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
为海关特殊监管区创新发展“探路”
——大连保税区跨越发展系列报道(中)
目前正值国家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发展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历史机遇,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努力推动大连保税区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进而实现由综合经济区向现代化新城区的跨越,引起了诸多专家学者的重视与关注。大连保税区如何在大连建设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为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转型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专家学者们各抒己见,纷纷为大连保税区建言献策。建设东北亚 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辽宁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孟炜中:经过近20年的建设与发展,大连保税区已经成为全国最为开放和独特的保税区、保税港区、出口加工区和政策叠加的特殊经济区域,在带动辽宁和东北腹地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其他任何区域无法替代的作用。面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国内发展和开放的新形势,大连保税区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腹地形成互惠互动机制,在提高辽宁沿海经济带开放水平、拉动东北腹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推进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
当前可以考虑形成三个方面的合作机制,一是口岸物流合作机制。以海铁联运、海陆联运等形式推动东北地区港口群的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构筑东北保税物流网络,加强腹地的跨省物流、跨国合作,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保税区可以同腹地各省、市及周边国家的口岸城市协商成立跨省、跨国物流协会,可在现行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收”的基础上,实施外贸商品在启运港退税,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的通关模式,减少企业申报、放行次数,缩短物流时间、减少企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二是基础设施合作开发机制。保税区应同腹地各省尽快衔接近期与中长期的交通、物流、国际贸易等发展规划,运用市场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实现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争取国内其他区域和国际上的大企业、战略投资者参与保税区新一轮开发建设,参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和东北亚经济合作;三是优惠政策和利益共享机制。在未来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让广大腹地享受保税区的各种优惠政策,使保税区同腹地成为利益共同体,可以按照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东北腹地城市的顺序延伸和放大保税区政策,保税区与腹地在合作中进行利益整合,用定期或不定期协商的办法寻找相互之间共同感兴趣的合作方式、寻找利益共同点,形成各方满意的利益分配办法。大连保税区要建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先导区,要形成三个层次的互动发展,即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互动发展;与东北腹地及内蒙古东部地区的各个中心城市的互动发展、与东北地区各边境口岸的互动发展,以保税区为核心编织和打造出东北亚地区最便捷的国际物流网,利用保税港区的双向辐射作用及服务功能,为 1
腹地创造良好的开放环境,开拓畅通无阻的国际物流通道。同时保税区还要搭建东北亚区域产业梯度转移的平台、探索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寻求增量发展 实现新的跨越
大连市委政研室副主任王标:保税区过去19年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益于保税区特有的优惠政策功能,大连保税区在促进大连经济发展上,相比于其他区域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和大连市建设“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大背景下,大连保税区已经具备科学发展新跨越的充足条件,这个观点可以用以下几点作为佐证。
第一是保税区现在确定的发展思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视野和创新思维,把实现由政策功能区向政策功能与产业叠加的综合经济区转型发展作为核心战略来推进,并打造综合经济区和生态新城区,这些举措都是高瞻远瞩的;第二是保税区的区域空间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二十里堡划归保税区后,将建立以出口为主导、以新能源为方向的大连汽车物流城,同时也是生态型宜居城,是大连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第三是保税区聚集能力显著提升,比如在港航、油品,汽车产业,以及欧姆龙医疗健康总部等大项目牵引下,更多的同类产业不断地落户保税区,形成了良性的聚集效应;第四是保税区的开放先导区的作用更加突出,去年一年大连保税区利用外资占全市总量的13.6%,引进内资占全市的16.7%,自营出口占全市的9.1%。区域面积不大的保税区,在这三个方面能在全市占到如此高的份额,不得不说开放先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决定性的因素;第五是保税区产业低碳化、国际化特征非常明显,包括物流产业、航运产业、新能源汽车、离岸金融等,都是着眼于世界未来的产业发展新趋势,具有光明的前景。以上几点都说明了,大连保税区已经迈入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的历史时期。
19年来,大连保税区的累积固定资产投资400多亿元,存量还是略显不足,保税区的下一步发展应该寻求增量,随着体制的创新,保税区区域面积有可能更大,如果没有增量,经济总量就做不大。保税区应该走一条在增量调整中优化产业结构,在优化产业结构中实现产业升级,在产业升级中实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目前,大连保税区管委会提出的区域转型发展战略、产业升级战略、区区联动战略、功能拓展战略等,都是非常有见地的。随着这些发展战略成为现实,保税区必将成为大连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示范区,成为大连经济和国际经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成为促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的核心载体,成为东北地区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
以“物联网”建设 促进产业升级
大连市政协委员、大连新兴产业规划研究院院长刘立:作为东北地区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区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连市科学地描绘出“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的宏伟蓝图,保税区与之关系密切。因为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就在保税区,而保税区正积极筹划争取设立的离岸金融中心,也是大连打造东北亚金融中心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现在,大连产业特别是制造业有了向北迁移的趋势,辽宁沿海经济带大开发大开放,大连要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也就是说,围绕着新市区,大连谋求制造产业升级,以期成为现代产业的聚集区和核心区,从产业能级上成为推进东北振兴的带动区。作为新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打造现代产业聚集区,保税区有两个重要功能不可替代,首先就是政策功能,保税物流港的功能是辐射整个东北的;其次是保税区从纯粹的政策功能向产业区和综合城区转型,与大连打造核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的目标相契合。
大连保税区产业升级特征非常明显。二十里堡汽车物流城的打造,表明了保税区正由物流和港航服务等行业进一步向贸易多元化、产业集群化建设升级。保税区不但要多引进整车生产厂,还要进一步考虑汽车的研发和产业集群化,比如在汽车测试、汽车认证、高端汽车产品等产业上要寻求突破。
新能源汽车是大连发展的一个大战略。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应该和大连市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大连市低碳城市的打造有机结合起来。资料显示,我们大连对新能源汽车的采购量是很大的,这对保税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很好的推动。目前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很多地方都发展得比较快,保税区应该再往前走一步,尽早涉足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包括电池电极电动控制系统等,这对保税区丰富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意义重大。
目前,大连保税区在能源产业上正在从单纯的油品转运口岸向仓储服务等功能多元化发展。下一步,包括石油的交易、大宗物资贸易以及网上交易、电子商务等,都是保税区应该推行的,这些产业可以充分完善能源港的功能。
大连保税区应该尽早进行物联网的建设,以此提高保税区经济增量。物联网是战略性产业,前景极其远大。所谓“物联网”,简单说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是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第二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的产业要素同保税区物流中心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保税区如果能结合国际航运中心的打造、国际物流中心的打造以及海关监管方式的变化,大力发展物联网及其相关产业,则前景不可估量。离岸金融中心建设 正逢其时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系副教授丁永健:经过19年的发展,大连保税区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重要的投资聚集区之一,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要迎来下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离岸金融中心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
2006年,国家批准保税区建设6.88平方公里的大窑湾保税港区,大大提高了保税区及大窑湾港的国际化功能,扩大了大连在东北亚的影响。保税港区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原来的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特殊优惠政策的整合和叠加,已经具有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特殊优势。主要表现在:其一,政策优势。大连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优势,按照国际惯例,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运作离岸金融市场的障碍较小;其二,封闭优势。封闭指标是用以衡量特定离岸金融市场在地缘与业务上与东道国或所在城市之间的隔离程度,这也是涉及到东道国对离岸金融市场管理难易及效率的一项指标。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封闭区域,设置有专门的海关和边检站,使金融管理机关能有效监督离岸资金的转移、运用,可以减少离岸银行业务对境内金融市场的冲击,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开展,从而为有形离岸金融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容量与地域载体,可以使区内贸易金融相得益彰,共同发展;其三,客源优势。大连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离岸金融账户在性质上属于境外账户,因此在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均可开设离岸账户,从而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便利。
大连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关键是其功能的转型,应该实行区港一体,在保税区内实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这样才能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来大连。保税区应该以口岸国际物流业为核心功能,发展贸易、海运、货代、仓储、商展、信息、金融等业务,为进出口贸易、国际转口贸易提供便利、优质和低成本的物流服务。
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可以使得保税区内的企业享受资金调拨自由,存款利率、品种不受限制,免征存款利息税等优惠的政策。离岸金融能够为保税区发展带来持续的推动力。因此,离岸金融业务应作为未来保税区重点发展的金融服务的核心。可以说,离岸金融中心是保税区打造大连航运中心和物流中心的核心功能区以及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点,建立离岸金融中心正逢其时。
第二篇: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精选)
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现状分析及成就总结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赋予特殊功能和政策,由海关实施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海关特殊监管区是为实现某些特定目的,如吸引外资、扩大出口、促进转口贸易等而实行特殊海关监管制度和政策的特定区域。自1990年6月,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以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类型不断丰富,功能日益完善,整体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了多种类型、多项功能区域共同发展的大格局。
一、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的类型和功能以及发展现状
1、保税区
保税区是海关设置的或经海关批准注册、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其功能定位为“保税仓储、出口加工、转口贸易”,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但不享受国内货物入区即可退税政策。
2、出口加工区
出口加工区是国家划定或开辟的专门制造、加工、装配出口商品的特殊工业区。享受减免各种地方征税,以及“入区退税”的优惠政策,但只能开展加工业务,缺少物流功能。
3、保税物流园区
保税物流园区是指保税区划出特定区域,实行保税区的政策,以发展仓储和物流产业为主,按“境内关外”定位,海关实行封闭管理的特殊监管区域。除享受保税区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海关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外,还叠加了出口加工区的政策,即实现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办理报关手续,实行退税。
4、保税港区
保税港区是在港口作业区和与之相连的特定区域内,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具体包括仓储物流,对外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检测和售后服务维修,商品展示,研发、加工、制造,港口作业等9项功能,是在形式上最接近自由贸易港的政策模式。
5、跨境工业区
跨境工业区是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合作设立的具有保税、出口加工等特征的经济合作区。工业园区以发展工业为主,兼顾物流、中转贸易、产品展销等功能。6,综合保税区
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区、港口的功能于一身,可以发展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
自 1990 年在上海外高桥设立第一个保税区以来,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可谓“快速”,主要体现在数量和种类的快速增加、功能的逐步扩展、实现的经济效益屡创新高。截至2012 年11 月,我国已批准在27 个省区市设立110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括12 个保税区,47 个出口加工区,5 个保税物流园区,14 个保税港区,30 个综合保税区,2 个跨境工业园区。其中东部沿海地区78 个,内陆及沿边地区32 个。全国投入运营的98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全年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5600 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外贸总额的16%。经过多年探索,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已形成较大的外贸进出口规模、较强的加工制造能力和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逐步成为我国扩大开放的重要窗口、吸引境内外投资的重要载体、促进加工贸易健康发展的先行先试先导区。
二、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状及成就
天津海关辖区内现已经设立包括东疆保税港区、天津出口加工区和天津港保税区等五类共七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包含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所有类型,因此,以天津关区为模本研究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的具体构想具有全面性和典型性。同时,天津海关所辖的特殊监管区域均坐落于滨海新区内,国家“十一五”规划已将滨海新区纳入重要发展战略,因此,研究天津关区内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政策整合更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下面分别介绍天津港保税区、天津出口加工区、天津保税物流园区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四个特殊监管区域。
1.天津港保税区
天津港保税区于1991年5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2年4月24日,隔离设施通过海关总署验收,正式封关运作。保税区位于天津港港区内,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实际运营面积3.8平方公里,是华北、西北唯一的保税区,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保税区。作为高度开放的特殊经济区域,保税区具有国际贸易、现代物流、临港加工和商品展销四大功能,享有海关、税收、外汇等优惠政策。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保税区以保税为特色,临港为依托,形成了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环渤海区域乃至中国北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服务、辐射和带动作用。天津港保税区自建区以来,始终以建设国际物流中心为目标,坚持以服务京津冀、服务环渤海地区、服务中国北方为宗旨,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出口加工三大产业都得到迅速发展。
2.天津出口加工区
天津出口加工区是国务院批准的设立在直辖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出口加工区,行政层次少,渠道直接,速度快捷,有利于通关和与政府部门的各项协调工作的进行。天津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2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规划总面积2.54平方公里,一期开发1平方公里,于2001年6月29日通过海关总署等国务院八部委联合验收,开始封关运作。加工区一期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北部,其东南方向5公里处就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货运港--天津港。天津出口加工区自建区以来始终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截至2007年底,区内已有注册企业19家,涉及服装、家具、食品、电子等多个行业,投资总额超过2亿美元,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87.72亿元。另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07,海关共接受出口加工区企业申报报关单、备案清单2.37万份,监管进出区货物32.50万吨,价值13.72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86%,12.50%和35.04%。2007年12月6日,天津出口加工区二期(出口加工区B区)开发的0.435平方公里,也通过了海关总署与国务院9部委组成的联合小组的验收,各项招商引资工作正在积极的进行中。
3.天津保税物流园区
2004年8月16日,国务院批准天津港保税区与天津港进行区港联动试点,并设立了天津保税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5平方公里。2005年3月30日,天津保税物流园区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营。物流园区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东北侧,与港口集装箱码头相连,具有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园区内现有海关注册备案企业39家,均为物流企业或贸易公司。2007年海关共受理园区企业各类报关单据71922票,监管进出区货物262.35万吨,价值84.08亿美元,分别为上一的2.07倍、4.38倍和1.48倍。21园区业务辐射北京、天津、河北、杭州、苏州、上海、深圳、常州等省市,主要商品涉及汽车、手机零配件、液晶显示板、纺织面料、轮胎、钢材等。
保税物流园区在政策、功能和运作上较保税区主要有以下优势: 一是政策优惠更为显著。根据国家规定,保税物流园区享受保税区相关政策,货物一旦从国内到园区,出口商即有权申请退税,改变了现行的“离境退税”方式,这是园区最吸引加工贸易的政策。二是功能优势更为突出。保税物流园区具备四项功能:国际中转功能,对进入区的境外、国内货物进行分拆、集拼后转运至境内外其他目的港;国际配送功能,对入区货物进行分拣、分配或进行简单的商业性加工后向国内外配送;国际采购功能,对采购的国内货物和境外货物进行综合处理和简单的商业性加工后向国外销售;转口贸易功能,构建集交易、展示、出样、订货于一体的转口贸易服务体系,有利于区内企业开展转口贸易。三是货物进出更为便捷。保税物流园区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实现区域化监管、网络化管理、电子化通关、科学化监控,实行通关数据“一次录入、多次使用、信息共享”,实现了货物的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快速通关,构建了通关便捷、服务完善、管理规范有效的海关监管平台,营造了大口岸、大通关、大辐射的现代物流发展环境。
保税物流园区具有广阔的经济腹地,服务范围包括天津、北京两大直辖市和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八省区及河南、山东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达450万平方公里。保税物流园区具备“境内关外”的自由贸易区政策功能,可吸引更多的国际货物和航线的聚集,增强了天津在全球范围内聚集优势、配置资源的能力,有利于辐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
4.天津东疆保税港区
2006年5月26日,在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推动天津滨海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天津东疆保税港区是继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后,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二个保税港区,也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保税港区,整体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位于天津港东北部,为浅海滩涂人工围海造陆形成的三面环海半岛式港区,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具备集装箱码头装卸、集装箱物流加工、商务贸易、生活居住、休闲旅游“五大功能”。2006年8月31日,国务院批复设立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进一步推动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批复的10平方公里面积由5.6平方公里的码头作业区和4.4平方公里的物流加工区组成。自2007年底首期4平方公里实现封关运作以来,包括6个集装箱泊位、58座仓库和60余万平米堆场,海关监管及口岸办公设施也已投入使用。2012年,东疆保税港区10平方公里实现整体封关运作。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东疆发展搭建了坚实的载体平台,而从2006年“国发20号文件”到2011年“国函51号批复”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也助推了东疆在涉外经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积极创新,全力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核心功能区建设,积极探索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发展。在重大利好政策助推下,东疆在招商引资和项目落户方面形成了强大的“磁石”效应,形成了航运物流要素汇聚、金融创新领跑全国、高端产业相继落户、国际贸易企业云集的良好发展态势。目前全球最大的散货船公司中远散运集团落户东疆,其总注册资本达260亿元,这也为东疆航运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天津中铁联合、天津两江海运等也相继落户。截至目前,东疆已注册船公司32家,船舶服务企业21家。累计引进航运物流企业41家,航运经纪人企业60家,经营范围涵盖了航运物流业上下游各方面业务,航运物流体系逐步完善。
东疆在金融租赁领域创新突破也形成了强大吸附效应,目前已成为我国最大最主要的单机、单船融资租赁集聚地。在东疆注册的各类租赁公司达253家,其中单机公司192家,单船公司36家,总部型租赁公司25家,累计完成租赁飞机72架、离岸船舶26艘、飞机发动机6台。此外,中建材、中煤、中储、中粮等一批“中”字头央企和行业龙头企业投资的结算项目相继落户,船舶、航运、红酒等18家现货交易市场注册成立,它们极大地促进了东疆高端产业聚集。截至2012年6月,东疆保税港区已注册中外企业886家,累计注册资本619亿元,完成合同外资额近9亿美元。
三、对天津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成就小结
随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东疆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先后设立,天津关区已经成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最为齐全的直属海关。这些海关特殊监管区的设立,对于促进天津经济建设、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乃至实现国家区域总体发展战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海关特殊监管区是天津滨海新区开放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极和重要基础设施。其中,滨海新区综合保税区和东疆保税港区是当前我国“政策最开放、功能最强大、层次最高级”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有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出口加工五大功能,是海关各类特殊监管区域优惠政策的叠加,对于实现滨海新区建设成为北方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十分关键;保税物流园区的建设与发展对发挥天津港的区位优势和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巩固滨海新区在北方乃至东北亚的物流中心地位具有积极的作用;出口加工区有利于提升滨海新区先进技术承接扩散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滨海新区构筑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形成产业带动、技术引领的发展格局,加快环渤海地区高新技术的原创地和产业化基地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是天津货物、技术、资金、人才流的巨大吸引力。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建设为天津滨海新区建立自由贸易港区创造条件、奠定基础、积累经验,是更好地发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重要作用的平台和试验田。
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天津应该大力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发展,加大改革力度,通过模式创新、功能整合、政策叠加,使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优势、功能优势、区位优势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整体效能,实现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使其成为天津开发开放的强大动力。参考资料
[1]戴婷婷.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发展现状与整合[J].武汉海关.[2]邱志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的思路及对策[J].上海海关学院学报.2009(2).[3]李岩.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外贸发展的建议[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4]课题组.海关特殊监管区整合发展研究[J].经济丛刊.2011(1).[5] 天津海关http://tianjin.customs.gov.cn [6] 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http://www.xiexiebang.com [7] 天津开发区投资网http://www.xiexiebang.com [10] 天津政务信息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一、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通关模式
1、现有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种类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的特定区域,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跨境工业园区和综合保税区。改革开放以来,特殊监管区域在我国产业格局中发挥了先导、辐射、拉动等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7年,全国特殊监管区域已经有5大类80多家,实现进出口总值2562多亿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12%。
2、普通通关模式
(1)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通关流程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海关对加工区与境外之间进、出的货物,实行直通式或转关运输的监管模式,由监管车辆将货物运离或运至口岸海关并实际进区或离境。(2)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内之间进出货物通关流程 以出口加工区为例,按照389号令及相关文件规定,出口加工区内企业的货物进出应在加工区完成报关,从加工区以一般贸易等方式进口货物均需在加工区完成报关征税手续。
3、区域通关模式
2006年8月总署下发的《海关总署关于印发〈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试行)〉的通知》(署监发〔2006〕379号)规定,“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是指符合海关规定条件的守法水平较高的A类企业,在其货物进出口时,可以自主选择向其属地海关申报,并在货物实际进出境地的口岸海关办理货物验放手续的一种通关方式。文件规定,对出口加工区、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中心)、保税仓库的进出口货物,暂不适用于“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方式。
二、现有通关模式对区域发展和区内企业的影响
1、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外之间进出境货物
因为现有规定要求特殊区域与口岸间货物往来需要按照转关运输监管,不仅增加了企业的运输成本,经多个海关中转的转关运输办理手续也十分不便。
2、特殊监管区域与境内之间进出货物 内地企业从口岸特殊监管区域进口货物,往往需要派人或委托口岸代理保关,不仅单证往来频繁不便,也不利于将企业属地化管理。
三、保税监管改革的通关模式
1、《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的新思路
2007年月,总署下发了《保税监管改革指导方案》(2007年修订),方案中要求逐步建立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新机制。要建立涵盖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两大监管体系的保税货物流转管理机制,沟通保税货物的“进、出、转、存”各个监管环节,实现对保税货物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到位。一是按照既要最大限度便利货物保税状态下的流转,又要确保实际监管到位的管理目标,重新梳理、修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制定《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办法》,全面整合保税货物在特殊区域之间、特殊区域与保税场所之间、特殊区域和保税场所内外之间以及企业之间的进出口、深加工结转、外发加工等管理方式,从制度上统一规范保税货物的流转管理;二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用于明确和规范收发货人法律关系及责任的“保税货物大账册”,同时建立用于监控承运人行为的“运输工具点对点交互网络”,形成一个在所有区域、场所、企业以及口岸现场之间均能实现便捷运行和有效监管的保税货物大流通监管系统,并逐步取代现行的“转关运输系统”;三是对于从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保税监管场所起运的进出口货物,参照“属地报关、口岸验放”以及“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的方式办理相关通关手续,建立保税物流监管网点与口岸通关监管网点之间的联动配合机制,顺畅口岸与区域、场所之间的流转。
2、特殊区域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新模式探讨(1)进口
口岸→特殊区域
按照《保税监管改革实施方案》的创新思路,区内企业是属于海关围网管理,诚信度和守法程度高,在两地海关加强联系,确保监管的前提下,两点之间可不采用监管车运输,最终实现“特殊区域报关、口岸验放、企业自运、卡口入区”。特殊区域→境内其他地区
对从特殊区域提取货物的情况,海关也应允许企业在属地报关,特殊区域在卡口通过风险分析进行选择查验,这样既可以实现海关对属地企业的全面管理,也可减少特殊区域通关压力。(2)出口
特殊区域→境外
按照《跨关区“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操作规程(试行)》规定,出口货物的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在货物运抵口岸并取得出口口岸订舱数据后,才可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录入《出口货物报关单》电子数据向属地海关进行申报。而加工区实行卡口管理,要求货物出卡口时向海关申报,故由出口加工区通过口岸出口的货物暂无法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
(三)特殊区域间货物互相流转 特殊区域→特殊区域 目前,《海关保税货物流转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办法出台前,对特殊区域间的货物流转,可选择“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方式参照执行。
比如:加工区之间货物的往来,要求由收、发货物双方联名向转出区主管海关提出申请,经海关核准后,按照转关运输的有关规定办理。加工区之间往来的货物不能按照转关运输办理的,转入区主管海关应向收货企业收取货物等值的担保金。转关运输和向海关缴纳风险担保金都会大大增加企业成本和资金压力,而且,转入转出方企业都在海关围网管理的特殊监管区域内,主观违规的风险较小,在加上货物实行入出特殊区域的卡口管理,货物的收、发监控是有保障的。所以,对此类货物实行“特殊区域报关、企业自运、卡口入区”是可行的。
四、对特殊区域适用新模式的风险评估
1、风险分析
风险管理是海关管理制度上的一次历史性变革。我们要在深入了解区域通关风险特征的同时,对物流监管进行科学分类,通过全过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动态管理和控制,努力实现高效运作和有效监管。通过风险信息、物流信息与相关业务信息的有机融合,对物流实施全过程的监控。通过物流监控“前”、“中”、“后”的有机融合,进一步加强货物的实际监管。
2、风险评估
运输风险:极少数蓄意走私的企业可能无海关监管的运输途中掉包货物或飞料。
查验风险:申报地与查验地相隔遥远,选查指令的下达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风险分析,可能造成货物品名、数量不符等风险发生。违规情况处理的风险:口岸海关在查验过程中发现的走私违规情事,要求由口岸海关负责移交处理,需属地海关协助调查的,属地海关应该积极予以配合。实际工作中,因为申报地海关海关与查验地海关属不同关区,资料的调取、情况的核实、走私违规性质的认定可能脱节,可能造成违规处理不及时等风险。
联系配合脱节风险:如对大宗散货、取样送检以及报关单的删除、修改、删单重报等管理的实施细则,要求由区域内相关直属海关依据总署的有关业务规范共同协商制定,两地海关的配合如果出现疏漏,势必造成货物提取或发运不及时等风险。
五、解决方案
1、实施“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两地海关签定严密的联系配合办法,通过制度的健全从源头上避免程序上的风险发生。
2、加强风险预警分析。加强对重点商品的选查风险分析,科学合理的下达布控指令,减少查验率,提高查获率,目的是打击违法企业,保障守法企业的顺利快捷通关。
3、尽快制定配套办法,为特殊监管区域适用“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政策提供法律保障。特殊区域的政策不特殊,有些反而还不如区外的反映由来已久,海关只有根据客观情况的发展变化,科学分析判断,尽快制定配套办法,这样才能为目前我国80多家特殊区域注入新的活力,为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制度保障。
4、通过企业等级管理控制风险
按照海关对企业管理的相关规定,A类企业的守法程度较高,管理比较规范,发生走私违规的风险小,对特殊区域内的A类企业,海关应允许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优惠措施,对B类企业如果申请实行“属地申报、口岸验放”,可在收取保证金的情况下允许。通过这样的差别化管理,也可使A类企业倍加珍惜得来不易的企业类别,B类企业创造条件申请成为A类企业,外贸环境将更为诚信有序。二00八年六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海关特殊区域名单总结
海关特殊区域名单总结
2016跨境电商试点: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合肥市、郑州市、广州市、成都市、大连市、宁波市、青岛市、深圳市、苏州市
自贸区试点:自贸区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厦门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现有六种模式: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包括珠海跨境工业园区 ,霍尔果斯边境合作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 进口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保税物流中心(分为A型和B型)这三种模式属于保税监管场所。
第五篇:创建“五无”监管区工作情况汇报
邵阳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创建“五无”监管区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省工商局的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市工商系统于去年3月起在全市工商系统深入开展了“五无”监管区创建工作。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们邵阳市工商局认真对照省局的工作要求,紧密结合本市系统的工作实际,积极行动,大胆探索,确保了“五无”创建活动有序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工商系统已有122个监管区全面开展“五无”创建,并取得了积极的工作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突出宣传造势,着力营造“五无”创建的工作氛围 创建“五无”监管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全市工商系统全体干部在思想上高度统一、目标上高度一致、行动上高度协调,更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的充分支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广大经营户的积极参与。为营造良好的创建工作氛围,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我们今年以来在全市系统开展了以“六个一”为主题的造势宣传活动。一是组织一次创“五无”专题考试。市局根据“五无”监管区创建标准和验收办法,7月份在全市系统组织一次全员参与的创“五无”闭卷考试,以真考促真学,确保创“五无”的工作标准深入人心。二是开展一次以创“五无”献计 1
讨论活动。围绕“为什么创建,怎样创建”的问题,在全市系统干部职中开展了一次创“五无”专题大讨论和献计献策活动,理清创“五无”的思路头绪,形成一批创“五无”真知灼见。通过专题讨论和献计献策活动,共收到“五无”创建的意见建议40余条。三是进行一次创“五无”专题汇报。市局就“五无”创建工作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了多次汇报,深刻阐明创“五无”在服务经济发展、维护消费安全、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创建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县级局也分别向当地党委、政府有关领导进行了专题汇报,让相关领导对创“五无”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进而争取必要的工作支持。四是发出一份创“五无”倡议书。倡议书面向“五无”监管创建区的经营户发放,做到人手一份,让广大经营户充分认识创“五无”的积极意义,并自觉参与创建活动。全市系统共发放倡议书10000余份。五是推出一组创“五无”宣传稿件。全市系统加大对创“五无”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报刊有文、电视有像、广播有声,在社会上形成浓厚的创建氛围。共在市、县两级媒体上刊载播出创“五无”的宣传稿件100余篇。六是设置一批创“五无”宣传牌匾。在每个基层工商所设臵一个创“五无”宣传栏,集中展示创“五无”的工作成果;在每个创建区设立一个长期宣传牌,深入宣传创“五无”的工作标准;在每一条创建街道都悬挂一批宣传横幅,广泛宣传创“五无”的重要意义。在落实“六 2
个一”的基础上,各县级局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大祥工商分局在组织分局干部职工和辖区经营者、消费者代表,开展了以“共建五无监管区,齐创和谐文明城”为主题的宣传活动;邵东工商局制定了专门的“五无”创建电视宣传片,在当地电视台反复播放;邵阳县工商局开辟了“五无”创建专题网站,及时通报工作动态,并建立了互动栏目,方便群众举报。通过各种形式的造势宣传活动,在系统内形成了创“五无”的强大声势,在社会上形成了创“五无”的浓厚氛围,进而推动了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突出责任落实,着力加大“五无”创建的推进力度
为确保“五无”创建扎实推进、收到实效,我们着力在完善工作机制上下功夫,狠抓创建责任的落实,从而大大增强了“五无”创建工作的推进力度。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市局在对“五无”创建工作进行多次动员部署的情况下,于今年5月28日再次召集各县级局局长、分管办公室的副局长、办公室主任和各基层工商所所长,召开了一次大规模的工作督战会,对“五无”创建工作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要求全市系统以更高的认识、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作风来加强和推动这项工作;结合我市系统实际,制定了详细的《“五无”监管区创建工作方案》,明确了具体的创建目标,提出了具体的创建标准,制定了具体的创建步骤;根据科室的业务分工,制订 3
了“五无”创建责任分工制度,将“五无”的工作责任进行细化分解,明确了相关的牵头科室和责任科室,确保创建责任的落实;对照“五无”的工作要求,建立了办公室牵头,相关业务科室参加的内部联席会议制度,坚持每个月召开一次联席会议,通报掌握创建工作开展情况,专题研究创建工作中的有关问题,确保创建工作进展有序。
二是加强工作督查。为加强对“五无”创建工作的督促指导,我们将创建情况做为市局工作督查的重要内容,根据创建工作要求,制定了专门的工作督查方案,由市局领导带队,抽调专门人员,于今年6月和10月对各县级局“五无”监管区创建情况进行了两轮专项工作督查。督查采取随机制取监管区检查的方式进行,共抽查监管区52个,提出督查整改建议140余条,并明确了具体的整改时间,督查结果在全市系统进行了通报。与此同时,我们将“五无”创建与队伍教育整顿“回头看”活动相结合,将“五无”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六查六看”,在开展单位自查和交叉互查的过程中,都将“五无”创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深入检查,使创建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三是严格工作考核。市局将“五无”创建工作做为县级工商局绩效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了专门的考核指标,并在所有考核项目中占据最多的分值,对考核成绩不达标的县级局取消年终综合评先评优资格。同时将创建“五无”监管区工作开展 4
情况作为核定专项执法办案补助的重要依据和标准,对“五无”创建工作开展有力,考核验收成绩较好的单位在年终核定专项执法办案补助时给予重点考虑,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对创建开展不力,考核验收成绩较差的单位相应减少专项执法办案补助。各县级局也参照市局的办法,将“五无”创建工作纳入了对基层工商所的绩效考核,并视考核成效核定不同标准的专项工作补助,建立了有效的工作激励机制,有效推动了创建工作开展。
三、突出机制创新,着力打造“五无”创建的工作特色
在深入推进“五无”监管区创建的同时,我们坚持把推动监管方式方法创新贯穿于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对照“五无”的工作要求,着力构建长效管理机制,形成了一批具有邵阳特色的监管模式。一是对照“无无照经营”的要求,我们在隆回县局试行了“无照经营监管公示牌”制度,对经多次催办后仍拒不办理营业执照且继续从事经营的,在监管区人流集中的地段对其名单予以公示,并提示广大消费者从保障自身权益角度出发,尽量不要到无照经营户进行消费,以免因无照户不具备经营主体资格而造成维权困难。通过“公示牌制度”,在客观上提高了无照经营户的违法成本,唤醒了其守法经营意识,有效增强了其办照主动性。这一做法被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网采用。二是对照“无假冒伪劣”的要求,我们在新邵县工商局推行了向中小学校派驻“工商食品安全辅导员”制度,协助各中小学校加强食品法律法规宣传 5
和食品安全教育,要求“工商食品安全辅导员”每学期为学生上一堂食品安全和消费维权公开课,不定期在校园举办假冒伪劣食品展示,发布消费警示,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从预防层面入手,构建校园食品安全的“防火墙”,受到了当地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这一做法被省局领导批示向全省系统推广。三是对照“无传销活动”的要求,我们制定了全市工商系统“打击传销14项工作制度”,对传销案件的执法巡查、举报受理、经费保障、执法协作、责任追究以及黑名单库的建设、无传社区建设、无传校园创建、打传联络站建设等工作都作出了详细具体的规定,受到了省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四是对照“无消费投诉积案”的要求,我们试行了“消委会长接待日”制度,把每月的15日定为“会长接待日”,由消费者协会会长亮牌开展消费者接待,一方面现场受理、调解消费纠纷;另一方面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咨询服务,现场讲解识假辨假常识,开展消费引导,传授维权知识,帮助消费者提升消费维权能力。为切实提高消费维权工作效能,制度不流于形式,我们还建立健全了投诉对象约谈制度、会长跟踪调解制度和快速处理投诉制度三项配套工作制度,确保“消协会长接待日”制度落到实处,相关工作做法受到了国家工商总局政务信息网的推介。各县级局结合自身创建工作实际,扎实推进监管方式方法创新。绥宁县工商局积极加强消费维权工作,在全县各大卖场设立消费者现场投诉站点,由卖场安排 6
1至2名专职员工,在工商部门的指导下,现场处理消费纠纷。新宁县工商局实行了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制度,由乡、村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农村食品安全村民自治委员会”,协助处理农村消费者的投诉事项,构筑群防群治的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防线。城步县工商局建立了监管区流动巡查制度,在经营户当中设臵巡查箱,要求辖区干部干部每周对监管区进行一次巡查,并将巡查记录放到巡查箱中存放,记录由所长、县局或者市局监察室随机抽查,确保了监管区巡查工作到位。大祥区工商分局和绥宁县工商局推出了“食品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机制”,将日常巡查的内容和检查结果予以公示,并据此评定食品经营企业的信用等级。北塔区工商分局在农贸市场推行“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公示牌”制度,每天公示蔬菜名称、产地、销售者、重量和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有效保障了市场的食品安全。
在开展“五无”监管区创建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从邵阳工商的工作实际出发,严格对照“五无”的工作要求,狠抓各项工作的落实,有效夯实了监管基础,提升了监管效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创建成效:无照经营大幅减少,全市系统共引导6580户无照户办理了营业执照,取缔无照经营户301户,创建区经营户持照经营率达到100%,非创建区经营户持照经营率达到90%;假劣问题基本解决,通过创建,经营户的守法经营意识和行业自律意识显著增强,全市范围内食品安全、商品质量、商标侵权、虚 7
假广告等违法案件较创建前大幅下降;维权成效明显增强,1-10月,全市系统受理消费申诉1108件、消费举报298件,调处成功率和办结率分别达到99.3%和98.9%,申诉、举报发生率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4.4%和5.6%,调处成功率和办结率分别提高3.4%和1.1%;传销活动有效遏制,共查处传销案件14件,捣毁传销窝点437个,驱散传销人员3012余人,移送司法机关43人,创建无传乡镇(社区、校园)74个,有效遏制了传销活动的蔓延势头;人民群众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今年5月至7月,市局监察室就全市系统基层一线工作人员作风建设情况面向监管服务对象开展了一轮专门问卷调查,共调查监管服务对象1200户,企业群众对工商部门的满意度达到了95.6%。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五无”创建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高,扎实推进“五无”创建工作向纵深开展,确保创建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