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险行业“三假”问题分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我国的保险业就与“假”字纠缠上了。先是假保单,形式有“鸳鸯保单”和“阴阳保单”等变异型保单,在这些变异型保单的背后是内部人员以各种理由的“吃单”和“埋单”,渐渐就出现了外部的伪造和变造型假保单。今年初,中央电视台报道了携程网的“保单门”事件,使得假保单问题一下子成为公众的焦点。于是,中国保监会重拳出击,顺藤摸瓜,查出了三亚辰龙航空售票责任有限公司涉嫌非法销售假的航意险保单等案件。在假保单事件刚刚平息不久,又出现了假公司问题,一家号称“恒亚迪保险”的假公司被曝光,在其“像模像样”的网站上公然称:“恒亚迪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经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于2005年10月18日正式创立的一家专业性保险公司,总部设于西安,主要经营各种财产险、责任险、信用保证险、农业险、意外伤害险和短期健康险业务”。经营方式是通过设在海外的服务器,采用电子商务的模式“开展业务”,即通过网站吸引客户投保,通过网上支付方式收取保费,通过邮寄配送保单。
此外,在保监会的70号文件和财务业务数据真实性大检查“两道金牌”的推动下,各地保监局加大了对行业违规经营行为的查处力度,再次揭开行业“假”的面纱,最突出的问题是假赔案。日前,山东保监局查处了一家保险公司的虚假赔案,赔案中“交警队事故认定书”系伪造,多处环节签字也系伪造,并报销虚假费用46717.5元。说实在的,这个案子不过是“小儿科”,只是冰山一角,我国保险业的假赔案问题可谓是登峰造极,触目惊心。从事故造假看,已经有了职业事故车手,能够在道路上制造出“天衣无缝”的交通事故;已经有了能够搭建出电影棚式场景的修理厂,让事故索赔照片“形象逼真”。从单证造假看,无论是各种证明文件,甚至包括政府部门的抚养证明等,还是各种发票凭证,可以说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有,而且是专业化和流水线作业。
其次是假费用问题,最突出的是假手续费,明明是直销业务,但为了获得更高的费用,就采用“变性处理”,将直销改为代理,开始是联系一家中介机构“走账”,后来就干脆自己弄几个“代理证”,直接操作。这也是我国保险中介业务“突飞猛进”的内在原因之一,也是保险公司账面上中介业务占比很高,直销人员却不少的真实原因。再就是假的各类经营管理费用,一般是以“发展业务”和“改革”的名义造假。所谓发展业务,就是为了满足客户的要求,不得不进行“变通”倒费用;所谓改革,就是推行管理模式的改革,实行费用包干,采用一包了之的办法。于是,各种各样的假凭证就出现在保险公司的财务单证中,有买来的,不知是真是假的发票;有直接涂改的发票;有机票订购单,有各种复印件,林林总总,千姿百态,但背后均隐藏着一个字——“假”。
世间事没有绝对的真,也没有绝对的假。假的东西背后一定有真,一定有其真实的原因,一定有其由真为假的内因。正如我们谈的数据真实性问题,其实数据永远都是真实的,也包括它真实着我们经营管理的不真实。因此,假数据背后是真问题。这些年行业的车险经营严重亏损,而在数以百亿计亏损的真实数据背后,又有多少假赔案、假费用?
就假保单而言,内部管理薄弱是其真实的原因。航意险就是一个典型,这个领域的恶性竞争已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了争夺业务,保险公司不惜将手续费从原来的15%提高到80%,更夸张的是虹桥机场一个一两平方米的销售航意险柜台竟然拍出月租金31.5万元的高价,可谓是中国最贵的地皮。这么高的费用怎么处理,只有一个办法:造假。除了手续费竞争外,保险公司对于代理人的要求也是“尽量满足”,特别是保单管理环节。渐渐地,代理人就发现其中存在大量漏洞,于是,一些不法的代理公司就萌生了自己“当家做主”念头,与其给保险公司代理,不如自印自卖,假保单就应运而生了。
而从假赔案看,内因也是一个关键因素。就一般情况而言,假赔案一定有“内鬼”配合,往往是内外勾结,里应外合,只有这样才能够天衣无缝,瞒天过海。这也是为什么假赔案能够长期存在、愈演愈烈、日益猖獗的一个深层原因。但无论是内鬼,还是外鬼,从根本上讲是保险公司自家的篱笆没有筑牢,如果保险公司的各项理赔管理制度到位,外部欺诈的程度就会大大降低。另外,这几年保险公司一方面是为了服务客户;另一方面是为了争夺4s店渠道,加大了对4s店代索赔的授权力度。如果从方便客户的角度看,这种授权是值得肯定的。但任何授权均应当有制约,不受制约的授权就可能导致滥权,就会引发道德风险。保险公司对4s店授权之后,相应的管理并没有配套,更缺乏有效落实。于是,一些不良的4s店就开始利用这种授权,大肆开始保险欺诈活动,从开始的高估修理费,虚开发票,到后来干脆制造事故,伪造现场,可谓是无奇不有,无所不能。
说到假公司,沈阳的万征案是一个典型。万征原本是通过保险代理公司开
展业务,但在与保险公司的交往过程中,他发现保险行业有太多的漏洞,无论是保单的管理,还是理赔的管理,原来觉得挺神秘的金融机构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于是,他就萌生了自己“办保险”的念头。先是到广东印了3000份假保单,然后就招兵买马,有负责展业的,有负责理赔的,于是乎,一家“保险公司”就像模像样地开张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居然发展了100多
个业务员,为1000多个客户提供了保险服务,而且,对一些小赔案,基本上是简单快捷,立等可取,客户口碑颇好。这个案例给中国保险业有太多的启示,无论是从保险市场、保险消费者方面,还是从保险监管、保险公司方面,万征的假公司都折射出我国保险业许多真问题。
现代金融的本质是什么?是一种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之间的转移机制,充当这种转移中介的灵魂是诚信,如果诚信不在了,一切都将不复存在!保险的本质是什么?是管理社会的保险基金,是解决人们的不确定性问题。人们通过保险制度把自己对未来的安宁和预期的确定托付给保险公司,正如保险行业那句经典的广告词:相知多年,值得托付。投保人就是因为担心自己难以承担风险,才将未来托付给保险。但如果他们突然发现连保单,甚至是保险公司都可能是假的,那么,还有什么诚信可言,还有什么是可以托付的!这些年困扰行业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发展,决定发展有两个因素,一是供给,二是需求,而需求是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保险而言,决定需求的因素有许多,但消费者对行业和公司的信任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诚信对于保险业而言,就是命根子!
今年保监会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了保险业打击“三假”的工作方案,并召开全行业动员大会,全面部署了打击“三假”专项工作。同时,与公安部形成协同机制,共同打击保险犯罪活动。保监会可谓是下决心,动真格,出重拳。但真正解决问题,还是要靠保险业自己,还是要靠“真”。
一是要认清“三假”问题的真原因。如果我们深入分析我国保险业的“三假”问题,就不难发现这种假,其实是我国保险业初级阶段的真实反映,就是“四个不成熟”的必然结果。初级阶段的“四个不成熟”是“三假”的真实土壤与环境,而其中保险经营主体不成熟是主要矛盾和问题。我国保险业发展非常快,主体增长迅猛,客观地讲资源和能力供给是难以适应的,加之资本盲目,急功近利,规模冲动,粗放式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就给内外部留下了造假的空间和可能。
二是要认识到保险业发展的真规律。透过“三假”的表象,我们不难发现在这许许多多假的背后,冥冥之中是有一个“大真”在左右,这个“大真”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不知做大业务规模,需要一个过程,也要有一个度,一味要求高增长,揠苗助长,其结果必然是假;如果不知保险公司的盈利需要一个周期,急于求成,想立竿见影,其结果必然是假。更重要的是:“假”欠下的账,追究是要还的。我们看到一些公司前几年突飞猛进,这些年不得不停顿、整顿和调整,其实,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尊重规律,尊重科学比什么都重要。
三是要意识到行业共识和协同是解决问题的真途径。其实这些年人们并不是没有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但行业存在着“谁先规范谁先死”的悖论,存在着劣币逐良币尴尬,存在着囚徒效应,于是,就出现了集体无意识,这也是“三假”问题为什么会愈演愈烈的内在原因。行业要认识到“假”字不除,行业就没有了立业之本,生存和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而解决“三假”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要让“假”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四是解决假问题需要真办法。假的法宝是“背靠背”,是信息不对称,因此,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要动真格。在保监会和行业协会的共同推动下,赔款实名制、无现金支付、客户自助查询系统等一系列举措的出台,已经并将继续发挥明显的效果。针对4s店存在的问题,广东保险业终于走到了一起,三巨头采取联合行动,叫板车行的潜规则。同时,行业车险数据交换平台的建设问题已写入了保监会主席的报告。保监会与公安部就打假问题采取了联合行动,立马就把假公司“申邦”的杨成等给法办了,判了5年,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这些办法的最大特点是以真治假,真到假除。
第二篇:保险行业分析报告
保险行业分析报告
我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保险市场发展前景看好,保险市场业务收入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将放缓,一方面是因为经营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缘于宏观调控的影响。虽然中资保险公司凭借地理优势,在国内保险市场上占有领导地位,但随着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外资比重将不断增加,会逐步蚕食中资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就经营方面来看,目前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不理想,在投资渠道放宽的背景下,有较多的改善机会。目前产险处于亏损的边缘,经营费用支出需要压缩,主要寿险公司的经营状态尚可。当前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偏紧,但整体偿付能力尚处于正常状态。保险市场的整体格局
一、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近年来,我国保险密度(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保费收入)和保险深度(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04年我国保险密度为332.19元,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2490元、1763元和791元的保险密度位列全国前3位。当前我国保险密度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之势,与当地的经济实力成正向关系。2004年我国保险深度为3.16%。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省份的保险深度在2%?3%之间,超过3%的有北京、上海、山西、新疆、辽宁5个地区。就代表保险业整体水平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而言,我国与世界发达水平差距很大。2003年发达国家保险密度平均为2764美元,约为我国的68.9倍,保险深度平均水平为9.2%,大约是我国的2.7倍。正是由于差距很大,也表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前景令人看好。表1:近几年我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指标 保险密度(元)保险深度 1999年 110.65 1.70% 2000年 126.21 1.78% 2001年 109.16
2.20% 2002年 237.64 2.98% 2003年 287.44 3.33% 2004年 332.19 3.16%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二、产险和寿险的市场份额对比 2005年1至7月间,我国保费行业实现业务收入3022.03亿元,其中寿险业务收入2225.99亿元,产险业务收入796.04亿元,分别占总保费收入的73.66%和26.34%,寿险业务占有显然的主导地位,但产险业务收入的增长率高于人身险。表2:2005年7月底我国保险行业收入构成 险 种 收入(亿元)市场份额 同比增长 寿 险 2225.99 73.66% 12.93% 产 险 796.04 26.34% 14.52% 合 计 3022.03 100.00% 13.33%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实际上,寿险在我国保险业发展历程中起步较晚,1982年才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恢复开办,当年的保费收入159万元,不过该业务的发展速度很快,在整个保险市场份额的比例也不断增加,目前已稳定在75%左右的市场份额。同时,寿险业务的种类也不断趋于多样化,已经由80年代的几十种增加到目前的数百种。2000年以前,我国寿险市场上以传统储蓄型产品(非分红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以及补充医疗险)为主。为应对降息对寿险业务的影响,2000年后,我国寿险市场中的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产品以及万能寿险等投资险种相继上市,并取得了快速增长。相对而言,我国产险险种单一,主要险种包括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其中财产保险约占到产险总收入的95%,财产保险中又以机动车辆保险和企业财产保险为主。2005年1至7月,我国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3.32%,但增长幅度正逐步放缓。从直观数据来看,2005年1至7月,全国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2.93%,但若扣除中意保险200亿元的大单因素后,其业务收入的实际增长是0.94%,没有改变自2004年以来寿险业务增长低迷的状态。2005年1至7月份虽然我国产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速有所放缓,但并没有改变今年以来财险成为保险业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的趋势。
三、内、外(合)资保险公司对业务的争夺 1992年我国在上海进行保险开放试点,1995年扩大到广州,1999年进一步扩大到深圳。根据入世承诺,中国对国内保险公司的保护已经于2004年12月彻底终止,中国将允许外资 寿险公司向中国居民提供健康保险、团
体保险和养老金年金保险服务,并不再限制其经营地域。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境内保险公司
有75家,再保险公司5家,外资、合资保险公司37家,中资保险公司33家,外资、合资
保险公司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中资。与外资、合资保险在数量上的优势相比,其在市场份额
上仍远远落后于中资保险公司,其中以财产保险表现尤为突出。不过由于中意保险一笔200
亿元的大单业务,外资在人身险这块业务收入的比例,已由2004年底的2.64%上升到2005
年7月的12%,市场份额明显增加。需要指出的是,中意人寿的200亿元大单业务为一次
性缴费,不具有持续性。表3:2005年7月底内、外(合)资保险收入对比 公司背景 收
入(亿元)市场份额 市场份额(2004年底)寿险内资 1958.93 88.00% 97.36% 寿险外、合资 267.06 12.00% 2.64% 产险内资 786.37 98.79% 98.79% 产险外、合资 9.67 1.21%
1.21% 合 计 3022.03 ?? ??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四、目前保险市场份额分布
1、寿险的市场份额 在全部寿险公司中,中国人寿股份、平安寿险、太保寿险、中意人
寿和国寿续存排名前五位,五家公司共占据市场份额的85.76%,而2004年底,前五位公
司的市场份额的合计为89.02%。在2005年1-7月间,收入排名十位当中有两家外资(含
合资)保险公司,分别为中意人寿和友邦保险。中意人寿排名的迅速上升主要归功于中石油
集团的一笔200亿元的团险保单。综合而言,目前我国寿险市场仍然为寡头垄断格局,但
垄断力度呈下降趋势,市场的竞争程度逐渐加大。表4:我国寿险市场前十名市场份额情
况 单位:万元 公司名称 保费收入 市场份额(2005年7月)市场份额(2004年12月)
市场份额变动 国寿股份 999.89 44.92% 46.87%-1.95%平安寿 342.37 15.38% 17.18%
-1.80% 太保寿 232.36 10.44% 10.80%-0.36% 中意 203.28 9.13% 0.10% 9.03% 国寿
存续 131.17 5.89% 8.29%-2.40% 新华 108.90 4.89% 5.87%-0.98% 泰康 87.46 3.93%
5.54%-1.61% 太平人寿 35.48 1.59% 2.03%-0.44% 友邦 35.12 1.58% 0.39% 1.19%
生命人寿 16.43 0.74% 1.51%-0.77% 合 计 2192.46 98.49% 98.59%-0.10% 资料来源:
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2、财险的市场份额 在非寿险市场上,人保股份、太保财险、平安财险、中华联合仍
然是非寿险市场的前五位,五家共占据市场份额的87.72%,与2004年底的90.26%明显下
降。在市场份额下降的公司当中,以人保股份的5.08%最大,其市场垄断力度的减弱已是
不争的事实。在市场份额增加的公司中,以中华联合的表现较好,2005年1?7月间,中华
联合以58.92亿元的保费收入占据了非寿险市场的第四位,保费规模相当于第三位平安财险的78.2%,与第五位天安有18亿元的收入领先优势。同时,成立不长的大地保险取得21.2
亿元的保费规模,排名非寿险市场的第六位也值得关注。在前产险前十位公司排名当中,无
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综合来看,目前产险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弱于寿险,但正呈现加剧趋
势。表5:我国财险市场前十名市场份额情况 单位:亿元 公司名称 保费收入 市场份额
(2005年7月)市场份额(2004年12月)市场份额变动 人保股份 421.96 53.01%
58.09%-5.08% 太保财 101.67 12.77% 12.32% 0.45%平安财 75.35 9.47% 9.46%
0.01% 中华联合 58.92 7.40% 5.83% 1.57% 天安 40.37 5.07% 4.56% 0.51% 大地财产
21.2 2.66% 1.36% 1.30% 永安 20.84 2.62% 1.87% 0.75% 华安 12.39 1.56% 1.29%
0.27% 出口信用 9.37 1.18% 1.43%-0.25% 太平保险 8.02 1.01% 0.85% 0.16% 合 计
770.09 96.75% 97.06%-0.31%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五、再保险市场概况 再保险是对保险的保险,当直接保险公司对其承保的巨大或特殊的风险承受有困难时,就有必要通过再保险进一步分散风险,从而扩大承保能力,保障巨灾
损失的有效分散。虽然198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就办理再保险业务,但在1996年以前,我国境内没有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国内各家保险公司虽然都设有再保险部门,但一般都只
有分出业务,基本上不接受国内的分入业务,很多商业分保业务不能在国内得到妥善安排,导致我国保险业务贸易体现为逆差,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保险大国地位极不相称。整体
而言,我国的再保险市场属初级阶段。
1、再保险市场前景较好。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监管部门对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再保险作后盾,单个保险公司无法承受巨额的累积责任。因此,我国再
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很大。
2、再保险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再保险有效需求与自留保费比例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
计,目前我国的自留保费在90.6%,而发达国家的平均自留保费率在80%左右,多数发展
中国际的自留保费率在50?70%间。
3、再保险业务可能面临调整。我国再保险业务也存在着很强的政策因素,保险法规定
20%的再保险比例,目前我国法定再保险收入占再保险收入的比例超过90%。根据入世协
议,我国将逐步降低法定再保险比例,直至取消法定再保险业务。由此,在法定再保险收入
下降之际,若各家保险公司的再保险意识没有明显增加,则我国的再保险业务可能面监短期
调整。
保险行业影响因素
一、经济周期的变动 经济周期的变动将使保险行业出现现金流和偿付能力变化,诸如:
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通货膨胀率上升都会给保险经营带来压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
展的关键期,经济处于起飞阶段,保险需求日益增加,整体经济环境有利于保险业务的快速
增长。以1999年??2004年的GDP数值与保险行业收入为基础,计算得出两者之间的相关
系数达0.96,属于高度相关。显示宏观经济增长对保险行业收入的重要影响,但随着经济
总量的持续增加,经济增长的质量已被有关部门所重视,宏观调控政策因此出台。我们认为,随着这一调控政策的持续实施,保险市场的增长速度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保险公司也必须
注重自身业务增长的质量,才能具备持久的竞争力。
二、利率变动 2004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上调利率,显示自1996年以来的降息
周期结束,我国进入新一轮加息周期。在这种情形下,如何应付利率上升对保险业务的影响
已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利率变动对保险公司经营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1、对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影响 我国保险公司目前的投资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存款、债
券和证券投资基金等,这几项资产受利率变动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对于短期银行存款和浮
动利率存款而言,若利率提高将增加其收益;对于存在银行的长期固定利率存款而言,升息
将导致资金的实际收益率缩水;对于以固定利率为主的债券投资而言,升息将导致债券价格
出现下跌,负面影响很大;对于基金投资而言,其收益率主要取决于证券市场的大环境和相
关基金的投资水平,升息影响较为间接。综合而言,利率变动与保险公司投资收益呈反向
关系。
2、对保险公司经营产品的影响 对于以前签署的保单,升息将缓解以往给保险公司造
成重大亏损的利差损,这将有助于保险公司收益的提高;对于在央行降息后处于低利率时期
出售的传统寿险产品而言,由于保单预定的固定收益率较低且期限较长,升息后保户可能转
而投资其它具备更高收益率的金融产品从而造成新投保率的下降和退保率的上升;对于分红
险、万能险和投连险等投资险而言,升息不产生直接影响。
三、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对保险行业主要征收两大税种,分别是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营业税方面,我国保险行业的营业税率为5%,与国外2%??3%的营业税税率水平相比,税
负明显较重。企业所得税方面,在我国境内的外资保险公司享受着“三减两免”(三年减税,两
年免税)的优惠条件,所得税率为15%,而中资保险公司需要缴纳33%的所得税,形成事实
上的差别税收待遇。整体而言,我国保险行业的税收政策存在诸多不合理现象。而世界保险
业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保险业发展水平与税收政策密切相关。由此,我国保险行业的税收政策改进已是一个必然趋势。从税收改进方向来看,对中资保险公司带有明显的利好成份。
四、监管因素 目前我国各方面的政策正在逐步与国际接轨,保险行业也不例外。近年来,保险监管部门已就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保险资金的规范管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保险责任准备金的规范提取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为防止保险市场出现大起大落,保证市场平稳运行,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保险监管的层面仍比较初级,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一些必要的制度,如保险精算规则、精算报告制度、精算师资格考试制度、预警指标分析制度、年检报告制度、保险企业自律公约等。总之,完善的法规制度是保险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保险资金运用
一、资金投资的收益有待提高 保险资金的运用是保险公司保证赔付和获得发展的根本。而目前我国保险公司的主要2001年、2002年和2003年,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的综合收益率分别为4.3%、3.14%和2.68%。而监管部门在《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规定》中提出保险资金运用的年收益率正常值为不低于3%。表6:近三年我国保险行业的资产分布情况 单位:亿元 资产总额 银行存款 其他资产 投资 国债 证券投资基金 其他投资资产 2003年 9122.84 4549.67 744.31 3828.87 1406.90 463.28 1958.69 2004年 11853.55 4968.78 1172.82 5711.94 2651.71 673.17 2387.07 2005年7月 13868.91 4965.43 1249.56 7653.91 3295.73 1036.85 3321.34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二、保险资金投资渠道正在得到改善 一直以来,我国保险资金只能投资国债、高级别的金融债、银行定存和证券投资基金等,投资渠道非常狭窄。在保险行业整体增长迅猛的大背景下,保险企业可运用资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放宽已势在必行。在这种背景下,管理层就保险资金直接进入证券市场发布了《保险机构投资者股票投资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保险资金股票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明确了保险资金直接投资股市涉及的资产托管、投资比例、风险监控等问题。此外2005年9月还发布了《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打通保险业境外投资的渠道。显然,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渠道正在得到改善。
三、保险行业的资产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 随着我国保险公司运营的逐步规范,保险行业的运用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6月份的70%上升到2005年7月份的90%,能够运用的资产比例越来越大。同时,随着投资渠道的改善,银行存款在总资产中的比例也逐步降低。有关运用资产、投资资产和银行存款的比例变化趋势。经营能力分析
一、产险经营能力分析 产险经营能力的两个重要考察指标就是综合赔付率和综合经营比率。近几年我国产险的综合赔付率在50%左右,最高值出现于2003年,综合赔付率为54.79%,略高于当年台湾产险的52.99%,但差异并不明显。就我国产险的综合经营比率指标分析,自1999年以来,多数年份大于1,显示产险理赔与经营费用之和超过当年的收入 表7:我国产险公司经营率情况 时间 综合赔付率 综合经营比率 1999年12月 53.78% 1.11 2000年12月 51.12% 1.02 2001年12月 48.58% 1.00 2002年12月 52.03% 1.01 2003年12月 54.79% 1.06 2004年12月 52.07% 1.02 2005年7月 44.40% 0.90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二、寿险经营能力分析 由于相关数据限制,对于寿险行业经营能力的评价,我们主要从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集团两公司的经营绩效来考察。10%。表8:我国主要保险公司近两年经营情况 公司名称 净利润(亿元)总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收益率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2004年 2003年 人寿 72-14 1.65%-0.43% 10.78%-2.29% 人保 2.08 15 0.24% 1.72% 1.26% 8.66%平安 31.16 23.2
1.18% 1.13% 11.03% 17.91%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偿付能力分析
一、我国保险公司的资本充足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底,我国保险行业的技术准备金与保费净收入之间的比例大约是70%,虽然较2002年底的64%有所提高,但仍低于亚太地区其他国家非寿险行业的比例。同时,就负债水平来看,虽然人寿、人保和平安集团均已上市,但这些大型中资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资本充足率有待于进一步夯实。表9:我国主要保险公司的自有资本情况 单位:亿元 公司名称 净资产(2004年)净资产(2003年)负债率(2004年)负债率(2003年)人寿 3667.69 2659.64 84.57% 80.91% 人保 697.00 658.00 79.02% 77.82%平安 2,358 1,928 89.16% 93.55%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二、我国保险公司的整体偿付能力处于正常状态 目前保险监管部门将各保险公司的实际偿付能力作为核心监管指标。2005年1?7月间,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和太平洋人寿三家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达74.86%,因此这三家公司的偿付能力状况基本反映我国寿险行业的偿付能力状况。综合来看,虽然太平洋人寿由于偿付能力不足,两次被保监会警告,但我国目前保险公司的整体偿付能仍处于正常状态。表10:我国主要寿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情况 公司名称 实际偿付能力 最低偿付能力 偿付能力充足率 中国人寿 544.56 172.64 315.43%平安人寿 113.35 92.06 123.13% 太平洋人寿-46.7 43.46-107.46% 合计 611.21 308.16 198.34% 资料来源:保监会资料和鹏元资信保险业数据
第三篇:保险行业薪酬待遇分析
本人从事保险业已经有五年,曾经是某省级公司非车险中级核保兼再保人,现在已经毅然离开这个行业,进入一家国有银行工作。
凡是从事保险业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保险的核保人属于最核心的岗位之一,仅次于投资岗位和精算岗位。加上我同时兼任再保岗(就是决定保费公司自留的比例和向外分摊的比例),刚进入该行业还担任过营业部销售管理岗,对保险公司的运作和状况应该说多少有一点了解,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基础。保险业在中国,可以说是让人最雾里看花的一个行业,其真实的工作状况、待遇水平、发展空间,有说很差,也有说很好,不一而足。我仅希望本文能为准备进入或已经在这个行业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
一、保险公司的招聘渠道
保险公司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家,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每年都要发布形形色色的招聘广告。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公开的校园招聘——一般多为公司总部或省级分公司,基本属于正式的管理类人员招聘,这也是保险公司仅有的公开招聘管理类员工的渠道。
网站、报纸招聘——基本上99%是招聘销售人员。这一类销售人员,不存在编制和工资问题(后面我会具体描述,我曾经负责计算这类销售人员的“工资”),所谓正式与否,皆为骗你没商量。
内部人推荐——可能是管理类,也可能是销售类,要看推荐人本身的级别和职务。如果推荐人本身是销售类(比如某某营业部经理)之类,那推荐的职位就是销售类岗位。如果推荐人是省公司老总或只能部门总经理,那可能才是管理
类职位。
以上基本就是保险公司招聘的基本渠道,所以不用去问什么工作性质,是销售还是管理,只要对照你是通过那个渠道进入保险公司的,就一清二楚了。
二、保险公司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
保险公司总公司一般没有销售人员之说,主要是管理部门,可能会有部分经纪业务部门里有些销售人员。就省级分公司来说,一般都有如下一些部门:人事行政部:管理类,岗位名称多为薪酬管理、行政等,一般不对外招聘,如果有对外,请参看第一条的渠道即可判断是否为管理类
业务管理部:管理类,一般有IT类、承保档案管理类、初级核保类、核单类、出单类等几类岗位,属于保险公司普通事务岗位,级别不高,但人员较多。非车险部:也可能叫财产险、意健险和渠道部。这是保险公司主要的业务部门所在。这个部门有核保、再保等最核心的岗位,一般人员很少,但如果是这类部门招聘,基本是管理类。
客户服务部:这是保险公司人员最多的部门,既有核赔、理算这类核心岗位,也有前台接待、查勘定损这类事务岗位,事务繁杂。有不少保险公司在这类部门也聘用一些非正式员工,比如协查员之类的。
营业部、团队:基本全部是销售人员,最多有几个编制属于管理类。这是保险公司销售中心。
银保部:这是近些年钻出的部门,可能划为渠道部,也可能单独成立一个部门,不同公司做法不同。但除部门负责人外,应该说基本上也是销售类人员,包括银保销售人员,也就是派驻银行卖保险的那些人。
财务部:管理部门,和人事一样,一般不对外招,而且人员也很少。保险公司财务处理比较简单,和工业企业会计、银行会计有很大不同,保险公司分公司财务资金不过夜,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工作。
以上就是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各类部门的大概情况。
三、保险公司管理类员工待遇福利状况
这里我只就我曾经呆过的公司和我准确知道的其他公司状况做一描述,并和银行做一个初步比较,仅供大家参考,各家公司具体情况可能有些不同(特别是高管),但绝大多数普通员工应该比较接近。
保险公司待遇在各行业中总体上属于偏低。保险公司目前的薪酬工资结构属于严重不对称的畸形结构,一是公司总体薪酬数额不高,二是在不高的薪酬总额中,高度 集中于高管人员头上,普通员工却往往只能按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定薪。这造成一种假象,就是人均工资不低,甚至排名靠前——因为保险公司正式管理类员工相比较 银行少得多。但真实工资却很低。下面提供一个省级公司待遇清单(本清单我保证真实性,但仅供参考):
保险公司省公司(经营状况属于全国中等偏上):老总20万固定年薪+20万左右考核薪水+10万左右经营奖励。副总、总助相应下调部分,但差距不大。这是班子成员状况。各家公司里,人保、人寿薪水中等,但因为摊子大,福利和各类隐形相对多一些。平安阳光工资部分最高,但其他较少。
省公司部门负责人(中层):平均全年到手现金8-10万左右,加上五保一金和增量补贴,在10万左右。其中工作年限和职称不同可能略有差异,但不会太多。各家公司这个层级人员收入差距不大。
省公司核心岗位:核保、核赔类人员,我就是这一类。各家公司有一定差
异,人保最高、太保居中、其次为中小公司该类人员、平安最低(因其主要工作由总部代为管理),年收入现金在3万-5万区间,加上各类社保和增量,不超过5万-7万。
省公司非核心类管理岗位:平均年收入现金在2-3万,加上各类社保补贴(很低)不超过4-5万。其中,人保、人寿和平安这类人员最低,其他公司这类人员要高一些,原因不详述。
以上即为真实的保险公司省分公司收入状况,各家公司可能有些差异,但基本不会太大——我本人曾多次抽调到保监局参与对各家 公司财务等状况的驻点检查。
特别说明一点的是,保险公司和银行比较起来,不仅基本工资偏低,而且所缴纳的社保公积金也很低。尤其是保险公司年终奖金和银行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请大家不 要人云亦云,什么保险公司年终和过节发成千上万,不存在这回事。我拿到年终奖最多的一次是3000,还是评了先进才有的,一般也就1000多一点。
四、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工资”真相
我曾经工作的一个岗位就是计算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销售经理每个月的工资和社保,所以这个问题我比较了解。简单来说,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没有任何保证,不存在 保底工资,所谓每个月发工资都是从你所做业务中的提成里,扣除一部分然后发给你,其实质本来就属于业务提成的一部分。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制造“正式员 工”工资保底的假象;二是避税,因为保监会规定的佣金比例很低,远低于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佣金水平。这超过规定的佣金主要通过两个渠
道“走出来”,就是代理 点、代理人和工资,这样以达到遮人耳目,但在业内是众人皆知。
销售人员佣金,在保险公司属于大小包干制度。省公司大包,每年都从总公司按保费类别提取佣金——我每年都参与省公司各类保险项目费用政策的拟定工作,省公司一般要扣掉3-5个点左右,应付平时非正常开销和发奖金福利。团队和部门是中包,再扣掉几个点,留住自己的活动经费。
销售人员是小包,自己扣掉几个点或者不扣点(毕竟竞争激烈,有些业务非要把佣金全部拿出作为回扣),由各类代理人、代理店、修理厂、4S店、经纪公司等等去市场买业务。
销售人员真实收入前些年比较高,因为公司不多,客户对保险公司佣金标准不太了解。但这些年竞争激烈,客户也对保险佣金底限有了了解,所以回扣力度很大,销 售员收入少了很多,而且越大的业务越不赚钱,因为竞争激烈。只能在亲朋好友和熟人业务上赚点钱。08年以来,加上全行业承保亏损,各家公司佣金标准都在降 低,销售员日子会很难过。
五、保险公司困境我之见
1、监管困境
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和保监会接触。总的感觉就是“外行监管内行”。监管水平不高,笑话百出,抓不住要点。绝大多数搞保险监管的从来没有在保险公司工作过,自然不清楚 保险业很多潜在规则。
2、人才困境
待遇低、社会地位低、成长空间小、管理水平差,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对
人才的引进,即使引进了也留不住。从前面几点,相信各位其他行业的朋友已经可以大致了解保险业的真实状况。
3、发展困境
不打价格战,不靠回扣,就没有保费收入。而光靠价格战和回扣,肯定是无以为继,严重亏损。要说这个局面的根源,还是保监会乱发保险牌照,盲目强调做大规模监管思路导致的恶果。
制约保险业发展的还有很多因素,但以上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因素。2009年的中国保险业,还将面临投资困境一大难题。虽然不再从事保险工作,但希望这个行业能有更多有识之士帮助和理解,真正回归风险保障的本质上去。保险公司内勤工作如何?
保险公司内勤有财务部负责收付费报税制定成本计划等一系列财务工作,营销部负责业绩推动、业务人员管理等,客服部负责为客户理赔、保单红利领取、保单信息变更。续期部负责保单后续服务,行政人事部负责公司后线人员人事工作和公司行政工作,等等。说实话,内勤不好干,挺辛苦,经常会有吵架,加班,还有应付上绩考核、外部主管部门检查,不仅要服务于客户还要服务于业务人员。
第四篇:保险行业薪酬待遇分析
本人从事保险业已经有五年,曾经是某省级公司非车险中级核保兼再保人,现在已经毅然离开这个行业,进入一家国有银行工作。
凡是从事保险业的朋友应该都知道,保险的核保人属于最核心的岗位之一,仅次于投资岗位和精算岗位。加上我同时兼任再保岗(就是决定保费公司自留的比例和向外分摊的比例),刚进入该行业还担任过营业部销售管理岗,对保险公司的运作和状况应该说多少有一点了解,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一个基础。保险业在中国,可以说是让人最雾里看花的一个行业,其真实的工作状况、待遇水平、发展空间,有说很差,也有说很好,不一而足。我仅希望本文能为准备进入或已经在这个行业的朋友提供一点参考。
一、保险公司的招聘渠道
保险公司在中国已经有100多家,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每年都要发布形形色色的招聘广告。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
公开的校园招聘——一般多为公司总部或省级分公司,基本属于正式的管理类人员招聘,这也是保险公司仅有的公开招聘管理类员工的渠道。
网站、报纸招聘——基本上99%是招聘销售人员。这一类销售人员,不存在编制和工资问题(后面我会具体描述,我曾经负责计算这类销售人员的“工资”),所谓正式与否,皆为骗你没商量。
内部人推荐——可能是管理类,也可能是销售类,要看推荐人本身的级别和职务。如果推荐人本身是销售类(比如某某营业部经理)之类,那推荐的职位就是销售类岗位。如果推荐人是省公司老总或只能部门总经理,那可能才是管理类职位。
以上基本就是保险公司招聘的基本渠道,所以不用去问什么工作性质,是销售还是管理,只要对照你是通过那个渠道进入保险公司的,就一清二楚了。
二、保险公司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
保险公司总公司一般没有销售人员之说,主要是管理部门,可能会有部分经纪业务部门里有些销售人员。就省级分公司来说,一般都有如下一些部门:
人事行政部:管理类,岗位名称多为薪酬管理、行政等,一般不对外招聘,如果有对外,请参看第一条的渠道即可判断是否为管理类
业务管理部:管理类,一般有IT类、承保档案管理类、初级核保类、核单类、出单类等几类岗位,属于保险公司普通事务岗位,级别不高,但人员较多。
非车险部:也可能叫财产险、意健险和渠道部。这是保险公司主要的业务部门所在。这个部门有核保、再保等最核心的岗位,一般人员很少,但如果是这类部门招聘,基本是管理类。
客户服务部:这是保险公司人员最多的部门,既有核赔、理算这类核心岗位,也有前台接待、查勘定损这类事务岗位,事务繁杂。有不少保险公司在这类部门也聘用一些非正式员工,比如协查员之类的。
营业部、团队:基本全部是销售人员,最多有几个编制属于管理类。这是保险公司销售中心。
银保部:这是近些年钻出的部门,可能划为渠道部,也可能单独成立一个部门,不同公司做法不同。但除部门负责人外,应该说基本上也是销售类人员,包括银保销售人员,也就是派驻银行卖保险的那些人。
财务部:管理部门,和人事一样,一般不对外招,而且人员也很少。保险公司财务处理比较简单,和工业企业会计、银行会计有很大不同,保险公司分公司财务资金不过夜,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工作。
以上就是保险公司省级分公司各类部门的大概情况。
三、保险公司管理类员工待遇福利状况
这里我只就我曾经呆过的公司和我准确知道的其他公司状况做一描述,并和银行做一个初步比较,仅供大家参考,各家公司具体情况可能有些不同(特别是高管),但绝大多数普通员工应该比较接近。
保险公司待遇在各行业中总体上属于偏低。保险公司目前的薪酬工资结构属于严重不对称的畸形结构,一是公司总体薪酬数额不高,二是在不高的薪酬总额中,高度 集中于高管人员头上,普通员工却往往只能按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定薪。这造成一种假象,就是人均工资不低,甚至排名靠前——因为保险公司正式管理类员工相比较 银行少得多。但真实工资却很低。下面提供一个省级公司待遇清单(本清单我保证真实性,但仅供参考):
保险公司省公司(经营状况属于全国中等偏上):老总20万固定年薪+20万左右考核薪水+10万左右经营奖励。副总、总助相应下调部分,但差距不大。这是班子成员状况。各家公司里,人保、人寿薪水中等,但因为摊子大,福利和各类隐形相对多一些。平安阳光工资部分最高,但其他较少。
省公司部门负责人(中层):平均全年到手现金8-10万左右,加上五保一金和增量补贴,在10万左右。其中工作年限和职称不同可能略有差异,但不会太多。各家公司这个层级人员收入差距不大。
省公司核心岗位:核保、核赔类人员,我就是这一类。各家公司有一定差异,人保最高、太保居中、其次为中小公司该类人员、平安最低(因其主要工作由总部代为管理),年收入现金在3万-5万区间,加上各类社保和增量,不超过5万-7万。
省公司非核心类管理岗位:平均年收入现金在2-3万,加上各类社保补贴(很低)不超过4-5万。其中,人保、人寿和平安这类人员最低,其他公司这类人员要高一些,原因不详述。
以上即为真实的保险公司省分公司收入状况,各家公司可能有些差异,但基本不会太大——我本人曾多次抽调到保监局参与对各家 公司财务等状况的驻点检查。
特别说明一点的是,保险公司和银行比较起来,不仅基本工资偏低,而且所缴纳的社保公积金也很低。尤其是保险公司年终奖金和银行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请大家不 要人云亦云,什么保险公司年终和过节发成千上万,不存在这回事。我拿到年终奖最多的一次是3000,还是评了先进才有的,一般也就1000多一点。
四、保险公司销售人员“工资”真相
我曾经工作的一个岗位就是计算保险公司销售人员、销售经理每个月的工资和社保,所以这个问题我比较了解。简单来说,保险公司销售人员没有任何保证,不存在 保底工资,所谓每个月发工资都是从你所做业务中的提成里,扣除一部分然后发给你,其实质本来就属于业务提成的一部分。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制造“正式员 工”工资保底的假象;二是避税,因为保监会规定的佣金比例很低,远低于市场上实际支付的佣金水平。这超过规定的佣金主要通过两个渠道“走出来”,就是代理 点、代理人和工资,这样以达到遮人耳目,但在业内是众人皆知。
销售人员佣金,在保险公司属于大小包干制度。省公司大包,每年都从总公司按保费类别提取佣金——我每年都参与省公司各类保险项目费用政策的拟定工作,省公司一般要扣掉3-5个点左右,应付平时非正常开销和发奖金福利。
团队和部门是中包,再扣掉几个点,留住自己的活动经费。
销售人员是小包,自己扣掉几个点或者不扣点(毕竟竞争激烈,有些业务非要把佣金全部拿出作为回扣),由各类代理人、代理店、修理厂、4S店、经纪公司等等去市场买业务。
销售人员真实收入前些年比较高,因为公司不多,客户对保险公司佣金标准不太了解。但这些年竞争激烈,客户也对保险佣金底限有了了解,所以回扣力度很大,销 售员收入少了很多,而且越大的业务越不赚钱,因为竞争激烈。只能在亲朋好友和熟人业务上赚点钱。08年以来,加上全行业承保亏损,各家公司佣金标准都在降 低,销售员日子会很难过。
五、保险公司困境我之见
1、监管困境
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和保监会接触。总的感觉就是“外行监管内行”。监管水平不高,笑话百出,抓不住要点。绝大多数搞保险监管的从来没有在保险公司工作过,自然不清楚 保险业很多潜在规则。
2、人才困境
待遇低、社会地位低、成长空间小、管理水平差,直接制约了保险公司对人才的引进,即使引进了也留不住。从前面几点,相信各位其他行业的朋友已经可以大致了解保险业的真实状况。
3、发展困境
不打价格战,不靠回扣,就没有保费收入。而光靠价格战和回扣,肯定是无以为继,严重亏损。要说这个局面的根源,还是保监会乱发保险牌照,盲目强调做大规模监管思路导致的恶果。
制约保险业发展的还有很多因素,但以上三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因素。2009年的中国保险业,还将面临投资困境一大难题。虽然不再从事保险工作,但希望这个行业能有更多有识之士帮助和理解,真正回归风险保障的本质上去。保险公司内勤工作如何?
保险公司内勤有财务部负责收付费报税制定成本计划等一系列财务工作,营销部负责业绩推动、业务人员管理等,客服部负责为客户理赔、保单红利领取、保单信息变更。续期部负责保单后续服务,行政人事部负责公司后线人员人事工作和公司行政工作,等等。
说实话,内勤不好干,挺辛苦,经常会有吵架,加班,还有应付上绩考核、外部主管部门检查,不仅要服务于客户还要服务于业务人员。
第五篇:保险行业存在的13个问题
附:消费者质疑保险存在的13个问题:
一、寿险方面:
(一)、保险代理人的问题。
1、有关保险代理人无证展业、展业宣传不规范,不完全履行对保险合同条款,特别是合同中的免责条款的说明和明确说明的法定义务的问题。
实践中,往往存在未取得保险代理人资格的业务员展业的情况,也存在保险代理人在向客户介绍保险产品时,不出示保险合同原件的问题,阻碍了保险消费者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保险人也不能够履行说明和明确说明其法定的义务。
2、有的保险代理人,未经询问就代替保险消费者履行如实告知义务,为了促成保险合同成立,获得佣金收入阻碍保险消费者如实告知患病史、向保险消费者推荐缴费高、保障程度低的险种。
保险代理人的收入主要是促成合同成立后,提取的佣金。有的保险代理人不顾职业道德,涉嫌误导和阻碍保险消费者履行告知义务,不负责任的促成合同成立,获得不当佣金收入。有的保险代理人为了获取高额佣金收入,不是按照保险消费者的需要,推荐保费高而保障程度低的险种,获取高额佣金收入,导致保险消费者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不能获得充分的保险金给付。
(二)、理赔时,保险公司收取保险消费者的保险合同原件无道理,导致保险消费者维权时缺乏证据的问题。
当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并申请理赔时,保险公司除了要求被保险人或是受益人提供证明被保险人发生保险事故的证据外,还要求保险消费者将保险合同的原件交回保险公司。当发生纠纷时,为了维权,保险消费者想讨回资料,哪怕是复印件都是非常困难的,人为的为保险消费者的维权设置门槛。
(三)、保险公司拒赔时不透明,不明确告知保险消费者拒赔的具体理由和所依据的证据。如保险公司以被保险人未如实告知为由拒赔时,不向保险消费者详细说明未告知的内容,即所依据的具体证据。
(四)、学平险违规承保的问题。
保险公司往往通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是学校变相地强制所有的学生购买学平险,甚至教师代收保险费。
还有一些保险公司对新入学的大学生一次性的连续收取四年的保险费,违规短险长做。
(五)、银行代理保险存在的问题
1、银行一般是以兼业代理人的身份代理销售保险产品,有关窗口的储蓄人员是否得到培训、是否具备销售保险产品的能力是个问题。
2、在银行代理保险中,储蓄员误导销售的情况屡有发生,如故意混淆保险和储蓄,用储蓄的概念来同保险产品进行类比。以不收取利息税、强调固定的收益率等来引诱储户来购买保险。甚至储蓄员不告知提前退保要扣除佣金,使低收入者、强调资金的流动性的资金所有者提前支取资金时受到损失。导致消费者对银行保险的产品性质不明、主体不明,以致保险纠纷不断。
(六)、一些含死亡责任的保单未有被保险人亲笔签名的问题
这涉及保险消费者的生命利益的保护问题,也涉及到保险消费者的合同效力的问题、涉及到消费者是否能够获得保险理赔的问题、涉及到保险消费者的财产权的问题。
(七)、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约定,自发生事故之日起,180天内未向本公司提出书面索赔申请,即视为自动放弃权益。
保险法规定,人寿保险的索赔期是五年,财产险的索赔期是两年。自发生事故之日起,180天应该是定残的时间。
(八)、公路旅客意外伤害险保单内容过于简化,缺少保户必有的信息。
乘客乘坐车次、座位号、乘客的姓名等信息不明、保险公司不掌握购买保险的乘客的相关信息,易导致事故发生时的确认困难,影响保险消费者的合同利益,另一方面,易导致保险欺诈,损害保险公司的利益。
(九)、公路旅客意外医疗险的保险责任有限且与承运人应承担的责任重叠。
公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设计存在瑕疵。公路旅客意外伤害保险中,意外医疗保险责任与承运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及承运人责任险的保险责任重叠,易导致乘客受伤,在承运人承担责任后,得不到保险理赔或道德风险的发生。
(十)、共保体垄断销售航空旅客意外伤害保险(行业指导条款),禁止航意险替代产品的销售,涉嫌限制竞争导致垄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目前“共保体”的存在制约了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空间;限制了保险公司之间的价格竞争;客观上阻碍了保险商品的价格回归到客观、真实水平的进程;严重地挫伤了经营管理较好的、充满活力的、意图创新的新成立的保险公司实现扩大自己市场份额的积极性;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的,同时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使得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到侵害。
二、财险方面:
(一)、机动车辆保险中,车损险及其附加险超额承保以及“新车购置价”易引发歧义的问题。
1、新车购置价概念理解有歧义,通常消费者易理解为以前购买该保险机动车新车时的价格。但是,新车购置价却是指:合同中的新车购置价,是指:本保险合同签订时,在签订地购置与保险机动车同类型新车(含车辆购置附加税)的价格。
2、在订立保险合同时,不对新车购置价进行解释,涉嫌大面积超额承保的问题。保险公司有关在车辆部分损害的情况下,新件换旧件的解释存在原则性的错误。
损失补偿是原则。按照保险公司的逻辑,旧件就应该换旧件,这是原则,那么,即使是按照新车价投保,也应该是旧件换旧件。
3、保险公司如何公示新车购置价,特别是停产车型的新车购置价的确定问题。
(二)、部分财产保险公司的业务人员,专业素质差,对于应该理赔的案件,不按照正常申请理赔的程序作出理赔决定,口头错误的告知保险消费者拒赔,并拒收保险消费者的理赔材料,导致错误。
比如:空中坠落物导致行使中的机动车车损,保险公司的出现场的工作人员错误地认为不属于保险责任范围,不对现场进行勘查和收取保险消费者的理赔材料,正常作出理赔决定。事实上,这种情况保险公司是应该理赔的。
(三)、保险公司应当行使追偿权,维护保险公司自身的合法利益。
对于第三者的原因导致保险消费者的损害,在保险公司赔偿后,保险公司依法取得了代位追偿的权利,保险公司应当依法行使,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保险公司依法维权后,一方面可以使保险公司获得较大的发展,有经济能力为保险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另一方面,也会间接的导致保险费率的降低,使保险消费者收益。取得保险公司与保险消费者双赢的结果。
省保险行业协会代表保险公司对以上问题作出答复并提出了整改措施。
评议组对省保险行业协会答复作出评议。评议组的成员(省消协商品服务监督部的张来
斌部长、李斌律师、黑龙江大学法学院王春梅副教授)发表了意见并提出进一步完善企业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