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快落实整合教育资源
加快落实整合教育资源,拯救留守儿童教育弊端问题的建议
国家惠民政策不断出台,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得到了全面的落实,广大农民不再担心因为交不起学杂费而使孩子辍学的事情。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变化,消费意识也日渐提升,农民单单依靠自己“一亩三分地”的产出远远不能满足一家人的正常开支,迫使一部分年轻的农民出外打工挣钱来养活一家老小。加之目前世界经济危机的加剧,使一些出口贸易的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农村经济状况也随之一低再低,让更多的农民不得不忍心离开难舍的家庭走出门去,把自己心爱的年幼儿女留给老人或者亲戚代管。据有关资料数据显示,这一部分孩子在全国范围内已2300万人,甚至更多。而这一部分留守儿童多数又是独生子女,幼时娇生惯养,一旦缺少父母的监管,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心里上就更加放纵起来,不健康起来,就出现了种种不良现象:喝酒抽烟,赌博,上网,甚至结伙抢劫。身在他乡的家长在教育方面又鞭长莫及。如果政府学校不采取有力措施,将来会对家庭、学校、社会带来种种不利的后果。
从我去的几个乡镇各方面调查,发现这些“问题”守儿童症结是:
一.情感中的饥饿儿童
他们的监护人多事爷奶,或者其他亲戚,往往是一家能留大大小小几个孩子。这些孩子生活上还可以,达到不饥不饿不愁吃穿的标准,但是由于家庭教育隔代亲现象或者教育无负担心理,使孩子随意性大,有意无意染上一些不良习气。
二.偏远农村教师严重缺编
每所村办学校的老师多数都年龄比较大,如瓦店李璜小学的八位老师平均年龄在56-58岁,并且有些常常是带病上班。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民办转正的,本身业务素质低,教学理念落后,力不从心,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比较严重,跟不上当前的教育形势,使孩子失去了良好的教育机会。另外有些学校学生过少,如官庄的七里河学校四个年级只有50名学生,教师带校长共5人。岳庙有学生45人,教师只有3名。张庄四个年级有3名教师。
三.教育资源浪费
各个自然村级小学一至五年级学生人数约在70—150人不等(六年级都编到初中)。每个班级的人数不等,最少的一个班只有7名学生。每个学校配备的教师加校长共6-8人的占60%。低年级基本上都是包班教学,课程开展不全面,体、音、美课基本没老师。政、史、地也是基本无人讲,每期结束后,除语文、数学外,其它学科所发书本大都还是新的。
四.合并中心学校阻力大
上级安排合并中心小学,但一些村委觉得撤掉本村学校自己没面子;矛盾的另一原因是留在家中的儿童多是由老人代管的,因体弱多病接送不便,又心疼自己的孙子跑几公里路上学太远太累,所以合校阻力不小。虽然有些村校撤走了四五年级,留在家门前的孩子都是包班制。一旦老师生病,有事或开会学习,只有对孩子放假,家长对学校和教师有很大意见。
五.九年义务教育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有些学校仍然巧立名目,乱收费。有些学校借代收费名义,每期仍让学生交几十元到百余元不等的费用,教育质量又跟不上去,就有一部分收入比较高的农民,多花去5000元至8000元把孩子送到城市民办学校去;或者拖后门到城市公立学校,人情费也得2000元左右,使本应脱贫的家庭因此增加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使学生享受不了公平的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增加了城市学校超大班现象。
六、造成教师不足的原因。有一部分拿着国家俸禄的教师吃闲饭、混饭;还有落聘的“特殊人员”;有名无实的、领取工资而从事其他职业的;编排在多余机构不干事的教师,如果每个乡镇都认真调查,人数肯定都在10人以上。这些是不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通过以上几种原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宛城政府实施的农业稳区,工业兴区、三产活区的战略部署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不改变这些不合理教育现象,宛城战略部署以后将受到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少年强则国强,人民富则国富,教育是百年大计,小孩是基础教育。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大学校教育管理力度,关心“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教育部门做好“留守儿童”在校的生活学习,建立“留守儿童”全面档案与家长档案,定期让家长与学校取得联系,配合学校开好家长会、办好家长学校,教师要认真做好家访,教育部门和主管部门对学校周边环境要严格治理,对违规网吧、游戏厅,坚决关闭,让远离家乡出外打工的家长尽量挤时间回乡与教师沟通,配合学校教育孩子。
二、合理科学撤掉村级小学,办好中心小学,“留守儿童”在校寄宿
把撤并后的教师充分利用起来,把中青年教师放在第一线,让老弱教师从事生活管理、心理辅导、学习辅导、思想教育,开足必学课程,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让孩子生活、教育都得到全面关心,使之健康发展,使寄宿在校的“留守儿童”能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一个有着良好道德风气的氛围中建康成长。也让他们的家长能在外面安心打工挣钱,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合并后可解决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加大在校“留守儿童”的生活补贴
按四个行政村级小学合并一个中心小学,一般学生人数可达到350人到450人不等,按豫教人字(1986年)40号文件规定,农村小学标准班35人,每班配教职工1.4人,其中教师1.3人,职工0.1人。以最多450人计算可需任课教师13人,职工1.3人。如学生超多可把班级扩大,最多也就需要15名到18名教师,但合并后的教师可达到28人到35人,每校可剩余教师10到15人。如把剩余教师和工人作为学生的保育员、学习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寝室管理员。这样,一是解决了留守学生的一切学习生活问题,又解决了教师不足的问题,另外每年可给财政节约了许多开支,留守的儿童也可以多方面得到健康教育保障。
四、学校配备校车,解决家长之忧。
学校的撤并困难更主要的一条原因,是一部分留守儿童的爷爷辈因学校路途太远对孩子不放心。如果学校能在周一和周五由学校统一用车接送一至三年级的学生,和身体有障碍的学生(四五年级的学生可骑自行车由老师护送),保障学生安全,家长就可以放心了。虽然每个学校配备一辆校车,每年需要一部分开支,但政府如果算一算帐就可知了:学校不合并,每个学校的教师又都缺编,老师和其他资源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起不到合力作用,其实是很大的浪费。每年还得从社会上招聘上许多教师,又得花费很多钱。如果学校配车或者从社会上招聘接送车辆,按目前的情况是需要不了多少钱的。如果学校采取了措施,孩子的父母可以安心在外挣钱,每年出点交通费也是愿意的。城市的孩子不是每天都搭公交车上学么?这本账政府、家长、学校、教育部门都是会算的。学校配车会给宛城农村小学校的教育带来发展,并且不会妨碍宛城经济发展。
五、打造宛城教育平等,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充分平等合理利用教育资源,教师竞争上岗,打造品牌“明星中心小学”。可试点每个乡镇培植一至两所“明星中心小学”,逐步使农村小学达到城市小学标准,做到教育条件均等。教育投资不要过多倾向于城市,农村的学校,农村的孩子也要受到同等教育待遇。另外,工资、职称评定方面也要倾向农村,使农村教师不感到城市教师高人一等。另外可派城市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辅助农村教育。严格控制农村骨干教师调入城市,或城乡教师轮岗,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稳定。使农村的孩子和“留守儿童”得到平等的教育机会,家庭条件稍好的农民工夫妇也不必再费心地把孩子送到城市的私立学校去了,也减轻了农民工的负担。
六、政府应重视父母同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的教育。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让能在城市落户的农民工落户城市,留守在家的儿童能随父母就近安心地上学。
南阳市十中 刘国方
2009年2月12日
第二篇:教育资源
近年来,人们对教育的不断重视,使入学人数不断增加。但贫困地区学校受经济情况,环境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也越来越不适应教学的要求,以今年彭水县城中的三所中学为例:在学校校园面积不足100亩的校园中,在校生人数已远远超过4000人大关。如此庞大的学生人数体现了贫困地区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但在学校规模扩大的同时,学校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各种困难逐步出现。从整体上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和学校硬件设施存在的问题
目前,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按学校学生人数的多少拨给,所拨经费仅能维持学校的基本开支,对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场地和器材条件的改善,则远不能满足学校教育条件的要求。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农村家庭希望自己的子女得到更为良好的教育,纷纷涌进县城学校,造成了学校在环境设施条件不足的条件下,学生多,班额大(一个班人数字多达80人左右),教师在课堂上教学费力,管理难度大,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体育课,在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无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发展。彭水中学是彭水县唯一的一所市级重点中学,按理说他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但从实际上看.一所4000多人的学校,教学班70多个,可面积不足100亩,教室环境差,相互干扰大,影响了教学秩序,学校的运动场不足500平方米.绝大多数学生没有锻炼的场地。
二、教师和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学校各方面的工作也应适应发展的要求,由于客观原因,许多的教师对教学的兴趣不浓。其原因在于:由于教师待遇不高,当地教育机关管理不完善造成学校之间不正当竞争。以彭水县城的三所中学为例,大多数的教师千方百计地向彭水中学靠,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有政府的大力帮助,这所学校各方面条件都好于其它中学,教师的待遇也要好一些,无法去的教师心灰意泠,无心认真教学,许多教师不能进彭水中学便远走他乡,去寻找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转学的念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由于彭水中学是市属重点中学,生源、师资及教学质量相对较好,其它中学的学生总是千方百计地转到这所学校,所以每年的学期开始,总有一大部分学生流失,这些不稳定的因素势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把学校拖入困境。
三、教学教研工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教育行政部门专设了教研室,学校也设了年级组长,学科代头人,学校举行公开课,教研活动等,但这些活动都流于形式。虽然教学改革是一浪接一浪,而在贫穷落后地区的大多数教师却充耳不闻,安于现状,思想僵化,不求上进。许多教师也想搞科研,却找不到出路。许多教师仍然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题海战术,以求得期末或者是升学考个好成绩,以利于自已的职称晋升,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领导忙于处理自己的工作,教师忙于自己的考核而上课,谁都不愿意潜心去搞科研,没有明确教研是教学的需要。为此教学工作没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多是做急功近利的事情。另外,教育部门对教学科研也没有严格的要求,只看教学成绩。
四、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校风学风存在的问题
教师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由于教育行政机关对教师的不合理抽调和学生生源的流失,一些学校的一些科目的教师奇缺,加之教师待遇低,导致心理的失衡,教师难以集中精力在教学上。由于学校经费严重不足,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培训和学历的提高。教师的不安定影响了学生的不安定。由于好的学生流失,留下的绝大多数是多少有些问题的学生,没有一部分好的学生来带动这些问题学生,全靠教师来教育,真的太难了。厌学的学生不断增加,这势必影响了学校的校风,不少学生根本不在乎成绩的好坏,对学习抱无所谓的态度,根本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面,经常打架,出风头,打烂门窗,甚至殴打教师等现象时时发生.这种现象严重地败坏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
五、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由于贫困地区教师队伍参差不齐,教学设施跟不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尽管教师也经过各种新课程培训,但面对新教材,如何实施新课程新课标,往往不知道该怎么办?其改革效果微乎其微,其主要原因:一是教师积极性不高。推行研究性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必须有相应的教学器材。教师仅凭一双手和一张嘴而没有相关的教学仪器作为辅助,仍然保持教师讲,学生听的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思维根深蒂固,家长观念陈旧。学生是课改的主要对象,是最关健的因素,许多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形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对所学的知识不求甚解,一离开书本便一片茫然,无所适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观念差,不善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由于现在绝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绝大多数的家长要求教师严格管理学生,只关注孩子的考分,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家长的种种压力,导致了许多学生种种不正常的现象。如厌学、逃学,甚至产生自杀念头和考试作弊等等.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由于要得到高分,学生总是忽略了身体的锻炼,身体素质下降;三是学校评价制度的陈旧老化,学校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总是以考分的多少,升学的人数来评价一个学校的教学和学校管理的业绩。并未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评价学生和肯定学生。
对策建议:教育关系着国家强盛兴旺,关系着民族的未来。教育行政机关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制定出合理的的办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当地行政机关对教师的调节应该有一个宏观调控,应以有利于学校发展为前提。学生的流失应该得到有效的控制,避免学校之间的不平等竞争;提高继续教育在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只有上下同心,才能解决贫困地区面临的困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中国当代教育科研与实践》2007上,中国言实出版社(1)马毕勤 孙则亮【新课改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黄仕俊【农村小学教研工作存在问题的思考】(3)熊武术【农村中学存在目前存在的困境】
摘 要:我国在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之后,义务教育开始进入全面提高普及的新阶段。因此,西部贫困地区的普九成为当前义务教育“攻坚”的重点。本文通过分析当前西部贫困地区不能普及义务教育的原因,提出了重视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合理布局贫困山区教学点等一系列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西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问题;对策
我国农村教育在2000年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两基”目标后,将逐步进入全面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两全”新阶段。从“两基”到“两拿”,一字之差,却折射出我国农村教育整体思路、发展方向的历史性变化。但在“普九”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目前全国还有431个县尚未“普九”,其中372个县集中在西部地区。200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到2007年底在西部地区实现‘两基’,西部地区‘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到2010年,西部地区所有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实现‘普九’目标,全国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因此,本文通过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期望进一步坚定我们对这些地区全面普及义务教育的信心,并认清这些地区在普及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笔者通过参与世界银行的“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评价”课题,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和隆安县的义务教育状况进行过实地调查。本文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
一、研究的背景
都安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偏西,总面积4095平方公里,其中大石山面积占 89%,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都安县是集老、少、山、穷为一体的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全县由大大小小的15340个弄场构成,其中有人居住的7959个,素有“千山万弄”之称。全县辖20个乡2个镇,247个行政村,7202个村民小组。聚居壮族、瑶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全县总人口为626018人(2000年农业人口58837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3,9%)。壮族人口 463701人,占总人口的74%;瑶族人口135278人,占总人口的21.6%;其他少数民族人口都在4万人以下。受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都安县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困难,教育文化落后,目前全县尚有12.5万人未解决温饱,有28.7万低收人人口,是全区2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目前,该县有高中3所,在校学生5032人;初中22所,加上联中(小学初中连在一起)一共41所,初中在校生26645人;完小252所,民办小学4所,教学点867个,在校学生64075人。都安县教育发展缓慢,据该县教育局提供的数字,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2%,还有8%的适龄儿童不能上学,小学辍学率达22%,初中辍学率达40%。该县计划于2006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隆安县位于南宁市西南,总面积2264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其中6个镇,7个乡),129个行政村,1358个自然屯,居住着壮族、瑶族、苗族等士0多个少数民族,其中2/3的人居住在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大石山区。全县人口为375561人(据2000年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97%。该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以种植甘蔗为支柱经济。全县有5个乡镇分布在大石山区,耕地面积少且极其贫瘠,素有“一分土地九分石”之说。该县也是全区2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自然环境差,资源贫乏,经济结构单一,该县经济发展缓慢。2001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99908万元,人均2703元;县财政收入11188万元,人均财政收入303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元。
隆安县全县有3所普通高中,2所私立学校,有420个教学点。初中10%的学生辍学,小学辍学率也偏高。该县计划于2008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从上面的介绍中不难发现这两个县的一些基本特征:经济发展缓慢,地理环境恶劣,少数民族聚居,群众生活条件差等。这些年尽管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九五”期间和“十五”期间的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等来帮助解决义务教育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普及义务教育的难度仍然很大,仍有相当一部分贫困和处境不利的学童在接受义务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困难,突出表现为农村贫困地区辍学率偏高、小学毕业生入初中的比例偏低、部分学生难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成绩等。下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描述与分析。
二、普及义务教育的障碍分析
1.家庭经济困难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在对都安、隆安两县的调查中发现,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家庭经济困难。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89。4%的被访教师认为经济上难以负担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家庭经济困难对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阻碍主要体
现为两点:
一是部分家庭难以负担基本的教育杂费,因此不得不让子女退学。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广西贫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往往十分恶劣,农业收成很低,很多瑶族地区家庭的全部家当只值一两百元钱。很多家庭维持基本生活尚且困难,要供子女读书就更不容易了。瑶族地区辍学情况比较严重,主要原因是经济条件差。国家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实行一费制后,学生辍学情况有所好转,但仍有许多学生交不起费用。二是许多贫困学生因为要帮助家里干活或出外打工,不得不在小学或初中阶段中途退学,相当一部分学生读完小学就不再继续念初中。为了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很多14、15岁左右的初中生出外打工,这也是初中生辍学率高于小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阻碍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落后思想观念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家长不重视孩子上学,甚至产生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二是家长有重男轻女的观念。通过问卷调查显示,两县94.5%的被访老师认为“有些家庭或村庄不重视孩子上学”是不利于农村孩子上学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实地访谈调查中也了解到,贫困地区尤其是特困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往往没有充分意识到让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重要性。重男轻女的观念在广西的部分贫困地区尤其是在瑶族地区影响着女童接受义务教育,如都安县隆福乡几个瑶家村寨的女童入学率远远低于村里儿童的平均入学率,瑶族女生上中学的也比较少。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24.4%的教师认为重男轻女的思想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
3.办学条件差,校点分散。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广西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0.8%,因此教学点特别分散。目前全区有教学点21260个,其中1个教师的教学点11826个;2个教师的教学点4325个;3个教师的教学点2341个;5个学生及以下的教学点1241个;6—10个学生的教学点649个;11—15个学生的教学点4092个。由于教学点分散,山路崎岖,因此学生上学行路难,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在同时受到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思想观念的影响下,这种办学条件的客观限制就会阻碍贫困与处境不利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在对教师的问卷调查中,有62.5%的教师认为办学条件差是不利于学生上学的主要因素,有49.8%的教师认为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上学困难是不利于学生上学的主要因素。
4.部分学生对学习缺少兴趣甚至厌学。据隆安县教育局介绍,该县厌学的学生比例约,15%,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差,缺少基本的体育设施、图书、实验仪器,教:质量差,学生觉得读大学无望等。
5.部分教师知识能力和教学能力差,教师队伍不稳定。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贫困地区部分教师的学历层次偏低,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培训,教学能力较差,这是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产生的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甚至厌学,在辍学学生中占有很大比例。同时在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承担重要职责的代课教师的工资待遇偏低,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解决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问题的对策
根据贫困地区义务教育中出现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要在这些地区实现全面地普及义务教育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1.重视包括教室在内的学校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善与维修。鉴于这些贫困山区的小学和初中危房较多的实际情况,尽管自治区正在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但该工程的经费远远不足以全部解决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危房问题。自治区教育厅所规划改造的中小学危房,主要是 D级教室危房,而实际上影响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上学和学业成绩的物质基础不仅是破烂不堪的教室,还有影响师生健康的破旧的宿舍、食堂和厕所。经过实地研究发现,许多学校的师生宿舍、食堂和厕所也是危房。因此,提供资金对此类基础设施进行新建、改善或维修,减少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困难,有助于降低贫困地区学校的辍学率。
2.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代课教师多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这些地区的代课教师往往占到该地区中小学教师的约三分之一。尽管这些代课教师中许多人认真教书育人,甚至成为有些学校的骨干力量,但他(她)们与学历和职称相似的公办教师在报酬上的巨大差距(相差大约4—5倍)不能说不是影响学生上学和学业成绩的—个不利因素。笔者认为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可以结合当前正在进行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人事制度改革,结合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淡化公办或代课这种身份上的区分,主要从岗位管理和合同管理人手做工作。这样既可以将不合格的人员清理出教师队伍,又可以将优秀的临时聘任人员稳定在贫困地区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从而改善代课教师的待遇,提高他们实施义务教育的积极性。
3.发展远程教育,重视卫星电视、影视在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作用。从我们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情况来看,尽管“九五”以来都安和隆安两县都重视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但由于贫困山区教师到县城参加继续学习难以解决路费和其他费用,从成本一效益的观点来看,以地区为单位发展卫星电视在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中的作用是经济有效的。地区高师院校有条件成为卫星电视的中心,依托地区高师院校远程教育的优势,把高师远程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因此,投入经费加强现有高师远程教育设施建设,同时将一定的经费用于乡中心校的接收设备,依靠高师院校的硬件和知识信息资源优势,搞好贫困山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4.重视扶贫与“普九”的结合,把“普九”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从实地调查来看,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基本是脱节的。贫困地区的扶贫工作应当把发展基础教育作为其应有的内容之一。在扶贫资金中,应该划拨一部分用于贫困家庭儿童的教育上。例如,为特困家庭学生设立助学金,帮助他们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又如,在初中教学内容改革中加强职业准备教育,这可以与扶贫工作的某些经济开发项目结合起来。这样,通过加强扶贫机构与学校的联系与协调,既能促进贫困地区的早日脱贫,又能加快普及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
5.合理布局贫困山区教学点、完小和中心校,建立网状基础教育系统。贫困山区的教学点远远多于完小和中心校。撤并一些教学点,完善村完小是必要的,但撤并教学点要实地考察,充分考虑年幼儿童走读的实际困难,不随意撤掉一个教学点。根据调研县有些教育行政领导的意见,贫困山区山高路险,山村距离村完小较远,家长不放心儿童上学,因此,保留教学点是上策。关键是要加强村完小、尤其是中心校与教学点的联系和管理,建立中心校一村完小一中心校的网络,提高普及小学教育的质量。
6.发挥贫困县教师进修学校(或中师)在山区小学教师培训中的作用。根据我们的实地调查,隆安县教师进修学校近4年来利用假期和周末送教下乡的经验值得推广。贫困县
小学教师的非学历培训可以充分利用县教师进修学校(或中师)的资源,使贫困山区小学教师有机会学到教育教学经验和知识。在国家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中,小学教师非学历培训的重点将转移到对新课程思想理念和教材内容与结构的理解上,使他们树立新的课程与教学观。这项工作让各县教师进修学校来承担将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7.加强学校“软件”和校园环境建设,让学校成为吸引儿童的地方。学校既是读书的地方,也要成为儿童生活和成长的地方。调研发现,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极度缺乏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缺少音乐、体育、艺术器材和设施。从实地考察的两个县的“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学校的经验来看,加强学校“软件”(系指书籍、音、体、美教育仪器和设施等)建设和校园绿化规划,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兴趣,使学校成为吸引儿童的地方,是制止辍学、厌学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有力举措。
第三篇:落实数字资源应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落实数字资源应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中馆驿中心学校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材料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充分发挥“三通两平台”的效益,使用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设备和优质教育资源,切实解决我镇教学点师资短缺、师资水平不高的实际困难,促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中馆驿中心学校结合实际,加强管理,严格要求,确保教学点数字化资源应用落到实处。
一、扎实开展培训,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能力。
我镇的教学点大多设在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地方,教师年龄偏大,大多没有接受过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培训,对“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配备的设备不了解不会用,特别是一些年龄较大的老教师更是习惯了粉笔黑板加教材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做好培训工作,中心校选派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送教进点,现场教学,包教包会。
1、亲身感受转变思想。通过骨干教师现场演示,让老教师亲自体验触控一体机操作的简单、方便、快捷,打消了他们思想上的顾虑。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他们一个个跃跃欲试,学习兴趣高涨。彭畈、曹坳、喻岗等教学点教师兴趣就很高。
2、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从最简单的开机关机,到现成的网络资源、硬盘资源的播放,再到数字资源的整合以及课件的设计制作,由易到难,在学习使用中逐步提高。如曹坳教学点的金修新老师,已经能搜集、筛选、整合多样化的资源进行教学。
3、反复指导人人过关。针对年龄偏大的教师接受较慢、记忆较差的特点,中心校要求骨干教师要反复多次耐心指导,手把手地教,对参训教师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让所有教师都能较熟练使用设备进行课堂教学。
4、互相交流共同进步。通过教学点所有教师互相学习,探讨学习方法,交流心得体会,达到共同提高。
二、落实资源使用,切实提高教学点课堂教学的效益。
教学点师资配备不足,教师年龄老龄化问题严重,学历普遍偏低,知识结构陈旧,体、音、美等专任教师匮乏,普遍存在开不齐课的现象。很多教师遵循传统教学模式,注重单一的知识传授,教育观念落后,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求。中心校要求教学点的教师加强数字资源的应用,积极探索数字教育资源的课堂教学模式变革,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1、转变教学观念。数字教育资源具有集信息于图、文、音、视、动、色为一体,综合表现力强的特性,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多媒体的音效、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入境动情,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让枯燥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干涩的问题变得生动有趣,难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学到的知识更加丰富多样。恰当地运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教学比“一张黑板,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和教鞭”的传统教学模式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能够促使学生快速、高效的获取知识,发展思维。
2、保证教学时间。为了让教师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利用数字资源进行教学,中心校规定教学点每个班每天至少利用数字资源上一节课,每周每班至少组织学生看一到两场电影或动漫。
3、开齐教学课程。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覆盖小学1—4年级语文、数学、英语、品德与社会、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有利于改善教学点的办学条件,促进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有了资源,不仅解决了教师普通话和英语发音不标准、汉字书写不规范等问题,而且让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也有条件进行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加强教学研究。通过上示范课、交流课、汇报课等方式,促教师们逐步掌握设备使用、数字资源下载和教学应用,电子教案制作等,顺利实现数字资源的教学应用。为了加强薄弱学科的教学研究,中心学校正在进行“一点一门课”的尝试。例如,彭畈教学点周坦芬老师的音乐课、湖田畈教学点张义华老师的美术课、曹坳教学点金修新老师的语文课已经成功试讲。
三、加强后期管理,切实推进“数字全覆盖”项目的发展。
当然,我镇教学点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应用毕竟还刚刚起步,离“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一点一门课”的目标还有较大距离,但中馆驿中心学校将会以更加坚定的态度,更加得力的措施,加强管理,积极推进“数字全覆盖”项目的建设。
1、重指导求实效。做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应用过程的指导和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点项目落实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项目建设质量,使设备和资源在教学点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得到有效使用。
2、强管理保运行。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做好防盗、防潮等工作,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添加如小型投影仪等设备设施,以方便教师使用。
3、调师资促更新。教学点的教师年龄偏大,计算机基础薄弱,中心校将通过加强教师交流等方式选派更多优秀教师到教学点任教,合理调整教学点的师资结构,促进“数字全覆盖”项目健康可持续发展。
第四篇: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加快农村学校发展(xiexiebang推荐)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发展
――浅谈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青田县腊口镇党委书记陈章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人大代表、各级媒体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以及农村辍学率的不断升高却折射出人们对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期盼。
城乡教育均等化是当今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长期以来,由于受“先城市、后乡村”、“先重点、后一般”教育观的影响,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显。如果各级政府和教育界不正视这个问题,素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步履维艰。下面本人结合腊口区域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自认为能促进教育均等发展的认识,请大家指正。
一、城乡教育发展均等化的制约因素
腊口镇地处青田县的西部,毗邻丽水,330国道与瓯江贯穿全镇。全镇辖 21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总人口
2.1万人。镇党委、政府重视教育,大力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撤并学校,优化布局,实行规模办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只有一所基础教育学校——铁资中学教育集团,下设石帆校区,另有乡镇成人技校1所,民办幼儿园10所。铁资中学教育集团教职工150多位,来自章村、祯旺、舒桥以及丽水塔下和水东等地的学生共3000多人。
(一)乡村农民法制观念淡薄是制约城乡教育均等化的群众基础。
据一项有关教育法律知识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群众对《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内容稍懂一点的只占11%,茫然不知的却占89%;对子女的期待和要求,有60%的学生家长认为“学得进就学、学不进的就早点出校门去挣钱”。群众教育观念低级滞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难以形成,学校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学校在水一方,社会非良性的大气候多少影响着学校健康发展的方向。
(二)农村师资队伍不稳定成长是制约城乡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根源。
农村的教师待遇普遍低、生活环境差,致使新分配来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刚来就想走,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则想方设法调往条件好的学校。好的教师走了一个又一个,培养骨干教师的速度远远小于调走的速度,致使经济欠发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主要靠新分配来的教师和以前民办转正的教师凭苦力支撑着。根据调查,腊口石帆校区46位教师中,40岁以下的仅占15%,而85%的教师是50岁以上的。这些学校由于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把现在仅有的教学设备、设施利用率又不高,教研组织缺乏骨干力量而没实力,正像有人说的,老课程标准都还未学好,新课程标准又来了,怎么个贯彻法。教学改革难以出成果,与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不足是制约城乡教育均等化发的持续动力。
教育的均衡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前几年,因腊口经济普遍滞后,当地乡政府能保证教育费附加完全用于办教育就算不错了,很难从乡财政上抽资发展教育。近年来,教育部门实施了“县管为主”的办学新体制,县委、县政府及当地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学校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增添缓慢,诸如学校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仪器的配备更新、药品添置、图书订购等,所需资金没有来源
保证。生活和教学硬件更是如此,比之经济发达乡镇,教学设施现状差距明显拉大,与城镇的教育更不可相提并论。
(四)学生无法享受公平教育是制约城乡教育均等化的微观因素。
在边远农村,还有很多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正常享受法律赋予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力;在校生中,校际之间在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生活待遇等方面也存着较大差距,而且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不断扩大。还有因人为因素造成一批学生流失,致使同在蓝天下的学生未完全享受公平的教育。
二、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对策
要想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发展, 必须通过制定学校建设标准的法规规定, 让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 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 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 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以满足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的需要。
(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
实行撤、合、并、建同举, 把边远的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办学效益, 还可以让那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 以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一些在师资、环境、设施等相对较为完善,起点更高的城市学校通过下乡支教、送设施下乡等举措,帮扶支持农村学校,让薄弱学校迎头赶上奋起直追,逐步好起来,才能切实改变校际间发展失衡的状况。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
要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 学校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学历提高、继续教育, 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 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 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或示教, 同时, 还要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
班进修。通过师资轮换,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再次,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教师福利待遇统一的标准。最后,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可组织教师通过观看教学光盘, 学习模仿名师的教学, 因地制宜, 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优化校网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在“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之下,决策部门务必深入调研、吃透政策,选准类似集散中心的学校,果断撤并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学校,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教育集散地。引导地方政府领导大可不必把学校撤并作为有失当地民心的败笔生怕有违政绩而设法阻挠优化校网布局的进程。
(四)、树立品牌意识,扩大优质教育辐射力。
推进撤并后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一要通过撤并后的中小学校建设的标准化机制,减少一批学校,改进一批薄弱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新的起点上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二要突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的功能,形成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在腊口片共有5个乡镇7所中小学,铁资中学可谓“一枝独秀”,但并未形成全片共荣的春天。我想务必做好“两手抓”,一方面抓好铁资中学的实现跨越式发展步伐不放松,对内不断加强各项建设和科学的管理;对外极力塑造铁中发展新形象,全力打造青田西部教育名校的牌子;另一方面,创设系列教育平台,全面发挥铁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以强扶弱,状大优势学校群体的目的,以达到“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三要通过派遣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参与管理或任教,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或挂职帮教,以及送教下乡活动等,帮助薄弱学校教师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加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四要通过“联合办学”、“联合办班”、“合并重组”等形式向
薄弱学校进行优势辐射;五要做好教师科研的指导与交流工作等等。
(五)关爱弱势群体,创造公平教育的机会。
一个孩子只是一个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全部的希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抓人人过关,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老师的共同任务。首先,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经费上要采取“减、免、缓、助奖”等的办法,在精神上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手拉手”活动,不让有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精神孤寂而失学。杜绝教育的荒原,让“每一枝野百合”都拥有同样明媚的春天。其次,要为学生心理活动导航,通过各种教育疏导,使师生更显爱心,减少因厌学、怪异心理的产生而辍学。其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行,为他们创造“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广阔天地,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情,不偏废任何一个在校生,不放弃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促进学生个体在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同时,我认为,乡村的义务教育的任务并不培养标准化的专门人才,而是培养任何人才首先都必需的最基本的普遍的文化背景和修养,陶冶和协调学生和谐发展,首先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成才气候和土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因面,对于大多数未成年的学生而言,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均衡的教育机会和全面的文化知识背景。实现教育均衡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国家必须制订好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确保教育均衡的实施。此外, 还须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择校**”、“生源大战”、“艰苦的应试操练”等不再是农村义务教育市场上最亮丽的教育景观,城乡教育均衡这一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二〇〇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2015“宽带中国”战略加快落实
长春电信20M光纤宽带
2015“宽带中国”战略加快落实
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召开“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全面部署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深入推进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建设网络强国和制造强国。此次“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为持续推进宽带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是适应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中国电信也严密部署“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加快并落实各地区宽带政策,中国电信吉林公司以宽带中国战略为契机,大力推广天翼光宽带,提速减费政策。
吉林电信本次提速的力度更大,用户范围更广,用户体验也更好,而说道价格,买明星机,即可免费使用20M宽带,而优惠更低至六折!优惠不只是明码标价中的实惠,还有隐性的价值优惠。据悉电信20M光宽带的下载速度最高可达2.5MB/s。上网购物、看电影、玩网络游戏、下载软件、QQ聊天……在20M网络环境下,所有软件完美流畅运行,完全不冲突。因此有人表示,有了20M宽带,再也不用为各种下载软件的“会员”“VIP”续费,这也成为一笔隐性的价值优惠。
网络好,服务优更成为其不可多得附加值,中国电信吉林公司拥有成熟稳定的基站建设,数百名宽带网络专家,近万名专业网络维护员工。这些都成为宽带稳定输出的有力保障。近年来,中国电信吉林分公司更加大了日常监督管理力度,严厉打击盗用网络行为,以确保客户使用的是高速独享宽带,让用户真正实现享受独享宽带的速度,支付共享宽带的价格。共享宽带价格优惠,却存在一个弊病,一个机架内甚至是几个机架内的所有服务器合用一定量的长春电信20M光纤宽带 长春电信20M光纤宽带
带宽,而有的服务器会抢占比较大的带宽,这就会影响其他服务器的带宽使用。中国电信20M独享宽带,因为独享所以更快,因为优惠所以更好。
无论从稳定极速的网络,还是超高的性价比,天翼光宽带已经成了消费者的首选产品。看电影、玩游戏、传文件、语音视频……畅享极速网络,就选天翼光宽带。
中国电信正在积极打造面向未来的高速宽带网络,网络能力显著提升。公司以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契机,持续推进宽带光纤网建设,提升宽带网络竞争优势。2015年,中国电信吉林公司携20M天翼光宽带向全新网络时代进发,以“速度快,价格低,网络好,服务优”四大优势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国宽带这一伟大进程注入一份新的力量。
长春电信20M光纤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