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黄岩电动车塑件行业协会自律维权的实践与思考
黄岩电动车塑件行业协会自律维权的实践与思考
张文忠
行业自律与维权,向来是社会各界积极倡导又很难实施的难题。黄岩电动车塑件协会成立一年多来,直面行业自律维权的种种难题,在区委区政府支持下,通过自身努力,大力杜绝协会内部会员式样仿冒等事件的发生,有效打击外地同行对会员的侵权行为,使得国内同行不敢轻易仿冒黄岩电动车塑件式样,不诚信买家对会员企业的恶意拖欠货款事件明显减少。同时促进协会行业质量标准的制定,推动了行业有序良性发展,黄岩电动车塑件区域品牌得到了强化,实现了企业、政府、社会三方共赢。
一、塑件行业自律维权的背景
1.式样仿冒普遍,产品同质化严重。随着我区电动车行业的迅猛发展,由于入市门槛较低和受利益驱使,仿冒侵权事件不断发生,推出的所有畅销新品几乎无一幸免。而且仿冒企业众多,有时甚至是一款新品居然有十几家、二十几家同时仿冒,行业产品同质化严重,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2.整车买家不诚信,企业面临资金风险。当前个别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在诚信不足现象。例如欠一家企业10万后停止向这家企业采购,转向另一家企业再采购10万;或用各种欺诈手段,例如随意变更合同,变更入库手续,变更产品价格,变更付款时间等等,造成会员企业被蒙骗,损失惨重。
3.企业恶性竞争加剧,行业难以健康发展。由于式样被模仿,产品随意报价,企业间恶性杀价、暴露成本价和企业之间的相关秘密的恶性行为时有发生。企业基于自身发展和竞争的需要,以提高工资福利等诱惑中层以上管理人员跳槽、转岗,恶性挖人。同时,一些产品品质低劣,致使消费者投诉居高不下;服务承诺不能兑现,致使消费者怨声载道。假冒伪劣产品让行业发展倍受质疑,电动车塑件行业很难得到健康持续发展。
4.原创企业维权艰难,组建协会维权呼声高涨。对于专注电动车塑件生产的黄岩企业而言,何尝不希望行业能实现公平有序的竞争?面对自己辛苦研发的专利式样被仿冒,且仿冒企业又很多;开发塑件用料比自己薄,外行不懂区别,使原创企业在价格竞争上处于劣势。单个企业的维权,虽然有理有据,但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支持;打击一家企业时另一家企业在模仿,很难对付众多的仿冒企业。饱受这种恶性竞争的黄岩企业,对于尊重知识产权、促进科技创新,维护行业健康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要求极为强烈,直接促成了黄岩电动车塑件行业协会的成立。
二、塑件行业自律维权的实践
1.制度创新,协会是维权主体。塑件协会制定自律维权公约,从制止式样仿冒、打击不诚信买家,以及反对恶意泄密、挖人、价格战等入手,要求会员企业申报专利交协会备案,由协会出面打假;每两月由会员投票征集不诚信买家,由协会出面维权;挖人、恶意泄密等行为由协会出面协调处理。这些具体事项,由30多家会员投票决定,决议必须遵守,集体一致对外。30多家企业抱团维权,打击侵权等力度明显增强,会员企业开发新样品积极性高涨。协会成立一年
来,申报专利并向协会备案的就有200多个。我区塑件协会因占全国80%左右豪华型车辆塑件的市场份额,维权力度之空前,在国内影响很大。
2.公开宣誓,缴纳保证金。为强化行业健康发展的决
心,在协会成立大会上,31位协会理事在台上宣誓:“科技创新,反对仿冒仿制;质量立本,反对恶性竞争;诚信经营,倡导平等合作;科学发展,倡导节能降耗。”同时,每家会员企业上交20万元保证金,若有侵权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由理事会投票无记名表决,没收20万元保证金。这样一来,原来竞相仿冒的现象不断减少,30多家会员企业内部杜绝了仿冒,不用再担心式样被仿冒。各家会员专心于式样开发,专注于市场开拓,申请专利向协会备案,交由协会维权的式样越来越多。
3.形成合力,严打侵权企业。在杜绝会员内部仿冒现象后,为维护会员产品的权益,免受仿冒侵害,协会于2011年5月28日在无锡展会期间举行黄岩电动车塑件行业协会打假维权行动新闻发布会,向外宣誓决心和信心。台州路桥一家企业模仿了协会会员的产品式样,协会主动出面协调,后经三方同意,侵权企业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付给被侵权的会员企业每副塑件5元,多卖多付。江苏无锡一家无证个体模仿会员专利产品,在黄岩工商部门、工商联领导陪同下,争取无锡当地工商局支持。协会会员企业团结一致,20多家企业联合赴无锡维权,目前国内市场已难觅被仿冒产品。
4.联合行动,痛击不诚信买家。协会号召会员之间加大买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信息等互通,以保障全体会员的核心利益;对不诚信买家进行打击,通过信函、电话沟通、现场协调等方式进行处理。一家江西企业和两家上海整车生
产企业,在黄岩A企业采购一定量的塑件后,转而向B企业采购,继而又转向C企业,货款一直拖欠,企业催讨时则进行搪塞。协会发信函和电话沟通,明确告知如不付清款项,将团结同行会员企业停止对其供货,并将其不诚信行为在业内媒体曝光,还将向法院提起诉讼。这些措施迫使他们及时前来谈判、付清款项。目前,实际收回货款达500多万元,协调货款2000多万元,有多家整车企业主动到协会沟通、洽谈。
5.起草标准,提升行业竞争力。产品品质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石。塑件作为电动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受到整车企业的关注。在打击式样仿冒等恶性竞争的同时,提升品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也提上日程。2011年2月27日,黄岩电动车塑件行业协会召开了行业塑件标准化研讨会,探讨了塑件标准化问题,提出模具开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塑件的开发应该多元化,以提高整个产业竞争力。协会内部经过多次沟通,委托一家会员企业参照摩托车塑件的生产标准,起草电动车塑件标准,已获台州市质量监督局的审批,并上报省里审批。协会希望能上升为国家标准,以实现避免行业恶性竞争、创新技术、提高塑件品质与服务、制定科学标准的协会成立目标。
三、塑件行业自律维权的经验与启示
1.精诚团结是协会能够有效自律维权的前提。30多家会员企业,敢于直面行业恶性竞争的弊病,对内严于律己,会员之间加大对买方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估、信息等互通;对外敢于重拳出击,不仅采取信函、电话沟通、现场协调等方式处理,而且利用黄岩电动车豪华型塑件能左右全国市场的优势,敢于联合给对方停货,敢于集体响应上门维权。反过
来,会员企业又享受到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带来的成果,知识产权得到了维护,价格恶性竞争得到制止。
2.政府支持与引导是行业自律维权成功的保证。区委区政府成立了行业自律领导小组,支持和引导行业自律工作,加大对不诚信、侵权等企业的打击,及时化解矛盾,促进行业有序发展。在江苏无锡的维权中,黄岩工商分局及时与当地工商局取得联系并得到支持,为电动车塑件协会会员在无锡的维权中避免矛盾冲突升级,有理有据维权,提供了不少帮助。
3.完善的制度是有效自律维权的保障。由于市场经济机制不完善,维权取证时间不及时,取证难度大,给维权增加了难度。如电动车塑件协会发现江苏企业委托黄岩一家模具厂开发模具,式样为模仿协会会员的专利式样。协会和工商局、科技局等多个部门联系,想扣下模具,可是由于制度原因,无计可施。由于制度的不完善,维权难度很大,导致维权行动不能取得预期成果。而只有建立完善的维权制度和机制,协会维权行为才能得到保障。
4.良好的环境氛围是行业自律的支撑。电动车塑件协会以其成功的维权行动,为我们加强行业自律、推动行业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典型案例。行业自律,离不开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离不开鼓励创业创新的企业文化,离不开打击仿冒、鼓励自主创新的舆论环境。我们要加大自律维权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企业公平、有序竞争,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系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工商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第二篇: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政法处作者:顾士良发布时间:2010-01-19
一、建设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必要性
黄岩西部是指位于长潭水库水质保护区及其上游的六乡一镇,辖179个村居、35000多户、111600多人,区域范围457平方公里。台州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12月下发了《关于加大扶持台州市黄岩西部欠发达地区“十一五”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黄岩西部基本实现小康的发展目标。同时指出,加快黄岩西部开发,发展西部山区经济,不仅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市区一体化、增强凝聚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需要。一直以来,西部山区农民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放弃了许多发展机遇,当市区发展得益于这片土地的时候,西部山区却没有因此得到同步发展。无论是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是从回报西部山区人民的责任来说,各级党委和政府都应当帮助和回馈这些仍较贫困的农民。而要解决好黄岩西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矛盾,实施绿色农业开发、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必然选择。
二、建设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总体思路
西部山区有丰富的资源基础,气候环境适合多种特色农产品生产,加上生态环境良好,具有开发绿色农产品得天独厚的优势,是一块难得的适合绿色农业发展的宝地,发展绿色农业是西部山区的基本定位。建设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必须通过合理规划布局,明确主导产业,同时把整个西部山区作为一个农业开发区,借鉴工业开发区的模式,统一规划和布局,根据各乡镇的特色产业和资源环境条件,分解成若干个小的产业区域和项目,逐步培育一乡一品的主导产业,培育高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把现代农业开发投资分解为两个方面:基础设施、农民培训以及园区的公共生产设施争取由各级政府投入;产业开发,则根据规划设计和科学布局,包装成系列开发项目,进行招商引资,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金投入开发建设。通过几年的努力,把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成为全市现
代农业的实验区和样板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模式要成为全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平台和主导模式。
三、二年来的实践
按照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总体思路,黄岩西部1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自2007年开始实施,打算五年时间,目标建设成6万亩东魁杨梅、2万亩笋竹两用林、1万亩优质柑桔、2万亩山地蔬菜及4万亩多功能农业示范区。现经过二年的努力,已初步取得成效。为此,区里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是建立组织机构。区政府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副区长和区扶贫委主要负责人为副组长,区财政局、发改局、国土局、农办、农业局、林业特产局、水利局、交通局、供电局、科技局、扶贫委等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西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西部六乡二镇也先后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分管农业副乡镇长为副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编制项目规划。委托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编制黄岩西部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项目规划,编制单位与相关部门对项目区进行初步设计,召开项目区产业要素调查动员会,全面摸清了建设项目所需的十大产业要素,邀请了省内知名专家对项目进行深入调研,先后召开各类座谈会,征求意见,对项目规划进行初审,之后在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进行修改,邀请省有关厅、处领导及浙江大学专家通过了对规划的评审。三是建设核心区块。按照“核心区(块)+缦带区(有效辐射区)的发展模式,从08年年初开始集中力量抓核心区(块)的建设,整合已形成的若干散布、具有较好基础的各类基地,集中连片整体开发,形成高标准产业区块,使之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产业导向,并产生有效辐射,带动外围缦带区的发展。区农业局、区林特局、区农发办对西部山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对一些基础较好、群众积极性高、班子战斗力强的产业专业村,将其列入2008年到2009年重点核心区块建设项目。确定了15个核心区块,涉及5个产业,建设面积达3万亩。
为了加快核心区块的开发,从政策、组织、财力、物力方面予以保障。一是政策保障。出台重点扶持核心区建设的优惠政策,在扶持项目上突出柑桔、杨梅、笋竹、枇杷、蔬菜及其它一些小水果,在建设内容上有交通、道路、水利设施、新农机应用等,努力把核心区建设成具有较高标准和较强辐射能力的现代农业示范点。二是财力保障。区扶贫委将把建设西部1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区列为今后西部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财力上给予充分倾斜,07年财政安排预算200万元,08年财政安排预算479万元,通过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争取上级补助1360多万元,两年来共计划投入2000万元左右,用于“六乡一镇”的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是服务保障。区级农业、林特等相关部门指导外,在杨梅、蔬菜技术上聘请当地和台湾土专家,充分发挥西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下属的科技信息服务中心“三配送”的信息服务作用;在农产品营销管理上,充分发挥西部农产品配送中心、农民专业合作社、返销大户的积极作用,利用好世纪联华超市与我区农产品产销签约这个平台和各类农博会参展参评的机遇,把我区的农产品推向大城市,做大做强我区的农产品品牌。目前分布在西部各乡镇的15个核心区块工作进展顺利。这二年,西部“六乡一镇”共新发展杨梅、枇杷、桃等水果近6000亩。
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西部山区许多劳动力长期外出多,示范区建设劳力不足。随着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山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大幅增加,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剩下妇女和老年劳动力在家从事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结构不合理、数量不足,制约了示范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土地流转难,核心区块难以形成规模。现代农业特别是示范区建设要求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现行土地政策是承包到户,土地经营权可以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进行流转。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农民小农经济意识浓,存在恋土情结和“红眼病”现象,加之土地流转费相对较低,农民担心失地后的保障问题,而不愿进行土地流转。有的农民宁可土地抛荒,也不愿出让土地经营权,从而使土地难以有效地集中,形不成规模经营,限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三是农业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形成。目前投资渠道仍比较单一,基本上以财政投入为主。但财政投入后,配套的资金无人承担,村集体经济也无力承担,每家每户又不可能集资承担,导致许多项目到村后无法实施。四是“小农经济”意识和畏难怕险的思想,影响了
农民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对核心区块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
四、今后工作的思考
下一阶段,要按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不断推进,同时不断提升核心区块的建设标准、档次,并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并力求在以下几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在土地流转机制上有新突破。
把加快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发展西部山区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来抓,把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借鉴屿头乡白石村的运作模式,通过村集体先流转村民土地,再租赁给种植大户的做法,发展农业规模的适度经营。
(二)在核心区块建设上要有新突破。
一是扩大规模,提高品质。努力做到三个“一批”。“发展一批”就是不断扩大5类优势农产品的种植面积,做好新发展苗木的种植;积极发展短平快的山地蔬菜及种养加结合的农业产业,发挥西部的资源及气候优势。“提高一批”就是做好现有基地的抚育、管理;“更新一批”就是通过改造嫁接、淘汰劣质品种、引进优质良种。二是增加投入,改善设施。通过对一些水利、新农机、电力、机耕道路等设施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园区的投入产出率,提升园区的档次与品位。三是培训农民,做大品牌。聘请浙江大学、浙江林学院教授、专家及当地一些农民土专家,来西部举办讲座、现场指导,推动“科技入户”工程,积极培育新型农民,使他们掌握几门科学种养殖技术。同时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配送中心等有效载体,带动“高效、生态、精品”示范基地建设和“万元田”、“万元地”建设,带动优质农产品品牌建设,从而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三)在营销网络建设上有新突破。
针对目前主要由分散的农户和小型合作社单独开拓市场的现实情况,集中优势资源,以台州市西部农副产品配送中心为龙头,联合各核心区块的销售力量,精心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积极开拓超市、宾馆和公共食堂等终端销售渠道,不断增强农产品配送能力,完善和提高优质农产品物流(下转第7页)(上接第23页)配送体系。在以往几年开拓杭州市场的基
础上,在上海建立西部山区农副产品营销网络,同时组织上海大型生鲜超市、大专院校食堂等客商来黄岩与西部乡镇、相关部门、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对接,建立起双向互动的合作关系。
(四)在农业投融资体制建设上有新突破。
通过省市区的结对帮扶、部门间的资金整合来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尝试销售大户参股合作社,小型合作社参股骨干合作社等模式,进一步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规模;积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建立扶贫小额信贷制度,加大信贷帮扶力度,为低收入农户增收提供小额信贷。同时,在上洋乡上下吉村、富山乡北山村开展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让有效的农业融资方式在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发挥突出作用。
(作者单位:黄岩区农业局)
第三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
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
关于构建和谐家庭的几点思考
(一)家庭暴力严重危害婚姻关系
在对受害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极易导致婚姻破裂和家庭解散。家庭本应是一个温馨的港湾,然而家庭暴力无论是身体暴力、性暴力还是冷暴力都会使家庭失去其应有的属性,使家庭处于恐怖、紧张的气氛中,其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家庭的破裂,据司法调查家庭暴力是导致离婚的主要原因之一。全国因家庭暴力导致离婚的案件占离婚案件总数的50%-60%,而在2.7亿家庭中有30%不同程序的存在着家庭暴力,由此可以看出家庭暴力预防与制裁已是迫在眉捷的事了。
(二)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很难想象,在一个充满暴力、叱骂、怨恨和悲愤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会是幸福的、快乐的。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的子女,其心理和生理上必然受到很大伤害,大多患有恐惧、焦虑、自卑、不相信任何人的心理障碍。长大后极可能因心理的不正常而形成新的家庭暴力的实施者,甚至仇视、报复社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一点,已被许多案件实例所证实。
(三)家庭暴力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尊严
国家为了预防和制止对公民人身权利及合法利益的侵害而制定了以《宪法》为基础的一系列法律。如《婚姻法》、《刑法》、《妇女权益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治安处罚条例》等等。这些法律对惩治犯罪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很大涉及家庭暴力的案件中未能正确实施这些法律,家庭暴力行为却往往被当作家庭内部矛盾纠纷对待,没有依法处置,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侵害者得不到应有制裁。这是对我国有法必依的法律原则相悖的不仅是对国家法律的一种公然的挑衅,也是对公民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规定的任意践踏和破坏。
(四)家庭暴力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由无数个家庭组成。家庭不和谐,甚至出现暴力行为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安定,使家庭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为社会增添不安定的因素,甚至会刑事案件的发生,可以说家庭暴力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扼制,遭受暴力者不能及时得到救济,不仅仅会影响家庭的安定,更会影响社会安定,甚至会导致刑事案件的发生,可以说女性“以暴制暴”案件中的报复行为大多是施暴者未能得到制裁而放任的惯性的施暴,遭受暴力者未能得到及时救济被逼无奈在绝望无助的情况下而采取的。
(五)家庭暴力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的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共同参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社会生存、发展的缔造者,而那些基本的身心健康都无法保障的受害者,又如何能全身心的投入社会生产、发展中去呢?家庭暴力严重损伤了这部分人参与社会活动、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也直接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首要条件之一就是要社会和谐。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组成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建设和谐家庭对于和谐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一是要积极推进家庭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家庭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才能在家庭生活中营造和谐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只有大力倡导和建设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团结互助、融洽相处的邻里关系,整洁舒适、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才能营造家庭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二是要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不断增强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感和责任心。家庭成员彼此友爱,平等相待,互相信任,尊敬老人,爱护孩子,夫妻互敬互爱,融洽相处。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决定着家庭的质量,也决定着社会细胞的健康。要不断培养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和责任心,促进建立和睦的家庭关系。
三是要树立科学健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成员要做到艰苦朴素、勤检持家,爱护环境,减少污染,节约和合理利用水、电、气,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坚持科学消费、健康消费。
四是要以创建文明家庭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大文明家庭创建的力度。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推动和谐家庭建设的有效载体,应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创新发展,带动家庭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引导家庭成员确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丰富活跃文化生活。
五是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和谐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既要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又要吸收一切文明成果,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和谐家庭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依法兴家、依法治家。要进一步保障妇女、儿童、老人和残疾人等这些弱势群体的权利,促进家庭和谐的健康发展。
六是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促进和谐家庭建设。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加强和谐家庭建设的重要作用,以“八荣八耻”为衡量标准,倡导和谐家庭建设。
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和谐,社会就更趋稳定。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搞好和谐家庭的建设对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
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
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健全维权网络,将信访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那么,要建立怎样的维权网络,才能更好地维权。本人认为:
(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信访接待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妇女的倾向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妇女权益动向,争取超前维权,为领导决策和立法提高依据。
(2)、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打破妇联坐等妇女来访的传统方法,设立妇女法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组织妇联干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值班,解答妇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妇女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
(3)、建立健全法律保护网络。与基层人民法院配合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组织人民陪审员和特邀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在法院中建立女子法庭或维权法庭等。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妇女服务,让她们在法律公正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
(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首先与公安部门配合,成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社区暴力投诉站,使家庭暴力事件有人管,并及时得以解决。其次是成立妇女救助中心,解决受害妇女无处栖身、流落街头的问题。
(5)、建立健全妇女帮教网络。与综合治理办配合对失足、犯罪妇女进行帮教,与看守所、监狱、禁毒所等联合,设立帮教信箱,逐一落实帮教人员,尤其是那些没有人探视的妇女,逐一登记,连续帮教,让这些人走向社会不再重新犯罪,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6)、建立健全维权监督网络。与人大、政协配合,对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提出议案、提案,调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目的是使关于妇女权益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总之,只有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维权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关于家庭暴力的救济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其是在法律、道德、亲情的框架下形成的,而发生在家庭内的暴力事件不仅侵犯的是法律的严肃性还有对维系家庭的纽带――亲情、爱情、道德进行的践踏,其危害性更强于普通的暴力犯罪。
家庭暴力的救济
针对现阶段我国家庭暴力的救济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家庭暴力的救济。
(一)自力救济
首先要对广大妇女作好普法教育,使其认真对待第一次家庭暴力,要认识到如容忍了一次就会有更多次的家庭暴力,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在遭受暴力时应及时请求居委会社区及相关机构出面协商解决,要尽最大可能保证自己与孩子的人身安全,如遇危险不应再以“家丑不可外扬”来约束自己,要大声求救尽可能让领导听到或寻找机会报警,在受伤后要及时救治,要求医生详细、准确、客观地纪录伤情,为进一步寻求司法鉴定创造条件,最好在第一时间越到派出所,请求他们开出验伤通知书,到指定医院验伤或司法鉴定部门作伤情鉴定,为今后法律救助保留有利的证据。
其次要对以家庭暴力引发的“以暴制暴”案件给予最大的同情与宽容,要将“受虐妇女综合症”的理论引入到此类刑事案件的定罪量刑中,受虐妇女综合症系指妇女长期处于家庭暴力的折磨摧残之下表现出的一种特殊行为方式。其暴力行为背后有着长期遭受虐待、暴力侵犯的历史背景,她们之所以不求救、不离婚而选择了杀人,是因为她们已陷入家庭暴力中无法自拔,她们不能摆脱、阻止丈夫的暴力摧残,也没有足够的社会力量帮助她们掐脱暴力,而她们又不愿挨打,又想活下来,所以在极度恐惧与绝望中会产生过激行为,因此我们在此类案件的审理中必须认识到这种以“以暴制暴”的妇女犯罪案件者,受虐妇女都是有主观恶性都较小,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特点,因此引入“受虐妇女综合症”理论进行定罪量刑,是符合刑罚的价值理论的,并且此类案件在国内的刑事审判中也有成功的判例。
(二)社会救济
在社会救济上我们要充分发挥“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与“正式社会系统”在解决家庭暴力中的作用。
所谓“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具体是指与受虐妇女互动的人际网络,包括家人、亲戚、朋友、同事或宗教团体,该系统是与受暴妇女最贴近的,对其生活也最了解、最有影响力,如果该系统没有发挥好作用,对妇女负面影响往往更大,如妇女在遭受暴力后,给予她只是劝告说和与“和稀泥”,这不仅不能使受暴妇女摆脱丈夫的暴力,反而使她们学会了对家庭暴力的容忍,然而这种常期的容忍是有限度的,这种容忍在不断沉淀中必然产生仇视及重刑事犯罪可以说是社会不安定的因素之一,如内蒙古女子监狱中关押的“以暴制暴”的杀夫的女人总在2002年12月已由原来的58%上升到60%,如果他们能解脱,她们何致于选择了杀夫,选择了把自己送进监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在对家庭暴力救济中的作用。
所谓“正式社会支持系统”指的是警察、法院、医疗、社会及专业服务机构。中国现阶段家庭暴力救济的现状中存在的症结性问题说到底还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观点“观念问题”,绝大数都认为家庭暴力不过是家务纠纷,外人不便于插手,要改变这种观念,以公检法妇联媒体等的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必须首先认识到家庭暴力的社会危害性,认识到对施暴者的怠于追究就是对施暴者的纵容,就会使遭受暴力者不得不采用自力救济,而自力救济的越浅就会导致“以暴制暴”刑事案件的发生,因此各机关必须积极合作共同发挥自身职能,不断健全制度,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对家庭暴力的社会救治挥到实处。
(三)司法救济
司法救助是国家救助形式,具有法律强制力,是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最终救济方式。我国现行法律救济途径主要表现在《婚姻法》第三条第二款“禁止家庭暴力”的原则性规定:第三十二条将实施家庭暴力作为离婚的法定理由,即受害的暴力侵害赔偿的依据;第四十六条分别规定了对实施家庭暴力请求损害赔偿的依据;第四十三条和第四十五条分别规定了对实施家庭暴力者给予的行政处罚和刑事处罚。这样看来,我国现行法律明文规定了对家庭暴力的救济途径主要有:
1.请求离婚。受害者如果能和施暴者达成协议,则依《婚姻法》有关规定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离婚,如无法达成协议,则由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离婚。
2.提起自诉,要求追究施暴者刑事责任。我国刑法对家庭暴力的刑事责任无明确规定,但其中可适用家庭暴力犯罪的刑法罪名有:伤害罪、虐待罪、遗弃罪和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这些规定包括了家庭暴力行为方式的基本范围,家庭成员之间的暴力伤害行为,长期的暴力行为以及长期的精神伤害,拒绝抚养行为和暴力干涉家庭成员的婚姻自由的行为都是家庭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对于此类构成家庭暴力行为遭受暴力者可依上诉罪名依《刑诉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诉。
四、完善司法救济的对策
(一)司法救济的不足
虽然法律替定了对家庭暴力的救济但现行的司法救济途径还存在许多漏洞和缺失。首先是欠缺防范措施,受害者依上述法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但都只是虐待行为发生之后,而且大多是在重复多次被虐待或发生严重的伤害、损害结果之后,法律才赋予受害者救济之权利。除非施虐者死亡或自我省悟,否则无法防范行为的发生,亦不能在轻微虐待事件发生时就予以制止,使家庭悲剧不会发生。第二是执法成效不明显。刑法中的硬性规定以产生严重后果为前题,使司法介入标准较高,而且执法者,常有家务事不易干涉的想法,执法时冷漠和忽视。而民法中及其他法律所规定的一些选择性公民自救款,本身操作性不强,及公民自身法律知识的缺乏都使得这些条款难以发挥作用。第三是缺乏整体规范。我国的家庭暴力有关规定散见于民、刑法、婚姻法和其他一些权益保护法中。不仅未针对家庭暴力作出特殊性规范,而且并无社会服务法规予以配合,这样家庭暴力作出特殊性规范,与解决模式,其严重性和反复性与日俱增。
(二)完善司法救济的几种对策
通过对上述司法救济特征进行分析,认为要完善司法救济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要从侵权的角度看待家庭暴力,建立夫妻侵权责任,并不是否认夫妻关系存在着较多伙伴关系的特点,否则就不需要那些调整夫妻人身和财产方面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了。因此,实施这项制度应周密考虑,区别对待。可以把各种民事责任形式引入,例如对婚姻存续期间承担的民事赔偿判决,受害人要求立即执行的可以执行,受害者只要求加害人改过不需要立即执行的,可把赔偿判决作为附条件的债务,在将来离婚时执行,不离婚就不执行。夫妻离婚应逐步以夫妻侵权制度来取代历来“照顾”的做法。
第二:强化法律责任,除现行法律规定的造成严重后果的暴力行为应承担刑事法律责任,但对于更多的轻微伤害,也要明确相应的法律责任。在这方面,各地相应出台了一些实用的地方性法规。婚姻法的修改可吸收其部分条款。对于执法人员的责任要明确分工,防止互相推诿,注意各法律文本、条款之间的衔接,填补某些“真空”。明确对家庭暴力的预防、监督机制,以及对受害妇女的法律援助机制。家庭暴力是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齐抓共管。第三:是构架家庭暴力法 如前所述,我国家家庭暴力有关的现行法规,均散见于各类法典、法条中有许多漏洞和缺失,并未提出来及根本防治及解决家庭暴力问题的途径。极不利于司法操作和社会实践,因此家庭暴力法应包括:
1.保障性规定。即通过法律条文对家庭成员各自在家庭关系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进行明确的规定。这现在在我国现行的婚姻法中已有所表现。
2.惩罚性规定。在该规定中,构架选择性规范和强制性规范相互协调运用惩罚模式。可选择性惩罚规范,主要针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成年者的身体伤害或精神虐待,不是非常严重的,但有必要加以惩戒的,可由被害者在法律许可范围内选择惩罚措施,由执法机关加以执行。强制改过惩罚规范,主要针对触犯刑律以家庭成员权益受到侵害时,由执法者强制对施暴者进行处罚。
3.社会服务性规定。如果紧急庇护所、电话服务专线、法律扶助等各项服务,应从法律上加以肯定,并且政府应对其提供经费辅助。在施暴者方面应提供教育、医疗服务。如此一来,才能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机构与社会服务配合的体制,彻底解决家庭暴力的问题。第四:改革诉讼机制
1.在人民法院开设家事专庭,我国人民法院关于家庭事务的审判多由民事庭进行。由于我国传统家事观念,使法官多采取消极不理的态度。由于家庭暴力的复杂性和多发性,以及其严重的负面影响,法院完全有必要要开设专庭审理,保护弱势人群的权益。
2.改革诉讼制度。在我国现行家庭暴力诉讼中,一般采用自诉形式,使许多不懂法或无民事行为能力的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救济,或者受害人缺乏经济实力,无力提起自诉。因此,使应受惩罚者消遥法外。笔者认为,只有公诉机关根据受害人的行为能力与施暴者的侵害程度与情节,强制向法院提起诉讼,与受害人提起自诉两种诉讼相结合,才能确保受害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第四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妇女权益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光靠妇联部门的每日接待是不够的。既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一是“借会代言”,提升维权层次。抓住人大、政协会议谏言献策的有利时机,牵头发动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会的优势,推动党委和政府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借媒体代言”,扩大维权影响。借助媒体的辐射和教育功能,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宣传妇女维权的意义,在报刊上登载依法维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方面的典型案例。三是“借事代言”,强化维权效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打拐禁娼、拒毒防毒工作,如去女子监狱、女子戒毒所、女“法轮功”转化学习班等处看望失足妇女,建立帮教小组,及时跟踪帮教,为推进改革、稳定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1、男女平等问题。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到现实中的男女平等,妇女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教育机会、发展环境和法律保护等合法权益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几千年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妇女自身素质及旧价值观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外来人口中妇女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差,法制观念相对薄弱。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
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
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健全维权网络,将信访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那么,要建立怎样的维权网络,才能更好地维权。本人认为:(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信访接待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妇女的倾向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妇女权益动向,争取超前维权,为领导决策和立法提高依据。(2)、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打破妇联坐等妇女来访的传统方法,设立妇女法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组织妇联干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值班,解答妇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妇女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3)、建立健全法律保护网络。与基层人民法院配合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组织人民陪审员和特邀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在法院中建立女子法庭或维权法庭等。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妇女服务,让她们在法律公正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首先与公安部门配合,成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社区暴力投诉站,使家庭暴力事件有人管,并及时得以解决。其次是成立妇女救助中心,解决受害妇女无处栖身、流落街头的问题。(5)、建立健全妇女帮教网络。与综合治理办配合对失足、犯罪妇女进行帮教,与看守所、监狱、禁毒所等联合,设立帮教信箱,逐一落实帮教人员,尤其是那些没有人探视的妇女,逐一登记,连续帮教,让这些人走向社会不再重新犯罪,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6)、建立健全维权监督网络。与人大、政协配合,对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提出议案、提案,调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目的是使关于妇女权益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总之,只有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维权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第五篇: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利益的不断调整,妇联维权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何顺应社会的变革,提升妇女维权的水准,是妇联组织面临的一项新课题。近年来,通过对妇女维权工作的不断探索,找准了宏观维权和微观维权、妇联职能维权和社会维权的结合点,坚持以发展落实维权,以维权促进发展的工作理念,发挥社会维权优势,提高妇联维权的效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安宁。但是,不难看出,妇女的合法权益时有侵害,妇女的合法利益时无保障,有待于有关部门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思考与解决。
一、整合力量,积极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维权工作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仅靠妇联干部这个单一群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的工作实践中看,妇女权益的维护必须要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变“单打”为“双打”,不断壮大维权队伍,把妇女维权工作触角直接延伸到政府各职能部门,增强各部门领导的维权意识,密切部门之间的联系,共同研究解决妇女权益中的重大问题,积极促进维权手段法制化。需要推荐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有一定理论水平和法律专业知识、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热心为妇女服务的同志担任人民陪审员,利用她们的合法身份,在参与庭审中引导当事人合理举证,为当事人代言,有效维护妇女群众的合法权益。成立由公、检、法、司以及群众团体等组成的维权联席会,共同为弱势妇女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既降低维权成本,又提高维权工作的专业化程度。健全妇女法律援助网络,妇女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特邀陪审员队伍建设,完善社区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将妇女维权工作纳入法制建设轨道。强化宣传,优化社会环境是做好妇女维权工作的重要手段。在各方面、各层次加强普法宣传教育,重点宣传《婚姻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积极开展家庭学法竞赛、女法官送法进社区、“不让毒品进我家”、“争创零家庭暴力社区”承诺签字等活动,增强居民知法、守法观念和依法维权的能力。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内容,丰富宣传手段,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妇女、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良好氛围。各有关部门充分认识维权工作的重要性,从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的时代意义,加强领导,做到机构建立、领导到位、认识到位。能找准维权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及时解决维权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大量侵权案件得到有效处理,有效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妇女权益的问题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光靠妇联部门的每日接待是不够的。既变“坐等上门”为“主动登门”,要利用各种机会和渠道维护妇女合法权益。一是“借会代言”,提升维权层次。抓住人大、政协会议谏言献策的有利时机,牵头发动人大女代表和政协女委员会的优势,推动党委和政府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二是“借媒体代言”,扩大维权影响。借助媒体的辐射和教育功能,通过报纸、电视等形式,宣传妇女维权的意义,在报刊上登载依法维权、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预防女性犯罪方面的典型案例。三是“借事代言”,强化维权效果。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配合公安、司法部门开展打拐禁娼、拒毒防毒工作,如去女子监狱、女子戒毒所、女“FLG”转化学习班等处看望失足妇女,建立帮教小组,及时跟踪帮教,为推进改革、稳定大局做出积极贡献。
二、查找问题,寻求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途径
1、男女平等问题。法律上的男女平等到现实中的男女平等,妇女的政治权利、经济地位、教育机会、发展环境和法律保护等合法权益的实现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进程,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几千年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妇女自身素质及旧价值观的影响,男女不平等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外来人口中妇女自我保护和自我防范意识较差,法制观念相对薄弱。
2、妇女受侵害问题。家庭暴力是危及妇女婚姻家庭权益的主要问题。婚外恋、包二奶、第三者插足是引发夫妻矛盾、导致家庭暴力的主要原因。拐卖妇女儿童、强奸、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屡打不绝,屡禁不止;因家庭暴力引发的离婚案件仍占一定的比例,妇女在离婚案件中仍处于弱势。
3、教育问题。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春蕾计划”的实施,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得到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春蕾计划”有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在受到高中、乃至大专以上教育的女性远远不如男子。
4、经费问题。近年来,由于财政吃紧,造成维权经费严重缺乏,妇联维权工作的对象多数是弱势群体,尤其是这些妇女的素质低下、帮扶难度大,加之受组织性质、职能所限,以及传统观念的制约,妇联协调各部门开展维权工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5、人员问题。各级妇联组织没有从事维权工作的专职、专业人员,大大的减弱了基层妇女组织的活力,进而影响到基层妇联维权工作的开展。
三、积极探索和思考,切实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要用
科学发展观积极探索和思考妇女合法权益维护的有效途径,以统一思想认识为着力点,组织领导到位,营造浓厚的维权工作氛围;以务求实效为出发点,方法措施到位,开展扎实有效的维权工作;以完善制度为落脚点,维权机制到位,努力提升维权工作水平。
1、转变工作机制,形成维权工作的社会化格局妇联组织是维护妇女权益的代表,首先要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妇联要走出自己的围城,拿起法律武器,充分利用各级人大、政协、政府等各方面力量,争取和依靠党和政府及人大、政协的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建立各职能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维权问题,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
2、建立维权网络,形成新时期维权新体系维权工作的创新,不仅仅是需要出台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健全维权网络,将信访维权工作进一步落到实处。那么,要建立怎样的维权网络,才能更好地维权。本人认为:(1)、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发挥各级妇联组织信访接待员的作用,及时掌握妇女的倾向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做好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掌握妇女权益动向,争取超前维权,为领导决策和立法提高依据。(2)、建立健全服务网络。打破妇联坐等妇女来访的传统方法,设立妇女法律、心理咨询热线电话等,组织妇联干部和有关方面的专家值班,解答妇女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让妇女能够不出家门就能方便快捷地解决问题,消除心理障碍。(3)、建立健全法律保护网络。与基层人民法院配合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组织人民陪审员和特邀陪审员,参加案件的审理。在法院中建立女子法庭或维权法庭等。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机构的作用。为因经济困难打不起官司的妇女服务,让她们在法律公正的保护下生活和工作。(4)、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网络。首先与公安部门配合,成立家庭暴力报警中心、社区暴力投诉站,使家庭暴力事件有人管,并及时得以解决。其次是成立妇女救助中心,解决受害妇女无处栖身、流落街头的问题。(5)、建立健全妇女帮教网络。与综合治理办配合对失足、犯罪妇女进行帮教,与看守所、监狱、禁毒所等联合,设立帮教信箱,逐一落实帮教人员,尤其是那些没有人探视的妇女,逐一登记,连续帮教,让这些人走向社会不再重新犯罪,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6)、建立健全维权监督网络。与人大、政协配合,对妇女权益的突出问题提出议案、提案,调动社会团体、新闻媒体等力量进行监督。目的是使关于妇女权益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总之,只有创新维权工作机制,拓宽维权渠道,建立法制化、社会化的维权网络,整合社会资源,依靠社会力量,齐抓共管,形成维权工作合力,才能有效维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妇女维权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第2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