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

时间:2019-05-12 11:45: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

第一篇: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

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 来源:企业管理杂志社 发布时间:2010-12-06 10:23:45 查看次数:135■ 文/胡 迟 前不久,中国企业联合会按照国际惯例连续第6次推出了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各项数据显示,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分别比上一年增长了2.36%、17.01%,均低于2005—20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21.35%、22.37%。特别是营业收入的增幅下跌较多。相比之下,利润总额却比上一年猛增26.63%,扭转了去年利润同比下降的情况,且高于2005—20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19.23%。进入门槛值的增长幅度为-14.49%,这是自2005年第一次推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以来,5年间入围门槛值首次出现下降(5年间入围门槛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53%),也充分说明金融危机延缓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扩张步伐。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增幅减缓,而利润总额大增,反映出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在《财富》2010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中国公司群体呈现出了逆势上扬的良好特性。中国内地共有43家企业入围,比去年多9家,有18家制造业企业达到世界500强标准,比去年多5家,其中,有14家企业申报并获确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除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外,第二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而去年退出世界500强的中国计算机生产企业——联想集团,今年仍然在世界500强的门槛外徘徊。

劳动生产率偏低、研发投入一直不足、“大企业病”的困扰、工资推动成本上升是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与建议。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鉴于自主创新已不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我国企业在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不应当只是简单地泛泛而谈,或浅尝为之,而是应该站在更高层次、以更广阔视野推进自主创新,还应当从体系角度,建设适应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其中,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出发,现阶段推进自主创新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不断提高研发投入

中外企业的无数经验表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始终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要务。尽管从企业的纵向发展上看,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研发投入还是不及国外企业的多。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首先就是研发投入上的差距。即使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情况下,许多国外企业宁肯更多地削减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支出,也不愿意削减研发投入。一项针对日本246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的2010年度研究开发总投入比上一年度增加5%。其实,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具备高投入的实力了。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在以往投入的基础上,抓住机遇,以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作为推进自主创新的“牛鼻子”,并根据新形势下的特点,在研发模式与投入结构上做相应的改进,使研发资金用在“刀刃上”,真正见到效益,确保研发高投入的可持续性。如果要立足于赶超国际先进目标,我国企业前期的投入还应当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如同韩国企业曾经做的那样。

2.注重原始自主创新

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以引进技术再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时至今日,我国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已经有了明显的缩小,引进带来的“红利”已经大为降低。今后的发展需要更多地靠自身的原始自主创新(对外引进也不可放弃)来推动,而且只有通过原始自主创新,我国企业才有可能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否则永远难以望其项背。以美国为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酝酿的一系列原始自主创新在90年代获得丰硕成果,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领先一步,把日本、欧洲远远甩在后边。相反,日本实行跟随型发展模式,在险些

超过美国之际又再度落伍。因此,原始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愈来愈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机遇,制造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飞速成长,以“后发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层次与水平。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然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政策

我国制造业涵盖范围较广,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当前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特点,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首先,对于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如对于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中国不仅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对这类产业,要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其次,对于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实施“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成长。再次,对于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从技术开发水平上分析,国内企业难以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期内完成赶超,就要在引进产品的同时逐步引进相关产业和技术,逐步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要充分利用好国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面向21世纪的新兴制造产业。

2.产业转移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企业还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既不能因噎废食,以为引进的产业都是污染产业而不敢承接产业转移;也不能目光短浅,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引污入室”。这一方面需要国内尽快建立、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禁止污染严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向我国投资和转移,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国内有治理技术保障的项目引进,并要求执行其母国环保标准;另一方面也需要我国尽快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逐步由传统GDP考核向“绿色GDP”考核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核制度。彻底防止和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迫于招商引资的压力,急功近利,未经严格考察审核和项目环境评估就匆忙上马,给国外产业向国内进行环境污染性转移提供机会,损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制造业企业目前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把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引进与开展自主创新相结合。首先,在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鼓励其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逐步完善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上的竞争环境,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其次,要切实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对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在引进过程中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三、推行扁平化组织变革

组织结构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平台。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反之则会制约企业的发展。通用汽车公司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下与其长期患有“大企业病”有直接的关系。通用汽车公司在后来的重组中重点对组织结构及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许多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的不良业绩与危机后的调整充分说明了企业再造理论一直指导着全球化及网络

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因此,在经历了罕见的金融危机后,不失时机地总结反思,积极推进组织结构变革,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在信息化时代,由通讯与计算机技术作为重要的物质基础,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扁平化。扁平化组织具有快捷、灵活、高效又富有弹性等优良特性。但在实践操作中应当避免走入把扁平化与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形式混淆的误区。对于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形式的变革及如何进行扁平化变革,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技术条件、人员素质、工艺水平、企业文化诸因素与组织结构形式相互配合协调的结果。不能把“扁平化”当成一种标签,为“扁平化”而扁平化。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的基本条件是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良好的信息化工作基础。因为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后,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企业中的大量信息,要改变原来金字塔式的垂直组织主要通过等级链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使组织成员在每个点上都能获得所需的信息。

四、制造企业服务化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日益深入。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制造业的渗透,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作用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从产业角度看,这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从企业角度看,则是制造企业服务化。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主要有两种:

1.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

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制造业企业中,服务业在企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很难判断它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典型的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等企业。例如,通用电气是世界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它的理念是“致力研发开创优质产品,价格实惠相宜,保证令顾客称心满意”,目标是在经营的每个行业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并推动客户成功。在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通用电气在2008年仍然能够取得180亿美元左右的盈利,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通用电气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执行“重组”战略,捕捉“全新机会并获得利润增长的业务”,把服务渗透到了自己的日常作业管理之中,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性服务业,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从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和方案

当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与服务附加值的增加。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许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IBM公司传统上是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事实证明,IBM的转型取得了成功,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集服务提供、外包提供、咨询提供和产品支持于一身,创造了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五、实施有效兼并重组

规模经济是现代制造业最重要的特性。对企业而言,要实现规模效益,就必须做大规模,而从扩张路径上看,兼并重组历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我国制造企业和国际同行相比较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企业在兼并重组中有两点是特别值得注意的:

1.不惟规模是论

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也需要切忌惟规模是论。首先,规模增加要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扩大规模后反而背上了包袱。其次,机制改革要优先于规模重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机制落后的企业会先被市场淘汰,而不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被淘汰,这一点十分值得决策部门重视。再者,规模重组要有利于叠加优势与成长潜能的发挥,要十分注意不同企业不同的历史背景、隶属关系的沿革、专业的特性、企业文化、产品结构等状况,要将这些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企业合并重组,才能达到发挥叠加优势的效果。

2.注重后期整合并购后期的整合非常重要。由于并购不仅涉及到目标企业的员工、工会、管理层、客户、治理结构等资源,还涉及到两个企业的文化融合,且文化融合相对来讲更为困难和重要。如果无法整合目标企业,融入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购之后的经营通常会失败。这一点在海外并购中显得更为重要。另外,发达国家的兼并重组与行业集中局面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在一个行业里,稳定的3-5家龙头企业的形成,少则经历半个世纪,多则经历一百多年。而国内目前由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整合重组计划在3年之内就必须完成。因此,注重后期的整合,对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预期效果就更显重要。

六、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这与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一脉相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重点产业调整转型升级”课题组测算数据显示,未来3年新能源产业产值可望达到4000亿元;2015年环保产业产值可达2万亿元,信息网络及应用市场规模至少达到数万亿元,数字电视终端和服务未来6年累计可带动近2万亿元的产值。因此,大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前景看好,对企业自身提高产业层次、国家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积极意义。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1.找准投资方向

目前对新兴产业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新兴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的确非常广泛,大概有: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等。相比之下,企业的规模再大,其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一定切忌跟风与盲目投资,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防止重复建设。例如,江西省把新能源产业、绿色照明产业、新材料产业、大飞机制造产业四个领域定为本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带动传统产业

我国目前还未完全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应该把工业化和新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当力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这种新兴产业的正溢出效应与上面的投资方向有关。只有当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是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才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认识到这一点对我国目前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很重要。例如,东北地区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就必须考虑,如何布局新兴产业来带动东北地区以钢铁、汽车制造、机器加工、机床等在内的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众多传统产业。■

第二篇:探索中国机械制造业的转型之路

探索中国机械制造业的转型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机械制造业相对于国内的其他产业发展较快,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随着科技力量的兴起与壮大,为机械制造业转型之路起到了很有的指导作用。但是作为一个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的国家,如何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已成为当然的关键问题。

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一路走来是风雨波折,中小型企业在全球经济环境中几多沉浮,能够存活到今天的都是有着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那么让这部分企业稳定成功的转型是非常关键而且有必要的。

如果我们从整个制造业的现状或发展的情况来看,我们可以看到,2010年,我们国家的GDP已经超过日本,现在全球排第二。2011年,在全球的竞争力排名中,我们国家已经排到了全球26位。从人均的收入来讲,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5000美金,处在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是我们看到的比较好的一面。同时云南装备制造业发展态势良好的信息和长沙环卫机械设备的兴起为机械行业提供了好的转型案例。

更多机械行业专业资讯,请关注中国机械设备生产门户!

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整个行业的辉煌状态,从整个制造业这个产业链来讲,相信大家都能看到一个微笑曲线,从微笑曲线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产业实际上还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在生产制造的环节中,真正对企业来说有价值和价值更高的应该是在价值链的前端或后端。比如在前端的品牌、研发,后端的市场和销售,这样的环节里面。

实际上在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领域虽然有发展,但是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真正赚到的钱很少,同时环境还在持续的恶化。大家也知道,现在的劳动力成本上升非常快,每家企业都有这样的情况。工资增长的非常迅速,原材料的价格也上涨非常快。

实际上在中国的机械制造业领域虽然有发展,但是真正在这个行业里赚到钱的却很少,只有借助现代化的IT技术支持和企业管理解决方案,才能真正走到微笑曲线的顶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机械制造业的转型之路。相信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这是个可以实现的愿景。

第三篇:Axojpsa金融危机制造业论文: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

Time will pierce the surface or youth, will be on the beauty of the ditch dug a shallow groove;Jane will eat rare!A born beauty, anything to escape his sickle sweep

.--Shakespeare

金融危机制造业论文: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摘要:中国企业联合会推出的2010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分析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企业存在劳动生产率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大企业病”、工资推动成本上升等问题。因此,应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推行企业扁平化组织变革,推动制造企业服务化,实施有效兼并重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

中国企业联合会推出的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数据显示,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36%和17.01%,均低于2005~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21.35%和22.37%,特别是营业收入的增幅下跌较多。相比之下,利润总额比上年猛增26.63%,扭转了上年利润同比下降的情况,且高于2005~2010年的平均增长率19.23%。进入门槛值的增长幅度为-14.49%,这是自2005年第一次推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以来,5年间入围门槛值首次出现下降(5年间入围门槛值的平均增长率为15,53%),也充分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延缓了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扩张步伐。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增幅减缓,而利润总额大增,这反映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影响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在《财富》2010全球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公司呈现出逆势上扬的良好局面。中国大陆共有43家企业入围,比上年多9家。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除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外,第二家进入世界500强的民营企业,而去年退出世界500强的中国计算机生产企业——联想集团,今年仍在世界500强的门槛外徘徊。

一、2010年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生产率偏低

虽然我国制造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但发展的主要动力还是来自劳动力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制造业整体素质与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滞后于其规模扩张的步伐。与发达国家的先进制造业水平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及附加值偏低。这仍是高速成长下的中国制造业所无法掩饰的问题。最新数据表明,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我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特点被概括为“两高一低”,即制造业增长速度高,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低。这种“两高一低”的现状,一方面说明我国制造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制造业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将是一个突出的制约因素。

(二)研发投入不足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长期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与专利较少。以信息产业领域的核心部件集成电路为例,我国申请的专利数仅占世界的1.74%。而在我国申请集成电路专利最多的是日本企业,占43.5%,其次是美国,占15.8%,居第三位的韩国占13.9%,而国内本土企业申请的仅为8%。创新能力不足制约了制造业企业迅速提升产品附加值和产业竞争力。理论与实践均表明,越是对现代化的先进制造业而言,自主创新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越是关键,而在自主创新体系中,占首位的因素是企业的研发投入比重。这个结论虽然早已被证实,但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一直是没有有效解决的问题。在产业和企业层面,我国在研发经费的投入上处于世界较低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更是相距甚远。如,国际上大公司的研发费用投入一般在5%左右,甚至在10%~15%,而我国企业中除了华为等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都达不到5%的水准。即使以

我国制造业500强企业来看,同样离这个标准较远。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2005~2010年间,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的研发投入比重分别为1.88%、2.29%、2.41%、2.13%、1.95%、2.03%。

(三)受到“大企业病”的困扰

国内外许多案例表明,“大企业病”是影响制造业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主要顽症之一。机构臃肿是“大企业病”的基本特征。纵观世界各国企业的发展历程,“大企业病”正是不少世界知名企业由盛而衰甚至走向消亡的主要原因。以通用汽车公司为例,除战略失误和成本过高外,其已经表现出深入骨髓的“大企业病”,这也是通用汽车走到今天的根本原因之一。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过早地染上了“大企业病”。不少进入中国制造业500强的企业也未能幸免。以长虹集团为例,其“大企业病”表现为:企业组织结构膨胀,管理层次增多,决策执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长虹集团由于长期把自己当成了“大公司”,长虹的组织结构、管理方式、人员配置都是按大公司的运营模式来安排的,中层干部从130多人增加到330多人,不但有“二级中干”,还出现了“三级中干”。而从国际上看,长虹不过是个中小公司。

(四)工资推动成本上升

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成长,增长更快的是制造业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近期的调查表明,关于当前企业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按照企业经营者选择比重高低排在前两位的依次是:“人工成本上升”(70.5%)、“能源、原材料成本上升”(66.3%)。在对制造业成本有重要影响的三大因素——劳动力工资、原材料与燃料的价格、人民币升值中,劳动力工资上升的影响一直未曾消失过。特别是在2008年《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及实行严厉的最低工资标准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就更是无可避免了。众所周知,我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一直得益于充分发挥国内劳动力资源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可时至今日,制造业企业已经不具有这种劳动力资源的低成本优势了。美国咨询公司JassinO’Rourke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高于亚洲其它七个国家。中国沿海地区的平均劳动成本是每小时1.08美元,内陆省份则为0.55~0.80美元。排名第七的印度是每小时0.51美元,劳动力成本最低的是孟加拉国,价格仅为上海和苏州的五分之一。进入2010年以来,工资水平上升对成本有明显的推动作用。随着江苏省在2010年初率先确定上调最低工资标准,一季度以来,国内许多省市自治区相继调高了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幅度都在10%以上,一些省份超过20%。进入2010年5月份以来,富士康、本田等一批沿海外企也在纷纷采取加薪行动,平均涨幅都在10%~20%之间。有研究报告预测,由于国内劳动力的短缺及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2010年国内工资将以两位数增长。

二、促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我国企业在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应占在更高层次、以更广阔视野推进自主创新,还应从体系角度,建设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高效的企业自主创新体系。从我国企业的发展状况出发,现阶段推进自主创新需要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不断提高研发投入。中外企业的经验表明,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始终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要务。尽管从企业的纵向发展看,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一直在增加,但研发投入还是不及国外企业的多。总体上看,我国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首先就是研发投入上的差距。即使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情况下,许多国外企业宁肯更多地削减生产和销售领域的支出,也不愿意削减研发投入。一项针对日本246家大公司的调查显示,这些企业的2010研究开发总投入比上增加5%。其实,国内许多企业已经具备高投入的实力了。因此,我国企业应在以往投入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并根据新形势下的特点,在研发模式与投入结构上做相应的改进,使研发资金花在“刀刃上”,真正见到效益,确保研发高投入的可持续性。

2.注重原始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不同的创新方式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迄今为止,我国制造业企业更多的是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中以引进技术再创新与集成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时至今日,我国企业提供的产品及服务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其差距已经明显缩小。因此,引进带来的“红利”已经大为降低。今后的发展就需要更多地靠自身的原始自主创新(对外引进也不可放弃)来推动,而且只有通过原始自主创新,我国企业才有可能超越国际先进水平。美国凭借在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领域酝酿的一系列原始自主创新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丰硕成果,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中领先一步,把日本、欧洲远远甩在后边。相反,日本实行跟随型发展模式,在险些超过美国之际又再度落伍。因此,原始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综合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越来越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制造业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飞速成长,以“后发优势”极大地提高了产业层次与水平。但总的来看,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制造业的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缺少自主品牌和营销网络。因此,继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仍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1.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政策。我国制造业涵盖范围较广,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因此,当前要根据不同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和特点,对不同产业实行不同的政策。首先,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要大胆实施“走出去”战略,使之尽快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如,对服装纺织产业和消费类电子产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我国不仅有着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而且还有一定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的优势。对这类产业,要在大力推动企业跨国经营、扩大产品出口的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在国外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使这类产业逐步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全球性产业。其次,对具有高成长性和较大市场空间而又缺乏技术优势的产业,要继续实施“引进来”的发展战略,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实现中国制造业的跨越式成长。再次,对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来说,无论是从资金投入上还是从技术开发水平上分析,国内企业难于单纯依靠自己力量在短期内完成赶超,就要采取在引进产品的同时逐步引进相关产业和技术,引导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制造基地和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好国外资源,加快培育一批面向21世纪的新兴制造产业。

2.实现产业转移与科学发展观相结合。在参与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我国企业还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坚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相结合。既不能因噎废食,以为引进的产业都是污染产业而不敢承接产业转移;也不能目光短浅,为了一时的经济增长而“引污入室”。一方面,需要国内尽快建立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坚决禁止污染严重且无法治理的项目向我国转移,严格控制有一定污染但国内有治理技术的项目引进,并要求执行其母国环保标准;另一方面,我国要尽快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逐步由传统GDP考核向“绿色GDP”考核转变,逐步建立和完善地方官员生态政绩考核制度。以彻底防止和杜绝一些地方政府官员迫于招商引资的压力,未经严格考察审核和项目环境评估就匆忙上马,给国外产业向国内进行环境污染性转移提供机会,损害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制造业企业目前的状况决定了我国企业必须把国际产业转移中的技术引进与开展自主创新相结合。首先,在继续鼓励跨国公司加大在我国投资力度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其向我国转移关键技术,并不断提高承接转移产业的技术层次。逐步完善外资企业在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环境,逐渐由单纯鼓励外商在华投资设厂转变为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使我国逐步由跨国公司的“加工基地”向“研发中心”转变。其次,要切实增强我国相关产业对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要重视技术专利和专有技术的引进,并加大对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形成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和综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三)推行扁平化组织变革

组织结构是企业经营的主要平台。合理的组织结构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反之则会制约企业的发展。在信息化时代,以通讯与计算机技术为重要的物质基础,组织结构变革的重要趋势之一是扁平化。一般认为,扁平化组织具有快捷、灵活、高效又富有弹性等优良特性。但在实践操作中应避免走入混淆扁平化与扁平型的组织结构形式的误区。对我国制造业企业来说,企业是否需要进行组织结构形式的变革及如何进行扁平化变革,是企业的外部环境、技术条件、人员素质、工艺水平、企业文化诸因素与组织结构形式相互配合协调的结果。有关组织结构扁平化变革的相合性模型认为,组织结构形式必须与企业的内外部环境相适应。环境发生了变化,就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形式要相应的变化。因此,不能把“扁平化”当成一种标签,为“扁平化”而扁平化。并不是每个企业都应进行扁平化的企业组织变革,也不是每个企业都能有效地进行企业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变革。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的基本条件是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作为信息化工作基础。因为,企业进行扁平化变革后,需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网络来处理企业中的大量信息,要改变原来金字塔式的垂直组织需要通过等级链进行信息沟通的方式,使组织成员在每个点上都能获得所需的信息。

(四)制造企业服务化

制造企业服务化的发展路径和典型模式主要有两种:

1.依托制造业发展服务业。许多传统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整合原有的业务,形成了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提升了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在美国许多著名的制造业企业中,服务业在企业收入和利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已经很难判断它是制造业企业还是服务业企业。典型的代表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思科等企业。如,通用电气是世界最大的电器和电子设备制造公司,它的理念是“致力研发开创优质产品,价格实惠相宜,保证令顾客称心满意”,目标是在经营的每个行业取得全球领先地位并推动客户成功。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环境下,通用电气在2008年仍然能够取得180亿美元的盈利,能够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通用电气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自身所具备的品牌、技术、内容开发、全球化、人力资源、财务实力等关键能力,执行“重组”战略,捕捉“全新机会并获得利润增长的业务”,把服务渗透到自己的日常作业管理之中,依托制造业积极发展商务金融、消费者金融、信息技术等利润丰厚、发展前景广阔的生产性服务业,使企业的制造功能和服务功能融合为一体,极大地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2.从提供产品转变为提供服务和方案。当今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个性化以及产品使用的便利性与服务的附加值的增加。国际上一些大型的传统制造企业积极发展各类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务,向服务业渗透和转型,从销售产品发展成为提供服务和成套解决方案,作业管理从制造领域延伸到服务领域,服务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来源,为这些传统制造企业赢得了竞争优势。许多企业的生产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模糊了两者之间的界限。如,IBM公司传统上是一家信息工业跨国公司,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硬件向软件和服务的战略转型。事实证明,IBM的转型取得了成功,服务业务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50%,IBM公司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集服务提供、外包提供、咨询提供和产品支持于一身,创造了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模式。

(五)实施有效兼并重组

目前,我国制造企业和国际同行相比较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不能发挥规模经济效益,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成本偏高、缺乏价格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企业在兼并重组中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1.不唯规模是论。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企业规模的大方向是正确的,但也要切忌唯规模是论。规模不是唯一的选项。首先,规模增加要有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而不是扩大规模后反而背上了包袱。其次,机制改革要优先于规模重组,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首先会是机制落后的企业被市场淘汰,而不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被淘汰,这一点十分值得决策部门重视。再次,规模重组要有利于叠加优势与成长潜能的发挥,要十分注意不同企业不同的历史背景、隶属关系的沿革、专业的特性、企业文化、产品结构等状况,要将这些方面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企业合并重组,才能达到发挥叠加优势的效果,如果拟合并的企业在这些方面互补性不强,反而互相抵消、互相牵扯的可能性更大,则合并重组应该缓行。

2.注重后期整合。许多统计表明,大部分并购最终都归于失败,并购成功的案例中,只有20%运作比较稳定,80%不太好。因此,并购后期的整合非常重要。由于并购不仅涉及到目标企业的员工、工会、管理层、客户、治理结构等资源,还涉及到两个企业的文化融合,且文化融合相对来讲更为困难和重要。如果无法整合目标企业,融入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文化体系之中,并购之后的经营通常会失败。这一点在海外并购中显得更为重要。另外,发达国家的兼并重组与行业集中局面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在一个行业里,稳定的3~5家龙头企业的形成,少则经历半个世纪,多则经历一百多年。而国内目前由国资委主导的央企整合重组计划在3年之内就必须完成。因此,注重后期的整合,对达到既定目标、实现预期效果就更显重要。

(六)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大企业投资新兴产业前景看好,商机无限。对企业自身提高产业层次、国家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都具有积极意义。

1.找准投资方向。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括的行业范围的确非常广泛,粗略统计一下,大概有:光伏、风能核电、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航空制造、半导体照明、金属新材料、非金属新材料、生物、绿色食品等。相比之下,企业的规模再大,其资源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在进入新兴产业时,一定切忌跟风与盲目投资,而是要根据自身的比较优势,资源禀赋与相关的产业路径,找准投资方向与行业制高点,防止重复建设。

2.带动传统产业。我国目前还未完全实现工业化,我国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应该把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复合型的发展战略。所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力争实现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这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正溢出效应与上面的投资方向有关。应当说,只有当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与发展是沿着传统产业相关联的方向进行时,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才会有切实的带动效应。认识到这一点对我国目前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也很重要。如,东北地区在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就必须考虑,如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来带动东北地区以钢铁、汽车制造、机器加工、机床等在内的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众多传统产业。

第四篇: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机器换人

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机器换人

人类在百年工业化文明的探索和实践中,迎来了信息时代的新纪元。回溯制造业的历史,从瓦特发明蒸汽机,到福特的T型车和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制造工业的迅猛发展,满足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为大幅度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也应看到,迄今为止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主要是建构在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基础上的、其生产与消费过程产生的大量污染,牺牲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致使制造业可持续发展的议题,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其中制造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和领头产业,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使制造业的发展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逐步消除存在问题,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紧迫而尖锐的任务。

“机器换人”可以增强智能装备产业的发展动力。智能制造渊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而后者是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的研究从一般思维规律的探讨,发展到以知识为中心的研究方向,各式各样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专家系统纷纷应运而生,出现了“知识工程”新理念,并开始用于制造系统中。

近年来,机器换人投入到制造业生产中,不但要具备柔性,而且还要表现出智能,否则是难以处理大量而复杂的信息工作量的。其次,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也要求机器换人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敏捷和智能。因此,机器换人愈来愈受到高度的重视。将此列入国家发展计划,大力推动实施。

通过发展和应用机器换人实现智能自动化至关重要,选择的具体研究项目为智能计算机、人机界面、机械传感器、机器人控制、新装置、动态环境下的系统集成。例如作为制造业自动化第一品牌及系统集成商拓斯达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在国内制造业得到推广应用和示范带动,实现“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标要求,进一步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贡献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它既是制造技术发展,特别是制造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自动化和集成技术向纵深发展的结果。机器换人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系统既是智能、技术集成应用的环境,也是智能制造模式展现的载体。与传统的制造相比,智能制造系统具有以下特点:

1、自律能力;

2、人机一体化;

3、虚拟现实技术;

4、自组织与超柔性;

5、学习能力与自我维护能力。

由此出发,我们又说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模式,是集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并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高技术含量和高技术水平的先进制造系统,也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它突出了在制造诸环节中,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集成的方式,借助计算机模拟的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同时,收集、存储、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

将传统生产模式提升为自动化、智能化,加速“机器换人”的步伐,最终高效而有力的推动企业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型升级,实现中国制造业可持续发展。

第五篇:申论热点:探讨中国制造业“走出去”之路

申论热点:探讨中国制造业“走出去”之路

——“中国企业管理高峰论坛”综述

中国生产力学会、山东省生产力学会前不久在山东省青岛市联合举办了“中国企业管理高峰论坛”。与会者结合海尔集团的实践,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如何“走出去”进行了探讨。

与会者认为,管理是人类组织经济社会活动的最基本手段,只有通过管理,生产诸要素才能结合起来,形成生产力。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是我国企业“走出去”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管理创新的探索中,海尔集团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管理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新模式。具体地讲,这种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以人为本;二是知识管理;三是兼顾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与会者认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与国外的贸易摩擦呈现出新特点,应对的根本之策在于要拥有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以及开拓海外市场的正确策略。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要警惕和防止粗放生产方式回潮。这对于企业来说,就要坚定地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以提升素质和效益为基础的发展道路。

对于如何成功地“走出去”,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企业必须回答好以下三个问题:(1)目标是什么?海尔的目标就是创造世界名牌。其中应注意两点:其一,目标必须分解。把大目标分解为每一天的具体目标。其二,关键在人。创世界名牌最根本的要靠提高人的素质。(2)最大的竞争对手是谁?就是自己。如果不能战胜自己、挑战自我,就永远不可能超越别人。(3)经营的对象是什么?是企业和产品。员工只有对企业、对产品忠诚,才能去争取用户对其企业和产品的忠诚。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非常重要。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形的东西是由无形的东西演变而来的,这个无形的东西就是文化。

第二,企业必须具备三种能力:(1)成长能力。如果规模上不去,很难生存下去。(2)赢利能力。企业的赢利能力,就好比一个人的造血能力。赢利能力是与用户双赢的能力。(3)资金运营能力。一些企业账面有利润,但其流动资金主要表现为应收账款,而应收账款又收不回来,导致破产。

第三,企业领导者必须化解三道难题:(1)最难做的决策是正确决策后的再决策。很多企业有辉煌的发展期,这是正确决策的结果。但为什么后来发展不景气呢?就是因为正确决策后没有跟进正确的再决策。(2)最难做的工作是把复杂问题简化。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就是速度,这需要看清复杂问题的本质,从而一步到位、一次做对,直达核心去解决问题。(3)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管理者的决策要随着企业发展和市场变化而打破和改变自己创造的模式与流程,坚持创新不停步。

下载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以2010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