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西南政法大学张玉敏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勤劳智慧的华夏子孙,依凭大自然所赐予的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地理条件,世世代代,不断摸索总结,创造、培育出无数名扬四海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产。这些名优特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本。保护好这份珍贵的历史遗产,并使之发扬光大,不仅是一个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问题,更是一个事关经营者、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事关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竞争力的重大经济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通过对地理标志或者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对这类名优特产提供保护。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对知识产权制度包括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不熟悉甚至不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不完善,我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状况令人堪忧。最主要的问题是国家行政机关在地理标志保护问题上相互争管辖权,导致重复保护,使企业无所适从;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保护的冲突,以及地理标志保护如何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地理标志的法律性质、各国保护地理标志的经验以及我国现行立法的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我国地理标志保护问题的思路,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一.地理标志的概念和性质
(一)地理标志的概念
研究一下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的历史可以发现,“地理标志”(又译为地理标记)这个概念是在产地标记、原产地名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发展,目前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
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提到了对“产地标记”的保护。1891年《制止虚假或欺诈性商品产地标记马德里协定》也提到了各国可以在进口时扣押带有虚假或欺骗性“产地标记”的商品。根据《制止虚假或欺诈性商品产地标记马德里协定》的规定,产地标记是指称某国或某地为某个产品的原产国或原产地的标志。该产地标记涉及的是产品的地理来源,而不是其他来源,如制造该产品的企业,而且也没有对使用产地标志产品的任何特定质量或品质的要求。产地标志的标准格式是在产品上提及某个国家的名字或者诸如“„„制造”之类。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一条将“产地标记”和“原产地名称”列为保护对象,第十条专门规定了在国际贸易中对原产地的保护措施,即成员国应当在进口时对假冒原产地的商品予以扣押。
1958年里斯本外交会议曾经试图在巴黎公约和马德里协定框架内改进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其成果之一是通过了《原产地名称保护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该协定称将原产地名称定义为“指某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某项产品来源于该地,其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协定要求缔约国保护原产地名称,只要该原产地名称在其来源国得到了那样的保护,并且已经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国际注册簿上获得注册。协定对地理标记的保护超过了巴黎公约和马德里协定的水平。但是,由于其保护条件严格,保护水平过高,成员人数有限。
1974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开始为建立一个保护原产地名称和产地标记的多边条约进行准备。在1974年的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国际局草拟了一份准备提交给1975年的第二次会议讨论的草案。草案试图为国际注册中的地理标志确立一个新的定义,新定义宽于里斯本协定中原产地名称的含义。由于当时正在准备对《巴黎公约》进行修订,地理标志方面的规定也在修改的计划之内,因此,草案的研究工作没有进行下去。在《巴黎公约》修订过程中,“原产地名称与商标的冲突问题小组”准备了一份提案,拟将一个关于原产地名称和
1产地标记保护的新条款纳入巴黎公约。上述提案成为修订巴黎公约的基础提案,在该提案中,WIPO国际局为1975年会议准备的草案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地理标志,曾获得通过。该提案虽然曾达成共识,但是在外交会议上从未被充分讨论过,一直是一个草案。
1990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地理标志国际保护专家委员会”考虑过建立一个新条约来处理地理标志的国际保护问题。对地理标志国际保护现状不满的主要原因是巴黎公约规定的保护范围有限,马德里协定和里斯本协定的可接受性有限,给人的感觉是唯有建立新的世界性条约才能克服存在的问题。为了制定对所有巴黎公约成员国都有吸引力的条约,这才引出了以“地理标志”的概念代替“原产地名称”和“产地标记”两个概念。新条约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缔约方应当有选择地理标记在其来源国的保护方式的自由,另外,新条约应当为地理标志提供有效保护,避免其演变成通用名称,并且要确保保护的有效实施。专家委员会讨论了三个问题:
1、保护的客体应当是什么?
2、保护的基本原则,包括保护的条件、内容和实施保护以及解决争端的机制;
3、是否应当有一种国际注册制度?如果应当有,它应当包括哪些内容?专家委员会没有就这些问题达成共同立场,也没有召开任何进一步的会议,所以建立新条约的工作没有继续进行。
1994年签署的TRIPS协定第22条-24条,采用了“地理标志”这一概念,指出本协定所称地理标志“是表明某一货物来源于一成员的领土或该领土内的一个地区或地方的标记,而该货物所具有的质量、声誉或其他特性实质上归因于其地理来源。”并对地理标志特别是葡萄酒和烈性酒地理标志的保护作了特别规定,但是,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为此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行讨论。2002年11月11日至15日在日内瓦召开了第九次会议,就地理标志的保护制度、地理标志的判断标准进行讨论。在这次会议上,以欧盟及其成员为一方,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另一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欧盟方认为,专门的地理标志登记制度优于借助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地理标志的制度,前者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大。美国方反驳强调,两者都是符合TRIPS协定要求的。同时,美国方攻击欧盟的制度内外有别,对其国内实行注册制度,非本国的地理标志则无法利用该制度。欧盟方起初强调对外国的地理标志可以通过反不正当竞争制度得到保护,继而又承认可以通过注册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得到保护。在争论的过程中,古巴、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代表也发了言,强调两种保护方式都是TRIPS所允许的。日本的代表则保持沉默。由此可见,关于地理标志保护的论争,实质上是各国经济利益之争,期望在短期内达成一致意见是不太可能的。
TRIPS协定关于地理标志的定义显然是以里斯本协定原产地名称的定义为基础的,但是在某些方面偏离了里斯本协定:
1、里斯本协定规定的原产地名称是用于指明某产品来源于某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地理名称以外的标记,如非地理名称或徽记,未被涵盖。但是它们都可以构成TRIPS协定中的地理标志;
2、里斯本协定要求有关产品的质量或特征完全或者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TRIPS协定要求地理标志覆盖的商品具有可主要归因于其地理来源的特定质量、声誉或者其他特征。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看法:产地标志、原产地名称和地理标志都是在贸易中表示产品来源的标志。但是,产地标志仅表示产品来源于某国、某地区,不能表示该标志所标示的产品具有某种特定的品质,它相当于国际贸易中所说的货源标记,虽然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属于知识产权法规范的范畴,而应当属于贸易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的范围,正因为如此,GATT才专门签订了《原产地规则协议》。原产地名称是较早受到保护的具有知识产权性质的地理标记,但是,由于里斯本协定规定的保护条件严格,保护范围有限,所以采用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的国家不多。WIPO虽然曾经做过努力,准备建立一个以“地理标志”包容“产地标记”和“原产地名称”的新条约,但是,并未取得一致意见,仅仅是一个设想而已。被WTO所接受并确定下来的地理标志,是一个以里斯本协定所确定的原产地名称定义为基础,并在保护条件上有所放宽的概念。因此,今天我们讨论
2这个问题,必须以TRIPS协定第22条所规定的地理标志的概念为基础。
(二)地理标志权的性质
这是笔者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自造的一个名词,用以指称取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或者获得原产地标记(原产地域产品标记)注册所享有的权利。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为自己管辖原产地标记保护的一个主要辩解理由是,原产地名称或者说地理标志是公共财富,而商标权是绝对的私权,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是将公共财富变成一种私权,是不公平的。其实,这是对公权和私权的一种误解。一般认为,私法上规定的权利,或者说民事主体在民事生活领域所享有的权利为私权,而国家及其各级机关依法对社会实施管理的权力属于公权。一种私权的主体可以是单个的人,单个的组织,也可以是单个人或组织的集合,如我国实行土地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我们不能因此说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国家土地所有权是公权。通过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与此同理。商标权是一种私权,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注册人个人对地理标志的垄断。如果注册的是集体商标,享有这种权利的人是集体的成员,如果注册的是证明商标,虽然商标权归某个组织,但是,使用商标并享受商标保护利益的是符合规定条件的不特定的生产者、经营者。所以,用商标权是私权,通过商标保护地理名称会造成不合理的垄断的理由不成立。
二、各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
地理标志的保护在国际上是一个倍受重视而又没有获得完全解决的问题。尽管TRIPS协定以一节的篇幅作了规定,各国在保护方法甚至地理标志的定义方面仍然存在分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商标、工业品外观设计及地理标志法律常设委员会”(SCT)曾经多次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地理标志保护问题,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的研究,目前各国保护地理标志的方式大致可分为注册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单独立法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或消费者保护法保护三种:
1. 通过注册集体商标或者证明商标保护
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多数国家通过注册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的方式保护地理标志。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要在商标使用管理章程中对使用商标的商品的生产地域和技术标准进行界定,这种界定是说明书的组成部分,当申请被批准时,该说明书就成为注册的组成部分,对注册人和商标使用人具有法律约束力。这种保护方式符合地理标志属于知识产权保护对象中商业标志的一个类别的特点,可以比较好地处理地理标志保护与在先商标权的关系,而且可以利用现有的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比较方便地在其他国家(地区)取得保护。
2. 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
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地理标志是一种普遍接受的保护途径。这种保护在历史上是不断发展的。最初能够禁止的限于与虚假商号一起使用虚假产地标记(巴黎公约最初的规定)的行为,后来发展到禁止使用虚假或者欺骗性的产地标记(巴黎公约、里斯本协定和马德里协定),再发展到对使用地理标志构成巴黎公约第10条之二意义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性禁止。建立在反不正当竞争基础上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于法官要在诉讼过程中明确界定系争地理标志的关键要素,诸如生产地域、源自地理标志指示地域的特定质量,以及地理标志的声誉。另外,法官在判决时还必须对引起争议的地理标志是否在其商品的地理来源方面正在误导该国公众作出判断。因此,地理标志在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则进行保护时可能出现的困难与不需要注册程序之便利正好互相抵销。地理标志的受益人可能会发现,注册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做法,体现出胜过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的优越性,尤其在执法方面。但是,即使在采取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或者专门立法保护地理标志的国家,反不正当竞争法仍然是保护地理标志的一种补充手段,例如,我国商11参阅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著、陆贺本译《地理标志的定义》,商标通讯2002年第12期。
标法即从反不正当竞争的目的出发,规定对于含有虚假地理名称标志的商标不予注册(商标法第16条)
3. 专门法律保护
一些国家制定专门的法律保护地理标志。这种保护方式又可细分为注册地理标志保护和原产地名称保护。地理标志和原产地名称的基本差异在于,原产地名称与原产地域的关联比地理标志更紧密。原产地名称的产品质量或特性取决于原产地,而就地理标志来说,如果商品具有某种质量、信誉或某些其他特性,只要有一个取决于地理原产地的标准就足够。与原产地名称相比,地理标志商品的原材料生产和产品开发无需完全位于特定的地理区域。二者的相同之处是二者的法律保护都基于公法行为,一旦涉及生产者代表的行政程序和政府行政行为完成之后,该法律便开始实行。通过行政程序,法律对有关地理标志或者原产地名称的重要参数作了法律规定,如相关产品、使用条件、生产区域和生产标准。这种保护方式与通过反不正当竞争寻求保护的方式相比,一个重要的优点是在寻求救济方面具有较强的确定性和可预见性。
法国是这种保护方式的代表。法国的这种保护方式是由其原产地名称保护的历史决定的。为了加强对原产地名称的保护,法国政府设立了原产地名称局(INAO),其主要职能就是确定使用“经检测”的原产地名称和“优质葡萄酒”名称的葡萄酒和烈性酒的条件,并对使用受保护名称的产品的质量进行检测和控制。
1992年欧盟通过了《关于保护农产品和食品地理标记和原产地名称条例》,通过注册对地理标记和原产地名称进行保护,但是,该条例只在欧盟内部实行,对非欧盟成员国不给予这种保护。欧盟及其成员认为,专门的地理标志登记制度优于借助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保护地理标志的制度,前者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力度大。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则指责欧盟的制度内外有别,并且认为通过注册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可以有效保护地理标志。
除以上保护模式外,有的国家采用对不同产品的地理标志适用不同的法律和程序给予保护的做法。如澳大利亚制定了专门的法律《澳大利亚葡萄酒和白兰地联合体法案1980》,葡萄酒地理标志的保护要依据该法进行注册保护。除葡萄酒之外的产品的地理标志则依据《商标法案1995》通过注册证明商标保护。
4三.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我国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始于1994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制定并发布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该《办法》系根据1993年7月15日国务院批准修订的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六条的规定制定的。该《办法》第二条规定:“集体商标是指由工商业团体、协会或其他集体组织的成员所使用的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用以表明商品的经营者或服务的提供者属于同一组织。证明商标是指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其以外的人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用以证明该商品或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其他特定品质的商品商标或服务商标。”2001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决定》,明确将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保护纳入商标法之中,从此,地理标志的保护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经营者申请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保护地理标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到2004年5月,商标局共批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110件5。
在国家商标局根据商标法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的同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于1999年7月30日制定《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其第二条规定:“本规定所称原产地域产品,2323同注1。参阅王蔚《法国原产地名称立法的变革》,中华商标2000年第3期。参阅原琪《澳大利亚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中华商标2003年第10期。范汉云《地理标志保护需要注意的问题》,中华商标2004年第10期。
是指利用产自特定地域的原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在特定地域内所生产的,质量、特色或者声誉在本质上取决于其原产地域地理特征并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以原产地域进行命名的产品。”并要求“任何地方申报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必须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使用原产地域产品专有标志,必须依照本规定经审核批准。”2001年,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下简称检验检疫局)制定《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规定由国家检验检疫局统一管理全国原产地标记工作,负责原产地标记管理办法的制定、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国家检验检疫局设在各地的检验检疫局负责其辖区内的原产地标记申请的受理、评审、报送注册和监督管理,并明确指出该规定所称原产地标记包括原产国标记和地理标志。主管机关通过媒体大力宣传原产地标记保护的意义,甚至说加入WTO之后,不进行原产地名称的注册登记,在国际上就得不到知识产权保护,一时间,似乎要在国际贸易中保护地方名优特产,惟一的办法就是申请原产地标记保护。在2001年10月27日修改《商标法》,明确将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保护纳入商标法之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对原产地标记的认定保护工作不但没有停止,而且有了快速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认定注册的原产地标记据说有110多个。
这种由不同的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的法律、规章对同一种经济关系进行分别调整的做法,是我国所特有的。澳大利亚虽然也通过特别法和商标法二种法律对地理标志进行保护,但是,在那里不同法律的适用范围是被明确划分了的,大家各司其职,互相配合,不会发生冲突。我国目前这种做法在实践中带来许多问题,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重复保护所造成的权利冲突、提高保护成本和著名商标被淡化的问题。
1. 重复保护,增加成本。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役局认定和保护的“原产地标记”和“原产地域产品”,有许多是已经取得商标注册,甚至是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注册的。例如,贵州茅台酒早在八十年代就被国家商标局作为特例核准注册为商标,在国内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是名副其实的驰名商标,其所蕴涵的商业价值无可限量。就是这样一个驰名商标,又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核准给予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而且划定的保护范围仅限于茅台酒股份公司生产车间及新建区域约
7.5平方公里的范围。人们不仅要问,这样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除了增加企业的负担以外,有什么意义?据报道,已经取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四种中国名酒中,只有绍兴黄酒是由当地众多生产者共同使用,其他三种所划定的保护范围都非常狭小,实际上仍然是由创出牌子
6的企业一家独享。而绍兴黄酒在此之前已经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为证明商标。这说明对四种
名酒的地理标志保护实际上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在其他商品的地理标志保护上同样存在,如库尔勒香梨、兰州百合、原阳大米等都是已经取得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保护的地理标志,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再申报原产地域产品(原产地标记)保护。这种重复保护,不但严重浪费国家的行政资源,而且必然增加经营者的保护成本。从保护效果上看,不会是1+1=2,很可能是1+1<1。
2.造成原产地标记的权利与商标权的冲突,淡化驰名商标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一部分地名被注册为商品商标,有些地名商标已经成为中外驰名的商标,如青岛啤酒、金华火腿、东阿阿胶。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国商标法第十条规定,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地名或者公众知晓的外国地名,不得作商标,但是,已经注册的使用地名的商标继续有效;第十六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认定保护的原产地标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按商标法的规定注册为商品商标或者证明商标、集体商标,有的甚至已经成为驰名商标。不同部门的重复保护,人为地造成二种权利的冲突,导致驰名商标的淡化。如,2002年2月25日,国家质量监督6 刘国奇《原产地域保护是把双刃剑》,中华商标2002年第8期。
检验检疫局发布公告:“东阿阿胶”被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东阿阿胶、福牌阿胶和东阿镇牌阿胶都纳入“东阿阿胶”原产地标记保护之列。东阿阿胶集团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早在1978年,他们就在阿胶产品上申请注册了“东阿”商标,由于其产品质量好,在消费者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二十多年来,消费者看到和认识的东阿阿胶是东阿阿胶集团生产的,东阿阿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东阿阿胶集团创造的。因此,不应当将“东阿阿胶”作为原产地标记保护。显然,在“东阿阿胶”作为原产地标记保护之后,已经驰名的“东阿”阿胶商标面临着被混淆和被淡化的威胁。这种搭驰名商标便车的原产地标记保护,能否起到保护传统名优特产,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令人怀疑的。
四.解决的思路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解决地理标志保护上的冲突问题有二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种是统一由商标注册机关通过注册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保护,另一种方案是通过制定单行法,在农业部设立一个地理标志保护机构,负责对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有重要意义的产品,如茶叶、中草药等的地理标志保护工作,其他地理标志的保护按照商标法通过注册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保护。第一种方案的好处是可以保证地理标志保护的统一性,缺点是商标局的力量有限,不利于地理标志保护工作的迅速推广和注册后的监督管理。第二种方案的优点是可以借助于农业部对农业的管理力量和科技力量,迅速推广茶叶、中草药等重要农产品的地理标志保护,并可以有效加强后期监督管理,缺点是可能产生重复保护和权利冲突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法律规定和协调机制解决。考虑到我国许多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行政部门的推动,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方案。
至于目前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对地理标志的注册保护,笔者认为其没有法律根据,应当撤销。理由如下:
1. 由质量监督检验检役局管辖地理标志认定和保护工作没有法律根据。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对地理标志进行认定保护的根据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8月17日发布施行的《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和 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2001年4月1日发布施行的《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这二个规定都是经局务会议通过的行政规章。《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在其第一条中指出的制定根据是“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务院赋予的职责”,《原产地标记管理规定》第一条所指出的制定根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及其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世界贸易组织《原产地规则协议》等国际条约、协议的规定。经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务院设立进出口商品检验部门,主管全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工作。该法并没有授予商品检验部门(即后来的出入境检验检役局)认定和注册地理标志的权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口货物原产地规则》已经被国务院2004年8月18日通过,200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原产地条例》宣布废止,《条例》明确规定,商检部门的职责是依法确定货物的原产地,并向申请人发放货物原产地证书和原产地标记,而且条理明确规定货物原产地是指货物来源于某个国家(地区),并没有对产品质量、特色的要求。确认货物的原产地,是为了服务于国际贸易中实施最惠国待遇、反倾销和反补贴、国别数量限制、关税配额等非优惠性贸易措施以及进行政府采购、贸易统计等活动,与知识产权保护无关。从上述分析可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役局作为执法根据的二个《规定》中关于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认定和管理的规定,没有法律根据。
2. 按照《立法法》,行政规章无权对地理标志保护问题进行规范
立法法规定,民事基本制度制只能制定法律;部门规章规定的事项应当属于执行法律或者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的事项。关于地理标志的权利属于私权,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属于基本民事制度,应当由法律规定。因此,以上二个行政规章的规定超越了制定机关的权限,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应当由国务院撤销。
第二篇:TRIPS与我国地理标志保护
内容摘要:地理标志是知识产权的重要种类之一,TRIPS专门规定了对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我国在地理标志的保护方面存在严重的法律不足,有必要借鉴TRIPS的相关规定,吸收他国的立法经验,完善我国地理标志的法律保护制度。各国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大致有四种保护模式,我国目前存在的两种保护模式之间有冲突和不协调之处,如何设计未来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关系到我国丰富的地理标志资源能否得到充分的利用。关键词:TRIPS 地理标志 集体商标 证明商标 保护模式 TRIPS在第二部分第三节规定了对地理标志的保护。对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进行专门的研究对我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要履行保护地理标志在内的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和积极推动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传统知识产权如版权、专利、商标三大类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起来并不占据优势地位,但在地理标志方面却有着巨大的潜力,加强地理标志的保护,既可以充分利用我国已经形成的众多的名优特产,像法国香槟一样,创建本国自己的世界品牌,又可以突破当今世界经济强国以技术标准、专利技术、环保标准、反倾销等一系列措施所构筑的贸易壁垒,从而起到提高中国原产地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一、TRIPS对地理标志的有关规定TRIPS第二部分第三节规定了地理标志,涉及从第22条到第24条三个条文的内容规定。第22条“地理标志的保护”首先明确了地理标志的含义,又规定了成员所负有的保护地理标志的义务。第23条是关于对葡萄酒和白酒的补充保护。第24条是有关加强地理标志保护的国际谈判和对地理标志使用权的例外。与地理标志大体相当的一个概念是原产的名称,在1883年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将原产的名称作为一种工业产权加以规定,但没有对其作出定义。1958年签订的《保护原产地名称及其国际注册里斯本协定》第2条规定:“在本协定中,原产地名称系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地方的地理名称,用于指示一项产品来源于该地,期质量或特征完全或主要取决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和人为因素。”TRIPS第22条第1款规定:“本协议的地理标志,系指下列标志:其标示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某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地理标志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理标志须标示出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内的某地区或某地方;二是该商品所具有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仅具有第一层含义,不能称之为地理标志,只能叫做货源标记。TRIPS第22条第2款规定:“在地理标志方面,成员应提供法律措施以使利害关系人阻止下列行为:(a)不论以何种方式,在商品的称谓或表达上,明示或暗示有关商品来源于并非其真正来源地、并足以使公众对该商品来源误认的;(b)不论以何种使用方式,如依照巴黎公约1967年文本第10条之二,则将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该规定实际上要求成员对违反地理标志第1方面要求(即假冒地理标志所标示的商品来源)的行为加以制止。[!--empirenews.page--]TRIPS第22条第3款规定:“如果某商标中包含有或组合由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域,于是在该商标中使用该标志来标示商品,在该成员地域内即具有误导公众不去认明真正来源地的性质,则如果立法允许,该成员应依职权驳回或撤销该商标的注册,或者依一方利害关系人的请求驳回或撤销该商标的注册。”该规定明确了注册商标不得和地理标志相冲突的规则。因为二者都是知识产权,发生冲突后必须根据权利产生的先后顺序来确定各自的效力,地理标志产生在先,自然应当否定和其构成冲突的注册商标的效力。TRIPS第22条第4款规定:“如果某地理标志虽然逐字真实指明商品质来源地域、地区或地方,但仍误导公众以为该商品来源于另一地域,则应适用本条以上三款。”该规定实际上要求的是对地名的使用应按诚实信用原则所决定的方式进行,以保护地理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TRIPS第23条是关于对葡萄酒与白酒地理标志的补充保护。具体涉及四方面内容:(1)成员应制止用地理标志区标示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指的地方的葡萄酒和白酒,即使也同时标示出了商品的真正来源地,即使该地理标志使用的是翻译文字,或即使伴有某某“种”、某某“型”、某某“式”、某某“类”,或相同的表达方式。(2)对于不符合地理标志要求的并非酒之来源地的葡萄酒和白酒的商标,成员应依职权驳回或撤销该商标的注册,或根据一方利害关系人的请求驳回或撤销该商标的注册。(3)如果诸多葡萄酒地理标志使用多音字和同形字的地理标志,则保护应及于每一标志。成员应在顾及确保给有关生产者以平等待遇、而且不误导消费者的情况下,确定出将有关同音字和同形字地理标志之间区别开的实际条件。(4)为有利于葡萄酒地理标志的保护,应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中举行谈判,以建立葡萄酒地理标志通告及注册的多边体系,使加入该体系的成员在保护地理标志方面可利用该体系。对葡萄酒与白酒地理标志的补充保护,是美国和欧盟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利益交换的结果,总体而言对欧盟的利益是有利的,因为欧盟在葡萄酒上的地理标志申请有6000多个,凭借地理标志这种知识产权的保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其经济利益。TRIPS第24条是关于保护地理标志的国际谈判和地理标志使用的例外。该条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全体成员同意进行加强保护各个地理标志的谈判,不能借助地理标志使用的例外拒绝谈判或拒绝缔结双边或多边协议。(2)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理事会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进行审查,以达到地理标志保护的目的。(3)成员在实施本节规定时,不得降低“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生效日临近前业已存在的该成员保护地理标志的水平。(4)善意使用不作为侵犯地理标志权对待。(5)善意在先注册不作为侵犯地理标志权对待。(6)通常用语使用不作为侵犯地理标志权对待。(7)除非误导公众,在贸易活动中对姓名或继用之营业名称的使用权不受地理标志权保护的影响。(8)对于在其来源国不受保护或终止保护的地理标志、或在来源国已废止使用的地理标志,依本协议无保护义务。
二、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模式选择[!--empirenews.page--]按照TRIPS的要求,在来源国不受保护或终止保护或已废止使用的地理标志,将无法依据该协议得到其他成员的保护。因此,对一个国家所拥有的地理标志而言,要想得到它国的承认和保护,首先就要解决在本国的保护问题。采取何种方式保护我国的地理标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综观世界上其他国家对地理标志保护方式的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专门立法保护方式。此类立法模式以法国为代表。法国于1919年5月6日颁布了《原产地名称法》(最近一次修改是1996年7月6日),对本国原产地名称进行全面的保护。在法国法律上,原产地名称保护制度有两大类:一般制度和特别制度。一般原产地名称权产生的程序有两种:司法程序和行政程序。葡萄酒和烧酒适用特殊制度。第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方式。德国、日本、瑞典等国家就是运用了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了对原产地名称的保护。如日本《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假冒商品原产地的行为和使用使人误认商品出处的标志的行为,作为使人产生混淆或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加以禁止。因该行为而可能使营业上的利益受到损害的人,可以要求制止此行为。如实施此行为的人是故意或有过失的,可以要求其赔偿损失和采取恢复信誉措施。第 三,商标法的保护[1][2]下一页 方式。其一般又可以分为三种具体的保护方法:(1)以注册集体商标的方式保护原产地名称,如德国商标法第99条规定了地理来源标志作为集体商标的可注册性,“不受第8条第2款第2项所述规定影响的,在商业中可以标明商品或服务地理来源的标志或标记可以构成集体商标。”(2)通过注册证明商标的方式保护原产地名称,如英国商标法第37条规定:“某项商品的标志如果在贸易过程中适用于由某人证明商品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其它特征的该项商品,同为经过如此证明的商品区别开,则该标志应作为有关商品的证明商标,申请人以所有人名义在注册薄A部办理注册。”(3)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选择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方式保护。如美国商标法第4条规定:“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包括原产地名称,可按一般商标注册规定,与普通商标一样依本法注册并具有同样效力。此种商标由对其使用实行合法管理的某些人、国家、州、市等具名申请注册,注册后与普通商标一样,受到本法规定的保护······”。第四,混合立法保护方式。此立法例以西班牙为代表,即在商标局之外,另设地位独立的原产地名称局,相关当事人可以通过选择申请注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或选择申请注册原产地名称的途径来获得对原产地名称权的保护,如果当事人选择两种保护方式的,则可以获得双重保护。就我国对地理标志的现有保护体系而言,主要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通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进行保护,还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原产地标记的行政认定来保护地理标志。这两种保护体系之间,在保护标准、保护对象、保护内容等方面,存在交叉和矛盾,缺乏必要的协调和统一。而且对与地理标志的所有人来说,两种保护体系使人感到无所适从,假如一方对地理标志的保护给与认可,另一方予以否定时,如何处理呢?再者,两套机构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认定和保护地理标志,也造成国家有限的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浪费。笔者以为,应当取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原产地标记的行政认定来保护地理标志的做法,只保留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通过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进行地理标志保护的做法。这样做的理由是:第一,包括地理标志在内的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即民事权利,这一点已经被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和TRIPS明确承认。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与否,主要根据当事人的主观意愿,而不应由国家的行政机关给于过多的干预。这样和商标权的取得一样,地理标志权通过申请,再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授予专有权。第二,由商标局通过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的模式给与地理标志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注册商标专用权和地理标志权之间的冲突发生。第三,对商标局现有的保护地理标志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经验积累的充分利用,也要求地理标志保护按照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模式,而不必另起炉灶。第四,对与地理标志和商标的不同之处所决定的地理标志不适用商标法的有关规范,可以考虑通过专门立法加以解决。比如地理标志的保护不受时间的限制,只要决定某地的某种商品品质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还存在着并对商品品质仍起决定作用的,就应继续保护该地理标志;再如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的申请人应是该地域范围内有权使用地理标志的主体,他取得地理标志的商标注册后不得阻止同一地域范围内符合地理标志使用条件的其他人加入到商标使用人的范围内或仅将地理标志作独立的使用。这样的一些规定就解决了地理标志和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的差异给商标法保护地理标志的模式所提出的疑难问题。2003年4月17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于2003年6月1日实施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中已经包含有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规范,比如以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申请的要求,又如对葡萄酒、烈性酒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使用规则的要求等。这表明立法在实际上已经倾向于通过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来保护地理标志。[!--empirenews.page--]
三、我国地理标志保护的完善除了前面探讨的地理标志采取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保护模式以外,如何加强对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关系到我国根本经济利益的实践问题。因为我国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际竞争格局中,著作权、专利、商标等并不占有明显的优势,而像地理标志、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中医药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则是实现我国知识产权国际竞争优势,最大程度地维护我国在国际经贸往来中利益的强项。但对这些问题,以往缺乏系统的研究和专门的立法,这种状况必须得到根本改变。本文研究的是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就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在国内的立法方面,应有立有废。前文提到的将地理标志作为集体商标、证明商标进行保护的思路,虽然有了新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但所涉及到的地理标志保护方面的规范比较薄弱,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没有加以详细的规定。比如地理标志在不影响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权的合理利益情形下可以合理使用的规范;地理标志的保护是否需要在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保护期届满时申请续展的规范;符合地理标志使用条件的主体加入集体商标、证明商标使用人的有关实体和程序规定等内容都没有在该办法中显现出来,需要通过进一步的立法加以完善。同时,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原产地标记的行政认定来保护地理标志的原有法规应明文加以废止。第二,加强对我国地理标志保护有关知识和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国内主体保护地理标志的意识和法律能力。迄今为止,实际上受到保护的地理标志的数量极为有限,和我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传统积淀深厚、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多样所决定的地理标志实际上的优势极为不符,这恰恰说明了我们在这方面宣教的严重缺乏。第三,在地理标志的保护上,要进一步淡化行政管理的色彩,强化行业协会作用的发挥。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应当符合其作为私权也就是民事权利保护的特性,行政管理只是在涉及到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时才发挥作用,其他情形下要尽可能地减少行政的干预。地理标志作为该地域范围内,由该地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都符合要求的主体所共享的无形财富而言,由特定的对商品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具有监督能力的行业协会或其他组织作为地理标志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的申请任何权利的保护人是比较合适的。美欧等发达国家的行业协会在这方面就发挥了很大作用,我国可加以适当的借鉴。例如:去年发生的“温州打火机事件”,温州打火机协会就充发挥了它们的作用。这说明我国的地方行业协会在未来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将是大有可为的。第四,除了在国内加强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以外,也应在国际范围内注重对我国地理标志的保护。这方面既要熟悉和了解有关国际公约的规定,积极运用这些规定保护国内主体的合法权利,又要积极参与关于地理标志方面的国际谈判,从本国国情出发争取有利的谈判结果。同时还可以通过和主要的贸易伙伴签订双边协议的做法,来具体明确双方在保护对方地理标志方面的义务,以弥补国际公约的概括性规定给地理标志国际保护带来的不确定性。[!--empirenews.page--]参考文献 1本文所使用的TRIPS条文,均参照郑成思教授所作的翻译,见郑成思著:《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附录部分,中国方正出版社2001年版。2 谢东伟:《地理标志的保护与WTO新一轮谈判》,载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2),2002年版,第207至第208页。3沈达明著:《知识产权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43至348页。4国家商标局等编《外国商标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5李顺德:《中国对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载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编《专利法研究》(2002),2002年版,第223页。6郭泉真、杨正龙:《 远征欧罗巴——中国CR法规交涉团赴欧纪实》,载于《解放日报》2002 年4月9日,第5版。
第三篇:地理标志保护探讨
地理标志的政府保护及私权利救济
(北京高文律师事务所
田美玉)
地理标志,又称原产地标志(或名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以下简称TRIPS协议)第22条第1款将其定义为:“其标志出某商品来源于某成员地域内,或来源于该地域中的地区或某地方,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有关”。我国现行《商标法》也规定了地理标志的定义: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可见,地理标志是表明某一种商品来源于一成员方地域内,或此地理内的一地区并且该产品的特定品质、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与该地理来源相关联的标志。其身份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知识产权。
众所周知,知识产权为是民事权利,是一种典型的私权利。地理标志作为知识产权属下的一种,自然属于私权,但无论从使用还是管理上,又不同于其他如商标、专利等纯粹的私权,法律同时为它提供了国家公权力的保护屏障。
我国对地理标志提供“双轨道”保护
目前,我国的法律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见诸于纯地理标志行政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细则》;作为商标保护: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16条,《商标法实施条例》,2007年《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文件。
我国于1993年修改的商标法实施细则(现已失效),将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纳入商标法律保护体系,据此,1994年国家工商局制定了《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规定“证明商标是指由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具有监督和检测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该组织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于其商品或者服务,用以证明该商品或者服务的原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者其他特定品质的商品商标或者服务商标”。2001年颁布实施的《商标法》第16条,加入了对地理标志保护的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但是,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前款所称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
标志。” 2002年的《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六条规定“商标法第16条规定的地理标志,可以依照商标法和本条例的规定,作为证明商标或者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由国家质监总局于2005年颁布实施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规定,对于获准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资格的生产者有规范性使用标准的约束,如果违反规定可能面临被注销、停止使用的风险;对于其他生产者使用与专用标志相近、易产生误解的名称或标识及可能误导消费者的文字或图案标志,使消费者将该产品误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行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将依法进行查处。
从上文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对地理标志保护实行的是“双轨道保护”。即一方面国家质监部门通过公权力实施主动保护,另一方面,允许将地理标准注册为证明商标,申请人通过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设定商标权后,借助于商标法进行司法及行政保护,后者体现的是私权性质的保护。
“双轨道”保护的精神一致
首先,从申请人及使用人的资格来看,两条轨道是保持一致的。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规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机构或人民政府认定的协会和企业(以下简称申请人)提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申请人资格确认评定规范》规定,申请人应当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等社团法人或者事业法人,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不接受政府、企业或个人的申请。申请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监督和管理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其产品的能力;
(二)具有为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提供指导服务的能力;
(三)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而根据《商标法》及条例,如果申请注册商标中含有地理标志,而申请商品又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容易误导公众,是不予注册的。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及集体商标注册或要求使用的,必须具备规定条件,如集体商标是以团体、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名义注册,供该组织成员在商事活动中使用,以表明使用者在该组织中的成员资格,符合使用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参加该组织或直接正当使用该集体商标;申请注册为证明商标以及要求使用的,亦需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由此看来,质监局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与商标法及条例的规定从申请人及使用人的资格,也是保持一致,并未有明显冲突。
其次,公权力保护与私权利救济,二者并不冲突。
在我国,对地理标志实施的是公权与私权的双重保护,虽然从保护形式上看,两条平行轨道中的主管部门存在冲突,但从权利人的权利保护角度,反而是一种权利的加强。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中体现的是国家公权力主动、强制性地介入地理标志的监督、管理及保护,《规定》要求各地质检机构依法对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实施主动保护。对于擅自使用或伪造地理标志名称及专用标志的;不符合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和管理规范要求而使用该地理标志产品 的名称的;或者使用与专用标志相近、易产生误解的名称或标识及可能误导消费者的文字或图案标志,使消费者将该产品误认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行为,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将依法进行查处。可见,质监部门公权力的主动、强制管理及权力干预,为地理标志的权利人提供了公权力保护的屏障。
而从商标保护的角度分析,一方面,商标法排斥将地理标志申请注册为普通意义的商标,即《商标法》第16条规定,商标中有商品的地理标志,而该商品并非来源于该标志所标示的地区,误导公众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已经善意取得注册的继续有效)。《商标法实施条例》又规定,以地理标志作为证明商标注册的,其商品符合使用该地理标志条件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要求使用该证明商标,控制该证明商标的组织应当允许。换言之,商标法虽然规定了申请人可以将地理标志申请为证明商标,但证明商标权利人并不能因此获得完全意义上的私权,依然存在法定许可使用的情形。可见,商标法对地理标志保护的精神,与后来出台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是一致的,二者并未有明显冲突。如果质监部门对地理标志的监督使用未能尽其所能时,权利人也可以借助于商标法的规定,对侵权行为通过司法途径提起诉讼。可见,“双轨道”的保护对权利人而言,从某种意义上讲,却是加强了权利保护的屏障。
“双轨道保护”缺乏统一,分工不明确。对地理标志的使用及管理,需要尽快出台更完善的法律文件,为地理标志的保护提供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
我们认为,从保护精神的层面,对地理标志的保护二者殊途同归,但在保护形式、管理部门以及规范性文件中,以及在管理及保护的细节操作中,仍然存在混乱。例如在质监部门的管理中,一旦认定了一项地理标志,便已排除了符合规定条件的第三方继续使用该标志。而商标法中则保留了在先权利人的继续使用权。曾经在媒体上见诸报端一度成为关注焦点的“三华李”一案,便是典型的个案。在翁源县获得“三华李”地理标志保护之前,如果“三华李”经过几十年的推广种植,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品种名称,遍布岭南其他区县并大规模种植推广,其他地区销售的“三华李”称谓已深入人心,“三华李”的地域性称谓已逐渐淡化或弱化,此时再就“三华李”单独授予翁县地理标志进行保护,已违反了地理标志保护制度设立的初衷。即使“三华李”已被认定为地理标志,未来也不应否定其他已形成规模及知名度的区县继续使用该名称,否则不利于市场的稳定以及产业发展,而是应通过其他方式予以纠正。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具有丰富的独特品质的农副土特产品,而这种品质往往是由当地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保护地理标志,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对于促进我国农副土特产品产业化及市场化,大力发展地方农业经济,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地理标志的保护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尚属新生事物,但其对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各部门间合理分工,指定完善的保护规范,是健全地理标志保护的首要工作。同时加强地理标志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保护地理标志所有人的正当利益,也是我国知识产权主管部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建议各部门能通过圆桌会议,将地理标志的保护问题出台统一、完善的保护规范,以健全其法律保护体系。
第四篇:班级存在问题及解决思路
二年级下半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王
婷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二年级(2)班班主任工作,上学期通过班规的实施、星级作业评比,学生的进步很明显,在这一学期中,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大的进步,为了让班级充满活力与创新,我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计划。
二、班级概况:
本学期本班人数为38人,男25人,女13人。其中女生总体上比男生学习认真,由于班级中男生居多,这就要求老师在管理中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手段,三、工作重点:
1、结合晨间谈话、队班会加强班级管理,树立班干部的威性,在班级中树立榜样。
2、加强班级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关键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教育好后进生。
4、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心中有他人的意识。
5、成绩、表现好的学生要经常鼓励,既要肯定成绩,也要不断督促,使他们不断取得进
四、具体措施:
(一)、因材施教,做好培优转后的工作
1、重视尖子生的培养
(1)、对尖子生加强培养,发掘其潜力,设计更多的弹性问题,让心有余力的优秀生留有扩展延伸知识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2)、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参加校兴趣小组。
2、重视后进生的转化
(1)、对于后进生,教师要多倾注些关心和爱心,耐心辅导,谆谆善诱。给他们创造表现机会,鼓励他们的信心和勇气。采取“一帮一”,“众帮一”等措施,给后进生创造一个温暖的集体氛围。
(2)、对后进生进行经常不定时地家访,目的是取得家长的配合和支持把学生的在校表现告诉家长,同时了解学生的在家表现。
(二)、做好劳动、卫生和安全教育
1、要求学生积极参加家庭中的劳动,让学生真正做到自己能做到的事自己做。
2、教育学生做好个人卫生工作,要勤洗头,勤洗澡,保持衣服整洁,讲究个人卫生,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教育学生认真做好值日生工作,保持班级的整洁。
3、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利用早会,班会,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安全须知》和《小学生自我防范安全常识》。利用班刊出有关安全、防火有关知识,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4、根据上级有关精神,制定班级安全防火公约,教育学生不玩火,不放鞭炮,不能随便到江河游泳,不做危险动作,上学和放学路过马路注意交通安全。
(三)狠抓班集体建设。
1、培养—支守纪、责任感强、素质高的班干队伍。(1)进—步完善班干部的组织队伍,选拔品学兼优者充实班级,培养自我管理和管理他人的能力,形成表率,当好班主任的好帮手。
(2)每两星期召开班干部会议一次,严格要求。做到及时了解情况及时反馈处理。
2、创建班级窗口工作,开展读书、读报活动。选举图书管理员,制定好图书管理体制,让学生在有序的借阅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有借有还,有损必赔”。
(四)、规范常规管理,制定班规,班级公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管理除了讲民主外,还要讲法制,也就是制定班规,让班级管理有法可依。这学期期初,我初步制定一些管理要求进行实施,当然那不是很成熟,班规的制定还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的,我会在实施中发现更好的方法对班规进行修改。
1、准时到校,佩带红领巾、校徽,衣着整洁,手指甲剪干净,课桌整理好。
2、合理安排晨读时间,每逢周一、周三早上学会一首古诗并背诵课文。
3、认真做好每天的卫生值日工作,放学后及时关好门、窗、灯,并按时回家,不在校内校外逗留、玩耍,不玩电子游戏。
4、听课专心,积极思考问题,每节课至少举手一次,认真完成各项作业,字迹清楚端正,不拖拉。
5、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自觉遵守课堂纪律,老师不在更要遵守纪律,不喧哗、说笑、打闹。
6、整队做到快、静、齐,做操时,动作要标准到位,节奏正确,集会时遵守会场纪律,不喧哗、吵闹。
7、课间及午休时间提高安全意识,不做危险游戏,不追逐、打闹。
8、见到老师主动打招呼,与老师交谈态度诚恳,同学之间团结互助,不说脏话、粗话,不打架,不骂人。
9、保持小学生良好形象,不在课桌或墙壁上乱涂乱画,要爱护绿化,注重环保。
10、性格开朗,勇于竞争,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为班争光,做一个自信、坚强、有集体荣誉感的小主人。
第五篇:浅谈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 要】
我国地理基础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起,不管是地理教育的理论研究还是地理教学模式创新,都取得了突破。同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广,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地理学科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然而,就当前的地理教育来讲,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作为处于经济弱势的农村,所存在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分别从农村初中存在问题(前言)及对策(正文)进行简要分析,最后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结束语)。【关键字】
地理教育、农村初中、问题、对策、展望
前言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问题解析
作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学生,对于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存在的问题,感触颇深。比如我以前所在的中学把地理课程归为“副科”,没有专门的地理教师,大部分是由年龄大的,非本专业的或是公务繁忙的行政领导代课,学校、家长和学生都不重视,我脑海中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初中地理课的印象。针对当前江西农村初中地理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地理学科地位不突出,缺乏重视:
(一)中考地理为选考科目,分值低:
目前,在江西各地区初中地理虽纳入中考学科,但为选考科目,像今年南昌地区便以历史取代地理,就算考,地理科目的分值也很低,一般在30分左右。在当前应试教育占主导思想的大环境下,这无疑是把地理学科推向了边缘。
(二)地理学时少,只有七八年级开设:
由于中考分值低,学校把地理课程摆在副课的位置,配置的课程很少,一般一周一课时,而且九年级不用学习地理,和高中教育脱节。
(三)家庭及学生个人对地理学科出现曲解:
家长认为地理是死记硬背的科目,不用认真学,考前多背就行;学生则把地理当成了其它课作业的完成时间,甚至是放松时间。地理教育举步维艰,农村地区情况尤为严重。
二、用于地理教育方面的经费极度短缺:
(一)地理教育基础设施缺乏:
在乡村中学,连地理课所需的教学挂图、地球仪等基本的教学工具都大多不具备,更别提地理专门实验室了。老师用图多以手画或使用地图册为主,学生平时练习用的填充图在农村地区很少被订购。
(二)配套的地理学习资料匮乏:
笔者以前所在的学校是典型的乡村初级中学,在周边的几个乡镇属于中等,当时我们学习地理时没有任何的练习册等资料书籍,现在虽然有所改善,但资料仍然单一。
三、地理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一)培养地理教师的师范高校不多:
就江西省来讲,本省开设了师范类地理专业的高校只有三所:江西师大、赣南师范学院、上饶师范学院,因此,专业地理教师总量上比较少,不能满足中学地理教育的需求。
(二)愿意到农村从事地理教学的高学历专业人才缺乏:
在农村,由于受经济条件的制约,整体师资力量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失衡的问题,只有少数几个中学具有专业地理老师,其他都为兼职。
(三)有的农村地理教师不仅地理专业素质不高,也缺乏进取精神:
由于受到中考“指挥棒”的长期影响,地理学科在初中阶段地位不高,同时由于课程少,工资待遇也偏低,这些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广大地理教师的积极性、进取心和敬业精神。
四、地理教学模式单调,教学内容简单:
(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为主:
在乡村中学学校,由于学校、学生的不重视,地理老师上课也不怎么“上心”,教学刻板单调,大多数教师上课只顾照书念,完全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有限的教学资源利用率低:
上课基本不用地图,教师也不会在黑板上绘图用图讲解,“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就是农村地理教学的生动写照。
(三)所教的地理知识狭隘,局限于课本:
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地处偏远,经济落后,缺少对外界的了解,原本地理课程是学生拓宽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但是由于教师本身的素质原因,远远没有达到这个作用。
五、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机械化,缺乏积极性:
(一)死记硬背,考前突击:
地理在学生看来是副科,书上的内容背背就行了,平时连基本的练习册都懒得完成。再者,上课老师也是一遍遍抄重点,更是强化学生忽视地理的意识。
(二)性格内向,自主学习能力弱:
由于受生活环境影响,很多农村学生性格内向,同时对地理知识的了解甚少,基础知识较差,在学习上依赖性很强,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能力远不及城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难以开展,有时造成教学冷场。
六、农村中学地理教师缺少交流的平台,在职培训机会少:
(一)教研活动次数少,规模不大:
对于农村中学地理老师来说,几乎没有机会参加教研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学校老师业务水平的提高。
(二)业务学习资金不足,培训名额少:
学习的地点因一般定在较大城市,要花费数额不少的差旅费,因此,原本很正常的学术交流、业务培训就成了农村地理教师难圆的梦。
正文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问题的解决措施探讨
前言简要分析了我国当前农村初中地理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国家、学校、地理教师个人三种立场出发,提出相对应的对策,一、国家政策、资金保障:
(一)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农村地区地理教学质量跟不上,主要原因是缺少一支业务水平高、教学能力强的地理教师队伍,因此政府应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农村地理教育环境,多培养地理专业人才。
(二)加快推进农村中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 通过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地理专业人才到乡村中学任教;农村中学地理任教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教师资格,凡不具备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农村中学任教。
(三)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健全中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改善农村中学教师继续教育条件,农村中学办公经费应有一定比例保证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比如江西省便在高校开设农村中学教师培训基地。
(四)把地理定位中考必考科目,增加分值,提升地理的地位;
在应试教育当道的时代,考分永远是学生的命根,只有和考试紧密联系起来,才真正有可能把地理副科的头衔摘掉。
(五)加强政策性鼓励措施:
国家和地方要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进行 “支教”活动,并在考研、考公务员上给予政策优惠。鼓励大学生自谋职业和到偏远地区工作,并对于选择到农村地区工作的毕业生予以生活补助,而且在其他有助于改善他们工作生活学习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二、学校更新观念,调整态度:
(一)充分理解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端正对待地理教师的态度,聘请专业的地理人才从教,整治当前地理教师“杂牌兵”,增加地理课时,丰富教学资源。
(二)为地理教师提供业务提升的平台和鼓励:
建立完善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鼓励老教师参加合格学历的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学历后进修,提高学历层次,制定措施,奖励教师参加自学考试。通过观摩课、评优课、基本功竞赛、说课、论文评比等活动,大力开展业务练兵活动,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三)建立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没有建立相对应的评价体系,地理教师的态度很难改变,评价时既要重视最终结果,也要重视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地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夯实地理专业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宽广的知识体系:
地理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的地理知识,扩展自己的视野,教给学生远远超于课本的内容,引领学生真正进入无比精彩的地理世界。
(二)改进地理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
虽然灌输式教学方法有其优势,如:教师易控制教学进度,但对于当今的学生来讲,它显得太单调乏味,大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有一些教师能普遍运用的方法,如提问法和谈话法,开展双边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束语
——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展望
对于农村地理教育的发展前景,总体上讲,应该是秉着乐观态度。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地理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归根到底是农村经济欠发展的问题。随着我国国力的提升,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加大,必将带动农村各方面的进步,其中便包括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地理教育也将得到相应的改善。
关于地理教育师资的问题,笔者想到自己所学专业即师范类地理科学,学校的培养目标便是培养中学地理教师,班里大部分同学也是来自农村,随着大学生涯的结束,究竟有多少人又愿意回到养育他们的家乡,并在镇上的初中从事地理教育呢?其结果可能让人感到失望,当然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连爸妈亲人、老师教授们也时常教育我们要考研、要读博、要进重点中学教书,回农村似乎是很不光彩、丢面子的事,这些反映出农村地理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就业观念的改变,而这将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
【参考文献】
[1]周定.对农村教育现状的几点思考.六安师专学报,2000,16(2):65~ 66.[2]张超等.《地理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3]夏志芳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4]郭玉英主编.《综合科学课程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 吴伟.中学地理教育堪忧现状及几点建议.2004.[6]潘洪建.活动教学界说[J].教育改革.1997,4:9-13.[7] 潘洪建.活动教学述评[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5(10):50-54.[8] 鲍振葵.“问答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地理教育.2003,6:62-63.[9] 刘峰.高中地理活动教学的建构[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12(3):1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