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
基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战略选择
发布时间:2011-10-25信息来源:《科学时报》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包括海洋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妥善应对与解决资源环境的约束,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该问题涉及到对人类生存质量的拷问、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对资源的重新分配和其他生态系统现存秩序的维护。世界各国的共识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本文提出,基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考虑,目前我国政府政策的战略选择应该是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
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
地球表面70%以上被海洋覆盖,海洋又被称为“蓝色国土”,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丰富的资源。加快海洋资源开发,向海洋要财富,变海洋优势为经济优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然而,现代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掠夺,已远远超出了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海洋日趋严重的污染,使全球范围内的海洋生产力和海洋环境质量出现明显退化。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的两个主要因素是陆源污染和海上污染,其中又以陆源污染最为严重。据统计,约80%的海洋污染是由陆源污染造成的,陆上污染通过水流源源不断地将污水、污物排入海洋,使海洋生态环境日趋恶化。2004年世界环境日以“海洋兴亡,匹夫有责”为主题,更反映出国际社会对海洋资源环境现状的担忧。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低碳经济模式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的广泛重视。2003年英国政府在《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希望通过调整能源政策、实现低碳技术创新等具体措施,来实现节能减排,并明确到2050年把英国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的发展目标,力图引领世界潮流。2007年,日本政府开始倡导建立“低碳社会”,也提出了依靠社会整体创新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实现富裕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以此提升国家软实力。2008年世界环境日更是提出了“改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的口号。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致辞中说,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是高碳的,以煤炭和石油为能源,造成高碳消耗和高碳排放,其后果是全球变暖和气候灾难。在此起彼伏的警戒和反思中,经济由“高碳”走向“低碳”成为别无选择的选择。英国首席国务大臣,商业、创新与技能国务大臣曼德尔森在2009年9月8日举行的“中英携手——共拓低碳商业解决方案”研讨会上表示,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中显露出巨大商机。2009年9月22日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G20峰会上,使得“低碳经济”的构想更加明朗,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道路,提出在发展新能源技术的基础上,主张建立碳交易市场,力图打造低碳技术的竞争优势。
历史业已证明,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国家的产业政策甚至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与改革。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政府能否尽
快采取行动,努力提高应对低碳经济这种严峻挑战的能力。事实上我国政府部门已将节约能源、发展新能源以及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实行,《新能源发展规划》也将于今年内出台;早在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就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这引起了全国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对低碳经济的关注;2008年两会上,中国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提出了加快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建议;2009年,国务院通过《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同时,进一步提出紧密结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决策部署,培育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新经济增长点。
作为21世纪主导的海洋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现代文明的生存根基。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恰恰为在解决海陆统筹过程中海洋资源与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因此,统筹陆海发展,强化海洋资源环境保护,大力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发展海洋低碳经济的本质与现实意义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的第四次革命。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是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海洋低碳经济就是要注重海洋的深度科学开发和保护、要注重科技创新积极引领海洋高端产业发展、要注重海洋统筹布局、要注重突出海洋生态文明,强化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经济。作为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一极,目前在海洋开发领域实现低碳经济转型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必须尽快采取行动积极应对资源与环境的严峻挑战,加快海洋领域实现低碳经济转型。
1.发展海洋低碳经济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的潮流
海洋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经济合作的交汇点、海陆经济的连接点、区域经济的拉动点。当今世界,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海洋,已经成为关系沿海各国生存、发展和强盛的战略问题。许多发达国家加紧调整或制定新的海洋战略和政策,加大了海洋开发和管理力度,试图在新一轮国际海洋竞争中抢占先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必须站在战略高度认识海洋,增强社会公众的海洋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在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海洋低碳产业为突破口,协调好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强化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海洋低碳经济,力争尽快进入低碳经济强国行列。
2.发展海洋低碳经济能够促进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更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低碳经济的本质是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是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的具体体现。低碳目标最有可能在三个方面促进经济发展:一是加速海洋能等新
能源产业的发展,这是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从而减少固体废弃物对海洋的倾倒;二是对传统海洋产业和相关工业企业的低碳化升级改造,鼓励企业拥有捕获并储存二氧化碳的技术和能力;三是加快融入全球碳排放交易市场进程,并以此建立减排技术改造升级的激励机制。
3.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有助于我国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对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一场深刻的能源经济、能源技术和消费行为的低碳革命,是构建一种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限度的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与消费方式。低碳革命的基本目标是努力推进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由高度依赖能源消费向低能耗、可持续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二是由高度依赖化石燃料向低碳型、可再生能源的根本转变。其中心环节是通过经济社会活动低碳与无碳化加快构建新型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
4.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
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仅仅在经济或文化层面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完全交给市场自行发展,而必须进行国家整体力量的动员,以社会大众作为低碳建设的生力军,以市场作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平台,并通过政府进行引导和激励。实现企业主导、政府监管、公众参与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引导公众对浪费能源、增排污染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进行反思,倡导建设生态景观,培养公众逐渐从高碳向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基于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发展是中国海洋低碳经济的新思路
海洋低碳经济已成为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必然选择,发展海洋低碳经济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的潮流;能够促进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融合;有助于我国新型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有利于培养社会公众的低碳生活方式。本文提出发展我国海洋低碳经济新的思路如下:
1.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海洋能
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是以煤为主的高碳结构,能源消耗严重、效率低下、能源环境问题突出的现状显然不能持续性地支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的能源生产量居世界第3位;基本能源消费占世界总消费量的10.4%,居世界第2位,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其中,化石能源占中国整体能源结构的92.7%,高碳排放的煤炭占了总体的68.7%,石油占21.2%。过去20多年,中国努力促进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但2006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仍达到69.4%。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海洋中蕴藏着巨大的可再生能源,只要得到充分开发,就可满足全球的能源需求。海洋能源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海浪、潮汐、洋流、海风、海水温度差和盐度差等,但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些能源的价值。如果能将其可观的海洋能源充分开发应用,除可降低消费化石能源之外,更是我国走向日益受重视的环境保
护低碳化道路的政策选择。因此,海洋低碳目标首先是加速海洋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这不仅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奠定了能源基础,还有利于缓解全球变暖所产生的国际压力,有利于我国承担国际义务并提升国际影响力。
2.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建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
从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经济主体是第二产业,而工业生产技术的高碳消费特征,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倾向。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因此中国经济的工业化与现代化进程仍然靠高碳能源所驱动。
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低碳革命”为核心的重大产业政策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应以此为契机,加快建立低碳新型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海洋服务业,如滨海旅游休闲业、现代海洋物流业、现代海洋电子通讯业以及涉海金融保险业等。
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拉动新的经济增长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比存在很大差异,在许多情况下,中国只得通过国际技术市场购买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对中国显然是一个沉重负担,这还不考虑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产生的巨大成本。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针对我国总体技术水平低的现状,全国各地应积极行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整合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高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汇碳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研发工作,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加强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共同研发新技术。通过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4.鼓励培养海洋低碳生活及消费方式
据统计,全球大城市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世界的80%。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同时带来了高碳生活方式,导致了人们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机械化技术提供的便利和愉悦,依赖于与自然隔绝的人工环境系统和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的动力技术系统。比如追求拥有汽车、空调、健身房,畜禽肉类等高热量食物,其环境代价是增排温室气体。
低碳生活及消费方式的培养不仅是个人的意识加强,更重要的是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正确地引导企业和消费者去实现低碳生活和消费方式,如不生产、购买包装繁杂的商品;少建体现“形象工程”的大面积硬地广场和草坪广场,限建高能耗的人工瀑布、喷泉,多营造有利于户外海滩健身、增氧、减少热岛效应的树林绿荫地,保留河湖水景在城区中的位置;推广住宅小区海洋能太阳能路灯和景观照明等。
总之,我国走海洋低碳经济的道路,既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符合全球环境合作的要求,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海洋大开发潮流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政府的战略选择。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教授,MPA教育中心副主任)
第二篇: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_初
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海洋这个蓝色星空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是人类可持续利用的财富,是21世纪高新技术的内向拓展,是拥有巨大开发潜力的新兴领域。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着“人口剧增、资源溃乏、环境恶化”三大问题的挑战。
中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面积有354万km2,跨越了温带、亚热带、热带三个气候带,水体营养丰富,有利生物资源的开发,在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及能力,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海洋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改善海洋生态环境,来维护海洋资源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海洋资源生态环境的永续发展。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含3个特征:(1)持续性。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两个方面。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建立在海洋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基础之上,要求海洋生态系统构造完整和功能齐全。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限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的矛盾,都直接关系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正确解决资源质量、可利用量及其潜在影响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资源种群多多样性;(2)协调性。海洋资源的利用应与海洋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保持协调与和谐,以维护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公平性。即当代人之间与世代人之间对海洋环境资源选择机会的公平性。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要求任何海洋开发活动不应带来或造成环境资源破坏,不应对后代人对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造成不良影响。
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达到以下目标:(1)在保证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强化开发深度和广度,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新技术发现新资源,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海洋是可再生资源,尽可能多地对其进行利用,又要保持生态系统有较强的恢复能力和维持其持续再生产能力;(3)海陆一体化开发,统筹制定沿海陆地区域和海洋区域的国土开发规划,逐步形成临海经济带和海洋经济区,推动沿海地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4)开发与保护协调。制定海洋开发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规划,按照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执法管理;(5)完善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制定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
二、惠来海洋资源发展概况
惠来县地处粤东沿海,是揭阳市唯一沿海县,陆地面积达1253平方公里,海岸曲线长171.8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其中10米等深线浅海滩涂面积33万亩,有大小岛屿55个,海湾18处,具有发展海洋经济雄厚的物质基础。海域面积7689平方公里。惠来的海洋资源优势在揭阳市、乃至广东省都非常突出。
惠来海洋生物资源较为丰富,有海洋生物200多种,其中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贝类有40多种。有年吞吐量650万吨的码头多个和港口、巽寮、范和、亚婆角、盐洲等大渔港。近年来,充分利用海洋资源推进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临海工业等产业建设。2008年,全县海洋经济总产值达24亿元,占全县GDP的12%,初步形成了多种产业的海洋经济新格局,口岸经济、海洋渔业形成规模。
惠来位于“珠三角”和汕头、厦门两个经济特区间的腹地,处于珠三角和闽台经济区联结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均直接受其辐射和带动。由于其海岸线长,还是深汕高速公路和普惠高速公路过境路段和厦深铁路,惠来近几年已推进建成惠来电厂、华润风电、乌屿核电、中电投储煤配送中心、中海油LNG等一批项目,中委广东石化炼油项目即将开工。依托临港资源发展重化临港工业的优势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依靠大项目推动大发展的战略得到了充分有效的体现,青睐的目光再次聚焦这片投资的热土,突现滨海特色,以能源、石化产业为依托,以石化炼油项目为引擎,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及其中下游项目引进力度,建设能源石化产业基地,临海工业正在起步,逐步形成沿海能源产业区。
三、惠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渔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一方面渔港、码头、渔货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渔业产业化程度低。二是海洋渔业信息平台设施和水产品检疫检测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才。三是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渔区建设相对滞后,未能形成产业链。
2.海洋物流运输业未能真正形成支撑产业一是部分口岸码头基础设施滞后,达不到国家一类口岸标准要求。二是货源比较单一,进出口货运量严重不足,口岸资源没有达到充分利用,沿海优势没有充分发挥。
3.海洋产业结构问题突出惠东县海洋产业内部结构由重到轻的次序依次是: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港口海运业——沿海造船业——水产品加工业——海洋盐业。2008年我省海洋第一、二、三产业各占的比重依次是:29.1%,29.1%,41.8%。对比全省,惠东县海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仍明显偏低。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科技含量相对较低的海洋水产、滨海旅游、港口交通运输、海盐等仍然占绝对的比例,而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很少。这就说明惠来海洋经济还基
本停留在“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基础上,是传统型、初级型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度低。
4.部分过度开发与资源开发不足矛盾突出主要体现在沿海滩涂利用率饱和,水产品养殖迅速发展,特别是海水养殖业。围网遍布于海滩港湾,小小的港湾滩涂,围了一层又一层,过度无序的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海洋自然生态环境。海洋水产仍以内海捕捞为主,远洋捕捞尚未起步;海洋精细化工的发展缓慢;滨海旅游资源尚有较大潜力;港口造船业停留在维修本地区的小渔船而毫无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和能源开发还未起步;海洋生物工程和海水利用等新兴产业目前处于探索阶段!
5.环境污染还未得到有效控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惠来二、三产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惠东县制鞋业的迅速发展,废纸、鞋料、胶布、胶水等废品得不到及时处理,乱丢乱倒,造成流向海边、港口。网箱养殖的发展,大量的饲料堆积于网箱之下,没有及时处理消毒,造成污染严重,汽油机、柴油机在海上的所过之处,使原本蓝色的海面泛起一层油渍。由于污染大,加上过度捕捞、小黄鱼、大黄鱼、甚至带鱼、鱼迅速减少,形成不了鱼汛,可持续海洋自然资源利用面临挑战,海洋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
四、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惠来海洋生态环境
惠来海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如不及早妥善解决,任凭矛盾继续发展激化,势必妨碍该地区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也必然会影响到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对惠来地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的研究,采取有效的措施,协调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促进该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1.科学合理划分海洋功能区域海洋功能区域划分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合理地规划安排各功能区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为开发海洋资源和发展海洋资源经济发长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和管理依据,是实施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也是解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间矛盾最有效的工具。虽然近几年已有初步发展,但随着大项目的的引进、建设,使能源产业初具规模,更应该从整体、大局和长远去谋划,根据海洋资源的特点及其突出优势,逐步规划发展海洋渔业、滨海旅游(如已经名闻遐尔的“惠来八景”、海蚀崖、海蚀柱、海滩等海岸地貌)、临海工业等,使海洋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开发。
2.实施海洋人才战略,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海洋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惠来地区海洋科技需采取跨越式和引进消化吸收策略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增强科技力量。要制定适于人才引进的政策和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聘请国内外知名的海洋领域专
家学者,作为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咨询顾问,定期召开人才招聘活动,与本省海洋院校结对子,强强联手,开辟与海洋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领域,逐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
3.调整产业结构,健全海洋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不合理,会直接影响资源的持续利用能力和经济效益。在惠来海洋产业发展上,应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大力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沿海区域布局。(1)海洋渔业总体规模应停止扩张,甚至适度收缩,海洋渔业要向产业化、规范化、集约化方向发展;(2)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港口及临港产业大基地,大力发展电力业、化工业、船泊制造业;(3)以重大工程建设为龙头,通过科技创新,调整、改造、提升传统海洋产业;(4)加快发展海洋生态旅游业、海洋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做好珊瑚礁的扩大建设、港口海龟原始生态保护,加快进行海洋药物、海洋能的开发实验,逐步形成具有惠来特色的海洋产业体系。
4.实施科技兴海,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兴海的重点领域有:(1)海水养殖:在深化虾、蟹、贝养殖技术开发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海水鱼、海藻、盐田生物养殖技术。(2)海洋化工技术:重点发展海水提取钾肥、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冷却等技术以提升传统海盐产业的海盐结晶新技术。(3)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海洋活性物资分离提取、海洋药物制备、海洋功能食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技术。(4)海洋环境生态修复技术:主要为海洋污染物资源化治理、赤潮预报、调查与防治技术。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使海洋产业的内涵得到扩张和延伸,形成产业链,无疑将会实现惠来海洋经济跨越式的发展。
5.加强监督管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海洋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海洋行政管理部门要同有关部门做好海洋环境保护规划、海洋开发利用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速解决沿海生态环境问题;要继续加大对海洋赤潮的监测、预防和治理工作,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做好滨海湿地保护区建设,特别是红树林的保护工作,引导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大项目的落户,更要从整个海洋资源的全局和高度去考虑和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由于该海域大部分为浅海区,环境污染容量小,海水交换能力较弱,自净能力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此,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更要加强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控制环境污染,防范于未然。
当前国内外海洋污染事件特别是和石油有关事件如事件也不少,有相关人士称,大海具有世界上最强的自我净化功能,但面对石油污染这个生态杀手,大海也只能为之变色,其造成的生态污染令人胆寒。
石油污染阻隔了海气的相互作用,造成海水缺氧,直接影响海洋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整个海洋生物食物链的循环,从而严重破坏了海洋环境中正常的生态平
衡,造成鱼类、虾类等因缺氧而死亡,同时对海鸟资源、气候破坏之严重也难以估量。另一方面,石油污染的潜在危害是进一步扩展到发生地的生态系统中,存活下来的生物在几年时间里会将有毒物质遗传给后代。而且许多有害物质进入海洋后不易分解,经生物富集,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危害人的肝、肠、肾、胃等,使人体组织细胞突变致癌,对人体及生态系统产生长期的影响。
我们应该吸取惨痛代价的教训,要有“未雨绸缪,预防为先”思想,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近海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地缘优势,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在加大能源、石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必须加强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入海,同时也必须加大对沿海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治理粒度,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达标排放制度。
在发展海水养殖业中也要注重科学管理,合理布局,多元养殖合理投饵,减少养殖业自身污染。
6.广泛宣传,提高全民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沿岸群众宣传保护区的政策、法律法规和资源、环保的重要性,提高群众认识并让他们自觉维护和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中来。
结束语
惠来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随着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将出现新的问题和矛盾,我们要认真权衡经济利益与环境的矛盾,认识到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是重大的,它关系到惠来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渔业经济发展,特别是滨海旅游业的大发展。它要求我们都应作到了解环保、支持环保,提高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防范意识。促进经济、海洋生态环境和旅游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把惠来建设成为珠三角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生态示范区。
第三篇:战略评价与选择
第八讲 战略评价与选择
一、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
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是在60年代后期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团提出的,嗣后在策略规划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因而也称为波士顿矩阵。它特别适用于多元化经营的大公司在规划其各种业务结构时分析其各种业务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1.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的基本结构
该法把一个公司各种战略业务单元所处的地位,画在一张具有四个区域的坐标图上。图中横坐标表示某项业务的相对市场占有率,代表公司在该项业务上拥有的实力;纵坐标表示该项业务的市场需求增长率,代表该项业务的市场吸引力;每个圆圈面积的大小表明了该项业务销售收入的多少。
2.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的战略建议
根据资金流向的不同,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把公司从事的多项业务分为四类问号类、明星类、金牛类、瘦狗类四类。上述四类业务,从市场占有率的角度出发可以有四种战略方针,即扩大市场占有率,保持市场占有率;挖潜利用,允许市场占有率下降;耗用现有实力,务求短期内回收资金;转让退出。
3.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的局限性
市场增长率-相对市场占有率矩阵应用的假设前提是:行业的吸引力由市场增长率来表示,企业实力由市场占有率来表示;企业销售量大小和盈利的多少是正相关的,公司在各项业务间的资金回收和资金投入是平衡的。这些假设前提大体上是合理的,但也不是无懈可击的。正是这些假设中的缺陷,限制了这种方法的应用。
(1)两个维度的片面性
我们知道,反映一个行业吸引力和企业实力的指标应该是多元的,而这一方法仅仅以市场增长率与相对市场占有率来表示,显而易见是不全面的。
(2)企业的销售量增长和盈利能力不一定正相关
一般来说,销售量的增长导致累计产量的增加和成本的下降,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如果考虑因增加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而需要进行的投资,从投资回收率来看,投资后的效果或可能提高的利润总额情况就不一定是最好的。
(3)公司理想的业务结构不一定要求资金回收和资金投入的平衡
4.新“波士顿”矩阵
1983年,美国波士顿咨询团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矩阵。这种新矩阵中,横轴表示经营单位所具备的竞争地位差别的大小,纵轴表示的是在行业中取得独特竞争优势的途径的多少。在这个矩阵中,也有四个象限,从而也就有四种不同的经营单位类型及战略。
(1)分散化。分散化经营单位具有较多的实现竞争优势的途径,但企业本身现有的竞争地位差别较小。
(2)专业化。专业化的经营单位具有较多的实现竞争优势的途径,并且企业自身现有的竞争地位差别也较大。
(3)大量化。大量化的经营单位具有较多的竞争优势,但这种行业中所具有的取 1 得竞争优势的途径不是很多。
(4)死胡同。死胡同的经营单位既没有较多的竞争优势,也缺乏实现竞争优势的途径。
二、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
1.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的基本结构
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实质上就是把外部环境因素和企业内部实力归结在一个矩阵内,并以此进行经营战略的评价分析。
其中,行业吸引力取决于外部环境因素,也就是与各项业务有关的不可控的外部因素,如市场容量、市场增长率、行业竞争结构、进入壁垒、行业盈利能力等。它通常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由于外部环境因素众多,企业往往需要识别哪些是关键因素,并以此来评价行业吸引力。
竞争能力取决于企业内部的各项可控因素,如市场占有率、制造和营销力量、研究与开发力量、财力、质量和管理素质等。它通常分为强、中、弱三个档次。由于内部环境因素众多,企业同样需要识别哪些是关键因素,并以此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较以评价企业的实力。
行业吸引力的三个等级与竞争能力的三个等级构成一个具有九象限的矩阵,企业中的每一经营单位都可放置于矩阵中的每一位置。但总起来说,企业内所有经营单位可归结为三类,而对不同类型的经营单位应采取不同的战略:
1.扩张类。这类经营单位具有较强的竞争地位,同时这类行业也很有发展前途,因此,对于这一类经营单位,企业应采取扩张战略,即通过多投资以促进其快速发展,从而巩固经营单位在行业中的地位。扩张类经营单位所在的象限也称为“绿灯区”。
2.维持类。这类经营单位的竞争地位和行业前景都处于中间状态,企业应采取维持战略,即通过市场细分、选择性投资、纵向一体化等努力维护现有市场地位。维持类经营单位所在的象限也称为“黄灯区”。
3.回收类。这类经营单位的行业吸引力和竞争能力都很低,应采取回收战略,即有计划地降低市场占有率,以回收资金,如提高产品价格、降低库存水平、减少营销费用、减少研究开发费用等。对一些目前还有利润的经营单位,采取逐步回收资金的抽资转向战略;对一些不盈利而又占用资金的经营单位则采取放弃战略。回收类经营单位所在的象限也称为“红灯区”。
2.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的应用步骤
(1)确定对每个因素的度量方法;
(2)计算行业吸引力与竞争能力的等级值;
(3)确定各个经营单位的位置;
(4)确定各个经营单位的战略。
3.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的局限性
(1)等级值计算的主观性;
(2)行业吸引力评价的模糊性;
(3)确定投资优先顺序的方法不完全实用;
(4)战略建议的笼统性。
4.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政策指导矩阵
通用电气公司的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提出之后,在西方国家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这一过程中,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针对这一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一个政策指导矩阵,尤其在丰富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的建议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政策指导矩阵与行业吸引力-竞争能力矩阵的结构大体相同,只不过它以“产业前景”代替了“行业吸引力”,但其实质内容差不多。
(1)不再投资。对这一区域的经营单位应采取放弃战略,将怕卖资产所得的资金投入到更有利的经营单位。
(2)分期撤退。对这一区域的经营单位应采取缓慢退出战略,以尽快收回可能多的资金,投入到盈利更大的经营单位。
(3)加速发展或撤退。这一区域的经营单位应成为公司未来的高速飞船。公司应选择出其中最有前途的少数经营单位加速发展,对其他的采取撤退战略。
(4)密切关注。这一区域的经营单位通常都有为数众多的竞争者。可采取的战略是使其带来最大限度的现金收入,停止进一步投资。
(5)不断强化。公司应通过分配更多的资源,努力使该区域经营单位向下一区域(领先地位区)转移。
(6)资金源泉。对这一区域的经营单位应采取的战略是,用少量投资以求未来的扩展,而将其作为其它快速发展的经营单位的资金源泉。
(7)发展。这一区域的经营单位一般会遇到少数几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很难处于领先地位。可采取的战略是分配足够的资源,使之能随着市场而发展。
(8)领先地位。应优先保证该区域经营单位需要的一切资源,以维持其有利的市场地位。
三、生命周期分析法
1.行业生命周期-企业竞争地位矩阵
生命周期法由亚瑟科特尔咨询公司提出,并被战略管理学界所接受。该方法以行业生命周期和企业竞争地位两个参数来确定公司中各个经营单位所处的位置。
(1)行业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任何行业的发展都要经历投入、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识别某项业务在生命周期中所处阶段的主要标志有: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潜力、产品品种多少、竞争者多少、市场占有率状况、进入壁垒,技术变革和用户购买行为等。
(2)企业竞争地位
确定企业的竞争单位往往是根据下列指标综合考虑定性判断的,如该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资金利润率、投资、销售利润率、成本领先地位、技术领先地位、附加价值率等。一般来说,企业在一个行业中的竞争地位有以下五种:支配地位、强大地位、有利地位、防御地位、软弱地位。
2.生命周期分析法的战略建议
以行业生命周期为横坐标,企业竞争地位为纵坐标,这样就组成一个具有20个单元的生命周期矩阵。按照亚瑟科特尔咨询公司的建议,有四种战略选择,即发展战略、有 3 重点地发展战略、调整战略与退出战略。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选择。
3.生命周期分析法的局限性
(1)生命周期曲线的抽象性;
(2)行业演变的单一性;
(3)生命周期的不可控性;
(4)生命周期不同阶段适用战略模式化。
四、顾客价值与生产者价值矩阵
公司为获得顾客而竞争,因此,竞争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向顾客提供价值是竞争战略的基础。顾客价值矩阵就是基于这一认识而新近提出的一个分析工具。顾客价值矩阵由世界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福克纳和鲍曼首先提出,强调为了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公司必须以最低的可觉察价格(Perceived Price 简称PP)向顾客提供最高的可觉察使用价值(Perceived Use Valve 简称PUV)。而一个公司能否作到这一点,则取决于该公司的相对有效性和效率,即与竞争者相比较的核心能力。生产者价值矩阵就是分析公司相对有效性与效率的一个工具。
在矩阵分析中,任何位置的移动都直接反映相同产品在相同市场上的移动,而间接反映公司在市场位置和竞争者关系上的变化。也就是说,只有在顾客价值矩阵和生产者价值矩阵的组合分析中,才能做出相应的战略选择。
在顾客价值矩阵与生产者价值矩阵之间存在至少6种组合,每种组合实际上都存在一些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
1.组合A
组合A表明公司在提供高于平均水平的PUV的基础上按高于平均价格的溢价定价,与其竞争者相比,该公司的有效性和相对成本都处在较高的位置。组合A的关键在于溢价的可持续性,也就是公司将承担着高价厚利引入竞争的压力。当公司发现自己正受到竞争者威胁时,应采取的有效战略是:
(1)保护品牌形象或创新能力等差异性的基础;
(2)对总成本、要素成本的控制和降低给予更多的关注,在生产者价值矩阵纵轴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横轴的相对位置;
(3)改变顾客对价格的看法,顾客价值矩阵中纵轴不变,横轴向左移动,提高市场占有率,用经营规模获取更高的总量收益。
2.组合B
组合B表明,PUV相对较低,价格超过平均水平,公司成本和有效能力均处在低水平,除了行业垄断或产品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这种组合将导致市场份额减少,随时都有可能被提供高水平的PUV,或低价格的竞争者所击败。如果说公司面临组合B的位置,可供选择的战略方案是:
(1)通过各种方式(运行能力和制度能力)改善和提高公司的有效能力,提高纵轴的位置。
(2)增大降低成本的力度,横轴(可察觉价格)的位置向左移动。
(3)舍弃原有的产品和市场,独立或与其他公司结盟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
3.组合C
处于组合C位置的公司,顾客价值矩阵处于双高位置,而能力的有效性和效率却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就意味着公司在吃老本,存在严重的经营危机。高价格的利润诱惑将导致竞争者的侵入,而高成本和低效率并没有使高价格转化为高利润,相反给竞争者提供攻击的要害或缺陷。处于危险境地的管理层应该在短时间内优先考虑以下选择:
(1)改善有效性,在生产者价值矩阵中将纵轴的位置向上移动。
(2)降低成本,将横轴的位置向左移动。
(3)将某些活动转包给供应商,减少公司内部的工作量,集中精力改善有效性或降低成本。
4.组合D
在组合D的图形中,公司按低的价格提供低的PUV,以低成本提供低水平的有效性,公司实际是在细分市场中的低档市场经营,在行业中缺乏竞争能力,当公司面临巨大竞争压力时,只能以大幅度削减价格谋求生存。
公司身处低利润甚至亏损运作的险境,其战略选择只有一个,改善有效性,提高公司的运行和制度能力,开发和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增强后续开发的能力。
5.组合E
组合E表明公司提供高水平的PUV和极具竞争性的低价格,具有卓越的有效性和低价格竞争力,是非常有力的强势定位以及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居于强势定位的公司,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高层管理者的骄傲自满,二是所在细分市场中的需求下降。因此,防止自满情绪,巩固和发展目前的竞争优势,是公司管理者应考虑的首要问题。
6.组合F
组合F表明公司提供低PUV而按高价格出售,处于高成本和低竞争力的劣势地位。公司为了生存而垂死挣扎,随时都有被竞争者吞并或淘汰出局的危险,因此,选择的余地很小,要改变劣势定位必须采取力度大的措施。
(1)在横轴位置上向左面或左上方移动,但向左移动--降低成本、缩小与竞争者的差距相对更容易办到。
(2)通过联盟、兼并、收购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降低成本,削减价格,提高市场份额,以规模经济优势满足低档位细分市场的需求。
(3)被竞争者兼并或收购。
五、战略方案的选择
1.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1)公司过去的战略;
(2)高层管理者风险的态度;
(3)公司环境;
(4)公司文化与权力关系;
(5)低层管理者或职能部门人员的态度;
(6)竞争者的行为和反应;
(7)时限的长短。
2.战略选择方法
(1)SWOT模型分析
SWOT分析法的做法是,依据企业的方针列出对企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因素;继而确定标准,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判定优劣势的大小和外部环境的好坏,最终形成一个SWOT分析表。在此基础上,可以根据企业的得分来判定企业属于何种类型,见图8-18。
A.若企业处于第Ⅰ象限,外部有众多机会,又具有强大内部优势,宜采用发展型战略;
B.若企业处于第Ⅱ象限,外部有机会,但内部条件不佳,宜采取措施扭转内部劣势,可采用先稳定战略后发展战略;
C.若企业处于第Ⅲ象限,外部有威胁,内部状况又不佳,应设法避开威胁,消除劣势,可采用紧缩战略;
D.若企业处于第Ⅳ象限,拥有内部优势,而外部存在威胁,宜采用多元化经营战略分散风险,寻求新的机会。
(2)战略选择矩阵
这也是一种战略选择模型,结合企业自身优劣势和内外部资源运用两方面的情况,回答企业适于何种战略的问题
A.象限Ⅰ中的企业往往认为,自己当前全力经营的业务增长机会有限或风险太大,它们可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来减少原材料供应或向产品下游延伸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或采用企业联合战略。
B.象限Ⅱ中是较保守的克服企业劣势的办法。企业采用压缩、精简的办法,将资源集中于有竞争优势的业务。如分离战略、放弃战略。
C.象限Ⅲ是企业具有优势,例如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要求企业扩大企业生产达到规模经济,而且企业认为能从内部增加投入的资源来达到此目的,则可从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及技术创新这四种战略中进行选择。
D.象限Ⅳ是企业具有优势,而且可从通过向外部积极扩大势力范围以进一步增强企业优势,则可以从横向一体化、同心多元化经营或合资经营等战略中进行选择。
(3)战略聚类模型
这是由市场增长率和企业竞争地位两个坐标所组成一种模型,是可供企业选择战略使用的一种指导性模型,它是由小汤普森(A.A.Thompson.Jr.)与斯特里克兰(A.J.Strickland)根据波士顿矩阵修改而成。
A.象限Ⅰ中的企业处于最佳战略地位,宜采用集中化战略,如果说企业资源有余力,可考虑纵向一体化,也可采用同心多元化战略。
B.象限Ⅱ中的企业有四种战略方案可供选择,即制定或重新制定市场开发或产品开发战略,横向一体化,分离和清理。
C.象限Ⅲ中的企业,通常是要减少其对原有业务的资源收入,如能找到持乐观态度买主可以采取分离或清理战略。
D.象限Ⅳ中的企业,可进行同心或水平多元化战略以利用原有经营优势。
(4)应用战略选择模型的局限性
A.三种模型均为概念型模型;
B.三种模型均为规范型模型;
C.三种模型均为理性型模型。
3.战略选择误区
(1)盲目跟随;
(2)墨守成规;
(3)针锋相对;
(4)过度多元;
(5)孤注一掷;
(6)本末倒置;
(7)顾此失彼。
第四篇:价格战略及选择
价格战的意义
不可否认,价格战的存在有它的积极意义。专家们总结出了价格战的七大积极作用:
1.价格战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营销的重要成部分。2.价格战可迅速促进市场扩容,提高社会购买力和扩大内需。3.价格战可淘汰一批劣质产品生产商及谋求短期利益者,制止重复投资,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整合与利用。4.价格战可以使消费者直接得益。用更少的代价,尽享现代化的生活品质。5.价格战可以提升民族品牌搏击海外市场的竞争力。6.价格战加快产品创新与营销实践的升级。7.价格战促使中国企业优化管理水平和人力资源素质。
尽管如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在市场实际运作中都是被逼参与价格战,由于自身企业实力、价格政策、市场规范程度等等与大企业无法相比,结果往往是损失惨重、市场沦陷,企业利益受损。
价格战的起因
在营销实践中,企业采用竞争性的降价而发起或参与价格战,多半是因为生产企业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占领市场,提高企业的价格竞争能力;有些企业有时则是为了盘活资金以用于开发新产品而处理库存积压产品,有些则是为了提高行业的进入壁垒。另外一些企业则是由于同类产品发起了价格战,为了巩固自己已有的市场而不得不被动、盲目跟进,卷入价格战中。例如我国企业为了提高入世后外资企业的进入壁垒就曾经主动发起过降价行动。在当年彩电行业“长虹”主动挑起价格战之后,其他彩电生产企业也先后进行了跟进。
价格战可能付出的代价
今天你在价格上作了让步,极可能因此改变明天的市场面貌,通常会让你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1、从价格战获得价格让步的好处后,少数食髓知味的顾客将伺机而动,等待下一次厂商血拼时再捡便宜。在他们心目中的最佳厂商排行榜中,名次排在前面的总是那些低售价的品牌。
2、在价格战第一回合落败的竞争对手,极可能会选择再压低价格,好在第二回合扳回一局。
3、大多数一开始对价格战不怎么热衷的顾客,将陆续从“哪里便宜便往哪里钻”的顾客那里,学到“低品牌忠诚度也能捞到好处”的功课。他们不再当任人宰割的冤大头,讨价还价的技巧也会越来越纯熟。
从财务角度来看,这些“后续”的负面效应,通常远超过一家公司先前在价格方面让步而付出的代价。因此,在价格战的过程中,公司应如何制定防御性的竞争策略,将本身与竞争者价格战的伤害降至最低?
我们并不是建议经理人应任人宰割,不要做任何防御市场占有率的动作或绝不发起任何价格战,而是提醒经理人,在进行市场保卫战或发动降价战之前,必须仔细权衡“这些行动的长期策略性后果,与它们带来的潜在短期利益”孰轻孰重。
在制定价格决策时,经理人绝不能只考虑下一季度能捞多少,或仅为了达到短期销售目标:价格决策的主要目的,应是强化公司的长期获利能力。就像下棋一样,一次仅预测一个动作可能造成何种后果的公司,终究会被一次预测好几步且将市场竞争视为长期竞赛的竞争者所打败。
和其他行销决策的效果相比较,调整价格的收效显然快得多,因此常被经理人拿来作为解决眼前问题的特效药。然而,要制定一个对公司获利率有高贡献度的订价策略,在决定每一决策时,经理人均须考虑它们对未来竞争为与获利率的影响。
价格决策永远都应该被视为长期行销策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永远都应该是为公司创造更多的利润。若非如此,你可能赢得许多市场占有率的战役,最后却输了获利率战争。
有系统地思考回应的策略,这并不表示降价永远不是成功的策略在某些条件下,经理人确实应采取价格竞争:
当公司拥有巨大的、持久的成本优势时。这一条件的重点是拥有成本优势的程度。在某个产业,如果竞争者已投入巨额资本,或有很高的固定成本,而你只有很小成本优势,通常不适合进行价格竞争。那些已投入巨额资本,且固定成本很高的竞争者,常用价格竞争打败对手,成功后,其巨额的固定成本就可以分摊到更多顾客身上了。
除非你已拥有可观的成本优势,否则率先降价必然会引起竞争者的回应。许多价格战就是这
样引发的。西南航空(Southwest Airlines)与沃尔玛百货(Wal-Mart)便拥有这种巨大且持久的成本优势,因此它们可以透过价格战维持业绩增长。然而,绝大多数的企业并不具备这种成本优势。
当经理人有很充足的理由相信,竞争者不能也不会回应其价格竞争行动时。倘若某个公司规模很小,或经理人将其降价行动隐藏得很好,不被竞争者察觉时,他们就可以采取降价行动。美国有几家小规模的长途电话公司就是这么做的,直到最近才被大型竞争者察觉。当一家公司的策略性目标为“不管获利率如何,非扩大市场占有率不可”时。某些产业被政府选定为重点成长部门,并获得政府扶持,即为此例。
削减成本的正确药方
英国《今日管理》(Management Today)杂志日前指出,处于目前的景气环境,公司削减成本时的正确做法为:
1、即早行动。尽早采取应对措施,主动应对景气造成的影响而不是被迫反应。
2、下手要重。一开始过于手软之后再重复减成本的动作,公司会因此损失更多并且增加不稳定。
3、了解原因。许多公司把养活成本当成特效药,以致只治标却不治本,减少成本的做法必须符合公司的整体策略。
4、找出价值创造者。有些人是公司不能失去的人,在削减成本时,公司必须重视他们的需求。
5平衡长短期目标。朝训练、研发等动刀,很容易在短期内看到成果,但是从长期而言却会损害公司。
6、仔细考虑。如果公司只设定一个减少成本的目标,在达到目标后可能会就此停步。更理想的做法是为公司的支出总检查,进行结构性改变以在长期减少支出。
7、沟通。员工、投资者如果了解公司削减成本的原因,比较容易支持公司的做法。
8、维持士气。取消奖金、关闭员工餐厅等,都会直接打击员工士气,公司应从影响较间接的方法着手。
9、外包。在不景气时,公司必须把重心放在可以替公司增加价值之处,把非核心事业外包。
10、逢低买入。不景气是买东西的好时机,因物品售价及贷款都较便宜,不妨买入必要设备,以减少日后的支出。
11、考虑每一部分。许多支出看来很难削减,却是公司应该动刀的地方。如租用办公室契约,不景气时应可重新议价。
价格战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营销手段。在市场运作中合理利用价格杠杆作用,实行有效市场竞争,这是企业销售策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另一方面,频繁的“价格战”则是违背市场和经济规律的非正常竞争手段,是过度恶性竞争行为,往往造成企业在竞争中陷入严重亏损的境地,甚至企业从此夭折。究其原因,“价格战”的根源在于目前产品的供过于求、同类产品过剩,各个生产企业之间产品雷同,外观、造型、质量与性能没有大的区别,同质化现象严重,售后服务不到位等企业因素构成。
在我国现阶段,“物美价廉”仍然是我国居民在选择消费时的主要出发点。所以往往可以为企业所利用,并且屡试不爽。如长虹发起的彩电价格大战以及格兰仕发起的微波炉价格大战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价格战已经波及到各个行业:从家电业到航空业,从零售服务业到计算机软件„„无一幸免。尤以家用电器产品的价格战愈演愈烈。一些企业经营者已经陷入“价格战”的怪圈之中,产品价格一降再降,但是,产品的市场却在不断萎缩,企业盈利也日渐减少。
该如何回应?
面对竞争者的挑衅行为,单靠坚强的作战意志是不够的。除了分析采取报复行动的成本效益外,经理人必须全力投入,帮助公司发展相对的竞争优势。
经过分析发现,采取报复行动不符成本效益时,你拥有的一个选择,就是“忽视”竞争者带来的价格威胁。特别是,当竞争者不具任何竞争性产品或成本优势,是一个很弱的对手时,忽视它的存在的确很有效。在这种情况下,受到影响的营业额应极为有限,未来这一数字也不太可能增加。
这里有两个常被人误解的观念:第一个是“赢”的观念。你当然可以成功地守住市场占
有率。然而,一家股票公开上市公司的成立宗旨,不是守住市场占有率,而是要为股东赚取利润。
第二个容易被误解的观念是,摧毁一个竞争者以后就可高枕无忧了。事实上,竞争者或许因为在价格战中被打败了,因而宣布破产,然而它可能会用极低的价格出售其资产,从而创造出一个成本更低的新竞争者。又,当你透过价格战把一名较弱的竞争者淘汰出局后,即便后者的资产乏人问津,然而你的顾客已经养成了“哪里便宜便往哪里钻”的习性。此时,只要有一个比你更强,钞票比你更多的新竞争者进入市场,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因此,只有在无利可图的产业,毁灭较弱竞争对手的做法才有意义,因为在一个利润微薄的产业,不会有新竞争者想来分一杯羹。
当经理人发现,采取削价竞争手段的对手拥有较强的实力,经评估后采取报复行动的成本又高于所流失的生意,此时,经理人必须妥善拟定对策。当一个强大的竞争者以低价策略夺取市场占有率时,的确会对老商家的生存造成威胁。为了保住未来,老商家必须改变既定策略,积极面对严重威胁。
调整想法并开始接受威胁的事实,与忽视该威胁或正视该威胁是不同的。调整意味着商家主动调整竞争策略,将威胁的负面冲击降至最低
采取“反击”策略惟一有意义的时候,是当对手很弱,而采取反击行动又能为公司带来利润时。然而这种时候极为罕见,因为极少有竞争对手如此愚蠢,自己实力已经很弱时还要选择价格作为竞争武器。
较常见的情况是,率先降价的竞争者实力不弱,或至少和它攻击的对象一样强。正因为对手太强了,商家面临风险的生意不小,因此积极防御确有必要。然而,积极“防御”并不表示要一举铲除竞争者;其主要目的应为说服竞争者同意放弃削价竞争手段。积极防御的主要目的,是要让竞争者了解,削价竞争并不符合财务利益,因此未来它最好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以美国航空公司(American Airlines)的业界老大地位,遇到同行企业向它挑衅几乎是家常便饭,其中还有不少成本结构优于美航的公司。美航偶尔也会选择性地回应,但通常将回应时间与回应强度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向挑衅者发出讯息:只要对方撤回威胁,该公司愿意回到原先的票价水准。当同行发现,美航的确有能力做出更符合成本效益的防御措施后,这类的挑衅通常只维持数天,甚至数个小时的寿命。
许多经理人往往因为不愿意示弱,轻率地采用了正面对决手段,引发了造成两败俱伤的价格战而不自知。更有利于公司长期利益的做法是找出最适合采取忽视、调整或报复的时机,而非一味采取价格竞争手段。这里有两个一般性原则,在发展竞争策略时,经理人应时刻牢记在心:
绝不加入一个你不可能赢的竞争游戏。要打,就打一场你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战争,不要去打一场你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战争。尤其,当你拥有相对竞争优势时,更应随时提高警觉,小心对手发动各种攻击。
要打,就要从己方优势为攻击点。切勿遵照竞争者的游戏规则(由竞争者选择其优势);一定要选择有利于你的规
第五篇:钢铁行业的机遇与战略选择
钢铁行业的机遇与战略选择
钢铁行业应按照内陆控制、沿江适度、沿海发展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布局,重点在临海港口建设大型钢铁基地。建设沿海大型钢铁基地必须要坚持控制总量、淘汰落后和联合重组相结合的原则。完成和建设好湛江、防城港两大沿海钢铁现代化绿色制造的精品基地,推动日照钢铁基地建设,论证宁波、营口鲅鱼圈、唐山曹妃甸二期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可行性,统筹研究城市钢厂应对环保要求的技术和政策措施。
钢铁行业依靠大规模产量扩张的时代结束,取而代之的将是未来钢铁企业产品、技术、服务、产业链优化等的全面竞争,与下游用钢行业的紧密接触或者战略合作将提高钢铁公司的竞争优势。钢铁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目前国内短缺的高端钢材品种,减少进口,提高自给率;另一方面要用高质量、高性能钢材取代中低档钢材,降低钢材、资源、能源等物资消耗,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世界铁矿石蕴藏非常丰富、也非常分散,面对国际铁矿石市场和海运市场的垄断势力,中国钢铁企业应敢于向上游实施一体化战略。中国有一流的钢铁设备制造、钢铁建设能力,有世界最大的海运市场。加快多行业合作与开展企业战略协同,资金不是主要困难。在铁矿石国际开发、国际海运、国际钢铁生产和市场营销布局这四个战略目标上,通过模式创新,汇聚优势。加快直接投资、联合投资、企业并购的步伐,加快产业链保障建设。提高经济合作层次,走合作双赢的国际化钢铁经营发展道路。用国际化的生产经营满足未来国际钢铁需求增长,创造中国大钢铁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中国钢铁企业必须要把上游产业链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只有有了这个战略调控力,才能迫使三大矿商回到同中国钢铁企业发展长期合作的正确轨道上来,才能取得铁矿石谈判话语权。
钢铁企业应坚持促进兼并重组与控制产能盲目扩张、淘汰落后相结合;坚持尊重市场规则与政府推动协调相结合;坚持鼓励区域内兼并与跨地区兼并相结合,以跨地区兼并为主。要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充分兼顾各方利益,重视企业兼并重组后的整合和融合。加快钢铁企业联合重组既要充分尊重企业意愿,又要发挥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作用。应从责任制上落实国务院已颁发的对企业联合重组进度的目标要求。在扩大企业联合重组的基础上,应着力提高科技人才使用效率,整合科技力量,活跃技术市场,协调共用技术的联合开发,进一步提升我国钢铁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