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供养系数关联分析思考(大全)

时间:2019-05-12 14:0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供养系数关联分析思考(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供养系数关联分析思考(大全)》。

第一篇:财政供养系数关联分析思考(大全)

摘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发展,财政供养人员概念的外延已发生很大变化。现在所称财政供养人员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而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人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人员、优抚救济人员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村组干部等。本文所指财政供养人员仅为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而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它反映了一个地方履行一级政府事权而供养的工作人员。

本文以湖北省72个县(市)财政和部分市县财政的有关数据为依据,对地域人口、人员结构、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与供养系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孝感市的财政供养系数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建议。

一、影响财政供养系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1.地域人口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将全省72县(市)按地域人口由大到小排列,并按人口数量自然划分成10个档次。(2)将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随地域人口顺序排列,并按地域人口档次计算平均值。(3)各档次的财政供养人员总量除以对应档次的地域人口总量等于该档次财政供养系数。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1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单位:万人、人、个 地域人口 财政供养

档次 县市个数 系数(%)

变化范围 人口均值100-165 27811 9 2.3890-100 26582 5 2.7980-90 22788 6 2.6

70-80 19814 2 2.660-70 18947 10 2.9950-60 16162 13 2.9940-50 13900 11 3.0

30-40 10039 10 2.7720-30 8668 4 3.8

10-20 5927 2 5.33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与地域人口数量成正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多;人口小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少。(2)财政供养系数与地域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小;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3)综合关系。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但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但供养系数较高。

推论: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是人口小县。但现实中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而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本文认为,由于供养系数的分母——地域人口的不可比成分较大,考核供养系数应以分子——供养人口为主。因此,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应是供养人口大县,而不是供养人口小县,即不能以供养系数高低作为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实践标准。

2.人员结构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划分。将财政供养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行政单位供养人员、事业单位供养人员两大类。人员经费相应划分为行政人员经费和事业人员经费。(2)对比分析。选择某市作为样本。(3)比较年度。选择1993年与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

表2孝感市1994-2003年财政供养人员结构变化表单位:人、万元 其中教师占事业

年度 行政人数占比例% 事业人数占比例%

人数比例%

1994 23.8 76.2 48.8

1995 23.4 76.6 48.51996 24 76 47.11997 22.7 77.3 48

1998 23.8 76.2 54.5

1999 24.9 75.1 51.8

2000 25.8 74.2 53.8

2001 26 74 54.42002 26.1 73.9 56.1

2003 24.1 75.9 54.9

平均值 24.46 75.54 51.79

关系显示:(1)行政与事业人员结构虽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即行政机构人员占1/3,事业单位人员占2/3。(2)教师数量占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1/2强,比重显得过大。

人员经费的结构与人员的结构呈同向变化关系。(1)在人员经费结构中,行政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30%,事业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70%,其中教师经费占事业人员经费的比重接近60%。调查发现,当行政编制冻结后,事业单位供养人员急剧膨胀。一部分是历次机构改革中行政机关精简人员,一部分是新进单位的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事业单位或压往二级单位。较多事业单位或二级单位人浮于事,相互攀比,一些苦活、累活没有人做,在社会上临时聘用人员。(2)人均经费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事业人均经费支出增长27.4%,教育人均经费增长22.05%,均高于行政人均经费支出增长5.6个、0.25个百分点。

表3 孝感市2000-2003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结构变化表 行政人员经费 事业人员经费

年度 占比 人均 占比 人均 其中教 人均

重% 经费 重% 经费 师% 经费

2000 29.7 6945 70.3 5690 60.4 6396

2001 30.3 9151 69.7 7383 54.6 7408

2002 31.7 10572 68.3 8061 64.3 92

412003 25.3 12554 74.7 11769 54.2 11626

平均或

递增 29.25 21.8% 70.75 27.4% 58.37 22.05%

推论:供养人员结构反映了一级事权中从事行政与事业工作的人员配置比例。从相对比例看,事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教师人数及经费比重突出。据此推论: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减少供养人员的重点是事业单位,其中优化教师队伍应是重中之重。

3.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可用财力为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之和。本文将72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相加后,按照可用财力大小自然划分为5个档次。(2)供养人员数量范围指划分档次内最低数量到最高数量范围。(3)人均财力水平是指各档次可用财力金额之和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之和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4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可用财力与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单位:元、万人、万元 可用财力 供养人口 人均财力

档次 县市个数

范围 数量范围 水平3-3.5 3 2.3-2.8 1.162.1-3 22 1.2-3 1.061.5-2 13 1.1-2 1.0

1-1.5 22 0.9-1.7 0.940.5-1 8 0.4-1 1.09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与可用财力成正比变化。可用财力较多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可用财力较少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少。(2)人均财力支出水平基本相等。不管是财力多的县市,还是财力少的县市,人均可用财力基本保持在一个相等的水准。(3)综合关系。人均可用财力没有拉开档次,可用财力主要聚集在养人上。财力强的县市多养人,财力弱的县市少养人。

推论:财力多的养人多,财力少的养人少,据此推论,财政就是“吃饭财政”,财政增收就是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员,而这却背离了一级政府事权人员配置的原则,是财政工作的误区。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不能将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挂钩。

4.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借助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地域人口、可用财力、工资水平等指标之间的公式推出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是演绎过程:

(1)人员经费支出=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工资标准=供养系数×区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3)财政支出=可用财力=财政供养系数×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财政供养系数=[财政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关系显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县(市)的可用财力、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基本上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可视为常量指标。因此,财政供养系数与公共支出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共支出是被减量,被减量与差值成反向变化关系,即公共支出越大,供养系数越小;公共支出越小,供养系数越大。当可用财力等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零。当可用财力大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正;当可用财力小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负。

从事权与财力配置上讲,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对应的可用财力。根据这一设立原则,一个地方的可用财力应包括两部分:首先,履行一级事权所需的非人力资源财力,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其次,完成一级事权所需配备的人力资源所需财力,主要指生产与再生产的补偿财力,如工资、奖励、福利等。按照行政管理理论,国家赋予同一级政府的事权是基本一致的,公共支出也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级的工资标准、地域人口、可用财力不同,财政供养系数必然是不同的。在同一级别的公共事权相同的前提下,可用财力较多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的增量就多,就可以提高供养系数。而可用财力较少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增量就小,财政供养系数就低。而可用财力比公共支出低的地方,财政供养系数为负数,这个地方的财政必然是负债运行。

推论:如果一个地方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则说明可用财力不足以养人,供养系数应为负值。但在实际中,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的地方较多,但财政供养系数却为正值,有的还较高。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矛盾。实际情况是由于供养人员失控。可用财力大量向人员经费集中转移,挤占了履行正常事权所需财力。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划分地方可用财力,可用财力必须首先用于履行一级事权,并据此配备相应人员,超过公共事权所需人员必须精简。

5.地理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1)将全省72个县(市)按地理特征分为五个类型: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城郊县、湖(库)区县。(2)地域人口、供养人员范围按各类型从最小到最大列示。(3)供养系数为各类型县(市)的供养人员总数与地域人口总数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5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及系数关系分析表单位:个、万人 地域人口 供养人口 供养系数

类型 个数

范围 范围(%)

山区县 34 8-120 0.5-2.5 2.8

4丘陵县 6 50-100 1.3-3 2.8

5平原县 17 35-100 0.6-2.6 2.8

1城郊县 10 35-160 0.9-3.5 2.76

湖(库)区县 5 50-140 1.8-2.8 2.5

3增长率% 14.47% 11.22%

关系显示:(1)地域人口起点基本相同,变化幅度逐步增加。主要是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造成的。(2)供养人口起点依次增大。说明供养人员与地理环境呈同向变化关系。其中山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少,而平原、城郊、湖(库)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多。(3)供养人员在3万人上下变化。这是一个县(市)的最大值。(4)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虽然地域人口、供养人员同向增加,但地域人口依次增长高于供养人员依次增长,即供养系数分子增长低于分母增长,导致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推论:由于人口增长控制属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范围,我们只能控制供养人员增长。按照地理条件与供养人员关系,控制财政供养系数重要依据是按供养人员起点大小,即按地理划分的后三类(湖库区县、城郊县、平原县)应是重点控制地域。

6.政策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本文涉及政策环境包括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人事体制、经济周期等,由于这些方面都是一个庞大主题,限于篇幅,此外主要以定性分析这主。

(1)行政体制与供养系数。目前,我国行政体制设计是五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自治州)、县(市级县、县级区、自治县)、乡镇(民族乡)。各级不论区域人口多少,面积大小,级次高低,经济好坏,都设有“大而全”的行政事业管理机构,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据有关资料,解放初期,全国的官民比例为1∶600,到2002年各级各类官员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已达1∶28,干部总人数是解放初期的80多倍。这种庞大的层次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办事效率日益低下,而且需要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作支撑。仅以乡镇为例,1984年,全国撤社建乡结束时有乡镇92476个,按当时每个乡镇平均支出20万元计算,需要消费财力184.9亿元。经过改革,到2003年底止,全国乡镇减少至38464个,按2002年每个乡镇平均支出50万元计算,仍需要消耗财力192.3亿元。以湖北省的情况来分析,2002年,全省财政供养人员中,省地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比例为1/4弱,而县乡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供养人员比重为3/4强,其中乡镇级占全省比重达到24.45%。

表6 2002年湖北省财政供养人员按行政级次分布和人员结构表单位:人 合计 财政拨款或补助开支人员

行政

级次 国家 集体 离休 退休 长休

人数 占比重% 职工 职工 人员 人员 职工

省级 213350 10.43 159148 783 4557 48585 277

地市级 278317 13.61 211778 7981 5288 52652 618

县级 1053156 51.50 821920 39588 10471 180444 73

3乡镇级 500013 24.45 393854 24458 2145 78945 61

1总计 2044836 100 1586700 72810 22461 360626 2239

结构 100 77.59 3.56 1.09 17.63 0.11

比例%

关系显示:行政管理层次与财政供养人员成正比,与财政供养系数成正比。

推论:根据上述关系显示,要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按照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行政体制设计只需设三级政府,我国可比照改革。

(2)财政体制与供养系数。从1994年起,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按照这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应的财力。但从分税制10年运行的情况看,各级事权不规范是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地方各级体制运转中,经常有事权错位、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出现,形成了中央调控各地事权的局面。特别是几次增加工资,在经济转型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效应”,各地膨胀了一大批人员。后来,在“一要吃饭,二是建设”思想引导下,地方政府及财政把保工资发放作为第一要务,更是巩固了“吸引效应”,不少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省份没有把住关口,供养人员无序膨胀,相互攀比,增加了一定数量的财政供养人员,提高了供养系数。

关系显示:财政体制不规范,为地方供养人员增长创造了机会。

推论:一级事权不能相对独立,就不是完整的分税制体制。要认真执行分税制,增强地方各级事权的相对独立性。增加工资要适合社会发展状况,实行地方听证制度,不能强求各地统一。

(3)人事体制与供养系数。目前,全国人事制度特别是人员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法律制度,这也是财政供养人员居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编制管理上,人事部门与财政部门形成了“两张皮”。产生了人事核定的编制,财政不一定认可,但为今后转正奠定了基础。二是在供养来源上,预算内与预算外“两张皮”。产生了单位认可的人员,虽然没有人事或财政编制,但仍然由单位供养,也为今后逐步转正创造了条件。三是在进人问题上,缺乏法律规范。进人质量、进人数量、进人对象,全凭领导研究决定,没有统一规划。四是在人员出口上,不鼓励人员出去。主要是工龄时段太长。以国家公务员为例,只要不犯错误,都必须坚持工作30年,机构改革也不能精简。按照每人30年的平均工龄批次依次平行推移,供养人员基数必将越来越大。

关系显示:人员编制、人员经费实行多头管理,是财政供养人员间接增长的重要原因。进人无法律依据,是财政供养人员直接增长的重要原因。人员出口不畅,不断产生基数累积,是财政供养人员增加的潜在基础。

推论:编制管理、经费来源管理分割,进口松出口紧,导致财政供养人员必然增长,仅靠财政一家加强管理不行,要控制供养人员无序增加,降低供养系数,必须改革现行人事制度,对人员编制及预算外资金实行统一立法管理,出台激励人员有序流动的相关政策。

二、孝感市财政供养系数与全省、全国、国际比较和推论印证

孝感市位于湖北省中部,现辖7个县(市)区,国土面积8910平方公里,总人口506万人。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343.55亿元,财政收入18.39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9.53亿元。从地理特点看,北有山区县(大悟县),南有湖区县(汉川市),中有丘陵和平原县(安陆市、应城市、云梦县、孝南区),是一个地理多样化的典型区域。

1.孝感市财政供养系数与全省比较。

(1)7个县(市)区供养系数与全省县(市)比较。

分析方法:将7个县(市)区的地域人口、财政供养人员、供养系数按照地域人口由大到小排列,然后根据全省72个县(市)有关资料,找出各项指标所占位置,分析其中的关系。

表7 孝感市2002年度7县(市)区财政供养系数及相关因素全省排序表单位:万人、人 地域 全省 供养 全省 供养系 全省

县(市)名称

人口 排序 人口 排序 数% 排序

汉川市 106.46 5 23383 15 2.19 66

孝南区 83.16 19 20707 22 2.49 56

应城市 65.28 24 19345 26 2.93 3

5孝昌县 61.82 28 13833 45 2.23 65

安陆市 61.70 29 18953 27 3.06 30

大悟县 61.12 31 16230 38 2.66 50

云梦县 57.21 35 17628 32 3.09 28

全省平均值 62.62 17485 2.79

关系显示及推论印证:①地域人口排序及关系。地域人口高于全省平均值的县(市)有3个,从大到小依次为汉川市、孝南区、应城市。地域人口低于全省平均值的有4个县(市),从大到小依次为孝昌县、安陆市、大悟县、云梦县。分析发现,地域人口与供养人员基本呈同向关系。②供养人口排序及关系。供养人口高于全省平均值的有5个,即汉川市、孝南区、应城市、安陆市、云梦县。低于全省平均值的有2个,即大悟县和孝昌县。说明7县(市)区财政供养人员整体水平较高。③供养系数及关系。高于全省平均供养系数的县(市)有3个,即云梦县(3.09%)、安陆市(3.06%)、应城市(2.93%)。这种结果印证了“减少财政供养人员不能仅以供养系数为标准”的推论。

(2)市直财政供养系数与全省市州比较。

分析方法:①将全省9个市州(武汉市不可比)的财政供养系数进行排列比较,找出其中存在的关系。②地域人口指履行事权所辖行政区域总人口。③财政供养人员指市(州)本级财政供养人员。

表8 孝感市2002年市直在湖北省市州中财政供养系数排序表 单位:万人、人 地域 全省 供养 全省 供养 全省

市州名称

人口 排序 人员 排序 系数 排序

黄冈市 723 1 207418 1 0.287

5荆州市 633 2 181014 3 0.286 6

襄樊市 577 3 192029 2 0.333

3孝感市 506 4 144167 4 0.284 7

宜昌市 397 5 123493 5 0.311

4恩施州 381 6 107805 7 0.283 8

十堰市 338 7 119662 6 0.354

2咸宁市 278 8 99113 8 0.356

1随州市 249 9 64000 9 0.257 9

关系显示及推论印证:①地域人口及关系。全省市州地域人口最多的是黄冈市(723万人),地域人口最少的是随州市(249万人),其中孝感市所辖人口在全省市州中排第4位,居于中等位次。②供养人员及关系。全省财政供养人员最多的是黄冈市(207418人),供养人员最少的是随州市(64000人),其中孝感市市直供养人员排全省市州第4位,居于中等位次。从排序看,供养人员与地域人口排序基本呈同向关系。③供养系数及关系。全省财政供养系数最大的市州是咸宁市(0.35%),供养系数最小的是(0.25%),其中孝感市供养系数排全省市州第7位,相对较低。从排序看,供养系数最大的市(咸宁市)不是供养人口最大的市(黄冈市),供养系数最小的市(随州市)却是供养人口最少的市。

2.孝感市财政供养系数与全国部分省份比较。

表9 全国部分省份2002年财政供养系数及人均财力情况表单位:万人、元 地区划分 选择省份 供养人口 供养系数% 人均财力

东部地区 浙江省 104.1 2.3 44846

中部地区 安徽省 156.5 2.48 14000

湖北省 206.24 3.44 1346其中孝感市 14.42 2.85 10

431 关系显示和推论印证:从上表可以看出,湖北省的财政供养人口较多,人均可用财力较低,财政供养系数相对较高。其中孝感市与全省相比,人均财力均较低,财政供养系数较低,但与全国部分省份相比,财政供养系数仍然较高。因此,孝感财政既要做大“蛋糕”,也要降低供养系数。

3.孝感市财政供养系数与国外部分国家比较。

分析方法:选择部分国家与我国、我省及孝感市进行比较分析。

表10 199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财政供养系数相对比例比较表 单位:亿人 国家或地区名称 国家或地区人口 财政供养比例

美国 2.73 1∶187

法国 0.59 1∶16

4日本 1.26 1∶150

印尼 1.94 1∶98

中国 12.59 1∶30

其中:湖北省(万人)5938.03 1∶29

孝感市(万人)597.72 1∶3关系显示及推论印证:(1)发达国家供养比例相对较低,不发达国家供养比例相对较高。其中我国的供养比例较高,是美国的6.23倍。(2)湖北的供养相对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比例,说明需要降低供养系数。(3)孝感市供养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高于国外国家的供养比例,说明仍需要降低供养系数。

三、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路径选择

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确立一个基本目标。从国外情况看,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0.5%左右,印尼等国家的供养系数在1%左右。鉴于我省的财政供养系数为3.44%,因此建议现阶段将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目标定为2%,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全省整体供养系数下降1.44个百分点。

1.减少行政管理层次,调整优化工作职能。

由五级政府逐步转变为三级政府,撤销乡镇一级政府,实行县直管乡和村民自治制度。创新市(地)制,实行省直管市、县后,市级保留行政级别,作为市级县管理。从理论上讲,每减少一个行政层级,或减少一项职能,都可以减少一定数量的供养人员,节约相应数量的行政成本。以湖北省为例,2002年全省乡镇财政供养人数50万人,占全省供养人员总数24.45%。如果按保留30%的派出机构或联络机构人员估算,则全省乡镇可减少财政供养人员35万人,将减少供养系数0.59个百分点,全省财政供养系数可由3.44%减少到2.85%。再以孝感市为例,全市7个县(市)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共115个,财政供养人员6万多人,如果撤销乡镇一级,保留30%派出或联络人员,则全市可减少供养人员4.2万人,占全市供养人员总数的29%,将减少供养系数0.83个百分点,财政供养系数将由2.84%下降到2.01%。

表11 孝感市1994-2003年财政供养人员城乡数量结构变化表 年度 城关人员占比重% 乡镇人员占比重%

1994 52.1 47.9

1995 51.7 48.31996 54.2 45.8

1997 56.8 43.21998 51.7 48.3

1999 41.7 58.3

2000 41.7 58.3

2001 49.3 50.7

2002 60.1 39.9

2003 73.1 26.9

上表说明,城关与乡镇供养人员比重各占1/2左右。乡镇财政支出中,教师工资占60%比重,从2001年起,各地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一发放,乡镇供养人员比重开始下降,转增了城关供养人员比重。鉴于乡镇主导财政供养人员数量变少的情况,撤销乡镇一级应该有时机成熟。

2.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合理划分养事与养人财力。

一是要明确划分各级事权,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按照市场经济公共管理的要求,重新划分中央、省、市、县政府事权,按新的事权需要设置机构,对原来的机构实行调整。有事权任务的机构就保留,无事权任务的机构就撤消,重复交叉职能的机构就合并,不强调上下完全对口,只要事情有人做就行。二是要合理划分养事与养人财力。现在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养人支出占用财力太多,养事支出占财力份额太少。据调查测算,全省县(市)工资性支出占县(市)财政支出总额比例在70%左右,少数县市达到80%以上,这种结构明显不合理。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就必须合理划分养事与养人财力,逐步降低养人支出所占财力比重,要以养事为先,养人与养事相协调。不然,按照有关推论,养事(公共支出)财力越少,养人的财力就会越多,供养系数就会越大。

3.明确重点降低对象,因地制宜降低供养系数。

一是根据地理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降低供养系数可以供养人员起点大小为基础,重点应是供养人员较多的湖库区县、城郊县、平原县。对财政供养人员超过2万人的县(市),要作为重点控制对象。二是根据地域人口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降低供养系数应是纵向降低,即县(市)自己现在与自己过去相比是否有所降低。合理确定供养系数水平。供养系数不强求一律。科学的标准应是在各地正常履行事权基础上的供养系数。即在合理划分养事与养人财力基础上,可用财力超过养事财力的增量可以适当提高供养系数,可用财力等于或不足养事财力的情况下必须降低供养系数。三是从行政体制与供养系数的关系看,降低的重点级次是县乡两级。从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看,当前改革的重点是逐步撤销乡镇一级。四是从人员结构与供养系数的关系看,改革的重点应是事业单位和二级单位。各级要将精简供养人员的重点放在事业单位和二级单位。对适合参与市场竞争的事业单位,要创造条件推向市场。各级在精简行政编制的同时,必须同时控制好事业单位、二级单位人员编制,务必将编制落实到人,否则容易产生供养人员“此伏彼起”,机构改革成了“走过场”。

4.推行岗位成本管理,控制工资增长水平。

研究发现,供养人员数量增减与单位人均支出水平高低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在可用财力总量一定的情况下,供养人员数量越多,人均支出水平出现偏低。而供养人员数量越小,人均支出水平就会偏高。而当人均支出水平过低、接近甚至低于社会一般岗位支出水平时,单位人员数量必然减少。当人均水平较高、高于社会一般岗位支出时,单位人员数量又会重新膨胀。运用这一规律,我们建议:一是建立岗位成本管理制度。即每个机构划分成若干个岗位,每个岗位按照履行事权需要核定一个标准成本或定额,所有岗位标准成本或定额加总之和即为某个单位的经费总额。政府及财政对各单位实行定额管理,超支不补,节支滚存。通过这个办法,可以一定程度抑制人员增加。二是控制人员工资水平。实行一般工作人员享受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特殊技能人员实行奖励工资制度。这样做的理由是如果机关单位工资高于社会平均工资,就会产生吸引效应,促进供养人员增长。而当企业单位工资高于行政机关工资时,就会产生大量人员“跳槽”现象。这在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比十分明显。

5.实行人事立法管理,缩短在职工作时段。

一是实行人事立法管理。重点规范单位编制数量、进人权限和法定程序,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招录工作人员。进一步加强预算外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纠正“收费养人、养人收费”和自定进人等行为。二是全面清理供养人员,建立人员台账,实行“两卡一证”管理。在此基础上,严把人员“进口关”。三是缩短工作时间。建议将干部退休年龄修改为:男53岁、女48岁退休,将必要工作时间缩短5年以上,逐步减少批量移动基数,以此减少供养人员增长速度。四是鼓励人员外出创业。从经济周期看,目前我国经济转型接近尾声,投资增长明显加快,就业岗位将逐步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吸收更多的就业人员,也为人员分流创造了条件。五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基本生活保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让失业人员、分流人员享有必要的生活保障。

数据来源:

1.《湖北省县级财政供养人员人均收入与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财政与发展》2004年第5期)

2.《湖北财政年鉴》(2002年)

3.《孝感统计年鉴》(2002年)

第二篇:财政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与降低供养系数的路径选择

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 农村 税费改革的深入 发展,财政供养人员概念的外延已发生很大变化。现在所称财政供养人员是指由各级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而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人员,包括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纳入财政社会保障人员、优抚救济人员和农村税费改革后的村组干部等。本文所指财政供养人员仅为财政部门依据政府编制机构核定的编制而给予全额或差额工资保障的行政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它反映了一个地方履行一级政府事权而供养的工作人员。

本文以湖北省72个县(市)财政和部分市县财政的有关数据为依据,对地域人口、人员结构、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理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与供养系数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对孝感市的财政供养系数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降低财政供养系数的建议。

一、影响财政供养系数的相关因素分析 1.地域人口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将全省72县(市)按地域人口由大到小排列,并按人口数量 自然 划分成10个档次。(2)将财政供养人员数量随地域人口顺序排列,并按地域人口档次 计算平均值。(3)各档次的财政供养人员总量除以对应档次的地域人口总量等于该档次财政供养系数。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1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

单位:万人、人、个

地域人口 财政供养

档次 县市个数 系数(%)变化范围 人口均值 100-165 27811 9 2.38 2 90-100 26582 5 2.79 3 80-90 22788 6 2.63 4 70-80 19814 2 2.62 5 60-70 18947 10 2.99 6 50-60 16162 13 2.99 7 40-50 13900 11 3.05 8 30-40 10039 10 2.77 9 20-30 8668 4 3.81 10 10-20 5927 2 5.33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与地域人口数量成正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多;人口小县,供养人员相应较少。(2)财政供养系数与地域人口数量成反比变化。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小;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3)综合关系。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但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但供养系数较高。

推论:人口大县供养系数较低,人口小县供养系数较高;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是人口小县。但现实中人口小县供养人员较少,而人口大县供养人员较多。本文认为,由于供养系数的分母——地域人口的不可比成分较大,考核供养系数应以分子——供养人口为主。因此,降低供养系数的重点应是供养人口大县,而不是供养人口小县,即不能以供养系数高低作为减少财政供养人员的实践标准。

2.人员结构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划分。将财政供养人员按工作性质分为行政单位供养人员、事业单位供养人员两大类。人员经费相应划分为行政人员经费和事业人员经费。(2)对比分析。选择某市作为样本。(3)比较。选择1993年与2003年的有关数据进行对比。

表2孝感市1994-2003年财政供养人员结构变化表

单位:人、万元

其中教师占事业 行政人数占比例% 事业人数占比例%

人数比例% 1994 23.8 76.2 48.8 1995 23.4 76.6 48.5 1996 24 76 47.1 1997 22.7 77.3 48 1998 23.8 76.2 54.5 1999 24.9 75.1 51.8 2000 25.8 74.2 53.8 2001 26 74 54.4 2002 26.1 73.9 56.1 2003 24.1 75.9 54.9平均值 24.46 75.54 51.79 关系显示:(1)行政与事业人员结构虽有所变化,但变化不大,基本保持了一定的比例。即行政机构人员占1/3,事业单位人员占2/3。(2)教师数量占事业单位人员总量的1/2强,比重显得过大。

人员经费的结构与人员的结构呈同向变化关系。(1)在人员经费结构中,行政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30%,事业人员经费占经费总额的比重70%,其中教师经费占事业人员经费的比重接近60%。调查发现,当行政编制冻结后,事业单位供养人员急剧膨胀。一部分是历次机构改革中行政机关精简人员,一部分是新进单位的人员,大部分都流向事业单位或压往二级单位。较多事业单位或二级单位人浮于事,相互攀比,一些苦活、累活没有人做,在社会上临时聘用人员。(2)人均经费水平逐年提高。其中事业人均经费支出增长27.4%,教育 人均经费增长22.05%,均高于行政人均经费支出增长5.6个、0.25个百分点。

表3 孝感市2000-2003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经费结构变化表

行政人员经费 事业人员经费

占比 人均 占比 人均 其中教 人均 重% 经费 重% 经费 师% 经费 2000 29.7 6945 70.3 5690 60.4 6396 2001 30.3 9151 69.7 7383 54.6 7408 2002 31.7 10572 68.3 8061 64.3 9241 2003 25.3 12554 74.7 11769 54.2 11626平均或

递增 29.25 21.8% 70.75 27.4% 58.37 22.05% 推论:供养人员结构反映了一级事权中从事行政与事业工作的人员配置比例。从相对比例看,事业所占比重过大,尤其是教师人数及经费比重突出。据此推论:降低财政供养系数,减少供养人员的重点是事业单位,其中优化教师队伍应是重中之重。3.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可用财力为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之和。本文将72县(市)一般预算收入与转移支付相加后,按照可用财力大小自然划分为5个档次。(2)供养人员数量范围指划分档次内最低数量到最高数量范围。(3)人均财力水平是指各档次可用财力金额之和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之和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4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可用财力与供养人员关系分析表

单位:元、万人、万元

可用财力 供养人口 人均财力 档次 县市个数

范围 数量范围 水平1 3-3.5 3 2.3-2.8 1.16 2 2.1-3 22 1.2-3 1.06 3 1.5-2 13 1.1-2 1.04 4 1-1.5 22 0.9-1.7 0.94 5 0.5-1 8 0.4-1 1.09 关系显示:(1)财政供养人员与可用财力成正比变化。可用财力较多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可用财力较少的县市,财政供养人员较少。(2)人均财力支出水平基本相等。不管是财力多的县市,还是财力少的县市,人均可用财力基本保持在一个相等的水准。(3)综合关系。人均可用财力没有拉开档次,可用财力主要聚集在养人上。财力强的县市多养人,财力弱的县市少养人。

推论:财力多的养人多,财力少的养人少,据此推论,财政就是“吃饭财政”,财政增收就是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员,而这却背离了一级政府事权人员配置的原则,是财政工作的误区。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不能将可用财力与供养系数挂钩。4.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

分析方法:借助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地域人口、可用财力、工资水平等指标之间的公式推出公共支出与供养系数之间的关系。下面是演绎过程:(1)人员经费支出=财政供养人员×人均工资标准=供养系数×区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2)财政支出=经常性支出+专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3)财政支出=可用财力=财政供养系数×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 财政供养系数=[财政支出-(公务费支出+专项支出)]/区域总人口×人均工资标准=(可用财力-公共支出)/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

关系显示:在一定时期内,某县(市)的可用财力、地域人口数量、人均工资标准基本上保持在一个不变的水平,可视为常量指标。因此,财政供养系数与公共支出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由于公共支出是被减量,被减量与差值成反向变化关系,即公共支出越大,供养系数越小;公共支出越小,供养系数越大。当可用财力等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零。当可用财力大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正;当可用财力小于公共支出时,供养系数为负。

从事权与财力配置上讲,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对应的可用财力。根据这一设立原则,一个地方的可用财力应包括两部分:首先,履行一级事权所需的非人力资源财力,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其次,完成一级事权所需配备的人力资源所需财力,主要指生产与再生产的补偿财力,如工资、奖励、福利等。按照行政管理理论,国家赋予同一级政府的事权是基本一致的,公共支出也应该是一致的。但由于各级的工资标准、地域人口、可用财力不同,财政供养系数必然是不同的。在同一级别的公共事权相同的前提下,可用财力较多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的增量就多,就可以提高供养系数。而可用财力较少的地方,可用财力超出公共支出增量就小,财政供养系数就低。而可用财力比公共支出低的地方,财政供养系数为负数,这个地方的财政必然是负债运行。推论:如果一个地方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则说明可用财力不足以养人,供养系数应为负值。但在实际中,履行一级事权不完整的地方较多,但财政供养系数却为正值,有的还较高。理论与实践产生了矛盾。实际情况是由于供养人员失控。可用财力大量向人员经费集中转移,挤占了履行正常事权所需财力。因此,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划分地方可用财力,可用财力必须首先用于履行一级事权,并据此配备相应人员,超过公共事权所需人员必须精简。5.地理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1)将全省72个县(市)按地理特征分为五个类型:山区县、丘陵县、平原县、城郊县、湖(库)区县。(2)地域人口、供养人员范围按各类型从最小到最大列示。(3)供养系数为各类型县(市)的供养人员总数与地域人口总数的比值。具体统计和计算过程略,结果列表如下:

表5 湖北省2002年72县(市)地域人口与财政供养人员及系数关系分析表

单位:个、万人

地域人口 供养人口 供养系数 类型 个数

范围 范围(%)山区县 34 8-120 0.5-2.5 2.84 丘陵县 6 50-100 1.3-3 2.85平原县 17 35-100 0.6-2.6 2.81 城郊县 10 35-160 0.9-3.5 2.76 湖(库)区县 5 50-140 1.8-2.8 2.53 增长率% 14.47% 11.22% 关系显示:(1)地域人口起点基本相同,变化幅度逐步增加。主要是地理环境和行政区划造成的。(2)供养人口起点依次增大。说明供养人员与地理环境呈同向变化关系。其中山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少,而平原、城郊、湖(库)区县供养人员相对较多。(3)供养人员在3万人上下变化。这是一个县(市)的最大值。(4)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虽然地域人口、供养人员同向增加,但地域人口依次增长高于供养人员依次增长,即供养系数分子增长低于分母增长,导致供养系数依次减少。计算结果证实了这一点。

推论:由于人口增长控制属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范围,我们只能控制供养人员增长。按照地理条件与供养人员关系,控制财政供养系数重要依据是按供养人员起点大小,即按地理划分的后三类(湖库区县、城郊县、平原县)应是重点控制地域。6.政策环境与供养系数的关联分析。分析方法:本文涉及政策环境包括行政体制、财政体制、人事体制、经济 周期等,由于这些方面都是一个庞大主题,限于篇幅,此外主要以定性分析这主。(1)行政体制与供养系数。目前,我国行政体制设计是五级管理体制,即中央、省(直辖市、自治区)、市(自治州)、县(市级县、县级区、自治县)、乡镇(民族乡)。各级不论区域人口多少,面积大小,级次高低,经济好坏,都设有“大而全”的行政事业管理机构,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工作人员。据有关资料,解放初期,全国的官民比例为1∶600,到2002年各级各类官员占总人口的平均比例已达1∶28,干部总人数是解放初期的80多倍。这种庞大的层次多的行政管理体制,不仅办事效率日益低下,而且需要巨大的行政管理成本作支撑。仅以乡镇为例,1984年,全国撤社建乡结束时有乡镇92476个,按当时每个乡镇平均支出20万元计算,需要消费财力184.9亿元。经过改革,到2003年底止,全国乡镇减少至38464个,按2002年每个乡镇平均支出50万元计算,仍需要消耗财力192.3亿元。以湖北省的情况来分析,2002年,全省财政供养人员中,省地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比例为1/4弱,而县乡两级供养人员占全省供养人员比重为3/4强,其中乡镇级占全省比重达到24.45%。

表6 2002年湖北省财政供养人员按行政级次分布和人员结构表

单位:人

合计 财政拨款或补助开支人员 行政

级次 国家 集体 离休 退休 长休 人数 占比重% 职工 职工 人员 人员 职工 省级 213350 10.43 159148 783 4557 48585 277 地市级 278317 13.61 211778 7981 5288 52652 618 县级 1053156 51.50 821920 39588 10471 180444 733 乡镇级 500013 24.45 393854 24458 2145 78945 611 总计 2044836 100 1586700 72810 22461 360626 2239 结构 100 77.59 3.56 1.09 17.63 0.11 比例%

关系显示:行政管理层次与财政供养人员成正比,与财政供养系数成正比。

推论:根据上述关系显示,要降低财政供养系数,需要减少行政管理层次。按照市场经济国家通行做法,行政体制设计只需设三级政府,我国可比照改革。(2)财政体制与供养系数。从1994年起,我国实行了分税制财政体制,实行了“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按照这种“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相应的财力。但从分税制10年运行的情况看,各级事权不规范是突出的问题之一,在地方各级体制运转中,经常有事权错位、缺位和越位的情况出现,形成了中央调控各地事权的局面。特别是几次增加工资,在经济转型时期产生了一定的“吸引效应”,各地膨胀了一大批人员。后来,在“一要吃饭,二是建设”思想引导下,地方政府及财政把保工资发放作为第一要务,更是巩固了“吸引效应”,不少地方特别是经济落后省份没有把住关口,供养人员无序膨胀,相互攀比,增加了一定数量的财政供养人员,提高了供养系数。关系显示:财政体制不规范,为地方供养人员增长创造了机会。

推论:一级事权不能相对独立,就不是完整的分税制体制。要认真执行分税制,增强地方各级事权的相对独立性。增加工资要适合社会发展状况,实行地方听证制度,不能强求各地统一。(3)人事体制与供养系数。目前,全国人事制度特别是人员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的 法律 制度,这也是财政供养人员居高增长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编制管理上,人事部门与财政部门形成了“两张皮”。产生了人事核定的编制,财政不一定认可,但为今后转正奠定了基础。二是在供养来源上,预算内与预算外“两张皮”。产生了单位认可的人员,虽然没有人事或财政编制,但仍然由单位供养,也为今后逐步转正创造了条件。三是在进人问题上,缺乏法律规范。进人质量、进人数量、进人对象,全凭领导研究决定,没有统一规划。四是在人员出口上,不鼓励人员出去。主要是工龄时段太长。以国家公务员为例,只要不犯错误,都必须坚持工作30年,机构改革也不能精简。按照每人30年的平均工龄批次依次平行推移,供养人员基数必将越来越大。

第三篇:关于“土地财政”的行为分析与思考

关于“土地财政”的行为分析与思考

摘要:实行分税制改革以后,在中央财政收入迅速增长的同时,中央政府承担的相对义务大幅度减少,地方政府则承担了过重的财政支出责任。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产生了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土地财政”由此产生。虽然土地财政缓解了地方财政困难,但对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本文着重分析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几点解决地方土地财政困扰的建议。-关键字:土地财政 房地产

一.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

分税制之后,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地方财政上的困难,不得不寻求另外的财政来源,而我国房地产业的管理体制为地方政府解决财政困难提供了方便之门。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人主要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两部分。不论是预算内收入,还是预算外收入,都与房地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1】

1.预算内收入主要是指地方税收,由地方政府从各种费、税收取的收入。分税制改革以后,将与房地产业相关的房产税和土地税归人地方税种,主要包括三方面:① 与土地直接有关的税收,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这两种由地税系统征收);耕地占用税、契税(这两种由财政系统征收)。②与土地征用以及房地产业有关的税费,我们可以称之为土地间接税收,这些产业主要是建筑业和房地产业。③部门收费项目,包括耕地开垦费、新增城镇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主管部门征收)。分税制后建筑业税和房地产税占地方政府预算内收入的比例一直上升。

2.预算外收入包括了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土地出让金三部分。我国土地出让金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实行分税制后,土地出让金作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全部划归地方所有。为了缓解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政府在预算外通过抬高土地出让价格获取更多的土地出让金,预算内通过推高房地产价格获得更多的房地产税和建筑业税。

虽然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但地方政府实际上已成为土地的所有者,完全垄断土地的供需,可以对土地进行统一收购,统一供应。【2】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地政府为了收取更多的土地转让金,不断促进农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对农用地进行大量征收与利用。由于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给予农民的补偿并不高,而对开发的地价却可以很高,所以政府常常就以低价购入土地,并且土地收购的总量也在大幅度上升。

二、“土地财政”与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 分税制导致地方财政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称,虽然通过实行“土地财政”增加了财政收入,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困难,但同时也给房地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

在土地价格上涨导致房价上涨的同时,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却远不及房价上涨的速度,这就形成了房价收入比越来越大,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购房能力。【3】虽然当前中央下决心要使房价降下来,但如果其成本——土地的价格不降,如果地方政府千方百计想要维持其财政收入的“大头”,那即使暂时的房价有所下降也难以回到理性的程度。【4】要彻底解决中国的高房价问题,我认为还是要从解决地方的财政收入入手,使地方政府不再过分依赖土地出让金等与房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收入,正确的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才是治本之法。

三。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困扰的几点建议

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政策实现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然而它产生的负外部效应,即降低居民福利(高房价使得居民的生活成本上升,变相剥削了居民的收入,因而减少了其福利)和失地农民问题越来越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想扭转这种行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土地的所有权

地方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只是对土地拥有使用权,因而对土地的转让、出卖等地方政府具有最终决定权,这就使得农民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土地。因而应

明确集体(以村为单位)每一分子对集体土地的所有权,给其产权主体的地位,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对涉及土地重大变革和切身利益的集体图地用途、征地赔偿、征地款用途等进行决策。在明确了土地产权之后可以使农民获得参与决策的主体地位,减少集体代理人对原属于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攫取,有助于对集体代理人的行为形成有效的监督。

(2)、实现地方政府的财权的对等

中央政府可以将部分财权适当下放。一方面在农业税改革的背景下,需要设置 地方尤其是县乡财政新的税种,同时要加大中央对基础性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另 一方面,要对现行的分税制进行全面反思和系统调整,以政府之间事权的重新划分为基础,在各级政府之问进行财权和财力的划分。修改预算体制,使之真正与分税制协调一致,取消预算外资金制度,使得在财权问题上地方必须依靠培养和扩大税基来获得更多财力。

(3),发行政府债券

地方政府的土地政策根源是手中的资金不足以支付他们的所有开支,因而解决他们的融资问题是其关键。地方政府融资有两种渠道,一是向银行借款;二是直接发行债券。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是国有银行,地方政府向银行借款后,相当于向中央银行借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可以看成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地方政府可以凭借这种关系只享受利润而不承担义务,因而地方政府可以不顾收益一成本原理大力举债,使其举债行为变成地方政府消费中央银行买单的结局,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中央政府的关注,并对地方政府向银行借债进行了控制。然而地方政府作为一级财政法人应该具备发行债券的权利,如果有需要并符合一定条件,应该放宽并允许其发行债券进行融资,建立我国地府政府及其代理机构债券制度。

(4)、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合理定位地方政府角色

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具有谋利冲动,难以有效控制房价,甚至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阻力。所以,必须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公共财政,合理定位地方政府在房地产调控中的角色。地方政府的角色不应该是直接经济建设的主导者,土地收益不应该作为经济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因此要转换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职能,将“投资性政府”变成“服务性政府”,实行公共财政,形成多元化的城市公共投资机制。地方政府不再作为城市投资的主导者,只是作为公共品服务和宏观调控的提供者。只有转换地方政府职能,改变政绩考核的内容,将财政体制转变为公共财政,地方财政才有积极性落实中央的住房保障政策,才会加大对保障型住房的供给,而不会继续奉行土地财政。

参考文献:

【1】周飞舟.分税制十年:制度及其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06(6)【2】牛梅.“土地财政”该休矣[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 【3】魏贤贞.我国房价持续高涨的内生机制与对策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12). 【4】郑国有.房价飞涨猛于虎[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7(10).

第四篇:财政运行情况分析

**县财政运行情况分析

**区是**市的远郊区,全区总面积****.66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元,2011年11月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一、“十二五”期间财政收支情况

(一)收入情况

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万元,比2010年年均递增 %,比2014年增长 %,增(减)万元(间增减变化大的请单独说明)。

2015年增收(减收)原因(应说明价格下降的幅度、影响税收的具体数据):一是受煤炭、***等产品市场价格大幅下滑,资源能源企业举步维艰,税收大幅减少。二是上提前预征,影响本年收入。三是2014年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万元等一次性收入导致下降。

(如将学校学费收入、医院医疗收入、存量资金等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请详细说明)

(二)支出情况

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万元,比2010年年均递增 %,比2014年增长 %,增(减)万元(间增减变化大的请单独说明)。

二、2015 年“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情况

201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负增长,比年初预算短(超)收 万元,“三保”支出情况是:

(一)保工资

工资性支出****万元(人均 元)。取暖费 万元(人均 元)。发放****奖 万元(在职人均 元)。

在职工资附加支出执行比例 %(其中:住房公积金 %、医疗保险 %、职工教育培训经费 %、职工福利费 %、工会费 %)。

财政供给人员 人,其中:在职 人,超编 人;离退休 人。

(如有***发放工资、工资已拨付但当年未列支出等特珠情况,请详细说明)

(二)保运转

公用经费年初预算按人均标准 万元,安排 万元,年终实际支出 万元。

(三)保民生

民生支出为 万元(列出数额较大的项目,说明依据),其中 项目 万元、、、。

(四)本级财力安排专项支出情况(列出数额较大的重点项目,不含债券安排),其中: 项目 万元、、、、。

(五)“三保”缺口资金为 万元(按项目逐个说明),其中: 项目 万元(说明依据)。(如有民生资金已拨付但当年未列支出等特珠情况,请详细说明)

(六)其他收支情况

2015年底,暂存款余额 万元(列出数额较大的重点项目),其中:、、、。

暂付款余额 万元(列出数额较大的重点项目),其中:、、。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 万元,上年余额 万元,2015年安排支出 万元,2015年增加预算稳定调节基金 万元。

12月31日与上级往来 万元(欠省级为正数),库款余额 万元。

总体保障情况:。未保障原因(包括短收、执行中支出标准提高等):

四、2016年财政运行情况

(一)年初预算安排情况

2016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为*******万元,预计全年完成**********万元,短收***万元,同比下降**%,主要短收因素:

(如有将学校学费收入、医院医疗收入、存量资金等收入 3 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情况,请说明)。

年初预算可用财力 万元,支出相应安排 万元,其中:人员工资 万元,取暖费 万元(人均 元标准),科学发展观奖金 万元(在职人均 元标准);公用经费 万元(按在职财政供养人均 元);民生支出 万元;本级财力安排专项支出情况(列出数额较大的重点项目,不含债券安排),其中: 项目 万元。

“三保”缺口资金为 万元(按项目逐个说明),其中: 项目 万元(说明依据)、、、、。

(二)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同比下降***%,短收***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5413万元,占预算的***%,同比增长***%,增支 万元。

增收(减收)主要原因。一是延期收缴***公司各项税款***万元。二是****集团减收******多万元。三是****分公司同样面临产能过剩、销售不畅、产品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减少、负债经营的局面,造成税收大幅减少。四是政策性减免各类税*****8万元、非税收入 万元。(如将学校学费收入、医院医疗收入、存量资金等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请详细说明)。

6月31日库款余额 万元。

预计保障情况:。未保障原因(包括短收、执行中支出标准提高等):

五、需要说明影响财政收支平稳的其他情况

填报要求:上述有关数据以红古区为例。请各县区按各自实际情况据实填报,文字要精炼、数据要准确。

第五篇:对乡镇财政所财政财务检查中分析思考

乡镇财政财务检查中发现问题的

分析与思考

(安陆市财政监督局)

乡镇财政所是财政部门的最基层单位,其工作好坏直接关系着党的财政政策在农村是否有效贯彻落实。如何加强对乡镇财政所的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管理,是财政工作者应该不断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近年来对基层财政所财政财务检查的有关情况,简要分析一下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管理对策。

一、财政财务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所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大部分乡镇财政所乡镇预算编制和预算执严重脱节,有钱就用,无钱就等,没有发挥预算的平衡、调节和制约作用;二是专项资金存在滞拨现象;三是由于历史原因和会计人员会计核算操作等原因,没有及时调账或列支,造成预算账上的暂存款、暂付款历年挂帐累计数额较大;四是个别乡镇因工商各税欠收,出现买税现象,或者用预算外资金、财政所经费垫缴财政收入;五是一些财政所预算账中存在部分不良资产,如库存的货币资金中有无法变现的历年村级借款、个人欠款、应收账款和应列支未列支款项等;六是个别所将预算外资金随意划转,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相互划转;七是拨款和核销支出 没有按规定的审批程序严格执行;八是在会计核算方面,有部分所会计基础工作较差,部分会计资料附件不齐,如没有收集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银行对账单。总会计帐簿的设置不规范,总帐与明细分类账合二为一。会计帐簿启用表中的科目、编号、起讫页数均未编制。在账户管理上有的单位还存在多设账户情况。

(二)乡镇财政所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所违反规定扩大开支范围,用于发放所内人员各项补助、福利,在财政所经费账上列支不应由财政所负担的款项;二是列支不规范的原始凭证。如白条、过期发票、无经手人签字发票、审批人和经手人同为1人的票据,并且在经费账中存在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不符等;三是一些所未设固定资产账,或有固定资产账无明细台账;四是少数所乡镇购置固定资产未纳入政府采购;五是经费会计、出纳未分设;六是“经费暂存”或“暂付款”历挂帐数额较大,没有及时进行调账或列支;

(三)制度建设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一是部分基层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已过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二是制度的制定不够全面;三是部分所制定的一些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四是部分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在落实上还须进一步加强。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是相关政策法规学习不够。部分基层所对日常工作中涉及的政策法规学习不够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因而在日常工作中法律师法规规意识较弱,以致出现上述一些问题。

二是各项制度没有全面有效落实

基层所制定的预算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拨款审批制度、考勤制度等没有得到较好的落实,在预算管理、经费收支、拨款审批程序上,相关制度没有取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各项制度挂在墙上形同虚设,没有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

三是局机关对基层所的管理存在一些缺位。一是对基层所的预算管理及经费管理的业务指导、会计培训、资金收支核算、规范的制度建设等方面,县市财政机关没有明确相关的股室来负责指导,有的虽然明确了,但在指导很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财政所会计的业务水平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以致在预算管理及经费管理上出现了一些不规范行为,资金收支也没有完全按相关制度的要求审批办理;二是县市财政机关的监督力度不够,主要表现为整改不力。财政监督部门虽然每年对基层所都进行了内部检查,但现在对查出的问题往往轻描淡写,整改措施落实力度不大,效果不够明显。

四是部分所在管理上对自身的要求不够。部分所在日常 管理中对自已的要求有些放松,以致出现一些问题:一是在预算的执行上,没有严格按照要求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以致预算数与实际执行数存在较大差异,调整预算不符合法定程序;二是在会计基础工作上,部分财政所没有按法规的规定严格要求自已,收集原始会计资料、记录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同时也未按规定设置会计岗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三是预算账、经费账中暂存款、暂付款挂账余额较大,有的所预算账中暂存款余额达到200余万元,没有及时清理、收回或核销;四是少数财政所对专项资金的管理意识不强,对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要求不严格,致使专项资金在拨付及使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安全性,具体表现为滞留或挪用专项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

三、强化乡镇财政财务管理的思考

乡镇财政所在财政财务管理上形成的问题,牵涉到方方面面,彻底整改既要时间,更需要上下联动,逐步加以规范。建议如下:

(一)组织 “五项培训”。一是组织与财政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培训,系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法律法规;二是组织了会计专业知识培训,讲解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及审计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预算会计、经费会计实务操作等;三是组织了财政职业道德培训,讲解 从事财政工作应遵循的职业道德准则;四是组织了计算机操作知识技能培训,对日常工作中应具备的计算机技能进行了系统的培训;五是组织财经应用文写作培训,提高应用文写作水平,以适应日常工作中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等应用文写作要求。

(二)完善 “五项制度”。针对部分财政所制定的管理制度已过时,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或者制度的制定不够全面、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需要以县市为单位,制定并完善统一的乡镇财政所管理制度,主要是以下五顶制度:预算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拨款审批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日常工作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等。

(三)划分 “五项职责”。为加强对乡镇所的预算管理、经费管理的业务指导,规范对乡镇所的日常管理,县市财政部门需要明确划分了相关单位和股室对乡镇所的五项指导职责:一是农村财政管理局负责乡镇所的制度建设与落实、财政的经费预算与管理;二是预算股负责乡镇部门预算编制的指导与审核,一般预算收支的监管与控制,按月与年初部门预算对照并下达月度资金拨付计划,指导各乡镇所搞好预算管理,规范乡镇总预算的会计核算;三是国库股根据局领导的审批负责向乡镇所拨付资金,包括转移支付资金、各类专项资金、乡镇所工资及经费等,并定期与乡镇所对账,指导乡镇所搞好年终决算;四是会计管理部门负责对财政所会计 基础工作方面的管理,并定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检查;五是相关业务股室对财政所各类专项资金的划拨及使用情况指导监督。

(四)开展 “五项监督”。

以监督促落实、以监督促提高,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在乡镇财政所管理上的作用。一是开展日常监督检查。主要包括预算编制及执行情况、预算收支及经费收支管理的检查、政府采购的执行情况、非税收入征管及票据使用检查等;二是开展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围绕财政改革和财政支出的重点以及群众关心“焦点”、“热点”问题,主要检查涉及农民利益的粮食补贴资金、贫困生补贴资金、农村合作医疗等各类社会保障资金的提取、上缴、拨付、使用等;三是配合会计管理部门开展《会计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主要检查乡镇单位财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监督制度不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四是开展离任审计检查。乡镇财政所所长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变动,对其调动开展离任检查,以对任期的工作作个全面的客观评价;五是试行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检查。根据年初各乡镇所编制的乡镇部门预算,从部门预算的项目预算中选取一些项目,试行项目绩效评价检查,重点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项目完成的质量、资金拨付情况、项取得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五)实施“五项考核”。一是财政收入完成情况,全年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二是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效果;三是专项资金的管理及使用的规范性,如涉农补贴资金是否全部发放到位、各类社保资金的征收发放是否到位等;四是财政四项改革的政府采购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零户统管、非税收入征管等是否得到有效的推行,并深化落实;五是考核日常工作中的其他方面,如各所的考勤情况、学习氛围、完成局各项突击性工作的效率等。通过考核评比,奖优罚劣,鼓励先进,激励后进,促进各个财政所共同提高。

下载财政供养系数关联分析思考(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供养系数关联分析思考(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级财政摆脱困境的思考

    摘 要: 目前广大县域财政形式不容乐观,究其原因主要体制尚未理顺、缺乏优势税种、财 政支出负担重、资金使用效益低、监督制度不完善等。摆脱县级财政困境,必须理顺体制, 合理......

    民生财政的思考

    民生财政的思考 【内容提要】民生财政是“人本财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框架的基 本内容。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

    对税收弹性系数调控的分析(推荐)

    对税收弹性系数调控的分析 税收弹性是用来衡量应该抽取多少以及抽走多少资源或财富最为合适的尺度,可作为政府最精确的决策参考。明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关于基层国税机关关联企业管理的思考(推荐)

    关于基层国税机关关联企业管理的思考 李长平 关联企业税收管理对于基层国税机关来说,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课题。关联业务往来,由于企业间关系的特殊性和税收政策的专业性往往成......

    加强对关联企业税收监管的思考

    加强对关联企业税收监管的思考今年,全市上下围绕“两化一高”,通过数据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组织了多项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效果。其中,通过对全市重点税源普遍存在增值......

    财政体制分析(5篇可选)

    财政体制分析一、主要发达国家财政体制的基本情况 一般市场经济国家都实行分级分税制财政体制。国际上通行的分税制按集权、分权的程度区分,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管理权限......

    2009年全省财政运行情况分析

    2009年全省财政运行情况分析2009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主动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变化,大力推......

    做好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

    做好财政工作的几点思考财政工作事关国计民生。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财政工作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考验,如何切实提升财政工作管理水平,更好地推动经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