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高校体育课运动函变参数的度量研究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对高校体育课运动函变参数的度量研究① 作者:张雷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13期
摘 要:体育课运动函变参数主要是指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本文通过对河南省5所高校76次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的测试、统计、分析,论证了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练习密度和运动量的合理安排标准。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练习密度运动量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5(a)-0253-01
第二篇:变参数McCallum规则对中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变参数McCallum规则对中国货币政策的适用性研究
作者:杨柳
来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3年第03期
一、引言
货币政策规则是中央银行预先设定并承诺的用于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的机制,包括目标规则和工具规则。诸多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时间的不一致,将会产生通胀偏差和稳定性偏差,因而应当利用货币政策规则来指导货币政策的操作。目前,货币政策的工具规则实际运用较多的主要是麦克勒姆(McCallum)规则和泰勒(Taylor)规则,这两种规则都能缓解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很大程度上存在对利率的行政管制,因此这些国家通常采用货币总量作为政策工具。McCallum规则是一种以基础货币为政策工具,以名义收入为目标变量的货币政策规则,该规则要求基础货币增长率对名义收入的实际值与目标值之间的缺口作出反应。
国内外不少学者对McCallum规则进行了扩展与修正,同时运用历史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以验证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是否遵循此规则,并考察其适用性。从实际情况来看,McCallum规则更加适合作为现阶段中国货币政策的指导机制。一方面,McCallum规则是以名义收入为目标的,而中国多年来的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稳定名义GDP,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另一方面,McCallum规则以基础货币为调节工具,与中国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致,如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等,都是直接作用于基础货币的。而Taylor规则以利率为工具,但利率在中国现阶段的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货币供给的调控作用非常有限。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中国的实际数据,专门针对McCallum规则展开研究。
第三篇: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关于体育课运动负荷问题的研究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着练习过程中,学生身体的生理机能一系列变化。课的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随着学生的机能能力的改善和提高,适当地增加运动负荷。运动负荷的增加是逐步的、适度的,增加过快、过猛,不仅不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损身体健康,甚至会导致产生意外的伤害事故。所以,科学地合理安排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和提高运动技术、技能,提高运动成绩,防止伤害事故,都具有重要意义,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课结束前,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体质的增强和训练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在教学开始阶段,如在学校每学期的开始几堂课,运动负荷适当小些,以后逐渐加大。具体安排一堂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时,要遵循合理的运动负荷原则的要求,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课的类型和要求来安排运动负荷。由于课的主要目标不同,安排运动负荷也不应一样。如在教材相同的情况下,复习课一般比新授课的运动负荷要安排大一些。
2、运动负荷应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运动水平。应根据学生年龄、性别、身体发展、运动水平、体质强弱等方安排运动负荷还应考虑其他有关的制度,其他体力活动的负担量及气候变化、练习场地和卫生情况等。
3、调节体育课运动负荷。教师不仅在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调节运动负荷。
新的体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体育课程教学沉闷的局面,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育课堂教学呈现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然而,在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如,新课程改革前的体育课过分关注学生的生理效应而忽视了心理效应,而今许多教师在上体育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而忽略了学生的生理效应,不重视运动负荷的适宜安排。其实,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体育课上就必须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所谓运动负荷,就是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刺激。按其对人体产生刺激的性质,我们又把运动负荷相应地分为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两方面。这种划分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便于我们了解、认识并研究运动负荷,而更重要的是便于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量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相当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中学生承受两种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量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正好相反,运动量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但不管采取哪种方式,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每节课中,将心率保持在120~140次/分的时间占到10分钟以上为佳,并以“中中结合”(即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的目的。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中小学生,合理安排有效的运动负荷是体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影响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2 运动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一次体育课练习的总时间或每个练习的间歇时间,在保证一定的合理强度和密度的同时,练习时间持续的长短直接关系着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一节课,学生长时间处于大强度的运动之中,那么,他们的运动负荷就偏大。练习密度
练习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内重复练习的次数,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练习密度是否合适较大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5 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三、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四、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负荷、适宜数量的教材。运动量大和运动量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平衡木或窄道、投掷、钻爬与强度较大的跑、跳跃、攀登、爬、滚翻等内容组合。教师要合理安排学生体育课的密度,尤其是学生的练习密度。确定任务时新教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且必须富有趣味性。
例如,一年级教师为了发展学生听信号调节运动的能力,培养其灵敏协调素质,在体育课的基本部分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体育游戏。其玩法是,教师站在一直径为3~3.5米的圆圈中心击鼓,学生分别站在圆圈的边线上,游戏共分三轮。第一轮是教师击鼓,学生听教师的信号沿逆时针方向绕边线快跑,约50秒,鼓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没找到“朋友”的学生立即退出游戏。第二轮变化为学生听信号双脚沿边线行进跳,第三轮则变跳跃为竞走。后二轮均为鼓声停止,学生迅速跑向圆内找“朋友”。学生跑、跳和竞走的时间和距离,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显然,此教师的教材安排是较合理的。
五、合理调节运动负荷.一般一节课的运动负荷模式有标准型、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前低后高型等模式。标准型指运动负荷由小到大逐渐上升到一定水平,持续一定时间后再逐渐下降。双峰型指一节课学生承受两种运动负荷较高的练习。前高后低型主要指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运动负荷较大,后半部分较小。前低后高型则与前高后低型正好相反,运动负荷由小变大,如课的前半部分为新授教材——投掷,后半部分为复习教材——连续立定跳远。任不管采取哪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的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
六、合理调节负荷节奏.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器械、气候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不管采用哪一种模式,运动负荷总的调节策略应是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如课的基本部分的前半部分是集中练习立定跳远,孩子初步掌握动作后,可结合快速奔跑加两次立定跳远约1.5分钟,后半部分就可安排运动强度较小的由走组成的平衡游戏。
七、灵活运用教法.由于体育课是以直接的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体育课时应精讲多练,应使学生的练习密度在课的总密度中占最大的比例(一般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在35%~55%较为适宜)。还应讲练结合。为了加大学生的运动负荷和练习密度,可多采用同时练习法、鱼贯练习法、循环练习法等方法。还可增加学生练习的次数,扩大其活动范围,增加障碍物,提高练习难度。反之,如学生的运动负荷已较大,则应通过缩短其练习的时间和距离,变同时练习为分组轮流练习或相互观摩,改变练习的内容,缩小活动的范围,减少障碍物等手段来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
在各个年级,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应尽量多地采用游戏的形式来组织体育课,但所选的体育游戏或游戏形式绝不仅是娱乐性的,而应是针对性强,为体育教学服务。由于低中年级学生对活动结果已变得十分关心,因此,在低中年级可多采用竞赛法,以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效果,还可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和集体责任感、荣誉感。组织措施也是影响学生运动负荷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使一切组织措施都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时间,合理组织和调动队伍,避免让学生过多排队等待和变换队形,竞赛性游戏应分组较多,以增加学生活动的机会和激发其参与意识,避免学生因等待时间太长而产生厌烦情绪和注意的分散。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应尽量避免采用让学生纯静止休息的方法,而应巧妙地把教师的讲解、示范、交代任务、评价、学生分组观摩等时间同时作为学生的休息时间。
八、充分利用场地、器械.事实上,每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各不相同,在体育场地上,有的学校还达不到正常标准,这就需要教师开动脑筋,最大限度地提高场地利用率,多采用分组活动和分散活动。如器械不够,则可采用分组轮换型或循环练习型等形式,以加大学生的练习密度。此外,安排运动负荷时还应考虑季节和气温因素。在炎热的夏季,可适当降低学生的运动负荷;而在寒冷的冬季,则应适当增加学生的练习密度(但运动强度仍不应太高)和运动负荷。
以上调节策略,教师在具体运用时一定要结合每节体育课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做到灵活机动,科学调节,以增强学生的体质,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第四篇:对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对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现代健康理念教育
诚然,体育课必须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如短跑、投掷、球类、体操、游泳、武术等运动技能,但更重要的却是切实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学生真正树立正确的现代健康理念,从内心感悟到体育课具有多种功能(教育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等)的美妙,并热爱上体育,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自觉主动地选择一种或几种自己喜爱的运动方式,坚持长期刻苦的锻炼,从而达到强身健体、愉悦身心的育人目的,造就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从根本上大幅度提升体育课的教育质量。
为此,我建议每次上体育课,教师都应安排3至5分钟时间,开展现代健康理念演讲教学活动。为了取得更佳的演讲效果,要求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联系实际,师生互动。或阐述健康理念,或介绍健身方法,或讲述健康故事,或诵读体育歌谣等等,形式允许多种多样,生动活泼,不拘一格。
这对教师的备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备专业理论、备体育技能、备教学过程、备教学方法,还要备演讲。演讲稿的撰写可以从网上找到丰富的素材,体育课教师之间多开展交流,汇编成册,逐年积累,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并不会太困难。演讲水平在多次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必定会使教师的口才和应变能力,产生质的飞跃;我院体育课的人文气息与内涵品味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必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赞许。
二、体育技能训练方式要求多样化
学生对某项运动技能的掌握,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遵从一般的科学认知规律。即从感知开始,经过反复多次实践,最后形成稳定熟练的运动技能。在体育课中为了顺利达成技能训练目标,教师必须精心地安排一系列教学环节,进行多种方式的训练,且环环相扣。我认为,至少应有以下几种训练方式:
⒈ 教师讲解示范与学生观摩(10分钟)
教师的讲解应做到简明清晰,突出重点;教师的示范要求动作准确规范。教师在讲解示范前,应把学生的队伍调动组织好,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看,学会在观摩中学习。
⒉ 体育骨干培养与学生观摩(5分钟)
教师宣布6至10名体育骨干出列,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新授动作学习训练示范,既是对他们的超前培养,又让其他大多数同学进一步作观摩学习,对技术动 作获得更加鲜明清晰的感性认识,加深理解和印象。
⒊ 全班学生合练(10分钟)
在教师的统一口令指挥下,全班学生按一定的队形编排进行合练。教师不停地巡视,及时发现与矫正学生的错误动作。体育骨干在合练中则能对其他学生起到样板与参照作用,同时自身的技术动作得到进一步强化与熟练。
⒋ 分小组训练(10分钟)
将5-10名学生划分为一个相对固定的训练小组,每个小组安排1-2名体育骨干担任组长,按教师指定的训练要求和地点进行分组训练。体育骨干相当于小老师,作为教师的得力助手,担负学生分组训练的技术指导。教师不停地到各组巡视、检查和督促,宏观地把握训练动态。这既调动了体育骨干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作用,培养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又缓解了因班级大、学生多教师一人常顾此失彼的突出矛盾。
⒌ 表演、竞赛与测试考核(10分钟)
为了检查学生运动技能训练的水平和学习质量,可以开展各小组之间的对抗赛、表演赛、计总成绩赛和达标测试考核。通过上述富有竞争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耳闻目睹全班同学的学习训练水平。看到自己的良好成绩,产生成就感;找出自己存在的差距,产生迎头赶上的紧迫感。培养学生四种意识:竞争意识、速度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努力鞭策自己,能以更加积极认真的态度,来对待今后体育课中的一切训练学习活动,取得更优良的成绩。这种永争第一的精神,是将来步入社会后取得事业成功的永恒动力,终生获益。测试考核成绩是评价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应记录成绩册上。
⒍ 训练小结(5分钟)
教师要对本次体育训练学习活动中的先进小组与好人好事大力表彰,对训练中出现的懒散、马虎、随意等不良现象,给予及时指正与恰当批评。指出与矫正学生普遍存在的错误动作;再次复习与重点强调动作要领及成功关键。
三、将技术动作要领口诀化、歌谣化
在影视剧《还珠格格》中,有一个小燕子学习舞剑的情节,开始练剑时,她总是忘记套路,丢三落四。后来,是紫薇帮她想了一个好办法:每套舞剑动作配上一首诗,边舞剑边吟诗,很快就把一套剑术动作练熟练了。她兴高采烈地称配诗为剑谱。
这个影视情节使我们深受启发。如果我们把本来枯燥无味又非常复杂难以记住的体育运动技术要领,编写成文字浅显、押韵上口、饶有趣味的顺口溜—— 体育歌谣,或者口诀之类,不就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吗?
比如说,教师在讲授了短跑理论与技术要领后,学生普遍反映难以记住。这时,教师要求学生诵读体育歌谣《短跑之歌》:
四百米内称短跑,摆幅要大频率快,鸣枪瞬间争起跑。
步伐摆臂要协调。蹬腿摆臂身前倾,临近终点冲刺跑,加速跑接途中跑。
挺胸甩肩要记牢。
在这首短短八句话的歌谣中,包含了许多信息:⑴什么叫短跑?(60米、100米、200米、400米统称短跑)⑵短跑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冲刺跑等四个阶段)⑶起跑动作的要领(蹬腿摆臂身前倾)⑷加速跑动作要领(两臂摆幅大、频率快)⑸如何冲刺?(挺胸或甩肩)。
在充分理解歌谣内涵的基础上,反复诵读几次,就很容易记忆。若记住了上面这首歌谣,也就基本记住了短跑的技术要领和关键,经过多次反复实践,短跑技术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应高度重视培养优秀体育骨干
高职体育课以实践为主,多在操场、球场等空间较广阔的运动场地进行;连续两节连堂,时间跨度长;学生人数多,活动时空大,时时处处都有可能发生安全问题,若仅凭教师孤身一人去调控,难度实在太大。
为此,我建议体育课教师采用孙悟空的分身术。即在一个教学班级中,通过运动测试、同学推荐、自愿报名等办法,选拔出6~10名体育运动水平较高、身体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热心为同学服务的学生,作为本班体育课学习骨干,担负体育运动训练学习小组长工作,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这一步工作第一次课后就应抓紧完成,并与辅导员、班主任通气,争取他们的大力支持。
体育教师对于这批体育骨干要重点培养、充分信任、大胆使用和倍加爱护。在训练学习活动中,要对他们提出更为严格的学习要求,使他们的运动技能比一般学生更精湛;要不断增强他们的工作责任感,教给他们工作方法;要多表扬多鼓励,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主观能动性。用好一批人,带动全班人。这样不但能较为圆满地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而且能把安全事故率降低到最小。
当体育骨干工作发生失误时,教师应主动多承担责任,并及时给予帮助和教育,使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个别工作能力差、不认真负责、同学意见多反映大又无改进的体育骨干,可作适当调整和更换,以免影响正常的训练活动。
五、精心设计教案,优化教学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提高高职体育课教育质量,首先,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育指导思想,明确高职体育教育目标:以体育运动和身体锻炼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现代健康理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德才兼备、体魄强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通过高职体育课教学的具体实施,确保顺利完成以下三大教育任务:⑴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⑵提高运动能力,养成体育锻炼习惯;⑶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自信心、自制力、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团结友爱、勇于奉献、拼搏进取、团队精神和开拓精神等)及道德素养。
细节决定成败。为了达成高职体育教育目标,教师在备课中须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认真撰写教案,为学生搭建好教学平台,使他们在上体育课时运动训练有较优越的场地设备条件,有较充足的时间,有适量的训练强度与密度。
第五篇:高校太极拳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高校太极拳公共体育课教学方法的研究
作者简介:崔健(1986-),男,黑龙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专项理论与方法。
李超凡(1990-),男,黑龙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
摘要:太极拳是一种柔和、缓慢的传统体育项目,太极拳运动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而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困难较大,柔和、缓慢的运动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健康教育和终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因此,本文总结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的兴趣等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1.前言
太极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太极拳的动作舒展大方、缓慢柔和、刚柔相济,是人们喜爱的健身运动,对健身养生有着特殊的功效。可以对人们的身心进行调节,使心情愉快、平静,同时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让人们能够健康长寿。正是因为太极拳有着神奇的养生功效,深受人们的喜欢,所以太极拳这门课程被列入了高等院校的教学大纲,甚至作为了必修学科。本文通过对高校太极拳教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并总结传统太极拳教学方法的不足,改进了太极拳的教学方法,使高等院校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也能对太极拳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学习太极拳兴趣的途径
2.1加强教学内容的讲解
讲授学习太极拳的目的意义,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太极拳的概念、特点与作用介绍给学生;向学生们讲解国内外太极拳运动的发展远景及开展的情况。当学生的兴趣与理想、目标一致时,他们才有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够促进学生不断深入的学习。学习兴趣的形成有赖于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学生掌握知识越多、越深,学习的兴趣就越浓厚。
2.2加大教学内容的拓展
在讲解动作要领、规格的同时,应结合用途,剖析其攻防的含义,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动作的内涵和本质,较快掌握动作技法,培养武术意识。学生知道了攻防含义也就了解了动作的用途,让他们知道太极拳不光是用来锻炼身体的,也有防身的作用。太极拳中的“四两拨千斤”在切磋武术的时候也是可以打败对方的,这样以来学生对太极拳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了。
2.3改善教学环境
教师应因地制宜,不要总在同一个教学地点进行教学,充分应用可利用资源进行教学。这样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好奇心倍增。有如:多媒体、录象、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参与,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感染力的特点,因而,通过计算机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教师很难示范清楚的技术环节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4营造课堂气氛
在枯燥乏味的太极拳课堂当中可以适当的加上小组对抗赛和游戏等活动,可以起到愉悦身心和调节情绪的作用。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能够保持心理平衡,促使学习情绪处于适度的兴奋状态。学生们会感到这是一个愉快和轻松的一门课程,营造一个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精神和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高太极拳课程质量有效的教学方法
3.1重心先高而后低
太极拳的步型较多而且要求重心较低,不能够有起伏感。学生的素质水平不同,下肢力量不够,反而会使动作改变,使学习动作无形增加了困难。为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升高重心、不改变步型的情况下进行练习。学生感觉下肢有力量,能够专心进行练习动作,从中体会太极拳动作及其它方面的技术技巧。当学生掌握了动作之后,教师再以标准的姿势进行示范,强调压低重心,步伐到位,虚实分明,从而达到太极拳运动对重心平衡的要求。
3.2速度先快而后慢
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就是速度匀速较慢。在太极拳教学中,教学课程时间紧是学习的一大弊端,所以要想在短时间内充分的掌握就要采取先快后慢的教学安排。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且克服了急躁的情绪。当把全套动作教完后,再根据太极拳运动的特点,做全套示范,带领学生减慢速度,反复练习,达到融会贯通。
3.3讲解和示范
要有针对性的讲解练习太极拳的重要性,使学生了解太极拳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它既有精湛独特的技艺,又蕴含着极为深刻的哲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通过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及运动层面多方面进行教育,启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教师在领练中,由于动作路线和位置的变换,教师要随时变换位置,站到学生视野最佳方位,不但要有正确的方位提供给学生以便于学生模仿练习,还应该适当的变换示范方法,如镜面示范、侧面示范、背面示范和分解示范,使学生弄清动作的方向、路线、和上、下肢的配合,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教师的正确示范跟合理的示范位置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太极拳的状态。
3.4念动训练法在太极拳教学中的运用
遗忘会诱发不良的心理状态,学生易失去学习信心,导致对太极拳兴趣日趋淡薄。念动训练是巩固记忆的有效方法,因为默练是通过大脑的意念活动,来强化太极拳在大脑皮层神经系统中的痕迹,以达到巩固记忆的作用。经常组织学生把学过的动作名称、套路在脑海中形成“表象”,做到身心并练,使学生较快地掌握太极拳。
3.5拳谚在太极拳教学中灵活的运用
武术中有许多谚语,揭示了这项运动的基本要素和规律。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日练一日功,一日不练十日空”等。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运用谚语,为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指出明确目标。总之,在太极拳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途径,不仅提升了太极拳教学的质量,而且使学生充分的了解了太极拳文化的精髓及其动作套路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尽快地掌握太极拳的动作要领及运用有很大的帮助。
3.6加强学生记忆动作的能力
在分析了太极拳技术特征及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对太极拳运动特有的运动特征的认识,结合强化太极拳学习的多种方法,以标准的动作姿势规范,掌握太极拳心静体松,腰为轴,运动缓慢均匀等技术特点,通过对动作招式进行联想、体会攻防含义、归纳动作要领、通过竞赛表演、配乐听音等方法加强学生对太极拳动作记忆的学习能力。
4.结论
4.1教学过程中在关注学生体制健康的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积极融入到课堂当中,把学习太极拳当作是自己的兴趣所在,而不仅仅是应付学习。
4.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因材施教,因学生自身素质的不同建立不同的评价标准。
4.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创新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言语表达以及合理的示范可以使学生加深学习的兴趣。(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