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框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初探

时间:2019-05-12 12:3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公共财政框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公共财政框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初探》。

第一篇:公共财政框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初探

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支出管理是重点,同时也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关键。在支出的管理上要以实现财政资源的公平分配和高效使用为目标,这就需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科学且具有强约束力的监督机制,而内部监督是监督的基础和关键。本文就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内部监督机制谈些粗浅看法。

一、内部会计监督是法律赋予单位和财务人员的职责

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是指由本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通过日常会计工作对本单位经济活动进行的监督以及由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定期进行的内部审计。《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第二十七条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监督制度,并对单位内部监督制度规定提出了具体要求。根据《会计法》的要求,单位和会计人员必须自觉承担内部监督的责任和义务。如若不履行该义务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将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二、内部会计监督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监督按监督的主体不同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本单位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内部监督大多属于事前监督,它可以规范会计行为,明确责任,奖惩分明,防止工作差错和舞弊,避免因责任不清而导致互相扯皮、推委,甚至越权行事,可以制止一些违纪现象的发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准确、规范。倘若缺乏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督,那么再严格的外部监督也难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情况出现,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难以得到贯彻执行。这一点已被实践所证明。一套完整的内部监督制度可以保护单位资产安全,保证会计记录的可靠性,及时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一套薄弱的内部监督制度本身就是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犯罪的诱因。所以强化内部监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会计监督的基础和关键环节。

三、目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监督的现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领域的法制建设相对滞后,一些很不规范的经济行为也冲击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不同程度存在会计凭证失真、会计信息模糊、内部管理松弛、会计监督不力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有的行政事业单位对建立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内部监督制度残缺不全,严重的并未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有的会计人员放弃了监督的职责,认为会计工作只是记账、报账,在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对一些明知违规的现象不予抵制;有的以强调灵活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更有甚者为了小团体或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弄需作假。另外还有一些单位认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简单,什么人都能干,所以安排一些无财务专业知识的人员做财务会计工作,这些人员无财务专业知识,对财务政策、制度本身就不了解、不熟悉,在政策和制度的执行中难免出现偏差、漏洞,丧失了内部监督的能力。这种种情况致使内部会计内部监督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造成财务管理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不能及时分析和控制预算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严重的出现一些违纪现象,给国家带来损失。所以没有严格有效的会计监督,会计核算的质量就难以保证,必将导致管理的混乱。

四、公共财政框架下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的思考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共财政是法制财政,是阳光财政,行政事业单位的用财理财过程也应当是公开透明的,要做到这一点,除建立强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外,必须使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内部监督成为一种以法律为基础、为依据的有效监督,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强化管理。

范预算单位的设置

凡独立核算的单位必须具备独立核算的条件,这是实行独立核算的前提。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由于业务的限制,人员较少,会计业务也较少,大部分没有财务专业人员,也不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合理分工,有的会计人员身兼数职,不能按要求进行合理分工,达不到互相牵制的目的。如有的单位会计兼采购,有的采购兼审批,更有甚的单位会计出纳一人兼。有的会计人员由于不是专业人员,不了解财务知识,发挥不了会计的监督作用。完全不具备独立核算的条件。笔者认为,对于编制在30人以下的单位不易独立开户,应实行财务集中支付制度;对于虽然编制在30人以上,但单位没有财务专业人员的,由财政部门予与委派或以系统、部门为单位,实行集中支付。

2、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业务培训工作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有会计资格证。行政事业单位也不能例外,财政部门要加大对从业人员资格的审查力度,没有会计资格证的人员一律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同时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要对会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因为会计法规、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计理论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会计实践需要不断积累和丰富。所以会计人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继续学习,不断地更新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胜任会计工作,才能熟练运用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记录、预算、分析和控制,使本单位的经济活动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3、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监督的认识

《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单位内部监督的成败,并不取决于会计机构和会计工作人员本身,而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认识、重视和信任程度,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合理建议的采用率,取决于单位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授权”和内部监督制度的建立、完善及运行有效性等方面。只有单位负责人重视,才能切实建立起有效的内部监督制度,才能在会计监督过程中遇到内部或外部阻力时,给会计人员以足够的支持,才能自觉带头遵守有关的会计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部监督制度的顺利执行,会计的监督职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所以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监督的认识,是实行有效监督的前提。

4、完善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内部监督的核心之一是在单位内部建立起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有效的会计管理必须有健全的规章制度作保证,使会计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制度上保证会计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以达到互相监督的目的,防止会计事务处理中发生的失误和差错以及营私舞弊等行为,增强财务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笔者认为各单位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及具体情况,依据《会计法》等法律规章,建立一套适合本单位的、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内部制度的规定要体现相互制约机制,同时制度规定应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具体应包括以下内容:

(1)、明确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一是坚持“钱、帐分管”制度,即凡涉及到款物的收付、结算及其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个以上人员分工办理;二是在会计核算上坚持复核制度,制单和审核要由两人分别负责,坚决杜绝制单、审核、财务负责人一人承包的现象;三是严格印章控制,财务专用章应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由本人或其授权人保管。严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同时会计和出纳之间分工要制度化,不能一人包办代替;四是明确审批程序,即所有开支必须先经过财务负责人审核票据是否符合规定、开支是否符合政策、手续是否齐全后,再由领导批准核销,充分发挥财务人员“闸门”作用。

(2)明确重大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程序。对重要经济业务事项决策和执行程序要明确,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实行决策权和执行权相分离,使决策人员和执行人员之间能够互相监督、互相制约的机制,既要防止权力过于集中,也要防止多头行事、各自行事。

(3)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财产清查是会计核算工作的一项重要制度,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之前必须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实地盘点和对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债权债务进行清查,查明实存数与帐面数是否相符,并查明不符的原因和责任,制定改正措施,做到帐实相符,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单位不仅要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还要保证财产清查制度得以具体落实。

(4)对会计资料进行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既是内部监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内部监督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单位内部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外,要有专门机构或人员对会计资料进行再监督。有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该项工作由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进行,没有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的要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

5、加强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是实施内部监督的重要保证

实施内部监督会计人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守职业道德规范,这是会计人员必须恪守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会计人员首先要热爱本职工作,忠实地履行会计职责。会计工作主要是通过大量的数字体现,稍有不慎就会产生错误或导致损失,所以需要从业者必须具有诚实、认真的工作态度,每个环节都需要全心(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全意地投入,决不能马马虎虎、敷衍塞责,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项会计工作。二是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客观经济活动是会计的首要职责,会计从业人员在会计信息加工、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方法的确认过程中,均应以事实为依据,而不能凭空虚构、伪造、篡改;同时会计职业活动中涉及各方面的利益,包括国家的利益、本单位的利益、个人的利益以及社会的公众利益,因而会计人员要公平、公正地对待各方面利益,不能牺牲国家和公共利益换取本单位或个人利益。三是遵守会计职业纪律。会计活动是以会计法规为主体的包括各类财经法规的综合体现,会计人员是财经法规的执行者,会计人员要熟悉法规,在廉洁奉公的基础上,必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第二篇: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财政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财政审计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理论和基本框架,决定着财政审计发展趋势和取向。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对财政审计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作为对公共财政全方位监督的财政审计工作,必须适应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面对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给财政审计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试就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内涵,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对财政审计工作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就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完善财政审计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共财政 审计 财政审计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这是由国家审计的性质所决定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财政审计工作必须及时适应改革发展的实际,积极面对公共财政框架的建立带来的深刻变化,不断调整财政审计的目标、范围和内容,在审计监督中积极推进公共财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完善,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健康发展。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及基本框架

(一)公共财政的内涵

公共财政是建立在“公共产品”理论和“市场失灵”理论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综观世界上实行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运行机制,尽管形式各异,侧重点不同,但其基本模式是相似的,即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内涵来界定财政职能范围,并以此构建政府的财政收支体系。这种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在理论上亦-1-

被称之为“公共财政”。公共财政,就是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是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转变财政职能的内在需要,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取向。

(二)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

在市场经济国家,公共财政具有自己的特点。从我国实际出发,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基本框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要求:

1.公共财政职能框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要退出微观经济的经营管理领域,弱化其市场性的生产建设和经营职能,强化其在社会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经济调控等方面的职能,充分体现国家财政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2.公共财政管理框架。包括建立健全以各项税收收入为主,以必要的政府规费为辅并灵活运用政府融资手段,规范透明的国家财政收入体系框架;建立健全以公共支出需要为重点,规范化的政府部门预算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框架;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申请、审核、拨付、执行、绩效评估相结合的财政预算立法程序管理以及审计监督框架。

3.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即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是与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模式相适应的也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国家所采用的。

4.公共财政政策框架。公共财政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功能作用为出发点,综合运用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转移支付等多种政策工具,适时适度地对经济和社会分配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别是1998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构建公共财政的基本

框架和目标,对我国的财政体制改革目标作出了明确定位,促进了我国公共财政运行基本框架的建立。

二、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的建立对财政审计工作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围绕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框架,进行了一系列的财政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对财政审计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一)审计监督的重点随之调整。财政改革的全面推行,推动了原有财政资金管理分配模式的变革,预算的刚性进一步增强,财政资金的分配管理权限更加集中、统一,财政部门参与对财政资金调控、分配、使用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单位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行为将随着财政各项改革的深入逐步得以规范,违纪违规问题将得到一定程度遏制,因此以查错纠弊为主动的财政审计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二)审计监督方式、方法随之变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密切了征收机关与国库组织收入与解缴入库的关系,密切了财政资金拨付与国库划拨资金的关系,也密切了上下级征收机关的关系。为了减少审计的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扩大审计成果,财政审计的监督方式、方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随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建立,预算外管理的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被逐步取消,过多的银行账户已不复存在,过去的从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入手的审计方法受到了挑战,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审计的方法则应更多的采用核对法去核查各个账户之间的清算过程。

(三)审计监督的手段随之革新。随着“金财”、“金税”等信息化工程的实施,财政审计的对象发生了变化,电子账簿、网上交易、无纸化办公的出现,传统的审计手段已不能适应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面对这种局面,财政审计必须抓住机遇,改变手工审计这种传统的单一的审计方式,积极引入计算机审计手段,不断扩大应用面和应用深度,利用可靠的财政审计软件,及时、科学、全面地采集和分析财政财务电子数据,并通过计

算机网络进行联网审计,突出审计重点,提高审计效率,提升财政审计工作质量和效果。

(四)审计监督目标、环境随之变更。财政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并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财政的目标是在合理的财政资金和资源消耗条件下,取得社会效益的最优化和最大化。为此,财政审计要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为主,向真实、合法性审计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审计并重转变。同时审计工作要求更加规范,审计准则要更国际化,审计结果将更加公开透明。

三、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下完善财政审计的对策

(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调整财政审计目标

财政审计目标应顺应审计体制改革的要求,联系公共财政逐步建立的客观情况,进行有效的重新定位。今后财政审计的目标,不仅要着眼于查出预算收支中的违法违纪问题,更要着眼于执行国家公共财政政策的情况;不仅要检查预算资金分配合规性,更要关注财政分配是否体现了公平与效率的原则;不仅要严打会计造假和各种偷漏税行为,更要突出党政领导、社会公众关心的财经活动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审计。

(二)着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拓展财政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财政审计大格局下,要扩大审计覆盖面、找准着力点,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监督,达到“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改革、规范财政管理、揭露突出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的财政审计目标。

一是扩大审计覆盖面。将财政审计外延至全部政府性资金和政府管理的公共资金,特别是要通过扩大审计范围解决审计真空带问题。树立民生理念,高度关注群众利益,加强对民生资金的审计。

二进一步突出财政审计工作重点。要结合财政制度改革,深化预算执行审计;要积极开展审计调查研究,将政府和人大关心的热点问题、社会

关注的焦点问题、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突出问题作为审计调查的重要内容,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服务;要跟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时提示和反映影响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矛盾和问题,推动提升财政政策及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在全面掌握财政收支状况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国家财政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及时提出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的建议,切实维护国家财政安全。

三是积极开展财政支出绩效审计。审计机关应将审计重点转移到揭露财政管理体制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执行政策不到位、决策失误、损失浪费等问上来,实现从微观审计到宏观审计转变,从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审计到绩效审计的转变。要改进以查错纠弊为主的审计模式,不仅关注财政资金使用得“对不对 ”,更要关注使用得“好不好 ”,在监督财政资金分配、拨付环节的同时,重点检查项目资金的使用效果,对资金投向的正确性、使用的效益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进行综合评价。

(三)强化信息化手段在财政审计中的应用

审计信息化是审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技术支撑,必须进一步加大审计信息化建设力度。一要继续强力推进计算机审计,制定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审计的具体准则、指南、操作规程或技术标准,要重点抓好AO的运用,关键要在扩大应用范围、提高应用层次和深度上下功夫。二要加快金审工程建设,将审计机关的计算机网络与财政、海关、税务、国库等机关的计算机网络联网,应统一规划,建设网络远程审计硬件和软件系统,避免审计系统内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三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财政审计资料库,不断扩充数据和内容,在此基础上,尽快构建省、市、县财政审计资料信息传递和交互渠道或平台,形成审计成果共享机制。

(四)转换成果,加强财政审计的实效

一是提高审计报告质量。加强财政审计综合评价分析。审计报告是审计机关工作成果的主要体现,不断提升审计结果报告和审计工作报告质量

能够提高审计效益,扩大审计影响力。提交的“两个报告”要注重真实性、宏观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加强综合评价分析,以充分发挥财政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是加强财政审计结果的落实。要坚持揭露和查处问题与促进整改、完善制度、深化改革并重,逐步建立健全整改报告制度、督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提高审计监督效能。

三是进一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进一步完善以审计工作报告为主体,单项审计结果公告做配套的审计报告体系,及时逐一向社会公告每个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通过“阳光审计”推动“阳光财政”。

参考文献:

[1] 高培勇,构建中的中国公共财政框架,2001年

[2] 陈秋华,财政制度规范与预算执行审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

[3]江苏省审计厅财金处课题组,预算执行审计面临的新形势和对策研究,2010年4月第一版

[4]刘家义,总结经验、乘势而上推动财政审计工作深化发展,2010年7月

[5]宋皓军,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审计问题研究,2007年6月

[6]潘秋玲,刍议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审计监督,2010年4月

[7]何小聪,深化预算执行审计研究,2010年7月

第三篇:公共财政框架研究论文

逐步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财政改革的主要目标。但对什么是公共财政,为何要构建公共财政,目前还存在许多认识上的误区。只有澄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才能创建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

一、什么是公共财政

财政是国家(政府)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这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共识,因此财政从来就是国家(政府)财政,这是财政的本质,或财政一般,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的性质不同,社会经济运行机制不同,决定着国家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分配活动)目的及达到目的途径不同。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财政类型(模式)或称财政特殊。公共财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改革与发展的目标模式,对其内涵的认识,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入手。

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于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问题的关键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使有限的资源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效率是关键,是第一位的。要使经济活动符合效率的要求,必然要相应的效率装置,而迄今为止,市场机制是人们发现的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换句话说,在经济制度中,没有市场机制也就没有效率。但市场失败的存在决定着市场机制只能有效率地提供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私人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对社会成员个人需要图谱中的公共需要则无法有效满足,而公共需要又是社会成员个人图谱中客观存在的。既然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就只能通过某种非市场机制来提供。这种非市场机制在我国约定俗成称为财政机制。市场机制提供的满足私人需要的物品称为私人物品,与此相对应,财政机制提供的满足公共需要的物品称为公共物品。据此,在市场经济下,财政就是政府通过非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

问题到此还没有完结,关键在于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政府如何提供公共物品才能使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和公共需要得到最优满足,实现社会成员个人福利水平最大化,或者更明确地说,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如何才能符合经济活动效率的要求?既然市场机制是使经济活动有效率的唯一装置,财政机制要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其实质上也必然是一种模拟市场机制。财政采用模拟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实质上也就是要求按社会成员的意愿(偏好)提供公共物品。问题是社会成员众多,而公共物品只能统一提供,这就需要通过某种装置将社会成员个人对公共物品的个人偏好汇总成集体偏好。这就是说,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使社会成员福利水平最大化,政府财政机制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必须按社会成员的集体偏好(大多数人的意志)进行,由社会成员对政府财政活动进行约束和规范。由此可见,公共财政就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市场机制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而公共财政制度就是确保政府按社会公众的集体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的基本规则。

二、如何正确理解公共财政

上述公共财政的简单定义中,实际上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公共财政是一种着眼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或分配活动。这里的分配指广义的分配,包括资源配置、收入分配。最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构成公共财政的出发点和归宿。社会公共需要决定着公共财政的存在,决定着公共财政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效果。公共财政则着眼于满足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公共财政不应该成为超越市场的力量去满足社会成员的私人需要。

2.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是提供公共物品。有需要就要有供给,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供给途径就构成了公共财政活动的对象,这就是要提供公共物品。在这里,我们把政府公共财政为社会成员个人提供的各种产品和服务都称为公共物品。私人物品则由市场提供,公共财政不能够超越市场力量去提供私人物品,只能够提供市场无法有效提供的公共物品。

3.公共财政的核心是效率。效率是经济活动的核心,公共财政作为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其核心也是要解决效率问题。从计划财政转向公共财政说到底也是提高经济活动效率的必然要求。

公共财政的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配置效率,二是生产效率或X-效率。配置效率指的是资源根据最终产品消费者的偏好和预算约束线配置,从而使私人和公共物品的资源配置都达到帕累托效率状态。从实践角度看,配置效率是指下列问题:公共部门是否生产选民所需要的服务(公共支出)水平和组合?选民在政治市场上是自主的吗?谁的偏好最重要?X-效率是从供给方来考虑的,指的是公共财政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最有效的技术以最低成本生产公共物品。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就是要最优化制度安排,确保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得以实现。

4.公共财政的立足点是非市场赢利性。公共财政立足于非市场赢利性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指公共财政活动范围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不介入一般竞争性领域,不应“与民争利”;二是指公共财政活动立足于非市场竞争领域,也应立足于非赢利性。政府向社会成员征收收入只应以弥补公共物品的生产成本为限。通俗说法就是公共财政活动中应做到“以支定收”,即根据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需要的需求确定公共物品的生产规模及相应的公共支出规模,公共支出规模确定公共收入的规模,而不能以政府能够征得的收入多少来安排支出,即不能“以收定支”。“以支定收”是政府公共活动的行为准则。“以收定支”则是企业和家庭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

5.公共财政是运行机制法治化的财政。公共财政运行机制法治化就是说整个公共财政活动都置于法治化轨道上,在法律法规约束下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依法理财。当然这里的“法”是民主基础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意志的“法”,是“合法的法”,即“正义之法”、“理性之法”、“合法之法”。通过民主的方式将社会成员对公共财政活动的集体意愿上升为法律,从而使社会成员的意志得以真实决定、约束规范和监督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确保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符合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阿克顿曾言:“权力使人腐化,绝对的权力使人绝对腐化”。既然国家(政府)为了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职责而被社会成员委以强制性的公共权力(政治权力),那么有效防范掌握了公共权力的公共部门及其官员滥用权力损害社会成员利益就成了社会公众最关注的问题,而唯一的途径就在于政府行为法治化,而政府公共财政活动法治化是关键。因此构建公共财政框架,就不仅仅是从“公共性”方面入手“甩包袱”(缩减财政支出供给范围),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政府自身行为规范化入手,推进政府公共财政活动的法治化。

三、澄清认识误区 创建我国公共财政

客观地说,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目标虽然很明确,但目前无论是理论界还是政府部门都还对建立公共财政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澄清这些理论认识上的误区,才有利于建立实质意义上的公共财政制度。目前存在认识误区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而财政从来都是国家(政府)财政。这种误解的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了财政的共性,而没有看到财政的特性。的确,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模式,财政从来也都是国家财政,但是不同的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的财政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财政的职能及实现机制都体现出明显的差别,从而“财政一般”中显示出“财政特殊”。如果说“公共财政就是财政,财政从来都是国家财政”,实质上是否认了不同社会形态及经济运行方式下财政的特殊性。照这种观点,也就不存在中国财政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转轨——建立公共财政的必要。正确的认识应当是,公共财政是财政的一种:具体类型或模式,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模式。

2.“公共财政论”是对“国家分配论”的否定。这种观点的错误就在于把财政的类型(模式)同财政的本质混淆在一起。“国家分配论”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公共财政论”则强调的是财政的类型或模式,强调的是财政的本质在市场经济下如何体现出来,或者说强调的是财政的运行机制。公共财政强调的是财政作为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在市场经济下“应按社会公众的意愿,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来进行。因此,搞公共财政并不是否定财政的本质,而是要求国家财政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系统地改变具体的财政制度安排,公共财政并没有否定国家财政。

3.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否定了国家财政的“阶级性”。这种观点的误解在于把“公共性”与“阶级性”看作了完全对立的两方面。实际上,公共财政的“公共性”与国家财政的“阶级性”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完全对立的,强调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并不等于否认财政的“阶级性”。这是因为公共财政作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模式,其根本特征即是“公共性”,而阶级性寓于“公共性”。公共财政通过为市场经济活动提供公共服务,实现“阶级性”的要求。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主义国家只有通过公共财政这个工具弥补市场失效,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才能为私人资本榨取剩余价值创造共同的外部条件。例如如果没有公共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工人阶级将因基本生活无法满足而导致劳动力再生产萎缩,进而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萎缩的致命后果。因此,公共财政进行收入再分配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利用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为私人资本更好地剥削创造共同的外部资本,也就是说,“阶级性”通过“公共性”体现出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由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确立,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因而公共财政表现出真正意义上的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商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的公共性得到了严格意义上的体现,从而我国的公共财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公共财政。

4.公共财政就是与传统“生产建设型财政”相对应的“吃饭财政”。这种认识的误解在于把财政类型的两种不同分类方式混在一起。公共财政是按国家(政府)提供公共商品的决策方式来划分的类型,与此相对应的应是“家计财政”和“计划财政”。“生产建设型财政”则是按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的大小来划分的财政类型,与此相对应的是“吃饭财政”,即经济建设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大,就是“生产建设型财政”,反之,则是“吃饭财政”。在公共财政模式下,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而改变,著名发展经济学家罗斯托和财政学家马斯格雷夫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大致为我们在公共财政模式下安排经济建设投资支出的比重提供了定性参考,但具体比重则要视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定。因此搞公共财政不是说财政不安排投资支出,只安排政府自身的“人吃马喂”即退回到“吃饭财政”。搞公共财政的目的在于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社会公众的意愿来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成员的社会公共需要,从而通过财政与市场的分工与合作,充分发挥两种机制各自的优势,尽可能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效率,使有限的资源更好地满足全社会成员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

5.建立公共财政就是政府为了缓解财力拮据而向社会“甩包袱”。这种认识的误解在于“只见其一,不见其二”,只看到了建立公共财政框架所采取的—些具体措施,而没有把握建立公共财政的根本目的。的确建立公共财政模式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职责范围。从而必然会出现政府向社会“甩包袱”的现象——将应由市场承担的职责还给市场,财政不再给予资金支持,特别是中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的计划财政转向公共财政的过程,“甩包袱”现象可能更易为人们感觉到——原来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公共服务现在都要自己掏腰包了。但是“甩包袱”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财政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采取的改革措施,而且“甩包袱”是为了更好地“背包袱”——更好地提供公共物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公共财政是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系统地改造财政制度安排,重塑财政运行机制,因此建立公共财政更多的是政府行为,是政府自身的改革,是政府自身的“革命”。

第四篇:政府预算改革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

政府预算改革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关键

我国财政改革的目标就是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公共财政实践已经表明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对于“公共财政”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国“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也应从改革现行的政府预算制度人手当前进行的以部门预算改革为切入点、多项改革措施配套推行的预算管理改革就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一个关键环节

一、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实质及其与公共财政的关系

首先我们考察一下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演进过程因为其产生、发展和完善在相当大程度上折射出了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实质现代政府预算制度起源于英国在英国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封建君主在课税上的随心所欲和财政支出上 的挥霍浪费严重损害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从根本上对市场和资本的扩张构成了致命的威胁这使得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展开一场财政权的争夺政府预算制度就是这一斗争的产物早在十四世纪英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就开始了与国王的斗争到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完成时英国的财政权基本上就已处于国会的控制之下国会掌握政府的财政收支后进而又寻求控制王室的支出1787年总基金法案通过后英国开始把全部的财政收支统一在一个文件中从此有了正式的预算报告预算制度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自1802年起英国开始公布详细的政府收支报告1822年财政大臣将该报告提请国会审议从而确立了按编制和批准政府预算的制度此后国会还取得了对预算执行进行审核的权力经过几百年的时间英国的政府预算制度方臻完备从政府预算制度在英国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从根本上看政府预算制度就是市场对政府活动进行约束和限制的基本途径

“公共财政”之所以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不仅在于它赖以存在的制度基础是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它所具有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的融合性而且更在于它是受市场约束和规范的财政“公共财政”是从公共性及其与私人性之间的关系

角度把握的财政类型它与其它财政类型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共财政下的政府行为是受市场决定和约束的;而政府预算制度的产生为市场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约束提供了一个基本手段实际上可以说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就是公共财政存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载体它只在公共财政条件下才存在而且也只有建立起了现代政府预算制度才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

政府预算制度的形成最终在代议机关与政府间建立起了一种财政分权格局使得市场可以对政府及其活动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成为真正的“公共财政”(1)政府只能根据代议机关通过的税收法令征税使得政府的收入活动不能超越市场的根本约束与限制;(2)政府必须按照经代议机关批准的预算安排支出代议机关以法律的形式确立政府的支出预算实际上就是市场通过代议机关并借助法律手段直接而具体地规定和约束着政府的行为;(3)政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如要调整业经批准的政府预算则需经过代议机关同意才可以变更;(4)政府预算执行过程中代议机关可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5)代议机关还可对政府决算进行审议可见政府预算制度的确立使得市场通过代议机关掌握了政府及其财政行为的根本决定权和监督权进而将政府财政的根本权限转移到了社会大

众手中这就是现代政府预算制度的根本点之所在

二、“公共财政”对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要求

政府预算作为公共财政运行的载体以及市场规范和制约政府财政行为的基本途径为了使政府活动不偏离“公共”的轨道、确保其符合市场的根本利益公共财政下的政府预算制度至少应具备以下性质

1、统一性“公共财政”背景下政府预算制度首先必须具有“统一性”的特征即政府所有的收支必须全部纳入政府预算统一进行管理政府预算制度的统一性实际上反映着市场通过政府预算对整个政府活动进行全面监督和控制的要求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只要建立了公共财政体制都将绝大部分的政府收支纳人政府预算进行统一的管理基本上做到了预算管理的“统一性”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政府的预算外

收支可能确有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预算外收支的存在并未从根本上否定政府预算制度的统一性因为各国的预算外收支基本上都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预算外支出占全部政府支出的比重都在20%以下而且这些预算外支出还是专门的社会保障支出委内瑞拉、墨西哥和智利等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大致相同其实将社会保障支出臵于政府预算管理之外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管理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的政府预算已经具有了完全的“统一性”

2、公开性预算管理的整个流程即从预算草案的编制、审议到预算的执行以及执行中的调整都应保持一定的透明度而且政府预算也应当成为公开的文件而不应只为少数人所了解和掌握除少数涉及国家机密外其它都应向社会公布

3、法律性政府预算是通过相应的法律程序确立的一经批准就成为国家法律具有法律的权威性任何违反政府预算的行为都是违法的都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即使是政府要对预算法案进行调整也必须经过相应的程序才行

我国现存的政府预算制度在相当大程度上继承了计划经济时期预算制度的衣钵大体上只保留了“政府收支计划”的外壳而无现代政府预算制度作为市场对政府进行约束和控制的基本手段所应具有的基本内核尽管这一制度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经过不断的变革但它仍带有较强的计划经济色彩毫无疑问应当按照“公共财政”对政府预算制度的基本要求来改革我国的政府预算体制

三、我国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与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我国政府的收支不仅有预算内、外之分而且还有制度内、外之分近些年来我国的预算外收入的规模一直保持在预算内收入的50%以上而制度外收入规模大体上也与预算外收入相当这种收入格局必然导致于之相适应的支出格局这一状况意味着我国有一半以上的政府收支游离于政府预算控制之外我

国政府收支管理的现状反映了我国的财政还不是真正的“公共财政”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离现代意义上的政府预算制度还有很大一段距离没有统一的政府预算就没有真正的公共财政将预算外和制度外收支都纳入预算统一进行管理是符合政府预算制度统一性的基本要求的一项举措可以说这是我国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前提综合预算改革就是通过将制度外、预算外收支逐步归并到政府预算中去以实现我国政府预算“统一性”的一项措施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管理问题其根本要害在于规范政府部门的行为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综合预算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突破政府部门本位利益的障碍将其彻底深入下去

我国的预算采用的是历年制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却在每年的3月前后召开这两者之间的间隔使得我国的财政在这一时期是在无预算的状况下运行的;而且政府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实际下达到各预算单位往往都是半年以后可见每一个预算里我国的财政都有相当长一段时期是在无预算的状况下运行的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应时时刻刻都处于政府预算的约束下没有预算是不能进行相应的财政收支活动的美国联邦政府就曾有多次因为国会没有批准联

邦预算而部分关门尽管这种情况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资产阶级内部的矛盾与争权夺利但其中所体现出的政府预算对政府活动的决定与约束以及对政府对预算的遵守与尊重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我国财政运行的无预算约束的问题必须及早解决因为它关系到是否能够建立真正的“公共财政”对于预算与人代会会期不一致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修改预算的起止时间或设立临时预算来解决(变动人代会的会期似乎不太可能);而因预算下达晚所导致的财政运行中实际无预算的问题则可通过改革预算编制与管理的程序来克服当前的部门预算改革实际上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这些措施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把政府的所有行为纳入政府预算进而臵于市场的监督和控制之下当然设立临时预算、修改预算的起止时间和改革预算编制与管理的程度等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对预算管理的形式进行的改革而已但重要的是通过形式上的改革树立起“无政府预算授权就不能进行财政收支”的观念

过去我国各级政府提交给人代会审议的预算草案基本上都只列出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几个大项的数字和说明向社会公布的政府预、决算报告则更为简略这些使得我国的人代代

表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无法对具体的财政收支计划及其执行情况以及这些财政收支背后的政府行为进行深入的审议、监督甚至是否决这种状况的实质就是我国的市场还无法通过对预算进行的审议和批准进而在根本上对政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督因此必需保证政府预算全过程中有足够的公开性和透明性这是把政府活动臵于市场约束和监督之下的基础代议机关对政府预算草案逐条逐款的审议和批准过程的背后就是市场对政府各项具体施政活动的审议与批准而我国各级人代会对政府预算的审议和批准一般在一、两周内就完成了这样的预算审议是难以起到对政府行为进行约束的作用的因此也必须对现行政府预算的审议程序作一些调整如提前和延长预算的审议期限、成立一个主要由专家和学者参与的专门委员会对政府预算草案进行预审等不仅如此政府还应加强对预算全过程的自我监督政府预算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必要时亦可将民间执业人员引人到对政府预算的审计中去

市场对政府活动的约束与控制并不是凭空实现的而必须通过特定的政治程序才能完成这一政治程序就是代议民主代议民主政治下只有在作为权力机关的代议机关与其执行机关的政府间建立起相互约束、相互制衡的机制现代政府预算制

度才有可能有效运转起来可见政府预算制度的发展与代议政治制度是息息相关的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代议政治制度的发展决定了政府预算制度的完善程度所以我国的政府预算制度的改革并不是可以孤立的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它需要政治制度的同步或者是超前一些的改革然而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却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如果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这种不均衡性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那么它将极大地制约当前的政府预算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

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的经济法治是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法治的作用不仅在于约束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更在于对政府行为的约束因为如果政府的行为不受法律的约束那么自由的经济交易和独立的企业制度就没有保障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的基础就不存在了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政府预算制度也必须具有法治性的特征然而我国政府预算的法治化程度却相当低政府的财政活动不按预算办事的情况时有发生毫无疑问应当按法治化的要求来改革我国的政府预算但政府预算的法治化也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整个社会的法治化长期以来我国现实生活中的有法不依使得广大民众缺乏对法律的认同感形成了有法无法一个样的法律虚无主义观念而政府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

究的司法行为更是使得公众对法律崇高信念的失落法律信仰危机已成为我国法治化的最大障碍要加快法治化的进程首要的就是恢复广大国民对法律的信仰和崇尚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现阶段强化政府行为的法治性、增强公职人员的守法、护法和依法办事的法律观念对于整个社会的法治化进程尤为重要这不仅是维护法律尊严的要求同时也是为政府预算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建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前提

目前我国财政改革的重心已转移到政府预算制度上来了当前的预算管理改革就制度设计来说是基本符合构建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的但政府预算制度的每一步改革都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尤其是政府部门自身的利益因此在改革中可能遇到较大的阻力克服这些利益障碍把预算管理改革深入下去唯有这样我国的公共财政框架才有可能建成

作者厦门大学财金系王玮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1.5

第五篇:新环境下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

新环境下如何做好行政事业单位

会计人员管理工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会计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新二大准则体系和新制度的出台对会计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会计改革实现了会计模式的重大转变, 新环境下如何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全面发展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为发展经济服务,对相对稳定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管理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

一、会计环境变化下的观念转换

我国当前会计的国际化改革,一方面要求中国会计走向世界,与国际惯例接轨,融于统一的国际会计体系中去;另一方面会计的中国特色又要求中国会计立足于自身的社会经济环境,要扬弃。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表现为:

首先,会计工作进一步规范化。《会计法》要求在会计工作中准确地反映经济活动的状况,为经济管理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明确规定必需依法办理会计事务,加大了对会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惩治力度。要求单位负责人必须保证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并给予法律保护,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严禁对他们进行打击报复。强调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监督。包括准则和新制度的持续颁布。

特别是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核算、政府采购为核心的公共财政的逐步建立,和刚刚进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行政和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于今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会计科目调整的背后是预算收支科目的调整。事实上,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调整幅度虽然不大,却体现了政府收支分类后财政预算管理的更加透明,科学,规范。同样,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也在此次调整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其收支的会计处理将更加严谨。其次,会计的具体任务和工作重点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即情况和相关法规要求,我局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在修改收支管理办法、岗位责任制度、增加专项资金管理、票据管理办法等,系统制定局财务管理制度,并根据需要重新更换电算化硬软件,建立网络核算,为提升管理和构建新型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做好准备。

二、新型会计队伍管理的内容:

(一)学习型会计

近年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围绕建立公共财政进行一系列改革。进行了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推行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基金和收费项目,建立统一、完整的公共财政预算,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其次,不断完善财政决策机制,规范财政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建立重大财政事项社会公示制度,支出决策论证制和责任制,财政政务公开制,细化财政预决算报告制度,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这必然迫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进行不断观念转换,持续的学习,而建立起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队伍是财务管理的关健。各位会计负责人,要带头学习,学习会计制度、法规,增强依法理财,积极理财的意识。大力培育年青会计队伍,储备人才。

作为局财务工作负责人,我始终坚持个人专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和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行动上树立尽职尽责、敢抓敢管,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良好作风。为全局财务工作人员建立标杆。在5年工作中,除二次被评财政“争先创优”个人先进和处室被评财政增收先进集体处,先后通过东南大学EMBA的学习、高级会计师的考试,在全国协会五届一次会议上进行〈无锡市房管系统改革实践和思考〉的交流发言,在全国及省级性专业杂志上发表《试析房地产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和《试析无锡市房地产引资的本地价值》论文二篇,全国建设房地产专业课题《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研究》一文获研讨会一等奖。同时,我局按计划组织对基层单位的财务情况进行了检查,并组织了财务人员进行学习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学习。包括完成全局直属单位财务人员的资格换证工作,先后完成产监处、金佳、中专、市开发、公房管理处、春华咨询等单位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全局财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积极要求年轻财务工作人员报考专业资格职称考试,对财务人员队伍进行培训与提高。组织在财政会计知识笔试比赛;组织了全国性的房地产会计学会年会;组织了4名高级会计职称的评定和一次通过5名会计师的成绩。

(二)自律型会计

环境是多变的,但作为会计人,诚信自律的会计职业道德是永恒不变的。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事务中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即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遵循的道德标准。诚信是其最基本的标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况且会行也是一种契约式委托管理关系,其基础即公平、公正、相互约束。

而制度是约束的基础。为此我局一方面根据财政部门的要求,在修订局原财务管理制度基础上,要求各项事业单位重新修订了财务管理制度,按新要求和预算管理下系统完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下属单位的财务资产管理,完善委派财务负责人的奖惩制度,加强对下属单位的投资、担保管理。同时,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激励机制。为配合财政部门的非税收入政策,我局建立以资产管理为纽带的局系统财务管理框架。通过资产管理中心加强对改制企业投资管理,建立目标管理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直属单位的财务监控,逐步形成调控能力。

加强自律很重要要建立内部监督和控制。包括要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制度,保证部门、单位内部会计工作有序进行,如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度、账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清查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二是建立、健全内部审计监督制度,促使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保证会计核算真实反映经济活动内容。

(三)沟通型会计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现代信息社会会计离不开沟通。所谓沟通是意义的传递与理解,是在二人(含)透过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将彼此的感觉、意见、看法传达给对方的过程,而能彼此互相了解,才算是有效的沟通。会计人员要学会沟通,部门之间要协调,互相配合,防互相扯皮、互相推诿,需要横向沟通;纵向单位领导对会计人的态度具有导向性,沟通更能了解会计人,充分理解、支持和配合会计人的工作,明白领导是会计责任第一人。

对此,我体会很深。在事业单位改制时,时间紧、任务重。我局提出一企一策办法,我处提出程序规范化、形式多样化、客观公正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产权界定和资产审计评估,制定切合实际的企业改制方案和职工困难补贴办法。争取方案早日论证通过。同时,积极筹措资金并与企业周密研究、布置分流详细步骤,具体分析特殊个例,并作实事求是的处理,尽可能做到平稳分流。我局各单位转改制单位经济效益明显,二国企也达到做大做强的要求。期间的审计评估和资金测算工作量大又细,并处理了大量历史老账和较为复杂的遗留问题。会计功不可没,而沟通起了极大作用。

其次是新制度的宣传沟通,积极宣传增收节支,逐步试行各业务部门费用项目包干制。通过沟通,不但要让部门了解新规定、新制度,更要理解会计,支持和配合会计人的工作,而且是为自身的工作环境更和谐。

三、心得与思考

在新的环境下,财务工作的从业人员,除了要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良好的诚信外,还要具备适应能力,能融洽地协调人际关系。这需要逐步有计划进行调整和实施,对此我坚持做“三个一”工作。

(一)做好一个计划:

为了进一步加强局会计业务指导,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局财务管理部门有计划定期组织局系统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学习和指导,做好一个计划是很重要的,是贯穿全年管理的纲。如2005年我局计划内容:

1、继续抓好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3、4月)

2、推进内部控制观念和理论学习。(5、6月)包括:内部控制理论学习和指导;《无锡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指引》学习;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实践。

3、业务交叉检查和讨论。(行政事业单位类、房地产企业类10、11月)。4继续抓好会计专业资格考试工作。配合组织进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配合财政、税务及审计部门的会计、税务及相关制度学习。并努力实施。

(二)组织一次交流

除了日常的业务布置、规定学习外,我坚持组织一次范围较大的会计管理人员的交流活动。经常强调提高会计人员的从业门槛要,没有会计证者不得从事会计工作,并作为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硬性措施,严格执行;强调财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培训,使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基本环节的规定和要求。

同时,要各单位负责人总结好的方法和提出问题,对新财税政策进行讨论。组织一个相互交流、沟通的平台,是好的形式

(三)关注一个重点单位

每年初,我局组织对基层单位的上年目标完成情况进行了检查、评比,并组织了下的目标责任状的签订,对技经财务指标进行了调整,在整体上做到比上年有所提高,力争在奖勤罚懒的同时促成局整体实力的稳步提高。以此为契机,我会选择一个单位,进行全面深入了解,多沟通单位领导,了解细节,为全面指导业务工作掌握更多信息。并且向政事业单位领导宣传《会计法》、《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要求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内控制度,同时提升单位会计人员的地位,侧面解决难

(四)一点思考

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要加强会计法制建设。不仅是建立和完善制度,也要转变会计管理职能,保证会计规则秩序正常运转。要不断宣传、学习、贯彻会计有关法规,采取切实措施,完善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会计法规体系。

2、提高会计人员素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状况和积极性调动如何,直接影响会计工作水平的提高和会计改革的顺利进行。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评价、选拔会计人才的机制, 实行跨专业、跨领域的多向联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支持各部门、多种办学力量参与会计在职教育。

3、会计委派要重新定位:明确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及与被派单位的关系;解决好委派人员的工资挂钩问题;立委派人员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业务考核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奖惩制度、交流制度等。

4、推广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将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实行“集中支付、统一开户、分户核算”模式,使财政部门对单位的财务监督从事后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将会计人员进行相对的条线式管理。

下载公共财政框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公共财政框架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监督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于“互联网 ”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框架设计研究

    基于“互联网+”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框架设计研究 摘要:伴随我国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互联网+”发展模式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完善。行政事......

    公共财政视角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终稿

    公共财政视角下城市社区建设研究 [摘要]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细胞,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浅谈“新常态”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审计 内容摘要:目前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发展内涵已发生改变:经济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不断......

    信息化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解析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是一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并且在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说国家进行财政拨款,所以在行政事业的管理和控制中是非常简单的。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在管理缺乏一定......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理论框架(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理论框架(下) 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审计报告好范文版权所有会计研究表明,提高企业的信息披露的宽泛程度和报告频率,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这些信息披露同样......

    新会计制度下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增加的核算

    一、 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一)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 同时 借:事业支出 贷:财政补助收入 (二) 购入需安装的固定资产 按确定的固定资......

    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

    对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下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探讨 李 丽 (深圳市教育局计财审计处广东 深圳518026)【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是我国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

    国库集中支付下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账务处理(★)

    国库集中支付下行政事业单位专项资金账务处理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账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前的记账方式已不适用于现在的模式。国库集中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