业导师和辅导员在学生培养体系中的“责权利”相结合,对于学生发挥整合效应,实现与学生互动交流,导管结合的互动培养。学院每月召开一次“班导师”工作例会,学生班级定期召开班会等,都要求导师与辅导员同时参加,增加了导师与辅导员的沟通渠道。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班导师”与学生的谈话机制,进一步推进互动培养模式的建立。学院鼓励班主任分批次邀请学生到家中做客并就餐一次,营造传统师徒感情。并为此设有专项不津贴补助等等。
五、措施之新 1. 边学艺边拜师
本科生刚入学时对大学是懵懂的,对学业兴趣和需要也都是游离和不断变化的。因此,学院逐步探索阶段性班导师制度。鼓励学生边学艺边拜师,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班导师的优势与自己兴趣的契合点,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而班导师也可以因材施教。班导师制的第一个阶段,是学院在低年级整体为学生明确班级的导师,在三年级以后,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导师,强化拔尖人才的培养。这种培养不同于研究生的导师制度,而是针对艺术类较高的专业实践要求而采取的强化培养模式。能够增强专业教育和思想工作的针对性。同时,学生与专业教师更容易在专业认同上形成共鸣,使学生的各种思想问题能够更加及时、真实地反馈和解决传统师徒制与大学辅导员制的结合。
2. 竞赛制度
学院坚持“竞展制”统领学生实践,分年级、分专业、分方向、定主 题、定周期举办专业展览和竞赛,营造专业学习的艺术氛围。每年定期举办“走近大师创作大赛”,设立奖金一万元,通过竞赛展览发现专业人才和专业水平的差异,从而提高教学指导的针对性。尤其鼓励优秀学生举办个人或小团体展览,推荐指导学生参加大型艺术竞赛。通过对作品的评选、竞赛、展览和收藏,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自信。三年间,学生荣获省级以上专业奖励近30项。
3. 工作室制度
“工作室制”是鼓励和吸纳学生进入专业教师工作室或专业实践社团,集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学生钻研专业领域实践,参与教师课题、“大创计划”和产学研设计开发等。学院设立“综合实践教育学分”,将学生参加社团以及相关项目,纳入到学分考核,做到工作室或社团“全覆盖”。让专任教师的“导”更具约束力和持续作用。学生由一年级的“强制”参加到三年级“自愿”参与,学生在“工作室”实践中不断强化专业特长,提高实践水平,提升兴趣和实践能力,增强自信心,即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能够形成榜样示范效应。
六、相关经验及完善班导师制度的具体措施
“班导师制”实践以来,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院风,师生互动交流更加丰富和融洽,学生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专业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压力转化和简化明显,专业能力提升较快,课堂教与学提升效果显著,学院与产业联系更加紧密,学生就业前景良好。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是前提。建立本科生“班导师”制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开展“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全新教育理念,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和转变人才培养目标。其中,转变固有的“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是前提,也是“以生为本”、“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创新管理观念。班导师制度可以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导学”关系,因材施教。真正发挥专业导师的治学影响,在引导学生 “治业”素质提升,避免辅导员“三观”教育空洞化。要打破传统的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知识的传授主要由教师负责这一误区,通过重新审视学生思想工作和管理制度,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真正构建高校全员育人的新格局。
2.加强班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是关键。高校要进一步加强本科生班导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明确导师的工作职责,真正发挥班导师的作用。其中,以责任心为首要标准在专任教师中慎重选择导师尤为重要,其次,在选聘班导师时,从职称、教学效果、科研能力等众多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激励和动员和选拔一大批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好、具有上进心优秀教师加入到班导师的队伍当中,使班导师队伍不断得以优化。
3.建立完善的班导师考核机制是保障。班导师制度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班导师制度能否顺利实施,真正的发挥作用,需要全校共同努力和多方参与、监督奖惩制度不可缺少。首先要其次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明确工作要求,细化过程考评标准;其次,每月定期召开的班导师例会制度,定期开展班导师培训,将学生奖惩与班导师奖惩挂钩,实施激励举措,用制度管人,成果引人,措施激励人,强化个性化培养。避免采用以工作总结的方式,忽略了过程的管理,增强量化考核是发展方向。
但综观整体教育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待持续关注的问题。比如专业教学班导师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系统科学的班导师培训制度;班级辅导员与班主任部分责权交叉重叠;以及管理模式相应的激励制度延续性有待加强等等。
① 2010年招收艺术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校名单.[EB]中国教育新闻网ttp://gaokao.jyb.cn/sysc/201001/t20100119_336282.html.2010-1-19.② 《李长春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李长春,2011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二版。
第二篇:专业导师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专业导师制——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实践与思考
徐守江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江苏淮安,223003)
[摘要]:专业导师制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本文首先阐述了专业导师制的产生背景、可行性与实施目标,随后针对导师制的运作方式与保障机制建设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最后分析了专业导师制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专业导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 1引言
专业导师制是当前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热点[1,2]。专业导师制在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一直是广受欢迎,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正努力尝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学生管理模式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对口率。目前针对专业导师制很多学者提出了如“1+1+1”专业导师制模式[3]、计算机专业导师制[4]、班专业导师制[5]等多种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中走在了前列,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极大地丰富了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内容。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从专业导师制的产生背景入手,分析专业导师制实行的可行性与实施目标,对运作方式和保障机制建设作进一步研究,探索具有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专业导师制,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深入结合,深化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内涵建设,切实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专业导师制的产生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逐渐由工业经济的成熟阶段向知识经济阶段过渡,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的专门性人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化内涵建设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紧急任务。高职院校专业导师制应运而生,专业导师制科学地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实现人才质量全面提高。近年来,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绩,专业导师制在高职院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有效实现人才培养与实际就业岗位技能无缝对接,实现新型育人模式。
(一)高职院校的特殊性。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方面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发展不够均衡,学习态度较差、学习主动性不够,与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在高职院2-3年的培养过程中,仅仅通过日常教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与学生管理有机结合。
目前,高职院校流行的学生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辅导员”和“班主任”两者相结合的管理制度。近来部分高职院校实施了人生导师制,在学生管理方面更进一层。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比较容易与专业教育脱钩。辅导员与班主任不能很好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引导,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以及实践能力的创新。专业导师制可从微观上将专业教师与学生对应,通过专业教师三年全程微观指导与交流,可有效解决传统学生管理模式的问题,将学生管理与专业教育有效结合。
3专业导师制的实施目标
专业导师制从专业特点出发、研究方向和从事的开发项目,结合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实践创新、就业创业、社团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组建项目小组,专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化、个别化和特别化的指导,提高学生专业学习兴趣,使学生团队合作、实践创新和科技竞赛等方面能力均有所提升,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院校办学水平。4专业导师制的运作方式
专业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需与专业学习、实践创新与科技竞赛等专业学习方面有机结合,利用课外时间,定期或不定期组成学生进行集中辅导和讨论,活动形式多样化,与辅导员、班主任、人生导师和专业教师有机结合。
(一)专业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
新生刚入学一段时间后,宣传与动员学生让学生了解专业导师制,提供符合条件的专业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给学生选择。首先、专业教师具有项目需要学生的,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选择学生,以学生自主报名和专业教师选择为主。其次,依托国家和省市大学生相关竞赛的相关专业导师需要专业性更好的学生,专业教师根据淘汰机制进行选拔。
(二)“专业导师制”活动形式
专业导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进行,可以采用集中辅导、分组活动、以老带新、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专业导师督促学生可定期或不定期的利用网络平台交流、工作室见面讨论等形式。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如晚自习、周末或者寒暑假,根据任务工作量的大小进行检查。活动内容主要包括:进企业认知实习、写企业调研报告、参与科研项目、制作专业作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获取技能证书、参与技能竞赛以及完成毕业设计。
(三)“专业导师制”的指导教师、经费与场地保证
项目开展的专业导师、经费与场地是实践活动的关键。专业教师已有开发项目的,专业导师由参加该项目的教师承担,经费来自该项目申报或从行业企业获得的经费,学生活动场所主要在专业实验室与学生宿舍;依托大学生大学竞赛而开展的辅导实践活动相关专业导师由专业教师自己申报,学校选拔。经费由学校成立相关专项经费,学生活动主要在相关;学校社团开展的兴趣活动小组,专业导师由学校聘任、活动经费由学院团委专项经费安排,主要活动场所专业实验室或者工作室、社区及学生其他活动场所。5专业导师制的保障机制建设
(一)健全专业导师培养制度,建立素质高、结合合理的专兼职导师队伍。专业导师制对教师队伍的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专业导师队伍的质量是影响该模式创新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学院应大力推行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教师进企业锻炼或者顶岗兼职,参与企业的项目开发,增加教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提升骨干教师与双师队伍建设。
(二)建立“专业导师”考核制度,强化过程管理,建立激励制度。“专业导师”考核工作应考虑两方面:专业导师考核和被指导的学生质量考核。在考核内容上着重体现被指导学生的专业能力、技能水平、学习成绩以及技能竞赛情况等方面。在考核上应全面科学实行并应奖惩分明,对突出的专业导师应奖励,优先推荐职称评审与相关项目申报,建立激励制度。
(三)加大实训基地和工作室建设,提供条件保障。
专业导师制的实施对学院的实验实训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实验室的管理提出了挑战,应建立对学生开放管理的相关机制。其次,应建设好校内共享型实验实训条件。再次,由专兼职导师负责的工作室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安排以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相关重要的作用。
(四)与企业深度融合,深化专业导师制内涵,全面有效开展专业导师制度。全面展开校企合作,与企业深入合作,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学生兼职专业导师,有效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如:实验实训条件、企业项目资源与专业人才等,专业导师不仅仅局限于校内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也全程参与,有效深化专业导师内涵,全面开展专业导师制度。6专业导师制的意义与作用
专业导师不同于学术型导师,也不同于思想教育型导师,而是专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为一体的职业教育性导师。其主要工作主要包括:成长指导、专业指导与发展指导。专业导师制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一)进一步架起师生之间的新桥梁,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在专业导师实施的过程中,从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入学教育、专业介绍与项目团队活动中,师生间的频繁接触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管理重心进一步下移。专业导师将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等向学生展示,架起了师生之间交往的桥梁,与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管理相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管理。
(二)开辟育人新渠道,促进教师自身素质提高。
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主要由辅导员与班主任负责,尤其是辅导员与教学、科研工作脱离了关系,教师只负责平时的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基本不参加班主任管理等工作,这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实行专业导师制可以将专业资深的教师参与了学生的管理与教育,较好地将学生管理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同时,导师制的实施,可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激发教师自我素质提升。
(三)促使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为企业培养高质量岗位技能人才。专业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跟随专业导师完成进企业认知实习、写企业调研报告、参与科研项目、制作专业作品、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获取技能证书、参与技能竞赛以及完成毕业设计等相关活动,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有效提升,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成为企业需求的高质量岗位技能人才。
(四)增强学院可持续发展动力,营造学院、企业、教师与学生共赢局面。通过实践,毕业生职业能力有效提高,就业率提高、对口率提高,适应岗位能力强、时间短,真正实现了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高素质、社会评价高的学生质量保证了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营造学院、企业、教师与学生共赢得良好发展局面。7总结
专业导师制是满足高职院校专业发展、适应社会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课题。研究专业导师制的内涵、运行方式以及保障机制是保证专业导师制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是深化学院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经之路。8参考文献
[1]张新科,王斌.高职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设计.职教论坛.2012.5 [2]楚钊,马世来,宋宪华.高职院校实施专业导师制的思考.河南教育.2011.4 [3]杨润贤,张新科,王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视野下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实践探索.职教论坛.2011.6 [4]徐月明.计算机专业“专业导师制”项目的实践创新.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1 [5]邹毓文、韩志敏.班导师制—高职院校实施育人为本的实践与思考.高职教改前沿.2012.5
第三篇:艺术班教学与管理的思考
艺术班教学与管理的思考
一、艺术班特点分析 1.学生个体特点分析(1)基础较差
艺术班学生基础较差表现在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两个方面。艺术班学生招生时的分数线要求较低,因此整体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同时通过观察发现艺术班有一部分学生在智力上存在欠缺,不能适应高中较为复杂的知识的学习。
(2)学习习惯和方法较差
学习习惯和方法的不好对艺术班学生学习的影响可能要远超过基础较差的影响。艺术班较多的学生在初中是被家长逼着学的,被老师手把手教着学的,自身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如一些学生课前不及时做好准备工作,上课了才拖拖拉拉地找出书本;一些学生不记笔记或不会记笔记;许多学生缺乏独立钻研的精神,学习上对老师过分依赖,一旦老师不讲课或不不布置作业,他们就会觉得无所事事等等这些都反应了艺术班学生学习习惯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需要老师加以指导。
(3)信心不足
艺术班较多的学生表现出对自己及班级缺乏信心。许多学生在分析自己在年级中的名次和学校以前的录取情况后,得出自己考上大学完全无望的结论,于是他们对自己的学业就失去信心,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许多时间都是混混而过,等待拿个高中毕业文凭。
艺术班还有一些学生还是想学肯学的,但他们往往表现出对自己所处班级的不满和没有信心,他们觉得班级整体学习氛围差,自己处于这样的班级中,对自己学习的提高是不利的,因此他们常有一种抱怨心理,而这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学习是极不利的。
(4)叛逆心理较严重
艺术班有不少的问题学生,他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与老师对抗,上课不听讲或对老师怒目斜视;作业不做,被老师叫过来教育,则一声不吭,或者与你讲道理甚或顶嘴。现在学生叛逆心理较为普遍,但我觉得艺术班要比其他班严重一些,我想这与他们在学习上长期没有成就感,学业上看不到希望是有关的,这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上的重视。
2.班级整体特点分析(1)学习氛围不浓
不可否认,艺术班的学习氛围要比其他班差好多,表现在课堂上较多学生不专心听讲,课堂学生参与反应氛围不浓,甚至有人讲话捣乱。我想艺术班学习氛围差,与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极为被动、缺乏钻研精神有关。一些学生不务学业而把精力时间花在了课外书、体育运动、交友玩乐上了。
(2)竞争氛围不浓
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业上竞争的过程,一个班级好的竞争氛围,有利于一个人潜能的发挥和学习的提高。但艺术班往往缺乏良好的竞争氛围,表现在班级内缺乏竞争,过半学生不求上进不去竞争;整个班级也缺乏整体竞争意识,对考试班平均分低于其它班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
(3)协作意识不强
现在的学习方式正在发生转变,要求学习过程中同学之间要学会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艺术班有不少不想学的学生,他们自然谈不上合作学习。那些想学的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协作,许多学生表现为埋头单干,他们认识和体验不到合作交流对自己的促进作用。
(4)纪律意识淡薄 纪律的好差是一个班级班风的突出表现,艺术班的较多学生纪律意识淡薄。艺术班的教室里没有老师在,常常就闹哄哄,就算安排了值日生也管不住。艺术班各种课的纪律的维持将是艺术班管理中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管理和教学的策略 1.管理策略
(1)充分理解,充分尊重
艺术班的学生可以说是在文化课学习竞争中被边缘化的一个群体,他们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理解、关爱和帮助。当某个学生犯了错误,不要当头就是批评训斥,而是首先要表现出理解,然后给出合理建议。作为艺术班的老师,尤其要了解学生之所想,想学生之所想。老师可以通过这样一些措施来了解学生,如以无记名的形式,让学生对班级管理和对自己的教学工作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可以私下多找学生聊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等等。
(2)加强班级情感建设 要把艺术班的学生教好,更要重视班级的情感建设,这里的情感包括了同窗之情和师生之情。只有把班级情感建设好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才能融洽相处,从而促进学习和教学。情感建设可以从细小方面来着手,比如在同学之间有意开展一些爱心活动,如公布学生的生日,让生日那天班级同学都知道并为之庆祝;在学校外面遇到自己的学生,可主动与其打招呼,并与之亲切交谈;课前课后可与学生在教室随便聊聊;运动场上可与学生并肩作战等等。
(3)培养学生自律自管习惯
艺术班的纪律维持是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来维持呢?可以加强老师的监督作用,但如果只凭老师的监督作用,那样会耗费老师大量精力,而且效果不一定好,因为老师总有离开班级的时候,一个只靠老师的监督而维持纪律的班级当老师离开时情况可能会更糟。因此,对艺术班的纪律管理,应要加强学生的集体监督作用,养成班级学生自律自管的习惯,要在班级弘扬一种正气,强化集体舆论压力。如当某个学生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时,要让他在班级内产生一种羞愧感。通过自律自管习惯的培养,要使班级内形成一种内部制约机制,老师在与不在时,纪律都一样。
(4)多开展活动促进班级建设
艺术班有较多的学生是不想学习的,如果整天一味的要求他们专心学习,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那样对班级的建设是不利的,而且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影响师生情感。我想对艺术班的班级建设,不能因为他们学习不好,而压制他们其它方面的活动,相反,可以多开展一些活动,在活动中激发他们的潜能,增加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从而促进班级的建设,通过班级的建设促进学习。如多开些主题班会、板报设计、班级卫生、班级绿化等班级内部活动,让他们感受到班级就是自己的家,就是自己的作品,从而爱自己的班级。另外积极引导班级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如校文艺汇演、校体育竞技运动等,通过这些活动,激发班级斗志,增强班级的集体荣誉感,最终促进班级的学习进步。
(5)加强班主任的牵头协调作用
艺术班的科任老师往往会抱怨学生素质、基础太差,自己的教学没有成就感。这时班主任就要起一个协调作用,统一各科任老师的思想,明确目标。不可让各科任老师产生放弃心理,放松对班级的教学和管理;也不可让各科任老师产生各自为政拼命挤时间抓学生的做法,哪样易使学生产生偏科现象和疲惫厌倦心理。总之艺术班的班主任更需要技巧和艺术,作好牵头协调作用,使学生和各科任老师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不太好的基础上尽力取得最好的成绩。
2.教学策略
(1)注重教学艺术,增强学科吸引力
艺术班的课堂教学一个重要问题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如果老师采用一些硬性刚性的措施逼迫学生集中注意力,对艺术班许多调皮的学生并不生效。我想对艺术班的教学要更注重教学的艺术性,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兴趣性,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知识讲解传授中,可以多联系现实生活和学科发展,扩展一些课外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情感。
(2)注重学习方法指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可以说艺术班较多学生还没有学会学习,还没有形成一套自己适用的学习方法,他们的学习效益不高,需要老师给他们以一定指导,如如何做听课笔记,提高听课效益;如何把握一节内容的重点,钻研解决自己的难点;如何去分析题目,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如何去复习,整体上把握和融汇贯通学科内容等等。
(3)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多让学生体验成功感 艺术班的学生基础较差,在教学中对他们的要求不能与重点班相同,可适当降低知识难度,在教学中多让他们共同参与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多体验学习中的收获感和成功感,从而可调动他们学习的劲头,逐步培养对学习的信心。
(4)加强提优工作,力求教育与升学双丰收 在尽力做好对每个学生教育的基础上,我想对艺术班尤其要做好提优工作,把几个文化课成绩相对好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这样既可提高高考升学率,又可在班上树立学习的榜样,带动其它后进生的学习。
以上是我对艺术班教学与管理的一些浅薄的思考和认识,定有不足甚或错误的地方,不求对他人的指导借鉴意义,只求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让同行和前辈来予以指正。
第四篇:关于选课走班的实践与思考
“选课走班”:我们的实践与思考
“选课走班”已经不只是一个理念问题,许多学校开始了探索性的实践。本期话题,我们试图从学校、学科及一些关键点上提供一些实践案例,希望能为一线学校提供些许现实路径。——编者
■朱建民
“五二八五”课程实施体系为走班奠基
当前,单
一、同质化、固化的教学系统与不断丰富的课程种类和课程资源及多元化、个性化的学生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尤其是相对固定的行政班授课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不利于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发展。所以,在课程资源足够丰富和教学环境得以满足的条件下,以“选课走班”为核心的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的建设势在必行。
我校以培养“五有”人才为育人目标,即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传统文化底蕴,具有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理解力,具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具有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为实现“五有”人才的育人目标,学校建立了“五二八五”课程实施体系。第一个“五”是指建立“五制”教育教学实施与管理体系,即走班制、学部制、导师制、学分制、学长制;“二”是指共同基础通修课程和兴趣素质拓展选修(专修)课程两大课程类别;“八”是指八个课程领域,包括语言与文学、数学、自然科学与技术、创新素养、人文社会科学、艺术与美学、体育与健康、德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第二个“五”是指实施“五证”教育,即学生毕业时可同时获得高中毕业证书、诚信证书、志愿者经历证书、才艺证书、体育健身技能证书。我们提倡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展、自我超越,争取为每一个学生“全面扎实、个性发展”打牢基础,在赢得高考的同时,也为学生在“后高考”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和未来的终身发展种下希望的种子,奠定一生的基础。在此课程及实施体系基础上,我们开始对选课走班制进行了一些思考与实践。
构建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选课走班”不是简单的分层教学,而是建立在丰富多元的、可选择的课程基础之上。这里包含了教师真实的指导和真诚的尊重,是对学生学会选择和承担责任的人生教育。把开发阶梯式、组合式的学科学习课程作为重点,每个学科设置多个层次和不同发展方向的课程,为不同的学生铺设学科学业修习的路径和阶梯。
按需分层是让学生选课的基本出发点。比如,我们的高中英语课(必修和选修)按照学生发展需求进行了选课走班教学的实践。英语课分为A、B、C三层,A层以英语应用和英语思维能力提升为主要目标,B层兼顾英语应用能力与基础能力、应试能力,C层重点在英语基础能力和应试成绩的提升。实行一年来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意度非常高,收获也非常多。在艺术课程的全覆盖走班选课模式下,我们开设了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的艺术主题课程:“艺术在身边”的体验欣赏课程,因“生”施教的兴趣特长发展课程,“因地制宜”的艺术素养课程等,都深受学生喜欢。学校国际部按发展方向分层走班、小班化教学的实践,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对应两类课程,学生选课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在共同基础普修课程中,一般采用导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一般不设门槛,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作出选择,完成修习。在兴趣素质拓展选修课程中,一般采用导师推荐、双向选择的方式,即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学习基础或特殊潜质和兴趣,才可以选择,任课教师可以对选课的学生进行考核选拔。
“选课走班”教学是满足学生自主选择的必要条件,让课程具有选择性才能保证学生发展需要的多样性和自主性。所谓“私人定制”的课表,不是由学校指定、安排的,而是学生选择的结果,充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也真实地体现出学习经历和生涯规划。从未来学校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就某一个学生3年或6年的学习而言,在必须达到一个基础学业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他(她)在学校学习的“起点”和“终点”,以及学习的路径和内容都允许自主设计、自主选择,与众不同才是我们期望的。
系统设计学校管理体系
“选课走班”不是一个单一独立的教学组织行为,而是存在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系统性设计之中。我校建立并实施走班制、学部制(不同年级的学生按发展方向、兴趣特长分为科技创新学部、艺术体育学部、六年一贯制学部,普通高中学部和国际课程学部)、导师制、学分制、学长制为基础的“五制”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其中走班制和学部制是两个关键词。以选课走班为核心,同时实行导师制、学分制管理,组成学校课程实施基础体系。以学部制为核心,辅助以导师制、学长制,共同成为学校学生指导与管理的基本结构。“五制”管理体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才能确保学科走班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以学分制管理为例。学分制实行模块式和节点化管理,设立“学分银行”,让学分在一定规则下可置换、可升值、可流通转换;给不同领域的学分赋予不同的“颜色”,每个学生的学业进阶路径的差异可以由学分的多少和“颜色”不同来体现。学分还是学生获得学校颁发“五证”的重要依据,只有修满各类共同基础课程学分的最低值,才能获得高中毕业证书;而要获得其他证书,就需要达到更高的学分值。
一直影响课程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和职业幸福感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教师的课堂自主权”回归问题。由于受教材和考试(高考)的约束太多,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自主权被各种教材教辅和考试所左右。什么时候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教师并没有决定权,而教师的课堂教学自主权需要的是在课标之下的最大自由度。何时能真正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实施“选课走班”会让教师有更多的课堂教学自主权,当然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尤其对教师课程开发整合和研究能力要求更高。教师必须做到既专注于书本,又专注于实际,更要专注于学生的共同基础和基于个性的发展需求;既要研究本学科领域,又要跨界了解其他学科领域;既能把学生领进学科,又能让学生走出学科;既是教书先生,又是人生导师。这和以往教师的职业常态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人生发展从没有如此的密切相关。这才是真正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学科育人。教师要改造自己的思想和思维模式,让任课擅长的学科领域,同时跨学段兼课成为常态。为此,我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学生生涯教育中心和素质拓展中心,定期开展教师的外出“主题研训”活动和带领学生的“修学旅行”,让每一个教师都有研训主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研究课题,让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学生的课题导师。这大大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二次生长和重新构建,突出了跨学科、跨领域的学科教育素养的生成。面向未来的“选课走班”,我校在即将落成的学校高中新校舍中,建设了40多个分领域或学科的主题教室、6个高端个性化科学探究实验室,包括智能科学与技术、信息化生命科学、纳米技术与可视化学、空间网络信息、航天航空和风洞、计算数学,还建有学部学生活动室、鲁迅书院、金帆音乐厅、娄师白书画院、志成讲堂、民乐博物馆和大量开放与半开放的公共学习空间,无线网络信号覆盖校园各个角落,这些一流的软硬件环境将为实施选课走班制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系北京市35中学校长)
分层走班教学实施策略
——以高中化学学科为例
高中化学分层教学,主要从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和设计学生课后作业这四个方面着手,来完成分层教学的操作。
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我校实际,我们确定了“学业水平测试、专业心理测试、学生自主选择、成长导师指导、定期流动调整、规范管理保障”的分层原则。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前提下,把每个学科都分成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较弱,学习习惯、学习毅力欠缺,学习积极性不高;B层:学生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能力中等;C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有毅力,表现优秀。学生根据自身实际,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修习的层次。对于相对水平较低的A层学生,要低起点、补台阶、拉着走、多鼓励,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学习化学的兴趣,使之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一定分析、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中等水平的B层学生,要慢变化、多练习、小步走、抓反馈,思想上使其树立奋斗目标以增强学习化学的动力,学习上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拓展其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高水平的C层学生,要小综合、多变化、主动走、促能力,注意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化学理解、掌握、运用、思维、实验、观察、分析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制定“乙烯与溴的反应”教学目标时,由于知识基础以及学习能力上的差异,对于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就会有区别地提出目标:A层学生重在知识技能的落实,B层学生重在养成辨析能力,C层学生注重推理过程、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分层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据此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选择适切的教学方法。
分层完成教学设计
结合高中化学教材的特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实际,对化学教学进行分层次备课。三个层次教学班的化学教师合作探讨、集体备课,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及不同层次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比如在教学“乙烯与溴的反应”内容时我们是这样备课的:A班的学生,备课目标重在基础知识的落实,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以讲授法、实验法为主,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对于难点问题可以直接给出答案或者少讲,比如本堂课中乙烯发生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教师就可以直接给出。B层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知识程度均属一般,教师此时需要把握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理论上应该掌握了取代反应,那么对于本节课要学习的加成反应,教师则可以以取代反应为出发点着手设计。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辅以探究法及实验法。通过烷烃与烯烃的比较,B层学生需要掌握加成反应和相关方程式的书写。C层学生学科知识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教师可以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小组,先自行收集乙烯相关资料,教师需要做的只是将乙烯等试剂、实验器材准备好,适当地进行启发引导,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合作学习中掌握知识。这样,对大部分学生采取以纲为纲、以本为本,对少部分学生适当拔高、弹性调节,让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觉得学有所能、学有所获、学得有味。
分层实施课堂教学
根据分层备课的教案实施教学,A层学生拉着走、B层学生小步走、C层学生主动走,各层学生分步走。教师在施教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所教的教学班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根据备课教案灵活安排课堂内容,展开教学过程。
比如在“乙烯与溴的反应”教学时,A班采取以教师讲授兼学生实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观察到乙烯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的实验现象,教师直接给出乙烯与溴发生的加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班采取的是复习提问兼导入分析的教学方式,先复习回顾乙烷与氯气的反应,再抛出问题:乙烯能否与卤素单质发生反应?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实验,通过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试着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最后老师点评分析得出结论。C班学生基础好、能力强、学习自主性高,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先播放视频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一些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乙烯与溴发生的是不是取代反应?是取代反应的话可以用哪些实验来加以验证?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药品,学生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发生的不是取代反应。最后播放乙烯与溴发生反应的动画视频,让学生自己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总结能发生加成反应的烃应该具备的条件。这样,通过分层施教,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差异发展。
分层完成课后作业
每个层次学生的能力不同,所以在进行作业设计时,不能再搞简单的“一刀切”了,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实际,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教师在确定三个层次的学生作业时,题量要适中,难易比例要适当。各层次学生在完成本层作业后,可试做更高层次的习题。教师负责设计并布置分层作业,每节课的作业由易到难,难度随着层次逐渐加深。始终把握的原则是:对A层学生,练习不出难题,主要打牢基础;对C层学生,习题有一定难度、深度;B层习题难易适中。
在整个化学分层教学中,分层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核心,是教学全部工作展开的起点;分层教学设计是基础,是教学实施顺利进行的前提;分层教学实施是重点,是整体教学过程的关键;学生分层作业设计是教学的持续,是教学目标顺利完成的有力保障。当然,实践过程中,学生分层标准的合理制定、分层教学过程的教学管理这两个难题,还需要在更进一步的实践推进过程中加以研究和解决。(作者系浙师大附中化学教研组组长)
重建管理机制 保障分层走班教学
分层走班教学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管理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建立健全相关“分层走班制”管理机制至关重要,我校着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形成扁平化管理模式。从传统管理学中照搬来的金字塔结构的管理模式,校长处在塔尖,普通教师处于塔底,中间隔了好多,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忽略很多有效的决策和指令。学校设立人文部和科学部,管理模式由原来的繁杂层次变为校长、部级和教师三个层次,形成一种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提高管理的精细化和高效率,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完善“全员导师制”。深化课改背景下的分层走班教学,行政班与教学班同时存在,教学管理难度增加。为促进分层走班教学的有效开展,保证走班教学管理无漏洞,我们构建“三位一体”的走班管理体系,形成“全员齐抓共管”的育人格局。这就解决了传统行政班教学及分层走班教学实施中“一人对多人,工作难到位”的工作难点,促进改革的有序高效进行。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教师双岗管理,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前提下,对学生管理实行双岗管理,即行政班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协同管理。确立任课教师是教学班的核心,是教学班中教学、纪律、财物、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对任课教师的基本要求是一岗双责,既要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又要承担起对所任的教学班学生管理的责任。二是学生自主管理,教学班设一位班长,管理本班的班务,负责上课点名、维持纪律和日常卫生监督等工作;教学班设多个课代表负责收发原行政班同一层次学生的作业、加强与老师的信息交流等工作。三是成长导师指导,以双向选择的方式,为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每位教师为十位左右的学生当成长导师,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成长导师将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科成绩、学习兴趣、认知水平、学习潜力等方面进行跟踪,帮助学生选择与其性向、志趣相一致的课程,做到思想上引导、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和生活上指导。
制定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激励措施。分层教学能否取得显著成效,关键在于任课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因此,为A、B、C三类教学班配备任课教师以及对他们的评价要综合考虑,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又能调动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要提升教师各方面的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制定相关措施,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多样化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将铺设更多的教师培训路径,聚焦“课程研发”、“教学执行”两大关键性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借助校外的合作型力量,进一步发展教师的执教能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引导教师自我定位,促进可持续发展。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公平地安排合适的教学班级。给予教师空间,给老师选择,让每一个老师朝着自己的梦想,运用自己的智慧走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上。成立学校“课程研究所”,建立学校“课程网”,加强导师的梯队化培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评价体系。从职业道德、工作量、教学常规、专业发展、教学业绩等方面全方位评价,覆盖教育教学各方面。同时,通过学生、家长、教师、主管领导等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评价。此外,教学成绩不再与教师的个人评价挂钩,改为学科团队整体评价。
建立家校互动的学情反馈机制。学校构建必修走班管理平台,利用平台对教学情况进行精细化管理。在这一平台中,任课教师记录每个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导师辅导情况,学生有问题也可以给老师留言,家长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并及时与任课老师进行沟通。
(作者系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校长)
第五篇: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实践与思考(范文模版)
自2005年以来,随着税收管理员制度的实施,为了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国税系统县级以下税源管理部门孕育而生。两年来,我局按照“属地管理,划区分类,户事相宜,权责相应,人机结合,动态监控”的原则,充分发挥税收管理员优势,建立税源管理机制,强化税源管理责任的落实,促使税收征管效能的巩固提高。对税源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以促进税源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加强了税源管理基础工作,规范了税收管理和纳税服务行为,初步解决了“淡化责任、疏于管理”的问题,税收任务也上了新台阶,圆满完成了收入考核目标。
一、实施税源行业分类管理的背景
通过近几年来的努力,我县以申报纳税和优化服务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税源管理的征管模式已形成,新的征管模式的运行相对减少了税收流失,对增加税收收入起到了明显的保障作用。
但从现实情况看,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就是税源所依存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税源流动性和变化性的特点,造成税源管理不精细的问题不可避免。另一方面与之变化不相适宜的以下几方面的内部因素,也是实施税源管理精细化的主要障碍:一是税收政策因素,目前税收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完善之处,使得税源管理实际操作难度加大。比如对福利企业、免税及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管理、废旧物资、农产品收购等其他抵扣凭证的管理、新办商贸企业一般纳税人认定的管理等问题,都是目前一线税源管理实践中的难点和焦点问题。二是税收管理中的弱点问题,如管理缺位而造成的税收管理员管事不管户,忙于事务性工作和上级安排的零时性工作,有些税收管理人员管户多、没有时间和精力真正落实执行相关的税收法规和制度,加之一些政策执行上的困难,使得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在思想上存在畏难情绪,工作中多以被动的应付、静态的事后管理为主,对纳税人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多变的经营行为很少能够做到事前、事中进行主动、动态的分析监控,管理理念和方法仍然十分粗放,造成管理不互位。比如漏征漏管户、长期零、负申报的纳税人大量存在、小规模纳税企业低申报现象严重、违反税收政策的隐蔽性偷税案件的不断发生等。三是管理机制问题,主要是内部各部门职责不明或者相互脱节,外部其他部门配合不积极,同一纳税人税种之间的管理衔接不够,没有形成税收管理的合力,从而造成税源的流失。例如一般纳税人资格认定、减免税审批按规定是税源管理部门进行实地调查、政策管理部门负责审批,实际中往往存在税源管理部门认为有审批环节把关,调查流于形式且不真实,而审批环节仅仅就资料审资料的进行审批,与了解和熟悉纳税人情况的管理部门沟通不够,容易形成管理的盲区。四是信息共享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纳税人财务核算、纳税申报真实性相对较差,而我们的管理一定程度上过分依赖于纳税人申报信息,对信息资源的综合分析应用不够,信息不对称,纳税人隐匿收入、少报收入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而造成税收的流失。
二、实施税源分类管理的实践及成效
税源分类管理就是根据纳税人和征税对象的不同特点,将其划分成若干类型,找出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管理,在当前已经成为一项由多级、多部门参与的综合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有多种形式,如按行业、按规模、按税种、按纳税人社会信誉等级、注册类型、类别以及特殊对象等等,这些方法也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一,往往是几个标准结合使用来划分。比如税种中分行业、行业中按规模等等。
1、积极探索,做好行业分类管理准备工作。在税源管理中我们基本是围绕着上述分类,主要是根据行业分类来进行的,这样既便于税收管理员针对不同类型纳税人管理侧重点的差异有效地开展工作,也方便对同行业同等类型纳税人相关信息的横向比较。我县目前税源管理是以生产、经营大类行业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全县纳税人的具体情况和行业特点,一是选择有代表性的行业,制定方案。明确税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我们结合所管辖的税源,运用相关指标和方法,选择相同或相近行业,分析行业特点,研究薄弱环节和问题所在,针对不同行业确定不同的管理重点。二要开展典型调查,探索行业管理规律。在确定行业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企业开展调查,了解行业生产工艺流程和他的特点,生产经营模式和活动的规律,从中探寻出与税收相关联的关键点和环节,找出税收管理的内在规律。三要梳理剖析信息,寻找主控、辅控指标,开展纳税评估。根据典型调查总结建立同一行业共性的控制指标和预警峰值,结合纳税人个性特点,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纳税评估。充分利用行业规律查找实际税源与潜在税源存在的差距,进而探索薄弱环节和形成原因。四是从行业管理向产业链管理推进。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是社会活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纳税人与纳税人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链条。为把税源真正管深管好,就应在实施分类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把纳税人放在这个链条中进行全方
位管理。即利用链条中的相关信息,来了解把握该纳税人信息,采取交叉比对措施,构建立体管户机制。通过上述准备,为行业分类管理奠定基础。
2、科学分类,实施按行业税源管理模式。我县行业税收分类管理情况为:将3708户(其中注册登记10户)纳税人进行归并分类,实行按组分行业进行管理,具体划分为:水电行业(包括发电和供电)46户,商贸行业(含批发、零售、购销)64户,加工行业(包括矿产、这产品加工及其他加工修理)49户,化工免税行业(包括制药、化工生产、化肥、林业种植)46户,建材及制造纺织行业(包汽车配件生产、酒类生产加工,棉纺工业、水泥生产)22户,房地产业及所得税(含非增值为主题企业所得税和个人利息所得税)12户,对出口退税实行购进实耗法,规定超过规定数量收购,未经实地验货而自行填开发票的,不得抵扣进项税额;对增值税企业分析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发现异常,究其原因,并及时督导整改;对企业所得税实行辅导稽查,结合汇算清缴,规范企业建账建制,强化户籍管理;对车购税严格执行最低计税价格表,对应税车辆核实征收。对砖瓦窑实行窑室容量定税法;对煤球加工、预制构件等行业实行耗电量定税法;对粮油加工业实行设备功率定税法,对茶叶行业实行季节性核定法;对修理修配业实行定额发票预征法;对摩托车经营户实行以票控税法。由于人员缺乏和管理员素质以及行业规模小,户数多等原因,我们的行业分类基本按大类或相近归属进行,没有做到更细。各管理组根据自己的管理对象具体再划分行业小类,建立分户台帐。
3、明确行业分类管理的职责和要求。实施行业分类管理,有利于实施精细化管理,从当前形势看也是值得推广和探索的有效税源监控途径,要做好这项工作,对税收管理人员实施税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基于上述行业分类前提下,我们认为搞好行业分类管理要在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依法、规范;二是科学、有备;三是深入、灵活;四是有力、有效。就是要求管理员在对税源实施管理活动中,要做到依法、规范管理行为;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做好相关信息的储备和分析;深入纳税人生产经营各环节、灵活分析和掌握纳税人相关涉税行为,才能达到有力、有效的实施税源监管,努力做到应收尽收。通过行业税收管理,就是要充分发挥管理员担当政策法规的宣传员、涉税工作的调查员、税收信息的采集员、纳税申报的评估员、纳税服务的服务员、征纳双方的联络员等“六员”职能。最终实现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属地管理与分类管理相结合的税源管理格局。在税源管理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分类管理新方法、新思路,把税源管理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拓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后的税收征管工作,及时掌握税源变化规律,有效地堵塞了税收的跑、冒、滴、漏现象发生。
4、实施行业分类管理的成效。从两年的分类管理来看,效果是比较明显的,一是增加了税收收入,我们划分的十大行业分别由17个管理组48名管理员进行税源管理,除水电行业(自然降水量减少)和制药化工(受市场疲软)影响收入略有下降外,其余行业税收收入都有不同幅度的增长,实现了税收与经济的同步增长,特别是分类管理后,商贸行业和汽配、纺织行业税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税收弹性系数都超过了1%。二是确定了区域行业税负预警值,建立了初步的行业评估指标,并在局域网站互动平台中进行发布,以便于税源管理部门掌握最新税负峰值,为强化纳税评估奠定了基础。三是加速了行业税源管理的精细化进程,建立了企业基础信息台帐,涵盖内容有:企业基本情况,主要产品及购销市场,资金周转及财务核算情况,销售收入及实现税金,发票使用情况,违法违章处理情况,纳税信誉等级,纳税事项记录等指标及相关内容,基本做到税源管理基础数据“一口清”。
三、加强税源分类管理的几点思考
税源管理既是税收征管的基础和重点,也是税收征管的难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来临,税源分布的领域越来越广,纳税人经营活动的方式越来越灵活,税源的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大,加强税源管理工作就显得越来越复杂和重要。笔者认为要加强行业税源基础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更新税源管理理念。经济决定税收,税源管理部门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水平和质量,就要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切实做好税源管理工作,落实税源管理的各项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以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这个宗旨,全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真正做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我们实施行业分类管理,首先要在执法理念上,必须由原来的只重视收入计划完成,逐步向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转变。工作中不能单纯的以计划任务完成情况论英雄,更要关注对税源的管理水平如何以及服务水平优劣,以税源管理质效的高低作为评判征管质量的主要标准。
2、加强税源分析和结果运用。要充分利用已建立的行业税源数据监控资源,把分析的结果应用到管理实践中,加强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使其在纳税评估、日常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行业分类管理后,要突出对行业管理中共性和个性问题的分析,对动态数据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不再孤立地把纳税人当作单户看待,而是把单户纳税人看成是同类中的一员,行业中的一员,把个性问题与行业规律进行比较,通过对同类、同行业单户企业的调查分析,总结行业规律,运用数据分析设定不同行业税负率预警值,确定上限和下限,对超出预警值的企业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和评估,求真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对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约谈举证或移交稽查部门处理,在此基础上由个案评估向开展行业评估形成对整个行业的全面管理。同时,加强行业税源收入分析,不仅为税收计划执行和分析提供参考,还能为领导提供组织收入的决策依据,最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反过来指导税收管理人员加强税源管理。例如通过掌握行业纳税人财务、税收、经济指标与本地区同行业或其他地区同行业数据等全面信息,通过信息共享,传递到税源管理一线,减轻一线人员查找相关信息的工作量和困难,从而能够及时的、有针对性的实施管理。这一点,也是在今后工作中应该逐步得到加强。
3、建立良性互动体制。在现有条件下,实施税收精细化管理,必须要提高税源管理能效,必须全面收集、掌握纳税人的涉税信息,传统的单兵式、单部门管理已不能满足需要。要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及日常管理以及税务稽查良性互动体制,在分类管理中,必须做到管、征、查各部门之间的有机配合,协同作战,充分发挥合力效应,但要突出税源管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做好税源管理的重任。税源管理部门要对重点行业的重点税源企业,推行领导管户责任制,从税收管理员到税源管理部门负责人直至县局领导,要层层把关,各负其责,相互监督和制约,不能把所有责任都甩在税收管理员一人身上。
4、提高科技信息运用手段。当今,信息步伐日新月异,信息是我们税收征管的耳线,在目前纳税人资金流难以有效控管,仅靠纳税人自行申报纳税,信息又难以确保真实性的情况下,只有把纳税人放到行业和产业链中,全方位采集其货物流和部分资金流信息,结合企业自身提供的信息,如企业基础信息和纳税申报信息、行业信息、产业链信息,以及从行业主管部门、工商、银行、技术监督、海关、统计、审计等职能部门获得的第三方信息,以解决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将这些外部信息与企业的纳税申报信息、一窗式管理信息相比对,剥茧抽丝寻找疑点和线索,从而加强对企业纳税申报信息的监控力度,最终提高对税源管理的监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