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19-05-12 14:39: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篇: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赵萍

摘要:商业信用销售是商业交易与信贷交易的有机统一,商业信用销售是尚未被挖掘的社会资源,目前商业信用销售总规模较小,贷款提供机构单一;企业信用管理水平较低,微观基础薄弱;工程机械行业需求旺盛,电子商务行业后来者居上;公共征信系统各自为政,数据共享机制尚未建立;信用服务业发展尚不充分,没有覆盖全国的大企业。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议我国发展商业信用销售,应培育信用销售市场需求,扶持市场主体;填补信用销售法律空白,完善行业标准;明确服务行业主管部门,成立信用服务行业协会;推动征信系统开放,规范信用服务行业发展;完善两种信用联接机制,探索交易数据交换系统。

关键字:商业信用;销售;扩大内需;征信系统

商业信用是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但是,它既不等于实物借贷,也不是贷出商品、收回货币。商业信用包含两个同时发生的经济行为——买卖行为和借贷行为。商业信用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之间提供的信用,受信方和授信方都是企业;另外一种是企业对消费者提供的信用。

一、我国信用销售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商业信用销售总规模较小,贷款提供机构单一。

发达经济都是典型的信用经济。美国经济学家瓦尔特·克奇曼将美国的信用体系喻之为“美国经济活力的秘密成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的商业票据结算已经达到企业活期存款年末余额的3300倍。目前,企业间的信用支付方式已占到社会经营活动的80%以上。虽然银行信用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商业信用销售对GDP的促进作用远远高于金融部门。据测算,商业信用销售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就平均增加2498万美元;金融部门的信用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仅增加1831万美元。此外,大多数国家的信用总规模都高于其GDP,而且增长速度也比GDP快。美国信用总规模的年均增长速度是GDP的1.5倍以上,并且这种趋势正在加速。在美国的三大需求中,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在80%以上,信用销售对美国总消费增长的支撑作用巨大。美国居民消费信用余额增长保持了50年,以年均 12%的速度快速增长,1999-2006年消费信贷占当年GDP的比重从16.19%上升到21.2%(如图1所示)。2007年贷款总额达到25519亿美元(www.xiexiebang.com。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B·考埃特,爱德华·A·爱特曼、保罗·纳拉亚南.石晓军,张振霞译.演进着的信用风险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年.[2]喻敬明,林钧跃,孙杰.国家信用管理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3]林钧跃.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体系.世界经济,2000年第7期.[4]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5] Federal Reserve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Atlanta Document,October, 2001.

第二篇: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与对策

作者:王 超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6年第02期

摘 要:市场经济即信用经济,没有信用,市场经济就没有基础,就像沙漠里的大厦,随时可能倾塌。在我国进入“十五”计划发展的吏要时期和加入WTO的背景下,社会信用体系发育程度低和普遍的信用失街问题凸显出来,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突出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从深刻认识信用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入子,概括我国在探索信用体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信用 信用体系 信用经济

所谓信用,是指建立在授信人对受信人信任的基础上、使后者无须付现即可获得商品、眼务和货币的能力。社会信用休系一般包括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四个方面、市经济即信用经济,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相比,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信用缺失和失信严重,已经成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大间题、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萌芽于二十世纪几十年代初,之后,我国社会信用建设逐步推进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代表性标志是信用讦级机构的稳步发展,涌现出中诚信,大公和远东等一批资信评占公司。第二阶段是发展阶段,代表件标志是信用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涌现山中投保、济南、铜陵,镇江、深圳等300多家信用担保机构。第三阶段是进一步完善阶段,地区社会信用体系,政府信用披露系统、社会信用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信用体系同时起步并协调发展,其主要标志有三个:一是上海、北京、广东等省市率先启动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二是上海资信公司、中灭信、大公、远东、华安等社会信用中介机构加快实践步伐,包括工商、税务、质检、银行等在内的政府部门信用披露系统互联互通和信用信息共享工作正在由地方向全国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衬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和突破,在企业和个人征信、信用评级、信用担保、信用保险和咨询服务等行业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各类信用工具被推广使用,信用消费、赊销赊购、信用融资迅速增长,信用交易市场正在形成;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有厂较大进屣;一些城市和地方积极丌展信用制度建设,在改善信用环境,规范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上已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相对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与西方发达国家150多年征信制度的历史相比,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尚处在起步阶段,社会成员的信用观念淡薄,信用制度和法规基础薄弱,征信行业的发展还处在初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一)信用管理缺乏统一领导和组织,政出多门,重复建设

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事关政府的许多部门和社会的方方面面。目的国内许多部门都在抓信用体系建设,部门问职责及管辖权存在着交义不清现象;城巾和地方信用体系建设政府主管部门也不尽相同,存在政出多门的现象;一些部门和地方相继制定了—些规章和地方法规,但信用守法工作还未从战略和全局高度着手;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要求看,在培养信用人才及信用文化建设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另外,一些城市和地方建立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和技术平台,未能把握数据库建设的内在要求,有的地方还把信用信息平台建设作为抓信用体系建没的政绩下程盲目上马,与信用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数据库实际上并不搭界,造成很大浪费。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在国务院领导下,有一个统一权威的领导机构统管并协调信用体系建设的相关工作。

(二)信用立法滞后,法规和条例不统一,信用体系建设和信用管理缺乏法律依据

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比较健全的与信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在我国,目前基本上还处于空白,随着信用建设事此的发展,一些部门和地方陆续出台了一些规章和地方法规,但信用立法工作尚无通盘考虑,有序运作,而且存在着规章和条例不统一的问题。信用立法滞后,严重制约了信用交易规模的扩人和信用管理行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瓶颈。因我国的守法及执法体系不健全,企业制造虚假信息几乎小受成本的约束,虚假信息的普遍存在进一步加剧了信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授信土体面临超常的信用风险。因缺乏完善的信用法律体系作保障,有效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无法启动和正常运作,企业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得不到信息和服务的支持,信用风险无法有效地化解和转移。信用需求不能快速增长,信用管理服务行业高风险运作,可以说,信用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已到了迫在眉睫的地步。

(三)信用信息开放度低,信用资料缺乏整合,征信难度大

我国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基本上分散掌握在各政府部门、各商业银行手中,因无法可依。各政时部门,如下商、税务、法院、财政、经贸委、质检、海关等,基本不向公众开放信用数据,商业银行也山于巾场竞争需要,封锁客户信用资料,从而造成征信公司征信难度人,成本高,另外,由于征信标准不统一,有关部门的信用数据库未能互联互通;造成信用信息资源无法整合与有效利用,征信公司难以取得受信主体完整的信息资料,并按照科学的评估程序和评占标准对具信用状况作出独立客观的信用评估。

(四)信用评估中介机构小、散,行为不规范,信用产品单一且权威性不够

受整个社会信用体系和法律环境的制约,我国信用评估行业尚存在许多问题。市场集中度虽较高,似几家大的征信公司的规模仍然偏小,牛营业收入也反有1000万元左右,这和国际上大型征信公司吓营业收入10亿美元的规模相差甚远,信用数据库小完整,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用产品单一而且质量不高,难以满足授信主体的需要,特别是小于监管小力和缺乏自律,个别征信公司出于市场竞匀的需要,出现信用产品无信用的现象,行业无行业协会,缺乏自律机制。

三、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化运用,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社会的各个层囱和许多体系不同的部门,既需要各个层面和许多不同的部门能够协凋一致、互相配合,又需要出台一系列法规制度政策以保障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因此除了政府发挥自己的领寻协调、行政管理职能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制订完善的社会信用法规外,其他任何部门或单位都无法完成这一任务。这是由政府的职能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性质决定的。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规划下才能够构建全国统一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2003年初,新一届中火政府明确由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整规办)负责研究提出社会信用休系建设规划。全面推进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规办作为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统一权威的信用管理机构,有利于指导协调中文各部门各个地区的信用体系建设,包括信用守法、信用监管、数据库的建设、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等,防止政出多门,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有利于尽快,全面、健康的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在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是关键,信用中介是中坚力量,广大企业和个人是基础。政咐要做的主要工作包括:加快规划和立法;推动全社会诚信教育和信文化建设;规范开放公共信用信息,统一数据和技术标准,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公共信息平台;促进信用管理行业发展,鼓励信用工具投放和信用交易,逐步实现对信用投资、信用文易和信用行业的高效监管等。其他主要工作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由信用中介机构和企业去完成。另外信用体系建没要在分步实施、梯次推进的同时,发挥我国的后发优势,避免其他国家走过的弯路,走出有中国特色的超常规发展的路子。

(二)制定和宅善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现代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制基础上的信用经济。制订与建设信用体系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一项核心任务,也是我国信用事业得以健伞发展的一项基本措施:鉴于信用立法上作涉及面广,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一方面应该通盘考虑,制定既符合建守信用体系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情守法计划,包括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和制定适应信用体

系建设需要的新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没中急需从法律上给予支持和保护的问题,应加快立法进程。

信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方和运行,可以保障及时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公开信用信息,使征信公司能够通过公开、合法、有效的渠道获取受信主体的信用资料,使交易各方能够获得对方的信用信息,改善信息不对称的状况,提高交易的成功率。同时,通过失信惩罚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对那些带有欺诈性的交易行为进行处罚,使不守信的行为主体在巾场中无法生存和发展。信用法规事关所有经济主体的权益保护和公平交易,必须在保障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前提下,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具体国情,对征信数据的界定、开放、采集、查询,信用服务的外放和规范等作出科学规定,以保障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和市场流通秩序的正常运转。

(三)推动地区、部门间信用信息的联合采集和互联互通,减少重复建设,实现信用信息资源共享。

通过统一数据标准体系和数据接口技术,在部分地区先行启运建立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实现信用数据的联合采集和互联百通,从而对信用数据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和有效的利用。为区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下台,并在积累经验的丛础上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和辐射。联合信用数据交易中心的建设,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济体系建设的经验,特别是需要与国际先进征信技术相对接,在发展初期要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数据,组织建立基础数据库和检索平台。

以联合信用数据交换中心为枢纽和核心的跨区域征信体系的建没,将有效避免各地信用体系建设的盲目生,随意性和重复性,推动区域件社会征信休系的横向联合。同时,将有效解决目前信用信息的交叉管理,条件分割所带来的数据信息流转不畅,使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通过网络进行数据信息交换,提高数据及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解次日前各部门数据公示制度内容无规范、数据使用者难以理解和府用的问题,为连守具有全国性质的信用数据交换中心提供前期经验。

(四)大力培养信用产品的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信用服务中介组织的成长,积极引导征信行业健康发展?

信用产品市场需求,有赖于国家法律制度的引导,比如在美国,企业发行股票,财闭发行债券,必须要两家以上发行机构认可的评级机构对发行债券和股票的企业或财团评级。投资者通过资源评级了解所投企业的资信状况,这就是创造信用需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类市场主体进行信用交易,都有肘受信主体的信用状况了解的需求,从而有效防范信用风险。

积极培育信用巾场需求,对于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的信用卡消费、消费信贷、信用赊销、信用融资等信用交易的发展,信用十具的投放,通过完善法律和有效的政策加以引导,以保障我国信用规模适度有序增长。另外,应鼓励各类投资人投资发展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税收上、融资上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在行业发展上,从政策上限制垄断,从运作上反对小下当竞争,引导个面均衡发展。

信用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除了完善的政策和法律环境以外,也离不丌企业、行业自律和有效监管。作为信用管理行业的中介机构,更应视信用为生命,不断推进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其卓著的信用和良好的品牌不断开拓市场,为市场提供高素质的信用产品;应及时组建信用管理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尽快研究制定信用中介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与监管办法,对其征信活动进行严格监管,确保具提供的信用资料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五)推动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信用文化宣传教育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从法制上、制度上形成了有效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通过他律,形成全社会对不守信主体的约束和惩罚。但这种制度框架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信用文化、信用环境的支撑。

诚信教育和威信文化建设,应在全国整规办的统一组织和协调下,立足当前,科学规划、各政府部门、各社会团体,信用管理行业协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共同推进。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教台,营造良好的礼会舆论环境,使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正厚乖的诚信文化基础之上,使各类企业乃至全民族深刻认识到,信用是每一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木,是每个企业的市场通行旺和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唯有如此,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这座大厦才有牢固的根堆。

第三篇: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分析新世纪、新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而提出的战略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在宏观上加以整体把握,又要在微观上付诸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能否牢固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关系到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的发展,而且事关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全局。本课题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角度,深入阐述了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对国有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认真研究了国有商业银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讨了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途径和对策。

一、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

发展观是对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和系统的观点,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从主体的角度来看待和规划发展,是人力图按照自己的利益和要求,赋予自己参与的发展过程以某种方式、目标和价值。发展观所要回答的就是有关事物,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意识发展的问题,是关于发展的本质、原因、内含、动力、趋势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就人类社会的发展来说,发展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社会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在实践上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正确的发展观是正确的导向,不正确的发展观则会导致发展的乏力、受阻乃至失败。作为不断追求进步发展的人类社会来说,为了从根本上使发展的客观进程有利于自身的利益,就必须追求和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就是对事物发展一般进程的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把握。作为科学世界观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发展观。在对我国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基础上,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指导我国未来发展的治国方略,是有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且系统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协调、持续”的系统运行本质,其体系具有三个最为明显的特征:一是它必须能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发展度”,发展度强调了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动力特征,即判别一个国家或区域是否是真正、健康、理性地发展,是否在保证生活质量和生存空间的前提下不断地发展;二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协调度”,协调度强调了内在的效率和质量的概念,即强调合理地优化调控财富的来源、财富的积聚、财富的分配,以及财富在满足全人类需求中的行为规范,即能否维持环境与发展之间、效率与公正之间、市场发育与政府调控之间以及当代与后代之间在利益分配上的平衡;三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的“持续度”,即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在发展进程中的长期合理性。持续度更加注重从“时间维”上去把握发展度和协调度。科学发展观的数量维(发展)、质量维(协调)、时间维(持续)这三大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表明了对于发展的科学、完美的追求。

(二)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国有商业银行处于经济领域中的市场竞争性行业,其发展观既要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要满足企业特征及其活动规律的要求,不能简单替代。作为市场中从事经营活动的金融企业,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是其经营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紧紧围绕经营效益谋发展,既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数量的增长,更要重视利润的结构和质量的提升,处理好效益、质量、规模、速度之间的关系,坚持银行经营的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相统一的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求发展,正确处理股东、员工和客户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国有商业银行稳健、持续发展。因此,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可表述为:坚持以人为本,各项业务整体统筹协调发展,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通过适度增加规模,实现效益总量、质量、结构的稳步增长,从而达到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按上述发展观的定义,国有商业银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以风险控制、资本约束、成本约束为前提,追求发展的质量、规模与速度。发展是有条件的,加快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国有商业银行深层次矛盾的根本办法,但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硬发展,则不是科学发展,且从根本上是对发展有害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要明确发展的约束条件,是在满足诸约束条件下实现的发展。从经济角度看,银行发展的约束主要有成本约束(包括利息费用、税收、拨备、资本金占用、风险损失)、管理约束、人才约束、法律约束和监管约束。不顾约束条件硬发展,一方面反映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体制存在着缺陷,另一方面会对长远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问题。

二是以结构优化和流程整合为重点,追求发展的效率与效益。国有商业银行在符合上述约束的条件下要以利润的极大化为经营目标,这是由商业银行的性质决定的,其公有制形式在现行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安排下也并不改变这一性质。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利润的多寡,既体现着其自身生存价值的大小及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也是衡量其发展快慢和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在现实约束和竞争压力下,国有商业银行不仅要重视利润的规模,更应注重利润的结构和质量。这就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推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实现利润总量的增加和利润来源结构的优化。同时,按照有利于客户价值创造和内部风险控制的原则重组和整合业务流程,以业务流程为依据调整组织机构,建立相互促进和相互制衡的业务处理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支持保障系统,实现科学集约化经营发展,以提高发展的效率。

三是以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整体推进为目标,追求发展的协调与均衡。在存贷利差不断缩小,风险控制不断加强,资本约束不断提高的市场环境下,发展资产、负债业务的同时,还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中间业务提到战略高度进行开拓推进,实现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全面协调发展,以提升国有商业银行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质量,拓展发展的空间,变简单的借贷信用中介为提供多功能金融服务的机构。

商业银行贷款营销是指商业银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满足客户不同的贷款需求为目的,通过市场调查与细分、产品开发与设计、价格策略制定、营销渠道拓展及综合促销运用等方式,把贷款销售给客户,实现银行赢利的全部活动。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挑战,国内商业银行之间以及与外资银行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此,各家商业银行为争取客户,抢占市场,提高竞争力,赢得利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然把贷款营销列入其战略决策之中。

一、国内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的现状及问题

《商业银行法》颁布以后,我国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不断增强,本着“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方针,积极研究、分析市场,寻找合适的市场定位和贷款营销重点,根据客户的不同需要,逐步调整贷款方式,创新贷款品种,改进贷款流程,并相应成立贷款营销机构,着手建立营销激励机制,注重营销队伍的建设。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尚处于起步阶段,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

1.没有普遍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从总体上看,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意识明显强于国有商业银行,南方、沿海的商业银行又强于北方、内地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内地的不少国有商业银行对贷款营销的认识不足,少数银行还是以“金融老大”自居,固守“积极出击抓存款,千方百计收贷款,坐等上门求贷款”的旧式经营理念,缺乏对贷款市场的深入调研分析,贷款营销的观念极其淡薄。许多银行虽然注重贷款营销,但是其营销观念有失偏颇,错把营销当推销,仅仅局限于广告、销售促进和公共宣传,以及为客户提供微笑服务、优美环境和友好气氛等浅层次的营销,而没把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高层次的现代银行营销理念真正树立起来并付诸实施。

2.贷款营销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管理,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贷款营销作为一种经营战略,需要从长远角度对市场进行分析、定位和控制,需要整体规划和系统管理,需要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激励约束机制和风险预警机制。但是现在大多数商业银行只是简单地根据市场竞争的潮流被动零散地运用宣传、公关等营销手段,缺乏对贷款营销的整体设计和长远规划,有关的规章制度、操作办法、运营机制不够系统、完善。目前,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主要集中在负债业务领域,在如何吸收存款上都有一整套的办法措施,然而在贷款营销方面,拓展的空间相对狭小,使用的手段单一落后,产品创新的力度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3.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忽视自身合理的市场定位。市场是一种资源,银行如何找准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是营销的重要内容。目前,没有一家银行能够同时成为客户心中的最佳银行,没有一家银行能够提供客户需要的全部服务。每个银行必须根据其实际业务范围把自己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通过展示自己的业务特色,有选择地吸引一部分特定客户,从而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较佳银行,这就是市场定位。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贷款营销偏重大城市、大企业和上市公司,为赢得“大客户”,各家银行采取了许多优惠政策,竞争手段花样繁多。诚然,“大客户”是一个魅力无限、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不同银行有不同的业务特色,如果不从自身业务的特殊性出发,一味青睐于大企业,其营销的范围和视野必然受到限制,自身的发展也由此会受到影响,同时可能增加信贷风险,弱化对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的服务,造成贷款供需脱节的矛盾。

4.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存在银行“难贷款”和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目前银行资金并不紧张,许多银行存差很多,资金宽裕,但是愁于没有好的贷款项目。同时,许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需求旺盛,却难以得到银行的贷款。这种现象,一方面说明银行商业化后,风险意识明显增强,贷款发放谨慎;另一方面说明贷款营销能力较弱,不善于寻找新的效益增长点,存在资金闲置浪费的问题。信贷资金运用不充分,与银行追逐利润最大化的目标是相违背的。如何在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贷资金,是商业银行开展贷款营销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

5.贷款营销人才和技术支持不够,营销的水平和质量不高。贷款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搞好贷款营销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营销人员不仅要懂银行业务,还需要掌握企业财务与经营管理、计算机、法律、外语、统计、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合格的营销人员应该是复合型的人才;但是,我国银行贷款营销人员的整体素质并不符合要求,许多银行虽然建立了客户经理队伍,但是大多是以前信贷人员的翻版,离真正的营销人才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我国银行的电子化建设相对缓慢,网络银行也是刚刚起步,对贷款营销的技术支持力度不够,不利于银行更快地抢占市场先机和市场份额。

6.商业银行上收贷款权限,影响信贷营销的拓展。商业银行为防范信贷风险,上收厂贷款权限,不少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特别是县级商业银行缺乏信贷自主权,贷款营销的权利和能力受到制约。许多县级银行,几乎变为“大储蓄所”,信贷萎缩问题十分严重,由此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破坏了基层银行在政府和社会各界中的形象。县级银行也是银行,银行不贷款就等于工厂不生产,作为县域经济重点支持者的县级银行,面对的大多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贷款需求,但因为没有足够的贷款权限,自身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影响了地方经济的振兴。

7.社会信用环境制约银行贷款营销拓展。从整体上讲,目前我国企业的信用观念不强,信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其表现是,一是许多贷款客户无理拖欠银行贷款,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甚至把银行贷款视为扶贫资金;二是社会信用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银行贷款营销缺乏信用指向和依据;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影响贷款营销拓展。特别是中小企业,因为没有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评级和担保制度,取得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许多中小企业效益不错,但是因为缺乏担保,银行处于安全性考虑,难于为其提供大额的信贷支持。由于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不但影响银行贷款营销的开展,也导致了中小企业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速度。

二、强化贷款营销的对策建议

1.强化贷款营销意识,树立现代银行营销理念。一是要充分认识加强银行贷款营销的重要意义。加强贷款营销是银行商业化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要生存发展,必须把自己的贷款销售出去,获得赢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加强贷款营销,不想方设法占有市场份额,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二是要树立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贷款营销理念。首先,必须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思想;其次,要拓宽思路,更新观念,现代银行贷款营销应该包括广告宣传、微笑服务、细分市场、产品创新、市场定位、营销控制等一系列内容,不能简单地把贷款营销仅仅理解为改善服务态度、做点广告宣传、托关系拉客户等浅层次的促销活动。

2.建立贷款营销体系,加强整体策划和系统管理,一是要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制定统一规划,进行市场调研,开发设计产品,设计操作规程,以及制定营销策略,对贷款营销进行全面的监督指导等。二是要有专门的营销队伍,负责推介银行业务,密切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为客户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三是建立健全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促进贷款营销规范化、制度化。特别是要建立完善贷款营销的激励机制、约束机制,以及风险预警机制,并强化考核管理,以充分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有效地提高贷款效益的同时保证信贷资产的质量。

3.对市场进行细分,选择确定目标市场。任何一个商业银行,无论其规模多大,它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无法满足整个市场的全部需求,只能满足其中的一部分。一个银行不可能获得整个市场,只能在巨大的市场中,通过市场细分,寻找能给自身带来价值的市场份额。因此,商业银行要做深入的市场调研,要通过分析顾客需求的差异性,以及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心理因素、竞争对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对市场进行细分,摸清市场现状及潜力,分析比较自身进入因素,测算效益期望值,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选定目标市场后,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目标客户实施营销策略,提供满意服务,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4.正确处理好惜贷与放贷的关系,在支持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当前,不少银行因为考虑贷款的安全性、效益性,出现了“惜贷”、“恐贷”思想,即使放贷也是左顾右盼,缩手缩脚,根本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贷款营销。发展才是硬道理,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增强了,才可以更好地应付这些问题和风险。应该正确处理好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努力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只有确立这样的思想认识,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和银行自身发展的“双赢”。目前,银行资金运用并不充分,信贷投入的潜力很大,贷款营销大有可为。一方面应该积极对潜在的市场进行分析,寻找培育新的优势客户(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先机;另一方面要不断改善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开发、创新适合新客户群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方式,不断拓宽营销的领域和层次,进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5.提高贷款营销队伍素质,强化贷款营销技术支持。贷款营销运行程序的快慢、质量的高低、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能否有一只高素质的营销队伍。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实行的信贷客户经理制,体现了银行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是重视贷款营销工作的一种表现。客户经理应该是具有较强的银行业务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公关协调能力、设计策划能力、运用法律手段能力等,能够开发与营销金融产品、管理和发展客户,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的复合型人才。建立高素质的客户经理和营销人员队伍,商业银行必须有一套健全良好的激励、福利和教育培训机制,这样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造就人才,从而为贷款营销提供强大的内动源。另外,银行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快电子化建设,运用高科技手段,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借科技之力,推动贷款营销工作的开展。

6.调整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办法,放松对基层机构的授权管制。目前商业银行对县级机构的贷款实行授权管制办法,这种“一刀切”的办法,并不切合实际,因为不是所有的县级商业银行都没有客户基础,有许多县级银行有自己的优质客户,这些客户有强烈的贷款需求,但是由于县级银行没有贷款权,逐步失去了这些客户。针对这种状况,商业银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尽快改变以往按照行政级别高低授权的管理办法,放松对所辖分支机构的贷款管制。应该在坚持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按照分支机构的业务量、赢利情况、资产质量,客户资源、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等因素来进行授信、授权,从而调动基层行贷款营销的积极性,赢得更多的客户,实现更多的利润。

7.多方齐动,多管齐下,努力创建社会信用体系。社会信用观念不强,信用体系建设缓慢,是制约银行贷款营销发展的外部因素。要提高社会信用观念,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银行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全力以赴营造信用环境。特别是政府部门,要加强企业和银行之间的协调和联系,严格规范企业的改制行为,严厉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依法依规支持银行和企业处置不良资产;同时要积极促进信用担保、评估体系的建设。要加强全社会的信用教育,用法律的、行政的、道德的手段来促进社会信用的提高,为经济金融共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第四篇: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物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李达

(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 工商管理1006班 20102876)摘要:我国物流业面临许多问题: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产业设备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对物流成本与国民生产总值的认识不足;缺乏完善而有效的行业协调机制。因此,完善发展现代物流的宏观环境,设计好物流业的发展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关键词:我国物流;现状;发展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物流业正在迅速发展,成为广受关注的一个经济热点。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对现代物流的深刻内涵,特别是如何把现代物流管理技术融入我国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企业是经济活动的载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物流规模与发展速度直接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占据突出位置,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

(一)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进一步确立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物流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平稳较快增长

其中社会物流总额预计同比增长17.1%;物流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2%以上,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7%;社会物流总费用预计增长13.2%,与G DP的比率将稳定在18.5%左右。

(三)我国物流市场全面开放

随着2005年底物流业全面开放,中国物流领域正在成为国外资本投资的热点。

(四)物流企业快速成长

国内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深化服务,加速做强做大。《2006年中国最具竞争力50强物流企业排序》表明,50强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30%;进入50强的最低“门槛”比上年提高35%;已经出现了主营业务年收入近千亿元的国有物流企业和超过50亿元的民营物流企业。

(五)企业物流转移外包速度加快

据对重点制造企业的物流市场调查,2006年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速度增长。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升级转型的行业由生活消费品向生产资料扩展,由销售物流向供应物流、生产物流和回收物流环节延伸。

(六)港口物流对区域经济的辐射

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2006年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56亿吨,同比增长15.4%;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两项指标继续保持世界第一的位次。

(七)七是物流设施设备与管理技术向集约化、大型化和信息化发展

据调查,全国运营、在建和规划中的物流园区项目超过200个,已有50个投入运营,65个在建,有一些已经相对成熟。

(八)物流发展的体制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

国务院相继批准在上海洋山港、大连大窑湾港和天津东疆港设立保税港区,批准西安、昆山、宁波、上海松江、北京天竺、烟台、重庆等7个出口加工区进行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试

点。物流企业税收改革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近几年,中国物流业发的展环境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也有了很大改善,主要体现在以几个方面:

1、基础设施:截至2006年底,我国现有公路里程340多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了4.1万公里,居世界第二(美国排在第一,8.8万公里);铁路运力跃居亚洲第一,经历六次提速,运送速度明显加快;水运方面,港口的吞吐能力迅速提高,连续四年位居世界第一;民用航空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新建、扩建了一批机场以及支线、国际航线的增开,这些都使空运能力和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2、配送体系:形成了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全国范围配送体系的物流企业,连锁商业和配送服务正在兴起。

3、第三方物流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第三方物流正在引起我国物流业界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提供货主的全部环节的物流服务,包括仓库存货代理、运输代理、通关代理等业务。第三方物流业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并增加灵活性。因此,第三方物流被誉为企业发展的“加速器”和21世纪的“黄金产业”。有迹象表明,公司对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利用频率越来越高,范围也将越来越广。

二、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面临的问题

(一)市场需求基础限制

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

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三)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

(四)管理体制和机制障碍

在物流业,我国实行的是按照不同运输方式划分的分部门管理体制,从中央到地方也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层次。这种条块分割式的管理体制使得全社会的物流过程分割开来,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物流产业的发展。不同程度的政企不分现象,也影响着政府公正地行使政府职能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

(五)物流专业人才短缺

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还非常落后,物流知识远未得到普及。物流企业对人才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从事物流的人员相应地缺乏业务知识、业务技能,从而不擅管理。物流教育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与物流相关的大学本科教育尚未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企业的短期培训仍然是目前物流培训的主要方式。

三、完善发展现代物流的宏观环境

为了推动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适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发展水平,应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有利于物流业的宏观环境:

(一)明确主管部门,实施现代物流业的推广和发展职能

以大企业这主,从供应链的角度全盘考虑物流业的发展,因为供应链涉及到所有相关企业、部门、人员,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扩散、资源优化配置和有效的供应链激励机制等途径实现经营一体化。它以“零库存”、利润最大化为奋斗目标,因而物流与供应链的接合是下一步发展的主流。

(二)加大宣传力度,使业内人士了解引进物流管理技术的重要意义

现代物流管理以实现客户满意为第一目标、以整体最优为目的、既重视效率又重视效果。据研究表明,假设商品的零售价格为100元,那么,平均制造成本大约为50元,其中,物流费用平均大约为20—30元。也就是说,在商品的零售价格中,有20%--30%为物流成本。因此,引进物流管理技术,降低物流成本对提高经济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三)抓紧制定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和有关的政策、法规

形成规范的和有利于企业发展物流活动的市场环境,促进企业广泛采用第三方物流、第四物流。

(四)加强物流科研和培训工作,为发展我国企业物流提供技术和人才的保障

大力发展物流师队伍的建设,以适应物流业发展的需求,加快第五方物流业的发展。国外物流的发展实践表明,物流从业人员是否具有较高的物流知识和操作经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国外的物流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物流教育系统,许多高校设置了与物流相关的课程,为物流行业培养并输送了大批实用人才。相比之下,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相当落后,高校中开设物流课程和专业的仅有十几所,与物流相关的职业教育也十分匮乏,物流人才稀缺。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方法

由于我国物流业发展较晚、经验不足,引进是最经济最便捷的途径,这是发挥我国物流业后发优势,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效方法。

四、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模式

从物流的内涵和功能可知,发展现代物流对企业的战略意义首先是可以降低成本,在此基础上,使物流为企业的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扩大作出贡献;若从长远和战略的观点去思考物流在企业经营中的定位,则将物流从企业日常管理系统水准升华到经营结构层面,建立起战略物流的理念,将物流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

(一)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目标模式

通过积极引进和吸收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在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指导下,普遍推广普及物流管理技术,使物流逐步成为企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我国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步骤

1、物流系统设计

应从成本核算和工位作业环节的最小单元开始,以降低成本和系统优化为原则,对企业从采购到销售的全过程进行重新设计。从而确定物流活动内容和管理范畴。

2、明确企业物流服务的主体

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发展完善企业自我服务的物流系统,还是将物流服务功能从企业生产活动中剥离出去(大部分中小型企业),这应对企业物流功能剥离退出成本和物流经营费用进行科学的测算后进行决策。

3、抓好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

针对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应加快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工作。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

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未制订的标准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4、运用现代科技不断创新物流服务

现代科学技术为物流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极大地提升了物流的运作效率。作为第三产业的物流,服务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为此,需要物流企业能运用现代科技为客户提供一种具有长期的、专业的、综合的高效率物流服务,即物流服务要具有综合化、一体化的特点。另外,物流服务要具有个性化,以适应个性化消费和个性化服务的需要。

5、大力发展战略联盟

当今市场经济充满着竞争,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合作。因此,许多企业都在建立联盟以获得竞争优势,物流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一方面要进行纵向联盟,即与货主企业联盟,同其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共生关系;另一方面要进行横向联盟,即与其他物流企业联盟,将各自独特的企业资源整合为一体,不仅可以实现服务的综合化、一体化,还可以使企业形成规模化经营,降低运作成本,从而从总体上提高我国的物流发展水平。

总之,现代物流业在我国仍处在起步发展初期,远未达到其成熟阶段,但是它的发展潜力已经显现出来。只要我们高度重视物流业的发展,看到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带来的巨大利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和完善,就能有力地促进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中国现代物流业的兴盛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业进入发展新阶段》陆江2007

[2]《]高级物流学》董千里2004年版

[3]《]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夏春玉2004年版

[4]《]现代物流概论》夏春玉“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

[5]《]中国流通经济》顾声乐齐严1998年第2期

第五篇: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时间:2011-8-8信息来源: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促进我国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的有效手段。本文分析了我国的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农业是典型的传统行业,具有地域性强、季节性强、产品的标准化程度低、生产者分散且素质较低等特点,具有较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电子商务是通过电子数据传输技术开展的商务活动,能够消除传统商务活动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障碍。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促进作用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农户为基础,龙头企业或农民自主决策的合作社等中间组织为纽带,通过市场机制将农业等生产过程的产前、产中、产后三者环节联结为一个有机的产业系统,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形式是企业化。

电子商务能够缩短生产和消费的距离,既发挥迂回经济的专业化分工的效率,又缩短迂回经济条件下的生产和消费的距离,被称为“直接经济”、“零距离经济”。电子商务的优点主要表现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库存、缩短生产周期、增加商业机会、减轻对实物基础设施依赖的24小时无间隔的商业运作等,因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不利因素,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为:

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农业的市场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信息准确性差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生产和经营的盲目性所造成的。农业电子商务能够减少乃至消除农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为农户和企业及时地提供全方位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和农户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智能、快捷。

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农业产业化中导入电子商务,企业通过网络发布信息、处理订单、安排生产、分配资源,供应链中的所有组织几乎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从互联网上获得所需信息,减少了中间商环节,缩短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距离,与传统的营销手段相比,成本降低、环节减少,交易速度加快,从而节省费用,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同时,电子商务疏通了信息的传输,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又拓宽了信息的传输范围,便于买卖双方联系,降低了买卖双方的搜寻费用。

3.打破区域和时间的限制。农业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交易中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时空限制,依赖互联网的交易网络,使农业企业冲破条块分割的市场格局,摆脱区域性市场的限制,进入跨地

区乃至跨国的网络销售,有利于形成统一有序的大市场,使交易双方的选择性扩展到最大。

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在农业电子商务中采用网络交易平台,能够将少量的、单独的农产品交易规模化、组织化。农民可能并不是以单个农户或合作社出现,而是将农产品委托给配送中心而由其统一组织销售,交易的一方是农民群体,另一方是企业,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利益都能够得到充分保证。配送中心对农产品进行统一的质检、分级,采取明码标价,保证了流通规模化过程中农产品的质量。

5.方便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业电子商务将使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变得更为快捷、方便,更具有针对性,能够让农户了解最新农业生产技术和社会发展动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新技术在农村的迅速传播,有利于农业产业化不断推向深入。

二、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自1994年中国农业信息网和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相继开通以来,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入发展阶段。目前,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研究与推广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建立了部分农业综合数据库,并研制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其中以粮棉油为主的信息技术成果约占三分之一。农业部还利用网络协议、信息通讯、数据库及查询等技术,建成了专业面涵盖较宽、信息存储及处理和发布能力较强、信息资源丰富及更新量较大的中国农业信息网,现联网用户已超过3000家。我国大陆涉农网站已有6千多家,超过了法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如果加上台湾和香港的农业网站,中国农业网站数量可排在世界前十名以内。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还处于人才缺乏、体系不健全的状况。虽然一般县级以上的各级政府都有网站,但网站提供信息的时效性差,针对性不强,发布的内容以生产信息、实用科技信息居多,市场信息、供求信息和农村经济信息偏少,缺乏对主要农产品的生产、销售、贮存、加工的动态分析、监测和预警预报等。

2.发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不发达,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网络成本较高导致农民很少上网,是限制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重要原因。中国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高于农村,城镇网民的上网时间长于农村网民。2006年,在全国13700万网民中,从事与农业相关职业的网民所占比例仅0.4%,绝大部分是农业管理与技术人员。而且高度集中于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真正能上网的农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2)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产品的生产和农用品的需求具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农产品生产区域和生产者相对分散;而且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耐久存,品类繁多而品质评价的主观因素较强,标准化程度较低,这些因素极大地阻碍着农产品生产产业化和流通现代化。

(3)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长,交易成本高,供需链之间严重割裂,交易链及其通路较为复杂且透明度不高,交易信息的对称性较差;单个农户、小规模农业组织搜集、捕捉、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这些缺陷也不利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开展。

(4)农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易方式的惯性极大,对新知识、新技术存在着“不知用途,不知用法、不知谁用”的现象,“不懂电脑/网络,不具备上网所需的技能”是导致农民不上网的最主要因素。农民对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严重阻碍着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5)农业发展中的实际操作技术人员缺乏,科研人员大多都集中在学府。在美国,把农业的推广下到每个大学的农业学院,大学教授三分之一时间从事教学,三分之一时间从事科研、三分之一时间从事推广工作。而在中国大多数教授只是局限于教学和科研。

(6)农业网站存在着以农业商务内容为主的纯农业网站较少、利用率较低的现象,较多农业网站缺乏专业性和实用性,多数网站的设计和内容雷同、缺少特色。农业网站的地区分布也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网站并不多。这些都导致网站不能因地制宜地为更多地区的农民提供全面的、周到的、符合实际需要的服务。

(7)由于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我国地区的差异性,还需要积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大量的相关数据。但是,国内数据积累的基础工作比较薄弱,使得建立大型实用数据库进行储存、分析和利用变得十分困难。尽管有些单位建立数据库,但多数的网站都设有内、外两个部分网络,使数据库中有价值的信息大多不能共享。

(8)缺乏宏观指导性的农业信息,未能形成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使电子商务给农业的产、供、销带来的益处不多。各类农业网站直观反映的农业信息较多,有分析、协助决策层和农民生产决策的信息较少。

三、发展我国农业电子商务的对策

无论是农业技术的支持、农用物资的购买或农产品的定货、销售、运输、加工、广告促销及付款等等,无不伴随着信息的流动,信息实际上是整个农业大市场体系的纽带。为加速电子商务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实现现代农业大市场有效运作,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给予广泛而有力的引导和支持,加大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电话等多种通讯手段,建立起覆盖郊区县、乡镇、村的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各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和培训农民使用各类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各项技能。

2.建设高质量的农业电子商务的平台。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大量的多元化信息服务,为农业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完整的农业产业化的资源、市场、生产、政策法规、实用科技、人才、减灾防灾等信息;同时,为企业和农户提供网上交易的平台,支持B2B、B2C、C2C等多种交易模式,降低企业和农户从事电子商务的资金门槛,培育、扶持农业电子商务企业。

3.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应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加强农业产业化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库资源的拥有量和开发利用水平。同时,应在各地区、各部门结合本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各具特色的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交换的及时通畅,共享信息资源。

4.尽快解决农产品的标准化问题。农产品难以标准化一直是制约着农产品流通的瓶颈,也是实现农业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应加快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标准化工作,制订标准和规范,实现各类产品标准化,并提供相应标准描述,使农业电子商务得到顺利的开展。

5.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逐步建立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供应,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农作物种子、家禽畜种的培育、繁殖、加工、销售及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等一系列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为农业电子商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完整的产业链。

6.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农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的特点,要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农业品要联系起来,需要在农业与电子商务平台之间建立行之有效的供应链系统以及为农业供应链服务的农业物流系统;还要利用现有的配送企业,充分发挥分工的优势,实现客户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品种、农业物资的及时配送。

7.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应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采用适应本地区发展的农业电子商务切入模式。经济发达地区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接洽、合同和货款支付的电子化交易,除物流之外,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都在网上进行,以真正体现电子商务的优势。不发达地区可以采用通过农业信息网的信息发布平台在网上发布供销信息,网下完成交易的初级电子商务模式。

8.开展农业信息化知识培训,大力培养信息人才。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结合其它通讯手段,大力实施远程教育,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强化农民信息意识,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另外,还应把懂业务的各种专业人才充实到农业信息化队伍中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良好的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的队伍。

下载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国商业信用销售发展的问题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论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是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加入WTO步伐加快,给我国中小企业海外经营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我国中小企业在海外经营发展中也面临着一......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根据目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揭示现阶段幼儿教育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客观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当前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若干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浅谈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囊括全球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度。然而不幸的是,中国自然生态系统都处在不同程度的退化过程之中。水土流失急剧、濒危物种增......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我国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摘要】环保已经成为今天我们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的工作。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为全面......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

    我国食品添加剂发展问题及对策近年来,危害人们健康和生命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而这些事件大多与食品添加剂密切相关。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化学添加剂替代食品添加......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我国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物流行业;绿色物流;发展问题;发展对策 物流是一个高能耗产业,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粗放式的行业发展模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物流行业目前......

    我国教育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也面临着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在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累......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难点与对策

    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的难点与对策 关键词:保险意识薄弱 道德风险 保险监管 摘要:我国的商业医疗保险面临困境,其主要原因即以上三点保险意识薄弱、道德风险严重、保险监管存在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