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拓展农村学生的写作空间
如何拓展农村学生的写作空间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因此,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丰富作文教学途径,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为农村教师,近些年来,看不到了实实在在的农村孩子的作文 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篇篇靠模仿作文书写来的想象作文。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农村孩子虽住在农村,但又有多少家长让自己的孩子真正的接触过农村生活呢?比如:小学生不知道梨花是白的、杏花是粉的,没有见过塑料大棚,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塑料大棚,没有进过养殖场,有些孩子没有看到过真正的猪、牛、羊、鸡--------,再比如:作为六年级的小学生分不清谷子和小米,不知道玉米和高粱长得什么样子,说起来实在可怜。农村是片广阔的田野,这些东西触手可及。作为家长,作为老师,确实应该用好第一手材料。为了提高农村孩子的作文水平,还应该从下面几点入手。
1、广泛积累素材
2、超越文本说写训练
3、感悟生活写好真实
4、开展活动激发兴趣
总之,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中努力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开展各种有
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如同说话一般,达到不吐不快
第二篇:拓展学生写作空间(本站推荐)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因此,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丰富作文教学途径,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广泛阅读积累素材阅读对写作裨益极大,这方面,许多名人均有切身体会。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些都说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如教学了《小抄写员》,在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理解和体会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一本好书《爱的教育》。因为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外国作品。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既可学到写作技巧,丰富语言积累,还可陶冶情操,促发创作灵感;报刊杂志的大量知识与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材源;阅读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读,长篇文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辩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儿。二.超越文本说写训练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文章,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这些文章只是阅读课上读一读而不能继续延伸,我想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尽量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如在教学《鲸》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写训练:把学生分为两类,分别以《我是虎鲸》和《我是须鲸》为题,介绍一下自己,越全面真好,可以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说明方法。学生个个兴味盎然,为了说得全面正确,他们个个认真读书,研究两种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结合自己课外搜集到资料,同时这些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和重组。因为说的是“自己”,纷纷融进了个性化的语言,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很快,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练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懂得了课文只是个例子,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感悟生活写好真实《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学生写出的文章之所以言这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学生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很多的。如真能捕捉生活,学生写作素材是丰富的,作文时学生就会少些无奈。如何感悟生活?主要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感悟生活能力:1要学生感而悟真情。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之于情。”这种“情”和“意”不正是作文内容的重要因素吗?比如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便领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从而创作了〈〈背影〉〉。因此,我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写下亲人间、师生间、朋友间的一些细小的事,领悟其中饱含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感人。
2、要感而悟其喻。写的文章要力求有深度,则必然要求细致,更重要的是能由此及彼地悟出他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进而联想、想象、使感知得以提高。如写《变》,学生从家乡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改革开放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字里行间热情洋溢。
3、要感而悟其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物往往是富于哲理的,假以时日,细心揣摩,用心体会,便会慧眼独具,融入作文则必无平庸之嫌。
4、要感而悟其趣。生活中你会遇到一些情趣盎然的事情,让你开心而笑,回味无穷,如果你能把这样的事,这样的情趣流露于笔端,使之成文,读者也会乐意与你一同开心,一同回味的,就会达到写作的目的了。四.开展活动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写作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知文者不如好文者;好文者,不好乐文者。乐在很大程度上是种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在为文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快乐。
1、组织辩论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的选题是自由的,教师帮着选出一些题目,学生自己去确定一个。为防止趣味化倾向,教师在选题上要做具体的要求。这种活动关键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让他们查阅书籍,或询问老师以获取相应的素材,并拟定初稿。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辩论时可先小组内进行,再从中选出几组到班上交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辩论会后再让学生写写感受。
2、适时开展艺术活动。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课本中死记硬背、抽象的内容通过演故事剧的形式,使之生动活泼,具体形象起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通过自编自演,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创作能力。
3、办手抄报、板报。学生办手抄报可谓是增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有裨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好每期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内容,寻找合作伙伴。学生在活动中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他们必须查找许多资料,对材料进行分类,或自己写写文章。然后组织、设计版面,再进行一番的绘画、抄写。这个过程融进了学生多少精力和智慧。因此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包括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总之,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中努力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如同说话一般,达到不吐不快。
谈如何拓展学生写作空间拓展学生写作空间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写作空间拓展
写作空间拓展
发表于 2010-07-14 11:36:00点击率:3
3以上谈各类命题的审题,主要是在“切题”的准确上、在“范围”的限制上,即从消极方向审核;而审题还有一个更值得提倡的积极方向,那就是在保证能“切题”、合“范围”前提下,进而开拓出广阔的可写视野,了望到辽阔的驰骋空间。这两个方向的审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写出有创新意思的作文,这后一个方向的审题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心力。
如何从积极的方向去开拓可写空间呢?下面提示几种方法以资借鉴。
1、虚实选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的肩膀角度就难写,那么由肩膀联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其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合“感悟大自然”这个大话题。
2、多义联想法。题目的词语常有多种意义,对“多义”的玩味与选择,最是表现审题的智慧。
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中的“息”,既指身体的休息,还指奋斗的停辍或中止,因而可写的范围大大加宽:懒惰者念着“生有所息”,一生碌碌无为;勤奋者懂得“生无所息”,取得辉煌成就;蒋筑英、罗健夫等知识分子坚信“生无所息”却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人生该“有所息”还是“无所息”?高速奔跑的时代战车令人想“息”也“息”不下来;不同时代的“有所息”、“无所息”是进步还是退步„„对生命的这些思考与探讨,都是源于对“息”这个多义词的理解。
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与“天使”,都具有多义性。“雕琢”可以理解为“促成”“实现”“树立”“培养”“塑造”“发掘”“实践”„„;“天使”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愿望”“远大的理想”“完美的目标”“善良的心地”“优雅的气质”“高尚的境界”„„
且随着对这些具有多义指向的词语的理解,可写的内容对象便不胜枚举了,凡是用心创造美的,均可成为话题写作的范围,这样看来,本话题的开放空间实际是很大的。如: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虽然是标题作文,却有话题作文般广阔的空间。可从以下角度构思立意:
a、从水的形态展开联想,水有晶莹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溪,还有辽阔的海洋。联想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b、由滴水穿石,联想到学贵有恒,学贵有专。
c、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联想到善于接纳别人、虚怀若谷才能壮大自己。
d、由水流不断向前,奔腾不息,联想到人生应积极进取,人生应不断追求。
e、由波涛动荡,起伏不定联想到人生有起有落,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
f、由海浪拍打岩石联想到为人不可太刚,刚者易折,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g、由湖泊、沼泽、池塘安于平静而逐渐干枯联想到人生不能只追求安稳。
h、由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联想到人生不应在平坦中徜徉,越是遭受挫折,越要放声高歌。纵然碰上一百次崖壁,拐上一千道弯,跌上一万个跟头,目标不变,信念永恒。
i、从水的形成过程看,由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蒸腾成水汽,变幻成不同形态的云,最后又变成雨落到地面。一滴水的形成要经过多方面的酝酿,一个人的一生也必须经历种种艰难曲折的过程才会成熟。
j、从水的作用看,能滋润万物,那么人也要像水一样,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k、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明智的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以所见知所不见。
l、水晶莹清澈,好人一生平安,心灵纯洁、晶莹剔透的人,最终能有七彩的人生。
m、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拥有自我。
n、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领导者,要取信于民,依靠民众。
o、水往低处流,人类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会自食恶果。
p、水能冲破堤岸,泛滥成灾,人类如果不加约束,只想得到彻底的自由,一定会害己害人害社会。
q、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r、从水的性质联想,水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为人处事应随和,富于变化。但是,从反面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见风使舵,这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大多数人所鄙视的。
s、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做人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这样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不公,化解怨愤。
t、从水的经历看,高山的雪水,穿越悬崖峭壁,经过层沙积土,有巉岩阻挡,有暴风雷霆,但也有芳草斜阳,夹岸桃花。我们的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中要感谢生命,痛苦时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3、变换表述法。有的作文命题,或借助形象、或利用比喻,如浙江作文命题曾有“一枝一叶一世界”,江苏作文命题曾有“风头?猪肚?豹尾”。这类命题越形象,考生理解却越含糊,往往成为考生之最怕。命题本义不明说,让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考生需要合理转换表述,即“剥壳”一番,“翻译”一下,使其意义变得赤裸,使其面孔变得亲近,审“透”而生出一些实质性的意义之后,就不难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
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出人意料”指某种情形没料到,或某个结果非同寻常,“情理之中”即事出有因,符合常情;整个的转换表述成赤裸意义,可以是“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可以是“不平凡(或没料到的)的成就(或恶果),有其内在的原因”。
如话题“跑的体验”,见仁见智,可写的也是很多的:可有感于“发展”,可有感于“自由”,可有感于“方向”,可有感于“极限”,可有感于“局限”,可有感于“超越”,可有感于“险阻”„„
如话题“曲径通幽”,“曲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可理解转述为常人少走的路,不同寻常的途径,超乎寻常的手段,婉转的方式,巧妙的方法,别具一格的手法„„;“通幽”可以理解转述为:达到理想的目标,达成满意的效果,创造美妙的境界„„这样分解着,“剥壳”着,“翻译”着,“赤裸”意义就出来了——选择不平凡的途径,或用超乎寻常的手段,或采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而实现理想的目标,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美妙的境界„„它可以写为人处事的策略,可以写理想的做法,可以写文学艺术中的技巧„„当然不排除可以写实景而去记叙一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
第四篇:探索作文教学新路 拓展学生写作空间
探索作文教学新路
拓展学生写作空间
内容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更是对学生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千方百计开辟作文教学的广阔道路,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写作空间,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积累语言知识,丰富写作素材。另外,根据所学文章的内容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训练改写、仿写、扩写等想象作文,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写作能力。在练习写作的过程中,我还通过帮助、引导,使学生掌握作文方法。面对学生的“练笔”多一点肯定,少一点批评,激发其创作兴趣,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在“练”中提高作文水平,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关键词:学会观察
开拓视野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更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素质和思想道德品格的好坏,事关重大。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开辟作文教学的广阔道路,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写作空间,达到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
一、广泛阅读,积累素材
阅读对写作的帮助极大,这方面,许多名人均有亲切的体会。“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诗人杜甫的经验之谈。可见写作能力的提 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如教学了《小抄写员》,在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理解和体会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一本好书《爱的教育》。因为这是一部思想和艺术性很强的外国作品,足以让学生吸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知识面广的均可。如自然科学、人文风情,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包括古代诗词、历代名言等,既可以学到写作技巧,积累语言知识,还可陶冶思想情操,触发创作灵感。此外,报刊杂志的大量信息,也为学生提供创作的素材。阅读方法上,短小的精美的文章要细读,长篇文章可采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古诗词、名篇要反复朗诵,直到朗朗上口。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阅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考相结合。读书要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基础,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上,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灵感和语感,写文章就能得心应手,笔下走龙,自然流泻轻松愉悦。
二、运用联想和拓展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更有人将想象比作思维的翅膀。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没有创造。
大家都知道课文是学生写作的范例,充分利用课文的优势,结合 课文的内容,让学生进行改写、仿写、扩写等想象作文的训练,就是再造想象的训练,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许多篇目都适宜做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凡卡》这篇文章的结尾非常含蓄,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阅读后,我们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写一个实在的结尾。我们还利用这个“诱因”诱导学生去联想,勾起沉淀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讲述一个关于“自己童年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童年,每个童年都有丰富而动人的故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写作能力,而且在情感上也得到熏陶。
三、帮助、引导学生掌握作文方法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作文方法的帮助引导,这不仅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怎样对学生进行作文方法的帮助、引导呢?一要指导学生读写相结合,掌握写作基本技能。因此,老师不能只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去教学生领悟方法及提高能力。如《我们家的猫》一文,要通过教师指导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是写“古怪”、“小时候淘气”的特点来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紧接着,老师再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最喜欢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作课后作文题:《我们家的XX》时,许多学生能仿照例文的写作方法,写出了《我们家的大花鸡》、《我们家的大花狗》等优秀作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积累知识,开拓视野,学习作者认识事物和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会观察,积累素材,拓展写作空间,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让小学生对事物观察由随意性、片面性变为有 意性。如平时老师要求学生随时注意这些:课间十分钟同学们玩什么?怎么玩的?上课铃响了,学生怎么做,怎么说?老师又是怎样上课,神态怎样?课堂上同学们如何听课?┉┉时间久了,学生养成了处处观察的好习惯,写作空间拓展了,写作文时素材吃得唾手可得。
四、增强学生写作的成就感
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全文好,总的肯定;一段好,一段肯定;一句妙,一句肯定。用委婉的话指出不足之处,该如何改。如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造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兴趣,提高其写作的积极性,在“练”中提高作文水平。
总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不断探索作文教学新路,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提高学生的习作兴趣,就能一步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让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都成为“小儿科”。
第五篇: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拓展县级图书馆服务空间
围绕农村文化建设,拓展县级图书馆服务空间
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的高低。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工作的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优秀的农村文化能够提高农村竞争力,提高农村的凝聚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提高,作为公众覆盖面最大的公共图书馆,其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图书馆服务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县级图书馆有着直接的影响力和广泛的作用面。我县农村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在目前乡镇图书馆发展落后的情况下,县级图书馆肩负着满足全县人民阅读需要、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任。
县级图书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县级图书馆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之一,是面向城镇居民和农村广大农民实施教育的、宣传先进文化的基地。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消费正由物质需求不断提升到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多层次的精神文化产品。图书馆有责任发挥文化引导功能,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面向健康活泼、为人所喜闻乐见、又陶冶性情、提高思想觉悟的作品和信息,与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吻合,从而汇入有农村特色、时代特征的农村文化建设之中。
科学技术发展促使农业技术、科学种、养殖方法不断涌现,给农民带来福音,也给农民带来压力,如不更新知识、补充知识就无法立足社会。从本质上讲,图书馆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是通过提高科技活动的主体――人的智能实现的。图书馆服务所具有的特点(一)公益性,使读者可以免费获得基本的服务,使无数有志者在图书馆获取知识,自学成才;(二)广泛性,体现了在图书馆所有读者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没有歧视,没有特权。从而决定了教育面的广泛性。图书馆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机会,为提升农村的科学文化水平,提升自身素质,展现人生抱负,弥补国民教育之不足等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
县级图书馆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任务。大力发展农村文化极其重要的内容,就是以先进的文化提高农民的素质。引导农民塑造出健康和优良的品格,从而为社会和谐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是县级图书馆当前的根本任务。我国农村改革和建设20几年来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最终取决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和应用。面向广大农村的县级图书馆是农村的知识和信息中心,以服务育人的方式参与农村各项运作。把图书馆的静态知识和信息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并根据本地区的经济特点,协助政府在农村推广应用科技新成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从而为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提供智力支持。
县级图书馆是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为了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政治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县级图书馆应积极发挥其教育作用。一是利用馆藏文献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鼓励农民群众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二是采取农村专题书刊展读活动、讲座等方式,围绕广大农民的素质教育问题展开宣传,引导农村读者学科学、学文化,提高农民的个人素养。三是配合农村教育事业,落实科教兴农方针,尤其要为老少边穷地区的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提供适用的书刊读物,帮助农民群众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四是利用馆内的共享工程设备定期为农民读者免费播放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讲座、影视作品等。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适应时代需要,读书成才,读书致富,使县级图书馆成为寓教于读、以书育人的重要课堂,成为农民朋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
围绕农村文化建设,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传统的图书馆馆内服务方式已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围绕农村文化建设这个主题,我们必须走出去,把对读者的服务延伸到馆外,延伸到农村,真正发挥图书馆传播先进文化的作用。
加大送书下乡活动的力度。切实送文化到农村。送书下乡是图书馆传统服务项目之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其“蜻蜓点水”式的服务(只在节假日或上级部门号召下才组织),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买书难、买书贵、看书难”的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有内定制度,在馆内形成定期送书下乡的工作制度,达到送书的规范化;外延服务,可把办理借书证的工作延伸到馆外,在送书点就地办公。为读者办证,并定期为读者换书:适时调整:从农村实际出发,适时调整送书下乡方向。因时因地制宜。更换图书类型:加大力度,改变传统“蜻蜓点水”式的送书下乡形式,要常下乡,常在乡,加大送书下乡活动的力度。
扶助农家书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农家书屋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立的农民自助式读书场所,属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点。在目前农家书屋建设如火如荼的情况下,县级图书馆利用自己熟悉当地情况。掌握农民需求,具有图书馆建设和管理经验的优势,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协助农家书屋建设。
目前宾川县已确立了15个农家书屋,县图书馆在15个农家书屋的建设中,担负着业务指导、专业培训、组织读者活动等任务。扶助农家书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是图书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和任务。
为弱势群体开展服务,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比例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到14%左右,弱势群体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复杂、分布广泛的群体。现实生活中的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山区农民、边疆少数民族、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监狱囚犯等群体,都是弱势群体的组成部分。弱势群体由于其社会环境、经济条件、生理特点等方面的原因,可能没有机会接受基本或系统的文化教育。而图书馆――没有围墙的大学正是他们弥补学习不足的知识殿堂。
图书馆的一切工作都是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需要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基本原则。弱势群体也是图书馆服务的主要对象,不能对他们有所歧视,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让处于困难中的弱势群体能享受到
图书馆的服务,以此来消除弱势群体的自卑心理、失落感和不公平感,使他们找回自信,克服困难,战胜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是对残疾读者和行动不便的老年读者可采取定期送书上门的服务方式:二是对生活困难的读者可采用免费或优惠办理借阅证的方式:三是可成立法律知识和心理健康咨询室,为他们排忧解难,进行心理疏导,成为弱势群体的知心朋友:四是对农民工读者可免费开办一些关于维权维法或农业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使他们学会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权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来致富;五是对边远山区农民和行动受限制的囚犯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形式服务,定期配送优秀图书、光碟等到山区或看守所和劳教所,使他们以平等的地位、均等的机会及平和的心态共享物质文化教育的成果。为弱势群体做好服务可以一方面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另一方面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更好地推动农村文化建设。
依托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和互联网,延伸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宾川县于2007年5月被列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云南省3个试点县之一。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已按一级标准在宾川县图书馆内完成了县级支中心建设,投资68万元建立了支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接入10兆的光纤和其它配套设施,使宾川县图书馆成为辐射全县25个基层服务点的县级支中心,从而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作用,本着共享工程设备“不是放坏,而是用坏”的原则,图书馆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不断创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服务内容和形式,在传统的服务基础上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
创新服务内容。一是面向广大农民群众,突出科学文化教育和农业科技培训。按照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围绕农民群众普遍需求的文化知识、实用技术,农作物丰产栽培、病虫害综合防治、动物免疫等农业实用新技术、新成果等开展培训工作。二是面向企业,突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近年来,我县民营经济发展较快,但由于企业家普遍存在着“小富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组织企业家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一平台,开展现代企业管理、金融制度等专题知识学习活动,使广大企业家更新观念,开阔思路,增强科学发展的能力。三是面向广大青少年,突出思想道德教育。结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利用电影、电视、网络等青少年易于接受的形式,大力开展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寓教于乐,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成为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创新服务方式。一是各服务点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传播设施,定时进村人社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或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二是利用多元化载体使全国文化信息资源达到服务于民的最好效果。通过互联网、卫星传输、光盘、移动硬盘、电影拷贝、图书下乡等方式,把信息资源传送到各基层服务点。三是通过影视光碟、农村电影放映队、村文化图书室向广大群众传输各种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实施,开辟了一条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崭新文化传播渠道,使图书馆在传统服务基础上拓展了服务空间,创新了服务方式,获得了传统文化传播手段难以达到的社会效果,加强了图书馆为农村群众服务的能力,极大地推进了农村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