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五员”工作制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五员”工作制的实践与思考
针对县乡换届工作的实际,新昌县不断深化干部管理机制,切实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积极作用,按照干部的工作经历和能力特长,尊重本人意愿,实行分类管理,探索实施“五员”工作制,让老干部有新岗位,有效破解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难到位、作用难发挥的难题。
一、主要做法
1、选派到非公企业,担任“指导员”。针对“两新”组织发展较快,一些非公企业迫切需要党务、行政经验干部帮助工作的实际,制定出台《关于选派退居二线领导干部到非公企业担任党建工作指导员的意见》,按照组织需要、企业需求与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向有需要的规模以上非公企业,以双向选择的办法有针对性地派驻党建工作指导员。党建工作指导员派驻到企业后,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企业党建工作机制,帮助企业健康快速发展,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影响力。截止目前,已累计选派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13名。
2、选派到农村基层,担任“辅导员”。注重发挥部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势,结合“走进矛盾、破解难题”活动和“五有”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从县级机关部门中选派有乡镇领导工作经历的退出现职干部,对口帮扶党建薄弱村和
经济薄弱村,健全村级组织,理清发展思路,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类矛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促进新农村建设。辅导员每周到联系村的时间不少于1天,每年帮助联系村解决1-2个实际问题,引进1-2个农村适用技术项目,并争取一定的帮扶资金。目前,已累计选派10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参与重点村、难点村的指导督查工作。
3、选派到重点工程,担任“协调员”。针对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实际需要,专门安排19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到重点工程担任工作“协调员”,着重从做好与上级部门联系沟通、与横向部门协调合作、对基层群众组织引导、对矛盾纠纷协调处理等方面开展工作,确保重点工程人员保障到位、工作力量到位。如在省政府重点工程钦寸水库建设中,专门安排了12名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负责有关联系协调及移民动迁、政策解释工作。
4、选派到中心工作,担任“监督员”。建立健全重点工作督查员制度,先后下发《中共新昌县委关于建立重点工作督查调研员制度的通知》等系列文件,由县委组织部提出建议并报县委批准,从退出领导岗位的正副科级干部中选派督查调研员,督查各乡镇(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完成年度目标工作、落实县委县政府确定的重大决策和重点工作进展等情况,对县委交办的重大课题和群众反映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研。目前已累计抽调25名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参与乡镇(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重点工作进展
情况、全县重大项目实施情况、党风廉政和行风效能建设、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等重大活动的督查。
5、选派到组织部门,担任“考察员”。注重发挥部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政治素养高、组织人事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择优充实到县委干部考察员队伍中,弥补组织部门在大规模干部考察考核中人手紧缺、部分工作人员考察经验缺乏的问题,提高干部考察工作的透明度、公信度。县委组织部在面向乡镇(街道)和县级机关部门开展的届中届末考察、年度专项考察中,先后抽调7名有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任职经历的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担任考察组组长或成员,全程参与考察工作,为科学全面了解班子和干部,有效提高考察考核工作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实践效果
1、优化干部资源配置,实现干部人才资源效益最大化。特别是一些经验丰富、阅历较深、能力较强的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献计献策,贡献力量,找到了发挥自身作用的工作平台。如在钦寸水库重点工程建设中,有6位从领导岗位退下来的干部重新担任了指挥部的中层职务,成为了单位的业务骨干,从而提高了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的使用效益。
2、强化干部教育管理,有效改进机关工作作风。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管理不到位,既影响了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的工作积极
性,也影响着社会各界对干部队伍建设的评价度。通过实施“五员”工作制,把现有的74名退出现职领导岗位干部全部纳入人才库进行考核管理,探索建立符合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2010年年度考核,县委拿出一定的优秀名额面向退出领导岗位干部进行单列考核,对2名工作表现特别优秀的同志进行了表彰,社会反响比较好。
3、注重解决基层实际问题,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和支持。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在长期的领导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和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深受企业、农村等用人单位的欢迎。如在开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指导员选派工作中,已有25家企业主动与组织部门联系要求选派,出现了“一员难求”的局面。
三、创新点分析
1、体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根据中央《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和省委的《实施意见》要求,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规范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管理,充分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的作用是今后一个时期党政干部制度改革要重点突破的项目之一。去年8月,中央组织部下发了《关于防止县乡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层层递减的意见》以后,我县结合2009年省委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县(市、区)退出领导岗位干部工作的意见(试行)》精神,认真学习领会和抓好贯彻落实,探索建立“五员”工作制。从新昌的实践看,这项
工作实现了规范干部管理和推进工作落实的“双赢”,也得到了省委书记赵洪祝同志的批示肯定。
2、搭建了发挥退出领导岗位干部作用的岗位和平台。退出领导岗位干部是党政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部队伍的宝贵资源。通过实施“五员”工作制,突出以人为本,关心爱护退下来的领导干部,搭建工作平台,让老干部有新岗位,充分调动这些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做到退位不退责、退位不褪色,有利于激发不同年龄层次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3、形成了规范干部队伍管理良好的示范和导向。今年是县、乡两级集中换届之年,随着领导班子的换届,退出领导岗位的干部队伍将不断扩大。通过建立“五员”工作制,一方面,有利于切实加强这些干部的规范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换届时鼓励一批领导干部退下来,为换届盘活岗位资源。这次乡镇换届,由于领导干部任职年龄延长3-5年,换届岗位资源十分稀缺。提供“五员”岗位,在全县干部中起到了示范导向作用。
第二篇:如何发挥乡镇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干部作用
如何发挥乡镇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干部作用
从乡镇推出“一线”领导岗位的干部是乡镇的一笔宝贵财富。他们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领导岗位时与上级各部门建立起来的良好工作关系,退下来后在工作中保持着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如何发挥好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干部的作用和优势,对于加强班子建设和干
部队伍管理,促进当前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策落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镇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干部现状及发挥作用的情况
全镇现有推出“一线”领导岗位6人,其中从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退出的3人,从副乡镇长的3人,男同志5人,女同志1人。从“一线”退出领导岗位后,我镇根据这6名同志的实际状况,安排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从目前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他们大多数能按照党委、政府的工作安排,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职,积极为各项工作的开展献计献策,身先士卒。广巴高速协调服务工作现场有他们的身影,灾后募捐中有他们的爱心,重建工地上有他们的辛勤汗水。他们的工作大局意识是强的,工作能力和方法是无可挑剔的,其良好的个人素质和过硬的工作作风在全镇干部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二、全镇退出“一线”领导岗位作用发挥中存在问题及原因
在我镇退出“一线”领导岗位的同志作用发挥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现象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作随情感波动而出现的工作冷热现象;党委、政府对退下去干部管理工作有所放松,对这类群众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不够,其不正确的言论和行为容易在干部和群众中造成极为不良的影响,使党委、政府工作难以顺利推进。上述现象不光在我镇存在,应该来说在全县一定范围内还是普遍存在的。
三、对策及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为保证乡镇退出“一线”领导岗位的同志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提出如下建议:
1、全面加强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干部的管理。根据个人实际、能力和特长,安排给合适的工作岗位,对年龄偏大、身体状况不好的同志,可安排回家退养休息,既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干部管理,又能做到机关管理制度的过硬落实。同时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在政治上多重视,在生活上多关心。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安排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思想政治学习,学习先进的政治理论,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以理论武装他们的头脑,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素养。
2、虚心、认真接受退出“一线”领导岗位干部的合理化建议和意见。他们曾经能够在“一线”担任领导,就说明他们有一整套完善的工作思路,丰富的工作经验,完善的工作方法。对于在工作中他们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我们要做到认真研究,将其合理化的、能够推动工作顺利开展的予以采纳。这样既是对他们工作的尊重、政治上的重视,也推动了政府工作的开展。
3、全面充分利用好他们在职时与上级各部门建立起来的良好工作关系。良好的工作关系也是一种生产力,往往在某些工作开展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应该尽可能的给他们提供方便,继续做好这种关系的维持工作,让上级部门能支持、重视镇上的工作,促进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篇:屏山县实施“干部活力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屏山县实施“干部活力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屏山县政府副县长 石 进
随着国家第三大水电站——向家坝电站建设的快速推进,使屏山县面临县城和5个乡镇的迁建及移民5.72万人的艰巨任务。任何艰难的工作,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如何进一步激发全县各级干部的活力,完成“天下第一难”的移民工作是屏山干部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和急中之急的任务。2009年以来,屏山县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新要求,大力实施“干部活力工程”,以“激发活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让全县干部在工作中兴奋起来”为目标,为全县移民迁建、加快发展、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干部保障。
一、正确认识制约干部活力的现实问题
屏山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长期以来受地域环境、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制约,特别是在面对移民迁建、加快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新形势、新任务下,部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呈现出活力不足、战斗力不强、激情不够高、存在畏难情绪、竞争意识、服务意识不强,应对复杂局面能力较弱等问题。分析影响干部活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干部管理理念滞后,大胆干事的氛围不够浓。一是管理意识不强。在干部管理工作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预见性、超前性,不能做到由点带面、点面结合、防治结合。二是部分领导干部表率作用不强。“治队先治权、治人先治已”。讲别人头头是道,自己却不拘小节;讲成绩夸夸其谈,对问题轻描淡写。三是干部管理偏重考核和处罚,忽视了对干部的理解和关爱,弱化了日常性的管理、监督、督办工作。
(二)干部活力机制乏力,干事的正负激励机制不够好。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有力。有的干部对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认为思想政治工作虚而不实、可有可无,不擅于甚至不会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重经济、轻党建,重业务、轻思想。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单调,使干部产生厌烦情绪,拉大了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二是制度建设重制定、轻落实。各级制定出台的若干干部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很多是写在纸上,缺乏持久彻底贯彻执行,致使制度和管理的严肃性受到冲击。三是干部队伍能上能下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近年来,健全了许多干部“上”的制度,而对一些工作不在状态的干部,往往缺乏“下”的举措和办法。
(三)干部管理模式科学性不够,干好事、干大事的环境不够优化。干部队伍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功夫不在一朝一夕。当前主要存在四种不良倾向:一是重管理监督、轻教育培训。全县各级不断加大教育和培训的力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与形势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应对移民迁建艰巨任务,在培训的层次上、内容上、范围上、计划上,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往往过多关注于对干部管理结果的评价、考核和处理,而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更无有力的解决措施。三是干部分配制度滞后。不能体现“按劳计酬、多劳多得”分配原则,在少数干部中形成一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四是重形式、轻内容。忽视干部管理工作中的目标、内容和本部门的实际,搞形式主义。在干部管理的时限上,注重八小时以内的管理和监督,而对八小时以外的难以实施行之有效的监督;在对管理结果的衡量上,往往把本职工作开展的好坏作为评价全年工作成绩的主要依据,而对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综合素质等难以实施准确的评价和考核。
二、激发干部活力的探索和实践
2009年,屏山县针对干部队伍活力不足的上述情况,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实施“干部活力工程”,开展“八大行动”、建立“八大机制”,有效“激发活力、增强凝聚力、提升战斗力”,用“加法”(正激励)让全县干部兴奋起来,用“减法”(负激励)让全县干部紧张起来,打造了一支作风过硬、素质优良、意志坚强的干部队伍。2009年,全县按计划完成了116个移民迁建重大项目和1.52万人的围堰移民任务,省上验收组高度评价:“屏山县围堰渡汛保障工作创造了全国水电史上万名移民平稳过渡安置的历史记录,在四川乃至全国堪称优秀”。同时,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历史性突破亿元大关,5项经济指标增幅居全市第一,并保持了社会稳定大局。
(一)“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提升”行动,提高干部整体素质。
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注重在理论学习的系统性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中心组学习制度,结合县上移民和扶贫工作建立了“领导联乡、部门帮村、职工帮户”的工作联系制度。去年,仅县级领导干部就深入联系点186人(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372件(次),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一致好评。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建设,营造团结协作的氛围。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诫勉谈话制度,在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中形成了“工作肩并肩、作风实打实、批评面对面、感情心连心”的良好风气,有效提升了各级班子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2、培训与实践相结合,着力提升干部能力。一是培训提高素质。制定《屏山县干部教育培训管理暂行办法》、《2009—2012年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干部任职资格考试暂行办法》等制度,规范了干部培训“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干部培训程序,理顺干部教育培训体制。完善以考促学等保障制度,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教育培养机制。2009年,通过开设中青班,村(社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培训班,党外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等主体培训班11期、参训1380余人(次);开设领导干部论坛14期;与宜宾市委党校合作建立了干部培训基地、参训200余人(次);选派30余名干部到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学习;邀请省、市委讲师团等学校和单位的30多位专家教授来屏讲学,举办各类专题讲座、专题报告30余场次,受训达5000余人(次)。二是实践锻炼能力。先后组织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干部700余人分期分批到移民一线经受锻炼;从基层挑选80余名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后备干部到县级机关挂职锻炼;将优秀年轻干部纳入各级后备干部重点培养,全县建立起300余人的科级后备干部队伍。
(二)“提升选人用人公信度+科学分类考核”行动,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1、严把提名,通过扩大荐人主体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创新出台《屏山县选拔任用党政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工作暂行办法》,从范围、方式、主体、权力、程序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对领导干部初始提名工作进行了科学规范。在原有规定基础上,初始提名主体扩大到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下延伸到普通群众、服务对象等,把初始提名权交给更多知情的干部群众,靠群众公认把住选人用人的第一道关口,实现了从多数人中选人、让多数人选人,让公认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先后通过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四差法”产生县安监局局长、锦屏镇党委书记等重要岗位一把手;以领导干部大会、县委全委会、部门(行业)职工大会分别推荐+县委全委会上陈述+单位测评的“三推一述一评”方式提名产生7名乡镇长;在公安局警务运行机制改革中,以“三公开、三票制”产生副科级领导干部9名;采取“全程公开、考察前置、大评委制、当场任命、职权对等”形式,率先面向社会以10万元年薪公开选聘县人民医院院长。为实现干部个人意愿与组织意图有机结合,全县340余名科级领导干部中集中开展了“自当伯乐,自找坐标,自荐适合岗位”工作。
2、严格量化,通过“分类晒绩”确保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科学化。一是修订完善了《屏山县科级领导干部量化考核工作暂行办法》,针对科级干部因岗位工作性质、工作职责、工作难易的不同,实施“分类考评”,让干部在同一平台公平竞争。科级干部考核优秀名额按比例分配给各类考核序列的正副职,大幅度提高了副职干部和移民干部的优秀比例。二是公开述职,让干部在阳光下“晒实绩”。明确规定科级干部述职报告要历经“四个关口”检验有无水分。第一关提交单位党政主要领导“初审”;第二关提交单位党委、党组或党政办公会“复审”;第三关将述职报告进行公示,让广大干部群众“再审”;第四关召开单位全体干部职工等30人以上参加的测评大会“终审”。近两年的考核中,全县反馈督促科级干部修改公示内容32人、80多处,共有5名科级干部因述职报告不真实,而被要求重新述职。三是根据不同干部群众对科级干部工作的知情度,选择不同层面的干部群众组成大众评审开门评议。分乡镇(县级部门)党政“一把手”、副职两个板块,按测评主体不同分别设置权重赋与相应的分值,让干部全方面多角度接受考评。四是为科学评价出“老实人”和“老好人”,让“太平官”现原形,真正树立干部肯干事、干实事的良好导向。科级干部的量化考核实行100分制,除民主测评50分外,还有实绩考核50分和“一票否决”指标及加减分指标。
(三)“关爱移民干部+干部监督警示”行动,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1、开展“三大机制”关爱行动,确保全县干部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一是建立待遇提高关爱机制。出台《屏山县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的暂行办法》的内部政策,解决乡镇干部长久以来不能晋升副科级以上非领导职务的问题,提高了200余名干部特别是优秀乡镇干部经济待遇。二是建立健康保障关爱机制。采取“集中休假、离岗轮休、轮岗调整、以训代休、以赛代休、定期体检、体质监测、强行工间操”等形式,让身心状态差,不适宜继续工作的移民干部强制休假。组织3次“移民干部修整培训”和2次“移民干部文艺汇演”,使420余名移民干部得到休息。65个机关单位中全面推行工间操。举办了“科发杯”篮球赛和“移民运动会”等赛事9次,对600名干部职工实施了体质监测考核。三是建立心理疏导机制。先后邀请宁维卫和宫飚等4名全国知名心理学专家为全县5000多名干部作心理压力释放专题辅导。在县医院设立心理辅导室,在网上设立心理咨询QQ群,在县委党校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和心理信箱,为800余名干部建立了心理档案。建立县领导联系班子、主要领导联系股室、分管领导联系一般干部的谈话制度,认真做到“四必谈”,即:工作压力大必谈、群众有反映必谈、升迁降免必谈、生活有变故必谈,“四个一”,即:县领导半年1次、主要领导每季度1次,班子成员和分管领导每个月1次。
2、以“三抓”开展好干部监督警示行动,切实提高干部监督成效。一是抓常规夯实基础,强化干部监督力度。将涉及干部选任和监督工作的相关文件、法规等作为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县委党校主体班培训内容。在离退休干部、党员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人员中,选聘50余名热心干部监督工作的联络员,定期召开干部监督联席会议,通报干部监督工作情况,研究解决干部选拔任用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干部监督信访接待反馈制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限时调查核实,及时澄清问题,有效地激发了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的积极性。全县60余名党员干部对个人重大事项进行了申报,对接到的群众举报20件次,全部进行调查核实回复,对5名科级干部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8名干部进行了诫勉谈话,受处分8人。二是抓重点以点带面,拓展干部监督深度。突出抓好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管理。通过完善党委(党组)议事规则、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会等制度,强化领导班子内部监督。出台《屏山县科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办法》,把审计成果和领导干部的培养教育、提拔使用、考核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延伸触角,对关键人物工作、学习、生活等各领域进行全程监督,把监督延伸到其“八个小时以外”,延伸到其生活圈、社交圈。三是抓制度规范运行,建立长效机制。完善有关干部考察制度办法,全程规范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干部考察、县委酝酿讨论决定这些关键环节,有效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
(四)“激励奖惩+交流轮岗”行动,全面激发干部队伍活力。
1、实施正负并用的激励机制,在奖惩中激发干部队伍活力。一是确立利益激励为基点。逐步提高目标管理考核奖励标准,实行乡镇党政“一把手”任期奖励补助制度。二是发挥精神激励的特点。通过规范各类评优评先活动,注重精神激励,嘉奖159名优秀公务员,对45名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80名移民先锋党员、20个移民先进集体进行隆重表彰和大力宣传。三是把握职务激励为重点。建立健全干部职级待遇正常晋升制度。重点对在乡镇工作到一定年限且在经济发展等工作中长期表现优秀的干部(科员),经组织考察考核,可按程序享受副科级生活待遇。经组织考察考核,全县有167名干部晋升为副科级或正科级非领导职务。四是加固负激励为支撑点。根据《屏山县干部降职、免职、辞职、停职暂行办法》和《屏山县干部歇职暂行办法》,对工作成效不明显、成绩不突出、目标任务完不成的干部,采取警示谈话、诫勉、歇职、停职、降职、辞职、免职等处理,真正实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局面。
2、实施动态平衡的用人机制,在交流中保持干部队伍活力。制定《屏山县干部交流轮岗暂行办法》,突出轮岗交流和培养锻炼性交流,形成统筹、高效、有序的干部交流新格局。交流对象由科级领导干部扩大到一般干部职工;交流范围向乡镇、尤其是移民乡镇延伸拓展,加强县级机关与乡镇、移民乡镇与非移民乡镇干部交流力度;交流方式着眼优化班子,真正做到能上能下;交流目标,驱动干部多岗实践,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保持队伍纯洁性,调动干部积极性、创造性。
三、激发干部活力的思考 屏山县干部“活力工程”的实施,进一步促进了干部队伍的新陈代谢,形成有序流动的更替机制,为干部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机会,在干部队伍中形成了有序竞争,激发了干部队伍活力,形成了人心思干、人心思上的良好氛围。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一些思考:
(一)干有所盼,让干部有奔头,以发展引领干部活力。能不能在让各级干部在工作中,始终有所追求,是干部活力的基础。要让每一个干部都有事业的追求,自身成长的追求,工作处境变化的追求,让干部思想上有奔头,是引领干部活力的基础。
(二)干有所为,让干部有机会,以事业造就干部活力。干部在工作中能不能有所作为,工作中不仅要有好过程,还要有好的结果。能否以事业来造就干部,让每个干部都感觉到有机会发展,是干部活力的动力。
(三)干有所靠,让干部有舞台,以环境凝聚干部活力。有良好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干事平台,在工作中处处感受到组织关心、领导的信任、同事的支持,就能更好地激发干部干事的激情。给每一位干部提供一个好的工作环境、氛围、舞台,是干部活力的催化剂。
(四)干有所用,让干部有前途,以业绩激励干部活力。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让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色、实绩突出、作风正派、群众公认的干部受关注、受尊重、受重用。通过科学的考评机制来考核干部,准确掌握干部的表现及业绩,让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得肯定、有前途、受重用,以干部业绩来激励干部,形成好的用人机制,是激发干部活力的关键。
(五)干有所得,让干部有想头,以机制保证干部活力。能不能持久地保持干部队伍充满生机、保持活力的状态,建立科学行之有效的机制是保证。必须建立适合当前形势需要的干部正负激励机制,以事业、目标、情感、待遇、发展来激励干部,以教育、管理、约束、压力、监督来促进干部保持活力。
第四篇:干部管理工作创新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新任务给干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加强干部管理工作,必须在干部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形成一套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干部管理体系。
一、必须创新干部管理理念。一是实现由强调服从意识向鼓励张扬个性和强调服从并重的转变。过去,组织部门在考察干部时过多看重服从,提倡少说多做、服从为先,使部分干部形成了“
沉默是金”的观念,虽然也发现了一批实干家,但客观上也对干部造成了一些压抑,使部分干部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激情没有得到最大限度地迸发,无形中埋没了一部分人才,给社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隐性损失。要在强调讲政治、讲大局、讲服从的同时,更多地倡导干部注意展示自己的个性,最大限度地施展才华,激活人的深层活力和创造力,使干部的聪明才智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最大的珍惜、最有效的开发。二是实现由注重褒扬成功向宽容失败和激励成功并重的转变。过去,对待干部普遍存在着一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认识误区,注重赞美成功者,却冷落了失败者,违背了人才的成长规律。只要我们对人类历史进行深入分析就会发现,人类的进步,科学地发展,不单是成功者所创造,也凝聚着无数失败者的付出和贡献。从社会发展来看,前人在探索中的失败为后人的成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后人的成功大多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社会在无数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共同推动下,才实现了文明进步。从人生来看,人的一生网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失败,很多成功正是通过无数次失败的积累才得以实现,从而创造出人生的辉煌。可以说,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要不仅给成功者以肯定和褒扬,还应给失败者以宽容和关爱,这是对干部管理的一种理性回归,是对人性的一种尊重,是对失败者的一种激励,是对成功者的一种提醒。三是实现由一味强调严格管理向呵护关怀管理和从严管理并重的转变。过去一个时期,组织部门或许是为了树立一种权威、一种威严,对干部的管理严厉有余,呵护关怀不够,以致在组织部门与干部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门。要在强调对干部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倡导对干部更多地实行人性化管理,多一点人文关怀,从而进一步打开与干部之间的那扇门,实现零距离接触,营造一个使干部倍感亲切、倍觉温暖的人文环境。
二、必须创新干部管理机制。一是坚持用制度管人,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在制度建设上,要体现人人平等、公平竞争的精神,使建立的制度更科学、更民主、更符合改革、开放、发展的实际。同时,不仅要制定出好的制度,更要解决好过去重立规、轻落实的问题,切实提高落实制度的执行力,严格做到尊重制度、遵守制度、执行制度,使制度成为组织工作的准绳。二是坚持按程序办事,提高程序的到位率。目前,有关干部管理的制度已经很完善,但为什么在干部的选拔上仍然会出现选人失察的问题呢?关键是程序执行不到位,不按程序办事,再好的制度也难以落实。如在干部的推荐上,本应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进行,但有些地方却由领导钦定,逆向运作,到下面征求意见只是走走过场,造成所了解情况严重失真,违反了推荐干部的程序。又如对干部的考察本应公开进行,有些地方考察还是公开进行,但考察的结果却不向社会公告,使社会监督成为一句空话,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要坚持程序原则,强化对程序运行的监督,确保程序执行到位,为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避免选人失察构筑一道严密的防线。三是坚持按原则办事,强化原则的严肃性。强调给干部更多的人文关怀,但不是无原则的关怀,必须是在坚持原则前提下的关怀。对干部要做到宽严适度。宽,就是给每名干部提供同样的机会、同样的舞台,不耽误人、不埋没人。严,就是用同样的尺度衡量人,用同样的标准选拔人。严是宽的保证,没有严,就失去了公平。因此,必须铁面无私,严格按原则办事,给每名干部提供平等的机会。宽是严的结果,只有做到了对每名干部的严,才能真正体现对个人的尊重,就是对所有干部的宽。
三、必须创新干部管理方式。一是在干部管理的思路上实现由非理性走向理性。近年来,尽管组织部门在改进工作、创新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但制约干部成长成才的陈旧观念仍然存在,如干部选拔的学历论、资历论、梯级论等,人才的优化组合、有序流动依然存在障碍。要用理性的思维和眼光思考干部工作。面对经济竞争全球化、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新变化、新挑战,必须打破传统的干部管理模式,大胆探索干部管理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构建一个唯才是举、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干部管理机制,使更多的人才聚集在党的周围,尽情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在干部管理的运作上实现由神秘走向透明。过去,组织部门一直把干部管理工作看成一项非常严肃、高度保密的工作,使干部管理工作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要及时把组织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结果向社会公开,把组织工作的方针、政策、程序及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向社会公开,把组织工作置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进一步提升干部管理工作的社会公信力和群众公认度,促进干部管理工作步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三是在干部选拔的方式上实现由封闭走向开放。长期以来,组织工作一直处于封闭运行的状态,外界知之甚少。但越是保密的事情,越容易引起社会关注,特别是在干部的提拔重用上,组织部门越是不公开,社会谣传就越多,以致个别地方出现了不少的“社会组织部长”,搞得社会上谣传四起,严重损害了组织部门的形象。要让组织工作走向阳光、走向开放、走向社会,为干部的选拔提供一个更开放的舞台,为社会评价人才、民意举荐人才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篇:撰写干部考察材料实践与思考
撰写干部考察材料实践与思考
干部考察材料是反映领导班子和干部德、能、勤、绩、廉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专用文书,是对领导班子和干部表现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后形成的调查报告,是选准用好干部的重要依据。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如何练好“画功”,写好干部考察材料。
一、“一流之善能识一流之才”——提高考察者自身素质是前提
写好干部考察材料,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更是干部考察工作者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这就要求干部考察工作者应该:
首先,政治品质过硬,用人观念“正”。干部考察工作者的用人观念和价值取向,会自觉地融入到干部考察材料中去。干部考察工作者应坚持“三要”:一要全面地看人。对干部的德才情况作全面了解,正确地看待干部的优缺点,坚持看本质,看主流。二要历史地看人。人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干部的思想、认识,都不可避免地打上所处时代的烙印,要对干部的成长经历、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全面的了解。三要发展地看人。干部的思想觉悟、能力水平,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会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地发生变化,应善于预见干部的发展方向,发现各种“潜人才”。对历史上表现一般甚至犯过错误的干部,也要注重考察他们的现实表现和发展变化,不能固守成见。
其次,综合知识广博,业务素质“棒”。广博的综合知识包括“三个掌握”:一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打牢理论功底,才 1
能坚持正确的方向,才能在考察中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要掌握经济、文化、法律、领导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特别要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三要掌握和精通干部考察工作业务。要熟悉干部队伍的方针等具体的工作路线、方针、政策,懂得干部工作专业知识。
第三,智能结构俱佳,办事能力“强”。要想准确抓住干部的特点,必须具备良好的智能结构。一是敏锐的观察能力。即在考察过程中,善于及时发现一般人不易发现或容易忽略的问题和细节。二是良好的沟通能力。考察工作需要精心筹划,严密组织,沟通协调各种关系,获取各方面的材料。三是严谨的思维能力。在考察识别干部时,要善于从调查了解的大量材料中,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本质上识别干部。四是较强的表达能力。包括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在干部考察中,考核工作者要能用最精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才会写出较高质量的考核材料。
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是基础
所谓“厚积而薄发”,收集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是写好考察材料的基础。必须做到“三要”:
首先,范围要“广”。要提高群众的参与程度,使考察的面铺得更宽广一些。既要听取班子主要负责人的意见,也要听取班子其他成员的意见;既要征求被考察对象上级的意见,也要征求其同级和下级的意见;既要听正面意见,也要听反面意见;既在现单位了解,又要在其曾经工作过的单位了解;既要看本人的述职报告,也要看干部测评数据、审计报告以及其他结论性材料;既要掌握考察记录中典型、确凿的事例,也要分析难以定论的访谈记录;既靠阶段性考察了解,也要靠平时考核掌握情况。
其次,方法要“巧”。一是“会看”。就是善于发现,要从感受到信息中,准确地发掘事物的本质,发现干部思想认识的变化以及性格、感情、兴趣等心理变化,因主客观因素带来的微妙变化。二是“会问”。就是在有限的干部测评和座谈中,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可以从简单明了的事情问起,由浅入深、由窄到宽、由易到难,使谈话内容呈现层次性和阶段性,以便于准确把握干部素质,判定干部潜能。要注意对初步掌握的问题与材料进行重点核实,如在民主测评中,集中反映被考察者某一方面特别好或特别差,在谈话中就可以重点座谈核实这方面的情况。询问也可以就某些问题,征求对方意见,商讨解决办法。要善于通过多种角度的谈话,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地得到有价值的材料。
再次,内容要“深”。一是内容渗透深而又全。凡是考察过程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要是倾向性、苗头性和重要的,就要反映在材料中,不可遗漏,对一时拿不准、搞不清而内容又很重要的,客观地向上级汇报,但不要当成确凿的事实写入考察材料中。二是内容表述深而又准。不因一时一事贸然下结论,坚决反对以个人的亲疏好恶来评判干部的庸俗、非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作风。要准确把握干部实绩,成绩要找全、找实,不随意扩大或缩小,不把他人的成绩、集体的成绩写在某个人的功劳簿上。干部缺点要找准,不轻易使用“急躁”、“骄傲”等词语,不使用“学习不深入”、“调研不够”等无关痛痒的话,不使用客观原因造成的缺点,或把未经证实“据说”的情况写进考察材料中。
三、“淘尽黄沙始见金”——合理运用素材是关键
在干部考察中得到的大量第一手材料是繁芜庞杂的,是对干部表现的感性认识,要运用这些素材写出高质量的干部考察材料,必须对它们辨真伪、分主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使之上升为反映干部本质的理性认识。
一要分类归纳。如数学中合并同类项一样,在对大量材料进行统计时,把属于同类问题的材料归为一类,或者在材料上打上标记,或者把同类材料临时装订在一起。根据考察材料结构的要求,按其关系分出顺序。比如思想作风方面的,组织能力方面的,团结同志方面的,理论水平方面的,文字表达能力方面的,主要缺点方面的,等等。
二要科学对比。将干部往年的考察材料进行对比,看一看在哪一方面有提高,在哪一方面有改变,这样就便于全面、准确、历史地评价干部。经过这样分类、排队、对比,被考察者的大致状况已经“烂熟于心”,为下一步一气呵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要个性提炼。注意突出“两个特点”,即干部个性特点和岗位特点。前者要着重反映干部个人气质上的独特之处,工作上的独创之处,能力上过人之处,或者相反的方面,使考察对象其人、其貌、其德、其才跃然纸上;后者要结合不同岗位职责,客观地反映干部表现,清晰展现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状况,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性。要遵循“三项原则”:即系统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典型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把考察放在系统中加以认识,着重从整体与局部、内部与外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分析考察对象,判断干部表现。“可比性原则”把干部放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比较,既进行横向比较,又进行纵向比较,考察
出干部更多的可区别性,提高干部任用时的可选择性。“典型性原则”从干部丰富而复杂思想行为中,抽取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东西,筛选出最具有干部特征的典型事例,并加以概括提炼,锤炼出具有说服力中心句。
四要语言锤炼。要锤炼语言“四性”,即准确性、鲜明性、简练性、生动性。一是语言的准确性。即遣词造句要准确。要实事求是地描述出干部的真实情况,避免造成事实与描述之间的差距,要注意对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推敲。二是语言的鲜明性。即阐述观点要鲜明。要运用恰当的字句阐述一个鲜明的观点,提炼出鲜明的主题思想,不可罗列一大堆数据和事例,只画“龙”不点睛,要做到意在笔先,主题集中。三是语言的简练性。即行文叙述要简练。考察材料作为应用性很强的文体,要压缩篇幅,节约用字,删去废话,选用最典型、最有力、最能说明问题的事例叙述,使之便于阅读处理。四是语言的生动性。即语言描述不仅质朴、准确、简练,而且生动、鲜明、形象。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立体感和形象化。如一份考察材料这样叙述:“
一、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推进改革……;
二、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任职后调整了中层干部,又调查了本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来,考察组长作了如下变动:“
一、政治上成熟,改革有实际行动……;
二、工作很有魄力,也很有办法……。”只此一改,一个干部活的形象跃然纸上。另一方面,要注意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巧妙地运用平仄格式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用“政治立场坚定,思想意识健康,业务工作熟悉,领导经验丰富”概括干部特点,有张有驰,抑扬顿挫,就能给人以美感和节奏感,远比“工作积极、联系群众、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等类模式化句子富
有生机。文不厌改。定稿时立足全篇,精心推敲,逐字斟酌,及时调整,可以把文字改得更洗炼,语言改得更流畅。
写考察材料不难,写好考察材料却不容易。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我们端正态度,严谨细致,用心去思考、去琢磨,多学、多练、多积累,就会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写出高质量的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