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时间:2019-05-12 12:31: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第一篇: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

-------------------------

编辑整理: excel视频教程下载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会计改革已迈出了稳健、有序的步伐,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由于会计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其在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均应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本文以党的十五大所提出的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及目标模式为依据,对面向21世纪的中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一展望。

第二篇:面向21世纪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面向21世纪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21世纪将是我国整个社会从小康走向富裕,跻身于世界经济强国之林的世纪。在这世纪之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各个领域的巨大变革,给医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深化医院改革,探索大医院的发展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21世纪医院面临的挑战

我国卫生改革20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其它领域的改革相比,医院改革仍然比较滞后。当前,在这世纪之交,医院的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医院面临着“四大变革”的挑战。

1.1 医院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宏观经济体制的变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性的本质是公众共同受益,政府的福利主要用于健康教育、预防、重点学科建设、特殊病人的治疗与救护等,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将会逐渐减少以至“断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服务领域在没有投入的情况下,又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能完全按经济领域的等价交换原则,医疗价格与价值背离的现象仍然会长期存在。医院运行中一方面要按照一定的“福利价格”向社会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方面要按照市场价格支付各项开支,而补偿机制又不完善,使医院的发展步履艰难。

1.2 医院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国家为了建立与市场经济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在城市实行职工社会统筹医疗基金与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医疗保险制度。这对城市医院的经营管理和服务体系提出新的挑战。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实施后,医院将面临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

(1)医院之间竞争进一步加剧。医保部门与参保职工对医院的选择性增强,“优质、适价、高效”成为病人选择就医诊所的基本标准。选择性定点医疗一方面增强了参保人员对医疗服务的选择性,造成病人在医院之间的重新分布。另一方面,把竞争机制引进了医院,医疗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入买方市场,医院组成行业,病人组成市场,病人选择医院,医院展开竞争。

(2)医院业务收入受到限制。医疗保险基金筹资率与职工工资总额挂钩,实行“以收定支”的原则,使医院从参保对象所得的业务收入总额受到限定,加上医疗保险基金对医疗服务的付费结算方式改革,项目付费方式将由多种定额付费方式取代,使医院就诊人次、住院日、标准病例等单元服务收入受到限定。

(3)医院的管理力度增加。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必然带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必然带来法律、法规的健全和完善,医疗纠纷或事故将通过手段来解决,这就要求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懂得管理,更要依法治院,规范行医。如果医院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强化竞争意识、经营意识、服务意识,使医院的运行机制与医疗保险制度接轨,医院将失去深化改革的大好时机。

1.3 医院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医院补偿机制的改革

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后,医院补偿机制改革与收入结构调整愈趋紧迫。目前药品加成收入仍然是国家对医院实行的政策性补偿,以我院为例,每年药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52%,如取消这种补偿,打破医院长期以来“以药养医”局面,在目前国家对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医院将减少一笔可观的收入,这就要求医院必须挖掘内部潜力,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靠降低成本,增收节支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强化“一切以病人中心”的思想,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进一 步占领医疗市场。

1.4 医院的发展必须主动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深化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院服务模式单一,其中心任务是以医疗为主。随着现代化医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现代化医院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四项任务相辅相成,成为大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疾病谱发生变化,慢性病、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单纯依靠原医疗模式不能适应和满足社会人群的需要,更由于遗传、行为、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社会环境等影响,无病早防、有病早治、预防残疾、康复医疗在健康全过程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因此,医院从单纯医疗型向综合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型发展,扩大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功能已成为趋势。同时,随着21世纪基因医学工程和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人们对医院医疗保健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医院如果有积极开展以临床医学为主的科研工作,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不断提高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拓宽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医疗质量,那么,医院就会因不能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医院的需求,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深化医院改革,抓好三个转变,促进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上述种种形势,医院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摆脱困境,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根本途径在于围绕医院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积极推进医院的深化改革。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指出,卫生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不断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医院的深化改革关键在于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形势,在经营机制、服务模式、竞争方式等方面实行战略性转变。

2.1 医院经营机制的战略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的经营模式已从供给型向经营型转变。国家强调宏观调控,卫生行政部门给医院以相当的自主权,鼓励医院建立宏观调控有力,微观运行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运行机制。对此,医院必须以经营的手段调整成本、利润、质量的关系,实行成本核算和科主任负责制,加强经营管理,提高效益与效率,保障医院生存和发展。另外,国家还明确把卫生事业列为第三产业,医院可以在市场经济中寻求发展之路,通过开办经济来源,建立立足于内涵发展、拓展办医渠道的运行体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使医院走上规范经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2.2 医院服务模式的战略转变

《决定》中指出:“新时期我国卫生工作的基本方针应当是: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两个”服务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根本要求。医院要依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遵循医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加强职能转变,主动适应这一要求。随着新的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展开,社会对医院的服务态度、服务程度、服务方式、服务效率、服务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医院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一方面改革传统就医方式,变坐等病人服务为上门主动服务,积极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树立一切为病人的思想,适时高速并优化医疗服务的结构和布局,医院的传统诊疗布局要努力向预防保健(健康体检)、院前急救(紧急救援)、急性病区、慢性病区、康复区(心理、体疗功能锻炼)发展。为适应高层次医疗消费者,家庭保健医生、个人健康顾问将随之诞生。要完善服务配套设施,进一步拓展服务功能,根据自己的实力,在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努力改善门诊就诊环境,检查诊疗环境和住院条件,增高病区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为病人创造良好的诊疗康复环境,适应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预防医疗保健多层次需求。

2.3医院竞争方式的战略转变

前一段时期,医院把扩大外延规模、增加投入、上新项目作为医院竞争的主要方式,虽然医院建设取得较快的发展,但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高精尖设备大战,医疗费用高涨,仪器设备资源浪费的负效应,导致了医院改革的畸形发展,有悖于我国的国情。新时期医院竞争,主要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服务质量贯彻国家“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科技兴院。(2)结合临床工作,正确处理好基础理论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应用开发研究三者的关系,加强与临床工作相关的应用性研究,形成专科技术特色。

(3)优化人才结构,在选拔人才,合理使用人才,创造良好的人才流动环境和人才激励机制。通过优选、优育、优用,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合格、结构合理、整体素质高的专业技术队伍。(4)高度重视服务质量,强化服务观念,把服务与技术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技术与服务质量的优劣是关系到医院在竞争中生死攸关的根本所在,真正做到病人至上,质量第一,服务第一,(5)组建医院集团。特别是在城市建立医院集团,变竞争对手为合作伙伴,优劣互补,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防止不正当竞争,加快医院技术建设,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实现医院现代化、科学化、系统化、法制化管理

加大医院内涵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卫生资源,把医院建设成为技术精湛、管理严明、保障有力、环境优美、服务一流的现代化医院。

3.1 立足于医院内涵建设,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随着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与医院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在近几年的医院发展中,医院在硬件建设上已初具规模,而软件建设仍比较滞后。医院改革走的基本是一条高投资、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经营型道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医疗保障制度的实行,医院必须实行低耗、高效的集约管理,通过挖掘潜力,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使医院走优质、低耗、高效的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3.2 突破经验型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化决策的管理程序

医院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即医院的内部管理。实践证明,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管理出人才,管理出成果。强化科学管理是医院内涵建设的重要手段。

(1)医院管理不能局限于注重实际操作的技术管理,要逐步扩展到对整个医疗服务过程的全程管理,医院院长要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要走出经验管理的误区,建立现代医院科学管理制度,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事务型管理向政务型管理转变,努力做到“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体制系统化、管理方式科学化、管理效能高效化、管理行为法制化,以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2)建立目标管理岗位责任制。医院把目标管理的总目标分解,做到横向到位,纵向到底。全院上下都有具体的工作标准和明确的工作目标。同时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使每个工作人员工作的数量、质量、经济指标、人员素质等指标具体化,定量化、可操作化。全院上下以多层次工作岗位目标为目的,以规章制度为行为准则,通过自我控制,检查评估,定期总结,努力达到预期目标,实现医院管理科学化。

3.3 建立精干的管理机构,实行定岗、定编,减员增效

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调整机构,理顺关系,实行定岗、定编、减员增效。对医疗资源进行重组,对富余人员实行转岗、待岗、下岗。切实引入竞争机制,做到机构精干,办事高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后勤必须强化服务意识,增强保障功能,搞好增收节支,逐步向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过渡。

3.4 建设医院文化,大力开展文明医院活动,使医院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

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窗口”,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程度,也关系到医务人员能否从心理、治疗等多个层次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我们要深入持久开展“以病人为中心”的活动,坚持不懈地进行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纪律教育,把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按照《决定》中对行业作风建设提出的“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满腔热忱、开拓进取、精益求精、乐于奉献、文明行医”为目的和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医德好、医风正、医术高的专业技术队伍,从而提高整体职业道德水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篇:2008年我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

2008年,各级卫生部门认真贯彻十七大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大力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全力以赴抗震救灾;着力加强城乡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努力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取得了明显进展。现将全国卫生改革与发展情况简报如下:

一、卫生资源

2008年我国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卫生资源总量继续增加,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政府和社会卫生投入比例上升、居民个人支付比例下降。

(一)卫生人力总量持续增加。卫生人力总量即“卫生人员数”与“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之和。2008年底,全国卫生人力总量预计达698万人,其中:卫生人员达608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0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人员增加17万人,增长2.8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减少2万人。

2008年底,全国卫生技术人员预计达492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05万人、注册护士162万人。与上年比较,卫生技术人员增加13万人(增长2.7%),执业(助理)医师增加4万人、注册护士增加8万人。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由2007年1.54人增加到2008年1.55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由1.18人增加到1.22人。

(二)医疗机构床位持续增加。2008年底,全国医疗机构床位预计达396.8万张,其中:医院床位285.2万张(占72%)、卫生院床位83.8万张(占21%)。与上年比较,医疗机构床位增加26.7万张,其中:医院床位增加17.7万张、卫生院床位增加7.5万张。全国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007年2.63张增加到2008年2.75张。

(三)卫生总费用增加,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2007年,全国卫生总费用达11289.5亿元,人均卫生费用854.4元,卫生总费用占GDP的4.52%。与2006年相比,卫生总费用增加1446.1亿元,人均卫生费用增加105.6元。由于医疗费用增长速度得到一定控制,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下降0.15个百分点。2007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为20.3%、34.5%和45.2%。与2006年比较,政府和社会卫生支出比重分别上升2.2个百分点、1.9个百分点;个人卫生支出比重下降4.1个百分点。

预计2008年卫生总费用将达到12218亿元,人均卫生费用915元。

(四)卫生机构总数略有增加。2008年底,全国卫生机构预计达30万个,其中:医院19701个(内:公立医院13111个)、卫生院4.0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8万个、妇幼保健院(所、站)3020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560个、卫生监督所(中心)2591个。与上年比较,卫生机构增加0.2万个,其中: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监督机构有所增加,医院、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略有减少。

二、公共卫生与疾病防治

2008年重点加强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人禽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治,全力以赴地做好抗震救灾、婴幼儿奶粉事件医疗救治工作。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力度,2008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126亿元。

(一)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

全力以赴抗震救灾。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卫生系统开展了大规模的医疗救援和防疫工作。卫生、军队、武警、公安、农业、质检、安监等部门陆续调派25071名医疗、防疫、监督、药监等方面专家和技术人员,携带医疗器械、药品、血液、帐篷等物资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抢救工作,全国参加地震灾区医疗防疫工作的人员达10万多人次。截止2008年7月17日,救治灾区伤病员301万人次;累计住院伤员96446人,已治愈出院90138人;紧急转运较重伤员10015名。对四川6个重灾市(州)的446个乡

镇、4185个村和灾民临时安置点实行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累计消杀面积43亿平方米。有关部门和军队系统紧急调集了大量的药品、血液、医疗器械、消杀药品等抗震救灾物资。7月份以后突出医疗卫生对口支援和灾后重建工作,确保灾后无大疫。

积极开展婴幼儿奶粉事件医疗救治。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后,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卫生系统全力以赴开展婴幼儿筛查和患儿医疗救治工作。截至2008年12月2日,全国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累计筛查婴幼儿2240.1万人次,累计报告因食用问题奶粉导致泌尿系统出现异常的患儿29.4万人;累计住院患儿52019人,累计出院51288人,现住院患儿731人;累计收治重症患儿154人,现住院重症患儿1人。目前筛查高峰已过,重症患儿已脱离危险。自9月10日以来未接到因泌尿系统结石致肾功能衰竭的现症病例死亡报告。之前上报的回顾性调查死亡病例11例中,经专家组排查,6例不能排除与食用问题奶粉有关。

(二)加强重点疾病防治,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

加强了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和人禽流感等重点疾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截至2008年9月底,免费抗病毒治疗工作覆盖31个省(市、区)1492个县(区);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64302例,报告死亡34864例。2008年1-3季度共报告发现艾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6897例。据估计,2007年底我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约70万人,其中艾滋病病人8.5万人,全人群感染率为0.05%。2008年1-9月,全国共发现和治疗肺结核患者77万例,其中新涂阳肺结核患者35万例。2008年全国452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区)中,267个县(区)达到传播阻断标准,91个县(区)达到传播控制标准。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范围。目前,国家免疫规划预防的传染病扩大到结核病、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肝炎、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炭疽和钩端螺旋体病等15种传染病,有效地预防了相关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1岁儿童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相对平稳。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361.6万例,报告发病率274.1/10万;死亡12368人,报告死亡率0.96/10万,病死率0.35%。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梅毒和淋病,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总数的93.1%;报告死亡数居前五位的是艾滋病、肺结核、狂犬病、病毒性肝炎、新生儿破伤风,占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总数的95.3%。

手足口病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安徽阜阳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后,当地政府和卫生部门实施了有效防治措施。从2008年5月起,手足口病被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管理。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国共报告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159.0万例,其中:手足口病发病47.1万例;报告死亡182人,其中:手足口病死亡128人。

(三)妇幼保健工作进一步加强,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我国妇幼保健系统管理覆盖面较广,2007年全国孕妇产前检查率达90.9%、产后访视率86.7%、住院分娩率91.7%(其中:农村住院分娩率88.8%),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74.4%、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75.9%。2008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降消项目”扩大到中、西部所有农村地区,并提高住院分娩补助标准。

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继续下降。据妇幼卫生监测统计,孕产妇死亡率由2007年36.6/10万下降到2008年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7年15.3‰下降到2008年14.9‰。2007年,城市孕产妇死亡率25.2/10万,农村41.3/10万;城市婴儿死亡率7.7‰,农村18.6‰。

(四)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通过创建卫生城市和卫生村镇活动以及农村改厕、安全饮用水工程等,城乡环境卫生状况得到改善。截止2007年底,农村累计改水受益人口达到8.8

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92.1%;6.0亿农村人口饮用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62.7%;1.4亿户农村家庭使用卫生厕所,卫生厕所普及率57.0%。截止2008年11月底,全国共命名101个国家卫生城市、25个国家卫生区和316个国家卫生镇。

(五)加大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据2007年统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经常性卫生监督1609.9万户次,合格率为91.1%;粮食、肉、蛋等食品抽样监测116.0万件,合格率为88.4%;食品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28.9万件。化妆品经常性卫生监督16.9万户次,合格率为92.7%;化妆品样品监测3.1万件,合格率为95.2%;化妆品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3735件。生活饮用水(供水)经常性卫生监督17.3万户次,合格率为85.7%;供水抽样监测31.6万件,合格率88.6%;生活饮用水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2345件。公共场所经常性卫生监督222.8万户次,合格率为91.1%;公共场所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4.1万件。此外,职业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6735件,放射卫生行政处罚并结案2341件,医疗服务行政处罚并结案9.6万件,采供血行政处罚并结案434件,传染病防治行政处罚并结案2.6万件。

三、医疗服务

大力加强城市社区和农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卫生服务利用增加,医疗服务效率提高,因物价上涨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回升。

(一)着力加强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2008年,中央安排专项投资111亿元支持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其中:第4季度新增投资48亿元支持157所县级医疗卫生机构、5978个乡镇卫生院、5547个村级卫生室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投资10亿元建设100所地市级以上中医院。

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2008年底,全国1948个县及县级市共建有医院8877所、妇幼保健院(所、站)1995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295所、卫生监督所1696个。全国3.35万个乡镇共设乡镇卫生院3.93万个(其中政府办3.8万个)、床位82.0万张、人员105.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7.4万人。与上年比较,除县及县级市卫生监督所增加外,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乡镇卫生院机构数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机构合并和乡镇撤并),床位数及人员数都在增加。2007年底,全国61.3万个行政村共设村卫生室61.4万个,88.7%的行政村设有卫生室;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11.0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93.2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06人。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卫生服务能力得到加强。2008年底,全国城市6546个街道中,3704个街道设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占街道总数的57%),卫生人员数达13.4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1.1万人),平均每个中心36人。规模小的街道和社区居委会一般设立社区卫生服务站。2008年底,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站2.4万个,卫生人员7.2万人,平均每站3人。与上年比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增加910个,卫生人员增加约2.9万人。

(二)门诊和住院工作量继续增加。据前3季度数据测算,2008年全国医疗机构(不包括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预计达29.1亿人次,比上年增加0.7亿人次,增长2.5%;全国医疗机构入院人数预计达10500万人,比上年增加673万人,增长6.8%。

2008年全国医院诊疗人次预计达16.9亿人次(其中公立医院15.3亿人次,占医院总数的90.5%),入院人数6800万人(其中公立医院6230万人,占91.5%)。与上年比较,医院诊疗人次增加0.5亿人次(增长3.0%),入院人数增加313万人(增长4.8%)。医院中,县及县级市医院门诊量由2007年5.4亿人次增加到2008年5.6亿人次,入院人数由2901万人增加到3130万人。

2008年乡镇卫生院诊疗人次预计达7.6亿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入院人数3050万人,比上年增加388万人(增长14.6%)。2008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诊疗人次预计达2.5亿人次,入院人数97.5万人。与上年比较,诊疗人次增加0.3亿人次(增长8.7%),入院人数23.2万

人(增长31.2%)。

(三)医疗服务效率提高。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0.8%(其中:公立医院84.0%),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达到54.1%。与上年相比,医院病床使用率提高2.6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提高5.7个百分点。2008年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0.5日,比上年平均缩短0.3日。

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0人次、担负住院1.8床日,与上年基本持平。公立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1人次、担负住院1.9床日,工作负荷略高于医院平均值。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7.4人次、担负住院1.0床日;与上年相比,门诊减少0.3人次,住院增加0.1床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1.9人次、社区卫生服务站14.3人次。

(四)医疗服务质量提高。据2008年前3季度统计,公立医院入院与出院诊断符合率为98.5%,住院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99.0%,医院感染率1.2%,无菌手术甲级愈合率95.3%,无菌手术感染率0.8%。与上年相比,医疗服务质量有所提高。

(五)病人医疗费用涨幅回升。据2008年前3季度卫生部门综合医院统计,门诊病人人均医疗费146.5元,比2007年增加10.4元(当年价格,下同),上涨7.6%;住院病人人均医疗费用5446.5元,比上年增加472.7元,上涨9.5%。费用的回升主要受物价上涨影响,2008年前3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7.0%。如果扣除物件上涨因素,人均门诊费用为136.2元,仅比去年增加0.1元;人均住院费用5065.2元,比去年增加91.4元,上涨1.8%。

从五级综合医院看,2008年部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260.5元,比上年减少21.0元(当年价格,下同),下降7.5%。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8年广东中山大学5所附属医院由省属调整为部管医院,如扣除该因素,部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为279.2元,与上年基本持平。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13.6元、13.1元、14.2元和7.6元,分别上涨6.8%、9.4%、12.6%、8.2%。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县属综合医院人均住院费用比上年分别增加729元、983元、744元、431元、211元,分别上涨5.6%、9.6%、12.6%、11.4%和8.5%。扣除价格影响因素,部、省属医院人均门诊费用分别下降13.9%、0.7%,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1.8%、4.7%、0.6%;部属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下降1.8%,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分别上涨2.0%、4.7%、3.6%、0.9%。

药费占医疗费用比重上升。2008年前3季度,卫生部门综合医院门诊病人药费比重为50.0%,与上年持平;住院病人药费比重44.2%,上升1个百分点。部、省、地级市、县级市和县属医院门诊药费比重分别为56.9%、52.9%、50.3%、49.5%和44.4%,住院病人药费比重差异不大。

四、医疗保障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一)参加新农合人口达8.14亿人。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县(市、区)达2729个,参加新农合人口8.14亿人,参合率达91.5%,越来越接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目标。与上年相比,开展新农合县(市、区)增加278个,参合人口增长12.1%,参合率增长5.3个百分点。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由人均40元提高到80元,农民缴费也相应提高。截止2008年9月底,全国新农合本已筹资71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46.1亿元,地方财政补助资金340.7亿元,农民个人缴费118.3亿元。前3季度全国新农合基金支出总额为429.1亿元,累计受益3.7亿人次。参合农民就医经济负担有所减轻,就诊率尤其是住院率提高。

(二)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79个,参保人数达4291万人。2008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城市新增229个,其参保人数将大大增加。2007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8亿人,全年基金收入2214.2亿元,基金支出1551.7亿元。

(三)积极开展医疗救助工作。据民政部2008年前3季度统计,全国城市医疗救助支出18.3亿元,救助447万人次,人均救助水平409元;农村医疗救助支出32.6亿元,医疗救助4869万人次。2007年农村医疗救助中,资助参加新农合资金占19%,人均资助参合水平19元;大病救助资金占81%,人均资助大病水平543元。2008年前3季度的医疗救助支出已超过2007年,政府投入的增加保障了各地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

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卫生资源总量增加,政府投入加大,卫生服务能力和效率提高,医疗服务利用增加。这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大力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所取得的成效,也是卫生系统积极采取各项措施,严格医院管理、规范医疗服务和挖掘潜力的结果。应该看到的是,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在医改方案还没有出台,体制、机制还没有改变之前。我们相信,加快改革体制,不断完善机制,健全各种制度,将有效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推动卫生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

第四篇: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业的改革与发展

摘要:随着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应该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会计,尤其是加入WTO后,会计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其发展将受到那些因素的制约,如何进行创新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会计行业内部执业规范以及行业外部的整体环境上来寻找与国际会计行业的差距,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会计国际化

本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空前提高,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强,出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不失时机地加入WTO世界经贸组织,这是我国经济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必然选择。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加入世贸的影响和冲击,加入WTO后,中国经济将加快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为国内会计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际会计机构的进入和会计业务的开放,将大大增加中外会计机构的接洽、合作的机会,同时会计业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业将如何创新和发展,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需要,这将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会计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主题。笔者从行业内部执业规范以及行业外部的整体环境上来寻找与国际会计行业的差距,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会计领域也开始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目前,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经并将继续颁布我国的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具体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会计改革已正式步入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但是,会计的特色问题是任何国家都存在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因为会计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即为经济服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国情背景的制约。有什么样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传统,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不同的国情孕育不同形式的会计,这是会计改革必须走国情化道路的基本原因。但是入世后,在坚持会计国情化特色的同时必须及时转变观念,尽快缩小与国际间的差距,使会计改革的国际化与中国特色长期协调,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首先,仅就我国目前的会计准则的具体条款上来讲,就与国际会计惯例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1)产品成本核算方面。国际通行的做法倾向于制造成本法,而我国多用完全成本法。会计核算方面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产品的定价、关税等,进而影响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2)固定资产折旧方面。我国现阶段考虑到国家财政的承受能力,除了在某些高科技行业外,绝大部分行业都是采取平均折旧法,这使我国固定资产回收期相对较长,不符合会计的稳健性原则、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且难以及时筹集资金,造成固定资产更新缓慢,企业经营风险加大。(3)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方面。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面临的是世界范围内的竞争,商务交往日趋复杂,信息的不对称性、不完备性以及滞后性都将加大企业的经营风险。为防患于未然,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我国企业坏账准备金的提取方式要改变,应采取账龄法与企业资信评估相结合;同时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权,适当增加坏账准备金提取的范围和比例。(4)无形资产计量方面。从会计的角度看,知识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形资产在整个社会资产的比重中显著上升;对一些高科技企业来说,它的比重甚至已超过固定资产而位居企业首位。这些情况说明,中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进行联营以及合作中将处于不利的地位。[!--empirenews.page--] 其次,由于加入WTO后,我国将逐渐取消对国际会计机构在业务管理方面、数量方面、国外从业人员以及规模方面的限制,使其享有与国内会计机构同等的竞争机会与权利。因此,国际会计机构凭借其丰富的市场经验,先进的技术管理和强大的国际背景涌入我国,抢占国内会计机构的市场份额,与我国还在成长中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进行激烈的市场竞争。而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势必是受到严重的冲击。新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自1981年,上海成立第一家会计师事物所到现在不过是20几年的发展历程,与发达国家成熟的会计师行业相比,还处在初级的发展阶段。其行业内部的执业规模小,业务单一,新的业务领域开拓缓慢。而在执业水平上也普遍存在着人员老化、综合素质偏低;工作方式落后,审计质量偏低,行业规范较差的现象。而行业外部的整体执业环境较差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作为经济签证类中介机构的一种,在我国的现状是过多、过滥,同时不少政府部门直接兴办中介机构的行为使其独立性受到影响,而中介机构的独立性恰恰是其生命力所在,一旦这种独立性受到质疑,必然影响起权威性和责任意识,丧失权威性的中介机构难免有取悦市场的行为,最终使得中介机构执业行为不规范。而依靠政府授权来垄断市场,缺少竞争和监督,执业质量难以保证,造成经济信息的大量失真。

再次,人才培养与流失问题也是制约我国会计行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的竞争,会计行业是高智商行业,人才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加入WTO后,我国要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广泛运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和网络技术,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因此一部分会计人员将面临严峻的再学习和再就业的风险。职业道德和专业胜任能力是注册会计师的“两大法宝”,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事务所的管理、人员培训、客户开发等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这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与此同时,跨国的会计公司为了在我国迅速扩大业务量,将会以高薪、出国培训、优越的工作环境等条件与国内会计行业进行人才争夺战,造成我国会计人才的流失。

上述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会计行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为我国目前会计领域的特点是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我国现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沿袭计划经济的行政运行模式,与市场经济的许多方面不相适应,因此必须全面考虑相应的对策,在制定与国际会计标准相一致的准则的同时,必须及时转变观念,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制度和体制层面上进行大胆的改革与创新的尝试。

第一,要建立一套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规范体系。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制定发布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但大部分仅限于上市公司应用,其内容与国际会计准则仍存在一定差距,不利于国际间企业经营状况的比较分析,也不利于来华投资合作的外方了解中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因此,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统一的以会计准则为核心的会计规范体系,逐步参与到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中去。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在适当时候允许上市公司直接采取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来处理我国会计准则没有涉及或规定不够具体的方面。同时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其广泛的代表性、权威性和独立性,从会计界公认的客观规律出发,公平反映社会的公共利益,保证会计师在责任和道德两方面保持客观独立,加快会计制度向会计准则的转变。[!--empirenews.page--] 第二,加大开放注册会计师服务市场的力度,提供高质量的注册会计师服务质量。我国现行注册会计师行业数量的扩大与质量的提高不相匹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员老化严重,年轻的合格人才缺乏,行业整体素质不高,执业不规范,独立性与权威性经常受到质疑。这些直接影响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入市后,由于WTO运行规则的需要,以及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对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这必然会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知识结构突出新的要求。因此,必须下大力气,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的培养,造就一批具备国际水平的注册会计师,促进我国会计行业尽快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首先,应强化行业的监督,净化行业队伍,吸纳优秀人才。完善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现行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遏止违法行为的发生,对弄虚作假者予以严惩。逐步建立事务所执业备案制度,利用信息网络对其执业情况进行监管。再次,必须加快人才培养的步伐,尽快调整我国现有注册会计师的知识结构,加大后续教育和人才培训力度。同时提供优越条件,开通高级人才的引进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积极储备工商管理、电子商务、环境保护、内部审计以及法律等多方面人才,为未来多元化服务打下基础。并通过引导和促进国内事务所之间的合并,走强强联合的道路,使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发具备与国际同行竞争的能力和优势。通过合并可使事务所上规模、实现所内的专业化分工,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服务,满足客户多方位的需求。同时通过强强联合,能出现一批可以与国际会计公司竞争的大型集团企业公司,不但能进一步其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而且将对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带来划时代的飞跃。

第三,加强财务会计软件的开发和应用,加速会计手段的现代化。加入WTO后,电子商务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我国会计电算化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并且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其软件部分主要是模仿手工会计核算方式进行核算处理,缺少企业财务管理与决策功能,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进行的商务活动将更多依赖虚拟的网络,网络经济对会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充分利用现代化通讯网络技术,将会计电算化发展成为会计核算的必由之路。前几年,我国在财会软件开发设计中,采取国际先进技术与我国具体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开发出了适用性较强的财会软件,然而随着一些国外大软件公司进入市场,国产软件的优势开始削弱,而国产软件管理功能不强的弱点日益突出。尽管,国产软件已经加快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发展的步伐,但与国外软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在软件开发设计中扬长避短,增强管理功能,解决在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等方面的不足,这样不但提高软件市场的竞争力,又加速了会计手段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国加入WTO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市场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全球共享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中国的会计应努力排除各种不良影响,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尽快建立一套既借鉴国际惯例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运作的国际会计准则型会计模式,最终实现我国会计业与国际会计行业协调发展的目标。

第五篇: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业的改革与发展

新经济形势下我国会计业的改革与发展

-------------------------

编辑整理: excel视频教程下载 编辑:王菲 文章来源:新浪

随着国际投资、融资的迅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益加强,应该重新审视我国的传统会计,尤其是加入WTO后,会计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其发展将受到那些因素的制约,如何进行创新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本文从会计行业内部执业规范以及行业外部的整体环境上来寻找与国际会计行业的差距,并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关键词:会计准则;注册会计师;会计国际化

下载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面向21世纪的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与完善

    浅谈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与完善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经历了尝试阶段、自发发展阶段和有组织、有计划地稳步发展阶段,到目前的管理型会计软件发......

    关于我国会计事务所改革和发展的调查报告(推荐阅读)

    湖南商学院北津学院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改革和发展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标:探讨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改革和发展方向 调查时间:2010-8-17到2010-9-4 调查对象:......

    当前我国会计改革日新月异

    倡 议 书 当前我国会计改革日新月异,会计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和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内部控制规范的发布,构筑起防范风险的安全体系;......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探析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探析 【摘 要】行政事业单位本身具有行政管理职能,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更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理论依据,针......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医疗保险制度一直是群众关心的热点和焦点之一。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医疗保险制度,是解决民生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础的工作......

    我国公证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最终定稿)

    浅谈我国公证制度的改革与发展 公证是经过法律授权的公证人执行权威性较高的证明类型活动,这种证明过程在法律方面给予确认,也能够被称作是国家证明及国家公证。我国的公证事......

    浅谈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浅谈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改革与发展2006-07-21随着我国建筑业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近年来工程造价管理改革可以说突飞猛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与......

    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我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吴启迪编者按:本文是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2007年9月24日工程教育论坛上的讲话, 本刊选登的是其中主要部分内容。 一、高等教育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