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程改革和减负形势下初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的探讨
No:
2005年温州市中小学教师评选论文
学段: □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 学科: 思想政治
学校(全称): 温州市第三中学
姓名: 苏扬叶
论 文 题 目:
课程改革和减负形势下初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的探讨
(内页不准署名)
课程改革和减负形势下初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的探讨
摘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拉开序幕,在目前又面临着“减负”的形势下,设计量少而又质高的作业是我们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抓好的重大课题。本文提出要对初中思想政治作业的形式重新思考,阐述了传统作业和新课程要求的作业的不同,指出改革势在必行,并且介绍了新的作业形式和评价方式。关键词:课程改革,减负,初中思想政治作业设计
当前,新课程改革方兴未艾,教育部门又下达了减负文件,明确规定中小学生的作业时间。对中小学来说,作业尤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形成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新课程改革必然关注作业的质的革新。在严格控制中小学课外作业量的同时,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做到“减负不减质”和“减负增效”。对此,教师有必要对作业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积极探索新的作业形式和评价形式。本文试就初中思想政治作业的设计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一、传统作业和新课程要求作业的区别
实行中考政治开卷考试之后,原先那种机械抄背的“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形式已不再适应需要,但是毕竟还是要应付开卷考试,而开卷考试也需要解决一道道题目,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考虑教多的还是如何巩固知识,提高学生考试分数,总是根据试考点,对学生进行训练和布置作业。传统作业的典型代表就是“题海”作业,作业成了教师加给学生的沉重负担。同时又因作业形式千篇一律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不高。不是教毕业班的初
一、初二政治教师,按理说可以放开手去布置一些形式活泼多样、学生感兴趣的作业,但是有的教师嫌亲手设计、亲自编写作业太麻烦了,往往是上完了课就走人,不给学生留作业;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各级检查评比,只好让学生做些配套作业本上的习题。可想而知,这种作业是没有实效性的,不仅浪费了学生时间,也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与新时期的课程改革格格不入。
新课程下的作业目标注重的是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以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的新理念为指导的,它与传统作业目标相比,更注重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的道德、生活及学习习惯的养成。这种作业设计的依据和来源必然是灵活的、开放的、广泛的。作业的形式也应该是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口头作业;也可以是观察性作业,可以是思考性作业;也可以是实践操作性作业,可以是书面的文字作业;也可以是图像的、音像的作业等等。
二、作业形式的改革
新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教师设计的作业就需要体现自主性、实践性和德育功能。下面是笔者在作业形式设计方面的几种实践。
(一)、设计搜集资料作业,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学生应该学会使用各种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堂有限的时间和教学资源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的,所以课后可让学生利用图书馆、阅览室、网络等渠道广泛涉猎,将有关资料搜集。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了中国的资源问题后,请学生查找有关地球资源的资料,这样学生就对地球资源和我国的资源有了更全面
了解,以增加学生保护资源的意识。当然这种作业,教师应尽量告诉学生查找的网址,以提高学生做作业的速度。
(二)、设计时事型作业,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
要求学生每天抽一点时间看一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电视节目,鼓励他们与家长、同学以及邻居谈时事。或者要求学生从报纸上剪一至两篇新闻贴到专门的本子上并要求学生对时事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做出一番时事的预测。从半个学期的实施情况来看,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当前的时事关注的程度明显高于以往,在课间也能经常听见他们在讨论一些时政“热点”问题,比如布什再次当选美国总统、东南亚大海啸、春节“包机”、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肯德基苏丹红事件等等都成为学生交流的话题。所以我认为做这种作业对学生养成关心时政、关心国事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非常有利的。
(三)、设计实践性作业,强化学生良好道德行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优良的道德行为与习惯形成,必须通过自身主动的学习实践才能形成。我们要重视学生的德育的实践性,把作业设计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社会实践、家庭生活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通过作业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成为丰富学生生活的向导。对于实践性作业,我们可以设计得更加具体一些。
1、劳动型作业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劳动观念。有专家指出,让孩子从小做些家务,可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珍惜家庭亲情、尊重他人等品质,他们长大以后自然比那些“四体不勤的孩子更有出息。为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可要求学生回家学做一些家务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洗碗、洗菜、洗衣、做饭、倒垃圾、购物等。此外,也可以组织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和社区义务劳动,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
2、庭体验型作业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躁动期,逆反心理特别强。很多父母感觉到孩子大了,跟自己的关系却疏远了,经常对父母不理不睬,连话都懒得跟自己说,动不动就生气、闹别扭,感到很伤心;有些学生也诉苦说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过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郁闷。所以针对这种现状,我设计了一些亲子作业,如有空给父母洗洗脚、主动跟父母聊天、每个星期至少做一件让父母精神愉悦的事等。一段时间下来,很多父母感觉跟孩子的关系融洽多了,家里又有了笑声,学生们也感觉开心了许多。
3、观察积累型作业
观察是积累的前提,学生往往会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可结合政治课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要求学生走上街头、走进超市,外出考察,随时随地留意周边的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态;关注好人好事和社会问题等并能作好观察笔记。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总结美好、高尚的人生体验。学生通过观察,形成敏锐的洞察能力,学生不断地积累生活知识,获得做人的直接经验,学会尊重他人,掌握和遵守道德规范,更能适应社会。
4、社会调查型作业
学生最终是要走上社会的,我们应根据课程的安排适时展开课外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学生亲自调查与设计研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温州市第九中学初三(5)班的五位同学在政治老师的指导下,利用暑期时间,对母亲河——温瑞塘河的治理情况进行了调查。他们沿着塘河走,采访了塘河两岸的居民,同时还采访了水利部门、环保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有关人员。回来后,五位同学合作完
成了一篇优秀的调查报告——《塘河的故去、现在与将来》,呼吁大家保护母亲河,美化我们共同的家园。他们的这种行为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人士的广泛好评。
(四)、设计小论文作业,展现探究思维过程。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在学科探究中的经理、体验和发现过程,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是一种好方法,为此,在教学之后可布置作业让学生写小论文。当然,至于怎样写小论文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
(五)、提倡自主选择作业,养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
教师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在布置作业时,要体现层次性,给学生选择作业内容、作业形式的自由。所以除了老师有意识地设计的作业,供学生针对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外,还可以让学生给自己布置作业。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培养会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真的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再说,少了让老师逼着做作业的不情愿,多了一份主动和热情,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师生关系也会更融洽。
三、作业的评价
由于作业内容范围的开放性、学生作业选择的自主性、操作的动态性和答案的探究性,教师对作业的评价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模式。作业的评价应关注几个重心。第一,重过程。作业的评价应重视学生在作业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学习、科学态度的树立、情感的培养和意志的锻炼,而不是结果的优、良或及格。第二,重创新。作业中的一题多解作业,自主选择的作业往往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学生思考的视角不同,查阅的资料不同,结果也不同。所以教师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或对错标准来衡量,应侧重它的新颖性和独特性的评价。第三,重整体评价。作业的目标是学生的整体发展,所以作业的评价应关注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进步,关注学生知、情、意、行的多因素发展。另外,由于学生的作业有些是合作作业,作业的结果凝聚着合作群体的集体智慧,所以合作作业应注重对合作者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和合作结果的整体评价。
“教者有心,学者得益”。教师对所教内容进行研究,精心地设计适合自己学生的“作业”,是落实新的“课程标准”的措施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彻底改革过去那种机械、枯燥的作业形式,还学生以自主、生动、充满智慧与情趣的人文作业,不断提高作业的实效性,使作业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让学习成为学生快乐的体验,使减负真正落到实处,是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要为之奋斗的目标。
第二篇:浅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作业设计
浅析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作业设计
摘 要:作业作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作业 设计
信息技术课程作业设计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在教学中能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还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是进行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也是促进学生掌握操作步骤,获得综合处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形成信息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作业设计要根据指导纲要对知识、能力的要求分层递进,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设计多样性的作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分层性作业,关注学生情感,设计趣味性作业,从而提高信息技术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信息技术课程的作业设计要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以兴趣为学习动力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诱发学生产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例如,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的组成”一课时,教师布置的作业是让学生看着实物计算机,由上而下,由外到内,逐一说说各部分名称,这样形象直观的作业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硬件结构,让学习变得有趣生动,更重要的是消除了学生们对计算机硬件了解的恐惧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网络操作模块学习中,要使学生们能够熟练地进行信息的搜索操作,教师要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为主线,根据学生们的兴趣来布置网络搜索内容的作业,让他们在兴趣的带领下,积极的完成网络搜索功能的作业练习,愉快的掌握学习目标内容。
二、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侧重于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因为对初中学生来说,计算机不是一种理论课程,而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所以要“为用而学,学以致用”。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这就决定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而应把教学目标融入分解到教师设计的作业任务中去,当学生掌握了某种知识的操作技能,学习的目标也就达到了。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综合练习时,教师设计的作业可先分发一篇准备好的文章,再布置如“标题的设计、内容文字的修饰、段落的连接和调整、字间距和行距的调整、图片的设置、各种颜色的搭配、打印页面的设置等等”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和熟练操作,从而解决目标学习和创作遇到的问题,并能快速的拿出自己的作品,心中一定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感。从而学生在学习的心理上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
三、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
由于信息技术这门课是动手实践操作的学科,所以学生们有很大的学习兴趣。课堂实践作业是学生努力探索、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的媒介。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创造的过程,学生完成一个作品,展示一个作品,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应在信息技术课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实践,让课堂上学的知识和技能可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习PowerPoint软件中为图片配音乐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学,但自学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提出学生自己找好音乐素材,并实践操作插入声音的步骤等作业要求。学生通过自学后上机实践,反复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所学目标内容,并最终按要求制作完成一份PowerPoint文档,然后教师抽出一位代表性学生的作品,进行讲评和展示。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更有利于激励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仅仅停留在教科书的框框内,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在教学内容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创新能力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智慧基础,但不可低估情感对知识、智慧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有了新发现和更好地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要及时表扬和肯定,并让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好方法说出来,让他体会创新的愉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创造成果。例如,让学生利用Word设计制作各种节日贺卡,完成后打印出来,贴在教室里让师生共同欣赏、品味、评论;当讲到Excel软件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其中函数计算公式去解决班级考试成绩的统计问题,而学生能通过自己思考和创新帮助老师解决实际问题时,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巨大的成功,充分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把作业作为让学生实践获取知识的教学活动,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要时常肯定,学生在学习创新过程中,他们的努力和创作的成果,并保护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尝试。在课堂活动中,通过精心的作业设计让学生常常体验参与创新的快乐,为他们今后不断自行获取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初中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材料
初中课程改革先进个人材料
西华县叶埠口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玉芳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结合自己进行初中语文课程改革教学的实际,谈谈对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课程改革从转变观念做起
课程所需理论和观念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统一,在教学中应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应把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地位联系起来,把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重视学生实践,既生动活泼又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进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改革中应转教师的观念。教师的观念转变主要表现在怎样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重视学生的“学”,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而不重在教师的“教”。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教法改革,以实际行动来推动课程改革。
二、课程改革应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进行初中语文课程改革,也需要合适的条件。影响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软环境”——教学评估评价机制课程改革能不能顺利开展,课程改革能不能实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关键就在于教学评估评价机制。因为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是课程改革的指挥棒。不仅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靠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为导向,而且课程改革的成果也需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来验证。没有新的灵活开放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课程改革的实施将很可能只是将传统教学换了包装——穿着新鞋走老路;没有新的教学评估评价机制,人们就会用旧的传统的评估评价机制去衡量、去评价课程改革的成果,最终会使课程改革半途而废,不了了之。可见,教学评估评价机制这“软环境”在课程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课程改革要有恰当的措施
1、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这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特别是重视学生个性评价导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多种语文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一定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就需要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合理的激励机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怎样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呢?
首先,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由单一的“分数制”变为对多种学习习惯和多种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由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按一定比例来共同组成。自我评价占30%—40%,小组评价占50%—60%,教师评价占10%—20%。从而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
其次,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就是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评价表。要将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学习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后的收获、学习中的问题等记下来,每月评价一次,记入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中。通过每学月的评价,学生既可认识到自己学习上的新收获,又可认识到自己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这样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便于学生及时改正缺点,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
再次就是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学习本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应该有自主精神,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让学生死记硬背,一点不顾及学生的感受,这只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扼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尊重学生,就是要在学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就是要学会欣赏学生、肯定学生的进步,容忍学生的缺点,不歧视差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让学生爱学、乐学。
2、创设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寻求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程改革是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改革,是教法更新的改革。课程标准突出了教与学之间“学”的重要性,突出了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是不能体现这些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研究和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寻求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建构和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我在大量借鉴别人先进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就摸索出了语文教学的几种教学模式。在上教学课时,就采用一种“问题式教学模式”;在上教读课时,就采用一种“读读,议议,读读”的教学模式;对一些文学作品,则采用“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例如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课时,我就采用了“读、析、赏、读、练”的教学模式。首先是“读” 读准字音,通读全文,读出文意。其次是“析”,梳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再就是“赏”,去品赏优美的语段、优美的语句,如品第二段“不必说……色香味比桑椹要好得远。”就分析、品赏这段的层意、写景顺序、写景的角度、用词的准确生动等。如教学《紫藤萝瀑布》这课时,我大胆采用了“问题式教学模式”。该模式注重了学生的“问”,特别是能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通过课前预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课堂上分析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始终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重的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路,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浓,学习积极性高,从而使课堂始终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教学效果显著。
当然,只有些新的教学模式是不够的,还需要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就像催化剂,常能将课堂与课外、教师和学生有机结合起来,好的教学方法既注重个性和共性的结合,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既注重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的结合,又注重了讲练的结合;既注重了教与学的结合,又注重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在课堂上大胆借鉴蒋海澄,于漪等优秀教师倡导的“点拔法”,特别注重对学生在分析问题、研讨问题的“点”和“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教学《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本人让学生先听贝多芬的钢琴曲《命运》,再让学生谈听音乐后的感受,特别是去感悟《命运》所表现出的“贝多芬”,去追求学习感受贝多芬与不幸命运抗争所表现的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仅靠教几堂课,还需要通过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语文能力。语文活动的目的重在从朗读、听说和写作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如可通过“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格言”活动,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可通过“每日一读”或“接力朗读”等朗读形式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可通过“每月一事,一人,一景”的写作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写作能力;还可通过“当一名小记者”、朗读比赛、讲故事、书法比赛、辩论赛等一系列活动,作为课堂补充,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第四篇:课程改革下语文作业的新思路探索
课程改革下语文作业的新思路探索
(2009-02-15 08:22:12)校园
语文
课程改革
作业本
刘春生
杂谈 转载
分类: 心得体会
今天,在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中,我们一线的老师正努力让课堂变得多元化,课改的课堂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时俱进,我们的课堂延伸——作业,它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也应该作相应的改革,让我们的作业变得轻松、多样化,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1、从单一形式走向多元化的综合。
刘春生老师在《作业的革命》一书中说:“作业不应当是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媒介,由此激发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感官体验,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可持续发展地学习能力,并积累大量愉快而幸福的经历。”
在该书中,笔者惊叹于学生们完成的作业,形式多样却不失认真的态度。高年级有学生自己出的“我给生字找伙伴”(形近字组词)、“好朋友”(给生字扩词)、“你问我答”、“知识小百科”(关于本课的知识链接)、“小信箱”(关于本课中不理解的知识),甚至还有根据课文的内容配图,让我们不得不感到老师和学生的别具一格。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更是丰富多彩,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如学习了古诗《春晓》,学生们就通过自己的想象画上一幅《春晓图》;二年级学生预习关于祖国军队的《识字5》(苏教版教材),则有学生用自己的设计将词语与图画结合;还有动手制作的词花将生字组词巧妙地运用起来,或是学习《春到梅花山》一课将自己从报纸上看到的图片剪辑、粘贴。
在书中,我们看到这样的语文作业不仅仅局限于语文这一学科,它将语文与美术、手工、科学等学科有机整合,从而形成了一份展现综合能力的“百科大全”。同时,这样的语文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抄写,而是看到了更多的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文作业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学习语文基础知识的载体,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融合剂”,将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情绪活动,融入愉快的情境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能力和学习条件来展示学生自身的潜能,从而自然地展现出学生各自不同的个性,让学生在自主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个性,调动隐藏的潜能,让老师和学生收获了来自于作业的愉快体验。2、从工具性走向人文性。
长期以来,我们用作业来当做对语文知识巩固的有利工具,用各种各样简单而方便的符号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刘春生老师却说:“做作业和批作业也是一种人文活动!”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他可以以该课为线索,以兴趣为主导,大量收集与该课有关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同时,老师在批改作业时,配以其自身独特的评价,从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给他学习态度、生活习惯、做人道理,这就是一种人文活动,是一种老师与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教学相长的发展过程。
笔者也曾尝试过这样的做法:一次学生完成习字册后,我在批改完后,顺便写道:今天的字写得很有进步,让我们继续努力吧,好吗?第二次收上来,发现学生在旁边小心翼翼地写着“好啊,我会加油的”,同时该生完成作业的字迹也有了更明显的进步。偶尔,学生会在书上出一道猜字谜的题让我做;有时,学生会饶在兴致地在书上画只老虎,请我在旁边画只狐狸,再写上“狐假虎威”„„从中,我深切感受到学生乐于这样的沟通表达方式,如果我们能长期坚持这样的做法,那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将自然信手拈来。3、从独立的批改走向相互的对话。
过去,学生完成作业,老师批改,本子上只留下评分或等级,这本身也是一种对话,只不过这样的对话过于简单、直白。当然,还有一种现象,我们不得不佩服有的老师每天对待学生的作业精批细改,字斟句酌,无处不显露出老师的良苦用心。殊不知,当有的学生看到这“鲜血淋漓”的作业本时,心里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其实,面对作业,我们身为老师,应该看到只要学生完成了,其中都包含着他们用细嫩的手努力完成的成分,但是我们时常被对与错、“√”与“×”左右,没有考虑这一点。有人说:沟通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我们赋予了作业之人文性,就可以把它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批改作业时,写上我们的赞赏,写上我们的感受,写上我们的鼓励,写上我们的教诲,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写上类似的话语,这时候作业就变得有生命起来,它就不仅是知识积累的工具,更是一个情感交流的平台。这样,每天学生都盼望着老师尽早把作业本发回来,老师也期待着学生把作业本尽早交上来,在这样的的氛围中,师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当然也就对语文作业和语文学科产生了更深的兴趣。们唱机 4、从评价走向欣赏。
曾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篇文章《老师,千万不要吝啬笔下的“优”》,讲的是一位家长站在女儿的立场上,希望老师能在批改作业时多给予鼓励,以此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以往,什么样的作业可以得到“优”,这是老师心中自己的尺度,学生永远也揣摩不透老师的心思。笔者认为,完美无缺的作业肯定是“优”,书写认真也应该是“优”,写字进步也应该是“优”,学困生能把作业认真完成也应该是“优”,有创新的答案更应该是“优”。我们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学生有完成作业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小至书写、字、词,大至整个作业的内容与质量、完成作业的态度,只要我们带着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的作业,那么每个学生的作业在我们的眼中就不再是一个个枯燥无味的字眼,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优”字,给予了孩子鼓励,给予了孩子兴趣,更给予了孩子信心。身为老师,不要吝啬笔下的一个个“优”字,或许,孩子的明天、未来、希望就是由这一个个的“优”字乃至一句句鼓励的话堆积而成的。
当然,笔者这样的探索与思考,可能还有很多需要考虑和进一步深化的问题,如设计什么样的作业类型,如何把它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如何采取有效的评价措施来改革我们现有的作业形式,如何将这样的改革与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起来等等。“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身为一线的语文老师,只要我们大胆地尝试、创新、探索,相信我们的语文学科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我们的语文作业一定会更加深受学生的喜爱,成为别样的风景线
第五篇:减负增效重在作业设计
减负增效重在作业设计
“减负”是当前中小学的“主旋律”,教育部在其官方网站就“减负”提出了一些意见,主要内容涉及到:阳光入学、均衡编班、“零起点”教学、不留作业、规范考试、等级评价、一科一辅、严禁违规补课、每天锻炼1小时、强化督查等等,仔细解读,我感觉当下最难做到或者说做得最不到位的还是作业这个问题。
“不留作业”这一条在很多学校根本就是一纸空文。暂且不说高考、中考的学生,就谈初一年级学生的课后作业除了配套教材的《补充习题》、地方主管部门下发的各门学科的《辅导用书》,还有老师增订的《学习报》,加上《金钥匙》之类的习题,有时还有老师布置的其他作业。这是减负吗?准确的说是越减越重。为什么会这样?笔者认为归结在教师的一个“懒”字上。老师把上述的资料往学生手里一塞,然后每天只花一分钟时间就可以把作业搞定,做完作业再让家长把作业检查一遍,不能有错,第二天闭起眼睛就可以改了,请问还要老师干吗?很多家长苦不堪言,学生的作业不能有错,错了老师就责罚孩子,甚至找家长训话,可家长毕竟不是老师,加上有的家长自己文化水平就低,检查不了,只能为孩子寻找家教老师来帮忙检查作业,这不但学生的课业负担重了,连家庭经济负担也跟着加重了。我是老师,也是家长,我特别能体会家长们的心情,所以我就常常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怎样才能做到真正不留作业或者少留作业呢?”其实只需落实两个字“精心”。即精心编写作业,把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当堂训练”做好,做精。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样做,老师备课量就大大增加了。可我们老师教学的宗旨不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吗?
作业设计必须以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作业的难度、数量做到适中,作业形式要多样化,听、说、读、写训练要做到紧密结合,书面作业与非书面作业做到互补,课内与课外延伸作业相互渗透,基础题与开放运用题、必做与选做相配合,允许不同程度的学生选做不同的作业。当然要做到这些,做老师的要下一番功夫。
一、要精心选题,避免机械重复的作业
1.选好基础题
基础题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所以也该是必做题。对于我所任教的初中语文学科来说,基础题主要是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还有名句默写和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的意思用法等等。这些题要选必须掌握的内容。然后再以多种形式出现。比如掌握字音方面,可以设计成“给下列词语注音”,也可以设计成“选择题”选出完全正确的读音或者有错误一项。掌握字形方面可以设计成“看拼音写词语”、“听写”、“改错字”和“选择题”等形式。文言文的实词虚词掌握除了常规型设计成解释加点字意外,还可以设计成选择题和短文阅读题等。
2.选好能力题
新课程标准中对“能力”一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有的心理学书籍定义为:“足以使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指人能胜任、能完成某项工作的自身条件(应该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条件),重在“功用性”。长期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的说法“语文能力”是指读写听说的能力。所以关于能力的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能力题型主要有: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题等。这方面题型主要设计在课堂训练里。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能顺利阅读文章,通过阅读了解文章中的文字所传载的信息,让学生必须具备理解能力。
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中,也常注意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集体朗读后,就进行默读或自由读,在阅读前要求他们注意几个问题:
1、力求明白该篇写什么东西。
2、从哪几个方面来写。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是什么。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注意强调动笔勾画,带笔阅读,是培养学生细致阅读的一个有效阅读方式,这样不至于让学生在阅读中避免脑中留下空白的现象。对理解有偏差的学生应加以指点引导,鼓励其多阅读,提高自己对文章的阅读能力。除了在作业设计中注意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之外,还要注重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的培养。
3.选好提高题
让一部分学生吃饱还要让一部分学生吃好这是一个教学原则。所以提高题可以让部分学生选做。这样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对于语文这门学科的提高题主要应该把重点放在课外阅读和写作上。
二、要督促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精心批改
精心设计的作业如果学生不独立认真地去完成那也是白搭。所以我很注重这一环节,我布置的作业基本都是在课堂上在我的督促之下完成。严格训练,规范作业。课文后的练习一般通过课堂教学在课内完成(时量控制在15分钟之内)。有布置、有检查并且及时修改。在修改过程中错题我会细致标出,答得好的题我会给他们评出等级。
三、要及时订正完全消化错题
我的学生都有错题集,当天的错题必须在老师讲过后及时订正,并且要把问题抄在错题集上,写上解题思路,正确答案以及错误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要每天复习,不要光看结果,还要看做题的方法。这样你就会对曾经做错的题印象深刻。因为我觉得无论重复多少次的题都没有把错题做对来得重要。更别说消化掉。每一次的错题我都是让学生仔细订正,订正完还要再次检测一次。这样长期下来,学生进步特别快!
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能把好作业设计这一关,减负高效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