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对关联企业税收监管的思考
加强对关联企业税收监管的思考
今年,全市上下围绕“两化一高”,通过数据分析,查找征管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组织了多项专项整治,取得显著效果。其中,通过对全市重点税源普遍存在增值(产值)不增税的现状分析,市局及时组织了重点税源专项评估稽查,旨在从个案中解剖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打下基础。重点税源专项评估稽查取得了很大成效,整治中仅市局评估组就发现企业通过关联交易少缴税款3712万元,占评估总税款的28%,说明关联交易已经成为企业的主要避税方式且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市当地经济发展和公平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关联企业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关联企业的税收征管能力。
一、目前关联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性分析
(一)关联企业存在的税收问题
1、以低价转让来少缴税收,此类情况最为普遍。如:洛阳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低价销售给关联企业洛阳某车业有限公司原材料及摩托车配件1734万元,少记提增值税324万元,低价销售摩托车1329万元,少缴增值税266万元,消费税156万元;再如洛阳某钼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低价销售给关联企业栾川某钨钼有限公司原矿石,少提销项税款1559.89万元。
2、任意操纵销售实现时间,推迟税款交纳。某钼业有限责任公司不按照税法规定的时限核算收入,而按照关联企业某钼业进出口公司的出口时间来确定自己的销售时间,少(迟)缴增值税120万元。
3、库存仓库混用,人为调节销售。如某电业局与其关联的物资公司同用一个仓库,根据电业局的税负情况人为调节销售记帐时间,将132万元的物资材料销售给与其关联的物资公司,少缴增值税22.5万元。
4、增值税应税企业将货物低价卖给营业税应税企业,恶意利用税率 1
差异,再以价格补贴或大量的借款为由从营业税应税企业获取流动资金支持。如洛阳某建筑集团的M子公司将交纳17%高税率的增值税应税货物低价卖给其系统内交纳3%低税率的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其他子公司,涉及关联交易收入761.66万元,占M子公司总收入的42%,低于市场价30.4万,少缴增值税5.18万元,企业所得税10.03万元。
5、关联企业费用相互转移。本次评估烟草行业,市烟草公司就通过向县烟草公司转移利息、片烟加工费、运费等费用使县公司少缴增值税5.15万元,企业所得税380.45万元。
6、利用国家税收优惠政策,通过享受优惠的关联企业高价购进货物少缴税收。如洛阳XX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利用其下属单位废品收购站开具的高于市场价的发票给抵扣税款,使增值税税负从原来的5.3%下降到
4.6%。
(二)危害性分析
1、关联企业通过制定转让定价,降低其集团整体税负,侵蚀了国家的税收收入,降低了国家的财政能力,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比如《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同时又规定两档照顾性税率,即对年应纳税所得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减按18%的税率征收,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含10万元)以下至3万元的企业,减按27%的税率征收。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可以使内部企业降低应税所得额而适用较低税率的档次或相互弥补亏损达到少缴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推延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减少或拖延交纳企业所得税。
2、造成区域经济失衡,影响了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由于各地区的执法力度、税收优惠政策不一致,表现在一个省甚至一个市不同区域的执法力度和优惠政策都不一样,税收从执法力度强的地方流向执法力度弱的地方,从优惠政策少的地方流向优惠政策多的地方。关联企业就利用不同地
区在执法力度和税收优惠上的差异,减少高税区的税收总量,在税收上避重就轻,达到整体税负最小和避税的目的,从而降低区域宏观税负,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3、造成非正当竞争,滋生垄断。一是会造成同地区、同行业的企业税负不均,二是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操纵商品价格,将非关联竞争对手挤出市场。
4、不利于税收经济杠杆作用的发挥。关联企业通过转让定价将利润流入国家鼓励和照顾的低税率行业,违背了税收优惠的初衷。
5、混淆入库级次,造成不同级次财政收入的不稳定,甚至跨地区买卖税款。
二、关联企业征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定性难。《税收征管法》明确指出,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作出判定,进行合理调整,并据以征税。税务机关即使发现了纳税人向其关联企业销售货物价格偏低的疑点,但企业往往列举了大量合理理由,且有些是专属材料没有其它厂家提供等,基层税务机关信息量小又没有同行业的相关数据,很难被定性为“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无法进行合理调整。
2、信息量小。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定价的自主性,很难让纳税人提供更多与其申请有关的资料,税务机关对关联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获取真实资料的机会又很小,使认定信息来源困难,难以认定交易额。
3、异地调查取证难。税务机关之间针对关联企业和关联交易的调查没有针对性的办法,使主管税务机关之间的协调困难效率低,而有些关联交易额小,又会造成异地调查的成本高效益低。
4、存在暗地关联企业。有些税收管理员没有按照规定摸清企业的经营特点,及时了解企业在资金、成本、收入、购销渠道上的往来情况,有些关联企业从表面看不是,因此没有按照关联关系进行管理,造成少缴税款。
5、一些地方政府存在“地方保护主义”造成关联企业管理难,如某钼业集团根据政府协调的文件,给关联企业的货物价格以低于市场价格的21.88%为标准进行销售,使当地税务机关很难管理。
三、加强关联企业税收征管的建议
1、完善关联企业税收征管法律、法规,固化异地调查的流程,提高调查效益,强化纳税人全面申报义务和举证责任,加强税法宣传,充分认识关联交易非法避税的危害性,提高全社会尤其是政府部门和纳税人对关联交易的关心和重视,促使纳税人更加自觉履行关联交易申报义务,减少地方政府对于关联企业价格的干预。
2、以人为本,加强征管人员培训,尤其是培训财务知识、税收政策和关联方识别、交易价格的判断途径等。完善和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税务机关和税收管理员对关联企业转让定价问题的重视,维护税收法律的统一性和刚性,促进公平竞争,推动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3、加强对关联企业的纳税评估,建立关联企业评估档案。每评估一次,都要保存好评估资料,通过多次评估逐步确认行业成本利润率、销售毛利率等指标数据,为关联企业转让定价调整提供更有说服力的依据。
4、完善和落实涉税信息沟通反馈机制。建立全国内联网,基层税务机关可以相互及时的沟通获取关联企业的价格成本等相关信息。同时与本地发改委、国土资源、商务局等政府部门及时进行信息平台的交流,及时掌握关联交易动向,全面掌握涉及关联交易的企业法人、货物价格等信息。
5、加强税务登记的管理,提高CTAIS的利用效率和信息化数据的应用性。在CTAIS中能够监控到同一法人代表、投资主体的出现次数,并自
动检测和预警,提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联。
6、对有避税嫌疑的企业链进行重点管理,特别加强对煤电铝、烟草、钼业、民福企业、装备制造业、建筑建材业、外地集团公司、外商投资企业等关联企业的重点监控,通过整治,建立关联企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二00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第二篇:对企业税收征管情况调查的几点思考
对企业税收征管情况调查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我们在开展地税征管审计中,有选择地对部分企业的纳税申报、税款缴纳、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以及税收流失等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有:企业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不实,导致部分税收流失;违规制定税收返还优惠政策,损害税法的严肃性,加剧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受税收计划和地方财政预算完成等因素影响,人为调节税收进度,容易出现延压税款或征收“过头税”的问题;税务部门征管不力,对企业纳税申报审核把关不严,查补税款少收或不收滞纳金等。
几点思考:一是改变目前税收计划工作中采取“基数加增长率”的模式,进一步完善税收工作考核机制,努力构建依法治税的税收征管环境。目前,税务机关在制定和分配税收计划工作中,仍采取“基数加增长率”的模式,应该说这种模式对税收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计划与实际往往存在较大出入,且税收计划完成的好坏是地方政府评价、奖励税务部门最直接的参考依据。在这样一种税收计划管理和考核机制下,税务机关在完成税收计划后,为防止下年基数过大,往往延压税款,而在完不成税收计划时,则又容易出现征收“过头税”的问题,很难做到依法治税。为此,建议进一步完善税收管理机制,逐步以税收征管综合质量考评取代现行的税收计划考核,从制度上保证税务部门依法治税。二是严管重罚,加大对偷漏税行为的处罚力度。在目前自主申报纳税的税收征管模式下,对偷漏税行为的处罚力度,直接影响税收征管秩序。如对偷漏税行为处罚不力,对少数存在侥幸心理不依法纳税的企业,起不到震慑作用,容易助长纳税人偷漏税的主观故意。建议税务机关严格依法,加大偷漏税行为惩处力度,保证税法的严肃性和税负的公平性。三是强化征管,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目前,执法不严、征管不力,究其原因,与税务系统对税收执法行为缺乏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有一定关系。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严格的责
任追究制度,在依法赋予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征管权利的同时,明确其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使税收征管责权利相统一。
四是推动外界介入,强化多头监管。这项审计调查工作已连续开展了好几年,虽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不少企业欠漏税收依然存在,有的纳税单位甚至屡查屡犯,值得深思。除征收机关、纳税企业履行职责和义务不力外,外界难以介入监督弱化不容忽视,如地方审计机关受审计管辖权和审计职责范围约束不能直接审计,往往借助税务部门力量来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也不可能直接对纳税企业处理处罚,如征收机关、纳税企业配合不力或人为设置障碍,那么审计也很难取得实质效果。因此,建议在地方政府统一协调下,成立财政、税务、纪检、审计、公安等部门联合长效机制,每年对部分纳税大户税款缴纳情况开展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第三篇:对关联企业交易与多头授信风险防范的思考
对关联企业交易与多头授信风险防范的思考
发布日期:2010-08-10 随着关联企业逐渐盛行,关联企业以及关联交易的发展,给农发行的风险管理和监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关联企业及其运作特点
关联企业是指与其他企业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控制关系或重大影响关系的企业,是根据这种关系可能转移资产和利润并从中获取利益的企业。关联企业的形式主要有:企业集团、合营企业、联营企业。其中企业集团是最典型的关联企业形式,本文也将着重分析企业集团中存在的关联交易。企业集团的运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企业集团内关联企业投资关系复杂。企业集团的关联企业主要是通过投资链条形成的,投资形式主要有三种:全资、控股和参股。在多元化投资时,集团通常的做法是每有一个新项目就设立一个新公司,这样既能扩大集团规模,又能免受债务牵连。
(二)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模式以集权型为主。多数集团的财务管理集中于集团总部,由集团财务部门对融资和投资进行同一计划安排。通过这种方式可使财务费用得到有效降低,同时也为关联交易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以融资促投资,以投资带融资。企业集团的多元化投资是以其独特的融资能力为基础的,并与其融资能力相互助长。集团控制的关联企业越多,集团可用的借款主体和担保主体就越多,集团可控制的金融资源也越多,融资能力也越强。
(四)企业集团的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主。由于股权融资的成本较高,并且对融资企业的要求较严,因此企业集团更趋向于债务融资,且以银行贷款为主。
二、关联企业交易及其对债权人的危害
关联企业交易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是一种不为法律禁止的客观存在。然而,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存在的特定利益关系,关联交易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公平及滥用的巨大风险。因此,关注和规制关联企业交易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关联企业交易的存在,对债权人的利益可能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损害:居于被控制或被重大影响的从属公司利益遭到不当损害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害;关联企业相互投资出现资本虚增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害;控制公司与从属公司抵消债权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害;不当增加从属公司负债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害;关联企业相互担保给债权人带来的损害。
三、目前对集团客户的授信中由于关联交易所带来的风险
从已发生的并造成重大损失的许多案件中发现,一些企业集团及关联企业往往利用相互担保,或者各自独立分别向同一银行或不同银行取得授信,大量套取银行信贷资金。当其中的某一企业或某些企业发生经营和财务问题时,就会使银行的风险突然暴露,形成风险的高度集中和信贷资金的严重损失。银行在集团客户授信中对关联企业交易风险的控制情况目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银行与企业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导致银行的贷前调查、审查容易出现偏差。二是银行对借款人是否按借款合同约定的用途使用贷款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三是银行无法完全规避借款人通过关联交易逃废银行债务的风险。
四、防范关联企业交易风险的措施
(一)建立有效识别借款人关联关系的甄别机制,通过建立“集团客户关联关系信息库”,动态监测集团客户授信风险。银行在受理企业客户授信申请时,应要求企业提供全面、详细的集团内部企业或关联企业的资料,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客户信息系统,动态把握关联企业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客户、重大关联方的主要业务往来情况,理顺集团成员之间的法律关系。
(二)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被动,尽量多的了解和掌握集团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非财务信息。充分利用信贷信息系统、人行征信系统和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的信息,搜集整理基础资料。准确查实客户和重大关联企业资本结构,及时了解客户及重大关联企业注册资金、股权分布、资金来源、核心资产及净资产的重大变动、对外融资情况,以及大额资金流向、应收账款信息、非正常关联交易情况等。
(三)深化财务指标研究分析。充分运用关联交易剔除法,将来自关联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从企业合并利润表中予以剔除,从而较为真实的了解企业的实际盈利能力,判断关联交易对企业实际盈利能力的影响程度,判断其利润来源是否稳定、未来的成长性是否可靠等。
(四)充分利用有关法律规定,维护银行自身利益。银行给集团客户贷款时,应在贷款合同中约定,若贷款对象利用与关联方之间的虚假合同,套取银行资金及授信,或者通过关联交易,有意逃废银行债权的,贷款人有权单方决定停止支付借款人尚未使用的贷款,并提前收回部分或全部贷款本息,从而取得防止贷款风险扩大的主动权。
(五)建立针对集团关联企业相互担保贷款的风险控制机制。应避免由关联企业提供连环保证担保,对集团公司为其子公司或参股公司提供担保的,要审查集团公司实际担保能力,防止资金实力和规模被夸大的情况。对于不存在投资关系的集团成员提供担保的,应充分注意担保人的法人治理结构、财务状况、对外负债、担保能力等情况的核查,并严格依照法律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办理。
(六)在强化银行自我约束和风险控制的同时,应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秩序,防止恶意经营和恶性竞争行为。要建立良好的竞争秩序和信用文化,各家银行必须在经营机制和管理制度上约束自己的经营行为,经受住同业竞争的压力和授信收益的诱惑,在对集团客户授信审核和决策过程中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在客户信息不充分或不符合授信条件的情况下,坚决按原则办理。(王建民)
第四篇: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及其监管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相互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一种商业交易行为。由于其普遍存在并具有与一般商业交易不同的特殊性,因而成为证券市场监管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现象极为普遍,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报告统计结果,2002年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总金额达2544.92亿元,在510家上市公司中,有412家公司发生关联交易,占上市公司总数的80.78%,关联交易金额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44.36%.一、关联交易的必然性:体制因素透视
理性地看,当今我国资本市场中关联交易的存在既有经济因素的影响,更有体制因素的制约和驱使。其中,经济因素是导致上市公司存在关联交易的普遍原因,诸如规避税负,转移利润或支付;取得控制权,形成市场垄断;分散或承担投资风险等。但就体制因素而言,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则有其存在的特殊性和必然性。
首先,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即在既有的国有企业集团中“改制”出子公司上市,其结果表现为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有一个投资关系明确的母公司,并且兄弟姐妹公司众因而先天就带有关联性。其次,由于受上市额度的限制和《公司法》对公司股票上市财务标准的严格要求,公司上市之前均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资产剥离、重组和包装,最后将核心企业或核心资产拿来上市,更有甚者将一个车间或某套装置拿来上市。这样的上市公司,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两头在外,不能独立面对市场,就像一个不能独立于父母的孩子一样,衣食生活完全依赖于父母。这种公司与其母公司及兄弟姐妹公司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关联交易因而也就不可避免。
再次,我国的上市公司规模普遍较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尤其是要应对加入WTO后的巨大冲击,公司必然要通过投资、收购和兼并来实现规模扩张,向集团公司和跨国公司的方向发展,以期增强市场竞争的能力,而关联性的并购重组则是我国资本市场上实现低成本扩张的一条捷径。此外,公司股票上市实行审批制也是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频繁的另一体制方面的原因。
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看,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行为大部分是由体制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具体表现为三种较为典型和突出的情况。
第一,资金往来型关联交易。公司上市后,一方面募股资金被大股东非法占用,另一方面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支付一定数额的资金占用费,以及日后的还债或以资产抵债(包括用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抵债),从而导致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产生大量的多重的关联交易。如“三九医药”、“ST猴王”等均属此类。据深圳证券交易所统计结果显示,2002年有118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发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占上市公司总数的1/4;占用资金共计103.5亿元,占这些上市公司净资产总额的 11.12%(费加航,2003)。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无偿占用、往来款拖欠、从上市公司借款、上市公司为大股东的借款提供担保等,并且方式还在不断创新。
第二,资产重组型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关联资产重组又进一步表现为三种类型:(1)公司上市后,经营出现困难,经济效益持续滑坡,大股东为了保住上市公司股票不被ST或者PT,避免摘牌下市,而与上市公司实施大规模的关联性资产重组。(2)上市公司为了保持在行业的龙头地位,或为了迅速调整公司的产业结构和资本结构,快速提升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使公司朝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往往依靠大股东的实力,与其实施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和关联性资本运作。(3)为了避免与母公司及兄弟公司开展同业竞争,而与母公司及兄弟公司进行关联性资产重组。
第三,母子依赖型关联交易。子公司上市后,与母公司存在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生活福利设施的享用等方面的持续性关联交易;或者子公司上市后,为了尽快实现与母公司在人员、资产和财务方面的“三分开”,进而实施的收购大股东的原材料生产和采购系统、产品销售系统以及办公、福利设施等关联性交易。
二、关联交易的利弊分析:弊大于利
关联交易是一种有别于一般市场交易的交易行为,其特殊性在于交易主体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甚至是相当复杂的特殊关系,也就是关联方关系。正是上述关联方之间的交易,由于有可能存在某种特殊的利益关系而使得交易失去公允性,进而与建立在公允基础上的一般的市场交易行为区别开来。
诚然,关联交易本身具有两面性,有其规范性和合法性的一面,也有其不规范和危害性的一面。但是,正是这种两面性,使得关联交易往往为企业占用资金、规避税负、转移利润或支付、取得公司控制权、形成市场垄断、分散或承担投资风险等提供了在市场外衣掩护。
首先,关联交易有可能损害非关联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举例来看,若甲企业控制乙股份有限公司5土%的股份,则甲企业与乙公司之间的交易属于关联交易。而当两者之间发生交易时,作为大股东的甲企业很可能会从其自身的利益出发而使得交易失去公允性,因为在乙公司的收益中,甲企业只占51%的份额。这样,对乙公司来讲,这是一笔不利的交易,少数股权股东和债权人将因此而受到损失。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若丙为丁公司的行政总裁,而丁公司是由100名分别持有1%股份的人拥有,由于股权分散,股东不屑于公司的控制权,丁公司实际上由丙控制,即通常所说的内部人控制,这时,尽管丙并不拥有丁公司的股份,但是,丙与丁公司之间的交易仍然属于关联交易。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丙与丁公司做的任何交易都会令丁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原因是丙在丁公司中即使有利益也只会占极小的份额。
其次,关联交易也可能会进一步对证券市场构成严重危害。在证券市场中,由于关联交易的存在,从而大大增加了内幕交易的机会和市场操纵的手段;关联交易还可能会粉饰公司的财务报表,掩盖投资风险,进而影响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判断和投资决策。我们知道,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是证券市场的基础,但是,如果证券市场成为少数人利用关联交易攫取利润、套取资金的游戏场所,那么,投资者将会对市场丧失信心,最终会远离市场。
当然,尽管证券市场中的关联交易存在诸多弊端和危害性,但是规范的关联交易还是应受到法律的保护,没有哪个国家的现行法律规定不允许进行关联交易。纽约股票交易所在20世纪50年代曾采取了禁止一切关联交易的做法,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一禁令并重新修订了交易规则。交易是买卖双方一种自愿的市场行为,不论交易主体之间是否具有关联关系,只要交易主体具有法定的资格,交易标的符合法律的规定,交易过程遵循法定的程序,交易就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正当、合法的关联交易通常应具备下列几个要素:(1)交易必须是自愿的,只有自愿才能有公平交易的基础;(2)交易的价格必须是市场价格或比照市场价格为基础制定的;(3)交易的条件必须公平合理,不仅参与交易的双方愿意接受,而且应该给予其他市场参与者同样的交易机会;(4)交易的动机非出于不良目的如操纵市场、转移价格或财产、粉饰报表、逃避税收、骗取信用等;(5)交易的后果不能损害公司及非关联方的利益。
三、关联交易的监管:以立法和政府管制为主导
(一)实施严格的实质性限制
所谓实质性限制,就是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包括关联公司和关联人士)进行的某些类型的交易,或有条件地从事某些类型的交易。实质性限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禁止某些关联交易业务的发生或有条件地从事某些关联交易业务,即对业务本身作出限制;二是规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诚信义务,即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作为受托人应遵守的对公司的忠诚义务和注意义务,从而达到限制其进行某些有损公司利益和公司其他参与者利益的交易行为的目的。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实质性限制是从法律、法规、规则等不同层次上予以规范的,其中,《公司法》第60条、《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第21条、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第7条等均从不同的层面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作出了限制性的规定。
应当看到,实质性限制在我国上市公司监管中确实起到了对已经明确了的关联交易进行合法性程序确认和限制的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关联交易中非关联各方的正当利益。但是,关联方关系的发展和变化、有关法规规定的模糊性,以及证券市场中个人信用的缺乏等,都给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监管的立法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二)税法调整和特别会计处理
在关联交易中,交易价格的确定是关键要素,它是衡量关联交易是否公平合理的主要判别标准。一般认为,如果关联交易的交易价格与市场同类同种商品或服务的交易价格存在偏差,则该种交易即可被认定为非常规交易(non-arm„s length transaction)。对于公司的非常规交易很多国家都通过税收立法来予以调整,如美国的事前订价协议(advancepricing agreements,APAS)和美国国内税法第482条的规定即是如此。所谓事前订价协议,是美国税务局与纳税人对关联交易的价格事先通过协议加以确定,通常由纳税义务人提供有关资料设定一个交易价格,并为税务当局所接受,以此作为其认可的常规交易的价格标准,关联交易的价格超过其认可价格的部分则要进行纳税调整。美国国内税法第482条规定,对于关联企业间的交易,财政部长或其授权人(税务局)为防止其逃税或反映其正确所得,可就其有关的收入和费用进行调整。
我国税法对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亦有特别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36条规定,企业或者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场所与其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应当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不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收取或者支付价款、费用而减少其应纳税的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进行合理调整。
税法调整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关联企业在进行关联交易时逃避税收,损害国家的利益,同时,税法调整还有利于保护上市公司及其非关联方的利益。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法规有相当一部分都来源于税法条款,如关联方关系的界定、交易价格的认定等,监管当局和投资者可以通过税法的有关规定来了解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信息,并对其作出是否公平合理的判断。
对非常规交易的另一种监管思路是实行特别会计处理。所谓特别会计处理,是指上市公司和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如果没有确凿证据表明交易价格是公允的,那么,对显失公允的交易价格部分一律不得确认为当期的利润,而应作为资本公积处理,以杜绝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虚增利润的情况。其中,需要特别处理的关联交易除正常的商品交易外,还包括其他商品和资产的出售、应收债权的转移以及关联方之间承担债务和费用、委托经营和资金占用等方面的内容。很显然,如果说税法调整是站在国家的立场,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少计利润、逃避税收为目标的监管,那么,特别会计处理则是站在投资者的立场,以防止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多计利润、粉饰盈余为目标的监管。
(三)充分和严格的信息披露
关联交易的披露一直是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重点内容,在实行强制性信息披露制度的模式下,法律法规对关联方关系及交易的披露应该作出详细的规定。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涉及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法规有《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股票上市规则》、《公司章程指引》等,这些规范对如何界定关联方关系、关联交易的披露内容、格式和方式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
但是,从我国证券市场现实情况看,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披露还存在严重的问题。深圳证券交易所在2002年上市公司报告事后审查中发现,不少公司在关联方关系、交易形式、定价原则等方面常常出现不披露、少披露、披露不完整问题;对关联交易的必要性、关联交易对公司的影口向等问题几乎难见分析;只披露与大股东的交易,遗漏与大股东的子公司的交易;只披露销售、采购事项,不披露资金占用、合作投资、资产租赁事项;掩盖上市公司采购与销售两头严重依赖集团、全体股东公共资产被大股东无偿占用的经济实质;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上市公司信息包括关联交易信息的网上披露已成为趋势。根据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定期报告的全文、重大关联性资产重组的公告及有关财务顾问报告、法律意见书及资产评估报告等必须在指定的国际互联网站公布。上市公司网上信息披露打破了指定报刊信息披露的版面限制和出版时间的限制,使披露的信息更加详细、全面、充分和快速,将有助于投资者及时迅速地掌握公司的相关信息包括重大的关联交易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判断。
(四)重视独立董事的意见
独立董事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外部董事(outsidedirector)或非执行董事(non-executive director),当时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内部董事与经理人员相勾结形成“内部人控制”而损害其他股东权益,主要职责是增强董事会决策的独立性,保证公司与关联方的交易能按照独立企业之间的公平交易进行。真正的独立董事制度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并于80年代以后在美英等国盛行开来。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几家知名大型公司相继倒闭的事例,说明尽管增加了外部董事的数量和强化了公司外部董事的职责,其公司治理结构仍然存在明显缺陷。股东主义至上的公司治理理念与公司治理结构,与股东所承担的实际风险并不相符;股东的自利思想和负有限责任的公司制度,使股东及其股东主导的公司董事会有可能漠视公司其他参与者的利益。科学和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有非股东的代表出任公司董事会董事,这样既能保护广大中小股东利益,又能保护公司其他投资者利益,确保公司股东和经理人员能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制止董事和经理人员的不正当关联交易行为。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独立董事才应运而生。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由于管理体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历来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企业“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人控制”的结果,导致管理层独揽大权,董事会形同虚设,公司的权力结构严重失衡,关联交易盛行,侵犯中小股东和其他投资者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因此,在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引入独立董事制度,就关联交易行为发表其独立意见,对打破董事会由“内部人”控制的局面,防范不正当的关联交易,是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第5条规定:独立董事除应当具有公司法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赋予董事的职权外,上市公司还应当赋予其以下特别职权:重大关联交易应由独立董事认可后,提交董事会讨论;独立董事作出判断前,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出具独立财务顾问报告,作为其判断的依据。沪深交易所的《股票上市规则》也规定,上市公司拟与其关联人达成的关联交易总额超过 3 000万元或高于上市公司最近经审计净资产5%以上的,上市公司董事会应当聘请独立财务顾问就该关联交易对全体股东是否公平、合理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主要假设及考虑因素。无疑,上述规定的出台,对加强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监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也应该看到,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独立董事制度还刚起步,充分发挥独立董事作用的社会、经济、法律环境还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本市场尚没有完全建立,人力资源的价值难以充分体现,使得独立董事制度缺乏激励的基础;个人信用制度也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独立董事所作出的决策很容易失去信用保证;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三分之二的股份不流通并且股权过于集中,使占绝对控股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并没有处在同一个利益平台上,独特的股权结构制约了独立董事发言的机会和权力;专家学者型的独立董事一方面事务缠身,另一方面缺乏现代公司经营管理的实际经验,“独立”意见的权威性受到质疑;等等。
(五)建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当大股东或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关联交易侵犯了公司和其他非关联股东的利益时,一种有效地维护其权益的办法就是提起股东派生诉讼。所谓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是指当公司利益受到损害并进而损害到公司股东和其他参与者利益,而应该代表公司行使诉权的公司机关拒绝或怠于行使诉讼权利时,公司股东可以代表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的法律制度。它起源于英美国家,开始只针对公司董事会的不当行为,后来适用范围逐渐扩大到所有对公司施加了损害的主体,包括高级管理人员、监事会和公司外部的人员与机构等。只要公司不愿或怠于向这些施害者提起诉讼,股东都有代表公司进行诉讼的权利。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机制,为公司股东尤其是为中小股东主持正义,禁止公司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大股东及其关联人员滥用公司权利,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禁止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关联交易损害公司及非关联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也是监督上述各方履行诚信义务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我国的法律制度中只有直接诉讼的规定,还没有股东派生诉讼的规定。这就意味着,当大股东、董事或高级管理人员利用关联交易侵占公司财产等侵权事件发生时,现有的法律和诉讼制度对中小股东或非关联投资者的保护是明显滞后的。在目前我国的法律环境下,关联交易在多数情况下是不会明显违反法律的,但对非关联投资者显失公正的交易,即使能成功立案,往往也会因为没有适用的条款而使得非关联方难以获得胜诉。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并以此作为加强关联交易监管的又一重要手段。在构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法律制度时,应充分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的特殊情况,例如,应充分考虑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特点和证券市场投资者的特点,如机构投资者相对较少、散户居多、机构投资者大多持有非流通股等,为确保诉讼的代表性,法律可规定原告股东的持股比例应不低于一个特定的比例(如不低于1%);应考虑将控股股东、董事、监事、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一同列人被告行列,以最大限度地维护公司、少数股东和其他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Z].1997.[2]费加航。2002年深市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状况分析[J].证券市场导报,2003,(7)。
[3]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国际会计准则2002[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4]胡果威。美国公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深沪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Z].2002.[6]施天涛。关联企业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7]徐经长。证券市场会计监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关联企业案例
自办企业脱钩,关联交易不止
------B分行关联交易案例揭示
〔背景情况〕
中国XX银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2004年,财政部驻B省专员办对中国XX银行B省分行(下称B分行)2003会计信息质量实施检查,查出B分行存在利用关联企业甲物业管理公司(以下简称甲物业)、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乙科技)、丙信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丙信息)以租代购形成账外固定资产、列支管理费用等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以租代购形成的固定资产所需资金主要为B分行向关联企业发放贷款所得。
〔违法事实与查处过程〕
一、B分行关联企业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界定
甲物业、乙科技、丙信息等三个关联企业均由原B分行自办企业出资成立,2002-2003年分别由职工集资收购原股东所持股份,改制为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名称
甲物业原股东新股东 省分行机关处室行员、中国XX银行B省分行招待所/营业丙信息员工、原甲物业部万银电子开发公司 部分员工、中国XX银行B省分行招待所/B省省分行科技处行员、原 某金融学会 乙科技部分员工 某市金融学会/自然人股东(原某市省分行机关处室行员、分行行员)省分行营业部行员 乙科技 丙信息
甲物业、乙科技、丙信息的出资人主要为B分行各机关处室人员,有权决定农行的人事、财务和经营决策,符合《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第八条对商业银行关联法人的定义。
二、关联交易的主要类型及主要问题
(一)授信
关联企业的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主要包括银行员工投入的资本金、往来密切的企业资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而其信贷资金的主要用途是反向为商业银行服务,藉此牟取利益。关联企业授信业务主要类型包括:车辆(住房)按揭贷款、房屋装修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无担保或无效担保贷款、贷款资金挪作他用。
1、车辆按揭贷款
甲物业自2002年12月至2003年6月,先后办理车辆按揭贷款97笔,贷款总额1681.9万元;丙信息自2002年6月至9月,先后办理车辆按揭贷款9笔,贷款总额260万元;上述贷款所购车辆全部出租给B分行各分支机构。
2、房屋装修贷款
2003年甲物业自B省分行营业部取得房屋装修贷款300万元,贷款期限为2003年12月3日至2006年12月3日,担保人为丙信息。
(1)鉴于丙信息担保能力不足,由甲物业所取得的某大厦房屋租赁费收入(每年170万元)作还款担保,该部分房屋由B省分行营业部所属XX支行租用,究其实质,由放款方——省分行营业部为甲物业提供还款担保,因此属无效担保。
(2)甲物业以其管理的中国XX银行B省分行招待所需要装修为名,申请了该项贷款,申请资料中提供的装修造价达700万元。经查,甲物业仅划款130万元用于装修,其余资金除76万元用于购买B分行所持申能股份法人股外,挪作流动资金使用。
3、流动资金贷款
2002年,丙信息以租赁业务资金周转名义自中国XX银行某市XX支行借入中期流动资金人民币170万元,借款起止日期为2002年9月29日至2005年9月29日。
丙信息收到该项信贷资金后,将款项全额划入中国XX银行XXX分行,并与其签订投资合作协议,用于XXX分行资产经营部清收不良资产资金周转,并约定分三年归还208.40万元,收益率高达22.59%,经查,投资合作期限与借款起止期限一致,剔除贷款利息后,丙信息可获利10.40万元。
(二)资产转移
随着商业银行对不良资产处理力度的加大,抵债资产接收处臵不规范的问题
凸现出来,部分商业银行将抵债资产低价出售给自办公司及其他关联方,或者将抵债资产挪作他用,取得的收益截留账外,凡此种种,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而商业银行自有资产的买卖,同样存在不公允关联交易的现象,如:2003年10月22日,B分行将所持申能股份法人股20万股转让给甲物业,转让价为1992年购臵的原始申购价76万元。2003年12月,甲物业收到B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划入申能股份2002红利6万元(20万股×0.30元/股),未转划B分行,而是作为投资收益入账。经查,截止2003年9月30日,申能股份每股净资产达4.524元,而2003年10月22日申能股份收盘价为12.10元,即使按2003年9月30日每股净资产计,股权转让总损失达20.48万元,损失率达21.23%。
(三)提供服务
提供服务是指向商业银行提供信用评估、资产评估、审计、法律等服务。
1、主营业务
商业银行主营业务为信用业务、存款业务、结算业务等,而贷款客户的信用评级在信用业务的审批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往往将该部分业务交由关联企业办理,相应地,商业银行在关联企业列支部分费用,牟取利益。如,B分行即将信用评级业务交由关联企业丙信息办理。
2002年9月2日,丙信息与B分行(信贷管理处)签订委托协议书,B分行(信贷管理处)委托丙信息对全省农行客户每年一度的企业信用等级进行评定。各级分行协助丙信息开展企业评级和项目评估业务,并按33%取得费用报销额度。
依据丙信息账册,2002年B分行委托评级收入为442万元,B分行在丙信息列账费用151万元;2003年B分行委托评级收入为541万元,B分行在丙信息列账费用178万元。B分行利用关联公司列支费用的同时,仍在账面挂账应付丙信息代收评级款,由此极易滋生账外资金。
2、物业管理及其他业务
除了前述主营业务中发生的关联交易外,商业银行通过委托物业管理、委托车辆管理、车辆租赁等方式向关联企业支付大额资金。
(1)以租代购,形成账外固定资产
例如,B分行利用甲物业、丙信息两企业,以租代购,形成账外固定资产
2956万元。
2002年-2003年,甲物业先后购臵轿车、商务车109台,总价款2571元,列入固定资产,依据B分行与甲物业签订的租赁协议,该部分车辆全部出租给B分行(含下属分支行)使用,租期5年。依据汽车租用协议及其附加协议,租用车辆期满并付清租金后,该部分车辆过户到农行名下,过户所发生的费用由农行承担。
2002年,丙信息购臵车辆9台,总价款385万元,列入固定资产,该部分车辆全部出租给B分行下属分支行使用,其中7台已签订协议,租期4年,其余2台,虽未签订出租协议,但已收租金。依据汽车租用协议及其附加协议,租用车辆期满并付清租金后,该部分车辆过户到B分行名下,过户所发生的费用由各行承担。
(2)利用关联企业,列支费用
乙科技公司主要代办B分行科技处电子设备采购业务。经查,2000年1月12日成立至2003年12月31日,乙科技管理费用中列支B分行科技处部分员工科技津贴、加班补助、奖金(该部分员工已在省分行机关领取工资)152万元,列支省分行领导出国考察费10.2万元,合计162万元。
三、检查方法
1、明确方向,找准检查重点。关联交易历来是企业人为调节资产和利润的重灾区,甲物业、乙科技、丙信息等三个关联企业均由原B分行自办企业出资成立,2002-2003年分别由职工集资收购原股东所持股份,改制为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这种模式造成职工利益和银行利益的不一致,存在极大道德风险,容易引发银行职工为了关联企业利益和自身利益而作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所以这次检查,检查组将摸清关联企业及关联交易作为检查重点内容。
2、绘制“重点资金流向图”,发现可疑资金往来。资金是企业大部分业务活动在账务上的必经之路,描绘重点资金流向图可以发掘关联企业间转移资源和利润的痕迹。检查组进驻关联企业后,首先查阅该单位的货币资金的存放状态以及往来款项的流转路线,包括银行存款数额、开户银行账号、应收、应付情况等;其次对可能隐含问题每一笔往来资金进行仔细对账,绘制关联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资金流向图,对往来的经济业务内容和挂账原因进行核对,再顺藤摸瓜,对大额资金的来源、去向进行重点追查,最终发现向关联企业违规贷款、利用关联企业、列支费用等违规问题。
〔启示与思考〕
(一)银行自办公司改制不彻底,容易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商业银行的关联企业多为其自办公司,随着监管体制的逐步完善,脱钩改制为行员持股企业成为商业银行自办公司的首选,然而由于银行职工持股的模式容易引发损害银行利益的关联交易行为。
此类改制直接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以乙科技为例,原出资人为B省某金融学会、中国XX银行B省分行招待所,均为B分行控制单位,2003年公司改制,由科技处行员收购股份,变更为自然人控制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改制时,经某正信会计师事务所评估,2003年11月30日净资产为52.54万元,以该项评估结果实施公司改制、股权收购。但检查发现,2003年11月30日评估时点提交的评估前报表未分配利润为0,并未考虑2003年1-11月经营成果与年初未分配利润(23万元),其净资产数有误,即评估基础不正确。显见公司改制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且乙科技应付利润129万元属于国有资产,长期漂留账外。
(二)关联交易掩盖了银行信贷风险
商业银行对信用业务风险的管理是其经营活动重中之重,而目前贷前审查尤其是对抵押物担保能力的调查往往流于形式,滋生了不少风险资产。问题出现后,商业银行可能利用关联企业进行资金运作,掩盖经营风险。以丙信息为例,2002年贷款170万元拆给中国XX银行XXX分行,用于清收不良资产。经查,XXX分行拆入该笔资金的原因为信贷资产出现风险,即抵押物(土地)尚未办理完出让手续,须垫资缴纳土地出让金,才能完善土地抵押手续。因此,XXX分行与丙信息合作,通过丙信息拆借资金办理相关手续,盘活其不良资产。究其实质,XXX分行该项贷款贷前调查未能尽职尽责,因而形成不良资产。
(三)谨防利用关联交易逃避上级行指标监管
由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日益加强,上级行对所属分支行往往施行利润、费用、固定资产考核指标并行的管理模式,因而部分商业银行出于完成指标的考虑,利用关联企业列支费用调节损益,利用关联企业调节固定资产规模。例如前文所述,B分行在乙科技账面列支费用162万元,在丙信息列支费用328万元,以租代购形成账外车辆29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