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轮岗”是对教育治理的新考验
“轮岗”是对教育治理的新考验
自《关于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意见》颁布以来,我国教育进入“轮岗时代”。
“教师轮岗”是促进教育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新机遇,有助于解决诸多教育顽症。从整体的教育生态来看,当“教师轮岗”实现后,尤其是优质资源的定期流动,将显著改变“择校”局面。以福建省福州鼓楼区为例,2013年该区“热门小学”的班级人数平均是54.5人,而在教师轮岗实施后,这一数字降至49.6人,最少的班级仅41人。“热点小学”的降温,说明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而不是盲目地追“名校”攀“名师”。
但同时笔者认为全面推行“轮岗”,依然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教师最常担心的问题是:编制是否可一并“轮岗”,考评体系是否稳定,工资绩效标准如何等。这些制度上的“硬件”保证,倒逼着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不考虑顶层设计。诚如美国学者艾莉森所言:“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我们自然会隐隐地担心:“轮岗”政策的落实效度几何,地区政治、经济、思想上的差距又何以克服?
针对上述顾虑,福建省福州市和辽宁省沈阳市都大胆提出“人走关系走”的实施举措,并以“系统人”“区域人”的概念替代了传统“单位人”的固有思想。这虽是可喜的一面,但从更普遍的意义上看,因经济、政策、管理等种种差异,全国各地流动教师的编制、考核、工资等问题仍未达成共识。
除此以外,交通、住房、子女上学等教师生活和家庭问题,也不是一句无关痛痒的“克服困难”所能解决的。教师作为“职业人”的前提,首先是“生活人”。但问题是,决策者多重视术业技能,而少“同理心”和人文情怀。如何完善配套设施工作,免除流动教师的后顾之忧,如何让他们如陶行知所说的“带着一颗心来”那样澄净地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也绝非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解决,需要多部门合力推进。
相比上述“硬件”的困扰,教师、校长等学校的“软件”问题更触及教育的本质。教师教育观、教学观的形成与确定需受一定环境的浸濡,也要有足够的引领,教师得有个“沉潜”的过程来帮助其理解“什么是教育”。美国的雷夫曾在霍巴特丛林小学担任了25年的老师,才有了后来的教育奇迹。而过繁的流动,尤其是不同价值观、操作论、评定法的持续冲突,对青年教师的发展将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因此,流动学校之间的积极协调和沟通,特别是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从学校发展、规划布局、考核评定等角度统筹安排,将对教师轮岗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更重要的是,作为学校的掌舵者,校长施政理念和教育主张的实现是一种“时间的函数”。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达26年,没有如此的坚守和累积,一所学校的精神和底蕴将无从谈起。即使业已形成的学校传统和优良品质,也可能因管理者的频繁变更而出现文化断层或政策失真。从这个角度看,“轮岗时代”的教育风险必定是存在的。加强对学校管理者的培训和管理,尤其在校长流动方面,因地制宜地做出更细致、周到的考察和安排,将是对各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
第二篇:实施《两个条例》是对职业道德的考验
踏着时代的脚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我们迎来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新世纪的红日已当空耀,我们的社会飞速发展。在丰衣足食的今天,物质上的享受已经不能让我们满足,人们渴望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和完美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旋律,实施《两个条例》正是对我们职业道德的考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去认真学习、切身力行。
在教育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行业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悉心教导。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师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塑造教师形象,提高教师的声誉,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优质服务为宗旨,以廉洁奉公、遵守党纪法规为准则。
爱岗敬业,明确要求每个公民在各自的岗位上必须专于职守,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就我个人而言,身为一名班主任,肩负着班上50多位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我不仅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悉心向同事请教,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所以在日常教学时也得心应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也不断变广,思想上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所以在教学当中学生也便出现了众多让教师预想不到的事情。如学生的提的问题精辟的多了,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知识层面;平时同学之间相处得不和睦的多了,就要求教师在研究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要多下工夫。所以每逢发现学生有什么不对劲后,我都会打电话通知家长,并且告知其子女的在校表现,防止学生向不良方面发展。比如班上有个学生的家较远,平时他较少回家,因此家长对他在校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一段时间,他经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交往频繁。我得知情况后即告知其家长,通过家长知道他回家经常要钱,说是交学校的,但是经过讯问后才知道他用于和那些社会闲杂青年的吃喝中了。根据此情,我和家长认真去引导教育,从而使他把心思都放到了学习上。每当有家长向我反映其子女的情况时,我会耐心地拿纸笔将情况记下,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告诉家长?quot;如果您有什么问题,可随时打电话进行咨询,我将热心为您解决。“一句关照的话语,不仅让我们把工作做更好,也体现了我们对工作的态度和责任心。
由于学生在放学时要排路队回家,所以我们的工作又多了一项新的内容。尽管这不是教学,但是这个过程中,体现的又是另外岗位责任。”确保学生的安全"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因此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形象。在这里,坚守岗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都会有一些学生违反路队纪律,使我对自己的工作又多了一份责任心和紧迫感。由于有的学生对家长说谎,个别家长不明缘由,通常在电话中一开口就脏话连篇,对我们的工作很不理解,可是正因为心中有廉洁奉公的服务准则,因为理解家长急切的心理,所以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就静静的等他把话说完,再耐心详细的解释。真正做到急用户之所急,这不仅是工作中爱岗敬业的具体表现,更体现了我们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观。
在科学知识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教师行业面临着更大挑战,使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念,用更优质、更人性化的服务去塑造新形象。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由爱岗激发理想,理想产生信念,信念激发意志,意志产生力量!让爱岗之雷在我们头上轰鸣;让理想之电,在我们脑海闪光;让爱岗之火,在我们心田燃烧!
第三篇:高中生暑假社区服务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区服务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区服务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通过这次的社区服务,让我学会了很多东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那份热情。正因为如此,我才渐渐地懂得了一个道理:要创造自己的事业,就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凭着一个人对工作的执,坚定的信念会指引着他走向完美的事业之路。
第四篇: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对政府是个考验
“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对政府是个考验”
作者: 时间:2012-03-06 浏览次数:140 次
今天下午,广东代表团开放团组审议温家宝总理所做《政府工作报告》,英国路透社记者马丁和同伴讨论着怎样提问。他们想问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的,当然是关于改革的话题。
下午2点不到,首都大酒店大会议室里挤满了境内外媒体记者,摄像机、照相机的“长枪短炮”纷纷架起。这些镜头显示了境内外媒体对广东作为中国新一轮改革试验田的强烈关注。作为主政者,省委书记汪洋、省长朱小丹的一举一动都被作为改革信号解读。
令记者想不到的是,未到提问环节,“改革”这个话题,由朱小丹率先提起。
身为广东省省长的朱小丹这样表述自己的身份:我是全场惟一一个第一次参加全国人代会的代表。“我申请最后一个发言,是想先学习。”
去年12月31日,广东省人大常委会补选朱小丹为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今年1月17日,朱小丹当选广东省省长。作为新当选代表,朱小丹畅谈自己的体会:“我对总理报告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改革。”
偌大开放厅,有一种瞬时凝固的安静,只听得一片键盘敲击声和不时响起的相机快门声。
“温总理在报告中专门在第8个部分讲了深化改革的5个方面,并强调理顺5大关系,给我们很深的启发。”说着,朱小丹把报告中这些内容大段地念了一遍。
“广东是靠改革发展起来的,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朱小丹说,改革是广东转型升级的应有之意,改革又是转型升级的根本之路,坚定不移地走改革的路子,就像20年前小平同志讲“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到今天也还是这样。
“我认为最关键的改革是政府自身的改革,就是总理讲的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要理顺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这两个最关键的关系,这项改革的核心环节应该说省委抓得非常准,就是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
朱小丹话锋直指当前行政审批制度弊端:“审批过多过滥,加上审批权力得不到应有的制约和监督,必然产生腐败,这样的例子确实太多了,所以有人总结:一些腐败是审出来的、是批出来的。”
朱小丹加重语气说,“直到今天,政府手上还有很多我们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行政审批制度就是要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政府的审批制度不改彻底,政府的职能转变最终会是一句空话,不可能真正地落实。”朱小丹继续阐释,这次改革总的原则是政府不更多地把管理的精力放在前置环节,而应该放在后续过程,宽准入、严监管。
朱小丹提到,今年春节前汪洋书记听了顺德改革的汇报,明确指出当前要以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
佛山顺德区以“大部制”改革为发韧,在广东率先探索“大部门、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思路,不断减少审批项目,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部制”改革中撤并了不少政府部门,就好比推进了政府的“瘦身”,行政体制发生了物理变化。
显然,广东对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已有明确思路。朱小丹将其概括为三个字:减、放、转。“减”是减少手续,压缩审批,取消审批;“放”是整个管理权限下移,面向基层;“转”是政府把一些需要转移的政府管理职能转移出去,到由有资格和合法的社会组织。
“这三方面核心任务是‘减’”,朱小丹话音轻,但坚定,“凡是可减可不减的这次下决心都要减,同样,可放可不放的要下决心放,可转可不转要下决心转,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场改革搞深入、搞彻底。”
朱小丹顿了一下,接着说,“最近人民日报有一篇文章《宁要微词,不要危机》,改革总会有微词,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阻力,但不改革是最大的危机。”
这位省长坦率指出,当前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格局,而政府自身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来自于政府自身,“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对政府是个考验,我们是真改革还是假改革,是口头上说改革还是实际上去促改革,这是一次很大的考验。”
记者席上,有的记者举着录音笔,一动不动,有的低头在笔记本上沙沙地记着,生怕漏下一个字。一位记者小声嘟囔一句:过瘾!少有听到行政长官如此说自身改革!
朱小丹身体前倾,面对广东团代表、面对众多媒体,继续诚恳说道:在座的代表当中有政府拥有重要行政审批权力部门的领导,也有民营企业家这样作为市场主体的代表,希望我们两个方面形成合力,政府部门主动地改,其他企业代表、社会组织代表、基层群众代表都来监督政府。监督政府这项改革,促进政府这项改革。
“这次我们确实要拿出革自己命的勇气,真正使政府职能归位,真正理顺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真正能够通过这轮改革来加快推进完善广东市场经济体制的步伐。”朱小丹一口气连说了三个“真正”。
到了提问环节,路透社记者马丁终于有机会把关于改革的问题抛给广东省委书记汪洋。
媒体历来对这位敢言、善言的省委书记充满期待。汪洋接上了朱小丹的话题:改革开放30年,市场经济在广东充分发育,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局面已经形成,多种所有制实际上就是有不同的利益取向。“我们现在最需要解决的是这些不同的利益群体对执政党和政府机关的影响,这一点确实主要体现在政府的审批事项上。”
“我们在解决利益格局影响改革的问题上首先是要从执政的党和人民政府头上开刀,我想只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真正是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表小部分人的利益,那么我们的改革就会往前迈出最关键的步伐。”汪洋的话简短、有力。
第五篇:时政热点:司法公开是对工作细节的考验
[键入文字]
从强化人大监督到接受媒体监督,再到接受案件当事人监督,最高法推动阳光司法的努力有目共睹,也受到了舆论的一致好评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人民法院在审判执行活动中主动接受案件当事人监督的若干规定》,要求各级法院实行廉政监督卡和廉政回访等制度,主动接受案件当事人对审判、执行活动的监督。规定要求,人民法院应当在本院诉讼服务大厅、立案大厅、派出人民法庭等场所公布人民法院的纪律作风规定、举报受理电话和举报受理网址。
“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这是一句脍炙人口的法律格言。所谓“看得见的正义”,是指法院裁决不仅应以公平的结果体现法治精神,同时也应以合理的审判程序维护社会正义。要想使正义被公众看见,首先就应广泛接受社会监督,这也是法院系统致力于推进阳光司法的核心价值所在。
纵览各类司法腐败案件,莫不与暗箱操作有关。提起司法腐败,人们最容易想到培根的名言:“如果一次犯罪可以说是污染了水流,那么一次不公正的司法裁判则是污染了泉源。”作为公民权益的保护神以及违法犯罪的终结者,法官是社会正义的最后防线,如果他们轻易逾越法律的底线,所造成的社会损失不仅限于个案影响,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损害司法公信力。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司法领域概莫能外——公开透明是现代政治的基本准则,而司法公开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司法腐败。
推进司法公开,不仅可以使公众感受看得见的正义,而且能够更加有效地对司法领域进行广泛监督,从而保障司法公正,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从另一种角度说,广泛接受包括案件当事人在内的社会监督,不仅可以敦促法官更加严谨细致地工作,而且还可以使公众近距离感受司法正义的产生过程,从而提升司法公信力。将司法权置于阳光下运行,让司法走近民众,让民众知晓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不断祛除司法神秘主义的过程本身,也是一堂生动的普法课。
从强化人大监督到接受媒体监督,再到接受案件当事人监督,最高法推动阳光司法的努力有目共睹,也受到了舆论的一致好评。以此为背景,接下来值得考虑的是,如何通过制度细化将形式上的监督落到实处。显而易见,如果公众只有监督权而无法深入法院工作的每一处细节,很难真正对法院形成约束,相比起事后监督举报,最大限度地公开法院工作流程从而前移监督渠道,无疑更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可以借鉴的是,河北省日前启动“阳光司法指数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包含立案、庭审、听证等在内的数十项量化指标进行测评。如果说接受举报监督旨在治病救人的话,全面细致的阳光司法指数评估则像是定期体检,如此防治结合更能标本兼治。
实际上,司法公开不只是展现一种姿态,更是对工作细节的一种考验,落实审判公开原则,不仅需要加大问责力度,同时也离不开推进庭审环节以及裁判文书的公开。只有先让公众了解司法系统的运行,才能提请他们进行更有力的监督,而这显然有赖于制度的进一步细化和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
[键入文字]
完善。
司法公开能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把规则置于阳光下,让所有裁判都经得起公众的检验与评判。伴随着司法公开范围的推广和理念的深化,公平正义的阳光将以看得见的形式普照大地,这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司法领域改革的发展趋势。(赵志疆)
呼伦贝尔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hlbe.offc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