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访工作体现执政特色
信访工作体现执政特色.txt52每个人都一条抛物线,天赋决定其开口,而最高点则需后天的努力。没有秋日落叶的飘零,何来新春绿芽的饿明丽?只有懂得失去,才会重新拥有。信访工作体现执政特色
时间:2010年02月24日 16时37分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记者 王楚 刘泰山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信”字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访”字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说,信访部门是最能体现执政党执政特色的部门,解决信访问题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工作的过程“信访”这两个字很有特点,“信”字是由“人”和“言”组成的,“访”字是“言”字旁加个“方”字,也就是说,党和政府设立信访局,就是要给老百姓提供一个讲话的地方,而且是讲那些难以解决问题的话的地方。
信访部门是最直接联系群众、最直接倾听群众意见、最直接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部门,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需的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最能反映执政党执政特色的部门。在这里,能听到各种各样的群众意见和呼声,能听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重视信访工作就是关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信访问题就是不断改进工作、完善工作的过程。
去年,是广东省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是政治上大事多、喜事多、敏感节点多的一年,也是社会矛盾集中凸显、信访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全省信访系统的同志们踏实工作,不断创新,全力解决新时期、新阶段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群众信访量大幅下降,把经济发展最困难之年变为信访工作最有作为之年,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能够实现并且超额完成预期目标立了大功。
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广东省依然会处在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期,各地各部门和信访系统要更加重视做好信访工作,为广东省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作出应有的贡献。
进一步强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使信访工作真正做到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经常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信访群众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以满腔热忱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进一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以适应新时期、新阶段信访工作的新需要。不断完善“网上信访”等新方式、新载体,要努力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变守门待访为主动探访,以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提高信访工作效能。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项工作机制,使信访工作更有制度保障。要注意把工作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制度化、规范化,使其更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推动全省信访工作再上新水平。进一步加强信访干部队伍建设,为信访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信访干部要加强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优秀典型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以后,不仅其他部门的同志要到信访部门来学习锻炼,信访部门的同志也要到其他岗位去锻炼学习,以努力打造一支能够更加胜任新时期新任务需要的信访干部队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2月21日到省信访局调研时说
第二篇:统筹规范体现特色
统筹规范体现特色
——天津市蓟县第七小学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蓟县第七小学,自建校以来,始终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意发挥环境的强大育人作用,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注意通过人文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建设优雅的校园环境。
我们十分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校园内,栽花植树,整理校舍,布置楼厅,美化教室环境,安装展览橱窗,悬挂名人画像,完善教学设施,充实教学设备。为学生创造适宜氛围的学习环境。通过清新优雅的校园环境,进一步美好、净化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今年春季,我们加大投资力度,栽种了白玉兰、大樱桃、杨树、梧桐树、文竹等各种苗木,花草,并对校园内的绿化布局做了统一调整,形成了错落有致、搭配合理、经济适用、适合师生工作和学习的校园环境,真正做到了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完成了校园绿化、美化任务。使师生生活在花园般的环境之中。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同时也折射出师生的精神风貌与文化内涵。我们通过反复讨论、酝酿打造出具有七小特点的校园文化氛围。即 :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少年儿童审美习惯,对学生进行德育、美育、科普教育又体现我校特色的校园和班级文化。
建校以来,我们制定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定校徽、校歌。精心设计布置宣传橱窗,在宣传橱窗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我校几年来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培养学生“爱校、尊师的感情。同时抓好节日、纪念日的庆典活动,每一年的校园艺术节和六一儿童节、科技周、读书节活动,使之有声有色。完善学校管理,使之做到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干部廉洁奉公为表率,教师教书育人做奉献,形成教育的合力。干群之间、师生之间关系和谐融洽。干部教师以自己优良的风貌、严谨的治学精神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情操。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为我们继续以语文课改实验为突破口,彰显校园文化,打造书香校园为办学思路;以“早识字—多读书——勤积累
——会写作”的语文知识积累教学为办学特色;“以德立校、科研兴校、质量生存”为办学目标;“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为教育理念;把我校建成一所创新型特色学校增加了信心和动力。
三、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班级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更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班级文化,直接启迪学生心灵,陶冶情操,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修养,人生理想,审美情趣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我校对于班级文化建设给予了足够重视。
每班教室北面墙壁上,都设有班级展示台。展示台有如下板块:(1)和谐家园,贴着全班同学的照片,呈心形排列。(2)品味书香,列有好词好句摘抄、优秀学生习作等。(3)今日亮点,展示优秀学生作业,学生美术作品等。(4)还设有温馨提示;成长寄语等栏目。
教室的南面墙壁上,贴着名人名言,小学生守则,课堂堂规,伟人像等体现德育内容的图片。
教室前面,正中央是五星红旗图案,图案两边根据不同的年级,分别有不同的激励学生学习的标语。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求实、进取、开拓、创新、等等。
教室后面设有卫生角和图书角。后黑板上的内容每月随着学校活动的变化定时更换。每个教室的门上贴着教师寄语和课程表,教室门外墙壁镜框上都设有各具特色的:班风、班主任寄语、班级精神、奋斗目标等。
四、倾心打造书香校园
根据蓟县教育局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的精神,我校对师生读书做出了长远规划,从2010年起,用三年的时间把学校打造成书香校园。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010年初学校向全体师生开放了图书室和阅览室,每天可以看到许多学生在图书阅览室专心阅读,感受着图书给他们带来的鼓舞和力量。由于读书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提高。在当年就获得全县读书知识竞赛一等奖。2010年又被天津市教科院命名为“市级书香校园”。
鉴于学校藏书量有限,加之资金不足,2010年3月学校在全体师生中开展了“奉献图书”活动,倡议发出后,全校师生积极响应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将自己喜欢的书带到学校,短短两天时间师生共存5278本,最多的拿来了17本。2010年4月,学校读书节启动,好书推荐、读书沙龙、书评等活动随之展开;
通过一系列读书活动,变“要我读”为“我要读”,读书逐渐变成师生的自觉需求,形成了我校特有的读书文化氛围。
2011年,4月结合学校现代化工程达标工作,又开展了主题为:“我为学校现代化工程奉献图书”的第二次读书节活动。这次活动,无论图书的数量还是质量,和上一次相比,均有较大的提升。学生们为了能够献一本好书,拿出自己的“压岁钱”“零花钱”来买书,有些老师利用自己休息时间,从新华书店精心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捐给学校。一些学生家长也把自己“心爱的图书”拿来献给这些爱书的孩子们。
这次献书活动,他的意义远远超出“捐几本书”的层面,它更是一次知识的传递,情感的传递,爱心的传递;蕴含着同学情、师生情、亲子情;承载着家长和老师的诸多期望,把他们对孩子们的关爱与希望通过几本图书传递给他们,以达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启迪人生的目的。
在2012年的读书节活动中,我校进一步引深读书活动:提出在此次读书节活动中评选各类读书人物、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等,并且,制定了详细的评选标准。成立了“评选委员会”。通过这一系列评选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大家的读书兴趣,形成了在校“小组读书”“班级读书”“师生读书”在家里“姐弟、姐妹读书”“兄弟、兄妹读书“亲子读书”。营造出了良好的读书氛围,真正实现了变“我要读”为“我爱读”。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学校读书文化和家庭读书文化。
同时,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师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我校以重点课题:“早识字-多阅读-勤积累-会写作”与中国教师报的“随笔化作文”、“ 纵横信息数字化学习与优化小学生识字过程的研究”为引领,注重工作机制创新,强化活动渠道拓宽,引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沐浴氤氲书香,奠基多彩人生。特别是上个学期,学校组织部分语文骨干教师在课堂实践的基础上,利用一个学期的时间成功编写经典诵读校本教材《阅读积累》《经典阅读》并在全校推广使用。
学校还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逐渐探索形成经典诵读“三个一”运行机制。即:一课:每班每周一节经典诵读课;一赛: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古诗文背诵比赛活动,以营造氛围,展示成绩;一测:学校制定出评估细则,期末对各班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验收评估。
同时,学校还把书香校园的创建当作一项重要工作,合理布局,让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能散发书香;通过家校配合,不断深化经典诵读工
程,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现如今的校园里,读书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师生的生活状态,他们在亲近经典,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品味着祖国灿烂文化的芳香。
我校在几年的书香校园活动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构建起以:“早识字;多阅读;勤积累;会学法;善学习”为主要内容的读书模式,特别是在组织学生阅读活动中,归纳提炼出:“故事引领激发阅读;教师引领体验阅读;模仿引领感受阅读;方法引领快速阅读;内容引领健康阅读”的指导学生阅读活动的策略,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发展了学生终身学习能力。我校开展的普及阅读活动已成为学校办学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注意。
由我校教学主任郭素霞主持,部分语文教师参与的《培养识字—阅读—积累兴趣,提高小学生文化素质品味》的课题,作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重点课题《培养课外阅读习惯,提升文化素质品味》的子课题。经天津市教科院课题专家组审议同意,该研究成果已通过鉴定。
随着我校语文课改实验的不断深入,学校现代化建设日趋完善,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我们打造书香校园,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品位的力度会逐渐加大。全校师生一定会在书香校园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良好的读书品质,提升文化修养,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真正实现我们提出的“读书启迪智慧,经典浸润人生,让读书走进人生,让人生飘逸书香”的美好愿望,把我们“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总之,我校注重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通过学校人文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德育的成效,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也提高了学校文化素质品味。
通讯地址:天津市蓟县第七小学邮编:301900
电话:***邮箱:jxmhqing126com
第三篇:回归生活++立足文本++体现特色
回归生活 立足文本 体现特色
——小学地方课程《天气和我们》案例有感
【内容摘要】:小学地方课程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编排,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设计多种解决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因此教师在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时,尽量让学生亲近自己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倡体验与感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在教学时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但不脱离文本,并能更好的体现小学地方课程的特色。
【关键词】:回归 立足 特色 案例背景:
三年级在小学阶段是过渡年级,是孩子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从可塑性强转向逐渐定型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关心,鼓励和帮助。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评价并产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同时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
天气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三年级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认识来自于平时的生活经验、每天的天气预报或其它的书籍资料,但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和一些天气的常识,当你问及他们今天的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会回答“今天有太阳,今天下雨,树叶绿了”等,尤其是对一些灾害性天气并不是很了解。所以我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各种灾害性天气和天气符号及特征有一些认识了解,培养他们能够更加关心天气,准确观察天气,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从而让他们走进“天气”。
案例描述:
《天气和我们》是小学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第42页的第21课。我先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让学生知道我们杭州地区常见的天气现象有晴、阴、雨、雪、台风、梅雨等。
2、通过记、贴、说等活动认识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
3、通过活动了解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教学重点:认识常见天气现象。教学难点:知道天气现象对我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以下是我上这一课中的一些片段。片段一:了解天气和我们的关系
1、同学们,今天是什么天气呀?
学生根据当天的天气来回答。(今天是晴天)
2、如果双休日天气好,你会干什么?如果下雨,你又会干什么呢?
生1:如果天气好,我要去外面游玩;如果下雨,就不能到外面去游玩了,只能待在家里看电视了。
生2:如果天气好,可以晒衣服,晒东西;如果下雨,就不能了。生3:如果天气好,我可以到外面去打篮球;如果下雨就不能打篮球了。„„
设计意图:
让学生感受到天气和我们的密切联系,感受到天气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心情和生活。
叙述:
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实质上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每一天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为基础,不断充盈和扩展他们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现实生活世界的美好和快乐,认识到课堂教学是他们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生活方式,是他们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生活实践过程中得到健康发展,又在发展中愉快地生活着,从而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引导他们积极地创造并享受今日的生活,课堂教学才能真正成为精神之流进入学生的生活,才能焕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学的开心,学的轻松,而且掌握知识的效率很高。学生都愿意学,都乐学。片段二: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
气象大闯关
1、第一关:记一记
看图识记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
2、第二关贴一贴
用天气符号记录一周的天气。
3、第三关:说一说
看天气预报图,说说看懂了什么?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三个环节,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真正做到在做中学,乐中学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叙述:
小学地方课程的教学采用课内课外紧密结合的形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生活经验。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注重教学的实效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倡导制作、观察、调查等,体验和感受生活,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是他们思维过程的体现。动手操作,可以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从而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我重视了让学生动手记一记,贴一贴,通过动手,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知识的学习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而且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动手操作最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激发学习新知的欲望,促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让学生爱上学习。片段三:了解天气预报的好处
1、天气预报可以让我们及时改变出行计划,还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呢?请小朋友听一则天气预报,一边听一边想,这则天气预报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1:天气预报里告诉我们今天天气是晴天,还告诉我们温度9到23摄氏度。生2:还告诉我们东北风6级,阵风7到8级。
生3:天气预报里还告诉我们在这样的天气里,合适做什么,不合适做什么。
2、你们遇到过哪些灾害性的天气?你是怎么做的?有什么感想? 生1:灾害性天气有大雪、暴雨、台风、干旱、梅雨等。生2:遇到灾害性天气时,不要外出,待在家里。
3天气预报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又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损失。那么,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查询到天气预报呢? 生1:我在电视里看见过。生2:在报纸上看见过。
生3:可以通过拨打电话114查询。
„„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了解到天气预报既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又可以帮助我们减少损失。对我们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了解到怎么样来查询天气预报,提早预防灾害性天气。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关注我们的地球,关爱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地球更美好,让我们的身体更健康。
叙述:
现在的课堂教学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有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质,还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共同生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就是要构建学生主体。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做到课堂内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有时看起来很乱,但那是在讨论问题,而不是打闹。有时很安静,那是在听讲,是在思考。教师管理井井有条,既有民主又有集中,该活的时候活得起来,该静的时候控制得住。这样的课堂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案例评析:
在整堂课中,我尽可能挖掘并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原本显得陌生抽象的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天气知识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还特意请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且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心想:当一位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后本来从只能懵懂的收听天气预报变为主动预报天气预报时,心里会有多大的成就感。在教学中我通过记一记、贴一贴、说一说来认识常用的天气符号,使学生在动手、动口中学会知识。这样的设计会是学生学的很轻松,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也很好,学生真正的在做中学,乐中学。在这节课中我重视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让学生乐学善思。
我在教学时根据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图片、视频、动手操作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来教学。在学生观看视频、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提问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 4 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乐学善思。使所学的内容不仅对学生现在的生活和学习有用,而且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
如何做到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立足文本,体现特色,我做了以下几点:
一、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在课堂之前
小学地方课程采用开放的学习方式,强调探究的学习方法,重视学习能力的提升与探究意识的养成,让学生在活动中逐渐达到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人格健全的和谐统一,完善热爱家乡与关爱社会的道德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服务。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从各种不同渠道收集天气方面的资料或趣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并做记录,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搜集、记录资料的过程就是很好的学习过程。通过此类活动,可培养学生初步学会利用课本以外的资源获取地方课程信息的基本技能,培养地方课程学习的能力。同时有了充分准备的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竞相发布自己从书上、报上、网上、电视上的发现,在课堂上参与交流,展示是最好的评价。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产生学习乐趣、积极的情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在课堂之中
小学地方课程力求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需求,让学生亲近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倡体验与感悟,在体验中认识家乡,在实践中感受家乡,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融入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让每一个个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注重每一个学生的思维发展,我在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在课堂上让学生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动思维,发表自己见解的一种学习方法,在讨论中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体现自我,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求知识的快乐。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课堂中我也注重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知识,掌握知识。
三、让地方课程回话生活在课堂之后
小学地方课程采用主题活动的形式编排,具有选择性和开放性,为教师的教 5 和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空间。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不同见解,设计多种解决方案,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因此,我在上完《天气和我们》一课后,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天气预报,其中内容要有天气情况、温度、紫外线指数等等和温馨的提示,可以提醒任何你想提醒的人。这样不仅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而且也深深体会到天气和我们之间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共同来关注我们的地球,关爱我们的生命,增强生命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学习方式,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收性学习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掌握知识、开放思维、形成能力,真正让地方课程回归生活,让学生乐学善思。
参考文献:
1、小学地方课程三年级《人•自然•社会》第42页的第21课。
2、《地方课程国家课程标准》。
3、《我与杭州》课程标准(修定稿),杭州市教育局制订。
第四篇: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
幼儿园的特色课程如何体现“特色”
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幼儿园逐渐形成了园所的特色课程。而无论何种特色,归根到底,是注重研究幼儿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幼儿养成自主学习和分享合作的习惯及主动探索的意识,将教育特色落实于教学之中。
与“四自”园本课程同行
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园已在进行情感教育研究的延伸与拓展,在教育科研和不断学习新课程观中进行思考的积淀。
我们认为,学前教育阶段课程更应关注幼儿主动学习意识和态度的培养,一个拥有自主、自信、自律、自理品质的人才是个性与社会性真正完美结合的人,才是有可能应对各种挑战、适应社会发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正是基于这样的课程观和教育价值观,我们确定了以培养幼儿“四自”意识、品质、能力为目标的课程开发与实施。“四自”即自主、自信、自律、自理的主体意识、主体能力、主体人格,使孩子“形成自主,增强自信,懂得自律,学会自理”,让孩子在主动探求的状态下快乐成长,为其一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早期素质基础。
1.一日活动环节优化设置,提高幼儿自主、自律意识和能力。
我们科学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将一日活动环节进行调整和划分,将过去线状的环节结构重组为块状结构,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等待环节。如:晨锻与早点组合;区域活动与集体活动组合;下午户外活动与点心组合等。对环节过渡的组织方法我们也进行了摸索:音乐暗示法即在孩子吃点心、换组、进教室、准备材料等之前的过渡环节利用特定音乐作为提示,让处于自由活动状态的孩子听到音乐信号能立即投入下一活动,既减少了无谓的等待又培养了幼儿的自主、自律意识。制作图示法即教师将一日活动环节用图表形式(只有时间,内容空缺)展现给幼儿,并请幼儿将每一时间段中固定的环节用图画画出,再贴在空缺处。以此使每位幼儿了解每一时间段的环节内容和要求,培养幼儿的自主、自律意识。
2.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形成有自主空间的学习环境。
集体教育活动是教师在同一时间段内有计划地组织全班幼儿开展同一内容的学习活动。在“四自”园本课程实施中,多数领域学习活动都是通过此种方式进行的。但根据主题的不同,教师可灵活选择整合教学形式(一般时间为40分钟,根据主题需要将两至三个领域内容融合在一次教学活动中完成),或普通教学形式来完成。
在集体教育活动中,我们发现,创建自主性集体教育活动环境是落实“四自”园本课程的关键,建立一个温暖、有应答的,尽可能满足儿童需求,有自主空间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幼儿的“四自” 培养。它包含以下8个方面的要素:
a)师幼情感互动流畅
b)学习活动有乐趣
c)学习内容建立在幼儿生活经验基础上,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d)安全感和信任感
e)既宽松又紧张活泼,既有纪律又有自主、自由的空间
f)学习形式灵活多样,有与同伴合作的机会
g)自己的努力和成功能够得到认可
h)对学习活动的走向和结果的可控制感
3.区域化学习形式,促进幼儿自主意识的提高。
区域化学习形式是一种低结构、高开放的教育组织形式。在“四自” 园本课程中既是集体教育活动的补充,又可做为集体教育活动的延伸。区域化学习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四自”发展目标和兴趣,根据活动的目标,设置多个学习区域,提供具有层次性、操作性、趣味性的材料,满足不同发展层次幼儿的需要,幼儿可以自主地选择多种适合自己的材料、合作伙伴、学习进程等,幼儿在与材料、同伴的互动中发展自我,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孩子学习活动的观察者、引领者、对话者,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幼儿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幼儿的学也更有自主性和趣味性。
区域化学习活动形式具有幼儿活动自主、自选,教师指导“跟进—支持”,师幼关系平等、和谐,环境材料可选多样,活动时空开放等特点。该形式顺应了幼儿的发展需要,拓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推进了幼儿的自主学习。
4.“四自”特色活动,让“四自”深入幼儿。
“四自”特色活动是指各班级为实现“四自”课程目标,培养幼儿“四自”品质,专门设计组织的日常教育活动。这些活动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中,形式灵活多样,班级各有特色,成为落实“四自”目标的重要隐性途径。在日常活动中班级开展的“四自”特色教育活动。如:培养自主:“大带小游园会”、“学做小学生”、“环保时装设计师”;培养自信:“棒!棒棒!It’s me”、“超级星期五”、“宝宝说天气”、“优点大集合”;培养自律:“四自”礼仪小明星、“四自”升旗手、“环保小天使”;培养自理:“穿衣秀”、“特色小帮手”、“巧巧手”。
“四自”园本课程是具有培养完整儿童价值取向的课程,其构建过程具有园本性、动态性、开放性等特点,由于教师和幼儿是构建课程的主体,因此课程又具有适应性、可操作性。其价值取向明确的目标体系,形式丰富的教育内容,促进幼儿自主性发展的组织形式,多元化的评价,为儿童创造了可以自主、自由、自信奔跑的课程跑道,一批批孩子在课程中萌发了自主、自信、自律、自理的早期人格素养。
快乐动手”为孩子的智慧生长奠基
我园是一所省级示范性实验幼儿园,始建于1976年。在幼儿园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了“用心呵护,快乐动手,智慧生长,多元发展”的办园理念,凝练了“快乐动手”特色文化。幼儿园独特的文化形成发轫于“动手做”活动课程的开发,历经10年的研究与探索,我们经历了从散点式的动手做系列活动走向独立的园本课程的过程,进而影响基础课程的实施,最后形成“快乐动手”的独特幼儿园文化,并渗透在日常活动中,优化了教师的教育行为,改变了幼儿的学习方式。
我们“动手做”活动课程建设,主要从3点出发:
1.顺应幼儿天性的需要。幼儿天性好奇、好问、好探究,喜欢动手操作。我们顺应幼儿的这些特点,重视他们的需求及发展潜能,给予他们创造的机会与条件,使其潜能得到发展。
2. 践行现代教育理念的需要。“听会忘记,看可能记住,只有做才能真正理解”,“儿童的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是“动手做”活动课程的主要学习方式,让幼儿在快乐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3.挖掘课程资源的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农村幼儿园也逐步“城市化”,成人常常忽略身边的教育资源,热衷于购买的教玩具,扼杀孩子的“野性”。我园周边丰富的农村资源:水稻田、山芋地、野菜地等,是幼儿体验生活、积累经验的实践场。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组织与实施“动手做”活动课程。
先有对课程总目标的综述,然后将其具体化,再分解为年段目标,实现年段目标间的递进。如:对幼儿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方面,小班注重“有困难时不哭,愿意尝试,能寻求帮助”。中班强调“能积极想办法,勇于尝试”。大班则注重“能迅速充分调动已有经验,不断尝试,直至成功”。
1. 课时设置(见图1)
2. 师资配备
幼儿园专门成立了“动手做”活动课程建设组,建立3个课题研究组,根据老师特长和经验招聘“项目责任人”,形成了以项目责任人为中心的动手做活动设计团队。各组通过经验分享式、问题聚焦式研讨互通信息。
3. 实施技巧(见图2)
4.资源开发
(1)多层面开发园内资源,打造浓郁的动手环境。
首先,我们从园内景点、环境布置以及班级特色区域创设等方面,建设动手的物质环境。其次,开发“巧手节”、“感恩节”、“科技节”、“美食节”四大节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舞台。
(2)多渠道引进园外资源,构建动手做活动课程的开放平台。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动手特长,培训教师,保证特色教师队伍的发展。其次,引进园外专家资源,规范课程开发的流程。最后,建立园外交流平台。
5.课程评价(见图3)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及《幼儿园指导纲要》,借鉴《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幼儿发展评估手册》,从幼儿发展、课程实施质量两方面制定了本课程评价体系。评价过程从量的评价转向质的评价,从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
第五篇:统筹兼顾体现执政能力和水平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依据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性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对于国家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核心和社会整合作用,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兼顾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一
个战略方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诸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行业之间与群体之间差距等成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困难群众较多等加剧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这些新的情况,凸显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意义和操作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提出兼顾各方面群众,妥善处理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对象和范围。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25年来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新归纳。执政党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善于领导。这里的关键是,必须把执政党领导能力和水平转化为统筹兼顾的执政机制。在总体把握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具体实践上,坚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稳妥,全面准确。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筹兼顾,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筹兼顾有许多不同。坚持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必须重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兼顾,协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执政党的作用体现为全面谋划,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今天讲统筹兼顾,不是计划经济、一平二调,也不是抽肥补瘦、抽多补少,更不是平均主义、齐头并进。
而是发展快的地方加快发展,发展慢的地方大步向前跨越。当年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时期,积累了相当实力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正是一个统筹兼顾的实践过程。
在统筹兼顾的执行机制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体现在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及其内部利益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各项改革措施都必须使人民总体受益,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等不同方面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顾及方方面面又要注重突出重点,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注对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利益群体的保护。
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主要通过政策平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对各类人才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资源运用要平等开放,合法权益要同等保护,创业活动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其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确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体现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不能一切事都由中央包办、政府包办、领导包办、上级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