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发初三学生思品课积极发言策略探索_1
激发初中生课堂积极互动交流的策略
摘要: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课堂教学要确立“学生为主体”。新的课程改革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平等地对话和交流。在现实中初中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积极性普遍低下、互动不足。本文就学生课堂互动交流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教法的改进、语言表达的引导示范、学生心理障碍的突破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互动交流 对策
目前,我市正掀起学习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的热潮,我校也组织老师学习杜郎口的先进经验,观看杜郎口的课堂教学录像。学习后,大家收获良多。尤其是杜郎口学生的学生在课堂上展示出的风采,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在课堂上,杜郎口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声音响亮;热烈讨论,积极辩论;争相抢答,欢声雀跃;多种角度,实践创新;笑逐颜开,欢乐课堂。不久前,笔者参加了市教学基本功教学类A级考核。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课堂上,不由自主地重复过去的教学行为:教师“灌”知识,学生被“灌装”;师生之间只存在“是”“对”之类的问答,没有真正的合作与交流;课堂气氛沉闷,没有生命的活力。而更多的一些老师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学生课堂互动交流随心所欲,老师缺乏组织引导,学生无论怎样回答问题,教师总是给予廉价的鼓励和表扬,课上热热闹闹,笑语不断,但学生的收获却十分了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无法实现。为什么新课改所追求的师生交往、平等对话、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在一些老师的课上难以实现呢?笔者认为,一是有些老师的观念尚需更新,对师生对话交流主要是对学生参与互动交流的意义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二是教师缺少对学生互动交流的有效指导。笔者不揣浅陋,试就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改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可言
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在课堂上拥有绝对的权威,课堂几乎没有互动交流。学生的发言除了极个别的主动提问外,大都是在回答老师的提问。那么老师为什么要学生回答呢?目的无外乎这样几种:一是促使学生提高注意力,二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三是设问,让学生的表达来迎合教师的提问。课堂教学被简化为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单向过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状态不活跃、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此种状况,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正确而全面认识互动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价值。首先,培养课堂互动交流能力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美国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每个人都至少具备语言智力、数理逻辑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智力、身体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知智力,这一理论被称为多元智力理论。课堂互动交流除了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勇敢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坚持真理的品质;独立思考探究的品质。其次,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课程的开创。美国当代教育家小威廉姆·多尔认为“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的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课程是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发展过程”。再次,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新课程提倡“教学是不断生成的,在课堂活动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秩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叶澜教授提出了学生是教学资源可以而且必须进行深度开发的观点,并将其分为互动性资源、生成性资源等六类。其中,所谓生成性资源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课堂上即时产生,是在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最后,学生互动交流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高效学习方式的有效实现。
二 突破心理障碍让学生敢言
青少年在课堂互动交流不积极,除了外部原因之外,还有其内在的心理原因。进入初中后,环境的改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陌生感”和“害羞感”,他们羞于表达;学习内容增多,学习要求提高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上的紧张感、恐惧感,久而久之,厌学情绪的产生也就在所难免,他们懒于表达;独生子女家庭的环境所造成的青少年孤独、冷漠、自私的心理,不屑于表达;进入初中,自我种意识发展,一方面促使他们愿意通过生活交往去求得别人的了解与同情,另一方面也使得他们不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秘密轻易地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形成心理的闭锁性与交往需要的矛盾。④同时由于交际的直面性、交互性、情感性,学生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口语障碍。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障碍,教师要用一颗热情真诚的慈爱之心真情呵护每一位青少年,消除他们因为环境、内容变化而带来的某些陌生感、紧张感、恐惧感。激发他们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的心理意识。营造一个友爱、平等、友助,充满情趣的氛围:随时准备奉献一句真心鼓励的话;减少“是非”评价;更多一点接纳和倾听,鼓励和赞赏。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评价自己,评价他人,评价老师,在评价中学会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体验“互信”、“互励”、“互赏”。
三 创设民主平等课堂让学生乐言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论,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平等、权力上平等。因此,我们应该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课堂。
首先,尊重学生的人格,做学生的朋友。老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区别。要搬掉“严师”的架子,少一些规矩,多一些“人情味”。教师踏进课堂应该面带真诚的笑容,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一份真诚、一份亲切、一份关怀和欣赏;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的表现真情的喝彩;对学生的错误处理要恰当,切不可侮辱其人格。
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做学生的欣赏者。摒弃“学术权威”的形象,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超越”。教师要做组织者、引导者和欣赏者,让课堂成为学生表现才华的舞台。要允许学生暴露其不足,不要期望从学生嘴里能得到“标准答案”;要恰当肯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标新立异”或“异想天开””;要让学生“我的课堂,我做主”,畅所欲言,激发思维,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再次,尊重学生的认知,做学习的促进者。尊重学生旧有的认知、经验、思维,充分估量学生的潜力。成人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过程不一定适合初中生;成人的情感体验,初中生限于所处时代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未必就具有类似的感受。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思维、情感特点,针对重点、关键的内容,在学生思维的矛盾处展开探讨,形成思维高潮,走进学生的思维特区。教学过程要精心预设,注重生成,真诚地展开与学生观点的交流,对于学生的每一次发言都要仔细聆听,努力理解学生的想法和意图,真正尊重学生思维,不误解学生。
老师只有由“权威的代言人”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向,学生才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与召唤,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四 优化课堂提问让学生能言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将知识问题化,“思维自惊奇和问题始”,问题是教学展开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问,优化课堂问题。首先,坚持适度原则,设问有的放矢。适度原则是就问题的难度而言,如果所提问题太难,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的心理; 2 太简单又激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必须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维果茨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为新的现有水平,这对教学提问如何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其次,铺设梯度,拾级而上。课堂中难免有些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和复杂,学生不易理解,因此,讨论时可以采用层层分析,步步深入的方法,降低难度,使他觉得有话能讲,也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激发求知的欲望,从而更加主动地探究和学习。
五 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畅言
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要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可以在教学中精心为学生铺设互动交流的舞台: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发共鸣;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习欲望及表现欲;名人故事启发,激励大胆发言;成立互助小组,各组展开竞赛,每周进行评价表扬。大胆改革教法,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杜郎口先进教学经验,努力解放思想,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实施“助教”教学法,在教学中凡是遇到学生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行师生换位,让学生走上讲台,当一回“助教”,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特长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实施讨论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自由提问”和“自由辩论”等活动。要求学生自主自由地在课堂上提问或发表对某一问题的看法。这种自由讨论教学形式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有利于思维火花在碰撞中迸发。丰富的课堂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
六 注重示范指导让学生美言
初中生思维不够成熟,语言表达能力也不高,而初中生又处在追求尽善尽美的年龄,因自信不足对表达缺乏主动。这就需要老师平时对语言表达给予示范、指导。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做到:发言时应该干脆爽快而不扭扭捏捏;语言应清晰流畅而不含糊结巴;思维清晰、中心突出而不东一榔头、西一棒。表达要大方:培养自信品质是学生大方表达的前提,培养文明的礼仪、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方表达的保证;培养高雅气质是大方表达的根本。表达要力求准确:课堂教学要能说好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力求避免地方方言;减少表达的差误,在语言的规范性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培养准确表达能力,还要在语言的逻辑性上做指导。比如,用完整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不能辞不达意;有条理,不能东一句,西一句,想到哪说到哪,;学会从多角度回答问题,学会用逻辑组织语言;学会使用学科专业术语回答问题。通过示范指导让学生语言的形式与内容相和谐,体态语言与口头语言相得益彰,在课堂上展示“文质彬彬”的学子风采。
总之,教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师中心”、“课堂主角”观念,走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民主平等的互动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主表达、自主探索,让学生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的课堂中快乐学习、和谐发展。【参考文献】
①(小威廉姆E 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5.)
②(迟艳杰.教学本体论的转换——从“思维本体论”到“生成论本体论”[J].教育研究,2001,3)③钟启泉、崔允漷、张华:《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07页。④章志光 :《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529页。
江苏省高邮市界首镇界首初中丁文龙收、联系电话:***、联系电子信箱:xyzdwl123@126.com
第二篇:尊重学生,激发情趣,提高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
尊重学生,激发情趣,提高思品课教学的有效性
政治组:郭发学
现代教育提倡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性,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发展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与此同时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尊重学生的生存方式,尊重学生独有的文化,将学生看作有尊严、动态成长的独立个体。
课堂是一个传播知识的地方,但学生在这里期望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更多的来自教师的真诚的爱,和在学习中给予的点滴关怀与支持。通过学习互助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让得到情感上的满足,燃起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条件之一”(夸美缪斯)。针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运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就要我们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借助于多媒体、投影、录音等教学辅助用具,设置巧妙的悬念、组织竞赛、表演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创设教学情境,还可以采取自主探究的方式,行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达到快乐学的境界。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不参与、不表现的时候,教师要通过教学语言点拨引领的吸引力,激发学生动机来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备课时候教师要尽量减少模式化的教学设计,让真实的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觉得学习是内在需要,能学以致用,变被动学习为乐学和我要学。
二、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鼓励展示和评价,培养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三者之中,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建构“绿色课堂”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内容与形式的封闭,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合作是实现研讨和探究的手段,这又包括教师与学生合作和学生与学生合作两种方法,依靠学生自主动手活动、实践、合作与交流去实现教学任务。
首先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把自己看做学生中的一员。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设计相应对策。这个过程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还能使教师了解到学生的需求,掌握学生的情感状态,把握学生的现有水平,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时,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真正做到了师生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的沟通。比如,在讲到我国的资源形势这个课题时,因学生队这一话题从小就耳熟能详,所以在处理这部分知识时我就安排了小组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学中给他们时间来展示各种资料,如学生课前调查准备的视频、漫画、文字材料等,通过小组间的评价互动实现资源共享,培养主人翁意识,引起共鸣。
其次合作学习的课堂,是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认知感受与情感交流的平台。课堂上学生本身就是一笔不错的的资源,学生有差异,那么教师在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就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标准,在教学环节的设置上也应体现着这些不同层次的铺垫,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参与的机会,多点探究空间,多点实现自我的满足。合作学习这一环节,学生之间的人际沟通会形成多方面的信息互动,众多的信息供每一个学习个体参考、选择和学习,从而实现互相影响,互相教育和自我教育。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又建构起了新的知识,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并由此产生新的疑问。这时,教师应适时介入,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或以平等的态度陈述看法,或以简洁的提问因势利导,以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和认识,引导学生在个体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文本,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样,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就形成了平等对话、师生互助、师生与文本互动的格局,课堂学习就会变得民主、自由、轻松、愉快。
总之,尊重学生,培养个性差异,构建思想品德课堂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减少学习的负担,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第三篇:探索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探索在小学思品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
学习的策略
抱由镇光明小学
王晓继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自主学习对新课程的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现代教育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的潜能。具体表现为:
1、自主学习能激活、诱导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心态的形成。
2、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自主探究,可以更自觉、更深刻、更持续地掌握学习的内容,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自主学习能让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信仰得到充分的形成。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激励下,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自我评价,构建教与学的互动模式的教学方式。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就应该建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激励机制,最大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和氛围,从而使我们的教达到不教的境界。下面我就根据我所设计的一节思品课来谈谈我在教学中所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 第二课 我们的校园
一、主题目标:
1、熟悉自己的校园,增进对学校的了解与亲近感。
2、了解学校中与自己学习生活关系密切的设施、设备等。
3、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校园探密活动。
二、活动准备:
1、结伴参观学校的各种功能室,猜一猜有什么作用。
2、多媒体课件、校园相片。
3、各种设施名称的小纸条。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策略一:激发兴趣)同学们,开学三个星期了喜欢我们的校园吗?我们都要在这所学校里度过六年的时间,我们都要共同爱护我们的学校,你对我们学样了解多少呢?你知道我们学校有哪些场室,这些场室各有什么用处,你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认识:我们的校园(板书课题)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了兴趣,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而思想品德教育的瓶颈所在也是兴趣问题,所以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问题至关重要。)
(二)“小小探密员”汇报,初步了解校园(策略二:学会探究)
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一项任务给大家,让你们做一回“小小密探员”结伴去参观各种功能室,下请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到了电脑室,里面有电脑,我看见高年级的哥哥姐姐在电脑里画画,可好看了,我想快点长大,好快点到电脑室上课去。
生:我去了图书室,里面有好多好多的书,可好多书名的字我都不认识,我要好好学习,识多一些字,好快点能看懂图书室里的书。。。。师:这些小小的密探员真不错,了解了我们学校的那么的功能用室。不过我们学校大着呢,除了你们说到的这些,还有好多你们不知道的,想知道吗?
(此环节我利用一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的心理,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索校园的环境,从而对校园环境有所认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学生只有自主学习,善于探究,善于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创新,这是未来具有竞争力人才所具备的关键素质。
探究是一个围绕“问题”展开的活动,是逐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知识。)
(三)一起看看我们的校园,深入了解校园(策略三:学会参与)
你们想参观我们的学校吗?现在我们跟着摄影师的镜头一起去参观我们的校园。然后分组讨论。
(四)深化扩展,进一步了解校园各地方的作用
1、课件出示图书室的图片
(1)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怎么做?
(2)分组讨论:要安静,不能大声说话,拿放东西要轻。。
2、课件出示喝水处的图片
(1)来到这个地方,我们要怎么样做?
(2)分组讨论:要排队喝水,要做到互相谦让
(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我在教学前精心设计富有“参与”气息的课堂教案,此环节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分成小组讨论让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是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建构和应用知识;接受、内化道德、审美观念和价值;掌握思想方法,提高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自身的发展。假如没有学生个体积极参与,没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体验和内省,那么,道德观念的内化、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将是一句空话。
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适时创设冲突情境,设置疑念,让学生去讨论,去合作,在情境冲突中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通过创设冲突情境,促使学生发现问题,积极地去解决问题。)
(五)紧密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什么?出示写有教室物品名称的条子,先由学生对照实物贴一贴
2、玩游戏:把写有校园设施名称,使用情景的条子分给学生。由一名学生介绍他纸条上的内容,与情景或设施对应的学生起来做朋友。
3、集体评议。
(六)画校园,表现自己对校园的爱
1、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地方,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2、多媒体上展示学生的画,让该生说说自己画的内容。
(七)课外延伸:试着和同学一起找找学校里的这些地方。每找到一处给自己奖励一朵小红花。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指出:“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许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当学生的认识、动机、行为都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时,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就能促进其思想品德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第四篇:初中思品课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及解决策略
初中思品课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及解决策略
浙江省奉化市城北中学竺云庆邮编31550
4摘要: 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容易落入单纯的“传授”“、灌注”的教学模式。为改变不少学生不喜欢思想品德课, 我针对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学生出现学习倦怠的现象进行思考,浅谈解决它的方法。
关键词:学习倦怠;现象;原因;策略。
一、思品课学生出现倦怠的现象
1、学生现象:
(一)心理情感
学生的思品学习却常推委、拖拉或希望同学帮忙,同学间常出现抄作业现象。学习中思想常常走神或学习时间内干其他事情,学生学习有了一知半解就感到满足,致使部分学生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学生学习不注重方法,分析问题思路杂乱,表达东拼西凑,思维不严谨。
(二)课堂学习
好动,爱讲话,课堂注意力难持久,自控能力差。思维简单,针对问题常常冲口而出,答非所问。学习的交流、讨论往往人云亦云,难树己见。观察分析无耐性,不细心,往往被问题的表面现象或假象所迷惑。学生不关心课本和练习、作业,考试不关心,应付完成。
2、教师现象:
第一、有些教师的课程观念落后,就教材教教材,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重点,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缺乏创新,实施课程没有个性,不知道如何创设课程情境,课程创造能力不足。
3、学校现象:
农村初中普遍缺乏专业教师,教师队伍水平低下,虽然思想品德是中考科目,但分值少,不被重视,初一 初二均由其他学科老师附带,教学质量难免受到影响。由于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资源极度缺乏,已经严重影响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施及教学质量的提高。
4、社会现象:
社会大环境影响,社会整体上对思想品德科学认识普遍不到位,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教师和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
二、思品课学生出现倦怠的原因
1、学生原因:
第一、缺乏学习兴趣
在初
一、初二,思想思品德原本就不是初中主要考试科目,一些学生就不端正学习态度,睡觉、看小说、写情书、听音乐等等,学生在思想上就不予重视,再加之,一些学生自身比较懒惰、好逸恶劳、意志力薄弱,不把思品德课及作业当回事,不预习、抄袭、甚至不做作业的现象屡见不鲜。致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倦怠现象。
第二、缺少参与活动
一些同学的课本,从头到尾“一尘不染”没有任何标记,自学教材时就像看
小说一样,就是把要学的内容读一遍,再简单的内容也要等老师讲过才算数,因此学生缺少参与活动,自主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2、教师原因:
第一、思品德课不重视
思品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初一,思品课常其他课所替代,思品课老师自己也不重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进行简单的讲解,没从心理认真的端正学习思品德的态度,这样导致学生获取的知识狭隘,打消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
如今,初中思品德教学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讲、学生听、做笔记、多复习。甚至有些教师上课只唱独角戏,从不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学得无精打采,越听越没兴趣。一味的灌输知识,缺少情感心理因素。教师不能调动学生真情实感,不能结合现实生活,使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了思想性和趣味性,违背了思想品德的知、情、意、行四要素的协调关系,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厌倦原本就枯燥的思想教条,导致倦怠的状况。
第三、自主学习缺少
在各种压力之下老师总担心学生成绩考不好,一到复习老师会为学生整理非常详细的复习提纲,学生根本不用动脑筋如何总结归纳、如何学习,因为老师会为他们铺平所有道路。加之学生作业负担较重,大量时间已经被作业占用,也不可能花更多时间去主动整理、消化知识点。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日渐淡薄,消极等待思想逐步抬头,已经习惯被老师拉着走、扶着走。
3、外在原因:
第一、父母的思想灌输
有些家长思想比较禁锢,只认为学好语文、数学、英语、科学就能考上好学校。所以,在孩子身边“谆谆教导”,“其他学科都没用,只管学主科”。孩子的思想正处于接受阶段,模仿学习阶段。家长没有做好正确引导,致使学生在思品德课堂上无视教学,产生倦怠现象。
第二、社会风气的侵袭
现如今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风气的侵袭。尤其现在科技比较发达,电视上的选秀节目如火如荼,还有一些一夜成名的人和事,这样就严重影响学生的思想,总想投机取巧,走捷径,致使现在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也是学生产生倦怠的原因。
三、消除学生学习倦怠现象的策略
1、提高思品学科的重视程度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学校根据“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要求,针对学生思想情况,把思想品德课教育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法律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为了充实教材内容,学校可以安排大课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如学校举行“九.一八事变”报告会,使学生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样才能保证以正确的思想来引导学生,学生用正确的方式学习思想品德。让学生贴近生活、靠近社会,才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内在含义,这样就提高他们的探究性趣,曾强了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学习兴趣。
2、有效教学,做好思想的正确引导
思想品德课虽然是枯燥的,但是也是思想教育性最强的学科。所以,要积极的培养学生对思品学科的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进行消费观念的授课中,老师可以根据这个授课内容,将学生分组进行竞赛式教学。,“针
对校园食堂打包的现象”,“ 针对学生穿名牌的现象”,“针对学生上学请客吃饭的现象”等等,进行评判比赛。这样把课堂作为一个平台,大家尽情的畅所欲言,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在思品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思品学习中。采用探究式、引导式、多媒体教学及情景教学模式等等,活化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进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教育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景进行知识的传输。初中生小张,把平时的零花钱拿出来,去一家数码专卖店买自己心仪已久的Mp4,但是,在进行付款的时候,售货员对小张说:“如果不要发票,可以打折,享受九折优惠。”在这样的情况下,小张陷入了两难。这样老师就可以假设情景,假如你是小张你会怎样选择。这样从生活中提炼教学情境来服务教育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推进信息技术与思品教学的整合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它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考;它有利于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学生学习倦怠不但影响学生自身的学习质量,尤其在思想品德课上,教育者要通过思想的导向作用,正确的引导学生积极的面对学习、生活、压力。有效的遏制学习倦怠所带来的影响,促使学生健康、积极奋进,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魏珍.中学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个别差异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7.[2] 祝婧媛.中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 周文静.初中生学习倦怠及教学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8
第五篇:浅谈初中思品课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浅谈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
教学是由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知识传授和学生认识同步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注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教学就很难达到新课程教学要求。在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如何教、如何应付考试来设计的,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适应考试的需要,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充其量是“配角”,这还是就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能算是“群众演员”。尤其在我们普通的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几乎成为教师唱“独台戏”的舞台,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严重缺失,自主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问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就学生而言,要明白发展主体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是辅助而不能替代。教育学生懂得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适合学生的学。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替代,还每个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让思品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
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学习是一种多边活动,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潜力也是有差异的。要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正确对待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1、设立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客观标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更上一层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达到合格要求,重在基础。
2、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
3、设置多层次作业与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立多层次作业和练习,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教师则及时地向学生反馈作业的情况。
4、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不同的评价策略。对学困生着重肯定其闪光点,给予热情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对胆小者,则帮助其克服怯弱害羞的心理,使其鼓起勇气;对优生则着重提出其薄弱点和不足之处,促使其快马加鞭。
三、保障学生的参与机会
教学过程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学习的注意和需求,为学生安排必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提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多种感官的机会,促进他们全方位参与,提高参与质量。
1、留足时间让学生参与。
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只有通过一连串思维活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才会更深刻、更全面。教师要善于捕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关键点、疑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产生求知需要,专心思考。同时给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途径,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适当进行补充,帮助暴露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其次,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现有思品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可读性较强,并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者的心理规律来组织材料,注重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研究探索、自求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2、提供机会调动学生参与。
首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语言不仅是课堂中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同学互相评价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同时传授说的方法、艺术,以培养说的习惯、能力。通过有条理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说解题思路,说对知识的理解,说学习感受等,使学生把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也可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中反馈、了解情况,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其次,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人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依靠动手实践。手脑并用更有利于人的不同机能充分应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更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去实践,去调查研究,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总结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应当与教师共同进行这项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回顾,提高总结与评价的质量。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学法、重难点及自己的掌握程度等进行总结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教师等,可以吸取他人之长,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