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印刷行业有效引进ERP管理系统与客户共成长
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各行各业竞争已是非常激烈,大家都在比较谁的生产原料成本更低,企业的人力资源分配更合理,企业管理的更到位,市场客户拓展的更好,如果,那个方面做到不到位,就可能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盈利的下降,危及企业自身的生存。所以,针对这个现状,印刷行业应如何发展壮大,印刷企业怎样苦练内功,在大家都熟知的生产环节中,如何挖掘潜力,采用科学化管理,有效的加强生产的调度与仓管的运作,真正的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增强企业应对经济环境的变化甚至是危机的能力,就变的十分重要。
而在今天的印刷市场沉浮中寻求发展的企业,如何做到利润的最大化,生产效率最优化,如何在企业的日常运作中,可以将各类生产物料浪费程度做到最少,这也已经成为每个想要谋求更好发展的印企的头等大事,因为粗放式的企业经营,可以说在中国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虽然,建国以来这种大跃进式的生产方式,为整个社会进步发展做出巨大贡献,支撑十二亿人口的庞大国度脱贫致富,的确是一个壮举,但是,不可否认,在这过程之中,中国的环境付出了代价,这种粗放经营,也使得国家资源遭到前所未有的浪费,特别是国有企业,整个生产管理与企业经营完全与市场脱节,当然,这与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但是,现在面对国内低迷不振的内需市场,还有贸易壁垒高筑的国际贸易环境,以及日益上涨的生产原材料价格,同行业间的无序竞争,中国企业粗放经营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
那么,要使印刷企业走上精细化运营之路,在印刷企业推行ERP企业管理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可以使得企业在合适的时间,以合理的价格和适量的原材料,辅助材料,半成品,成品,通过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方式,按生产计划运送到生产部门/客户的调研计划实施的整个规范化流程,包括生产物料的仓储管理,生产所需原纸的采购计划,生产原材料的入库出库的调配管理,以及生产资料的保养与维护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实施企业ERP管理的目的在于改变印刷企业以往粗放管理,使市场部与生产车间形成联动,提升印刷品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客户与业务部,业务部与生产车间有效沟通,最终带动印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壮大发展。
针对印刷企业精细化发展与对 ERP企业管理系统的感悟,深圳市百文纸业有限公司组织资深专业力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公司举办深入的专业培训活动,构建了激发企业创造力,竞争力倍增的ERP企业管理系统,及ISO 9001质量管理系统,加上百文纸业公司,拥有的进口原装太阳,宫腰大型轮转四/五色电脑纸表格印刷机、美国柯达赛天使快递单印刷条码喷印系统等等,已经使百文印刷公司,处在当前激烈市场竞争的有力地位,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与精良的生产设备,使广大客户感受到高品质的印刷效果,也让百文与各行业新老用户的合作更上一层楼。正如百文公司总经理骆鹏所说:客户的信任,就是企业的生命,是合作的基础,所以,我们将以市场上最精良的印刷设备与百文十几年的印刷经验积累,结合现代精细化企业运营,竭诚为广大新老客户奉献出最好的作品,回馈社会各界对百文的厚爱。
除非注明,文章均为百文纸业原创,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谢谢。
第二篇:ERP管理系统与企业发展
伴随着IT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人类已从工业经济时代跨入新经济时代,Internet/Intranet 技术广泛应用和电子商务的推广,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均构成了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三股力量:顾客、竞争和变化。
一:顾客
顾客重在客户关系管理。“一对一”客户关系管理模式在网络化、集成化和客户信息分析等方面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需求,为了提高客户访问能力和客户响应能力,把海量、分散的客户原始数据转换为分析型数据,从中挖掘分析出客户知识,据此制定客户策略以提升客户满意度,需要与企业资源计划ERP进行协同。因此,选择合适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ERP管理软件也是相当关键的。
二:竞争
ERP如何影响企业竞争优势?
1、ERP系统便于统一管理企业成本、生产、销售、人员等要素,管理直观方便,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公司经营思路;
2、ERP系统,如果进一步深层次对数据做一些挖掘和分析应用,对管理者决策可以起到更佳的效果;
3、根据公司指定的指导方针实施的一体化ERP,比如按照合同指导生产/按库存指导生产,等方式,都可以得到比较快的信息支持,做到敏捷反应。便于贯彻和实施;
4、ERP系统的MES生产管理可以做到生产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做到监控生产、压低成本的效果;
所以,ERP不仅在生产控制、成本控制和透明化管理上具备优势,更加可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在现在市场激烈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迅速调整企业生产。从而使得企业具备比较高的竞争优势。VERSUGW
三:变化
实施ERP管理系统会给企业带来怎样的变化与效益?
1、ERP支持企业的集成化管理;
2、ERP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
3、ERP实现集成化市场营销战略;
4、ERP实现敏捷供应链管理;
5、ERP支持企业经营决策;
6、ERP在物料管理方面经济效益;
7、ERP加强了企业内部的生产计划管理;
8、ERP加强了对资金流的控制;
9、应用ERP系统可为企业带来可喜的变化。
第三篇:ERP系统权限管理与内部风险控制探讨
ERP系统权限管理与内部风险控制探讨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实施ERP系统管理生产经营业务运作,因此给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控制风险。文章通过论述企业在ERP系统中如何通过合理有效的权限管理,加强企业内部风险控制、防范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ERP;ERP系统;权限;风险;IT;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7-0140-02 ERP系统权限管理与内部控制概述
1.1 ERP权限管理概述
ERP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的简称,主要宗旨是将企业的所有资源通过信息化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以求收益、效果最佳化。ERP系统是以软件为载体,为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财务等业务人员提供的一个统一经营管理工作平台。
企业要把ERP系统用好,必须依照企业内部各部门岗位职责的划分,在ERP系统通过合理的授权,才能在ERP系统完成各部门的业务操作。对每个岗位业务操作的合理、有效授权,即权限管理。
1.2 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企业防控内部运营和操作风险的程序、制度、措施和方法的总称,是对企业内部职能部门和业务单位实施管理和控制的系统方法。IT一般性控制就是对所有利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进行企业业务集成、转化和提升的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风险控制。
一般基于企业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是把企业的关键业务按归口管理要求,划分成流程,通过流程内风险控制点的形式加以管控。比如内控货币资金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一般采购管理等流程中,都会考虑IT应用控制的要求。通过ERP系统权限管理实现IT内部控制措施和
手段分析
随着ERP系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同,企业业务运作更加依赖于ERP系统,导致企业出现了新的业务风险。如何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防范,需要在ERP系统授权配置管理上深度融合企业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既要有识别风险的意识,又要有防范风险的措施和手段加以保障。
2.1 配置控制
配置控制指对系统功能启用的控制,主要有两层含义:①保证启用系统自动控制功能,自动实现对业务风险及操作规范性的控制;②按照标准模版要求,统一配置系统。例如:对于物资采购流程,在ERP系统中创建采购申请的权限由物资部门计划人员拥有;根据采购审批制度,在ERP系统中合理配置采购申请的审批流程,要求在系统中至少进行一级审批。
2.2 业务操作控制
业务操作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用户在系统中能够按照规范的业务流程进行系统操作而设置的相关控制。业务操作控制包含业务流程控制、数据输入控制、数据质量控制等。该环节要防范未经授权非法处理业务、系统处理不正确导致业务无法正常运行风险。例如:销售模块客户主数据维护流程,客户主数据的维护必须经过审批。
2.3 权限控制
权限控制是指为了保证用户职责的有效履行,对其在系统进行操作或数据访问的控制。权限控制包括角色分配管理、关键系统操作授权管理、ERP组织级别管理等。例如:应收帐款管理、信用管理流程,权限控制要求客户信用主数据的维护必须经过审批;在ERP系统中维护客户信用主数据的权限由经授权的财务部门信用主数据维护管理员拥有;基于不相容原则,该人员不能同时负责销售订单创建/维护。
2.4 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
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特指通过系统操作权限分配中的不相容权限控制达到不相容岗位分离的作用。不相容岗位分离是指那些由一个人担任,既可能发生错误和舞弊行为,又可能掩盖其错误和弊端行为的职务、岗位或系统操作权限,不相容岗位分离即对这类行为予以控制。例如:对于物资采购流程,在ERP系统中进行发票校验的权限由财务部门发票校验人员拥有,基于不相容原则,该人员不能同时负责操作收货过账;进行付款的账务处理的权限由财务部门付款账务处理人员拥有,基于不相容原则,该人员不能同时负责付款申请。ERP系统的权限风险分析
3.1 来自系统层面的风险
由于系统管理员、应用管理员等系统维护人员能直接接触数据库软件、熟悉信息系统技术,他们的有意作案或无意的误操作所造成的影响很难估量,所以这些关键技术人员需持证上岗,签订保密协议和授权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严格约束。
此外,为防止非法用户和黑客侵入信息系统,可通过设置防火墙、采用身份识别系统等技术防护措施。
3.2 ERP权限设计缺陷带来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权限设计不当,存在与用户工作岗位不相称的系统权限,有违背不相容岗位原则的系统用户和角色。这样在出现误操作时,给系统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
3.3 授权不当带来的风险
①超职责范围的授权导致用户权限过大。这种情况一般存在于岗位变迁,权限只增不减,不再负责的业务权限未删除;②人员离职,用户、密码未及时变更;③擅自把用户给非岗位人员使用。
这些权限的不当使用,都会给ERP带来信息泄露,违规操作等业务风险。
3.4 不相容岗位职责不分带来的风险
一个员工拥有多个系统帐号、一人拥有跨模块流程的权限、一人操作多岗位业务,这些都可以造成不相容岗位权限交叉、信息泄密等风险。利用IT内部控制管理规避ERP权限风险的措施
和方法
企业信息化带来的IT风险已经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方面。在此结合内部控制管理要求,总结规避ERP权限风险的措施和方法。
4.1 实施IT风险评估
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期,常常会忽视风险评估,随着企业在IT内部控制要求日趋明确化,IT风险评估也就毫无争议的成为企业防范IT风险的必要措施。IT风险评估主要包括IT目标设定、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IT目标设定可以理解为IT战略与IT规划,IT风险识别与分析应对包括对信息资产的风险、IT流程的风险以及应用系统的风险识别分析与应对。企业在具体实施方法上可以选择业界口碑好,具有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公司帮助进行风险评估。经过IT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风险分析和评价、系统安全建设整改建议就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
4.2 做好IT控制措施与监督检查
IT控制措施包括IT技术类控制措施和IT管理类控制措施。
①IT技术控制措施主要是对防火墙、防病毒、入侵检测、身份管理等安全设施、软件定期更新,做好安全防护策略;权限管理方面,ERP系统相对于其它的应用系统,其集成性的显著特点,使得ERP系统的权限管理更具代表性。具体规避ERP权限风险的方法建议定期梳理风险权限、不相容权限、敏感权限等,通过定期专项检查、内控审计等方法规避权限风险;目前有的企业通过开发权限风险分析工具辅助人工检查,也一个不错的参考方法。
②IT管理类控制措施,主要是制定相应的管控制度与规定,如开发管理、项目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运营管理、授权审批等;制定规范业务流程,明确岗位职责的相关文件。通过管理制度的落地执行,有效控制风险。
③聘请业界有资质的专业审计公司做IT风险控制检查。结 语
总之,IT一般控制流程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可或缺的内容,ERP系统应用到企业内部控制中,特别是ERP权限管理贯穿于内部控制的所有流程,是企业内部控制日益完善的标志。企业在应用ERP系统的过程中,应该注意防范以上文中分析的各种风险。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2] 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第四篇:ERP系统与企业的管理变革
ERP系统与企业的管理变革
一些企业由于ERP选型的失败,引进的系统就无法在企业良好地运行,ERP系统的利用效率很低,甚至由于系统实施中进行的业务流程重组改变了原有的工作和管理方式,使企业的管理陷入进退两难的混乱局面,更不用说改进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了。为此,本文就ERP选型的理念、过程的管理进行了探讨。
1系统选型的理念和原则
1.1ERP系统引进是企业的管理变革
ERP系统不仅仅是一套先进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它是融合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的管理系统,ERP的应用对企业传统的管理模式和思想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全面更新企业的管理观念,对原有的繁琐、无效率的流程进行优化和重组,从而大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客户响应速度。企业不能将ERP纯粹作为一个计算机软件来看待,需更多地从管理理念的引进和管理的变革上来考虑ERP的选型问题。
1.2根据企业情况选择合适的ERP系统
目前市场上的ERP系统种类繁多,有针对大型企业的,也有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有针对流程型企业的,也有针对离散型企业的,还有针对特定行业的,如制药行业、服装行业等,有国外的品牌,也有国内的品牌,企业所处的行业特点、生产类型、资源情况等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企业在ERP系统的选型中应当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ERP系统。
1.3ERP标准与企业管理模式的有效结合
ERP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既不能要求ERP系统厂商为企业量身定做,因为那样只能达到“换汤不换药”的效果,也不能完全照搬ERP厂商提供的按照国际通用ERP标准设计的思想进行流程重组,而应在选型充分考虑ERP系统的灵活性,看提供的系统能否将业务流程重组与企业的经营特点有效地结合起来。
2ERP系统选型的过程管理
ERP系统的选型有五个阶段的工作:准备工作、明确需求、建立评价体系、详细调查和决策,如图1所示。准备工作是ERP系统选型的基础,而明确的需求则是企业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依据,没有需求的明确和科学的评价体系,详细调查就失去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系统选型的决策是建立在前面四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目标科学决策方法,最终确定ERP系统的选型。
2.1准备工作阶段 系统选型的准备工作阶段主要有三个部分的工作:①成立项目领导小组。ERP选型的第一步工作是成立ERP项目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成员应包括企业各个重要部门的领导和相关管理人员。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制定ERP的实施计划、各部门的协调工作,由于ERP系统的引进是企业管理的全面变革,因而强有力的领导及支持是必不可少的。②充分的ERP知识培训。项目领导小组成立后,应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ERP相关的知识培训,主要包括ERP原理、应用的计算机技术、ERP实施的方法、如何正确地提出需求等内容。这可以帮助企业清楚地认识到ERP系统实施需要的基础工作、方法、硬件和人员配置要求等,企业最好能聘请专业咨询公司或实施经验丰富的ERP厂商进行系统地培训。③基础管理工作。ERP的实施将使企业的传统管理方式受到很大的冲击,然而,先进管理的观念不是能在短期内转变的,如果企业的基础管理远不能达到ERP系统实施的基本条件,ERP系统实施失败的几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企业首先需要做好基础管理的规范工作,而不要好高骛远,想一步到位,规范管理比较可行的方法是进行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体系的认证。
2.2明确需求
明确的需求才能保证ERP的选型有可依据的准则,需求可以分三个步骤来进行:①评估管理现状。在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掌握了ERP应用的正确思想后,企业应详细准确地评估企业目前的管理现状,一是基础管理的规范化程度,企业有没有建立较为合理的组织结构,制定的规章制度的可行性如何,业务流程是否合理;二是产品数据、设计图纸、工艺文件等基础数据的完善程度及准确性如何;三是人员配备及素质,目前的计算机硬件等资源情况。②提出需求。需求的明确是ERP选型的关键环节,然而许多企业对此却并不重视。要想选择合适的ERP系统,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需求,因此企业应进行一次内部的需求分析,首先弄清楚各个部门目前管理的现状,存在些什么问题,希望改进的方向及目标,其次从总体上考虑业务流程的合理性如何,软件的功能需求,大致的人员及计算机硬件的配置需求等。③资源预算。在需求了解的基础上,制定ERP项目的财务和资源预算方案,为企业ERP系统的选型确定预算的限度和范围。
2.3制定系统选型的评价体系
在明确需求的基础上,企业可以从ERP系统功能、企业的经营特点、需求、资源计划等方面综合确定ERP系统的评价体系。ERP系统的评价体系最好根据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确定评价指标及指标分量,然后制定各指标所占的比重值,比重值可以通过专家系数法来制定,也可以经详细认证后由企业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企业科学选型提供客观依据。
评价指标体系虽然对于不同的企业可能有所差异,但大体上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ERP系统软件的功能指标,主要包括系统的管理思想的先进性、功能完备程度、系统的集成性、可操作性、可维护性、安全性、开放性、二次开发等分指标;②ERP系统服务商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资金与技术实力、信誉、系统价格、项目管理水平、提供的培训、顾客服务、版本的升级服务等分指标;③系统软件与企业资源的匹配性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管理的规范程度、人员素质及配备、硬件资源、资金预算与系统价格等分指标。2.4详细调查
在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础上,企业应对参选的主要软件公司进行仔细的调查和论证:①仔细分析软件公司提供的ERP系统的功能和技术,企业对ERP软件系统的功能最好能进行现场演示和实际操作。②调查软件厂商的信誉、资金实力、人员素质、是否有长期经营战略计划等,最好能亲自去拜访和了解一下重点考虑的ERP软件公司。③调查ERP软件公司的项目实施水平,企业可以根据软件公司提供的成功案例,去已经实施的与本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相似的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充分了解其项目实施的情况。④考虑软件厂商是否能提供足够的ERP培训、软件文档的齐全程度、相关技术支持、软件的版本升级服务等,很多中小企业往往会忽略这一点,其实软件的服务是非常重要的。⑥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软件的性能、价格以及存在的相关风险。
2.5ERP系统选型的科学决策
ERP系统的选型是众多变量因素影响的复杂决策问题,然而目前许多企业在进行ERP系统选型的决策时主要凭个人的经验和主观感受来进行,决策的风险很大,因而企业有必要采取科学有效的决策方法来进行ERP系统的选型。下面介绍两种科学的决策方法: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1)层次分析法(AHP)。层次分析法是由美国学者T.LSatty在20世纪70年代首先提出的用于处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决策问题,对项目方案进行优劣排序和筛选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正是解决ERP系统选型决策的有效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决策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成各个组成元素,按支配关系将这些元素分组,使之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两两比较的方式判断各层次中诸元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综合这些判断确定诸元素在决策中的权重,从而确定各目标方案的综合评分值和优劣排序。该方法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体现了分解、判断、综合的决策思想。
(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人工神经网络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近些年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在现代神经科学基础上通过对大脑的某些特性的模拟,建立由大量神经元互相连接而成的神经网络模型,使计算机模拟了部分人脑的对复杂信息的处理能力和很强的学习能力。人工神经网络应用于ERP选型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同层次法一样,建立ERP系统选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基础指标中的属性值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向量,将评价目标的评价指数值作为输出变量,然后用足够数量的样本来训练神经网络模型,使神经网络模型得到学习而加强自组织适应的能力,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就可以作为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效评价工具,企业只要将ERP系统评价的指标值输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运算就得到目标评价值,辅助企业进行正确的ERP选型决策。
3结束语
近些年来,由于企业对ERP系统的选型不重视而导致系统实施失败的例子已不在少数,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不知道如何开展ERP系统选型的管理工作,而在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比较少,本文为此提出了企业ERP系统选型的理念和五个阶段过程的管理,希望对此能有所帮助。
第五篇:ERP系统中KPI指标的建立与管理
ERP系统中KPI指标的建立与管理
ERP系统的KPI应用现况
“重建设、轻评估”是很多实施ERP系统应用企业遇到的问题,如今的企业管理人员已开始关注科学有效评估ERP应用效益的标准,但怎样判断ERP系统成败是一个挑战性的课题,不同人员、不同视角的结果迥然。
ERP咨询顾问会说:“顾问顺利撤离项目、项目全额收款、客户满意度较高„„”企业IT人员会说:“系统终于上线了、项目没有延期、业务部门投诉较少„„”
企业管理人员会说:“公司导入了国际先进的ERP理念、系统已在业务部门顺利使用、项目按预算执行„„”
这样对ERP系统的定性评价,在项目上、在客户方、在咨询业已听过很多次了,但评述中包括了一些“假、大、空”的成分,真正客观、公正的分析ERP利弊定量指标不多。
ERP咨询顾问在实施ERP项目时,经常会说服客户实行管理的数据化,但真正对于ERP项目、ERP系统评价的数据却不多;企业方的项目总结、项目验收时,也苦于没有关键指标来衡量,只能以文档签字、业务人员访谈等方式来确认。企业方、咨询方为什么没有用数据来说话?为什么没有把一些ERP的关键信息进行分析、追溯?难道国人中庸的管理模式,只能以定性的表述来衡量一个科学规范的ERP项目得失。从各行业的ERP项目历程来看,很多顾问、企业方也曾寻求过一些指标,但是从那些方面取数据,怎么样取数据,数据展示后对公司、对项目、对个人是否有利等因素,阻碍了数据顺利、正确、客观的收集,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不确定的、概念化的、空泛的论述,对ERP的成败评判一直是“云遮雾罩 ”不露真容。ERP评价体系的建立
笔者在一些ERP项目上也曾见过指标类的数据,例收集了多少条ITEM、定义了多少供应商、增加了多少用户、培训了多少人次、开发了多少报表等简单的数据罗列,但从企业ERP项目的实施目标和ERP系统的功能来看,ERP项目所涵盖的内容绝对不止这些简要的数据,也不能用上述的数据来简单分析,企业方、顾问方通常将面对着怎么建立ERP评价体系的困惑。
1.指标建立原则
对于ERP评价体系业界已建立了相关的标准规范,例《Oliver Wight ABCD检测表》、《中国企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2003应用软件产品测评规范》等,这些标准在ERP项目的管理原则、业务流程等方面关注较多,与行业的特点、企业的特性、ERP项目的阶段性目标等因素结合较少,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剖析建立切实可行ERP系统的KPI指标体系的原则。
ERP系统的KPI指标建立与管理
从管理的求真务实原则来看,真正适合企业的管理模式、业务特点、企业目标的KPI指标才是最合理的指标,所以在KPI指标建立时要求精、要切合本企业现况,例如库存压力较大的企业,关键指标应是库存资金占用率、在库资金占用降低率,计算的公式如下。
从管理的时效性原则来看,须在ERP应用时间轴上设定不同时期的KPI指标,对各类指标设置不同的数据源和不同的分析方法,实现ERP 系统实时、同期、趋势等指标信息的管控。例如ERP系统上线阶段,主要是关注数据及时、准确性;ERP系统应用半年后,可以进行同期、趋势等信息的分析;ERP系统应用两三年之后,可以进行数据挖掘,把一些隐性的效益、问题收集归类。
从管理的层次性原则来看,需对企业管理的关键点、核心流程的针对性指标的建立,例计划管理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的不同管理层面,基层业务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高层管理人员的不同管理层次,集团化、多工厂、多部门的不同管理渠道,通过纵横交错的KPI体系建立,从多视角、多节点的进行比较分析,确保各项指标的科学合理性。
在指标建立需考虑因素很多,为保证ERP系统的KPI指标建立后的可行性,经对KPI项目成功案例比较分析后,从ERP系统角度和从战略实施层面的指标建立原则是: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建立时从基础或某些核心点开始逐步展开,执行时要一个指标、一类指标分步骤、分阶段的实施。
2.指标体系建立过程
在企业中谈到ERP系统的KPI体系建立的问题时,很多企业管理人员的第一反映就是“IT部门的事”,这个思维惯性是ERP系统KPI体系建立过程的最大阻力。
企业的KPI体系建立很多是以管理咨询项目来推进,当KPI指标与ERP系统集成时,KPI体系建立的最佳组织模式:业务部门+ERP 咨询顾问+IT部门,以矩阵式的项目组织形式,从业务管理流程控制着手,以IT系统平台搭建和信息系统分析来实现,将企业管理与ERP系统无缝集成。
KPI项目组织团队确认后,在遵循指标的建立原则下,根据企业管理目标和管理需求,需制定合理的项目推进计划,KPI体系建立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建立、执行、修订。
·在项目实施前,设定几个关键性指标,用来确认项目实施目标和范围,并验证项目的关键实施成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系统与解决方案来设计关键指标,验证方案的可行性、系统的完整性、项目实施质量;
·在项目结束后,设计长期应用维护过程的关键指标,验证长期、隐性的成效。
KPI指标体系在执行过程中,须指定专职部门或人员负责监控动态指标数据,负责ERP系统KPI指标信息进行检讨,以ERP系统为平台、KPI指标为标杆,通过KPI指标数据分析与利用,提高业务执行的效率与规范性,并推进ERP系统应用的深度与广度。
在企业的KPI指标应用过程中,需注意验证KPI数据准确、合理性、完整性,监督KPI指标管理部门的工作质量与效率,并根据KPI应用的效果,须对相关KPI指标进行修订与完善,以保证指标的合理性、可行性,确保KPI体系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目标同步。
3.KPI指标发布控制
KPI指标的信息发布渠道是否通畅?发布的信息是否得到真正利用?是决定KPI体系能否成功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KPI指标体系应用过程中,首先应建立相关的KPI信息的收集、发布等管理流程和制度,作为KPI体系成功应用的有力制度保障,其次要保证KPI指标信息发布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通过KPI系统动态的反映企业运营信息,最后对KPI信息查询权限和信息的安全性要严格控制。
KPI与BI的集成在一些企业的KPI项目成功实施并执行一段时间后,KPI指标慢慢开始失去了管理效应,是因为KPI指标与企业不符?还是KPI指标的生命周期太短?从KPI的设计严谨性角度来看,应该不是上述的这些原因,KPI指标建立时已充分讨论确认,而且已在企业成功运用。问题的核心应该不是指标本身,而是指标的信息收集、发布流程、反馈渠道等问题,KPI指标只是一组数据的展现,但数据怎样提交到管理人员?异常信息怎么及时反馈与应对?谁来负责这些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怎样利用KPI指标的标杆作用?这些关键问题一直是影响着KPI指标能否长期使用。以往的“秋后算账”事后管理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今的企业管理需求,现代企业必须实时、动态的对KPI指标信息进行发布与管理。
上述KPI管理需求与ERP系统中BI建设拓展方向不谋而合,通过ERP系统与KPI体系整合,将KPI信息在BI系统进行管理与发布,在BI系统平台通过WEB化、图表化的展示KPI数据,并对异常、关键指标进行自动归类与分析,实现对企业运营的全程实时管理。
目前部分企业在实施BI项目时,怎么设计KPI指标?展示什么样的数据?也是BI项目实施成败关键,从系统集成和管理自动化角度来看,ERP系统所建立的KPI指标体系,可以借助BI的系统平台进行推广应用,以发挥BI系统的实时性、便捷性、智能性,保证KPI项目与BI项目的共赢,提高企业IT建设的投资回报率,提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完整性,实现管理与IT系统的集约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