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开放”数学课堂 培养创新精神
六合区特殊教育学校
郑广智
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新一代人的创新素质是当今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需要。作为基础课程中的小学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知识、训练技能,而且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把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教学。课堂教学是学习的主阵地,所以我们提出了“开放”数学课堂。所谓“开放”数学课堂,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整体优化及教学内容的适当调整,促使学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参与的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多向思维,通过不同角度的探索,达到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的基础目标,并最终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开放”数学课堂包括创设“开放性 ”的课堂教学环境、提供“开放性”的探索材料、享受“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一、创设“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它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联系,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心理环境和教学环境。“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从外部环境来看主要是如何创设一种开放型的课堂教学空间,从心理方面来看,主要是创设开放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气氛。
外部环境——课堂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是无时不在的,它是课堂教学第一层次要素的条件之一。因而创设“开放”的课堂教学空间有利于学生多向交流。在课堂中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促进个性发展。所以我们在学生座位编排上,不局限于两人一桌,全体学生面向讲台的单一坐法。经常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甚至坐成半圆弧形式,便于展开小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学习空间。
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在民
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愉快,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对课堂教学的参与积极性才会高。只有在这样较为开放的教学氛围下,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另外,作为任课老师要在教学中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不仅要用商量的语气与学生展开探讨,还应创设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提高学习积极性,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和有趣的学习材料促动学生的思维。如:上“直线、线段、射线”这一课时,我先板书“线”,让学生组词,你能组成几个你学过的词语?学生一听:“咦,数学课上学组词?”顿时感到新奇,新鲜感与好奇心驱使着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学生思想活跃,语汇丰富。运用语文知识巧妙地将数学知识融汇其中,揭示课题,又预示着三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又如,探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时,我拿出了一个鸡蛋问:“怎样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边想边讨论:没有已知条件,它又不像圆柱,也不像长方体、正方体,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平面图形可以用割补法,而这鸡蛋呢?这时教师引导: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知道知道!”经教师一提醒学生兴奋得欢呼,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学生马上展开小组讨论,交流非常热烈。
A组:向装着水的圆柱体(长方形、正方形)的容器中放进鸡蛋,水上升的部分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
B组:把鸡蛋放进容器中,再向容器中倒水,再把鸡蛋捞出,水下降的部分就是鸡蛋的体积。
C组:在容器中盛满水,往其中放鸡蛋,溢出的水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
D组:我们组有更简便的方法,把鸡蛋敲碎,蛋清和蛋黄放入容器中,也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D组计算出的体积虽偏小,可足以反映出孩子们那份执着的精神,那份与众不同的思考方法。“乌鸦”先生也好,语文书也好,都没直接告诉我们求鸡蛋体积的方法,可生活经验和别的学科给孩子们和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冲破习以为常的常规,攻克一般以为是无法解决的困难,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这种教法,教师非常巧妙地创设了开放性的引入情
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从自己的不同想法中自觉地进入了新知的探索。
二、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
在数学教学中,只要把封闭式习题或新授例题加以改良,就会变成更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开放式的练习,使学生有机会运用一系列思考策略进行活动,以巩固和实践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使他们由模仿走向创新。那么,怎样在课堂上进行材料的改良呢?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必须要遵循的这样一条原则: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投入多向思维,最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改良后的学习材料既要使学生感兴趣,能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还要能突破学生的常规思维,激活发散思维,在多向参与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际提供“开放型”的探索材料时,我们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材料多样化,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一般书本上提供的例题和练习,条件比较少,因为常规数学题一般都是把实际生活问题抽象简约而成的。而开放题就应突破这一常规,把数学问题还原成实际问题,这样既能培养数学技能,又培养了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觉得设计的开放题提供的材料应该多,与生活实际联系应该多,学生选择条件的机会应该多。如在教学“小数减法”新授课时,我们设计了以下情境:商店里的圆珠笔每支3.05元、书包每个20.4元、钢笔每支12.4元、小刀每把0.65元、文具盒每个8.45元;如果给你带上人民币有50元、10元、5元、5角、5分各一张(或一枚),而每次只能买一件商品,请你决定买什么物品,应拿出多少钱,求应找回多少钱?因为是与平时的生活有关,学生兴趣很高。因为提供的材料很多,所以学生都自由地列出竖式进行计算。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一次买完成可继续确定方案购买第二种商品),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购买方案,把典型的竖式让学生抄到黑板上,再接着引发学生观察纠正,从而掌握了小数减法。因为这样的设计融合了生活场景,又让学生有开放性地自由选择条件的机会,所有的学生感到了学习是自己的事,所以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思考,学习效果明显好。
2、改编材料层次化,提供思维坡度。
新授课中例题的出示总是完整的,教材的目的是用最简单的例题来揭示
出一般的规律,而学生在寻找规律时所显示出来的个性差异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但是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灵活改编教材,使之在同一学习时间段内既能发挥优生的能力,又照顾困难生的需要。如在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按教材有这样一个例题:“果园里有苹果树142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8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在教学此例时,我们没有直接单一地出示例题,而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出示一个问题:“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师问:“你们看到这个问题想到了什么?”学生很快提出要知道苹果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请学生补条件:“果园有苹果树1400棵,梨树有1100棵,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然后让学生口答计算过程,复习一步计算应用题解题方法。第二步要求学生改编其中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两步计算应用题,但得数不变。学生分组讨论,并分别列出算式解答。学生有的把苹果树的棵数进行了改编;有的把梨树的棵数进行了改编;有的用“比多”,有的用“比少”。第三步观察改编的方法及列出的算式:以上这四种改编方法为什么只有两种列式?这两种解题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什么地方?再次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进一步认识了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这样的改编,由浅入深,提供了每个学生思考的机会,使全体学生在思考、讨论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训练了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3、思考过程自由化,感受多种思维方式。
“开放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对于同一问题不同的思考角度得出相同的答案或者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思考策略得出不同的答案正是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开放题的设计中,要注重多向思维的培养,注重解题思路的多样性。如:学习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的练习:
(A)判断下列各数能否被3整除:3568、938„„(B)在□里填上什么数字,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56□
(B)是在(A)的基础上经过改良后的开放性练习,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思考策略得到不同的答案。可以先确定千位上的数字再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也可以先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再确定千位上的数字,不同的思路可得出不同的
结果。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很快地把所有答案不遗漏不重复的寻找出来,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又如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设计练习:
(A)封闭式: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顶角的度数是一个底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B)开放性: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度数是另一个内角度数的2倍,求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
(B)题中,可以是顶角的度数是底角的2倍,也可以是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因此,它的条件是开放性的。其答案分别为:90°、45°、45°和72°、72°、36°。又如学习了列方程解应用题后有这样一题:有一些苹果要装箱,如果每箱装50千克,还多160千克:如果每箱多装2千克,正好装完,这些苹果共有多少千克?从不同的寻找等量关系可以有三种不同的解法:
1、解:设这批苹果共有x千克。
(X-160)÷50=x÷(50+2)
2、解:设这批苹果有x箱。
50x+160=(50+2)x(计算出箱数后再计算千克数)
3、160÷2=80(箱)50×80+160=4160(千克)
象这样的练习题的改编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相结合、巩固和拓展相结合、新知和旧知相结合,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的练习中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从而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再学习的态度。通过这样的经常性的多向思维的训练,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奠定了学生创新的基础,创造了创新的空间。
三、享受“开放性|”的教学评价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对学生的评价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他们的学习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评价要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和进步,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认识自我,树立信心,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功和进步。”为了在课堂上能做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我们提出在课堂上进行开放式的评价活动。这样的开放式评价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评价行为贯穿于整个课堂。
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为了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评价应该是不断的,可以在完成新授知识的某个略有难度的内容之后,也可以是某个学生的精彩提问时等。
2、评价内容注重个性化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每个人在出色完成一件事后都渴望得到别人对他(她)的肯定和表扬,这种表扬就是激励人的上进心、唤起人的高涨情绪的根本原因。”特别是小学生,他们自己对所做行为的意义还不是很明确,而教师给予的肯定和表扬会使他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既是对学生行为本身的肯定,更让学生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愉快的情绪体验,激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不同的学生在相同的情境下所获得的内容是充满个性特征的,不尽相同的,对学习过程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针对这种情况,学习的评价着眼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的结果上,而应更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另外,个性化的评价语言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有不一样的效果,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的语言。
3、评价形式多样性
教师给予学生的口头评价,是比较常用的,有效的,而学生自我评价能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学生间的相互评价,能让学生学会客观地评价。这两种评价形式更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中要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更能促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听课效率,促进个性发展。
总之,“开放”数学课堂,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全方位参与创造了条件;能更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要,使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能更好地启迪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较好的培养。在新时期提倡素质教育的前提下,“开放性”学习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是值得研究和实践的。
2011年1月
第二篇:培养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
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而自主创新能力又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现代世界以国家的地区作为存在形式,自主不仅关系经济,也关系政治,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自主都是不可豁缺的。自主创新,重在创新,贵在自主。创新是内容、是实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自主是原则、是精神、是国家独立、自强的保障。科技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创新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关于创新价值的信念,倾向,主张,态度极其实现穿心价值的谋划方面,目标与路径的系统观点。
自主创新的提出,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努力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市场环境和各方面条件,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可靠保障。好的创新环境会不断孕育出大量的创新思想、不断地增进创新动力、不断地形成创新成果。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从青少年抓起,努力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使我国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创新型强国。
第三篇:创新精神迈入数学课堂1
创新精神迈入数学课堂
走入新时代的网络世界,放眼奇观,一切都觉很新鲜,无数吸引眼球的知识撼人深思,这些无一不是人类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大脑的天空中有各种飞翔的思想,牵动着我们去将生活创新,将知识创新,创新精神时刻都在积极进取的人脑中呼之欲出。可见,知识创新的世纪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则培育具备创新精神的人才重任在肩,即行实行远行。
带着创新精神进入数学课堂,力求将其融入课堂,洞入学生的头脑。首先,要让学生愿意抬起头迎接数学课的到来,不会再说“数学课很枯燥!”“怎么学也学不会。”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本身就是一本内容多、观点新、要求高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学科,对学生的要求不只要接受,还要会应用。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九月不能再尽力展示数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讲得教条,丁卯作响,整堂课都是爆发着数字与符号大战,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鸡,甚至哈欠连天,事倍功半。于是,反思,要一个“新”,新鲜的思维路线,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力求让知识得到学生期盼的目光,积极地接受。
怎样才能创新知识呢?做法如下:
一、新鲜的“开场白”,注目的“切入点”。
讲台被称为教师的舞台,既然被称为“舞台”就要有人演有人看,好的表演才会收集注意力,同样,教师讲课要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就要找到他们关注的事物作为“切入点”,一张口一投足就要抓住学生的精神。
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时,某位教师并没有干巴巴举几个例子,或拿来挂图给学生直接讲解,而是从口袋中套出一面镜子利用物理课中的平面镜成像辅助讲解,学生懂得像和物体可以在镜面处重合,关于平面镜对称,以点及面,学生顿悟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抽象性的知识也会一目了然,简单的一面镜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了他们思考的性质。一节数学课堂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二、从“居高临下”到“肩并肩”
前苏联教育家斯特洛夫说过:“幽默是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态度和蔼可亲方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幽默风趣、绘声绘色才能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例如:讲直线公理前,用一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上,可以发现木条绕着钉子转动,当用两个钉子把细木条钉在小黑板时,可以发现细木条被固定住了。边做边发问,时刻面带微笑,目光环顾整间教室,态度亲切满足,学生都回以笑容,并能够勇敢积极地回答问题,勇于面对自己的错误答案。交谈的话语代替了传授的语句。和蔼的笑容取代可严厉的目光,学生不再有老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平视且尊敬地看着老师,欣然接受知识。
三、大胆放手,给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 课上培养学生实践意识,提高其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学生通过参加教学实践活动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讲授判定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里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做三角形,剪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如果两个三角形有两边和夹角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即“边角边”公理。通过同学们的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新知识,促进学生认知理解。
课下布置一些创意强的作业,不限制其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学习知识的实践。例如:轴对称课后,同学甲回家做了一些剪纸作品,同学乙将其应用于平面镜成像,同学丙应用于制作印章,以上等等事例,展现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活用知识,掌握知识,将知识变成自己的。把学生的创意给予肯定,拉近了师生的关系,活跃可数学课堂,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上方法都从不同角度的有所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但是光有兴趣是不够的,还要想方设法优化课堂,显示出创新精神的实效性,对知识的辅助作用。如同一个西红柿不仅要好看,还要好吃,可见,创新精神不但可以印发学生的兴趣,更要有其实效性,能够真正把数学中难懂抽象性强的知识具体化,同时要有新鲜感,给予学生最易理解的知识。
四、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概念、性质的理解
数学概念、性质、定理等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如果让学生直接理解,肯定会存在很大困难,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实物、模型、教具、教学软件等丰富的学习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对具体事物进行操作,使他们获得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具体经验。[2]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形成对概念的理解,而不是通过机械的重复,记住教师讲述的那些关于概念、性质的现成解释,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全面的、清晰的、牢固的。
如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从“折纸问题”开展教学,提出问题:“有一张厚度为0.1㎜的纸,将它们对折一次,厚度为0.1×2㎜,对折10次,厚度是多少毫米?对折20次厚度是多少?”在学生动手折叠纸张进行计算厚度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计算对折10次时的厚度就显得很为难,他们表现出渴求寻找一种简便的或新的运算途径的欲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出“乘方”的概念,用乘方表示算式0.1×220比用20个连乘简洁明了得多,其值为104.8576米,比30层楼(每层3米)还要高。学生通过这种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深了对“乘方”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之重要,体现在数学教学中,更是力量明显,它推动了数学的可持续发展,开创了新的数学教学模式,让在新课标下摸索的教师们有了光明的导向,不能在“提杆探路”了,“趟水试深”了对于学生更是收益颇深,创新精神进入他们的大脑,激发了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对数学的热爱之情,能够很好地优化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实践生活。
创新精神迈入数学课堂
汊沽港镇中 赵凤海
第四篇: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论文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学习应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学生的智力潜能得不到应有的开发,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以一个积极主动,有发展和创造潜能的自在个体进入教学过程中,这种潜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如果教师对具有创造性潜能的主体辅以科学的指导,必然能促进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
为此我们提出了“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这一论题,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观念的更新
从行政措施、激励机制、业务指导方面,组织教师学习创新教育理论,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的具体策略。
2.教学的改进
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收集信息、指导探究、反馈调节等相关的教学方法。
3.学法的改进
实施创新教育,要使学生不仅学会一般性地学习,而且要学会研究性地学习,创新性的学习,如: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经讨论,我们达成了以下共识:
一、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1.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创新教育理论。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并把这一理念具体应用到教学实际之中,增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自觉性。
2.组织各学科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进行专题讲座等。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还认清了当前的教育形势,为自己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二、积极探究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认为新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设置情境,激发兴趣,引起探究动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源泉。
(1)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思想政治课本身且有理论抽象、偏重知识,趣味性少的特点,如果教师将政治课上成纯粹的理论讲授课,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想尽办法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将引人入胜的寓言、脍炙人口的诗歌、言简意贬的歇后语、饶有情趣的民谣、美妙动听的音乐、启迪智慧的谜语、幽默省人的漫画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生活问题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的创造意识。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作好心理辅垫。(2)巧妙“布惑”,设置障碍,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考欲望,创新精神孕育而生。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布惑巧设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学生处于真假难辩的状态。从而拨动学生求知的心弦,点燃思维的火花,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完成创新过程。
那么,何种疑问方式最能启迪学生创造思维呢?教师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其标准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分析、综合、发散、聚合、想象等思维能力提高。
(3)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法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给学生以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就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活泼、积极、主动地思考。
2.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重视教师主导为更重视学生主体,让学生在主体作用发挥的过程中自觉完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一人当一次“教师”。有计划的安排指导学生每四人一组集体备课,在备课过程中,要求学生独立处理教材,搜集材料,强调学生要在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问题时,除了按照教材讲述之外还要继续追问“还因为什么”、“还应该怎么样”,让学生在课本外进行再思考,然后进行组内试讲,每节课给一个学生10分钟的上课机会,“老师”必须简明扼要的讲清本课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等问题。最后,教师总结。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深刻。
(2)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训练,而课堂讨论是训练学生两种思维的有效形式。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由教师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间相互交流切磋甚至争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脑能力,拓宽学生的思路和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讨论形式主要有两种,即:分组讨论和全班集中讨论。分组讨论,争取每个同学有机会发言,阐述自己的观点,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这种讨论范围小,周边环境熟悉、学生敢想敢说。
全班集中讨论,是面向全体学生、范围较大,它的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广泛交流思想,交流信息,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要是给予巧妙的启发和点拨,就能使学生熔为一体,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得到发挥,无论采用哪一种讨论形式都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参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往往处于知识的接受和模仿,高分低能,缺乏创造和实践能力,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不强,思维方式同化倾向严重,因此,必须实施更先进的参与式教学,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参与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只要认真投入精心策划,形式上不拘一格,思想大胆创新,就一定会使学生在教学参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
第五篇: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创新意识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造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人们发动和维持进行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能促进创造活动的成功,是促使人们积极探求新奇事物的心理倾向。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造的心理因素,只有具有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使创造成功。创造意志是在创造中克服困难,冲破阻碍的心理因素,创造意志具有目的性、顽强性和自制性。
创新意识是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表现。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创新意识的主要特征。①新颖性。创新意识或是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或是用新的方式更好地满足原来的社会需求,创新意识是求新意识。②社会历史性。创新意识是以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需要为出发点的,而这种需要很大程度上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在阶级社会里,创新意识受阶级性和道德观影响制约。人们的创新意识激起的创造活动和产生的创造成果,应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服务;创新意识必须考虑社会效果。③个体差异性。人们的创新意识和他们的社会地位、文化素质、兴趣爱好、情感志趣等相应,它们对创新起重大推进作用。而这些方面,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对于创新意识既要考察社会背景,又要考察其文化素养和志趣动机。
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培养好奇欲。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青年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青年的思维能力,激励青年创新。鼓励青年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青年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种严肃、严密、严格的创造活动,也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把创新意识培养简单化,表象化和庸俗化,降低创新精神的科学性和严肃性。青年在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树立科学的创新理念,明确创新的真实含义,既要面对现状勇于创新,又要防止把创新当时髦,空谈误国,把创新当成没有实质性新内涵的新提法、新名词;即要着眼于解决现有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又要着眼于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制定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措施。青年一定要注意把创新精神培养与科学求知态度结合起来,克服重创新的过程,轻创新的结果;克服重创新的数量,轻创新的质量;克服重一般的技术创造,轻科技含量高的、核心技术的创新的思想。青年一定要注意把创新精神培养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增强自己培养创新意识的信心、勇气和能力。
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有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允许在创新过程中犯错误。要大胆的试、大胆的闯,才会尽快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