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省属高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时间:2019-05-12 13:0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省属高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省属高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湖北省省属高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省属高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科研方法,对湖北省7所省属高校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为湖北省相关政府部门制定相关阳光体育运动的政策措施提供帮助,为其他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 现状 对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14-03阳光体育运动,是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的,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简称。[1] 湖北省是高教大省,大学生数量众多,从近些年的体质健康标准调研上所反映出的结果是学生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在这一关键时期,中央有关部门号召全体学校体育工作者积极投身“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校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必要时间和体育锻炼方式的多样性。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体育活动如何展开,如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阳光体育运动”,如何协调大学生学习文化课和体育锻炼时间相对不足的矛盾,如何解决部分高校体育发展相对滞后,体育设施投入不足,体育教师地位不高,“阳光体育运动”流于形式的诸多现实问题,就成为本课题需要探索和解决的主要任务。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武汉纺织大学、湖北美术学院、湖北工业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工业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武汉工程大学7所省属高校1800名在校大学生和27位体育教师以及30位非体育专业教师。其中,男生1023名,女生777名。一年级430名,占23.89%;二年级582名,占32.33%;三年级413名,占22.94%;四年级222名,占12.33%;研究生153名,占8.5%。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颁发的有关“阳光体育运动”的文件。在期刊杂志和网络平台上搜索有关资料文献上百篇,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自2010年5月份共发放学生调查问卷2000份,回收1827份(男1023份,女生777份),回收率91.4%,其中有效问卷1732份,有效率为94.8%。教师问卷发放28份,回收27份,回收率96%,有效问卷27份,有效率100%。

(3)访问调查法。在问卷设计的过程中,通过专门座谈、电话等方式征求了3名体育界专家(正高职称)的意见。访问了湖北省省属高校27名体育教师和30位理工类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详细了解各校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相关问题。

(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所获得的各项数据运用统计软件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

二、现状调查与分析

1.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现状分析

7所高校先后举行了阳光体育活动启动仪式并制定了实施方案,要求学生管理人员、体育教师和学生会干部协同实施。活动时间主要为每周体育课和下午课外活动。活动内容为啦啦操、阳光长跑、篮球、足球、网球及跳绳、拔河等。组织形式为体育课部、学生会和学校团委举办的单项比赛、小型运动会。学生在阳光体育活动中,思想意识、参与态度、效果不尽相同。调查发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周平均锻炼时间约为两天,每天锻炼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学生最多,占总人数的46%;每周锻炼4小时的学生排在第二位,占总数的37%;每周锻炼4~5天或周锻炼时间6小时左右的占14%;而每周锻炼9小时以

上的学生人数最少,只占总体样本的2%(见表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要求: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高等学校要加强体育课程管理,把课外体育活动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2]数据还表明,女生大多一周锻炼4小时以内的人数竟占到总数的84%,而锻炼时间每周多于6小时的人数中,男生竟占到90%,是女生的9倍之多,男女生锻炼的时间相差悬殊。大

一、大二学生因为有体育课,所以每周体育锻炼时间有一定保证。大

三、大四学生呈现两极分化,酷爱锻炼的学生甚至每周锻炼时间达到10小时,而有些学生,特别是女生,甚至每周锻炼时间不到1小时。

2.湖北省省属高校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活动动机情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在所有动机中排在第一位的依然是“增强体质”,在所查阅的大量期刊杂志上对这一因素的调查很多,其结果也是大相径庭。这表明湖北省乃至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健身观念已得到显著提升。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调节情绪”上升到第三位,所占比例达到11.8%,也充分说明当代大学生自我调整的能力大幅提高,也充分证明体育运动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有效手段之一。在交际交往中,体育运动的媒质作用也体现出来,是排在互联网之后的有效交流工具,尤其对处在同一所高校中的学生而言。提高体育技能水平的主要项目依次是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网球、排球、体育舞蹈,足球和排球的传统地位受到挑战。而很多同学则希望开设更多的体育选修课或者体育俱乐部,这其中呼声较高的是攀岩、瑜伽、自行车,甚至是高尔夫。各个高校体育教师大多数认为,完全有必要开设一些新颖的项目,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完善体育院系自身的发展壮大。而为了体育考试顺利通过的学生也达到总人数的18.5%,这表明高校在制定政策时,过于看重体育成绩的达标率,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依然停留在是否及格这一行为约束上。有些高校的领导层对体育的认识相对浅显,甚至认为体育课谁都能带,这一说法也极大地打击了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工作情绪。学校主管领导在制定政策时,对体育达标没有强制性,学生达不到最低标准也没有任何损失,学生的主观积极性没有得到释放。

通过表3可以看出,对“阳光体育工程”影响程度相对较大的是课业负担重、场馆设施建设不到位、场地设施开放不够、没有指导老师。课业负担重主要体现在有些院校一味强调文化课的重要性,尤其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把英语成绩放在首位而忽视其他学科,而作为参加阳光体育运动则认为是耽误学生学习时间,没有把体育运动看成是学生大学生活的情绪调节器、交际交往媒介、休息放松的积极手段。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已经得到合理改善。武汉市很多高校在东湖高新和江夏区建设了规模较大的新校区,在调查中发现平均每所高校的新校区规模都在700亩以上,在新校区都建设了标准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甚至有室内游泳池和室内羽毛球场等基础设施。但新校区身处郊区,在校学生人数都在万人以上,一到体育活动时间,活动面积并不宽裕。指导教师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在这7所高校中都有对体育老师不重视的客观事实存在。有些院校的领导甚至认为体育课就是带学生玩,没有意识到“健康的体魄孕育健康的灵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其次在具体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细节上,存在团委、学工、体育等各部门协调不清各自的职责。各自为政居多,联合较少,甚至发生学生耽误上体育课时间去提前准备二级学院自己举办的各种体育赛事。4.高校教师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认识的情况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各专业老师从思想上已经认识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认识到现阶段学生体质下降的严峻现实和改善体质健康的迫切性;体育老师对这种认识更加深刻,58%的认为非常必要,30%认为有必要,也就是说近八成的体育教师是支持阳光体育运动的,说明体育教师是执行并宣传这一活动的主力军和主要执行者。随着高校的扩招,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大幅提高,而不少高校对体育教师的人数编制又有严格限制,导致很多高校近年来学生人数翻番,而教师人数只增加4~7人。体育教师上完专业课后已是筋疲力尽,再加上课外辅导“阳光体育运动”,其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把学校的行政人员,比如各院系辅导员都积极调动起来,和体育部老师积极配合,互相协调,那么“阳光体育运动”才能落到实处。非体育专业老师中,文科老师和理科老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程度持平,但仍然有一成的老师认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必要,甚至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很可能落不到实处,只是昙花一现罢了。对此各部门,特别是学校领导层应加以详细说明,消除个别老师的疑虑,同时更要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督促,把阳光体育运动长期的进行下去,以防虎头蛇尾。

三、结论与建议

1.结 论

阳光体育运动在湖北省省属高校中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各高校都能把每天锻炼一小时以及终生体育的思想传递宣传给在校大学生。但这种宣传是自上而下以文件或命令的形式传递给学生甚至是体育教师的,致使部分学生只听不实践,所以每天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学生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活动形式上各学校基本类似,除了体育课,便是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因为受到学生自身课业负担和学校体育场馆不足或不配套等因素影响,学生活动的质量不高。女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意愿远低于男生,这个原因有生理上的、心理上的,也有客观条件的限制。女生喜欢的项目多年来一直是健美操、乒乓球等,一旦所喜欢的项目名额被占满,她们一般不会再培养新的兴趣,而是放弃课外体育锻炼。学校体育工作者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因素给予很高的认同和期望,并希望通过“阳光体育运动”把全民体育的意识深入当代大学生的心中。

2.建 议

(1)必须提高领导层的认识,使之站在“提高民族素质”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阳光体育工程”的核心价值,以提高对“阳光体育工程”组织、运行的管理。[1] 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学校网站等宣传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及其效能和作用的认识,使其感受到参加体育活动能给他们带来身体健康和精神活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阳光体育活动。

(2)针对现有场地和器材不足的问题,最快的方法是提高场地的利用率,比如有些学校把室内篮球馆改造成临时性的乒乓球馆或羽毛球馆,增加学生活动人数。而有些场馆在晚间和周末时应该免费向本校学生开放,既然学校图书馆只要办了图书证就可以自由进出,那么大学校园各种室内场馆或室外网球场等也可以让办证的本校学生在余暇时间自由出入。这样那些因为经济拮据却十分爱好体育活动的学生可以迅速投入到“阳光体育活动”中来。

(3)建国初,毛主席就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口号,而且一再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构成体系,而事实上高校体育课的地位一直不高。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生活还不够富裕,作为高校工作的重点依旧放在理工和一些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上,体育课的发展滞后,学校管理层以及一些教师看重的主要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和一些国家级项目或实验室,对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只要有体育课上就行,至于在高校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不太关心了。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学生身体素质不升反降、青年人身高被日本超过的根本原因。要从思想上彻底觉悟——没有好的身体何来建设强大的祖国,这就需要高校体育工作者不计个人得失,没有报酬和奖金不重要,重要的是体育老师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基层实施者之一,更要讲付出。而作为学校管理层也应制定更加详细的实施细则,最好把任务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有责可依,有功可奖,这样实施2~3年,再总结一些好的奖惩制度,我想“阳光体育运动”一定会蓬勃发展起来的。

参考文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意见,2007.4.292 刘海元、袁国英.关于开展阳光体育运动若干问题的探讨[J].体育学刊,2007(8)李善华、付怡虹.构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励机制[J].体育科技,2007(3)吕云龙.河南省大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现状的调查分析[J].搏击(武术科学),2009(3)5 刘海元.深入推进阳光体育运动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J].体育教学,2008(5)刘大海.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改革实践与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刘传安.系统科学视角下的阳光体育运动体系[C].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7罗振宇.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1):44~45左新荣.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与体育消费结构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

第二篇: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现状及对策

摘 要: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为了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所开展的一项体育实践活动,但是我国许多小学实行阳光体育运动的成果不尽人意。本文通过阐述我国现阶段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情况,分析其中的问题,并针对如何保证阳光体育运动在小学有序地开展提供对策。

关键词: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现状;对策

为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培养其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我国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于2006年下发了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但是从近几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调查数据来看,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小学生的身体状况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这也表明阳光体育运动在实际推行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使得其落实结果与该政策的目的之间存在着偏差,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从问题入手,分析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使阳光体育运动真正发挥强身健体的功能。

一、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现状

所谓阳光体育运动就是阳光下的体育运动,即让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来到阳光下进行体育锻炼,并在锻炼中感受自然的气息,缓解精神压力。从2006年我国开始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后,我国许多小学纷纷响应号召,通过张贴宣传单、出板报的形式在小学生中渗透阳光体育运动的精神;同时一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阳光体育运动课时,并增加了一些运动器材,以保证学生能够开展相应的体育锻炼,但是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逐渐推行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体育运动课时不足,且运动时间的伸缩性很大,虽然有的学校贯彻教育部精神,为小学生设置了一定的阳光体育运动课时,但是与其他文化课相比,该课时的比重仍然偏低,无法满足学生室外锻炼的需求,同时一些学校课时设置的伸缩性很大,缺乏固定的体育时间,导致一些课时名义上是阳光体育运动课,但实际上仍然是文化课程;其次,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不齐全,体育锻炼的基础设施包括体育场地和运动器材,我国一些小学由于校园面积的限制,供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空间十分有限,严重限制了学生在阳光下运动的热情;另一方面我国有些小学,尤其是农村的一些小学,体育运动器材非常简陋,不但不能满足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样化需求,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最后,缺少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文化环境是学校、教师、学生共同营造的一种体育氛围,但是我国目前许多小学中,学校缺乏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教师一味地强调学习文化知识,学生在重重压力下只得收起“玩心”,埋头学习,这样的学校氛围,严重阻碍了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

二、如何在小学有序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在小学推行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它需要学校的建设、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配合,三者中任何一环断裂,都会阻碍该运动的推行。

1.学校方面

学校是实行阳光体育运动的主导者,只有学校重视起来了,教师和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其中,而学校要想有效地落实该运动要做的很多:其一,设置专门的阳光体育课时,该课时总量要达到一定的标准,保证体育课时和文化课时之间的比重相协调,同时在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的时候,学校要进行灵活的调课,以保证体育课时的总量;其二,尽量完善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即学校要尽量扩大操场面积,让小学生能在广阔的空间里尽情地享受阳光体育的乐趣,同时学校应该购置符合小学生体育锻炼强度的体育器材,在满足学生运动多样性需求的同时,也要保证器材的安全。

2.教师方面

小学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对阳光体育的态度是敷衍,甚至是反感的,那么学生则会对该运动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而教师的态度如果是积极的、鼓励的,那么学生参与阳光体育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涨。在小学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行过程中,教师是传达体育精神的渠道,因此,一方面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小学生能够通过正确的途径开展体育锻炼,避免锻炼中受伤,另一方面其他科目的教师也应该向学生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好处,鼓励学生走出教室,到阳光下进行运动,让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3.学生方面

学生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体,只有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才能真正地发挥阳光体育运动“达标争优、强健体魄”的作用,因此,小学生应该充分释放其爱玩的天性,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尽情地享受阳光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同时学生还要树立安全意识,锻炼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切勿盲目地用蛮力,以免造成身体伤害。

三、结论

终身体育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只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承载强大的头脑,因此,我国的素质教育要从小学抓起,要用体育精神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小学生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树立“文化培养思维,运动强健体魄”的意识,并享受体育运动为身心带来的愉悦感。

参考文献:

[1]李猛.菏泽市农村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34:97+99.[2]王清池.宁津县城乡小学阳光体育开展现状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5,23:61+76.(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薛埠中心小学)

第三篇: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

王晓礽

摘 要: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本文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指出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为适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必然要随之发生变化。因为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与社会的稳定。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全社会人力资源的配置都面临新的形势和发展机遇的今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究竟如何?笔者认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量还是供不应求,大学生要找个工作并不难,但要找到预期的工作很难。同时,由于区域性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才结构不合理,人才流向不均衡,导致行业间供求矛盾比较突出,既存在人满为患的问题,又存在人才短缺的状况。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高校毕业生人数也不断攀升。200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07万,到2006年就增至413万,增幅高达28%,但就业率却由82%降至为71.9%。据 统 计 数 字 显 示,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由2008年的532万人增至610万人。除去10%考研、考博、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学生,再加上上一年待就业的 70万至80万人,2009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将近700万。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由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完成从天之骄子向普通就业者的转变,而这个转变非常不易。而去年全球性的经济震荡,又使国内发展速度减缓,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目前,如何找到一条既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就业之路,如何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实乃当务之急。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并不仅仅是由扩招、人才过剩所致。笔者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出现,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第一,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突出表现在:一是我国已由计划经济转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配置的基础。高校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深刻变化,这些都预示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还将面临很大的困难。二是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大众化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相比较,不仅是量的变化,也是质的变化,有许多新的规律和特点,需要深入地分析研究,不断探索改革。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总量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也不可能把就业率和就业层次作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衡量标准。而现在随着经济体制的变革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业率必然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明确了这个标准,就明确了当前就业问题不仅事关高等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而是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狭隘。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不断扩大,在人才引进上要求十分苛刻,这是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又一原因。首先,用人“高消费”,追求高学历。中专生可以做的宁可要专科生,专科生可以做的宁可要本科生,本科生可以做的要觅研究生。这就造成学历层次低的中专生和专科生就业困难程度加大。其次,竞购名牌产品,不屑大众产品。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对一般的普通高等学校的毕业生不屑一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可达90%以上,而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达到20%到 30%。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品牌的价值不同。再次,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储备意识。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最缺乏的是实践经验,需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方能施展其才华。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造成了应届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第三,毕业生素质有所欠缺。一是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我国的就业体制已从“统包统分”向“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双向选择”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但很多毕业生仍不能适应这一趋势,贪“高”工资高、待遇高)求“好”区域好、环境好、岗位好),使毕业生就业难与不少单位要不到毕业生的现象同时存在。二是毕业生团队、职业、责任、行为、品格等意识不强。现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不思上进,认为大学就是“混”个毕业文凭,以致在应聘时因无真才实学而不被用人单位认可。三是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差。绝大部分企业提到,现代企业更注重应聘者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现在市场竞争激烈,企业急需一批可以很快派上用场的人才,这既可以节约培训时间,还可以节省培训费用。然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工作经验,上手慢。浙江理工大学的社会实践小分队针对500 名杭州高校大三 学 生 开 展 的 一 份 调 查 显 示,37.9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工作经验是困扰大学生就业的首要因素,占各个选项之最。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1.加强宏观调控,完善人才市场机制。首先,有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从招生源头上加强宏观调控力度,每年招生计划的审批,应从总量上考虑各专业、各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情况作出科学的预测,根据就业率情况作出适当的调整。对于需求前景一般、就业率普遍低的专业应停止招生,只有从招生源头上着手,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难的矛盾。其次,应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要建立多元化的就业制度,放宽人事和户籍管理政策,加大毕业生自由择业空间,建立统一、开放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提供完整的供求信息,实行网络化管理,打通供求双方择业和择人的渠道,使双方距离缩短、环节减少、手续简化,达到择人择业便捷高效。

2.建立信息网络,全面收集就业信息。信息对于就业指导工作极为重要。对此,高等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应注意通过报刊、网络收集信息,主动与当地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了解就业的方针、政策、人才需求情况及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意利用多种渠道,开展调查研究,将各种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归纳、整理,为学校决策提供建议,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做出相应指导。

3.加大思想教育力度。目前毕业生在就业观念上存在着区域偏好明显、过于注重个人发展等几方面的问题,忽视了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因此,要加大对大学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力度。首先,要对他们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克服功利思想。其次,要对他们进行择业观教育,把思想教育和整个素质教育结合起来,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当今社会发展趋势出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强化他们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消除可能出现的择业偏差。

4.加大社会实践力度,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大学生在毕业之前很少有实际锻炼的机会,从而形成了自身技能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差距。有关政府部门应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岗位培训和专业实践,引导其提高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学校也应针对这一问题,加大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力度,为大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使之培养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深入了解社会。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前往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到一些部门、企业,为他们学以致用地解决这些部门存在的若干问题提供帮助。这样不仅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同时还培养了他们的创业实干精神。

总之,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源,其合理有效配置,不仅对国家、对高校还是对毕业生个人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想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那就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个人各方面的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2〕 涂思义.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3〕 刘明鞠.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3(5).

第四篇: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分析

对农村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建议(转载)

罗田县骆驼坳镇中心学校

唐东曙

张锦平

(438616 罗田县骆驼坳镇北街54号

0713-5773188)

【摘要】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农村学校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了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访问、资料收集、网络交流等方式方法,探讨了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条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建章立制确保落实到位、把握主渠道推进改革创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建立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加强安全卫生管理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学生素质

对策建议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近几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努力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群众体育氛围。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以后,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我县教育、体育和共青团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各方联手,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的号召,掀起了全县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县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10月起,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得到了广泛开展,学校把“帮助学生走向幸福和成功”作为教育追求,使一度沉闷的校园变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在60分钟的七彩阳光中,学生尽情地投入到充分的健身活动中去,将“健康第一”落到了实处,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育人局面。但是由于农

村中小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开展这项运动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制约与局限,部分校长、教师、家长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少数学校没有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实施机构;二是虽成立了机构但没有覆行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合力;三是组织领导中存在前后不一致,内外不一致现象。

3、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少数学校还没有摸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存在被动应付现象,部分学校虽有较好的运行机制,但是没有长期坚持运行,部分学校的运行机制受其它因素干扰多,随意性较大。

4、活动实施有待进一步创新。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以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完全代替的阳光体育活动;二是完全脱离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这一阵地和平台,另搞一套;三是有的学校阳光体育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学校的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学生疲于应付;四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方式方法、活动组织、活动内容等因循守旧,缺乏开拓与创新精神。

5、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落实。一是主管部门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缺乏过程性评价;三是没有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实施情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育中考、教育视导检查等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6、条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缺乏专门化的体育教师,制约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二是必要的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三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等设施没有或是不达标,制约了运动的广泛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体质下降,耐力、协调力、吃苦精神明显下降,缺乏主动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愿意;二是由于家长、教师的较高期望,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无形中导致学生压缩参加阳光运动的时间,少参加或是不参加锻炼;三是由于宣传发动不够,或是活动组织不到位,或是参与面不广泛,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学校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上级对学校的考核和衡量标准,体育所占的比例不算大,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采取应付态度;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仍制约着学校,基于这个指导思想,在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环境,许多学校认为没有就算了。其次是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除中心小学外,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学生活动的场所,体育设施欠缺,学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再就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担心学生的安全,教师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时,都选择一些危险性小、强度不大的体育项目。

3、教师方面的原因:由于部分教师受应付教育思维的影响,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局限性,以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加之青少年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会使学生变得更加不好管理,所以在有意与无意中限制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4、家长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对阳光运动的认识与理解不够,认为学生在校内就是上好课,少玩多学习,考个好分数,至于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那是花费学生学习时间的事,可参加可不参加,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社会方面的原因:当前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好差的量化指标,主要还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数,至于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如何,效果怎样,社会上不太关心也不会关心。

三、对提高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效果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1、要认真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文件,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要真正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作为建设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学校教育一项长期使命和任务,必须一以贯之,而不是跟风,不是仅仅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2、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

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本质和质量观。教育是造就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不仅总是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忽视了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从这个角度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

3、重视阳光体育,发挥阳光体育的育人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质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教育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构建运行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指导各校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学校要按照“教育引导与养成习惯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活动与安全相结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与中考体育考试相结合”等五个结合的原则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努力做到100%学校开展这项活动,100%学生参与这项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主管校长分管,成员由班主任、体育教师、校医组成,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任务和职责,领导和组织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实行管理责任制,通过“五负责”确保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安全、有序、高效地进行,即:一是领导负责,组织、指挥晨间锻炼和大课间活动的全过程,校长、行政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体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二是体育老师负责,对于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活动器材的准备及活动锻炼的指导的负责;三是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按时、按要求参与活动锻炼,正确引导并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指导学生活动(班主任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表现纳入学期班

主任工作考核中);四是副班主任负责,配合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活动锻炼,加强安全监管;五是大队部负责,对全校各班级参加活动锻炼的表现、进出的纪律及安全进行督查,结合学校的“五好”竞赛负责组织评比。

(三)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要特别注意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此带动更多的班级和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用眼、科学营养等科普知识,为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四)建章立制,明确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学校要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安排、作息制度、管理制度做了一些调整,更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更有利活动的开展。学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构建阳光体育工程完备的体制放在首位,以制度来切实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加强管理,将各项有针对的措施落实到位。

完善制度,抓好落实,保障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学校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逐步逐项落实,学校领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对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并与年终考评挂钩。体育场地器材由总务处、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定期维护,预防学生在锻炼中由于器材问题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建议各班鼓励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件提供必要保证。

将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与中考体育考试相结合,要求学生努力掌握2项体育技能,把学生平时体育锻炼情况以一定比例(8—10分)计入中考体育考试总分,激励学生主动锻炼身体,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五)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渠道,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改革和创新

1、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是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主渠道。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

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配置和编排上,从学科特征出发,遵循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学生对阳光体育的求知求学需求,注重教学安排的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体能的三者有机结合,在小学、初中阶段以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型课程为主。学校并可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选择和安排一些农业生产劳动、民族传统娱乐活动、学校特色活动、新兴时尚活动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

2、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把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活动、生产生活劳动进行有机结合。

学校在继续执行国家关于每周2--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每周2节体育活动课。体育教研组要积极认真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方案,实行“合班分组选项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一到两项锻炼技能。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科学健身理念”的培养,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体育教师进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对参与课外活动辅导的体育教师按相应时间计算其工作量,确保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各学校要不断改革创新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实行课内与课外结合,并向家庭、社区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六)因地制宜的选择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除了以体育课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些主要载体外,还要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譬如,可以计划在每学年第一学期举办秋季田径运动会、校园健身操比赛、跳长绳比赛、冬季三项比赛;第二学期举行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拔河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跳绳比赛等。利用这些大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激发他们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研组、各班以及学生会文体部要制定出切实活动计划,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安排,月月有比赛”,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各校可以在原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毽绳等常规项目比赛基础上,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特点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把“冬季三项”、立定跳远、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列入体育竞赛项目,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进一步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

(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

1、保证活动开展时间:各学校要科学安排学校的作息时间,要确保学生每天有锻炼的一小时,这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常抓不懈的重要方面。

在保证锻炼时间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好活动时间。在制订与安排中小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时,一方面严格控制学校总体文化教学课程时间的总量,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要求中小学校视学生生活和学习作息时间的实际情况,适当推迟学生早上到校时间和提前晚自习下课时间。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开足、开齐体育课,实行“3课2操2活动”,各个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时,每天安排广播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

2、增加活动经费投入: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根据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活动经费投入,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3、调配体育师资力量:各学校要在配齐专业、专职的体育教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选聘必要的兼职体育教师队伍。

4、完善配套体育设施:各学校要增加投入,配套、完善必要的阳光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以满足需要。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发一些适合农村实际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广泛的活动资源了。

(八)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

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要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为基本组织目标,活动以班级(学校)为基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规则等可结合实际予以创新发展。各学校除了选派学生代表参加市、县级的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键、健身操、集体奔跑等竞赛项目外的任务外,重点还是要是立足校园、扎根班级组织开展相应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并且根据学校的传统特色和学生健身需求,依靠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模式,拓展武术、棋牌、台球、拉拉队等各种小型多样、简便灵活的体育健身活动。实现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

(九)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对阳光体育运动实行的科学指导

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后,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新学期全面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要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监测,检查监测指标要涵盖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疾病等指标。通过全面实

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监测,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各学校根据当前学生身体力量、爆发力、耐力素质指标下降和疾病发生发展的世纪状况,要有针对性地在课内、课外体育活动中采取一些加强性、针对性的训练。学校做好“阳光体育运动”记录,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科学指导,切实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

变“软要求”为“硬指标”,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及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健康第一”落实不力的症结之一是对学校及教师体育工作的管理缺乏刚性,导致学校体育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导致学校在学生健身问题上“偷工减料”。为此,在学校目标管理中,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重要指标,在教师评价中把学生体质健康和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增强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纲性,引导学校、教师把关注学生健康这一“冰点”变成“热点”。

(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安全卫生管理

1、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在活动中发生了伤害事故,就违背了体育锻炼的宗旨,因此在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安全。

一是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查运动场地和跑道是否平整无坚硬杂物、沙坑沙质是否符合标准,有无杂物、单双杠、组合器械是否牢固等;

二是要教育学生遵守运动安全的卫生要求,加强自我安全保护,锻炼时要穿运动鞋,服装一般要求宽松适合,禁止将胸花、别针、小刀等尖锐锋利物品放在衣服口袋里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三是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人体各器官机能都有一定的生理惰性,而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克服人体机能活动上的惰性,协调各器官系统的工作,为参加剧烈运动做好准备;另外,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会使人体体温略为升高,肌肉和肌腱的粘滞性减少,弹性和伸展性增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当活动结束时,应组织学生做好整理运动,这可使人体恢复平静,消除疲劳,使紧张的人体机能放松,尽快适应下一阶段学习的需要。

2、要做好运动锻炼期间的医务监督防护。

医务监督是指用生理卫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身体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锻炼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造成的危害,通过自我检查,了解对锻炼内容和运动量的适应情况,为今后的体育锻炼提供依据。

评论 | 2 0

2012-04-21 19:00水哥阿童木 | 一级

【摘要】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农村学校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掀起了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本文从农村中小学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访问、资料收集、网络交流等方式方法,探讨了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中在思想认识、组织领导、运行机制、活动实施、效果评价、条件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学校、教师、家长、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健全机制、加强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建章立制确保落实到位、把握主渠道推进改革创新、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建立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加强安全卫生管理等十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阳光体育运动

学生素质

对策建议

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近几年来,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努力构建生动活泼的校园群众体育氛围。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下发以后,2007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又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启动了“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我县教育、体育和共青团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实行各方联手,上下联动,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响应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的号召,掀起了全县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热潮,促进学校形成浓郁的校园体育锻炼氛围和全员参与的群众性体育锻炼风气,让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县学校阳光体育运动于2007年10月起,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得到了广泛开展,学校把“帮助学生走向幸福和成功”作为教育追求,使一度沉闷的校园变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在60分钟的七彩阳光中,学生尽情地投入到充分的健身活动中去,将“健康第一”落到了实处,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育人局面。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开展这项运动的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

题:

1、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固有思维模式的制约与局限,部分校长、教师、家长对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有待进一步提高。

2、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少数学校没有成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领导实施机构;二是虽成立了机构但没有覆行职责,分工不明确,缺乏合力;三是组织领导中存在前后不一致,内外不一致现象。

3、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少数学校还没有摸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阳光体育运动运行机制,存在被动应付现象,部分学校虽有较好的运行机制,但是没有长期坚持运行,部分学校的运行机制受其它因素干扰多,随意性较大。

4、活动实施有待进一步创新。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一是以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完全代替的阳光体育活动;二是完全脱离学校体育课堂教学这一阵地和平台,另搞一套;三是有的学校阳光体育时间得不到保证,有的学校的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学生疲于应付;四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方式方法、活动组织、活动内容等因循守旧,缺乏开拓与创新精神。

5、效果评价有待进一步落实。一是主管部门对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缺乏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二是各学校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效果缺乏过程性评价;三是没有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实施情况与学生体质健康检测、体育中考、教育视导检查等进行有机结合起来。

6、条件设施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缺乏专门化的体育教师,制约了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二是必要的活动经费得不到保证;三是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场地、器材等设施没有或是不达标,制约了运动的广泛开展。

二、农村中小学实施阳光体育运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体质下降,耐力、协调力、吃苦精神明显下降,缺乏主动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愿意;二是由于家长、教师的较高期望,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无形中导致学生压缩参加阳光运动的时间,少参加或是不参加锻炼;三是由于宣传发动不够,或是活动组织不到位,或是参与面不广泛,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2、学校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上级对学校的考核和衡量标准,体育所占的比例不

算大,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中采取应付态度;以分数和考试作为指挥棒的教育体制仍制约着学校,基于这个指导思想,在绝大多数农村学校没有足够的体育设施和进行体育锻炼的环境,许多学校认为没有就算了。其次是受办学条件的限制,除中心小学外,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学生活动的场所,体育设施欠缺,学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再就是受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担心学生的安全,教师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和上体育课时,都选择一些危险性小、强度不大的体育项目。

3、教师方面的原因:由于部分教师受应付教育思维的影响,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局限性,以为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加之青少年学生天性活泼好动,运动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会使学生变得更加不好管理,所以在有意与无意中限制学生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4、家长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家长对阳光运动的认识与理解不够,认为学生在校内就是上好课,少玩多学习,考个好分数,至于参加阳光体育运动那是花费学生学习时间的事,可参加可不参加,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5、社会方面的原因:当前社会上衡量一所学校好差的量化指标,主要还是学校的办学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学生的分数和学校的升学率、竞赛获奖人数,至于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中开展如何,效果怎样,社会上不太关心也不会关心。

三、对提高农村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效果的建议

(一)加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

1、要认真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实质,提高思想认识:

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通知”、“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文件,从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要真正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全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举措,作为建设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从根本上认识到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要性,特别要注重对学生的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思想上正确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这是学校教育一项长期使命和任务,必须一以贯之,而不是跟风,不是仅仅为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2、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体质健康

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本质和质量观。教育是造就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不仅总是与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联系。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和个人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基础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升学为目的,忽视了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而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从这个角度看,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

3、重视阳光体育,发挥阳光体育的育人功能

阳光体育运动作为提高中小学生健康素质重要途径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学校教育是基础,教师是关键。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明确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把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紧紧把握提高学生体能,增强体质,促进健康成长这个核心,充分发挥阳光体育运动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构,构建运行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要组织、协调、指导各校的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各学校要按照“教育引导与养成习惯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活动与安全相结合、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与中考体育考试相结合”等五个结合的原则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努力做到100%学校开展这项活动,100%学生参与这项活动。

为了保证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方案的顺利实施,学校必须成立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由校长挂帅,主管校长分管,成员由班主任、体育教师、校医组成,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明确任务和职责,领导和组织学校的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

学校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中实行管理责任制,通过“五负责”确保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安全、有序、高效地进行,即:一是领导负责,组织、指挥晨间锻炼和大课间活动的全过程,校长、行政到操场亲自参与活动,同时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提高全体师生对大课间活动的重视程度;二是体育老师负责,对于班级活动场所及进退场的安排、活动器材的准备及活动锻炼的指导的负责;三是班主任负责,组织本班按时、按要求参与活动锻炼,正确引导并以身作则积极参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指导学生活动(班主任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表现纳入学期班主任工作考核中);四是副班主任负责,配合班主任组织本班学生活动锻炼,加

强安全监管;五是大队部负责,对全校各班级参加活动锻炼的表现、进出的纪律及安全进行督查,结合学校的“五好”竞赛负责组织评比。

(三)加强宣传,普及知识,营造良好氛围

加大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营造有利于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的氛围。要制订详细的宣传计划,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网等各种宣传工具和手段,开设专题栏目,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第一”的思想和健康理念,使“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深入人心,唤起全校师生对健康的关注,大张旗鼓地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引导广大学生自觉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到大自然中,积极参加体育运动。要特别注意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以此带动更多的班级和学生参与到阳光体育活动中。要注意宣传和普及科学健身、科学用眼、科学营养等科普知识,为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科学指导。

(四)建章立制,明确措施,确保落实到位

学校要制定阳光体育运动实施方案,在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安排、作息制度、管理制度做了一些调整,更符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更有利活动的开展。学校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过程中,思想上高度重视,把构建阳光体育工程完备的体制放在首位,以制度来切实保障此项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加强管理,将各项有针对的措施落实到位。

完善制度,抓好落实,保障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学校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并逐步逐项落实,学校领导小组将不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对不能完成目标任务的,要通报批评,并与年终考评挂钩。体育场地器材由总务处、体育教研组具体负责定期维护,预防学生在锻炼中由于器材问题出现意外伤害事故,学校建议各班鼓励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为学校处理好意外伤害事件提供必要保证。

将实施阳光体育运动与中考体育考试相结合,要求学生努力掌握2项体育技能,把学生平时体育锻炼情况以一定比例(8—10分)计入中考体育考试总分,激励学生主动锻炼身体,养成良好体育锻炼的习惯,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五)把握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渠道,推进阳光体育运动不断改革和创新

1、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是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主渠道。学校要贯彻“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教学内容配置和编排上,从学科特征出发,遵循青

少年身体和心理发展特点,注重学生对阳光体育的求知求学需求,注重教学安排的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强调体育知识、技能、体能的三者有机结合,在小学、初中阶段以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的基础型课程为主。学校并可结合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选择和安排一些农业生产劳动、民族传统娱乐活动、学校特色活动、新兴时尚活动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

2、以体育课教学为基本平台,把阳光体育运动与课外活动、生产生活劳动进行有机结合。

学校在继续执行国家关于每周2--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认真组织每周2节体育活动课。体育教研组要积极认真开展好体育教学活动,更新教学理念,实施新课程方案,实行“合班分组选项教学”,使学生在校期间至少掌握一到两项锻炼技能。并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科学健身理念”的培养,把课外活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并安排体育教师进行课外活动辅导、训练,对参与课外活动辅导的体育教师按相应时间计算其工作量,确保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各学校要不断改革创新阳光体育运动模式、方法和技术手段,实行课内与课外结合,并向家庭、社区延伸拓展,引导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学得更加生动活泼。

(六)因地制宜的选择有效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除了以体育课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些主要载体外,还要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譬如,可以计划在每学年第一学期举办秋季田径运动会、校园健身操比赛、跳长绳比赛、冬季三项比赛;第二学期举行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拔河比赛、广播体操比赛、跳绳比赛等。利用这些大型体育比赛和娱乐活动为有效载体,培养学生运动健身理念,激发他们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的兴趣,体育教研组、各班以及学生会文体部要制定出切实活动计划,争取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安排,月月有比赛”,从而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

各校可以在原有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毽绳等常规项目比赛基础上,结合阳光体育运动特点和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把“冬季三项”、立定跳远、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项目列入体育竞赛项目,组织更多的学生参加,进一步推进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实施。

(七)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保障水平

1、保证活动开展时间:各学校要科学安排学校的作息时间,要确保学生每天有

锻炼的一小时,这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常抓不懈的重要方面。

在保证锻炼时间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好活动时间。在制订与安排中小学校课程教学计划时,一方面严格控制学校总体文化教学课程时间的总量,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同时要求中小学校视学生生活和学习作息时间的实际情况,适当推迟学生早上到校时间和提前晚自习下课时间。另一方面,在中小学校《体育与健身》课程教学中,规定中小学校应当开足、开齐体育课,实行“3课2操2活动”,各个年级每周安排3节体育课时(小学1-2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时,每天安排广播操(不少于1遍)、眼保健操(不少于2遍)。

2、增加活动经费投入:各学校要在公用经费中根据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实际需要,增加必要的活动经费投入,以保证阳光体育运动的顺利开展。

3、调配体育师资力量:各学校要在配齐专业、专职的体育教师的基础上,还要根据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需要,选聘必要的兼职体育教师队伍。

4、完善配套体育设施:各学校要增加投入,配套、完善必要的阳光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以满足需要。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开发一些适合农村实际的阳光体育活动项目,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的广泛的活动资源了。

(八)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

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要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为基本组织目标,活动以班级(学校)为基础,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活动的形式、规则等可结合实际予以创新发展。各学校除了选派学生代表参加市、县级的田径、游泳、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踢键、健身操、集体奔跑等竞赛项目外的任务外,重点还是要是立足校园、扎根班级组织开展相应的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并且根据学校的传统特色和学生健身需求,依靠学生的自我组织管理模式,拓展武术、棋牌、台球、拉拉队等各种小型多样、简便灵活的体育健身活动。实现人人运动,全员参与,创设阳光体育运动快乐健康的大舞台

(九)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对阳光体育运动实行的科学指导

2007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颁布后,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在新学期全面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每年要开展一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检查监测,检查监测指标要涵盖学生身体形态、机能、素质、疾病等指标。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监测,为进一步加强和改

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各学校根据当前学生身体力量、爆发力、耐力素质指标下降和疾病发生发展的世纪状况,要有针对性地在课内、课外体育活动中采取一些加强性、针对性的训练。学校做好“阳光体育运动”记录,对阳光体育运动进行科学指导,切实提高阳光体育运动的实际效果。

变“软要求”为“硬指标”,把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作为评价学校及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健康第一”落实不力的症结之一是对学校及教师体育工作的管理缺乏刚性,导致学校体育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导致学校在学生健身问题上“偷工减料”。为此,在学校目标管理中,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重要指标,在教师评价中把学生体质健康和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增强学校阳光体育工作的纲性,引导学校、教师把关注学生健康这一“冰点”变成“热点”。

(十)加强阳光体育运动的安全卫生管理

1、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体育活动的目的就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在活动中发生了伤害事故,就违背了体育锻炼的宗旨,因此在组织学生活动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安全。

一是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发现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查运动场地和跑道是否平整无坚硬杂物、沙坑沙质是否符合标准,有无杂物、单双杠、组合器械是否牢固等;

二是要教育学生遵守运动安全的卫生要求,加强自我安全保护,锻炼时要穿运动鞋,服装一般要求宽松适合,禁止将胸花、别针、小刀等尖锐锋利物品放在衣服口袋里以免发生伤害事故;

三是要做好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人体各器官机能都有一定的生理惰性,而准备活动可以提高人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克服人体机能活动上的惰性,协调各器官系统的工作,为参加剧烈运动做好准备;另外,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会使人体体温略为升高,肌肉和肌腱的粘滞性减少,弹性和伸展性增强,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当活动结束时,应组织学生做好整理运动,这可使人体恢复平静,消除疲劳,使紧张的人体机能放松,尽快适应下一阶段学习的需要。

2、要做好运动锻炼期间的医务监督防护。

医务监督是指用生理卫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身体健康和身体机能进行监护,预防锻炼中各种有害因素可能对身体

第五篇: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教学秘书直接从事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高校教学工作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秘书队伍对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邢台学院为例指出了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不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教学秘书整体素质不高、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教学秘书科研能力低等问题,并就如何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 高校教学秘书 队伍建设 现状对策

教学秘书作为最基层的教学管理人员,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好坏,工作质量与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个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素质高的教学秘书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给高校教学秘书的工作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经过对邢台学院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调研,发现教学秘书队伍在学校的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学校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如下问题。

1.不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

第一,高校对教学秘书的工作缺乏准确的评价和认识,教学秘书的作用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基层教学管理工作,其作用是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工作成果体现在日常繁琐、细碎的“杂活”中,这种工作与专职教师的科研成果相比,相对不明显。因此大多数人认为教学秘书的工作简单,没有技术含量。所以在教学秘书的配备上很随意,这不利于教学秘书队伍的健康发展。许多高校都在抓教学管理工作,很少有学校专门对教学秘书这个群体进行政策层面的队伍建设研究[1]。第二,部分人认为,与专职教师相比,教学秘书从事的是基层教学管理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不像专职教师的工作那样重要。在师资的培训、引进和结构方面,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难以与专职教师相比。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指标,涉及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学缘结构、职称结构等,所以在师资引进方面,高校非常重视教师的学历、职称等条件。在培训方面,也多倾向于专职教师的培训,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往往被忽视。第三,与行政部门人员相比,教学秘书是弱势群体。在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的关系上,往往是行政部门发布文件,教学部门执行。行政部门常常处于管理者地位而不是服务者地位。在教学秘书和行政部门人员的互动关系中,教学秘书是弱势群体,是被管理者。所以,在涉及待遇问题时,没有哪个部门能主动想到教学秘书的待遇问题。教学秘书处于工作繁琐、劳累而默默无闻的地位,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教学秘书队伍的结构:年轻化、职称低、学历低,整体素质不高。

年龄方面,我院教学秘书多在30岁到40岁之间,占70%,40岁到50岁之间的占20%,其他年龄段占10%。学历方面,我院从2002年升本之后,新进教师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这些教师往往先从教学秘书岗位做起,他们不仅学历较高而且较年轻。原有教师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但数量较少。新进教师和原有教师做教学秘书的原因也不太一样。新进教师主要是“不得不做”教学秘书(因为没人愿意做教学秘书);原有教师做秘书的原因大致可分为几种情况:系部课程较少、个人学历较低无法胜任教学任务或家庭精力牵扯较少、愿意坐班等。新进教师的加入使教学秘书队伍呈现年轻化和高学历化趋势,整体素质提高。但与专职教师队伍相比,教学秘书中学历最高者为硕士研究生,没有博士研究生;职称多为初级或中级,基本没有高级职称。教学秘书队伍的整体学历及职称偏低,素质也参差不齐。从专业结构来说,教学秘书的专业来源多样,不具备专业化特点。由于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不如师资队伍建设那样受到学校的重视,因此教学秘书的专业五花八门,缺乏具有本学院专业知识背景或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背景的专业人员。更有甚者,某些教学秘书所学的专业与其所在系部的专业南辕北辙,难以对教学管理和本专业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创新,无法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等更高层次上提出相关建议,无法成长为高层次的专业管理人员,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

3.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

教学秘书队伍不稳定成为队伍建设的最大问题。教学秘书岗位无吸引力,人员流失量是学校所有岗位中最大的,甚至出现“无地可去了才干教学秘书”的现象。在无人担任教学秘书时,会由系部领导找教师个别谈话,做工作,动员教师做教学秘书。而一些教学秘书“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有机会就要求辞去秘书一职。我院自2002年升本以来,教学秘书岗位空缺时,由新进的硕士研究生顶岗的情况较普遍。这些教师一般在坐班3年之内转岗做专职教师,其职位由后进的教师替代。所以某些系部出现新人一来,旧人立即辞去教学秘书的现象。教学秘书的频繁更换,严重影响了该岗位工作的连续性及稳定性,使得教学管理工作质量难以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第一,岗位歧视现象。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是为教学提供服务。由于高校更关注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对教学秘书的工作却不够重视,教学秘书在实际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部分领导和教师认为教学秘书低人一等,只有胜任不了教学的人才当教学秘书,时有对教学秘书轻视、责难的现象发生。第二,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教学秘书工作内容繁杂工作量大、劳动强度大,使教学秘书疲惫不堪。教务工作无小事,教学秘书的任何一点小疏忽,就可能造成教学环节出现问题,是“事故多发”岗位。工作干好了是应该的,但稍有疏忽就会背上教学事故而影响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工作繁杂责任重而待遇远远比不上专职教师,导致教学秘书工作无成就感,心理失衡,影响工作积极性。

4.教学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不强。

衡量教师职业素质的标准是教学和科研成果。我校教学秘书属于教师系列,参加专业职称评定。从目前情况看,我校教学秘书存在科研成果少、科研水平低、科研形式单一等问题。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使其无时间进行科研,有的教学秘书甚至几年都无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水平不高,大多是一般学术论文(多为省级刊物),创新少,学术价值不大,大部分的教学秘书参与的科研项目以市级、校级居多,层次较低。科研形式单一,教学秘书的科研形式主要是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科研项目,形式较单一。缺乏科研时间致使其科研肤浅化,欠缺实践检验,造成科研项目申请难、批复难,影响了高校教学秘书整体的科研创新水平。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教学秘书忙于日常事务,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管理研究。教学秘书疲于应付常规性工作,致力于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完成教务处和其他部门下达的任务。教学管理能力在低水平徘徊,工作效果不佳。与专职教师相比,教学秘书用于自我提高和进行教学管理研究的时间少之又少,客观上影响了教学管理能力的提高。二是接受新知识的机会少,自我提高的机会少。与专职教师相比,学校基本上没有对教学秘书的专门培训和素质提升,教学秘书缺少培训、进修、交流和提高的机会,难以适应高校对于基层教学管理者的需要。教学秘书一般很少教课或根本不教课,难以实现教学相长,因而无法在教学过程中吸收新知识、站在学术前沿进行科学研究,大大限制了教学秘书的专业视野,使其专业素质无法提高。

二、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的对策分析

1.转变观念,重视教学秘书队伍的建设和管理。

第一,转变观念,重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高校管理者应充分认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对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性。教学秘书是高校教学管理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重要岗位。教学秘书为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应充分肯定教学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加强人文关怀,尊重教学秘书的工作成果。在政策制定上,使教学秘书能够享受其他岗位人员同等的待遇,创造合理的发展空间,鼓励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进修以提升其专业知识。第二,做好规划。像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那样,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定位相结合,将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纳入学校人才发展规划中。做好秘书的选拔、任用,严格把关,有目的、有计划地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扩充教学秘书队伍。注意教学秘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结构等。努力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德才兼备、服务水平高的教学秘书队伍。

2.提高教学秘书素质,打造优秀的教学管理团队。

第一,加强对教学秘书的业务培训、进修力度。将教学秘书的培训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培训目标、方式、激励措施等,确保教学秘书培训工作有章可循,使培训工作长期化、制度化。教学秘书一要具有管理实践经验与动手能力,二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在实践经验方面,要加大教学秘书培训的力度,加强对教学秘书现代办公技术、教学管理所需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工作效率。在理论水平方面,加大教学秘书在职深造的机会,学习多种理论,如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或本专业知识等,提升自身的学历层次,提高管理水平,使教学秘书在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理论方面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能在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做高水平的专业管理者。第二,加强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建设。专业化建设是教学秘书适应新发展,实现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和有力保证,也是教学秘书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和扩大教学秘书工作的高度和深度指明方向。对教学秘书而言,专业化建设是提高职业声望的有效途径,也是对队伍本身发展的长远规划[2]。高校领导应重视教学秘书的专业化建设,引进或选任相关背景的专业人才担任教学秘书,优化教学管理队伍,将教学秘书打造成专业能力强、管理素质高、在更高层次上发展的一支队伍。第三,教学秘书自身应不断学习,提高能力。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关注本专业发展状况,提高业务素质,以便为本专业发展提出合理的建议。

3.采取切实措施稳定教学秘书队伍。

第一,摒弃岗位歧视思想,消除对教学秘书的偏见。教学秘书岗位并不是不重要,只是因为此岗位缺乏吸引力导致无发展前途的人或新进教师流动到此岗位上。但是,从教学秘书的工作性质来说,对于教学秘书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胜任这项工作。教学秘书职位重要,对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起着关键性作用,应尊重教学秘书的工作,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第二,增强教学秘书岗位的吸引力,稳定教学秘书队伍。对教学秘书群体给予政策层面上的支持,体谅、关心教学秘书的工作,注重教学秘书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空间。合理分配工作内容,划定工作范围,缓解教学秘书紧张疲惫状态、减轻工作压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绩效制度,体现教学秘书的工作成绩,适当提高教学秘书的福利待遇、薪资水平,使教学秘书岗位报酬与岗位贡献成正比,吸引、留住优秀的教学管理人员。第三,教学秘书要正确认识秘书岗位的重要性,学会尊重自己。教学秘书的工作繁杂紧张,没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耐心是无法胜任的。因此,教学秘书在工作中应通过展现个人工作能力、提高教学管理与服务水平赢得高校各方面的尊重。

4.提高教学秘书的科研水平。

第一,为教学秘书进行科学研究创造条件。教学秘书科研能力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时间少。高校应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状况和教学秘书工作量的大小,落实定编定岗工作,根据工作量保证教学秘书岗位的人员编制,减轻教学秘书的工作负担,使其有时间参与科研。在办公条件和办公设施建设方面,完善教学管理设施,推动教务管理系统发展,提高教学秘书工作效率。第二,重视教学秘书的职业发展,鼓励教学秘书进行教学管理研究。教学秘书是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鼓励教学秘书结合实际工作进行科研创新,形成实践中出科研的科研创新模式。在科研立项方面,鼓励教学秘书不断进行教学管理理论和实践总结,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的研究。总结教学管理经验,撰写教学管理研究论文,使教学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优秀的教学管理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和保障,而教学秘书是保障学校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性环节,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要提高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必须重视并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要针对当前教学秘书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切实采取整改措施,加强教学秘书队伍建设,使教学秘书在岗位上能够高效、稳定地发挥作用,推动高校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刘梅.高校教学秘书队伍建设现状及改进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2]姜琼玮.浅谈高校教学秘书专业化[J].科教文汇,2013,(3).

下载湖北省省属高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省属高校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现状及对策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精选多篇]

    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莹莹【摘要】本文从农产品出口总量、出口产品种类、出口市场结构、出口贸易方式等几......

    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湖北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袁秋红 摘要:农村信息化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谈在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

    内容摘要: 论文 关键词: 高校 阳光 体育 运动 体育锻炼论文摘要: 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与价值,是使学生能够在人生各个时期把体育活动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来安排。本文指出,高校开展......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高校“阳光体育运动”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发展目标,而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过程。作者对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内涵及其......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对策 摘要:文中结合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现状;对策 1、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改......

    《浅谈如何吸引学生正确参加阳光体育运动》论文

    浅谈如何吸引学生正确参加阳光体育运动 社会在不断地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快速提高,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出现了问题。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是否旺......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合集5篇]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作者:刘冬青 魏莉 摘 要 继续教育是高校与社会、行业及企业相关联的桥梁,是高校教育体制的重要分支......

    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含五篇)

    高校啦啦操运动开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现今啦啦操是我国目前十分受欢迎的一个运动项目,在国内高校里逐渐变为体育教学里的一个全新的运动。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系统的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