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断追求教学的新境界
一、《品德与社会》教材特点
(一)结构框架: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
1.安排合理的梯度,相同内容虽重复出现,但要求提高,螺旋上升。.根据儿童生活领域不断扩大的实际,以他们的社会生活为主线,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编写模式。
(二)教材倾向:凸现爱心、责任感教育
1.无论从小学生的情感特点、还是个体品德心理形成的过程看,儿童爱心和责任感的发育成长,是十分重要的,人生的积极态度必以向善和向上情感为依托,公民意识的形成则与个体责任感相辅相成。(对家乡的责任感)
2.作为情感教育,个体的感受和体验非常重要。为此,教材设置大量“爱与被爱”的情景讨论,以及可操作的活动,在呈现上,我们还力图使之形象化,激发学生的情感。
(三)教材内容:选择儿童生活事件和情景化材料
1.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为选材的直接依据,适当拓展。
2.在标准的框架内选取相应的儿童生活事件,梳理学生三到六年级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难题、道德冲突和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困惑,使内容标准生活化、情景化。
3.内容选择上并不是将儿童生活简单翻版,具有既源于生活,又高于(引导)生活的特点。
4.教材的内容涉及诸多领域,题材广泛,主题多元。
5.在教材内容安排上亦有一定的弹性,给学生和教师留有发挥创造的空间。
(四)教材呈现: 小切口、层层深入;重践行,图文并茂
1.针对学习对象从童年中期向少年期过渡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内容呈现,通常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2.为贴近儿童生活,教材努力在呈现方式上图文并茂,为学生喜闻乐见。
(五)教材衔接 :通盘考虑、整体把握
1.两门课程属于同一类综合课程。各年龄段儿童生活的领域虽然会不断扩大,但基本领域却是相同的。
2.注重二者的有机对接,通盘考虑,整体把握全套教材的内容,对重复出现的内容标准,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设置合理梯度,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尽量使其边界清晰,避免重复学习。
(六)地方特色: 突出地方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我的家乡”是课程标准中的六个主题之一。教材以养育我们的荆楚大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传统、名人先辈为内容,对学生会感到十分亲切和自然。通过学习探究,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湖北的情感,为家乡而自豪。
二、在不断追问中追求的教学境界
追问一:教学回归怎样的生活世界?
1.回归现实生活世界。
回归与教学内容和任务相对应的现实世界。(航标与旋涡)
忘记了教学而盲目回归,最终失去生活。(锤炼与提升)
2.回归精神层面的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现实的、具体的;二是理想的、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教学应当同时关注这两个层面。教学要帮助学生思考和认识生活的意义、目的、价值以及什么样的生活值得去过。回归可能的生活。
3.回归动态更新的生活世界
第一生活现象的更新
第二生活问题的更新
第三科学技术的更新
第四文化意识的更新
第五社会关系的更新
帮助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深刻认识生活,保持时代性,是对本课程教学的挑战。
追问二:课堂教学需要什么样的教学氛围?
1.学生需要关怀而非冷漠、理解而非说教、尊重而非霸道的教学氛围。
2.快节奏,高密度,大信息量并不一定等于教学的高效益。
3.教学中评价表扬的异化。
此类问题的产生与评课导向有关。
追问三:如何实现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
1.适宜、适当的教学形式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学的表演化问题。
2.在教学中必须反复追问教学形式的教育价值。(“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有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课堂有温度却无深度;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3.重视仅仅追求教学形式的负面影响。
追问四:学生作业形式、功能如何拓展?
1.作业是学生延伸性的学习活动
2.对本课程作业的功能的认识
3.本课程的“高水平作业”:调查采访性作业、自主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分析性作业、综合作业、养成性作业。
第二篇: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不断开拓文明城市建设的新境界
作者: 时间:2010年09月03日 信息来源:宁波日报
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座城市综合发展水平的最高评价。掀开宁波文明建设的历史画卷,自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开启文明创建之旅,至新世纪以来投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之列,抓创建促发展、抓创建惠民生已经深深铭刻于创建活动之中。宁波文明创建的持续深化和提升,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5年首次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2008年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2009年8月,市委又专门召开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了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决定,进一步展示了全市上下合力共建共享、不断超越自我的信心和决心。从首次获牌、成功蝉联到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充分说明我们创建文明城市,是利用这个载体,鼓励基层创造,广泛动员群众参与,不断总结成功做法,加以制度规范,向持久深入要成效,开辟文明城市建设新境界,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站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的新起点,全市进入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的新阶段,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面临的新特点。从创建要求看,国家对文明城市的衡量标准在不断深化,从制度和机制完善上深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成为文明创建的时代要求;从群众期盼看,丰富和提升文明城市创建的诉求不断变化,以加快发展、创新管理和优化服务为重点,努力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文明创建的紧迫任务;从创建领域看,随着前些年创建工作点、线、面的逐步拓展,以均衡发展为根本、实现城乡统筹和整体推进成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全新追求。这些情况表明,我市文明创建肩负的使命更加重大,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要把文明创建不断推向深入,探索长效机制、提高常态水平是顺应时势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必须牢固树立“抓文明创建就是抓科学发展、抓城市建设、抓民生改善”的理念,紧紧围绕提升科学发展水平、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人民生活品质这一主线,坚持把完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作为首要的任务来展开,把提升城乡文明发展水平作为紧迫的课题来破解,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创建工作的满意度、认可度作为基本的追求来落实,全面创新科学发展、城乡共创、市民参与、品牌带动和成果共享机制,以常态化的创建工作,取得长效化的创建成果。
一、创新科学发展机制,着力推动发展质量高端化
科学发展是现代城市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文明城市创建的基础支撑。没有科学发展的实践成果,就不可能有全国文明城市“二连冠”。我们争创“三连冠”,争当全国文明城市标兵,首先就要争当科学发展的标兵。近几年来,宁波着眼于建立“抓发展促创建、抓创建促发展”的长效机制,深入实施“六大联动、六大提升”战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以亩产论英雄”的发展导向;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为载体,积极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突出块状经济、港口经济、开放经济的自主创新,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长效创新机制;特别是突出抓生态市建设体系构建,坚持“对标考核”,狠抓节能减排,形成了生态环境的刚性约束机制。仅区域内热电厂建设改造脱硫装置,就投入了30多亿元,在增量提高的情况下,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2009年全市万元生产总值
能耗下降5.5%,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5%和10%,全市生态环境保持向好态势,在全省生态建设考核中名列全省第一位,荣获全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荣誉称号。宁波作为华东地区重化工基地和制造业基地,这些年来在产业高端化、循环化、效益化发展上取得了积极进展,靠的不是“一事一策、一时一举”的工作措施,而是“以制度来规范、以机制来支撑”的发展策略。实践表明,只有科学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文明城市创建才能保持蓬勃活力和昂然生气。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产业联动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要素配置机制和生态环境约束机制,更好地让“谋求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依靠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促增长、注意资源环境可持续”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和共同追求。
二、创新城乡共创机制,着力推动文明创建均衡化
推动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实现城乡文明均衡化,是文明城市创建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特点。在前两轮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我们紧紧抓住“城乡共创”谋机制,既注重创新城市管理机制和农村文明创建机制,更注重城乡结对共创文明的有效途径,推动城与乡文明创建的互促共进。比如在城市管理方面,按照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要求,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破解城市管理难题,规范公共秩序,城市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火车南站以往一直是城市管理的“老大难”,由于各部门单独执法,没有形成合力,整体管理水平始终难以提高,我们采取由海曙区综合执法的办法,解决以往城市管理中条块分割、相互扯皮的问题,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镇海区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区铝合金加工店占道经营、噪音扰民问题,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通过建立铝合金集中加工点,实现经营活动与加工作业相分离,实现了城市管理水平和经营户利益双赢的局面。在农村文明创建方面,持续开展以“百千工程”为重点的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和“洁化大地、绿化村镇、美化庭院”活动,加快实施农房“两改”,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在城乡共建方面,深化城乡结对共建、镇乡连片共建和村企互动共建活动,探索建立了合作型、帮扶型、互补型共建模式,推动文明创建从中心城区向城乡接合部及新城区、县(市)拓展,从重点部位向一般地带延伸。目前,市县两级各部门普遍以各种形式与行政村结对共建,有5000多家企业与2600多个行政村建立帮扶对子,城乡文明共建发展势头良好。实践表明,文明城市创建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做到整体谋划,建管并举,抓建设促管理,抓城市带农村,以城乡文明的整体提升推进文明创建的融合发展。
三、创新市民参与机制,着力推动创建活动群众化
群众性实践是文明创建的力量源泉。多年来,我市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既注重提高市民素质、激发其创建热情,又注重搭建实践平台、丰富创建内涵,着力形成以市民为主体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机制。大力推进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坚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深入开展以“全民读书月”、学习型社区、学习型机关等为重点的学习型社会创建活动,抓好党员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教育,推动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和道德实践点活动,崇尚志愿服务等文明风尚,市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涌现了“火海救儿童的英雄”徐义胜、“无偿捐肝救女童”的林萍、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何丽彩、扶贫支教严意娜等一批道德模范。不断拓展市民参与平台,率先制定并组织实施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和市民群众参与到文明创建测评工作中;积极开展新老宁波人共建活动,广泛推行基层“和谐促进会”、外来务工人员志愿服务等新老宁波人相互融入、相互包容的成功做法,引导400万名外来人口自觉投身到文明创建活动中,使全体市民群众真正成为文明创建的主体、主角、主人。实践表明,只有广泛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文明城市创建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才能焕发出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创新品牌带动机制,着力推动创建工作精品化
文明品牌是文明城市的特质和灵魂,一个体现时代要求的文明品牌往往能够带动一个行业、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区域的文明创建。在前两轮文明创建中,宁波市大力实施文明创建“精品工程”,推进“爱心城市”、公共服务、志愿行动等“文明宁波”的一系列品牌固化为城市特质。在“爱心城市”品牌打造上,深化了万人助学、对口帮扶、赈灾援建、扶残助残和慈善一日捐等活动,激发了全市人民相互关爱、共建和谐社会的情感,“爱心宁波”这一品牌已经深入到宁波这座城市的血液中,成为宁波文明创建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我市启动“慈善一日捐”活动10年来,全市两级慈善机构累计募集善款达20.33亿元,受助人数达到82.6万人次;2006年启动“万人助学”活动来,每年约有10万市民自发为对口扶贫地区及本地区贫困学生提供生活帮助。在公共服务品牌创新上,丰富拓展81890公共服务平台、3561服务班、夏慧星车队等传统品牌的内涵和生命力,以此激发更多的窗口单位探索创新公共服务实践,呈现了行业文明联建的良好格局。宁波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通过“窗口共建、信息共享、产业共推、效益共创”,塑造了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文明服务品牌。在志愿者行动品牌培育上,通过组建全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健全志愿服务工作网络和管理制度,不仅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到2009年全市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城市人口总数的比例超过12%;而且带动了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志愿服务行动中,涌现了许多先进典型。针对部分小学生放学后无人管理的问题,我市依托广大社区,组建了100余所“四点钟学校”,聘请一批包括退休教师等“五老”志愿者,为小学生提供作业辅导、兴趣培养、素质拓展等服务,解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营造了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针对现代社会节奏快、“空巢老人”无人照顾的问题,宁波各级志愿者组织发动了3万名志愿服务者(义工)为“空巢老人”提供安全巡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保健、应急救助等个性化服务,志愿服务的经费来源于各级财政及市级各文明单位自发捐款,逐渐形成了有序运转、良好循环的长效服务机制,目前全市约有6000名城乡“空巢老人”享受着政府或村集体的购买服务,约2万名城乡“空巢老人”享受着志愿者长期结对帮扶服务,“空巢老人”独居不独、空巢不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实践表明,以文明品牌带动文明创建,既是保持创建活动长久活力的重要保证,也是文明城市创建走精品化、个性化道路的基本途径。
五、创新成果共享机制,着力推动创建成果普惠化
让全体市民享受到更高水平的创建成果,是文明创建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近几年来,我市扎实推进“六大民生工程”,深入开展“解难创优”活动,文明城市共建共享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实施社保共享计划,在全国率先建立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障、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障体系和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实现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制度推行2年多来,受到广大外来务工人员欢迎,已有70.5万人参保。大力实施文化共享计划,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持续开展以“万场电影千场戏”、“天天演文化惠民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向农村基层建文化、送文化、种文化活动,目前全市100%乡镇建有文化站,其中省市两级“东海明珠”达到84%,90%以上农村行政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其中村落文化宫占45%。大力实施平安共享计划,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特别是针对近年来医患矛盾处理难的实际,我市积极探索建立和谐医患关系,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推行“第三方处理模式”的“宁波解法”,医患纠纷双方可找各级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论理,并向保险公司索赔。截至2010年2月底,我市共建立9个专业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医疗纠纷1322起,协商调处终结1020起。实践表明,文明创建必须围绕城乡民生改善目标,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满足城乡居民持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创建工作才能保持正确的方向,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科学发展无止境,文明创建工作亦无止境。我们庆贺成功创建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因为她为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时代风韵;我们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因为她是全市上下和衷共济、继往开来这种创业创新精神的时代传承;我们追求文明创建常态化和文明成果普惠化,因为她是宁波向国际先进城市学习追赶的时代要求。让我们进一步行动起来,以争创“三连冠”为契机,积极探索长效机制,扎实推进常态创建,把宁波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现代文明港城,建设成为让宁波人民满意的城市、让宁波人民幸福的城市,建设成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宜居宜业的城市。
宁波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第三篇:追求生命境界
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读《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有感
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旧城中学 王超 我认真阅读了肖川博士《教师的诗意生活与专业成长》一书,读 后觉得,这的确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作者那质朴的语言,那种豁达的 人生态度,无不让我由衷的钦佩。《生命的境界》、《诗意的生活》、《六 个“讲一点” 》等文章,我都反复进行了阅读。作者在散淡的言谈中,让我们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广阔而深邃、诗意而温暖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富有诗意地活着。说句实在话,我一向是这 样认为的,并且在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中,也一向在用行动追求着诗情 画意的生活。诗意,是一个教师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追求,是教师内在修养的 自然流露。我很赞同肖川博士的观点。以我个人的看法,教师的诗意,在于真心关注和热爱教育,在于富有激情充满真情,在于从平凡的教 育生活中看到精彩、看到学生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要、看到教师在促 进人的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当教师以欣赏者的心态看待自己的 工作的时候,看待学生的生命之树神奇成长的时候,当教师把批改作 业、认真备课当成一项事业的时候,教师这一职业也便赐予我们诗意。我就说说我自己吧。有人问我: “你的许多同学,有的发了财,有的做了官,而你,却还在乡村里教之乎者也,你真的一点也不觉得 自卑吗?”我淡然一笑,说: “我从来就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我的工 作和生活,我追求内心的和谐和诗意的人生,我过得很快乐,凭什么 要自卑?” 季羡林先生说过: “真正的和谐是内心的和谐。还有句非常好的 ” 话说道: “真正的幸福,并不取决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 你和周围的人相处。”在学校里,我的学生欢迎我,我的同事尊重我,我的领导重视我,我工作开心,生活充实。与我的同事们一样,我欣赏自己的工作,每一天都认真的备教辅 改,用一颗真心一片真情把点点滴滴的工作做好,乐在其中,无怨无 悔。我觉得自己教书育人,就是一种幸福!我们老师,对“幸福”的 要求非常简单--一杯淡水,一壶清茶,就可以品出增补的滋味;一朵 鲜花,一片绿叶,就可以闻到幸福的气息;一幅图画,一段文章,就 可以读出幸福的甜美!我欣赏我的同事们,我们大家都很平凡,但是我们不感到平庸。我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为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添砖加瓦。我们虽不是参天大树,但愿意做大树下的一方泥土;虽不 是太阳、月亮,但愿意做天空中的平凡星辰。我和同事们,注定做不 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我想,即使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做顽强 的小草,我们也绝不自卑!我欣赏每一个学生,同时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去年教师节那天,我收到学生的许多贺卡,有一张这样写道: “老师,你的微笑像一朵 娇嫩的花蕾,包含一团温馨的真诚;你的心灵像一汪澄碧的潭水,装 载一汪无尽的宽容。你用欣赏的眼光鼓起了我这位差生生活的风帆,让我终生难忘!”我知道,即使是“差生”也有许多闪光的地方,他 们渴望赞美与鼓励,他们需要关爱与重视。我改变了过去对学生比较 粗暴的管理态度,对他们和风细雨,亲切关怀,让师生关系变得融洽 和谐。许多曾经孤独封闭的心灵,对我敞开了心扉。我对学生欣赏,有时只是轻轻一句话,微微一个点头;有时只是一个亲切的眼神,一 次默默的握手。但对学生来说,那却是老师无限的信任、巨大的鼓舞。能够 让学生振作精神,奋发向上,这于我们做老师的,是一种莫大 的欣慰、莫大的幸福。我把自己的欣慰和幸福写成文字,既让他人分享我教书育人的快 乐,也可以自我欣赏--我这个人,寻求内心和谐,怀有关爱之心,心 灵纯洁,淡泊名利,追求一种诗情画意的生活。我的最大特点,就是 始终面带笑容。我的天空总是蓝天白云!有人问我: “你这个人,为 什么总能笑容满面?”我笑着回答: “那是因为我能用欣赏的眼光看 待一切!”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工作,就会觉得工作充满无限愉快; 用欣赏的 眼光看待同事,就会觉得每一位同事都值得信赖;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 学生,就会觉得每一个学生都聪明可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就 会觉得自己的生活其实也很精彩!用欣赏的眼光面对生活,就会觉得 蓝天白云总是与我相伴、诗情画意总会扑面而来!要想有诗意地栖息于教育,我认为教师应从心理上修养自己。肖川说得好: “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怀里,为有 价值的目标不懈的努力。人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在多大的范围内、多大的程度上给人以积极的影响。”作为教师,我们生命的的价值就 是用我们的爱心、用我们的知识、用我们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 他们成为“四有”新人。所以我个人的看法是,既然做了教师,就应 该要有淡泊名利的良好心态,就应该要学会摆脱名利的束缚,就应该 明白这样的道理--你是鱼儿,就不要羡慕天空;你是鸟儿,就不要痴 心大海。既然做了老师,你就不要怨天尤人,不要牢骚满腹,不要说 工作平凡、生活辛苦。其实,把平凡的工作做好,你就不平凡:把简 单的工作做好,你就不简单!上一次参加培训学习以后,我写了一则体会,我这样说:教师的 幸福,在于教师的发现,在于勤奋努力的工作。对于我们的眼睛和心 灵来说,生活中缺少的不是快乐,而是发现与感悟。常听有些教师抱 怨工作与生活的枯燥,乏味和无聊,我想这也许只是因为他们不善于 发现生活和教书育人的美好,没有找到教育教学和教师生活的乐趣 吧。备教辅改、听说读写,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也都充满了乐趣 哟!只有发现了生活与工作的美好,才能感受到生活与工作的乐趣。工作是一种乐趣,休闲也一样很逍遥;看电视有看电视的好,看书有 看书的快乐; 种花写字画画可以陶冶情操,洗衣做饭扫地其实也可以 当作是一种享受。我觉得,教师的工作,只要细心体味,其实也有很 多诗意。只要心中有爱,我们教师也会拥有无穷的幸福!在业余,我比较喜欢写一些新闻,写一些散文诗歌。许多老师问 我: “你怎么那么多情,那么有激情?你怎么看出工作中有那么多值 得歌颂的人和事?”还有人说: “依你看,好像生活里就全是风花雪 月、蓝天白云,没有乱云山风,没有阴郁连绵。”其实,我是在用欣 赏的眼光观察生活,在用真挚的感情讴歌教育,在用积极的心态影响 学生,在用自己的身心追求教书育人的“诗意”!许多人评论我的博 客: “李老师,你真的阳光灿烂!读了你的文章,我的烦恼都烟消云 散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的确很开心,因为我用朴实的文字影 响了别人,也就幸福了我自己!作为一名老教师,我已经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 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我想告诉年轻教师: 人生有太多让我们 心动的东西,让我们想去追逐。但实际上我们不能全部拥有它。假如 我们偏偏不愿正视这个现实,就必然会引起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只有 以积极、乐观心态面对一切,待人、处事、接物懂得随缘,只有这样,才会自在,才会获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才会让工作与生活富有诗意。新的学期开始了,我愿于老师们一起勤奋工作,积极向上,以阳 光的心态,追求生命境界,演绎诗意人生!
第四篇:不断提升境界 推动科学发展
不断提升境界 推动科学发展
焉荣竹
今年是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关键是要牢牢抓住解放思想、提升境界这个总开关,把提高境界与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有机统一起来,以更高的层次、更高的标准、更实的作风,重新审视自己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是转变发展方式、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
提升境界是推动思想解放的前提条件。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证明,促进思想解放,提升思想境界,实现跨越发展,已成为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崇高的境界是进一步推动思想解放、促进观念更新的基本前提;进一步解放思想,是推动境界提升的强大动力。有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就有什么样的目标追求;境界有多高,层次和水平就有多高。不怕工作不努力,就怕境界有问题;不怕发展有差距,就怕思想不进取。解放思想的空间有多大,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什么时候思想有了大的解放,什么时候就迎来大的发展;哪个地方的干部群众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就有大的发展。因此,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就必须不断提升思想境界,破除陈规陋习,树立一流标准,善于用战略的思维、发展的眼光、超前的定位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追求科学协调率先发展。
提升境界是推动改革开放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的主旋律。改革开放促进了干部境界、工作标准和思想认识的不断提升,提升境界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明确指出这是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党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继续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按照十七大报告的要求,加大改革力度,加深开放程度,加快发展速度,进一步深入研究改革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探索、寻找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思路和办法,进一步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就必须坚持更高的标准、塑造更高的境界,从而能够进一步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
提升境界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但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成果,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思想境界;不断提升境界,是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提升境界、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坚持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第一要务上来,统一到超越发展迫切要求上来,统一到居安思危、迎难而进、开拓创新上来,统一到执政为民、改善民生上来,统一到十七大确定的总体部署上来。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深刻领会和全面把握中央的部署要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加快在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新转变、新突破,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做到认识新形势、领会新政策、把握新机遇,继续保持和不断扩大科学发展、超越发展的良好势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好字优先”,切实在好上下工夫、见成效、上水平,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工作,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目标。
提升境界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能否认识到存在的矛盾、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不仅反映了一名党员干部的基本能力素质,更是反映了党员干部的思想认识境界和工作境界。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念,自我约束、提升境界、宽容谅解,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促进和谐建设的一股力量、一种风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关系全局的重大任务来抓,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与改善程度纳入政绩考核体系,作为检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尺,引导各级领导班子和各级领导干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放在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上。持续加大财政对民生问题的投入,克服财政公共性不足、民生方面投入偏少的格局,不断增加对改善民生的投入,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重点抓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四大基本民生问题,优先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保障问题,把困难群众救助作为日常性工作认真抓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衣食住行问题,使他们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提升境界是推动作风转变的力量源泉。作风是干部境界高低的外在表现,提升境界是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基本动力。应坚持调查研究体察民生民情,以真心换真情。作风问题实质是一个民心问题,党员干部只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坚持把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履行职责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扑下身子调查研究,才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基层和群众的真实意愿摸准、摸透、摸细,针对问题做工作,可以自觉防止和整改伤害群众利益和感情、脱离群众的各种问题,得到人民群众的尊重和支持。坚持真抓实干做到立说立行,以实际行动赢得民心。邓小平同志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只有把嘴上说的、纸上写的、会上定的,变为具体的行动、实际的效果、人民的利益,工作才算做到了位、做到了家,绝不能发发文件、开会议议后一切照旧。建立健全目标考核管理体系,简化考核程序,改进考核办法,强化责任追究,彻底解决“干的不如看的,干的不如喊的”现象,让优秀干部有干劲,一般干部有压力,落后干部有危机,促使各级干部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放到抓落实中,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克服困难、干成大事、换取民心。坚持实践创新务求与时俱进,以创新行为激发群众活力。当前,在有些干部身上存在“工作还没干、首先叫困难,工作还没干、首先出经验,工作还没干、先算合算不合算”等错误观念,思想僵化、观念陈旧、平平庸庸、不敢创新、不会创新,导致执行不力、落实不够,在发展新兴产业上作为不大,在招商引资上缺乏实招,在结构调整上思路狭窄,在运用市场机制上迈不开步。要提倡“严、正、干”,反对“伪、滑、懒”,克服畏难情绪,摈弃私心杂念,彻底打破娇气、小气、俗气、土气、粗糙气,树立不甘落后的志气,培养敢想敢闯的胆气,拥有善于超越的灵气,打造不畏困难的勇气,夯实攻坚克难的底气,以解放思想、创新敢为的精神开创工作新局面。(作者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济南市委党校校长)
第五篇:追求生动自然的教学境界
追 求 生 动 自 然 的 教 学 境 界
安徽省芜湖市城南实验中学 hong88
【摘要】:要达到生动自然的教学境界,必须重视教师主导作用。而只有通过“读”,以内养外,教师才能厚积薄发,在课堂上巧妙引导,使“学生是主体”不再是空话,理想的教学境界自然而然得以呈现。
【关键词】:教师 主导 生动自然 “读” 厚积薄发
一、教师主导,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时下有一流行的观点:既然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学习就成了学生自己的事,教师只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平等‛的合作者、参与者,而不能充当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
第五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高中组一等奖获得者安徽选手汤国来老师,以其参赛获奖课文《将进酒》为例,坦言‚新课堂需要教师预设、调控学习目标‛。专家则点评汤老师是‚力图引导学生将全部的精神投进李白的精神世界‛。实践证明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教师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新课标也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请注意教师的角色定位: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和传统的‚主导地位‛异曲同工,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不好。但要注意不能和‚教师中心‛相混淆,‚教师中心‛和‚教师主导‛是两种本质不同的做法。前者是目中无‚人‛,一切以教师自己为出发点,学生的一切活动服从于教师的需要,学生的一切思想服从于教师的观点。后者恰恰相反,教师的一切活动以学生为根本,教师不用一己的观点规范、制约学生,而是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的解读和表达发挥自己应尽的作用。用传统的文化观点来解释,前者是追求‚同‛,后者是追求‚和‛。我们追求的理应是‚和‛,是师生的和谐统一,是生动自然的教学境界。
有的教师似乎是怕教师主导地位一旦体现充分,就会冲淡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似乎任何方向性的引导都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侵犯,都是对学生个性张扬的蔑视。貌似新潮,实则有害。因为师生间的人格平等决不意味着知识、能力的平等,学生语文学习效益得以提高的根本保证正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合理发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疑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生动描述,但我们绝不能做简单机械的浅层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应该是在教师合理引导、适时点拨之下的精神自主、思维自主,而非行为上的随性、散漫;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应该是建立在精神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之上的相互启发与切磋,而不仅仅是‚四人小组‛的热热闹闹的讨论。
摒弃形而上的东西,追求本质上的理念的革新,才是语文教学努力追求的目标。
二、生动自然,艺术创造理想境界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大多用于教育上,而课堂教学同样适用。能否呈现生动自然的教学境界,关键在于一位
‚今日不幸福‛想明日‚做幸福的人‛联想到古人今人向往自然,追求自由是由于‚他们都有对现实生存环境的或不满意或不满足。‛
在学生理性思考渐入佳境时,再次利用所学毛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过渡,学生油然而生表达的冲动,‚站读‛名著,精神自主,谈出了自己的‚心中楼阁‛。
一位优秀的老师,首先就是一位出色的主持人,引领全场融入民主科学的阳光氛围,课堂才会真正的灵动起来。
三、以内养外,厚积薄发
进入教室的一刹那,登上讲台的一瞬间,似乎都有足够的氛围使教师产生主角的意向,然而事实上,很多教师缺乏足够的自信。如何有效引导?行云流水般动态自然的教学境界如何呈现?
‚艺高‛才‚胆大‛,‚厚积‛方能‚薄发‛。‚内养‛到一定的程度,教师的匠心才会不着痕迹,巧妙‚溶解‛在课堂教学中。
语文学科从来都要求从教者知识渊博、视野开阔,时代也要求我们有与时俱进的意识。爱因斯坦说得好:‚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我们没有理由不善加利用业余时间,提高素养,完善自己。
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对画家如此,对教师亦然。语文老师首先是个‚杂家‛,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时事政治、文学名著、生活话题,无一不可读,无一不可用,它们是教学之源,智慧之泉。还要有意识地多读教育理论。只有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才能从教育的高度来观照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