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

时间:2019-05-12 12:5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

第一篇:“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

“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

二战结束后不久,欧美学术界就爆发了一场关于现代资本主义的发生历史和发展问题的论战。这场论战绵延30余年,直到80年代还余意未尽。争论的起因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中叶英国学者弗里德里希·利斯特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年)中对西方现代经济学鼻祖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经典理论的质疑,以及本世纪初列宁、卢森堡、托洛茨基、布哈林等人关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论述,其近因则肇始于英国学者莫里斯·多布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一书(1946年,伦敦)。该书在探讨资本主义发生问题上,提出了促使封建主义解体的基本矛盾及普遍规律是否存在和以怎样的方式发生作用以及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的其他许多地区资本主义不能发展等一系列论点。该书出版后引起欧美学术界的很大争议。5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保罗·M·斯威齐在其主编的《每月评论》杂志上,对多布以生产关系来解释封建制度内部蕴含的解体机制的主要论点提出了批判和质疑,认为“贸易的发展是西欧封建主义没落的决定因素”。由此揭开了一场国际性的论战。

随着时间推移,论战虽然主要仍在《每月评论》上展开,但其范围已远超出原初主题。到60年代中期,德裔美籍学者安德烈·冈德·弗兰克和伊曼纽尔·华勒斯坦脱颖而出,分别提出了著名的“依附理论”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给讨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进入到一个更深、更广的层次。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理论模式虽然不是华勒斯坦首先提出的,但华勒斯坦以其论述的系统性、观点的独创性和方法的新颖性而独树一帜,受到理论界的普遍关注,引发了热烈争论。概括地说,华勒斯坦在其四卷本《现代世界体系》中系统阐述的这一模式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四个方面。

其一,华勒斯坦对“世界体系”概念作了明确的理论阐释。他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有着不同界限、结构体、群体、法律条例及相互依存性。其机体包括相互矛盾的各种力量,它们有时通过张力在这一体系中凝成一体,有时却由于彼此竞争使体系四分五裂。这一体系具有生物体的特征,在其生命周期内,有些特质不断变化,而另一些特质则保持平稳发展。因此,这一体系的结构根据其功能内部的逻辑变化,在不同时期表现的强弱度不等。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实质上是生命的自我控制调节,其发展动力由机体内部因素所促成。世界体系要么采取“世界帝国”这种代表单个政治制度所控制的领土的形式,要么采取“世界经济”的形式,在这种经济中,单个政治实体对覆盖大范围地区的经济没有控制权。在世界体系存在的大部分历史中,所采取的是“世界帝国”的形式。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所以不同于一般,是因为它一直是一种持久发展的世界经济。

其二,华勒斯坦认为,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重要的表性特征之一就是由该体系的横向分工和资本积累的运动形态所产生的一个不等价交换体系:核心地带、半边缘地带和边缘地带。半边缘地带在相互对立的核心与边缘之间充当一种缓冲物,并起到平衡经济的作用。

其三,社会主义国家也在这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范围之内。尽管社会主义国家和非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意识形态、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质的差异,但今日所有的国家都服从并参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运动。要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就需要每个参加者都要像资本家那样对待这个市场中的其他参加者,参与合作和竞争。

其四,华勒斯坦认为,这个体系不是静止不动的。资本主义的运动形态确定了增长和停滞的周期。构成今日核心地带的国家并不一定是明日核心地带的国家,而处于边缘地带的地区很可能成为半边缘地区国家。作为资本主义扩张或停滞运动形态的结果,各国的位置将发生变换。

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华勒斯坦游学法国,受业于法国“年鉴学派”和“新史学”的学术大师费尔南德·布罗代尔。欧美一些评论家在谈到华勒斯坦的学术建树时指出,除建立“世界体系”论外,他的另一大功绩是使美国学术界日益了解非美国的依附理论家和“年鉴学派”历史学家的思想和方法论。实际上,如果我们对布罗代尔的“总体史”、“作为社会科学的问题史学”和“长时段”理论与华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模式作一下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很多相似或共通之处。

布罗代尔认为“总体史”应揭示历史过程的三个互相关联的方面:

一、历史运动的纵深性、层次性和阶梯性,即历史运动存在着几个内在层次;

二、作为纵深的历史运动的存在形式之一的统一的社会时间;

三、只有同时从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来观察历史过程及其运动,把社会现象同其占有的特定时间和空间联系起来,才能认识人类的历史。布罗代尔的成名之作《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及其另一部代表作《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描述和分析的就是一个世界体系在“长时段”内的发生和发展的不同层面空间和时间运动。华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前后四卷,论述了从1450年至20世纪的资本主义体系发生和发展过程,涉及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心态等诸多方面,吸收了布罗代尔的时段理论和作为相对稳定结构的体系理论,可以说是一部美国版的“总体史”。

第二篇: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端午节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节日。第一,端午节来源于5000年前对夏至这一天文现象的发现,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天文发现。第二,古代人民通过观察太阳得出24节气,通过观察月亮得出阴历12个月份,然后将阴阳历结合,用干支计年,端午是农历五月初五,体现了这一古代发明。第三,端午还来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的崇拜,体现了天人合一、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端午赛龙舟体现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挂艾草、挂菖蒲,表现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端午是一个提倡孝和善的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第四,端午节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随着历史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人们将屈原、伍子胥、勾践、孝女曹娥、道教人物张天师和钟馗等人物故事叠加到端午节中,上世纪40年代,在国难当头时期,端午节又被公认为诗人节,使得端午的文化更加厚重。

因为被赋予了众多的文化因素,端午节的民俗也十分丰富。赵书逐一解释说,作为诗人节,端午节时第一要祭神、祭祖、祭先贤,第二要背诵经典诗篇。在古代,农历五月五又被认做是恶月恶日,因为70%的人去世时间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气,所以要端午辟邪。端午节还是卫生节,需要兰汤沐浴和去五毒。作为体育节,端午有两大民俗,一是南方要赛龙舟,这在北京叫划龙舟,只作为一种表演。从辽代、金代开始,北京的端午节就流行一项名为踢石球的体育活动。此外,端午还是一个社交节,也叫女儿节,古代讲究在端午送五种礼,端午节也是美食节,主要是吃粽子、五毒饼、玫瑰饼。

在洋节当道、西方文化一边倒的现在,重塑端午等中国传统节日传统,对追溯中华民族的人文基因,加强民族凝聚力,重塑中华价值观,甚至凸显中国在世界的文化地位,都显得愈加重要。2004年,韩国将“江陵端午祭”列入国家遗产名录,之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人深受刺激,端午申遗火热“提速”。2006年,“端午节”与70项民俗一并成为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端午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2008年,中国组织专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项目进行评定,最终确定,端午节入选35个项目,申报材料由鄂湘苏三省联合“打包”,湖北省牵头申报。经历了充满艰辛的申报过程,适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申报世界遗产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一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申报多项。中国“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此次同时位列《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共22个中国项目。恰如一位专家所言,申遗成功并不是最终目的,提醒国人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精华,并加以传承、发扬才是目的。

第三篇: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夏至过后,虽然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开始逐渐变短,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夏至节气历史渊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如《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据《恪遵宪度》(抄本)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相关诗歌赏析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日杂兴(四首)》

年代:明作者:刘基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唐)白居易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夏至后得雨

(宋)苏辙

天惟不穷人,旱甚雨辄至。

麦乾春泽匝,禾槁夏雷坠。

一年失二雨,廪实真不继。

我穷本人穷,得饱天所畀。

夺禄十五年,有田颍川涘。

躬耕力不足,分获中自愧。

余功治室庐,弃积沾狗彘。

久养无用身,未识彼天意。

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

白居易

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

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交印君相次,褰帷我在前。此乡俱老矣,东望共依然。

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

夏至避暑北池

(唐)韦应物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约客

(宋)赵师秀

梅子黄时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夜过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就是巧妙地借喻了这种天气。

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第四篇:论世界一流大学

论世界一流大学

摘要:尽管学界对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共性标准等问题做了比较深入的探讨,但对一流大学本质内涵的认识还不够准确和深入。我从逆向思维的路径对一流大学的概念进行了阐释,提出一流大学不等于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不等于英美模式的一流大学,不等于学术性研究型的大学,不等于多元巨型大学。

关键词:一流大学;综合大学;多元巨型大学

众所周知,创建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世界一流大学≠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具有举世公认的精神气质和独特的办学理念,从学科建设来看也呈现出文、理、工等学科交互融合、协调发展的特点。从牛津到剑桥,从哈佛到耶鲁,莫不如此。历史地看,大学作为知识的场所,经历了从对自身社会的知识体系进行整理、传递与丰富,到不断融入整个人类知识系统并进行传播和创新的发展过程。而一流大学的产生就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人类知识进步的内在力量也推动着社会的大学走向同质化。因此一流大学综合化的学科设置布局正是适应知识和科技发展的趋势所做出的必然反应。但是,并非所有的一流大学都是学科门类非常齐全的综合大学。比如哈佛大学就没有工学院,而麻省理工则没有医学院,这是因为两所大学近在咫尺,短期之内新建学科很难超越对方,因此他们各自都放弃了对新学科的建设,而且后来的发展实践也证明这一举动是他们做出的最为明智的战略选择。大学的学科建设要遵从学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任何学科的生长、发展乃至卓然超群都要遵照其内在理路。大学固有的保守文化使大学必须按照学术的规律来适应其外部激烈变革的环境,借助大学之外的力量或是人为的移植和干预学科的发展都很难取得成功。

二、世界一流大学≠英美模式的一流大学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的一流大学大多在欧美国家,它们在学术水平、培养方式、经费筹措和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对我国大学具有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因此,有人认为,我国建设一流大学,就要以西方一流大学为模本和蓝图,研究它们的学术成果、师资队伍、研究经费、师生比、学生规模等指标体系,以此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就可以建成我国的一流大学。毫无疑问,这种思想和行为的西方中心主义立场非常明显,对民族文化也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在经济制度、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等各方面都与西方有较大差异的中国,要照办西方一流大学的指标体系是不现实的。因为指标体系只是大学外在的表征性的东西,而一流大学真正内在的本质特征如办学理念等是无法量化的。所以这一做法无异于舍本逐末、缘木求鱼。

三、世界一流大学≠学术性研究型大学

从目前情况来看,世界一流大学的类型大都是功能卓著的研究型大学。因为研究型大学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经济、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功能,正因为它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才成为一流大学。但笔者在这里提一流大学不等于学术型大学并不是要否认现有一流大学的学术性,也不是要质疑或否定我国选取学术性或研究型大学作为创办一流大学的努力方向。从现实情况来看,我们鼓励和资助研究型大学争创世界一流大学是明智的选择,因为其它教学型和职业型的高校更不具备走向世界的实力。提出这一命题对于建立功能完善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面对多样化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系统也开始呈现出多元和多样的特征。但高等学校并未出现功能渐趋分化的情况,反而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势。高等学校在定位不清,分类不明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的办学趋同现象,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实际上,一流大学的概念并不是僵化不变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可比性概念,它可以是高等教育

机构各类型的比较,也可以是地理范围之内大学间的比较,也可能是学科等层面上的比较。”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同类型的院校都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各类高职院校和教学型等中间层次的高校“与其奔学术性研究型大学的独木桥,不如根据社会需要,自身优势,办出特色,在同类型中争创一流。”所以,在学术性研究型大学之外,其他类型的高校完全有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四、世界一流大学≠多元巨型大学

虽然现在大多数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多元巨型大学,但这并不意味着两个概念有相同的内涵。其实,一流大学和多元巨型大学都没有非常精确的定义,人们对这两个概念本质内涵的认识也还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是从概念提出的范畴、概念的所指还是两者的目标都有较大的差异。

以上是从反面来阐释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和特征的,这一方法对认识事物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它启示了事物的性质和某些方面,而这些方面也正是正的描写和分析所无法说出的,但仅仅停留在负的方法上还是不够的。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学术自治、大学自由等经典的大学理念,这是一所大学基本的价值目标和追求,也是保障大学在政府、市场和社会中相对独立的合法前提。第二层涵义是对学校办学特色的认同和对办学目标的定位,这是走特色办学之路所必需的理念;第二,一流大学要有社会公认的大师。这些大师不仅在学术上有重要的成果,而且也能为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第三是培养出了高素质的学生,毕业生不仅受到社会的承认,而且能够在本领域有出色表现;第四是有科学的内外部管理模式,等等。总之,一流大学的概念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动态发展的,这需要我们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发掘、不断超越,从更为宏观和理性的层面来把握一流大学的本质内涵,从而推动建设一流大学的实践。

参考文献:

[1]克拉克·科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10,43.[2]张汝伦。经济全球化和文化认同[J].哲学研究,2001,(2).[3]李猛。如何改革大学:对北京大学人事改革草案逻辑的几点研究[J].世纪中国,2003:8.18.[4]甘阳。华人大学理念九十年[J].读书,2003,(9).[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12, 171.[6]转引自许纪霖。上半个世纪的自由主义[J].读书,2000,(1).[7]谢作栩。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178.[8]王站军。目标与途径:世界一流大学与研究型大学建设 [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3).[9]潘懋元,吴玫。高等教育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2003,(3).

第五篇:世界建筑工程合同体系

建筑工程领域我不太熟悉,国际上的著名合同条款有如下的:

JCT(The Joint Contract Tribunal)英国工程承包合同审定联合会,1998年第六版

ICE(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ICE 合同条款”,1995 年出版 NEC(The New Engineering Contract)第二版

AIA(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美国建筑师协会合同条件 FIDIC 合同条件: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

采用何种合同条款,是业主和承包商共同商定的,一旦形成合同,当然都具有法律效力了。

JCT 合同条件

总价合同的文本

合同格式包括5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用条件

第二部分:指定分包商和指定供货商

第三部分:物价波动引起的价格调整

第四部分:合同争端的解决

第五部分:完成制定的工作

AIA 合同条件

主要分为A,B,C 三个系列,共有31个标准文件:

A系列:适用于业主和承包商的标准合同,包括合同条件、资质报表、各类担保的标准格式

B系列:适用于业主与建筑师建筑设计、创修工程的标准合同

C系列:适用于建筑师与专业咨询人员之间的标准合同文本

NEC和FIDIC 的主要区别

ICE(NEC)是亲业主的,它侧重于维护甲方业主的利益

FIDIC 相对比较公平,它维护乙方承包商的利益相对较多

如果当承包商,你会尽量向业主推荐用FIDIC;如果当业主或向外分包,尽量采用ICE(NEC)。英联邦的法律属英国普通法体系,目前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承包工程大都采用ICE

NEC 合同条件

包括四个系列的合同文本:

工程与施工合同

工程与施工分包合同

专业服务合同

裁判者合同

NEC 合同的六种计价方式

带分项工程报价表的工程施工总价合同

带工程量清单的工程施工单价合同

带分项工程量表的目标合同,价格风险和数量风险由双方按约定分担 带工程量清单的目标合同,数量风险由业主分担,价格风险由双方共担 成本补偿合同

管理合同,分包合同的价格作为成本支付给管理承包商,另支付管理费用 NEC 合同的特点:灵活性

6种计价方式可根据合同要求选择

合同条款可任意组合,例如通货膨胀、保留金、价格调整等

承包商可能设计的比例从10%100%

NEC 合同的特点:清晰简明

除了在保险部分保留了法律用语,其他部分避免采用法律用语,采用简单的语言和简短的句子

合同结构简单,易于理解

条款数目较少,且相互独立

对参与各方的行为有明确定义,减少在责任方面的争议。

FIDIC 合同文本

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法文缩写

1913年成立,我国于1996年加入

1957年,FIDIC 以当时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的《ICE 合同格式》为基础,首次出版了《FIDIC 施工合同条款》

对工程合同影响最大,在国际工程承包项目广泛使用,包括世银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工程项目、政府投资的项目、跨国公司的项目和采购合同等

我国建设部 1999 年以及去年发布的《建设工程合同示范文本》和其他部委发布的合同文本都特别参照和借鉴了 FIDIC 条款

FIDIC 1999年新版合同条款

《施工合同条件》(新红皮书)

《永久设备与设计-建造合同条件》(新黄皮书)

《EPC 交钥匙项目合同条件》(银皮书)

《简明合同格式》(绿皮书)

这四种合同文本的使用范围,特点等可以上网再去找找

下载“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体系论”的历史渊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新闻来源: 互联网 发布日期:2010-03-12 瑞士的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 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

    世界四大教学体系

    世界四大教学体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上的对外开放,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起来,世界上较有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入我国,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中元节历史渊源及其文化内涵 兰永芳 内容摘要:中元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俗称“七月半”、“鬼节”,时在七月十五,也有的在七月十四。中元节来源于佛教,与佛家的盂兰盆会有着紧密的......

    上海人10个风俗习惯及历史渊源(★)

    上海人10个风俗习惯及历史渊源 1)老人过66岁生日的时候,要女儿烧66块肉给他们吃并且不得分给其他人吃。 六十六占两个六字,象征“六六大顺”,老人和子女都很看重,所以寿礼较为......

    茯茶的历史渊源

    茯茶的历史渊源 据考,自汉朝张骞出塞打通丝绸之路开始,泾阳就成为川茶、湖茶销向西北及海外地区的茶叶集散地和中转站。在北宋神宗熙宁年,一泾阳籍茶商运茶途中不慎将大包茶叶......

    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

    中国妥协文化历史渊源,它的昨天、今天、明天 我记得最早的妥协应该算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当时战国时期赵国国力相对较弱,但是其北方和境内有不少少数民族,善于骑射,经常和赵国有......

    世界经典名言大全:论美德

    世界经典名言大全:论美德 培根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司汤达 心灵上的谨慎和谦恭是惟一无二的美德。莎士比亚 点燃了的火炬不是为了火炬本身,就像我们的美德应该超......

    世界经典名言大全:论良心

    世界经典名言大全:论良心 卢梭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2 马克·吐温 真诚的朋友,良好的书本和沉睡的良心,这就是理想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