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展思维空间 激发学生求知创新欲望教育论文
很多老师认为,数学课单调、乏味,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他们的求知精神和创新欲望了。其实不然,我在多年的数学教学中,深刻体会到,采用科学的即时评价,就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他们的求知精神和创新欲望,从而创造最好的课堂教学效益。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采用科学的即时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这一问题。
一、用真诚贴切的语言评价学生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的评价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是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用教师的情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性的语言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天空;用赏识性的语言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舒展;用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勇气;还要用反思性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思考、努力探究、全身心投入数学课堂教学。下面是我上《合并同类项》一课时的一个精彩片段。
师引:这里有八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一些式子,谁知道它的名称?
生答:单项式
师问:很好!那你能用归类的思想方法把它们分类吗?
生甲上黑板移动卡片。
师问:你为什么这么组合?
生答:是按有没有字母来分。
师语:很不错!说明你认真思考了!请同学们再观察上面那些单项式,看看还能不能把它们再分一分?
生乙上黑板移动卡片。
生乙解释:将它们再按所含字母的不同分成三类。
师语:太好了!又将它们分细了一些,同学们再看看,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丙上黑板移动卡片并解释:将刚才同学的第一组再分一次,因为它们所含字母的指数不同。
师语:你真细心,这样的细节都被你发现了!好了,现在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前三组式子,找找它们的共同特点。
生一:它们的字母相同
生二:或者它们都没有字母
生三:前两组式子中相同的字母右上角的指数相等
师语:同学们的观察真的很仔细,回答问题也很到位。我们说,具备上述三个同学所讲特点的单项式就叫做同类项。
(教师板书概念,彩笔强调: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相同、常数项也是同类项)
师语:知道了什么叫同类项,现在你能不能给剩余的两个单项式配上一个“同伴”呢?
(很多同学举手,而且回答得都很准确)
这是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过程,我用真诚贴切的语言进行即时评价,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二、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与轨迹就各有不同。因此我们在评价过程中就要依据学生不同的特点,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因人施评”,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对学习困难的学生,着意一些简单问题,让他能答得上来,老师及时肯定,让他感觉自己在进步,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自尊心和学习的自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给他们多发言的机会,多鼓励、多表扬,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轴对称》一课时,要求学生观察课文图12.1-2的图形中,找出图形的共同特点,我有意识的提问学习基础较差的生甲,性格内向的生乙和知识较全面的生丙。
生甲:我发现这些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边图形可以完全重合。
师:非常好,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老师随后给出了“轴对称”及“对称轴”的概念。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列举一些生活中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吗?
生乙:有,我们的数学课本、五角星、飞机。
师:你很棒,能把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具有轴对称特征的物体找出来,说明观察细致,继续努力!
师:在我们学习过的几何图形中,有没有轴对称图形?谁能找出它的对称轴?
生丙:有,等腰三角形,对称轴是它底边上的高。还有圆,对称轴是它的直径。
师:请你再想一想,相信你能找到正确表述对称轴的方法。
生丙认真想了想,说: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圆的对称轴是它的直径所在的直线。
师:很好,你能把我们所学习过具有轴对称特征的几何图形找出来,很了不起!虽然开始在对称轴的表述上不准确,这也是同学们最容易错的,今后我们一定要细心。
三、拓展学生自评的空间
拓展评价的空间,通过同学自评、互评,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在这过程中,教师注意发挥导评的作用,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评过程中抓住特点,总结规律,从而达到思维空间的拓展、理性思维的升华,让他们体验求知创新的成功与喜悦。
例如在教学《二次函数》一课中,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请给出二次函数()的一个常数项,使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观察学生,看看他们所填写的常数项都是哪些数?我发现的情况是这样的:
填写的常数项011516负数其他
学生人数统计12518216
在这个常数项的位置上,为什么多数学生填写的都是15或0?只有一人填写负数?有二个人填写16呢?适时点评:说明大家都动了脑筋分析问题。
先请填写15的同学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甲:配方,发现=16,当常数项为15时,b-4ac=64-60=4>0,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请填写0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想法。
生乙:我的填写习惯就是从最特殊的数(如0,1,-1)开始,当常数项为0时,二次函数就是,图象与X轴有两个不同的交点,一个交点是(0,0),另一个交点是(8,0)。
那么借助学生的“自评”,在二次函数的常数项的位置上,填写一个负数,是不是更好呢?
教师的语言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进学生的心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学的即时评价,对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激发他们求知、创新精神是何等的重要。
第二篇:例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的论文
例谈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
浙江省常山县二都桥中心小学 符军芳
内容摘要:《慈母情深》中的我对于书的渴望是失魂落魄的,因此成就了作家后来的成功。本班学生买得书蛮多,但是看书的兴趣不浓。我通过调查问卷分析出学生读课外书不多的原因,最终从儿童阅读推广人推荐的书目入手,激起了学生阅读的欲望,为他们的人生打上一层文化的底色。
关键字:激发阅读欲望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标本五(上)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梁晓声先生写小时候向母亲要钱买《青年近卫军》的故事,撩拨心弦,凄婉动人,让人潸然泪下。给这篇课文画插图的画家说,当他读到这篇文章时,禁不住泪眼朦胧……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让现代学生阅读的目的是要让他们感受伟大的母爱,还要感受我在那苦难的岁月中依然能保持对书的渴望,最终让农村的学生在成长的路上能始终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的人生信念。
我班里有个学生,调皮捣蛋,懒惰成性,上课做小动作、开小差,课堂作业几乎不做,更甭说家庭作业,即使做了,那字也是“龙飞凤舞”,我压根就看不清楚。他的桌子上总是乱糟糟的,书的封面脏兮兮的,书角向上翘起,也有好些破损。我在帮他整理书桌的时候,发现家长给他买了好多书,有《床边的小豆豆》,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上、中、下各一本,还有动物故事、探险故事的书,摆在桌子上整整一大叠。妈妈给他买了这么多的书,他却没有任何阅读的欲望。这个学生的表现让我陷入了沉思:学生有那么多的书,为什么没有阅读的欲望呢?到底怎样才能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呢?我就以梁晓声先生的《慈母情深》为蓝本做了一些尝试:
一、文本引导震撼心灵
梁晓声先生的母亲是个文盲,然而他却说母亲是他的文学导师。母亲虽是文盲,却崇尚文化,希望我长大后成为有文化的人。这在课文的句子中能很明显地表现出来,我抓住这些句子让学生深入体会母亲的辛劳。请看教学片段:
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大姐,别给他!你供他们吃,供他们穿,供他们上学,还供他们看闲书哇!”接着又对着我喊:“你看你妈这是在怎么挣钱?你忍心朝你妈要钱买书哇?”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师:母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赚钱的?
生1:母亲每天都在震耳欲聋的噪音里工作。
生2:母亲工作的姿势就是弯曲着背,一天到晚都做同样的姿势是多么的困难,可母亲却是每年每月每天每时每刻都是这样的姿势,母亲累得背都直不起来了,真是苦了我的母亲。
生3:工作让母亲的本来温润柔软的手都变得龟裂粗糙了,我真的好心疼。
师:如此辛苦,可是给我钱的时候是怎么样的动作呢?(塞)这是怎样的塞?目的是什么?
生1:母亲赚钱相当辛苦,可是给我钱买书的时候却是毫不犹豫。
生2:母亲的这个想法与隔壁大姐的想法大相径庭,母亲对我读书全力支持,隔壁大姐连看都看不下去。
生3:母亲崇尚文化,希望我也能成为文化人,因此他对我喜欢看书是相当支持的。
生4:母亲虽说是文盲,但是她的眼界比谁都远,真的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梁晓声先生能够获得今天的成功,与她的母亲的辛劳及母亲对他读书的支持是分不开的,那到底是什么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我在思考,如果是母亲的辛劳和支持是最重要的,那这篇课文的学习者应该是母亲,而不是未成年的学生。如真要这样做,也未免比较残忍,放着现在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去过母亲那样艰苦难熬的日子吗?这太不人道,也不现实。那到底是什么促成了梁晓声先生的成功呢?课文中还有一句话,给所有的读者以心灵的震撼,就是“我想有一本《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失魂落魄。”这一句。“失魂落魄”是多么有震撼力的字眼,在到处都是书店的今天,想一本书想得失魂落魄,确实是需要一些想象力的。但我相信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于是我做了这样的引导,请看教学片段:
师:课前老师已经把梁晓声先生的简介发给大家,相信同学们对梁晓声先生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梁晓声先生是个著名的作家,到底是什么铸就了现在的他?是母亲弯曲的背还是自己对于书的渴望。
生:我觉得是母亲弯曲的背。因为我看到母亲这么辛苦,觉得不太对得起母亲,想要发愤学习报答母亲。
师:还有别的同学是这样认为的吗?是这样认为的请举手。(一半多的学生举起了手。)
举手人之多让我大感意外,这些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什么都依赖于父母。父母在家已经把他们的什么都安排好了,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应挑担子的重量,他们认为反正有父母在,什么都可以不用自己担当,甚至连将来的成功与否都得依赖于父母,这是多么让人担心的思维和习惯。
师:你们的意思是要让你将来有出息,必须要让你的母亲像《慈母情深》中的母亲那样辛苦的劳作是吗?你想过那样的苦日子吗?你觉得现在的好日子不能让你成才是吗?
学生们都笑了,大家都明白这笑的意思。
师:那到底什么是一个人成才的关键?请同学们找到课文中描写我想要《青年近卫军》这本书的词语。
生:失魂落魄
师: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
生1:就是很想很想。
生2:就是白天想晚上想,天天想,想得不知道该干什么了。
生3:想得吃东西没滋味,也没心思跟小朋友玩了。
师:我对于书的渴望已经到了失魂落魄的地步,对书的渴望就是对于知识的渴望,对于改变自己命运的渴望!同学们,你们相信吗?知识能够改变命运!梁晓声先生就是靠对知识的渴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相信你们的母亲都能像梁晓声的母亲一样为你买一本书,但你是否能像梁晓声一样想书想得失魂落魄就难说了。你有失魂落魄的想拥有一本书的时候吗?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一生去回答。
我抓住了“失魂落魄”,探寻梁晓声先生的成功之道,道出了一个人的成功源自于内心的渴望,而绝非是外在的优厚条件,这对于那些家境相对比较贫寒的学子真的是一线曙光。现在的年轻人不能成功,往往是抱怨自己成长的环境,抱怨老师对他不够好,抱怨父母没有当大官,抱怨父母不是亿万富翁,抱怨同学们不喜欢他,抱怨没有机会给他展示自己的才华。我要让学生们明白,不管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只要自己的内心足够强大,只要自己一心向着阳光,一定就能走向成功之路。我班的学生对于书籍到底会有多少阅读的欲望呢?家长又给孩子买过多少书?家长会跟着孩子一起读书吗?家长为孩子买的书,孩子会喜欢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对本班孩子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问卷调查现状堪忧
21世纪,是物质生活相对丰盈的年代,学生们衣食无忧,花钱买书,已经不成为问题。现在的家长是很愿意给孩子买书的,孩子的可塑性又是很强的,只要引导得当,让学生爱上阅读是不难的。那为什么学生的阅读兴趣没有随着家庭经济条件的提升而有所增强呢?我对本班的40名学生进行一次问卷调查,共有四道题目:
1.你父母经常给你买课外书吗?
2.你父母经常陪你看书吗?
3.你父母给你买了什么课外书?请写出书名。
4.你喜欢父母给你买的课外书吗?
班里有40名学生,经过调查问卷统计只有8名同学选择了父母经常为他们买书,占20%,27名同学选择了父母有时为他们买书,5名同学选择父母不给他们买书。只有2名同学选择了父母经常陪看书,占5%,19名同学选择了偶尔陪看书,19名同学选择了父母从来不陪他们看书。家长为学生买的书,从学生写的具体的书名中可以看出,占第一位的是老师要求学生买的书,第二位的是作文书,第三位的是童话和名著类的,对于适合学生阅读,学生也格外喜欢的书寥寥无几。学生对于这些书都不太喜欢,觉得就是记录和背诵,一点意思都没有。从调查结果来分析学生文本阅读的现状:
现状一:家长愿花钱不愿花时间。
家长可以给学生买书,甚至可以买很多书,但是从来不管这个书适合不适合孩子看,更不会陪着孩子看。问卷调查中,虽然有2名学生选择父母经常陪着看书,其中一位是父母给他买的书只有两本,一本是作文书,另外一本是《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我难以想象孩子都5年级了,只买过屈指可数书的父母会经常陪孩子看书。显然,这个经常陪他读书的回答是值得商榷的。家长能陪过孩子读书的寥寥无几,家长能在工作之余也读点书的,也很少。家长给孩子买来的书,孩子不太看,或者基本不看,让家长心寒之后,便不太愿意再给孩子买书。教师如果要求孩子买课外书,家长说得最多的是给孩子买来好多书,可孩子不太看,买了也没用。从家长愿买──孩子不愿看──家长不愿买──孩子没得看,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导致了孩子阅读优秀文本的可能性就很少。
现状二:家长功利性太强。
家长给学生买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看了之后要提高学习成绩,因此买的很多都是优秀作文选之类的书,感觉就是读了别人的优秀作文之后马上就能写出优秀作文似的,或者给学生买各类试卷集,让学生不断加班加点做,以能提高考试成绩。要买的课外书也无非是《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以及各类名著,总觉得这些才是优秀的文本,不管学生是否喜欢,关键是家长觉得有用。因此书是花钱买来了,可有多少学生是认认真真从头到尾看过了呢?或者是用心琢磨过了呢?太强的功利性磨灭了学生轻松阅读的欲望,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试题挤占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强大的学业压力让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轻松阅读。
第三篇:阅读教学应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阅读教学应注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由上述文字可看出,阅读教学应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鼓励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由于自身经验的不同,对外界的看法和理解会有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时,当我们读到“春雨如丝,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一处时,有同学举手问到:“老师,春雨并不都是细如丝啊?”还有一位同学问:“杨梅树不是人,怎么会贪婪地吮吸呢?”当时,我心里极不是滋味,教了十几年的学,学生还真的没敢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孩子怎么能这样。心里虽说不合舒服,但作为老师的良知告诉我,我应该慎重地处理好这个问题。于是我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孩子们:“哦,这是个问题,好难啊,我想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观点?”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说:“春雨有多种姿态,有时如丝,有时如豆;有时慢,有时疾。所以不能只写如丝啊。”有的同学说:“作者描写春雨中的杨梅树时,作者看到的那时的景象就是这样的,你不能让他把所有不同的春雨都写出来,那样太不真实了。”有的说:“杨梅树虽然不是人,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人来写,这样更活泼可爱。”还有的说:“我怎么看不见杨梅树喝水呀,它要会喝水,一定是齐天大圣吧。”听着同学们天真无邪的回答,我的心乱如麻,孩子们的回答不无道理呀。孩子的思维是独特的,这样的回答是符合他们此时的生活阅历的。通过以上教学,我感悟到:鼓励质疑问难,是生本位的重要体现。只有这样,学生阅读才能真正做到参与、自读自悟、自主探究,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
二、绘图画,悟意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小学生十分喜爱绘画。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写景的好文章本身就是一幅让人流连忘返的美丽图画。作者用精炼感人的语言,描绘了一处又一处的美好的意境。现实的语文教学,好多老师都能根据课文的特点,满足了学生对绘画的爱好,较好地打破了学科界线,用线条、色彩、造型等构画出一幅幅可爱的图画,用图解文,以文示图,图文交融。既降低了教学难度,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让学生的思维上了一个新台阶。许多古诗如《宿新市徐公店》《咏柳》《鹿柴》《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枫桥夜泊》《江雪》《小儿垂钓》《泊船瓜洲》《题西林壁》《暮江吟》等本身就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美丽的图画。教学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诗配画,配以轻松甜美的音乐,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
教学《暮江吟》,这是一首描写从傍晚日落到夜晚月升半空江上的美丽景象的诗。诗的意境清新、高雅,格调深远,借景抒情,较好地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美好景色的喜爱。怎样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诗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以及“露似真珠月似弓”的美好意境呢?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配上优美的图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话一点不假,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纷纷拿起画笔,绘出江水、夕阳、野花、小草、树木等,甚至课文中未曾出现的一些景物,学生也画了出来。色彩鲜明,美不胜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借助有创意的阅读这个外壳得到充分的展示,他们已将抽象的诗句具体化为图画,同时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了美的熏陶,获得了审美体验。
三、于常式中思变,打破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具多向性。
创造性思维的独特性是按照不同的思路展开思维,达到标新立异效果的性质,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的灵魂,亦是其创造的源泉。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打破思维定势,促使学生的认知富有鲜明的创造性。现行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这样的文章,如《海豚救人》《新型玻璃》《计算机与多媒体》《太阳》等,这些文章都是传播科普知识的。教学时,老师往往受定势的影响,过多地注重对自然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趣味性。我在教学《海豚救人》时,我就力避过多地向学生介绍科普知识。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我就给学生提出了要求:“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海豚,你应该怎样向同伴们介绍你自己呢?”这一反常规的阅读教学思路,学生兴趣出来了,纷纷将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海豚的知识和在课本上了解到的知识融汇在一起,畅所欲言。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既了解了海豚,也增强了“海豚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保护它”的意识。在这一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是呈开放性的,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向性的培养。
四、激发想像,入情入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创造性的想像开始。” 教育心理学认为,想像既可以立足于现实,又可以跨越时空。学生的想像是活跃的,他们可以在天空自由翱翔,追云逐月;可以到大海中去遨游,饱览海底美景。学生一旦打开思维之门,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而想像正是学生进行感悟、理解、体验的重要手段。在理解课文中发展想像,又能借助想像进一步理解课文。引发想像可以在阅读中进行。如教学《丰碑》一文,当我们进行到课文末尾处时,我有意识地问到:“如果你出现在这座丰碑面前,你会在丰碑上写上什么?”可能是学生早有所悟,早有所思,小组讨论激烈,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会写上‘军需处长,精神永存!’”有的说:“我爱你,红军的骄傲!”有的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孩子们说的多好,那是肺腑之言,是出于对烈士的怀念,更是红军战士精神的发扬光大。这样的想像正是建立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入情入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再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当我问到:“学过这篇课文,你想对巴迪说些什么?”问题一提出,学生就分组展开了讨论,学生的发言更是精彩极了,说法不一,但大家都为巴迪有这样的爸爸和有这样的妈妈感到自豪,感到骄傲。因为正是爸爸的严厉,才是巴迪有了新的奋斗目标;正是由于妈妈的慈爱,巴迪才不会失去前进的信心。这样的回答,如果没有想像是很难做到的,学生的思维也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拓展。
总之,阅读教学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回归课堂本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本真是自然存在的,绿色的形态。回归数学课堂教学之本真就是追求原汁原味的数学课堂教学。反朴归真的教学形态更能体现数学的本质,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起源于对未知领域的好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巧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提高课堂教育成效。
为此,教师必须巧设疑问,以悬念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在讲分式加减运算时可引入如下随例:
①计算:
对于①可能有学生逐项计算来求结果,对于②学生可能会望而生畏,不愿深入。教师可先告诉结论,让学生产生这么复杂的算式老师是怎样算出来的悬念,然后再引导学生逐项分解写出详细解答。
二、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由于数学教学的最终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实践就是解答、思考、演算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题海战术”断不可取,以下方法尽可一试。
1、归类选题,举一反三。
例2(1)125×125×125×……×125[100个25]积的尾数是几?
(2)(21×26)×(21×26)×……×(21×26)[100个(21×26)]积的尾数是几?
分析(1)因为个位5乘5,积的个位仍然是5,所以不管多少个125相乘,个位还是5;
(2)每个括号里21乘26积的个位是6,我们只要分析100个6相乘,积的尾数是几就行了。因为个位6乘6,积的个位仍然是6,所以不管多少个(21×26)连乘,积的个位还是6。
当教师处理完例2后,学生仿照例题便能独立迅速地完成以下变式练习:
①,21×21×21×……×21[50个21]积的尾数是几?
②,1.5×1.5×1.5×……×1.5[200个1.5]积的尾数是几?
③,(12×63)×(12×63)×(12×63)×……×(12×63)[1000个(12×63)]积的尾数是几?
归类选题,抓住重点,举一反三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的有效举措。
2、引导联想。联想是由感知、想象或思考某些事物而形成的这些事物表象间的联系所引起的其他的表象或思维。巴甫洛夫说过:“一切数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各种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即可以促进学习,推动学生探索新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又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有人说1米等于1厘米,其理由是:1米=1分米×10 =0.1米×0.1米=0.01米=0.01×1(米)=1(厘米)
对于这个结论,学生当然不会相信。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教师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前提下向学生指出这个错误的关键在于第二、第三个等号不成立即1分米×10≠0.1米×0.1米≠0.01米。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会发现1个平方单位和1个长度单位中“1”有着本质的不同,即长度单位与平方单位不仅概念不同,而且进率也不相同。通过对比联想,学生会很快掌握平方单位与立方单位的异同。在教学中,经常指导学生运用联想方法,不但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解题能力也得到提高,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激发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也就是执果索因的思维方式,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已具有了可逆性,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加速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逆用概念法则。培养逆向思维的意识概念法则的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数学概念的正确理解,对运算法则的熟练应用,仅靠正向思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逆向思维方面的训练来加深理解基础知识。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来源于问题或问题本身存在着的互逆关系,这些都是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极好素材。
2、注重公式的逆运用。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在数学上不少公式是由已知知识逆向思维,通过猜测并验证而得到的,解题中,一些所谓技巧和灵活性也是由此而来的。而学生往往只习惯于从左往右地运用公式,缺乏逆向思维的自觉性和基本功。显然,这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是相当不利的。在教学中注重对公式的逆运用,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整体进行的,而逆向思维总是与顺向思维交织在一起。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时,也要注意逆向思维的培养,把培养学生逆向思维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紧扣在教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顺逆运算、顺逆公式、顺逆关系,注意对学生进行顺向思维的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智力发展的核心,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互逆因素,有机地训练和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那么,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就一定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第五篇:课堂教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论文
课堂教案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论文: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开启数学智慧之窗
【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然就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运用新的理念,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和当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教育观念、课堂教案、实践活动等方面阐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并积极让学生参与讨论猜想、联想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好的学好数学,从而开启数学智慧之窗。
【关键词】课堂教案。素质教育。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创新意识是指对创新的态度,是一个人对于创新活动所具有的比较稳定的积极的心理倾向,简单地说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万事都求率先的意识。而数学创新意识则主要表现为对数学创新的态度和认识,是在后天的环境与数学教育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对于学生而言,数学创新更多的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探索精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掌握数学思想方法的强烈愿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或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数学教案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b5E2RGbCAP 数学课堂教案需要灵活多变的教案方式 / 7 创新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之本,在数学教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是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为创新而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旋律。作为教师的我们必须改革传统的教案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使之勤于推理、敏于概括、并精于问题的解决。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思维培养的教案方式。p1EanqFDPw 1.1探究式教案。
采用“发现式”,在教师的有意识指引下,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1.2活动式教案。
在这样的课堂中,主要是让学生根据实情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行动、调查研究等,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DXDiTa9E3d 1.3开放式教案。
在通常情况下,由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开放性问题的引入,在学生积极参与下解决,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从而学到知识。开放式教案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 7 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RTCrpUDGiT 2.探索与实践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中学数学的教案过程中,设计出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的参与气氛,就可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创造力,使学习兴趣增加,学习效率提高,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得到思维方面的训练。5PCzVD7HxA 2.1融洽和谐的教案气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保障 数学教案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活动,通过活动,让学生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益的数学基础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营造自由和谐的气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断产生新设想。jLBHrnAILg 例: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4>----aas”这一节课,可作如下设计:(1>提出开放性问题:教师先拿出一个已知三角形,让学生画出另一个三角形,使得这两个三角满足有两个角相等及一条边相等,然后提出开放性问题:满足什么条件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xHAQX74J0X(2>独立探索,动手操作,分组讨论。(3>(小组代表>组组间交流探索结果。(4>小组继续讨论,注意吸取其他“成果”。
(5>师生共评,学生不仅找到了“aas”中哪个条件是特/ 7 殊的,哪些又有相关联的,而且知道了“aas”是由“ asa”推导出来的,能够用“aas”来解决问题的一定能用“ asa”来解决。对照教材,这些发现令学生欣喜不已。LDAYtRyKfE(6>小结:a.知识小结,b.探索方法小结:观察、实验用直觉佳理、猜想,然后证明等。
2.2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
在课堂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呢?第一,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第二,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尝试操作,自己释疑培养创新能力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维的起点,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实践,所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灌进去的知识牢得多。在课堂教案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操作,自己释疑,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Zzz6ZB2Ltk 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等。第三,要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案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地观察。第四,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dvzfvkwMI1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大胆地猜想和联想的能力观察是创造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适当的信息分析,也容易触发到对一般结果的猜测以及对深层关系的联想,这是一种可贵的创/ 7 造性素质。因此,教案中,我们对此应特别重视。猜想是似真推理,是创造发明的先导。这里说的猜,不是瞎猜,而是在正确观察的基础上,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猜想。在教案中,要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猜解方法、猜答案、猜测问题规律。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rqyn14ZNXI 联想是以观察为基础,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的特点,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想象的思维方法。联想方法是一种探索、发现式的思维方法。联想能力的强弱表现为思维品质的各主要方面,如: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是培植创新思维的土壤。因此,在数学教案中,重视联想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途径之一。EmxvxOtOco 2.3想象是探索思维的翅膀。
数学想象一般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首先,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支持。第其次,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最后,要有执著追求的情感。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是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二是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爱因斯担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青少年时期是想象力最活跃的时期,但事实上,我们/ 7 的学生的想象力随着所受知识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贫乏,这应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在教案中,我们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想象力,拓展其思维的时空。如:在讲到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大地胆说说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表,英语单词中有哪些符合这个要求,并假设你是一位设计人员,你将如何运用轴对称对图表来高计自己的作品。SixE2yXPq5 2.4积极参与是数学活动,培养实践创造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际又应用于现实。围绕教材内容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得到能力的培养和思想的教育,既长知识,又长智慧,事半而功倍。如教案“环形面积”时,可先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测量(如计算校周环形跑道面积>。又如组织学生收集本市或本村的经济增长、变化的数据或调查银行存款的利息等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定方案、自行探索研讨,试想对于一万元钱要存放5年可以有几种不同存法,到期利息有什么不同。教过平均数和方差后,让学生统计各班的平均数及成绩的波动情况等。这样的活动反馈表明:学生兴趣浓厚,学到了具体的知识和方法,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体验了学习的快乐,知识的价值,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化,进一步引起创新冲动。6ewMyirQFL 3.点亮(诱发>学生的灵感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案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 7 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交流情感,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新教材总会在恰当的时机,放手给学生自己探索。kavU42VRUs 在教案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同时,还应当应用数形结合、变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去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y6v3ALoS89 当然,教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索、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M2ub6vSTnP
申明:
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