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其学习的影响研究设计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其学习的影响
实验方案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技术105班文献研究组
一、本课题关键词的解说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指有关信息的、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的技术。主要指现代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
2.中学生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最关键而又有特色的时期,是人一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中学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在整个中学阶段,中学生的心理表现出种种特点(自尊心很强、自制力等意志和毅力相对较弱、情绪情感发展不平衡、人际关系不协调)。也正是由于多方面的心理特点,在中学生身上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年代更加容易受影响。我们研究的对象确定为金华市某中学初中学生。
3.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活动过程中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或心理上的距离。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一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初中生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同伴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
初中生与家长关系的新特点
初中生与教师关系的新特点
4.中学生学习
学习伴随着人的成长。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学习是成长过程中的主体内容。
二、课题背景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上个世纪末期开始,各国纷纷采取不同方式,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国内不少学者也对信息技术
进行了各种不同的研究。就群体而言,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就内容而言,主要集中在商业、课程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网络技术正负影响的定性分析等。对人际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的现状及特点分析、网络人际关系的伦理等方面。对于网络技术虚拟性、真实性并存特征下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其学习影响的研究并未深入。为弥补这一空缺,本课题的提出是很有必要的。
本课题研究的侧重点在于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分析其特点及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以便于学校及有关部门引起重视,采取相应策略,利用信息技术帮助中学生创设良好的人际交互情境,提高学生人际交流频率,构建健康的人际关系,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凝聚力,从而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
三、本课题的理论基础 人际 网络学习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理想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这样的学习环境,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可以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因此,信息技术可以增加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使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相互熟识,建立信赖,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教学的有效进展。
2.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人的价值的实现,情感体验的满足,精神的健康、创造力的激发为教学宗旨。它重视个性的交往、师生间情感的交流,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和生生关系提供可能性,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学习路径,构建适合的人机交互环境,引导学生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果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调动多种感官功能。
四、研究假说
分析在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人际关系的特征及对学习的利弊影响,能够学校等有关部门采取适当措施和策略帮助中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而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与周围的同学、老师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能够减少烦恼,使身心愉快,集中精力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1)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交流的频繁度,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
新型的教学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多媒体课件
教)帮助促进学生的学习。
(2)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提高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如何使
教育资源(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
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的利
用从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为学生协作学习的载体。注释:协作学习的载体是指承载、传导协作学习因素,能协作学习中主体所运
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协作学习活动形式。
(3)探索培养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
展,全面搜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途径和策略(平等参与式
学习、合作互补式学习)。
2.研究内容
(1)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学习心理的观察与研究
对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进行观察研究和调查研究,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需求,为培养学生间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其学习找好切入点。(会使人逐渐失去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力和紧张感,孤僻与冷漠则乘虚而入,从而害怕与周围的人交往,影响学习)
(2)中学生人际关系
调查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人际关系现状,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互情况。性别特点、贫富差异、年纪差异及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3)
3.研究方法
本课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以调查法、访谈法为主,同时辅以文献法、比较法等方法开展研究。
4.研究工具
(1)问卷
调查问卷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心理,中学生人际关系状况。问卷分两大部分: 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人际关系对学习的影响中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人际关系比较
第一部分包括中学生的网络使用基本情况: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及平时上网所从事的活动等。
第二部分涉及6个维度的问题。6个维度是:
1)中学生对网络中人际关系的认识;
2)中学生对现实人际关系的认识;
3)中学生现实中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互情况;
4)中学生利用网络与同学、老师、家长的交互情况;
5)课堂中利用网络学习时的学习方式及交互情况;
6)中学生学习成绩的调查;
(2)访谈问话提纲:
在问卷调查和观察之前随机选取学生进行访谈问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1)你和你同学之间遇到矛盾时你会怎么处理?和家长呢?
2)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你觉得如何?(你觉得和同学间
交流想法可以帮助自己学习吗?)
3)当你和同学或家长、老师之间发生矛盾时内心如何?会影响学习吗?
(激发或阻碍)
5.研究对象
金华市某中学初中学生(初
一、初
二、初三)
6.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初步确定用1学期的时间完成,大体的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阶段(2010年10月11~2010年11月08)
搜集有关的教育理论和他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的开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问卷设计阶段(2010年11月08~2010年11月15)
设计问卷题目,试用问卷,信度分析,形成最终问卷。
第三阶段:抽样方案形成及调查(2010年11月15~2010年11月22)明确如何抽样、样本容量及实施调查
第四阶段:数据分析与处理(2010年11月22~2010年11月29)
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收集来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进行分析,以求最大化地开发数据资料的功能,发挥数据的作用。对数据加以详细研究和概括总结提取有用信息和形成结论。
第五阶段:形成研究报告(2010年11月29~2010年12月06)
明确研究报告分哪几部分内容。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由教育技术105班五小组同学共同完成。
有同学已进行过相关内容的研究,因此已取得部分数据资料。接下来的工作中,同学们将继续深入学校调查,获得最真实的数据资料,切实地分析信息技术对中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为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生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做准备,有利于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进而促进中学生的成长。
七、成果形式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论文。
第二篇:学习兴趣对中学生学习成绩影响研究设计方案
课题题目:关于学科兴趣对中学生学习影响的调查
研究目的:通过对所在实习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访谈等,了解当
代中学生对中学各学科课程的兴趣情况,以及学科兴趣对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等方面的影响。通
过此次研究可以使教育者明确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规律,能
更好地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研究内容:
1、当代中学生的对中学各学科的兴趣程度。(通过调查问
卷了解)
2、中学生对某些学科产生兴趣的原因。(通过调查问卷)
3、当代中学生的学科兴趣对学习态度的影响。
4、当代中学生的学科兴趣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5、当代中学生的学科兴趣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针对2-5
部分研究内容设计合理题目,并且设计少量题目给学
生表述的机会)
6、了解学生对某些学科产生兴趣的原因及对自身学习的影响。(通过设计调查题目,并且设计访谈提纲进行访
谈)
研究对象:所在实习学校若干班级的学生。
研究方式: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
研究过程:1.发放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学生的学科兴趣情
况及对学习的影响情况。
2.按访谈设计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或在课堂及平时观察
学生们对学科的态度表现。
3.综合、整理和分析数据,得出调查对象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的影响,进而进行中学生的学科兴趣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
附1:调查问卷部分问题实例:
1、你所感兴趣的学科是什么?(多选)
A.数学B.语文C.英语D.物理E.化学
F.政治G.地理H.历史I.音体美等课程
2、什么因素最影响你的学科兴趣?
A.自身对本学科的喜爱B.老师的人格魅力
C.老师的教育教学方法D.其它
3、对你感兴趣的学科,你学习时会比其它课程认真吗?
A.是B.否
4、对你感兴趣的学科,你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学习吗?
A.是B.否
5、你是否觉得在你感兴趣的学科会比其它同学有优势?
A.是B.否
6、你的哪科成绩比较优异?(多选)
A.数学B.语文C.英语D.物理E.化学
F.政治G.地理H.历史I.音体美等课程
7、你认为学科兴趣对学生学习有影响吗?请说明原因。
附2:访谈提纲部分实例:
1、你在中学课程中对哪些课较感兴趣?
2、你觉得你为什么会对这些课程感兴趣?
3、你会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更努力吗?
4、在这些课程的学习中你觉得你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上都做的怎么样?
5、你认为学科兴趣对你的学习都有哪些影响?(积极的或消极的)
第三篇: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
附件2
编号:
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模板)
所在学校:蒲江县寿安中学 学科
生物
版本册数
北师大八年级上
任课教师
汪蓉
课目名称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共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1能概述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隐性性状等概念
1.2能概述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2.技能目标
2.1能描述基因分离规律
2.2能利用规律解答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孝敬父母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是遗传规律的基础,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石。因此,对学生的引导很重要。等位基因分离导致性状分离这一命题,是孟德尔通过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运用“假说——演绎”科学方法,历经“提出问题——构建假说——验证假说——获取结论”建立起来的。该命题是由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相对性状、性状分离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严密的逻辑体系,它是构成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规律的基石。本节课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学生分析
同学们对性状遗传的规律初步涉及,有7个概念和分离规律要掌握,所以,很难让学生在一节课里灵活运用。例题和训练就必不可少。
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7个概念的理解 基因分离规律
引导学生思维,构建遗传学知识基础
应用媒体搭建知识学习的平台
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措施
媒体、资源应用策略
利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以例题进行知识训练
及时高效提供资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媒体、资源使用方式方法
复习引入新课 新课内容 例题训练 课堂小结
一、性状遗传的认识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例题训练 总结
指导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 因的成对存在等基础知识。老师检查抽背
放幻灯,介绍性状遗传的认识 孟德尔是现代遗传学之 父,是这一门重要生物 学科的奠基人。1865年 发现基因分离规律。放幻灯,给出概念
等位基因:成对的基因中两个不同基因。
显性基因:等位基因中占主导地位,能够得到表现的基因(大写字母如:A表示)。显性性状: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隐性基因:等位基因中没得 到表现的基因(a)。
隐性性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边讲解,边板书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问:有人说隐性性状是不能得到表达的性状?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3题为例题讲解。放幻灯,基因型和表现型 基因型: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
表现型:生物个体的某一具体性状表现 提问:有人说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一定相同?
如果不能正确回答,以思考练习第2题为例题讲解。提问:子女的性状为何和父母的性状相似?
提问:父母的基因(如耳垂基因)是通过什么传递给子女的? 如果不能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人生命的开始。引出: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解释:配子是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放幻灯,给出分离规律
规律:生物(人类)进行有性生殖时成对基因随成对的染色体分离而相互分离,分别进入到不同的配子(精子或卵细胞)中,传给她的后代。
例题:父母都是双眼皮,而且基因型都是Aa则子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哪些? 在幻灯上讲解解题过程
强调:子女的基因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一个为AA、两个Aa、一个为aa;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基因型为AA的机率是25%、为Aa50%、为aa是25%。子女的表现型不是指一对夫妇生四个孩子,三个为有耳垂、一个为无耳垂;而是指每生一个孩子,有耳垂的机率是75%、无耳垂的机率是25%.进行情感教育: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我们应该孝顺父母。给出例题并分析
例题:如果没有告知你有耳垂是显性性状,无耳垂是隐性性状;而只知道一对夫妇有耳垂,生了一个无耳垂的子女。如用A表示显性基因、a表示隐性基因,请指出哪个(有无耳垂)是显性性状? 讲解活动(略)
结论:有耳垂是显性性状
例题:小明能卷舌,母亲也能卷舌,但父亲不能卷舌.仅此,是否能推断能卷舌基因是显性基因?为什么? 讲解活动(略)引导学生总结
学生复习基因控制性状、基因的成对存在和性状、相对性状等知识 回答老师抽背的问题
认真观看幻灯,听孟德尔的简介,并做好笔记 认真观看幻灯,在书上勾出等位基因的概念
在书上勾出显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大写字母如:A表示 在书上勾出显性性状的概念
在书上隐性基因的概念,并注明用小写字母如: a表示 在书上勾出隐性性状的概念 抄写概念之间的关系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错误。做题,聆听。
在书上勾出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 对两个概念加以理解
思考几秒种后,回答:不一定。做题,聆听。
思考回答:因为有遗传 思考,回答:受精卵 聆听
观看幻灯,理解分离规律 聆听,阅读,理解
在书上勾出分离规律并将“有性生殖、成对基因、成对的染色体、分离、独立地遗传”做上重点符号 思考例题 聆听
聆听、理解
心思澎湃,感恩父亲和母亲 聆听 讨论
在本子上做题 聆听
学生上讲台总结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
多媒体展示复习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孟德尔的简介
展示等位基因的模拟图,给学生形象的认识。
把等位基因、显性基因、显性性状、隐性基因和隐性性状5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让学生充分理解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可以加深理解
把基因型和表现型2个概念用幻灯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并以图象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充分 及时给学生思考题,加深理解
利用幻灯片模拟了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形象记忆,加深了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解题过程进行讲解
利用幻灯片将基因传递的机律进行理解
利用幻灯片将例题和解题过程进行展示,节约了时间 利用幻灯片将本节课学的知识全部展示,使学生及时回顾
板 书 设 计
性状遗传有一定的规律性 一孟德尔发现了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之父 二性状表现决定于基因组成 等 位 基 因
三基因随配子代代相传
课 后 教 学 反 思
这节课利用了远程教育,在网络上广泛共享教育资源,为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本节课共有7个概念和基因分离规律,是遗传学的基础;容量大,学生思维训练充分,主要进行“假说——演绎”这一科学方法的施教。
本节课利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使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
教学过程中,注意了资源和知识的整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构思、设计教学过程。从教学目标的研究和目标的实现都经过了精心的准备。在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教师要精心选择和利用资源,实现教学和教育的目的。本课不足的地方,在处理例题时应增加“反推法”,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
第四篇:人际关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独立的影响
人际关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独立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再加上正处心理成长期心理不太稳定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综合分析国内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大量调查研究,大致有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这些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抑郁、孤独、冷漠、自卑和自负等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大学生休学、退学和意外死亡的首要因素。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人格不健全是一重要原因,因此,加强人格教育综合体系建设,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据国内外有关研究,大学生中存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和适应不良、人格障碍、精神病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约占16~30%。原国家教委曾经对 12.6万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和测试,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障碍者达20.23%每年全国高校学生因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冲突、生活受挫等自杀者达数十人之多。据上海高校的调查,在200多种令大学生烦恼的原因中,人际关系、异性、对未来的担忧各占 20%。大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大学生独生子女的增加,这些心理问题将更加突出。严峻的事实警示我们,如果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加以认真研究解决,不仅将严重影响未来高级人才的质量,还将诱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发展中的困惑与矛盾。这些困惑与矛盾又大都是基于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环境而引起的。具体表现在:(1)自我意识明显分化。“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落差,使“主体我”与“客体我”发生矛盾冲突。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常常是矛盾的,有时能客观评价自己,有时又高估自己;有时感到自己似乎很成熟,有时又似乎觉得自己很幼稚;有时自信,有时自卑……,因此产生一种内心痛苦和不安感。(2)情绪控制能力较低。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大悲大喜,大起大落,时而积极情绪占据主导,时而被消极情绪主宰。遇事不冷静,易冲动等。(3)人际交往障碍,表现为交际圈子窄,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巧,易引发人际冲突,陷入孤独、逃避、自我心理设防。(4)学习动机与兴趣缺乏。学习缺少自觉性和主动性,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专业兴趣。面对学习压力丧失信心,产生焦虑。(5)恋爱与性心理适应不良,表现为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性心理失常,有的酿成悲剧。(6)择业求职焦虑,表现为对前途的担忧,缺乏竞争意识,自信心不足。一旦遇挫,易产生情绪波动。(7)社会适应能力和耐挫能力差,表现为不能很好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人际环境,遇挫不知所措。大学生的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地阻碍着他们的全面发展。心理问题的出现与意志、适应能力、耐挫能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即心理素质的强弱密切相关。心理健康问题实质上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强弱。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整体素质的中介和载体,也是人们成长的基础和保证。它关系到人们生命的质量、人生的成败。
二、人格教育综合体系的内容及功能
西方著名的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人格的著名定义是:“人格是个体内
那些决定个人特有的行为与思想的心身系统的动态结构”。这个定义的基本点在于把人格当做一种动态的、生长着的系统。人格实际上还是指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个体独有的特质模式和行为倾向的统一体,称为人格。人格具有复杂性,它是遗传的、气质的、社会的和心理方面所有因素的合成。同时,人格又具有稳定性,反映出一个人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表现出的习惯性行为、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等。
人格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总和,它反映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教育体系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人格品质的教育,其宗旨是促进个体健全,完善人格的形成,使个体具有良好的动机与自我意识,建立一个高层次、高效能的自我调节与控制系统,使个体最大地发挥潜能,使受教育者将人类文化、科技、审美、劳动等文明成果内化为自身独特素养,从而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
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
认知教育。除基础知识、基本学习能力教育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己的需要及思维方式的认知能力。情感教育。使学生懂得情感变化的一般规律,并能认识自身的情感变化特点,适当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感,防止过激情绪出现,使自己经常保持在快乐情绪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意识教育。应对学生进行科技意识、环境意识、自我完善意识等现代意识教育,进行交通安全意识、法规意识等公民意识教育,使学生能了解社会,面向未来,达到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发展。
道德精神教育。对学生进行人生态度教育包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培养学生不断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勇于接受挑战的勇气。
人格教育所以能带给人一个健康心理,促进人内心的和谐发展,在于其包含以下三种功能:
1.动力功能。个体的动力系统包括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价值观等。动力功能是建立在个体动力系统上的。它有两层含义:一是使利于个体发展的需要变为个体自身需要,引导个体活动的趋向和个体活动的选择;二是把个体内在需要激发,调动出来,引导和维持个体的活力,这种功能可使个体朝着有利于个人发展的方向运行,并能使人为了这一目的而去努力。2.调控功能。调控功能是由于人格具有整体性与可变性。整体性表现在人格诸成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且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可变性表现在人格具有一定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人格在社会中形成,同时也随着社会的改变而逐渐发生变化。人格教育可调控形成与发展中的人格各成分,使个体保持良好的人格特征,改变不利于个体发展的人格特性,促使人格各成分协调发展,使个体动机与行为保持一致,利于个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3.社会功能。人格具有一贯性与社会性,人格是个体在社会中形成和发展的,所以生活在同一社会的成员会养成一种共同人格,并在社会生活中以一贯的思想、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人格教育可使社会成员具有符合社会利益和需要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对社会有共同认识、态度和共同的行为模式,促使社会性人格的形成。这种人格对社会的发展具有调和、推动作用。如我们平常所说的国民精神教育、民族魂教育就是人格教育社会功能的最高体现。
三、人格教育综合体系构建的途径与方法
1.加强多维的认知教育,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刺激和反应的终结,外界刺激正是通过认知这一中介发生作用,而使人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行为。面临同样的问题,不同认知结构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反应。所以,认知方式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要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走出心理误区,克服认知的偏差,首先要更新德育教育观念。从行为的指导者转变为行为的塑造者。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充分认识和分析,根据其心理认识状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其次是在实践过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本身表现为个人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及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加强学生自控能力、选择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重要方面,使其面临复杂因素时能做出主动的相应的抉择,形成正确
人际关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独立的影响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大学生是社会中特殊的一个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交往,从而形成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作为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成长、发展影响重大。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人的个性形成和社会适应;消极的人际交往则导致心理冲突、人格变异。了解人际交往的规律,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真挚的友谊,树立高尚的友谊观是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愈来愈严重,现代大学生最集中、最主要的心理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
古人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影响重大。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有多种影响,具体表现在:
(一)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社会化进程
人要成长和发展就必须适应社会,在校大学生应适应大学生活。在大学里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能否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活一个重要方面。
人际关系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每个人的社会化进程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的。随着人的成长,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交往的内容逐步深化,交往形式日趋多样。积极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保持与社会的联系,明确和承担大学生的社会责,促进起发展、成熟。
(二)人际交往促进大学生完成学业
大学生完成学业,完善自身,同样里不开交往。人际交往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艺术,更是型、开拓型人才的必备素质。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阶梯,同时也是一种动力。会促使大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以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完善
一个人的个性除了首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外,更重要的时后天环境影响。如果长期生活在友好和睦的人际关系中,人的个性会变得乐观、开朗、积极、主动。大学生人际关系处理好坏也同样影响其个性的发展。
大学生一般是过集体生活,人际交往可以使大学生活的多样互补。首先是知识互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不同的家庭和民族背景,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通过相互交流和共同探讨,可以相互充实各自的知识面。
其次是性格、心理互补。大学是个性定型的关键时期,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养成良好个性。英国哲学家培根说:“除了一个真正的朋友之外,没有一样药剂是可以通心的。”在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波折和烦恼,一个人能获得朋友、群体、组织的理解和支持,就能产生摆脱困境的力量。
(四)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维持身心健康
进入大学,人际交往的时间空间都变大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一个大学生能否融入群体成为大学健康精神生活的主要标志。通过交往,获得友谊、支持、理解,内心得到慰藉,提高自信和自尊,增强自我价值和力量,有助于降低挫折感和孤独感。如果人际交往的不到满足,会增加大学生内心的矛盾和冲突,产生孤独、惆怅、空虚有,也就是我们同学所说的郁闷。
从社会学范畴来看,交往是社会和个人之间形成与发展的必然和普遍的条件,是社会成员、集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不仅是精神过程,而且也是物质的、社会的过程。
在大学里大学生不仅可以找到人生目标,还能找到自己。人际交往的质量如何,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在整个大学都喊郁闷的今天,人际交往显得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能互相激励、理解。还在郁闷中的大学生,请放开心情,去建造一份积极的人际关系,跟郁闷说再见,过好大学生活,坚信未来是美好的。
第五篇:研究睡眠对中学生的影响
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问卷调查
《研究睡眠对中学生的影响》
1、你熬过夜吗?
A、熬过B、经常熬C、偶尔D、没有
2、熬夜时你多在干什么?
A、学习B、聊天C、玩游戏D、看课外读物
3、你一般熬夜到几点?
A、11~12B、12~01C、一点后D、整夜
4、你认为熬夜的学习效率高不高?
A、很高B、一般C、不高D、没感觉
5、你认为熬夜对身体的影响大不大?
A、很大B、一般C、不大D、很小
6、你知道熬夜带来的不良影响吗?
A、知道B、不知道C、了解一点点D、没在意
7、你提倡中学生熬夜吗?
A、支持B、不支持C、无所谓D、不知道
8、你知道睡眠对中学生的影响吗?
A、知道B、不知道C、了解一点点D、不清楚
9、你认为睡眠时间多久最合适?
10、你认为心情好坏会影响睡眠吗?
11、你认为什么样的环境下最容易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