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快速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世强
作为市场主体和竞争实体的中小企业,涵盖各类所有制形式,广泛分布于一、二、三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的发展实践中,是最具生机与活力的生力军。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增强安康经济实力的希望所在,这是各方面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末,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27.06亿元,增长15%,其中:一产增长6.4%,二产增长21.5%,三产增长13.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达到20.5:39.6:39.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156.54亿元,增长16.8%,比生产总值增速快1.8个百分点,其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7.86%。目前已形成新型材料、清洁能源、富硒食品、生物医药、安康丝绸、装备制造等六大主要工业群体,主导产业构架和雏形基本形成。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54%,比年度计划超0.18个百分点。2010年有11个产品获得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4个产品获得安康市特色品牌产品称号。
从对经济发展作用上分析,在全市中小企业构成中,工业企业17627户,仅占19%,实现增加值占比却达61%。从对财政贡献上分析,中小企业实交税金中,工业实交税金77207万元,占比达72%。从促进就业上分析,从业人数中,工业从业人数123607人,占40%。
二、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作法
在中、省、市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动下,认真贯彻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新、老“36条”,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为动力,以跨越发展为目标,鼓励和引导全民创业,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总量和提升质量,不断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蓬勃发展。
1、推行行政事务代理制。市、县区普遍对所有招商引资及重点建设项目,实行领导挂帅、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帮扶小组,对企业涉及行政事务实行全程代理,取得很好效果。项目在立项、核准、报批、用地等环节的手续办理迅速、及时,有力的促进了项目的落地和建设进度。
2、对规上(工业)、限上(商业)企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加强督查,及时了解企业的煤、电、运、资金等问题,及时深入现场办公,予以协调解决,投资环境不断优化。
3、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鼓励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尤其是投资在50万元及以下企业的催生和孵化,促进了市场主体的壮大。
4、市、县(区)陆续组建国有资产经营担保公司,成为企业从金融部门取得担保贷款的有效途径,极大的缓解了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部分县区制订和实施了中小企业贷款贴息办法,也有力的缓解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
5、兼顾企业对交通的需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通过实施通达工程和农村道路水泥硬化及县乡主干线油路化等提升改造工程,大大提高了通企、通矿公路通行运输能力,尤其是矿产类生产加工企业的原料、产品运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6、加强非公经济维权投诉建设工作,维权投诉体系已基本完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制约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根据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面临的发展形势,各种制约发展的特征性问题日益突出。中小企业中第三产业企业占总数的68%,比例偏大,工业企业总量小,缺少品牌支撑,核心竞争力尚未形成;科技含量低,受国家节能减排政策影响大,发展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与全国全省及毗邻地市差距呈继续拉大趋势。具体表现在:
一是工业基础依然薄弱。大项目不多、投资增势滞缓,产业层次偏低,缺乏科技型企业和品牌,工业技术装备差,企业普遍研发投入少。不少中小企业徘徊在初级产品生产,市场竞争力不强,销售传统式,管理家庭式,经营粗放。按照中、小、微型企业标准划分,全市现阶段没有工业大型企业。
二是产业结构不优。统计部门资料显示,从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一产高10.6个百分点,二产低14.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25.9%,比全省平均水品低20个百分点,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三是工业投资不足,民间投资涉及面不广。从投资构成看,2010年全市产业项目总投资增长14.0%,其中:工业投资同比增长6.5%;批发和零售业投资同比增长71.9%;住宿和餐饮业投资同比增长83.7%;旅游业投资同比增长62.8%,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1.5%。在全市民间投资总额中,个体经济投资19.88亿元,占14.7%,比2009年降低2.5个百分点,且房地产、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采掘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处于主导地位,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民间投资介入程度特别低,反映出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面偏窄。
四是资金瓶颈制约问题突出。从去年以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从紧,信贷规模缩减,对正处于快速发展中的我市中小企业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紧缺问题尤为突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仅工业企业流动资金缺口就超过15亿元。
五是各级政府引导和协调中小企业发展的收效尚有差距,扶持和服务措施落实不够到位。突出表现在市、县(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基本尚未落实,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滞后。
六是非公企业人才缺乏。据统计,截止2010年末全市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有10553人,占从业人数的5.4%,高级技术职称1185人,占0.6%,中级技术职称2882人,占1.48%,初级技术职称6309人,占3.23%,当年引进各类技术管理人员2611人,占1.34%。
七是非公有制企业市场秩序、企业信用、劳动保障、安全生产等方面还有待整体提升。
四、创新中小企业工作和服务方式的思路及措施
1、创新服务,优化环境。着力抓好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建设。一是制定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营造投资环境,从税、费的优惠到土地、资源、资金、人才、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倾斜,吸引投资者来安康兴商办企业;二是加强和完善维权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已制定出台的各项鼓励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促增长、促发展的重要抓手,严肃查处侵害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扎实解决突出问题,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以引得进、落得下、能发展的理念,大力营造支持和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宽松环境,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和环境。三是建立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调查研究,了解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动态,倾听企业意愿和呼声,及时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2、解放思想,扩大改革开放。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拓展民间投资领域,重点支持发展小额贷款、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引导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城镇基础设施、移民搬迁、保障性住房、社会养老服务、教育、卫生、文化等建设,进一步激活民间投资。
3、加快生产要素聚集能力建设,打造中小企业创业基地。按照“政策规划引导,基础设施先行,骨干企业推动,主导产业支撑,招商引资拉动”的思路,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促进生产发展要素、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向集中区流动,坚持聚集发展、集约发展、科学布局的原则,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理顺工业集中区管理机构,落实建设和发展的领导责任,着实解决建设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
4、着力成长型企业的培育。以主业突出、业内领先的企业为重点,以壮大规模、提高水平为目标,集中力量扶强扶优,强化对骨干企业、优势企业、成长型企业的帮扶指导,积极协调生产要素,加强服务保障,力促优势企业优先发展。加大对困难企业支持帮扶力度,协调各方,使其正常发展。对现有的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招商引资上项目,不断扩大规模和延伸产业链条,促其做大做强。对食品、丝绸、医药类等资源加工企业,原材料收购的季节性强,资金需要量集中,协调金融部门实行短期拆借、封闭运行、专户管理办法,确保生产必须资金需求。大力推行企业与院校合作机制,实施科技创新和名牌产品计划,注重企业内涵发展。加大培育中小企业上市工作力度,转变扶持方式,把成功上市以后的政府一次性奖励,变为政府有选择的确定重点企业,前期就投入资金支持进行辅导培育,从政策、资金、人才、服务等方面倾斜帮扶,主动开展券商辅导,通过培育,力促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尽快上市,早日实现我市上市公司“0”的突破。上市成功以后,政府前期给予的资金投入就视同对企业的奖励。
5、坚定不移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企招商,以项目为载体,创新方式,主动对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使大企业、大项目落户安康。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回乡创业,对注册资本10万元以下的微型企业,通过“1+x”模式帮扶,即在投资者出一点的基础上,采取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规费减一点等方式扶持。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当地财政应按用工的增加人数尤其是大学生到企业就业的人数,给予一定的岗位补贴,并实行有利于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员工工资收入的财税扶持政策。对科技型企业实行科技创新奖励,并从资金、政策和项目安排上予以优先考虑。对重大投资项目,视其投资规模和强度,实行奖励。
6、加强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服务企业能力。逐步开展信息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创业辅导、市场开拓、融资担保、管理咨询、法律维权等服务平台建设,突出抓好人才、技术和政策咨询工作。一是加强对中小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的队伍素质,二是制定引进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事业,三是通过培训和服务,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进行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推广,不断增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软实力。
7、健全非公企业党团工青妇组织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独具特色,党、团、工、青、妇组织作用充分发挥的体制机制,构建企业发展的保障体系。
8、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等新闻媒体,以各种形式的专栏,开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和全民创业大宣传、大发动活动。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创业有功”的价值理念,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9、实施中小企业整合战略。由政府搭台,强力推动和引导,加快推进中小企业重组整合、同行业联合,促进要素的流动聚集,让中小企业能迅速壮大,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产业整体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打造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小而特的中小企业。
10、对非公有制企业引进的高级技术人员,签订劳动用工合同5年以上、并且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经科技部门认定后,政府一次性给予企业奖励50000元,促进非公企业科技进步。
第二篇: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思考
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快速发展的思考
满族中学 孙丽荣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实现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如何促进教育快速健康发展”作为论坛主题提出来,让大家展开研讨。可见教育主管部门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探索建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投入机制和督导评价机制,从点到面,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的提高教育质量。以下是我对如何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直以来,我市教育发展不均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三是教育教学质量不均衡。因此,要真正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必须从根本上改变这些现状,以科学发展观去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和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城乡办学差距
结合我市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乡村学校教育现状相对滞后,特别是一些偏远学校规模小、起点低,资金缺口大、与城镇学校相比较,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首要任务是保证和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从硬件上缩小城乡中小学校的办学差距。对薄弱学校在经费、项目建设上要予以倾斜,要把教育资金优先投入到农村薄弱学校的建设上。切实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防止城乡、学校间办学条件差距扩大,使每一所学校都能成为合格学校。要加快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特别要区分城镇和乡村学校的不同情况,明确重点、分层推进,使所有中小学校在教室、实验室、体育设施、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等方面尽快达到国家基本标准,为全市中小学校均衡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资条件。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尤其要着重解决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短缺、学科配置不均衡、教育教学水平偏低的问题。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是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来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评价应以师德师风为主。通过弘扬正气、表彰先进等措施,激励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二是要多形式、多渠道抓好教师专业培训工作。特别要加大对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的培训力度,特别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能力和业务水平。三是要建立完善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各项制度。鼓励更多的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教、指导教研等帮扶活动。采取骨干教师流动下乡送教等形式,解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师资紧缺、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四是要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居住、生活条件,稳定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对师资短缺的学校,要及时给予补充。
(三)、健全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完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平台,树立“质量立校”思想,稳步提高城乡教育教学质量。目前,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的差别是公认的事实,教育均衡发展最终所要解决的就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一方面要认真分析造成城乡教育质量差别的客观和主观原因,分清各种问题的轻重缓急,明确近期、中期、长期目标任务,从大局出发,科学合理地有效配置城乡教育资源,逐步缩小城乡教育质量和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要通过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教学和学习方式来解决农村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力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措施和主渠道,我们必须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全面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逐步从以中考成绩为惟一追求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向知识技能综合考核评价转变。
三是要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师资队伍的差距。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决定全市教育改革发展成败兴衰的关键,是办好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要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积极开发优秀教师示范课远程教育课件,将城镇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学校,实现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四是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就是校园的风气,是学校整个精神面貌的综合反映。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活动,营造健康文明的校园氛围。在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化建设,挖掘学校文化特色,促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在学生养成习惯中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是要规范办学行为。努力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监督制度和落实;按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课时计划,把各种课程开全开足;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确保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要加强教研和督导工作,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研工作队伍,切实发挥教学、课改、评价等方面的业务指导作用。
总之,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任重而道远,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树立教育新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去探索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对省内外一些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可借鉴学习,并结合我市的市情,借我市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促进我市的教育发展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关于促进公交站场建设快速发展的思考
多元投资 合作开发“缓解瓶颈”实现双赢
——关于促进公交站场建设快速发展的思考
城市公交在保障城市交通畅道和城市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以及保护环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公交站场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中显得尤为重要。xxxx公司赤岗冲多功能停车场的建成投产使用,探索出了一条加快城市公交站场建设的新路子。将公交站场建设与大型商业超市结合一体,充分发挥公交站场的附加值,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盘活部分存量土地,减少了企业投入资金,实现了双赢的结局。这在湖南省乃至全国城市公交行业中开创了一个成功的先例。
一、公交站场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回顾公交发展的历史,公交站场无论是从它的定位、到规划、还是建设,都成为了制约公交事业发展的“瓶颈”,长期以来站场用地严重不足。据统计,2001年,xxxx拥有公交车辆1544台,总停车场面积40293m2,按照国家最低标准65m2/标台计算,停车场面积仅为国家标准的40.1%;2004年,广州拥有公交站场322个,总停车场面积730000m2,但按照国家标准,站场面积缺口达57%。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规格不合理。公交站场的布局应有科学的规划,即公交站场的规划应在城市总体规划之中;在城市中心区、大型商业文化和体育设施、大型住宅区以及重要的交通枢纽都要有配套规划;在城市远期规划中应预留公交站场用地,避免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规划上的缺陷。
2、管理不科学。公交站场资源的稀缺性与其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存在矛盾。公交站场作为附加于土地资源之上的交通设施,在目前的客运市场竞争中将变得日益稀缺与昂贵,如何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率和效益?这是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和公交企业都必须认真探讨的重要课题。
3、投资少。投资主体单一,没有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制。除政府部分投资和公交企业少量积累的资金外,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参股对城市站场建设的投资少。如:按照规定,有10000人的开发小区,就要设立公交站场,但是有些开发商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节省土地资源,并不按规定执行,更为恶劣的是有些开发商在销售商品时,把开通公交作为一个卖点,商品销售完了,公交站场用地也改作了他用。
二、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实现公交站场建设的快速发展
公交站场是现代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发达国家现代化城市的发展经验,城市公交基础设施的投入一般应保持POP的百分之三到五左右,否则,公交基础设施功能将难以保证。但据统计,2001年全国用于城市公交的投资只有190亿人民币,不足全国城市POP的百分之一,用于公交站场建设的投资就更少(摘自《中国城市公交存在五缺陷,今后将优先发展公交》。而欠发达地区投入公交站场建设更少之又少。如何解决公交站场建设的发展问题?通过赤岗冲多层多功能停发车场的建设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1、只有转变观念,开拓筹资渠道,多种形式投入才能解决公交站场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
xxxxxx停车场,早在1994年就进行了规划。设计为五层停车场,总建筑面积37354m2,总投资8916万元。资金来源主要靠企业积累和自筹。由于公交企业是一个服务型的社会公用事业性质的企业,其性质的社会公益性,决定了公交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要考虑社会效益。当时,总公司职工工资和维持正常运营生产的油料、燃料都难以保证,政府对公交企业的补贴也是杯水车薪,还时时难以到位,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大一笔资金来建设停车场。xxxxxx停车场工程于1994年4月开工,1996年6月因无资金停工,只完成500多万元的桩基工程量,资金缺口8404万元。公司规划拟建设的8个停车场,总征地面积582.174亩,如:大路坪、桃花、望城坡等基地多年前就签定了征地合同,批准了用地红线图,都是由于后续资金难到位种种原因,基地建设久拖未决。
2003年、2004年,新一届总公司领导转变观念,大胆创新,采取租赁、合作开发等多种形式加快站场建设。截止2004年7月,在二环线立交桥租赁公交停车场7个,总面积23667.84m2。2003年2月18日,赤岗冲停车场经过变更原设计增加超市功能和公交停发车功能,采取合作形式进行开发建设,获得了总公司职代会联席会议通过。赤岗冲多功能停车场总建筑面积有50597m2,商业超市营业面积两层14797.5m2。地下商业停车库面积11100m2。xxxxxx停发车场面积达到29921m2(包括顶层停车面积6580m2),基本满足了东塘地区公交车辆伯停车需求。
2、解决公交站场用地困难,要充分考虑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土地资源在我国是稀缺资源。随着城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土地的供需矛盾日趋突出。要解决公交站场用地,政府部门、规划部门、土地使用方(包括公交企业)在规划、建设开发、使用土地时,就要充分考虑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节约用地,防止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要增加单位面积土地投资强度,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效益。赤岗冲停车场工程于1994年4月开工,投入基础建设500余万元,1996年6月因无资金停工。2003年再资动工,而当时期设计的通道车停车场结构,已毫无实际意义,桩基础及设计方案全部报废,城市规划一度将停车场变更为城市绿地。期间闲置7年多,给国家、企业都造成了损失。东塘地区的公交车辆丛部停在劳动路沿线。变更原设计后的xxxxxx停车场,大大地增加了土地的集约效益。
3、加快公交站场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公交站场的附加值。
城市公交站场建设,是现代化城市规划、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的基本职能,理应得到政府的投资和扶持。城市公交的性质,决定了公交企业只是一个微利企业,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然而,资本的特性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对于投资大的纯公交站场等基础设施,逐利的社会资本、民营资本,优先考虑的是资本的投资回报,在政府投资不到位的情况下,公交企业就必须充分发掘、利用公交站场的附加值,利用站场带来的客流,交通环境的优化,公交的广告效应,吸引和鼓励社会、民营资本来投资公交站场建设。
4、合作开发,对合作双方要实现双赢的局面。
只有双赢,合作的基础才牢固,合作才能长久。xxxxxx多功能停车场经过变更原设计,增加了超市功能,通过自动扶梯,将停车场与国内知名超市购物中心连为一体。一方面,公交车为超市带来了四面八方的客源,大大改善了超市的交通环境,方便了市民。另一方面,公交站场以大型超市为依托,不仅增加了客流,方便了购物后的乘客,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也获得了提高。同时,通过合作开发,我司按使用功能划分出让了商业部分的土地使用权,原九四年投入的桩基础部分500多万元也作为我司投入。通过盘活这部分存量土地资源及报废的桩基础设施,我司在获得等量三万多平方米公交站场的条件下,减少了资金投入6000多万元。这是合作双方都乐于看到的结果。
5、加大政府投资力度,促进公交站场建设。
如何更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附加值,用少的投资,多、快、好、省地建设公交站场是当前公交行业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公交企业转变观念,创新思想,促进公交站场建设的同时,政府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市公共交通规划》来确定城市交通布局、交通结构,预留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用地的范围,确保城市公共交通的用地需求。要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明确远期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投入方案,才能加快公交站场建设,缓解公交站场建设这个“瓶颈”。
我司在合作开发公交站场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经验,也将更进一步在这个领域进行探索,通过租赁、合作、自筹资金、实行多元投入股份制等渠道,加快公交站场建设,以争取早日缓解公交停车难的局面。
第四篇:街道办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工作总结
街道办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工作总结
2015年,街道办中小企业非公经济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非公局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及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和富民强镇目标,重点突出“农业稳镇、工商兴镇、项目强镇、旅游活镇”战略,注重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促经济发展。以帮扶排忧为重点,努力促使企业做大做强,在经济低迷的形势下,克服困难,扎实工作,有效地促进了全中小企业的发展。预计至2015年底,中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81200万元,实现总产值34567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68800万元,分别占任务的100.03%、100.02%和100.08%。发展新办企业46个,创业培训223人。完成旅游建设投入10924万元,实现旅游经济总收入52358万,接待游客936736人次。成功引进招商项目3个,全年招商引资15000万元。全面完成今年创收任务。回顾一年来的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析形势,增强企业发展信心
年初,党委、政府认真分析形势,克服重稳定、轻发展思想,注重引导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长抓不懈。一是加强领导,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制定规划,解决辖区内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2015年,召开商会改选会议一次,召开商会轮值会议三次,召开招商引资企业老总会议一次,利用会议积极宣传党的经济发展政策,了解企业发展状况和在经营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确保经济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二是制定街道办经济目标任务,并分解落实到村(居),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三是把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列为工作重中之重,确定领导和干部包抓项目,夯实工作责任,保证项目顺利实施,确保非公经济、中小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建设力度,力促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坚持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旅游开发拉动辖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是认真抓好县上在我办事处的重点项目建设,为办事处今后快速发展打下基础。2015年,街道办开工和在建项目13个,完成项目建设投资9.02亿元。县城南大街延伸段道路已全面竣工。定汉高速路项目路基主体全面完工。天汉水城、新城、东片区综合开发、南湖路综合市场、县工业园区项目和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东龙华府、田园牧歌、幸福嘉苑二期等房地产开发项目建设有序推进。二是认真抓好我街道办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建设。今年我街道办新招商引资项目3个,引进资金59500万元。凡是辖区内7个招商引资项目落实了专人定期督催、检查、指导。三是依托大、天汉水城和草堰传统饮食一条街旅游区开发建设,培育特色地方文化品牌,做大做优“农家乐”,新发展农家乐4户,累计27户。四是加快新建、技改项目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辖区9个新建、技改项目,总投资7633万元,实现经济效益15980万元,其中原xx县胶合板厂新建木工板生产车间2600平米,新增设备5台套,总投资1000余万元,固定资产500余万元,实现经济效益3100万元。xx市永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45万元,购置设备,实现经济效益2000万元;xx县玛丽亚医院投资1500万元,实现经济效益1600万元;明兴门业有限公司总投资300万元征地扩建厂房设备,实现经济效益580万元;等等
三、注重引导,狠抓帮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
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是企业壮大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针对项目存在的问题积极帮助他们解决。永利炉具新建项目秸秆生物颗粒,落实了场地30余亩,修建硬化道路40余米,使项目能够顺利建设;茂叶超市的冷链物流项目在街道办党委和村组的协助下,签订了项目租地协议,租地120余亩,目前圈打围墙已完成。大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已完成征地413亩,1.3公里城市道路已贯通,路基已基本形成;半山环线2.88公里已基本贯通;通村公路8.72公里路基已完成70%任务。同时,还深入开展了建设环境整治活动,在辖内进行了土地清查及违章建筑专项整治。协助解决好重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排除项目建设中的干扰和阻力,严肃查处影响投资环境的“三乱”问题,对人为设障、强拉强运等破坏投资环境和项目建设的人和事,坚决依法依纪予以打击,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的顺利推进,为今后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发展理念,狠抓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大局。街道办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发展理念,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长抓不懈。今年街道办认真开展了“六打六治、打非治违”,“一岗双责”、制定了“五落实、五覆盖、五到位”工作机制,切实落实了单位、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今年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态势,未发生安全事故。
回顾一年来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齐抓共管。一是调整充实了安全生产委员会和安监站工作人员,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认真按照上级安检部门要求,召开了办事处安委会成员单位会议,制订了“六打六治、打非治违”方案,落实了班子成员及相关单位“一岗双责”安全责任。制定了“五落实、五覆盖、五到位”工作机制,切实落实了单位、企业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
二是认真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我们坚持每季度对辖区内所有企事业单位(学校、幼儿园及各类培训机构;网吧、超市、宾馆及旅游场所;农家乐、道路、食品安全;水库;烟花爆竹、危化品、木材加工、建筑建材等单位)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今年共检查企事业单位119家,查处隐患6处并进行了整改,责令一个木材加工企业停产整顿,目前还在整改阶段。总之,通过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了隐患,巩固了办事处辖区内安全生产稳定形势。
三是落实和建立了安全生产村查村管制度。按照安全生产“五覆盖、五落实、五到位”和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规定,在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活动中,发现村(居)安全生产监管不到位,责任缺失严重的现实,我办将安全生产自查自纠工作落实给村(居),由村(居)组织人员对所管区域内的单位进行安全检查,由办事处的督查组督查村(居)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通过安全工作检查,建立了村查村管安全生产制度,切实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五级覆盖要求。
总之,2015年街道办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全面完成了县上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任务,促进了辖区内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二0一六年我们将继做好中小非公制企业指导,注重服务、为企业做大做强,项目顺利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确保辖区内经济稳步发展!
201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之年。今年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XX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整治办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镇、村干部及企业干群的共同努力工作下,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总体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富民强镇这个目标,突出科学发展与农民增收两个重点,紧扣发展、和谐、创新三大主题,深化生态立镇、工业强镇、科教兴镇、依法治镇四大战略,力求城乡一体化、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五大突破。以加强综合协调服务能力,以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摸式,提高发展质量为工作方针,以“企业发财、地方发展、互利双赢”为共同目标,把企业发展环境保障整治作为我镇企业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指导督促企业健全管理网络,修订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环境整治保障措施,加大各企业安全防范保障投入,改善企业发展的安全生产条件,加大了安全检查和环境整治工作力度,努力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及时排查解决了企业与周边群众发生的各类矛盾纠纷,给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团结协作,奋力拼搏,扎实苦干,卓有成效的开展了各项工作,现将我镇一年来企业发展环境保障整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努力夯实工作任务
我镇资源匮乏没有工业,只有一座小水电站和一个养殖公司,境内还有一个省属葫芦头水电站。今年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对企业发展环境保障整治工作十分重视,并将这项工作列入党政重要议事日程,纳入领导干部量化考核考评范畴。首先,调整了镇企业发展环境保障整治协调领导小组,加强了领导干部力量,增强了自觉服务驻地企业、依法保障企业发展的责任意识;其次,与“改革、创新、担当”大讨论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坚持党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包村组长分片包抓企业制度,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为企业发展环境保障整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加强管理,制定措施,强化环境保障工作力度
1.制定具体政策,建立工作制度。按照《镇厂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实施办法》来调解矛盾纠纷,保障个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确保厂地关系和谐相处。同时,制定了“三会一包一查”制度。一是每周一干部例会由主管领导安排部署本周工作,各包村工作组和业务部门汇报本周企业厂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二是镇企业发展环境保障整治领导小组坚持每月召开一次例会,由企业办和包村组长汇报企业在运行中所发生的矛盾和纠纷调处,研讨解决具体方案和措施;三是每季度召开一次企业环境保障整治分析会,及时解决企业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季度环境整治工作重点;四是落实镇党委、政府领导包抓企业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五是实行不定期不定时到各企业进行调研和安全生产工作检查。
2.宣传政策、法律、法规,送法到企业,为企业开展支、帮、促活动。我们把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和送法到企业作为开展企业发展环境保障整治工作的突破口,教育广大农民群众遵纪守法,要求各企业严格按照政策、法律、法规处理厂地事务和矛盾纠纷,并加大对企业厂长、经理和职工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力度,经常性地将《安全生产法》、《环保法》、《土地法》、《物权法》等相关政策、法律、法规送到企业,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规范企业运作行为。同时,在驻镇企业中开展“支帮促”活动,做到公正廉洁、优质服务,经常性地帮助企业办理各种审批事项,坚决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共同创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企业发展环境保障工作力度。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我们始终站在依法治镇的战略高度,抓好厂地关系协调和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是为企业建立环境保障机制,创造良好发展环境的前提依据。今年以来,我镇牢牢抓住国家扶持政策力度,以开展“改革、创新、担当”大讨论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以推动企业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大企业协调服务力度,积极引导企业克服发展“瓶颈”,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质量。2015年,我们主要抓了“一件事”,就是协调解决葫芦头水电站与群众发生的用地矛盾纠纷,一年来共为葫芦头水电站解决用地矛盾纠纷1起,为企业稳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要发展、环境是基础。我们必须建立经济发展环境保障整治的长效工作机制,长抓不懈。虽然我们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经济发展任重而道远,发展环境问题较多,企业征地、用工、运输等方面的矛盾和纠纷时有发生,在资源开发、工程实施、道路交通等方面上都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企业外部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但是,我们坚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有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加上我们有一套过硬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团结一致的力量,不怕困难的精神,奋力拼搏的毅力,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一定会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为镇域经济的健康稳步发展而努力奋斗。
第五篇: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关于促进我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调研报告为加快推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的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决策的贯彻实施,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安排,在常委会副主任才殿国带领下,市人大民宗侨外委员会部分委员及我市从事旅游业发展研究的专家组成调研组,于6 月份对全市旅游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听取了市旅游局、香坊区、松北区、通河县等有关部门和政府的工作汇报,召开了市政府相关部门和旅游业内人士及企业、部分县(市)负责人座谈会,并对部分旅游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
一、我市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调研情况看,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特色更加鲜明,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旅游产品和相关产业日益繁荣,我市旅游业已经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各级党委、政府对“冰城夏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基本形成了共识,围绕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发展目标和强化城市特色的旅游品牌推广力度不断加大;以大产业观发展旅游、大项目建设推进旅游,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品牌精品,优化软硬件环境、推进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措施不断强化;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逐步放大,对社会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2008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019.8万人次,同比增长19.9%,旅游总收入24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0.3%,相当于全市GDP的8.57%。今年上半年,在遭受严重金融危机影响,世界性旅游业衰退的大背景下,我市旅游业仍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哈尔滨先后被评为“中国十佳宜游城市”、“中国十大节庆城市”,以“夏日圣地”美誉荣膺中国避暑旅游城市第三名。
我市旅游业发展的历程,是不断突破难点、不断创新进取、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其基本经验是:
1、以政府主导为引擎,牵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我市近年来旅游业之所以发展的较快,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较好地发挥了引导和激励作用。特别是在战略制定、宏观发展规划形成、资源整合利用、市场监管服务、政策激励扶持等市场无力解决的问题上,政府的作为反映比较明显。市政府将旅游业发展纳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召开常务会听取旅游工作汇报,建立了哈尔滨市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协调解决旅游业快速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近日将出台《中共哈尔滨市委、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进一步加大促进旅游发展的力度。阿城、宾县、尚志等区县(市)成立了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召开了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动“大旅游”发展格局的形成。政府主导旅游宣传和城市品牌策划,使我市旅游市场定位更加准确,城市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2、以强劲营销为重点,扩大城市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通过媒体宣传与现场推介相结合,电视专题和文艺表演互动、节庆活动同“大篷车”巡游共促等生动多样的形式,开展一系列力度强、影响广、规模大的旅游促销活动,全方位、多角度的向国内外游客展现哈尔滨冰雪世界、清凉世界,滨水丽都、魅力之都的城市风貌,初步叫响了“冰城夏都”城市品牌。
3、以大项目建设为支撑,打造旅游精品工程。在做强国际冰雪基地、国际滑雪旅游胜地、国际冰雪主题公园、冰雪文化艺术殿堂等冰雪品牌的同时,结合我市“项目建设年”重点工程的推进,整合夏季旅游资源,着力开发建设 “一江(松花江)、四区(二龙山、平山、帽儿山、亚布力四个休闲度假区)、四文化(金源、欧陆风情、关东、红色旅游文化)”夏都旅游项目,形成了“春、夏、秋、冬”系列特色产品,使哈尔滨的旅游市场不再是“一季”独秀,实现了“四季”特别是冬夏两季的均衡发展,推动了旅游产业的不断壮大。
4、以战略转型为契机,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大旅游企业改革力度,探索推行旅行社联合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景区集团化经营模式。建立了我市旅游散客集散中心、信息服务咨询中心,强化对散客的行、游、吃、住服务。培育了亚布力旅游度假区等一批龙头企业,扩大旅游经济规模,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使企业的活力、实力和竞争力逐渐增强,提升了旅游产业整体发展水平。
这些基本经验,是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实践的系统总结,是切实可行且十分宝贵的,应当在今后打造“冰城夏都”旅游特色区的进程中一以贯之地推进实施。
二、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面临的制约因素
目前,我市旅游业发展正处在新的转折时期,市委提出的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部署,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营造了良好平台,提供了难得机遇。但就旅游业发展现状看,无论是发展理念还是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其原因主要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亟待破解和突破。
1、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做大做强的力度不够。由于一些地方对旅游业发展潜力、旅游产业的重要地位和旅游业已进入加快发展的“黄金期”认识不足,致使抓旅游发展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不够。引导不力、扶持不够、发展缓慢、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一是把旅游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认识不到位。特别是一些旅游资源比较好的地方,无论是在发展规划、政策扶持还是在工作措施上,推进力度不够。二是对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缺乏长远眼光和宏观视角。旅游景区的建设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较低层次上,缺少深度功能开发和形象包装,对于相关资源也未能进行有效整合,由此造成资源闲置、重复开发、甚至破坏性开发,致使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机构设置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的需求。人员配备力量薄弱,旅游产业发展仍处在边缘位置。
2、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善,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一是落实国家、省、市已出台的支持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到位。比如对于旅游宾馆、饭店和旅游区实行一般工商企业同等的用水、用电、用气价格的规定在我市没有得到较好的执行。二是旅游企业发展扶持政策不配套。对资源规划开发、重大项目建设、产品宣传推介等的支持措施还不够有力。三是对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资金短缺“瓶颈”问题还未有效破解,投融资渠道不多,环境不够宽松。
3、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产业要素缺乏有效配置。对区、县旅游资源乃至跨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缺乏创意和规划,景点“遍地开花”却往往是“单打独练”,致使资源开发利用效率较低。景区、景点的深度挖掘开发不够,其服务定位、主题特色及活动内容普遍存在着雷同问题,景区规划建设缺少大策划、大手笔、大投入,整体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道路交通服务与旅游线路设置和景区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一些景区、景点的发展。旅游产业“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还存在着短腿,尚未完全形成协调配套体系。接待设施不配套、服务功能欠缺已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4、现行管理效能不高,难以形成整体合力。从领导体制上看,我市已建立了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相关部门的职责尚需进一步明晰,联席会议的职能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目前存在的旅游规划统筹难,项目实施操作难,综合治理执法难的问题亟待解决。从景区开发、管理看,“肢解”、“割裂”的现象十分突出,条块交错、隶属关系重叠,各自为政、相互制衡失管,致使景区的发展规划不统一、管理不到位、经营不规范,制约了旅游资源统一规划、保护、开发和管理。
三、加快推进“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把握机遇,在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理念上形成新共识。从经济发展的基
本面看,宏观经济企稳回升,发展趋势向好。中央提出的“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政策定位,有利于促进旅游业发展;从市场需求的潜力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内旅游需求正在全面释放;从我市旅游业发展态势看,做大做强的氛围越来越浓,发展重点越来越突出,拓展空间越来越大,产业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了打造“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战略目标,为我市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各级政府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重新审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把旅游发展的理念与城市发展的理念紧密结合起来,把旅游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把抓旅游作为兴产业、促就业、调结构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在思想上进一步统一认识,切实有效推进市委决策部署的实施,创新理念、转变方式、凝心聚力、共谋力为,以思想的大解放、措施的大手笔来推动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2、科学规划,在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上形成新格局。旅游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精心组织实施。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全市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规划的修订编制要以“大旅游”发展理念为指导,充分体现加快我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实现旅游产业由传统观光旅游向观光与休闲度假旅游并重转变,由旅游过境地向旅游目的地转变的发展新思路。二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必须坚持有利于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生态环境优化的原则,切实提高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水平。依托资源优势,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三是旅游总体规划、区域规划、专项规划要与相关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区域性发展规划相协调。注重规划的特色性、整体性、相关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突出重点,立足长远,发挥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推进旅游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3、挖掘特色,在旅游产品深度开发上突出新亮点。一是大力策划打造高品位旅游目的地。以冰雪名城、避暑胜地为品牌理念,下大力气抓城市旅游形象、旅游品牌的策划,打造类似“桂林印象”、“西湖印象”那样的品牌形象,使“冰城夏都”叫响国内外。二是积极推进旅游精品线路开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工业游、生态游、红色游、历史文化游、都市会展游和乡风民俗游。围绕精品线路,进一步改善旅游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以旅游精品线路为依托,推出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特别是要丰富消夏休闲游的内涵,以满足海内外各类旅游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要加强与周边旅游市场的跨区域整合,通过整合拓展发展空间,扩大产业效益。三是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将文化元素和文化体验加载到旅游产品中,充分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打造亮点、看点、兴奋点。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渗透,使旅游者最大限度享受到文化满足和精神愉悦,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
4、完善机制,在培育良性旅游市场上构建新框架。推动我市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必须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进一步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一是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按照统一管理、行业指导、企业运作的原则,积极探索符合政策法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旅游发展规律的管理体制。有关部门要加大国有涉旅企业改革指导工作力度,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加快组建一批(如太阳岛、亚布力、凤凰山、冰雪大世界景区)企业集团,重点扶持具有上市潜力的企业,促其尽快做大做强。二是建立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运用市场机制解决旅游发展资金问题。将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经营性、服务性项目向国内外投资者开放,广泛开展以项目为主体的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各种经济成分、社会力量兴办旅游经济实体,投资开发旅游项目。继续加大各级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市本级旅游发展资金投入在现有基础上,应依据财力增长情况,逐年有所增加。三是走旅游产业集团化发展之路。积极推进旅游景区市场化经营、旅行社综合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交通企业联合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形成一批既有实力、又有活力、更具竞争力的旅游集群。完善融“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一体的旅游产业体系,拉长产业链条,提高旅游
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四是积极探索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工业、交通、体育、宗教、餐饮等相关行业的融合发展新途径,努力实现地区旅游资源的全面整合、关联产业的协同融合、区域旅游的互动联合,开辟更加广阔的消费市场,更好地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需求,更有力地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5、强劲营销,在扩张“冰城夏都”城市形象上叫响新品牌。宣传促销是旅游产品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是加快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是健全旅游宣传促销机制。坚持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宣传旅游,形成政府推动整体形象宣传与企业开展产品促销互动的强烈氛围。二是加大入境旅游促销。编制入境旅游营销规划,针对海外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促销策略,加大入境旅游开发力度,提高城市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继续发展国内旅游营销。扩大省内外旅游宣传覆盖面,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筑品牌推广和市场营销网络,大力推介我市旅游产品。通过品牌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整合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营销手段,做活市场、拓展市场,扩大销售,提高效益,进而提升哈尔滨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6、加强领导,在推进体制建设上跃进新层次。建设“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齐抓共建、通力协作的强大合力。一是各级政府要切实把旅游产业摆在支柱产业的地位,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列入目标考核,强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二是建立高效的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旅游管理职能。充分发挥加强旅游产业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组建由市政府相关部门参加的推进“冰城夏都”特色旅游区建设的工作机构,专题研究解决发展中需要统筹协调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切实形成推进目标落实部门联合互动机制。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大、工作任务重的区、县(市),要建立与旅游工作要求相适应的组织机构,配备得力的干部推进工作。三是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具体扶持措施,出台对在促进就业、拉动经济、改善环境等方面做出贡献的旅游企业奖励的政策。增加财政投入,强化政府资金宏观引导作用,进一步完善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四是优化旅游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按照市场运营规律,逐步形成“政府宏观监督管理——行业自律管理——企业自主管理”的旅游管理新格局,为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