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因可能与体育锻炼在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有关
原因可能与体育锻炼在学生自我概念中的作用有关。具有锻炼习惯的人通过长期锻炼可能已经学会了解释不同的身体感受,并为自己设定了锻炼的调整策略,从而在锻炼中能使自己有效地放松,改善心境,消除不良情绪,可以使个体情绪高涨充满自信,提高有机体的生理能力及对自我的认同感,同时对家庭的责任感更加增强。他们常表现的比较少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更大方和不拘小节,特别是一些竞技性体育项目更注重个性张扬,所以心理自我的得分也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在对被试进行访谈时也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影响当代大学生健康的因素
在影响和制约人体健康因素中,主要有遗传和心理两种因素。(一)遗传因素后代形成和亲代相似的多种特征称为遗传特征。遗传不仅使后代在形态、体质以至性格、智力、功能等方面和亲代相似,而且还把亲代的许多隐性或显性的疾病传给了后代。某些遗传病不仅影响个体终身,而且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二)心理因素消极的心理因素能引起许多疾病,如心血管、高血压、肿瘤等。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保持和增进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人们适应环境的良好表现。
二、环境因素(一)自然环境人大自然在为人类提供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如广泛存在的有害微生物(细菌、病毒)、空气中的污染物、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质等。另外,气候的突然变化(如酷暑、严寒、气压、空气湿度异常等)也会影响人体健康。(二)社会环境社会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环境。人们一方面享受着社会生产的成果(例如科技的进步、工业的发展,使人们有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发展(例如现代工业的发展同时带来了废水、废气、废渣、噪声等)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指的是人们长期受一定的民族文化、社会经济、风俗,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的生活习惯。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
四、卫生保健设施因素保健是包括对疾病患者进行治疗在内的康复训练、普查疾病、促进健康、预防疾病、预防伤残以及健康教育等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健全的社会保健制度是维护和促进健康的重要保障。社会保健制度涉及多个方面,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和健全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初级卫生保健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制度,它的特点是能针对本区域人群中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相应地提供增进健康、预防疾病、治疗伤病以及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卫生服务。
五、体育锻炼因素人体在适宜的运动过程中,机体将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良性变化,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然而,运动量过大,则可能导致伤害;运动量过小,又达不到刺激体内各组织器官,从而提高生理功能的目的。因此,体育锻炼要想获得健身效果,必须注意其科学性。
对健康的理解,一般人认为,没有病就是健康。其实这种对健康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当今 对健康的科学定义是指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动态平衡,是一种身体、精神和社会的 完满状态。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就明确提出:“所谓健康不是单纯地指身体无 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的把肉体的、精神的和社会各方面的都包含在内,亦即是指一个 完美的状态。”1978年9月世界初级卫生保健会议上所发表的《阿拉木图宣言》中,对 健康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社会幸福的完善状 态。”
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人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中,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压抑等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大学生常因名目繁多的考试、相互间的竞争以及对未来工作分配的担忧而产生持续的焦虑反应,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可使自己的焦虑反应降低。
(二)提高智力功能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功能,不仅使锻炼者的注意、记忆、反应、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提高,还可以使其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疲劳感下降等,这些非智力成分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三)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包括“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由于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健、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
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象。身体表象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她们的身高和低估她们的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自尊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见图9-1),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个体自尊变低(自尊指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有研究表明,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
(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主动独立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克服客观困难(如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意外的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从锻炼中培养起来的坚强意志品质能够迁移到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去。
(五)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种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的情绪消极,或任务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上和心理上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大学生持续紧张的学习压力极易造成身
心疲劳和神经衰弱,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参加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使他们身心得到放松。
(六)治疗心理疾病
体育锻炼被公认为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锻炼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治疗方法来消除焦虑症。在大学生中,有不少人由于学习和其它方面的挫折而引起焦虑症和抑郁症,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减缓或消除这些心理疾病。
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总文化的组成部分。体育既是教育的一环,又是生活的一环,是属于人的社会生活条件,因此,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促进人脑清醒、思维敏捷
体育活动能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强,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提高大脑分析综合能力。
2、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脏功能
进行体育活动加速血液循环,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这样就能从结构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统。经常从事运动,能使心脏产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缩有力,心搏徐缓,血容量增大,这就大大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心率和血压变化比一般人小,表现出心脏工作的“节省化”现象。
3、改善呼吸系统功能
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现象,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交换的功能,经常运动能使呼吸肌发达,呼吸慢而深,每次吸进氧气较多,每分钟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满足机体需要。运动可使人体更多肺泡参与工作,使肺泡富有弹性,可增加肺活量。
4、促进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
适当体育活动能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够的营养物质,促进肌纤维变粗,肌肉组织有力,促进骨骼生长,骨密质增厚,提高抗弯、抗压、抗折能力。
5、调节心理,使人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从事体育活动,特别是从事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能使人产生一种非常美妙的情感体验,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由于运动的激励还可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运动还能调整人们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绪,如消除情绪的沮丧和消沉。
6、提高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从事体育运动能提高人体应变能力,使人善于应付各种复杂多变的环境。因为经常锻炼,大脑皮层对各种刺激的分析综合能力强,感觉敏锐、视野开阔、判断空间、时间和体位能力增强,因而能判断准确,反应灵敏。同时由于经常在严寒和炎热环境中运动,可以提高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增强身体对气温急剧变化的适应能力。
7、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经常运动可使白血球数量增加、活性增强,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缓老化过程,健康长寿。
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及各种专门性活动,运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心理。结合体育与健康所蕴涵的身体练习心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更完美地发展的过程。
众所周知,高校体育被视为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一个重要手段。大学生们通过高校体育教学,培养了自己的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使思想、道德、意志、情感等方面受到教育和提高。由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关键的成长期,其心理表现出不成熟、不稳定和不平衡的特征。特别需要正确的教育引导。
一个健康的人进行体育活动,从生理上来看,能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心理上来看,能陶冶情操,使不良的情绪得到疏导。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早在1993年吕红斌就有了“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中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可与标准的心理疗法相类似”的结论。这种心理效应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身体活动(physical activity)产生的短期情绪效益;二是身体锻炼(physical exercise)产生的长期情绪效益。国内学者毛志雄、韩旭将这两种情绪效应(moodenhancement)总结如下:身体活动可产生的情绪效益:第一,与于心境状态的改善有关;第二,可缓解焦虑与紧张情绪;第三,活动中可产生诸如流畅(flow)和跑步者高潮(the 13Linnet’s high)等良好情绪。而身体锻炼的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第一,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有正相关;第二,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从具体的属性来看,身体活动和身体锻炼都属于体育锻炼,它们只是体育锻炼中不同的表述,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是有促进作用的。下面笔者将具体阐述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一)降低抑郁
抑郁是一种对不良刺激发生长时间的沮丧感受反应的情绪改变。人们在事业上、情感上受挫折时会出现抑郁,在各种灾害后也会出现抑郁。抑郁症是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病,是大学生群体中较常见的一种情绪困扰。其患病率为6.1%~9.5%。约13%~20%的人一生曾有过一次抑郁体验。
1990年,North等人对1969~1989年的80个研究进行锻炼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表明:一次性运动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均可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比放松练习和其他愉快活动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这些表明体育锻炼对降低抑郁的作用是明显的,而且适合降低抑郁的运动类型也是比较广泛的。
国内学者曾芊等人在1995年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对降低抑郁性的心理障碍效能十分
明显。2004年何颖等对240名大学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论为:16周的体育锻炼能显著降低大学生的抑郁水平,其改善抑郁的程度因锻炼类型和性别而存在差异,采用力量训练和健身操锻炼行为方式的效果最为突出。欧阳文珍研究表明:在集体心理咨询中对大学生进行低心率的运动游戏训练并且辅以理性情绪疗法,是治疗轻度抑郁倾向的良好途径。
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是有降低抑郁的作用的,只是利用什么样的锻炼方式才能更有效地降低抑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需要我们去探索。
(二)缓解焦虑
焦虑是对刺激产生不适当的严重和长时间的恐惧、焦急和忧虑反应的情绪和情感异常。2002年金雯等人研究表明:大强度的一次性运动(75%V02 peak)可明显降低状态焦虑。薛林峰等(2004)研究得出:太极拳对学习焦虑的改善作用明显。胡望洋等人(2004)对311名大学生进行研究得出:体育锻炼对减少或消除青春期大学生的连续性焦虑是十分有效的。
有一项研究对1960—1989年间进行的104项有关体育活动对焦虑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身体活动量必须长于20分钟,才能有效地降低焦虑,长期的和一次性的有氧练习均可有效地降低焦虑状态,但锻炼必须坚持 10周以上,才可能有效地降低焦虑,而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
从上面的资料分析可以发现,有氧运动对焦虑的缓解作用比较明显,但是在无氧运动对焦虑的作用问题上,不同的学者还是持不同的意见,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去研究分析。总的来说体育锻炼对焦虑是有缓解作用的。
(三)提高自尊
自尊是一种最能反映运动对心理效益的最有潜力的变量。自尊心常被视为唯一最重要的心理良好感的测量指标。
有研究证明体育活动对提高自尊是有帮助的,我国学者吕红斌对国外相关研究总结说:长期有规律的运动能提高自尊,这种效果至少能持续6—20周,在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中都可以见到这种效果。1998年赵淑英等对一系列的研究进行综述得出:运动与自尊心成正相关,且自尊心低的人表现更强。杨剑等在论文《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实验研究》(2002年)中总结说道:经28周的健身运动处方锻炼,大学生的情绪感受性、身体自尊均出现显著变化,表明大学生身体自尊、良好情绪体验得到提高。张立敏等(2004)进行一项关于自尊的研究得出:通过3个月的身体锻炼,受试者自我观念的有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与身体有关的自我概念。
体育锻炼对提高自尊的作用是明显的,这是因为通过体育锻炼,锻炼者的身体得到锻炼,同时情绪得到宣泄,而随着体育锻炼对形体的改变,这种改变应是让体型更加健美,提高人的自信,让一些消极的情绪得到宣泄,使锻炼者的心理处于一个较为健康的状态,这些无形之中都将提高人的自尊
第二篇:礼仪在学生素养培养中作用
职业礼仪在学生职业素养中的作用研究
一、背景
1、中职院校学生面临如何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中职院校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学生经过义务教育的学习,部分学生选择了职业高中的学习。一个具有良好的礼仪素质的人,在交际活动中总能恰当地处理好各种关系,懂得尊重他人,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从而迅速融入社会,获得更多的成功机会。相反一些基本礼仪素养的人,经常会无意中得罪人,处处碰壁,从而面临职场困境。学生在义务教育期间,接受的是九年义务教育,学习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理论知识。毫无工作基础及工作经验,对于职场及职场规范,对职业礼仪知之甚少。学生在校期间将主要的精力用于学习专业技能和专项技能,而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将来在毕业的时候,他们即将从一个学生转变成一个通过自己的劳动与努力能够获得劳动报酬的劳动者,或者叫社会人。这样就使有的中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初没有进入到职场工作者的角色当中,或者很难适应职场的要求,而失去就业及择业的机会。再者,中职相比较高校毕业生来讲,学生的年纪比较小,对社会的认知能力还有一定的不成熟之处,所以对于将来的工作知之甚少或者准备不是很充分,使得在毕业选择工作的时候有偏差。
2、中职院校学生缺乏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戴尔·卡耐基的《成功之路》及吉米·道南与约翰·麦克斯韦尔合著的《成功的策略》都导出同一条公式:个人成功=15%的专业技能+85%的人际关系和处世技巧。某地被解雇的4000人中,人际关系不好者占90%,不称职者占10%;中职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15%,比普通生高出33%。我们中职院校的学生当中,一部分来自于城市独生子女的家庭,一部分来自于农村家庭。学生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关心更多的倾注在日常生活及学习成绩方面,而对于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缺乏培养。一方面,独生子女家庭的学生,缺乏主动与人沟通的意识,不善交流,在社会交往中属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的父母更注重对于自己孩子与家人及邻里和睦相处的教导,但缺乏对于如何正确在职场与社会这座大学里与更多的人融洽相处,虽然他们乐于与人沟通,但是缺少正确的沟通的方法。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在交往中获得友谊,是中职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迫切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迫切需要,也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成功地走向社会的迫切需要。
3、职业礼仪对于个人的职业素养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职业礼仪对职业人一生职业的发展都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中职生,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习惯非常必要,它既是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又是基本发展能力,是职业发展的基础。职业礼仪也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时,是职业素养的内涵之一。职业礼仪的培养有助于职业素质的提高。在职场中遵循职业礼仪是较高职业素质的体现。
二、目标
通过职业礼仪的培训,使学生们在心理层面上能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行为层面上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从而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职业形象的过渡。
一方面,学校在人文素养课中开设中职学生礼仪修养课程。首先,开设专门的《职业礼仪》课程,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礼仪基本理论和具体规范的教育。课堂教学是系统学习训练的良好途径,礼仪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道德内涵,又能教会他们如何规范自身行为、塑造良好的仪表形象,培养学生的日常礼仪习惯,从而在行为层面上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另一方面,过校园各种媒介形式,将礼仪文化融入校园活动之中,形成良好氛围。加强礼仪教育必须发挥中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修养、自我完善的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礼仪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积极开展礼仪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交际中亲自体验到拥有礼仪知识、技能的成功感受,提高自身礼仪修养。从而完成从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职业形象过度。
三、过程
1、确立培训方案,编撰校本教材(突出针对专业的特点、职业的方向)
培养装备制造业人才为我校的主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学校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每年为社会培训高、中级技能型人才达38个工种,人数达3000人。我校以二产专业为主,其他专业共同发展。针对毕业之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我校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学生职业礼仪的培养,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职业礼仪》的授课时数,提前确立培训方案,并在各个专业都开展了《职业礼仪》的教学工作。在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职业礼仪》的各位任课教师在一起研究针对装备制造业人才的礼仪课教学的特殊性,研究学生实际教学的需要,并查找大量的礼仪课教学资料。经过充分的准备之后,编撰了《现代企业礼仪》校本教材。弥补了没有针对装备制造业专业的中职院校学生礼仪课授课没有专业教材这一空白。这本教材通过两年的使用,效果很好。受到师生的好评。
2、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礼仪培训(针对哪些专业、课程是如何设计的、强调实训性。
(1)《职业礼仪》教学在全校各个专业的开展
基于校领导对于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重视,强调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我校从2010年开始,在全校各个专业中开始不少于30课时的《职业礼仪》课程,任课教师均由经济管理系中拥有一定礼仪教学经验的老师任教。将《职业礼仪》课程设计为模块教学,将教学大纲开发成各个模块,由我校教师编撰的《现代企业礼仪》教材正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就已经设定了各个独立的教学模块。并在教学中强调礼仪的实训性,在将站、坐、行走、待人接物、与人交往及文明礼仪以实际操作训练,模拟演练,展示表演等训练方法使我们的教师在课上能够很顺利的完成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使学生们在礼仪课的学习中,真正的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
(2)“礼仪晚课”进入课堂,作为学生职业礼仪习惯养成教育的一种辅助方式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更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礼仪素养”,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从2011年春季开始,我校针对住校的各个专业学生安排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礼仪晚课”教学。在开展礼仪晚课之前,由校长带领班子成员及校各个系部的领导,共同听取了由我校经管系的礼仪课任课教师分别准备的礼仪晚课的教学内容,并给予支持和指导,共同确立了“礼仪晚课”的教学内容,体现了校领导对于学生“礼仪素养”养成教育的重视,也为这样的礼仪教学把好了关。“礼仪晚课”在我校开展教学已经有两年的时间,同学们在晚自习的时间练习站、坐、行走、待人接物及与人交往,提高了文明礼仪素养,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教养。
(3)举办“校园文明礼仪”展示活动,增强学生对校园文明礼仪的认识 为了使学生提升对于“校园文明礼仪”重要性的认识,在2011年4月,学校开展了“校园文明礼仪展示”活动,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由经济管理系师生共同为全校师生献上了一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展演活动。展示活动包括校园文明礼仪现场展示,礼仪知识小相声,求职面试礼仪的小品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金奖节目的展演等。通过这次活动,全校学生生动的上了一堂校“校园文明礼仪”课。使学生正确认识文明礼仪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重要,不仅是在日常生活中,在职场当中更是非常重要。
(4)针对即将走向实习岗位的学生进行“岗前礼仪培训”
学生通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已经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而如何将这样的职业技能展现出来,是老师和学生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在2013年5月,学校利用课余时间,为2011级即将走上岗位实习的学生特别安排了“岗前礼仪培训”。培训内容包括面试前准备,面试中的礼仪,及面试后的注意事项。我们将在校学习的礼仪进行整合,并有针对性的讲解面试礼仪。使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做好从学生走向职业人的转变。此次培训收到很好的效果,使学生们将在校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及具备的职业素养在求职面试中充分的展现出来。
四、成果
1、学生的职业行为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善,缩短了走进企业和社会的不应期 我校加强对在校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的培养,实训的内容包括商务礼仪,人际交往礼仪,办公室礼仪等。使学生对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了解职场规范,工作场景,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并通过职业礼仪的实训课程,模拟工作的场景,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学会遵守企业的规范制度。职业礼仪指导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模拟练习情况来纠正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使学生在校期间便能够对企业有深刻的认识,适应职场及用人企业单位的要求,使学生在就业择业中充满自信。
2、大赛的成绩
(1)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职业礼仪展示”连续三年获奖。
校园文明礼仪是学生日常遵守的行为习惯,学生经过在校期间的礼仪课学习及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使得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得到提高。在这样好的氛围中,我校连续三年参加全国文明风采大赛,通过选拔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刻苦训练及精心的编排,在“全国文明风采”大赛,连续三年获得好成绩。
(2)校内开展“职业礼仪技能大比武”中,学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并酝酿在全校各个专业中开展
在校期间,通过职业礼仪的实训课程学习,模拟工作的场景,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学会遵守企业的规范制度。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检验学生职业礼仪素养。我们在校内开展“职业礼仪技能大比武”,针对三产专业的学生,并在比赛中评比出了一二三等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在比赛中检验了学生的职业礼仪素养,在大比武活动的决赛现场,我们也邀请了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观看比赛,对于二产专业的学生也起到了积极的触动作用,学生们摩拳擦掌,也期望能够参加到这样的比赛中来。因此,我校也在酝酿,将“职业礼仪技能大比武”这样的活动,在全校各个专业当中开展起来。
3、营造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通过职业礼仪教育使学生们体会到礼仪的内涵,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在交往中自觉地、轻松地接受礼仪的熏陶,强化道德观念,从而提高道德水平。学校着重学生“养成教育”,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专业训练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学校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礼言行及一些不文个明的社会现象,以不同的形式让学生接受教育,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加强礼仪修养,形成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充满礼仪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引导中职生规范自身行为,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逐步提高他们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五、条件保障
1、政策保障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帮”的美誉,可谓历史悠久,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礼仪专家孔子就认为礼仪是一个人:“修身养性持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是职业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于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中职院校,加强职业礼仪教育,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提高中职学生道德规范及职业素养的要求。
2、制度保障
学校制定相关制度保障职业礼仪课教学在学校的顺利开展。首先,学校领导特别重视职业礼仪课程的教学。在校领导的指示下,教学部门调整教学计划,在课时计划之内对各专业开展职业礼仪的教学,并在划课时之外,利用晚自习时间,开展礼仪晚课的教学。体现了学校职业礼仪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为了提高职业礼仪的教学水平,学校特别重视礼仪课师资力量的培养。鼓励支持礼仪专业课教师走出学校不断的进行礼仪专业培训。再次,经济管理系的礼仪专业课教师与系部主任共同并不断的进行职业礼仪理论及实践进行探讨研究,研究如何进一步做好学生职业礼仪教学工作。
3、资金保障
根据示范校发展需要及学生实际教学需要,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对于提高学生职业礼仪素养提供资金支持,包括学校对于职业礼仪教学器材购买,学校校内职业礼仪实训场地的改建,职业礼仪教学软件制作。为参加师资培训的礼仪课教师提供资培训资金。并为学校内的“职业礼仪大赛”及“全国文明风采大赛”的参赛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正是有这些资金保障,才使得我校的职业礼仪教学及相关活动的顺利开展。
六、体会与思考
1、强调职业礼仪培训对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
职业礼仪是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时,是职业素养的内涵之一。职业礼仪的培养有助于职业素养的提高。在职场中遵循职业礼仪是较高职业素质的体现。职业素养的高低,决定职业化水平的高低,员工缺乏良好职业素养,职业化就无从谈起,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所以,无论是员工在公司中寻求发展,还是公司在市场中寻求发展,都离不开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2、促进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基本动手能力的训练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礼仪课程教学全部采用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更深刻的理解认识职业礼仪的内容及应用,增强动手能力,并长此以往形成一种习惯行为。并通过鼓励学生参加活动,比如礼仪技能大赛,促进学生的对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通过礼仪课教师的教学,学生明确学习“职业礼仪”是为了能够提高职业素养,更是为了将来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3、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的认同感
通过职业礼仪学习,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企业产生积极的认同感。通过对中职学生职业礼仪的培养,在对学生职业礼仪规范的养成教育,落实“学校即是工厂,实训室即是车间”的职教理念,创设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在具体实训过程中,通过营造一个完整的企业文化氛围,有意识地从实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实现“零距离上岗”的目标不断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从而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的认同感。
第三篇:浅析学校体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浅析学校体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王向阳(河南省洛阳人民警察学校 河南洛阳471000)
摘要: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者工作理念和模式转变的目标和方向,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点之一,学校体育在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未来的原则,本文简要的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学校体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应当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争取能够使其在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学校体育 学生 素质教育 作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总趋势。学校体育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及提高学生素质的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就我国教育方针而言,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体育并不单独存在,而属于德、智、体、美、劳五育有机联系的整体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体育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也就是说,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人才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良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
1.有助于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
体育课对振奋民族精神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在“顽强拼搏为国争光”、“振兴中华”等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下我国体育健儿在世界体坛上洗百年民族屈辱,夺金牌,创记录,升国旗,奏国歌。为祖国赢得了威望和尊严,反映了祖国的强大和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学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培养高尚的思想意志品质和作风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体育运动项目中,有的要求快捷,有的要求耐久,有的动作复杂惊险,有的练习变化无穷,需要集体配合。这些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毅等思想品质以及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过程是体育与思想相结合的过程。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总的教育目的,即服从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的。既要看到体育的特殊性,又要看到体育与德育的统一性,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不仅锻炼身体而且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的共产主义品质。
体育作为一门综合学科融会贯通了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数学、营养学、运动生物力学、统计学、生物学等学科,也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学过程也是向学生传授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的过程,对提高青少年的知识素质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健康的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是学校体育最本质的功能。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中发展起来的。学生存在的某些不良心理现象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纠正。如:严密组织的集体对抗项目有利于参赛者勇敢进取、互助合作性格和意志的充分发展;在完成艰难惊险的动作中,学生的吃苦耐劳和果断顽强的心理品质可以得到磨练;在不断接受运动挫折和成功之后学生会逐渐养成自控能力,所以体育运动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促进心理健康。学生如何对待困难和挫折,如何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完成既定目标等在体育活动中都表现得及其生动和真实,这种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和及其反馈,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特征。所以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在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3.学校体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就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发现新事物、掌握新方法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并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育本身就是在创新和实践中发展的,没有创新和实践就没有体育的发展。体育的创新是十分丰富和十分生动的。球类比赛中,为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根据双方力量的对比,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扬长避短,夺取胜利,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并且这种创造既是在运动实践中进行的,又可以在运动实践中得到检验。另外体育中的形体美、动作美、节奏美、队形美、服饰美等强烈地感染和吸引着学生,体育中健与美的和谐统一陶冶着学生高尚的情操。通过体育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通过学校体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是行之有效的。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还具有强身健体、修心养性等功能,它以身体为基础形式,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学生都会经历顺利和挫折、成功和失败、欢乐和痛苦、优势和劣势、平等和差别、公平和偏袒、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可使学生学会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学会与人相处,从而提高他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体育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它既是社会现代化的组成部分和标志,也是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推动力。作为培养现代人才摇篮的学校来说,学校体育教育成了培养全面协调、完善发展现代人的重要手段。这是因为体育以它们固有的方式,鼓励个性的正当发展。因此,我们要从学校教育塑造人的任务和适应未来的需要去考虑学校体育的任务,即体育教育除了向学生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以及增强他们的体质外,还要把道德品质教育、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放在首位。
第四篇:浅析“三生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浅析“三生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浅析“三生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内容摘要:“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至关重要:1.生命教育促进学生生命和谐发展;2.生存教育解决学生安身立命问题;3.生活教育使学生磨砺成长;4.“三生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三生教育
素质教育 健康成长 和谐发展
“三生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学生为本,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体验,学到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三生教育”是一次教育上的变革,因为它是一个从理论的高度把传统教学中长期以来模糊地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观念,清晰地展现出来的过程。教育中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通过什么途径培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需要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个体。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三生教育”更具有人性和操作性。“三生教育”的目的说锝简单一点就是要培养有能力的人,但现实的矛盾是教育过分强调了知识的获得,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知识并不待等于能力,学生拥有知识并不等同于拥有能力,善于运用知识付诸实践的人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才有可能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也才是这个社会最需要的人。实施“三生教育”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实现家庭幸福和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基本途径。“三生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通过教学实践浅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生命教育促进学生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要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命教育是一个体验的过程。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学生的安全,活动少了,作业多了,他们忘记了生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学生生命个体的活力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过程。传统教学中,一味追求考试分数的“至高无上”,这是对生命个体的漠视。“缺少生活体验的过程,再鲜艳的花朵都会枯萎,再有活力的生命都会枯竭。”因此,实施“三生教育”,要进行体验教育,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生命知识,珍爱生命。例如:安全教育中,面对地震、火灾等逃生自救的演练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生命的可贵;对漠视生命而轻生的人,对犯罪而将被处决的人,可以通过家人或他人的感受,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深化学生对生命意义的认识。
二、生存教育解决学生安身立命问题。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问题。例如:让学生参与一系列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亲近大自然,亲近社会,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制作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中获得生活体验,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识,获得生存乐趣。
三、生活教育使学生磨砺成长。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通过生活教育,使学生认识生活的意义,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让学生理解生活是由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职业生活和公共生活等组成的复合体;帮助学生提高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爱心和感恩之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立足现实、着眼未来的生活追求;教育学生学会正确的生活比较和生活选择,理解生活真谛,能够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是“三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人的生命只有在生活中才能感悟到生命的价值,掌握生存的本领,才能提高生活的质量。正如陶行之所主张的:学生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生活,在生活中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四、“三生教育”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三生教育”的实施,对促进学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会有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例如,实施“三生教育”以来,通过开展以“让生命充满爱”为主题的演讲报告会和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拉近了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构建了一个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创造美好生活的大德育课堂。近年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一些阶段性的矛盾凸显,升学压力、就业压力各种供需矛盾突出,自然而然的在教育系统内表现出来,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驱使功利主义、眼前利益思想四处蔓延,教育这块净土也躁动不安!一哄而上。导致教育精神的缺失,教育传承品格的缺失,再上加教育方法的缺陷,培养人的目标和现实社会的碰撞,产生了只问结果,不问过程的畸形诉求。一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把一切都包容。无意间使得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心理负担、身体负担、经济负担都过重,大家都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实实在在抓应试教育。如何培养人、塑造人变成一句口号。“三生教育”的实施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遵循人的品格塑造和行为养成规律,按照规律来推进,使人从幼儿教育到大学教育,出现了在学生的心灵养卫、品格塑造上在幼儿园塑造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塑造幼儿这样一个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幼儿园教幼儿怎样当大学生、当科学家、当领袖等理想教育,所谓志存高远,在大学教学生怎么当幼儿,怎么打扫卫生、要讲究卫生、要尊敬师长、要尊敬父母、要富有爱心。古人说:“从小看大三岁看老,”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按照人的成长规律返本还原。“三生教育”使学生的品格教育、行为养成走到符合成长规律的道路上来,大的方面讲,就是使学生走到健康成长的轨道上来。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实施“三生教育”弥补了以往教学中之不足,素质教育变成了现实,在强调注重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强调注重了学习的过程,在强调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实施“三生教育”,使学生逐步养成了有条理地学习、生活、锻炼、娱乐的品格。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三生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之,“三生教育”使学生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提高了环境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以一个更加成熟、饱满的生命姿态走向生活,追求幸福生活,实现人生的意义。
参考文献:1.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
2.沈德立主编《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
3.黄济、劳凯生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
第五篇:谈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谈语文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中的作用
盐池县第一小学
曹秀宏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在实验稿的基础上进行了重新修订。修订版课标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是重视课外阅读,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这可以看出修订版课标关于课外阅读又增加了如下两项要求:
1、提高阅读品味。
2、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实现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担当阅读楷模,激发读书兴趣
语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学生的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要让学生爱读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好读书,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读书楷模。
在课堂上,学生最喜欢的语文教师可能就是能对讲述的内容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着儒雅的知识分子风度。这样的语文教师,能把教材研读通透,能对语文课内外知识运用自如。这样的语文课堂有着更多的丰富内涵。这一切,肯定得益于教师的饱览群书。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平时的阅读储备,教师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如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所言:“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长此以往,教师会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学生会模仿教师,借读书使自己也成为像老师这样气质高雅的人。
课余,一有空闲,教师还可以围绕读过的书,与学生畅谈感受和对人生社会的体悟,或围绕精彩情节,引导学生猜想故事的发展与结局;或将一段有趣的资料读给学生听,并告诉学生,这则资料是从某本书中看到的,同时告诉学生那是一本怎样的书,同学们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哪里找到这本书读一读。这些日常细节既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读书兴趣,也能使教师成长。就像美国《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老师说的:“一个老师对文学作品的期待、对阅读的渴望,以及进图书馆的次数,要比任何标准化测验更能检验一个老师的进步。”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些语文教师自己读书很少,文学素养也不高,语文课堂干巴无趣,就教材教课文,很难形成阅读楷模。长此以往,学生流失的将是人文价值、人文底蕴。
所以,教师的言行一定要让学生嗅到“书香”。榜样的作用是无限的,只有在教师长期的师范引领下,学生的读书兴趣才会愈来愈浓。
二、形成阅读伙伴,分享读书快乐
有这样一句俗语“无聊方饮酒,有情才读书”。对于爱书人来说,一卷在手,不吝于葡萄美酒、美味佳肴。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恨不得一口气读完。但对于还没有形成读书习惯的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来说,读书无疑是枯燥的,寂寞的。远没有游戏、玩具更具有吸引力。要让学生的阅读不是孤独的行为,应该提倡师生同读,生生同读,亲子阅读等群体读书行为。
让学生喜欢读的书,语文教师必须要提前阅读。虽然由于年龄关系,师生间所读书的种类会有所不同。但只有教师对学生阅读的书了如指掌,才能给学生更多的指导,才会和学生有更多的话题聊书,分享学生读书的快乐。
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每当读完一本书,总是想急于和周围的人分享读书的收获,探讨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同龄人更方便交流。如果班内同学都读过同样的书,则会有一个共同的交流点。所以语文教师不妨定期推荐并引导班内同学同读一本书。既能扩大阅读量,又能共同指导阅读方法。还可以写感受,低年级的孩子或者用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这也是带动阅读的重要途径。生活中有的“故事爸爸”“故事妈妈”买书时,经常同一本书买几本,一本书送给孩子,其余送给孩子最好的朋友,渐渐地,一个书友团队就形成了。
孩童时代的阅读经历往往构成一个人阅读生命的根基。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语文教师倡导亲子式阅读也是非常有效的阅读途径。有了家长的陪伴,会使孩子的阅读行为更持久,更有兴趣。
一个孩子看完一本书,如果他的老师、父母、同伴不失时机地和他聊这本书,对阅读兴趣的激发,将起到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作用。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成为或寻找学生的阅读伙伴。
三、搭建阅读平台,营造读书氛围
课外阅读的背景是广阔的,内容是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为了避免学生无所适从,语文教师可以尝试立足课文,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的课文为“经”,以优秀课外阅读为“纬”,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的阅读模式。为学生搭建阅读平台,营造阅读氛围,提高阅读效益。例如,低年级在学习了《丑小鸭》后,引导学生阅读拼音版《安徒生童话》,在学生充分阅读《安徒生童话》之后,再组织学生开《安徒生童话》班组读书会,让学生再次体会《丑小鸭》的“喜”,《大克劳斯和小克劳斯》的“怒”,《海的女儿》的“哀”,《拇指姑娘》的“乐”,使学生体验到课外阅读的无穷乐趣。
中年级在学习了名家经典散文后,可以引领学生阅读作家的其他散文名篇。如老舍、叶圣陶、季羡林等大师的作品,以此领略大家散文的美。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完《景阳冈》后,推荐阅读《水浒传》;学完《美猴王》《齐天大圣》等文章后,向学生推荐《西游记》;学完《鲁滨逊漂流记》后,推荐对比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原著和《蓝色的海豚》。这样做既充实了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扩大了阅读量,延伸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节选名著的主要内容,对原著有整体的理解,而不是支离破碎的感受。
语文教师也可以通过环境气氛来营造读书氛围。也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室里张贴“读书名言警句”“伟人介绍”,开辟“藏书角”“美文赏读”“走进经典”等栏目。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读书,更有氛围。
还可以通过阅读评价来搭建阅读平台,如在班里开展评选“童话大王”“读书小博士”“书香家庭”“诵读小高手”等称号的活动,促进阅读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推广阅读是语文教师的职责,只有积极发挥语文教师的引导作用,才能让校园里的每个人都成为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