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纲要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策略探究开题报告

时间:2019-05-12 15:16: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纲要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策略探究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纲要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策略探究开题报告》。

第一篇:新纲要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策略探究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

新纲要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策略探究

浙师大杭幼师院专升本0401班缪杨

指导老师吕耀坚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目的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从现在追溯到古希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不断发展。从最早期的美术教学以临摹和示范为主,70年代简笔画风行,发展到现在以创造审美创造型为目的的教学方法;从过去以单一形式教学发展到现在以综合活动渗透到美术教学中,美术活动无不促进学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但实施过程中,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仍存在问题以及需要再创新的东西。

第一、美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有些幼儿园仍存在以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没有平衡技能 的传授和幼儿自主创新的关系,教师常常干涉幼儿的创作。

第二、在美术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中缺少多元文化成分的加入,即使有加入,但没有较正确的指导方法。

因此,我想在总结各教育学家,其中也包括工作在一线的教师,他们所提出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实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策略,以及用来支持实践策略的价值取向,做为论文研究课题,以此作为参考依据来更好地指导幼儿园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主潮流论

1、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发展人格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通过美术创作促进儿童健全发展;重视创作过程,忽视创作效果(作品);顺应儿童自然本性发展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这是工具论的倡导者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V·Lowenfeld)和英国美术家里德(H·Read)提出的。罗恩菲尔德则对创造性推崇备至,里德主张通过美术教育促进儿童人格的发展,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艺术潜能,并具有不同的表现类型,教师应按儿童的类型进行指导,以发展儿童个性。奥地利的儿童美术教育家齐塞克、许多研究心理分析传统的学者阿尔朱勒和海特威克,将发展儿童的创造力作为美术教育的一个目的,注重人格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中心作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教育应以儿童为出发点,应尊重儿童的发展和人格特点,在这点上瑞吉欧表现的最为突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楼必生和屠美如指出美术教育有助于一般智力和创造性的发展。美术活动中所整合的各种知识经验,所发展出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抽象、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有助于一般智慧的发展8。杨黎明、刘志红、李建春和陈彤都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不仅是智能培养,更在于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儿童自己,促进儿童完整、健康人格的发展,可以对儿童在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形成方面产生潜在的影响和促进作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无论从现代社会的负面

状况和正面状况而言,人格教育都是必需的,而学前美术教育在这方面有独特的优越的功能,因为在教育情境中美术活动可以将儿童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美的世界,使他们从感受领悟中

体验、创造中获取实现自我的生命的价值和乐趣7。在美术活动中,儿童从感觉领悟中、体

验和创造中获得实现自我的生命的潜能、智慧、价值和乐趣,获得真、善、美高尚人格素质的熏陶和锤炼,它将儿童天性所固有的同时又是美术活动所必需的这些特征尽可能地发挥出

来6。

2、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

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儿童美术能力不

是自然发展的结果;美术学习由创作、批评和历史三方面构成;必须经过学习才能获得,而

严格的课程设计是美术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的前提;对美术教学效果要尽力进行评价。这是本

质论的提倡者艾斯纳提出的,与他观点相似的格里主张以美术学科的基本内容作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3。9W·迪文·格内尔的观点与艾斯纳相近,格内尔倡导DBAE大纲,他曾在文

章《一种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将美术作为一种学科研究的方法》中首次使用了“以学

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TheDiscipline—BasedArtEducation)的术语。这一流行的教

育思想简称DBAE。它实际上来源于60年代出现的教育观念,但却揉进了巴肯、艾斯纳在60年代提出的美术创作、美术批评、美术史教学思想。

(二)非主潮流论

1、美术技法论

在19世纪,一些俄国的美术教育家如特罗平宁、费陀托夫、希耶、契斯佳科夫等十分

重视对美术技法的培养。契斯佳科夫主张。图画学习应当始终依据事物,要使儿童在看到呈

现在其面前的形体使,能够把它们描绘成最正确的,最有轮廓。而且能找出它们的相互关系

2。

2、感觉教育论

蒙台梭利反对儿童自由绘画,她认为触觉与肌体感的训练可以替代绘画训练,而教绘画

最好的方式并不是让儿童完全自由,而是通过训练手,为他提供自然发展的工具她将儿童绘

画等美术活动看作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的手段2。

3、社会本位论

基于俄国的现实主义美术传统,克鲁普斯卡雅反对未来派艺术,提倡写生、写实的方法,目的在于让儿童学会在各种现实的联系中把握最主要、最典型的东西2。

4、心理治疗论

学前儿童的美术是他们进行情感表达和交流的工具。布莱德拉撰认为,儿童的美术是

儿童传达心中概念的现象1。幼儿同样具有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由于他们做能运用的自我表达手段有限,绘画便成为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现代心理治疗中的美术治疗,正是利

用美术活动是情感表达和情感满足需要的这一特点把美术作为窥探儿童内心秘密的手段来

寻找致病情结,并把美术作为解开这种致病情结的钥匙而加以运用的11。

二、国内外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一)以传统的技能的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在古希腊时代,儿童在文法学校中进行的美术教育让未熟悉字母轮廓的儿童,依照教师

所画的描画,使之成为谋生的技艺1。在20世纪早期,英国美术老师史密斯他认为绘画教

学要像书写一样,由基础开始,循序渐进。采用的是传统的、以实用为目的的美术教育观念。

德国的美术教育和英国、美国的教育实践在形式如出一辙,教师示范线和形,让儿童模仿和

练习2。日本在明治初期,美术教育也十分重视实用功利,绘画局限于用铅笔描绘正确的图

形。

2、我国的教学方法

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幼儿教育实践中临摹和记忆常是最为常用的方法,缺

乏对幼儿创造性自我表现价值的强调,重结果,轻过程,讲究功利性目的1。以实用和技能

为目标。这种传统的方法具体为,出示范画、讲解、示范,幼儿作画的方法。七十年代风行的简笔画教学更限制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1。

(一)以培养学前儿童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1、国外的教学方法

采用进步主义教学法的教育家杜威指出应让儿童在美术课中去做他喜欢做的事,他欣赏

儿童的发展过程以及有限的经验,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干涉,也不必提供指导,他提

倡培养儿童创造性的智能。卢梭、德国柯思修泰纳和齐塞尔,他们反对临摹,提倡让儿童到

优美的环境中去。幼儿园应该任凭儿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画画,而不要过早地教导儿童

线和形的画法,应抛弃以几何图法为基础的图画教育2。在瑞吉欧·艾米里亚学前学校,对

于大多数幼儿来说,使用视觉和图象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探索和理解是很容易的;对于还没

有具备正式书写和阅读能力的幼儿,视觉艺术和工作简单地结合是另一种语言;艺术不以一

门学科,一条准则、一些抽象的技巧,或被视为其他任何关注技巧指导本身的方式教幼儿。

但这并不表示在幼儿使用工具、材料和图象、视觉表现方法时,不给予任何指导。主要的是

教育的方式,包括告诉幼儿一种简单地使用材料的技巧和方法。所以在图象表达即开始画画

前,交流他们真实看到的事物,交流他们对之想法和观察的早期经验,对孩子的绘画和创造

带来一定的好处。儿童的作品被谨慎地储存和展示,这也能让幼儿们感受到对成人作品的重

视,进一步激励幼儿更投入和认真地进行他们的工作。这也能在瑞吉欧·艾米里亚学前学校

可以看到。加登纳也认为,那些已经掌握了符号系统,而又能不受其束缚的人,“易于获得

最新鲜的概念,最原初的行动和最独特的情感组合” 4。

2、我国的教育方法

朱家雄和孔起英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来开展。通过欣赏来

培养学前儿童的审美感知力,通过绘画、手工来培养审美创造能力,通过绘画、手工和欣赏

来培养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1。在情感方面的教育,孔起英指出通过美术教育对幼儿

进行审美情感教育,重视儿童先在的审美经验的积累,她还认为技能与创造性的发展不矛盾,技能为创造性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在个性方面的教育,刘志红、李连春和高明认为学前

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应该从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特点入手实施美术教育,根据儿童个性发展特点

因势利导,创设有利于儿童个性发展的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应该把儿童画的定位于自主性绘画,指导儿童依自己的意愿,运用自己选择的绘画方式主动表现自我,不断

创新的绘画活动11。

三、总结

所总结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几种主流和非主流的价值取向,非常的全面,能概括到学

前儿童美术教育对儿童几方面的发展。在以美术教育能发展儿童人格的价值取向上,能顺应

儿童绘画发展进程,让幼儿自主发展,发展个性;在以学科为基础的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上,能设计各种各样教学形式对幼儿美术教育进行指导,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发展各种能力。同

时,又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运用美术活动了解儿童的心理活动,包括对个性和内心世界的了解和窥探。但以上的综述只是些理论性的知识点,缺少具体可实践的方法,通过美术教育

除了能发展个性、创造性等,还有其他方面的价值,以及在此价值上的具体的实践方法,提

出实践过程中具体的实践策略,都要在论文中阐释的。

三、论文框架

一、背景

(一)、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实施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1、教师的教育观念意识问题

2、实践过程中的问题

(1)、过多依赖范画教学,偏重技能的传授

(2)、教师常常干涉幼儿的创作

(3)、活动过程中,个别教育的缺乏

(4)、缺少评价环节,或匆匆结束

(5)、美术欣赏深入不够

3、环境创设问题

二、正文: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在新纲要背景下对学前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

1、作为儿童自我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方式

(1)、重视幼儿的心灵表达

(2)、从作品中探究幼儿的个性特点

2、作为一种文化活动

(1)、以美术形式了解世界文化

(2)、对世界文化进行传递

3、作为培养对艺术的兴趣和习惯的一种形式

(1)、得到美的熏陶、热爱艺术、发展对艺术的潜能

(2)、养成一种习惯,包括收拾材料和工具的习惯

(二)解决问题的策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1)对美术教育概念的认识

(2)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2、实践方面

(1)、让幼儿自由表达、自由作画、教师不加以干涉

(2)、让幼儿用所掌握的符号、运用多种工具和材料自主性的表现和创作

(3)、探究幼儿作品中所表达的东西,进而了解幼儿的个性

(4)、内容中多元文化的加入(重点)

3、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1)心理环境

(2)物质环境

(三)、实践的注意事项

1、对作品进行评价,交流情感,对幼儿作品给予肯定

2、教给幼儿作画的必要知识和技能,但不能贯彻始终

3、深入美术欣赏,在欣赏基础上可进行临摹、创编

四、总结

五、研究目标:通过文献资料的查阅,案例的分析,明确教育家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价值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提出在实施过程中的指导策略,以及用来支持指导策略的价值取向,并作为今后教学的参考依据。

六、研究内容:研究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方法的指导策略,以及支持策略的价值取向。

七、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掌握的文献资料、书籍、期刊和学术报告等,了解价值取向

和实践方法的不同态度和看法,以及存在的问题。

案例分析法:分析目前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以及以哪种价值取向为目标,为实践方法的叙述提供参考内容。

3、观察法: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园环境的布置,教师和幼儿的关系等,也为

实践方法提供参考内容。

八、研究条件:

1、已查阅大量有关论文的核心期刊和文献资料

2、通过六年的学前教育的学习,已具备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

3、存在一些不足:如对美术教育各知识点的整理、概括、分类存在一定的困难

九、进展:

1. 初步收集文献资料,完成开题报告(2005年9月-11月)

2. 收集与论文有关的详尽资料,撰写论文(2005年11月-2006年3月)

3. 修改后交导师和专家审核(2006年3月底)

4、论文答辩(2006年4月)

参考文献: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2]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李力加,萌动与发展,山东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

[4]Carolyn Edwards,Lella Gandini,George Forman,儿童的一百种语言,朱家雄译。

[5]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大学报1999年9月出版。

[6]陈彤,美术教育应着眼于发展儿童的人格,中国美术教育2000年12月出版。

[7]刘志红 李建春,论新时期儿童美术教育,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3月出版。

[8]楼必生 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9]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年5月出版。

[10]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8月出版。

[1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

2、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策略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的变革是语文课程改革最难实现的变革,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已经或正在发生转变,而实现教学实践的变革其难度尤甚于教学观念的变革。由于改革中否定了一些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和方法的同时,未能为广大教师提供在实践中可借鉴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得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较难实现根本性的改变。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最大因惑是:如何将课程标准的理念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学行为、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基于此,我们确定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研究。开展本课题研究,必须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充分认识语文学科的功能,弄清楚语文学科的性质。1980年8月,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回顾了“语文”这个学科名称的由来,进而说明了它是一门“学习运用语言”的功课,再次强调“听、说、读、写四种本领同样重要”。吕叔湘先生在书面发言中也强调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说它是“学习一切科学、一切文化的重要工具”。可以说,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根本属性是它的基础工具性。语文是交流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其次,要赋予“语文双基”以时代内涵。1 9 6 1年以后,语文界为了纠正左倾思想所产生的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削弱了语文能力训练,导致语文教学质量下降的影响,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双基”。所谓“双基”,即指语文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当然,时代发展了,我们对语文学科“双基”的认识也应该赋予新的内涵。根据2 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语文学科应着重从两大方面为学生打好基础。一是打好文化的底子。包括获取语文字、词、句、篇基础知识,有较扎实的语文基本功;有初步的中国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初步具备听、说、读、写能力等。二是打好精神的底子,有阅读的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品位。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总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学会与人合作、与人相处。未来社会人与人之间少不了竞争,但更需要合作。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和正常交往的思想、能力;具备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健康的个性等。

另外要处理好本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在课程改革中如何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但是,语文教学常常受大形势左右,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过去语文教学往往偏重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对学习过程、方法的研究,忽视人文精神的熏陶;在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又出现了另一极端倾向:不够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一些教师在一节课中又是搞合作学习,又是用多媒体,又是让学生表演,又是做游戏,语文学习的目标不明确、不落实。究其原因,他们把主要精力都用在这些形式上了,而忽略对语文学习目标的把握。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语文教学的这个“主”,或者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不能占用课堂时间,开展一些与语文学习毫无关系的活动。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应该在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语言积累和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来体现,来落实,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之外。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上,我们不能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各走各的道。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要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关键。对此学语文课堂教学须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正确把握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论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防止由过去的教师牵着学生走、串讲串问、一问到底,费时低效的教学状况,变成放任自流或教师被学生牵着走的、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无所适从的局面。我们应当把教师的活动压缩到最低限度,但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学生读书不会断句、书读不通顺,就需要教师进行示范朗读;放手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适时给予归纳、总结,放得开还要收得拢;学生学习遇到困难、进行不下去时,需要教师及时地帮助。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树立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做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正如有的教师所说,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语文教学改革要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大家教学时要有这个意识,只要努力了,意识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会得到改变的。

二是正确处理接受性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提出,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扬弃。这一理念强调了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面貌带来了生机。但是,我们也看到教师在贯彻课程标准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念时,也存在一些误区。重视探究性学习,忽视了语文基础训练。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作为母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让学生掌握一些语文知识,认识和了解一些语言现象,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减少甚至避免口头表达或书面表达上的混乱或错误。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字写不好,书读不好,没有一定的语言积累,打不好语文的基础,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就得有时间让学生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还得有时间用来开展相互讨论等等。而语文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教学中一味强调探究,势必影响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从而影响语文教学的质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割裂。现在一些地方上观摩课,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都课改了,你怎么还像以前那样上课? ”“这节课没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似乎探究性学习就是先进的,接受性学习就是落后的。这实在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需加以改正。

探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语文教学如果过于追求探究性学习这一形式,而忽视课堂教学的效率,那就会走进死胡同。在课堂教学中,根据目标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这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三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优化语文教学过程要以省时高效、减轻负担为标准。用最佳的形式,用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学生学习,通过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达到听懂别人的话,说好自己的话;读懂别人的文章,写好自己的文章的目的。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向4 0分钟要效率。语文学科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要充分利用好教科书以及课堂上创设的语言环境,在教师的主持、组织和引导下,实现师生与作者和编者之间、师和生之间的语言的交流、思想和情感的沟通。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教科书的理解、挑和处理,凭借文本提高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的能力;要注重引导学生潜心钻研文本,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的发挥。同时我们要克服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形式主义的东西,那种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主动参与性”是2 1世纪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语文活动环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实践。

学生在课堂上从事语文实践活动的主要凭借是教材。所以,教师应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以此为着力点来拓宽语文学习的领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要鼓励学生熟读、精思,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体味,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引导他们揣摩文章的表迦-页序,体会表达方法,丰富语言积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进而提高语文水平。要注重引导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语文实践之中,做到学语文与用语文的有机结合。要在语文实践中不断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既要多读多写,又要掌握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潜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提高他们学习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继承传统的优秀语文教育经验,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现代社会的发展客观上要求语文教育现代化,但强调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并不等于割裂传统。近百年来,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一方面善于继承传统语文教学的精华,又勇于对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糟粕进行批判,同时善于吸收先进的西方教育思想,代之以新观念、新方法。比如,语文教学改革正在突破几十年来教师讲学生听的旧观念和教师“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代之以“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新观念;突破了语文教学串讲、串问、费时低效的状况,同时创造了许多宝贵的语文教学经验或教学模式,如“情境教学法”教学模式、“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识字方法更是丰富多彩,大大丰富了我国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改革是要抛弃以往一切不合理的东西,但绝不是全盘地“自我否定”。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不是截然对立的;旧的并不都是落后的,新的也并不都是好的。比如,我们今天提高了口语交际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古人早就提出了“不学诗,无以言”,并把它列为语文学科基本能力之一;再如,电脑速度快了,有些方面却退化了,如,人类的思维、阅读的兴趣、阅读的习惯、汉字书写的质量等。

对于传统教学中的好经验,要重视继承与改造。有些要根据现在出现的新情况,融入新的思想与方法,不断地丰富,推陈出新,促进其发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一条基本经验是“多读多写”。提高学生的读和写的能力,离不开读写实践,但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改进读写训练、提高教学效率,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大的效果,是当前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又如,“背诵”,背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的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在小学阶段背诵积累一定数量的好文章很有好处,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但“背诵”也要得法,我们不能回到私塾时代不给学生任何指点、让他们摇头晃脑、一味地死记硬背许多不知其意的东西,这样做是与当今教育目标相悖的。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不断改革,要不断创新。我们的优势在于我区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历经数年的实践,在艰苦的跋涉中,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为我区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需要循序渐进,要总结过去前人的做法,哪些是好经验,哪些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对于一些问题的处理要辩证,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语文教学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行基础性、创新性、探索性的研究与实践。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及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树立以人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方式,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实质上把握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规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一)研究目标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探索高效率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走向符合语文教育规律的语文教学,真正促进教师的成长、学生的发展。(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和需要,侧重于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对语文教学的五个领域一一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具体研究。

2、研究适应新课程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新的评价标准,以学论教,促进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课题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是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性、实证性、探索性研究。从国内外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探索符合我区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新走向。

①以现代学习论、课程论、教学论为指导,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

②努力探索一射乙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语文教学新思路。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的要求,开展对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与活动方式的实证性研究与实验。

③根据课题研究需要,探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路。在课题的实践研究中,坚持科学发展观,摸索以学校为基地的,以校本教研为抓手的行之有效、且能广泛推广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研究方法以校本教研为主,并根据研究内容采取有效的科研方法,如文献法、调查法、案例研究法、个案分析及行动研究等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案例学习、反思、分析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质量。

④研究使用的教材为(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研究对象为古自治区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研究使用的工具为:教师教学评价量表;学生学习评价量表;多媒体工具等。

五、课题研究的措施与步骤

本课题为期3年。实施滚动式推进,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集体研究(教研组、学校、旗县区、盟市、自治区)与个体研究相结合,不同时期重点突破的方法。

具体步骤如下: 1、2 0 0 8年3月一2 0 0 8年5月,课题立项、启动阶段。

各盟市、旗县、学校,根据总课题方案,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进行选题,制定实施方案,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确定课题组成员,分任务落实各项专题研究,进行子课题申报。2、2 0 0 8年5月一2 0 1 1年5月,课题具体实施阶段。

①加强学习,建立课题学习研究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学习,边学习边实践边研究;组织教师学习与课堂教学有关的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及多元智能理论,再次深入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促进研究的深入发展。②认真做好搜集、积累、整理和提升资料工作。要重视从教育教学实践中搜集资料,如备课、研究教材、分析学生、教学设计;建立教学案例撰写制度,开展案例研究。

③采取整体设计、专项突破、全方位推进的策略。从系统的角度整体设计实验,总课题组进行整体运作,与此同时各项专题并行研究,力争在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专项上有所突破,最后将各项专题研究进行整合,形成我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成果,在全区推广。

各盟市、旗县区、学校依据自身条件,可以重点研究卜2项具体内容,不同时期有不同突破。

每学期不定期召开现场会,在自治区或盟市展示研究成功,推出不同年纪、不同专题、不同内容的示范课、研究课,进行观摩、研讨、交流,并进行经验总结。

④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定期组织各盟市、旗县区、学校的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展示和交流活动,并对研究过程中的热点、难点以及有争议的问题进行研讨,提高科研的实效性。

⑤建立课题项目管理制度,保证各课题实施单位研究质量。包括:教师培训制度、实验报告制度、结题验收制度、表彰奖励制度等。

⑥建立课题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一是促进研究与实验成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研究和实验的不断深入,要不断吸收当代教育理论及实践成果,使课题研究和实验成果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二是通过课题的实施,促进参与人员教育观念的转变。把课题实施的过程看成是参与人员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3、2 0 1 1年5月一2 0 1 2年1 2月,课题总结、验收、结题阶段。

组织专家进行验收,开好总结、结题会,做好表彰工作。在各子课题研究基础上,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课堂教学经验(论文、案例)集、典型课例光盘等。

六、本课题研究成果

1、研究报告: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

际、综合性学习)课堂教与学研究报告。

2、专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与学课堂教学经验(论文、案例)集。

七、课题组主要成员

组 长: 杨华 内蒙古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 成 员: 各盟市小学语文教研员

附件:

1、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研究子课题选题参考

2、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与学研究子课题选题参考 内蒙古自治区教学研究室 2008年1月8日

第三篇:几何直观的课程背景及实践策略探究

几何直观的课程背景及实践策略探究

溯源:追溯几何直观的形成历史,探讨几何直观概念内涵,并与相关概念进行对比、辨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几何直观的内涵及课程背景,把握几何直观的教育教学价值。几何直观的内涵、表现形式及教育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秦德生

几何直观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的十个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新增加的核心词汇。几何直观在内容、意义和方法上远远超出对几何图形本身的研究范畴。正如弗莱登塔尔所说:“几何直观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可能重要、可能有意义和可接近的,并使我们在课题、概念与方法的荒漠之中免于陷入歧途之苦。”本文基于几何课程要求试图追溯几何直观的形成历史,探讨几何直观的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阐释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挖掘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的教育价值。

一、几何直观形成的历史溯源

1952年,我国首次制订的中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提出,小学“算术教学应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中学数学应该“发展学生生动的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逻辑的思维力和判断力”。1963年,根据华罗庚、关肇直等专家的意见,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能力培养任务修改为培养“计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即传统的三大能力)。1988年,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学大纲将能力培养任务改为“培养运算能力、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几何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关系的数学学科。人们通常采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辩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现实空间,认识空间图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是高中阶段数学课程的基本要求。”2011年版课标把几何直观作为十个核心概念之一,并明确指出几何直观的含义,阐明其教育价值。由我国几何课程基本要求可以看出,从空间想象能力到空间观念,再到几何直观能力,几何直观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历史演变过程。

二、几何直观与相关概念辨析 1.直观与几何直观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不是依靠在逻辑上,而是依靠在正确的直观上,数学的直观就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西方哲学家通常认为,“直观就是未经充分逻辑推理而对事物本质的一种直接洞察,直接把握对象的全貌和对本质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直观是从感觉到的具体对象背后,发现抽象的能力”。蒋文蔚指出,几何直观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徐利治先生认为,直观就是借助于经验、观察、测试或类比联想,所产生的对事物关系直接的感知与认识,而几何直观是借助于见到的或想到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产生对数量关系的直接感知。从数学、哲学、心理学等视角可以看出,直观一般有两种: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一眼能看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由此可见,直观是一种感知,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中介,是客观世界不同事物的居间联系环节。

2011年版课标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换句话说,几何直观就是借助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2.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从研究对象来分析,空间观念不仅涉及“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而且涉及“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而几何直观是凭借图形对几乎所有的数学研究对象进行思考的能力。可见,几何直观与空间观念有重叠又各有侧重。从思维角度来看,几何直观具有思维的跳跃性,而空间观念具有思维的连贯性。从能力分析角度看,空间观念倾向于即使脱离了背景也能想象出图形的形状、关系的能力,几何直观更强调借助一定的直观背景条件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3.几何直觉与几何直观

直观与直觉非常相似。所谓直觉,《辞海》的解释是“一般指不经过逻辑推理认识真理的能力”,而《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一种不经过分析、推理的认识过程而直接快速地进行判断的认识能力。直觉是不经过逻辑的、有意识的推理而识别或了解事物的能力”。从哲学认识论的视角看,直觉可以分为经验直觉、知性直觉和理性直觉。几何直觉无须推理就能直接对事物及其关系作出迅速的识别和理解,属于学习者对于数学对象的感性认识,有很大程度上的猜测成分和朦胧的整体把握,不仅有“经验直觉”的成分,而且有“知性直觉”和“理性直觉”的成分。几何直观是学习者建立在针对几何图形长期有效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之上,对于数学对象的几何属性(或与几何属性密切相关的一些属性)的整体把握和直接判断的能力,既有相对丰富的经验积累,也有经验基础之上的理性概括和升华,几何直观的“整体把握”往往带有明显的逻辑成分。4.空间想象能力与几何直观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空间想象力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和抽象的能力。麦吉认为,空间想象力包括“在心理上操作、旋转、翻转或逆转形象刺激物的能力”。朱文芳认为“空间想象能力是完成空间认知任务的桥梁,空间思维能力起着决定性的核心作用”。心理学家通常认为,想象以表象为基本材料,但不是表象的简单再现,是指“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因此,空间想象能力是指脱离背景也能想象出图形的形状、关系的能力。几何直观是在有背景的条件下进行,想象是没有背景的;几何中的推理证明始终在利用几何直观,再想象图形。

三、几何直观的表现形式 康德认为,直观分为经验直观和纯粹直观。孔凡哲、史宁中认为,在中小学数学中几何直观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即实物直观、简约符号直观、图形直观和替代物直观。

笔者认为,几何直观具有创造性和工具性,其目的是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因此,从数学功能看,几何直观可以分为实物直观演示、图形直观操作和图形直观表示。

实物直观演示是指借助与研究对象有一定关联的现实世界中的实际存在物,进行简捷、形象的思考和判断。实物直观演示既可以是实际存在物,如球体、柱体、锥体、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椭圆等;也可以借助计算机、七巧板、木棒等辅助的实物直观演示,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受和探索图形的特征,积累图形与几何的活动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一旦借助实物直观演示用图形把一个问题描述清楚,就有可能使这个问题变得直观、简单。图形直观操作是指对实物的动手操作或图形运动操作进行几何直观探索。直观操作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的动手操作,包括折纸、展开、折叠、切截、拼摆、密铺等操作活动,能帮学生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另一类是图形的运动操作(如平移、旋转、反射等运动),如“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半圆以直径为轴旋转可以形成球体,矩形以一边为轴旋转可以成为圆柱体,直角三角形以直角边为轴旋转可以成为锥体等。借助图形直观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等具体的感知过程,培养他们借助图形思考的能力。

图形直观表示是指借助明确的几何图形来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图形直观表示是一种表征方式,是一种工具符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形形表示”,如借助三视图、网格、直角坐标系等图形工具探索、描述和分析几何问题;另一类“数形表示”,利用几何图形直观探索、描述和分析几何以外的其他数学领域的问题,如利用数轴研究数系、方程的根,利用直观图分析数据,构造图形研究代数式、函数,利用单位圆研究三角函数等。借助图形直观表示图形可以帮助表述一些结果,可以帮助记忆一些结果。

四、几何直观能力培养的教育价值 1.几何直观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几何通常被喻为“心智的磨刀石”,在数学研究中起着联络、理解,甚至提供方法的作用。从创造力来看,直观能引出数学发明,能决定理论的形式和研究方向;从数学证明上看,直观常常提供证明的思路和技巧,有时严格的逻辑证明无非是直观思考的严格化和数学加工。数学家总是力求把他们研究的问题变成几何直观问题,使他们成为数学发现的向导。在大多数情况下,数学的结果是“看”出来的,而不是“证”出来的。如,利用平面图形认识分数的乘法,借助韦恩图计算“重叠应用问题”等。所谓的“看”是一种直接判断,是

建立在长期有效的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之上的灵感和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保护学生先天的几何直观的潜质,培养和不断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水平,就成为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价值追求。2.几何直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数学

几何直观在数学中无处不在。数学家依赖直观推动对数学的思考,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几何直观不仅是一切几何学的基础,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正如美国数学家阿蒂亚所言:“在几何中,视觉思维占主导地位,而代数中有序思维占主导地位。所以,几何首先用到的是最直接的形象思维,用形象思维洞察。”几何直观能利用图形生动形象地描述数学问题,直观地反映分析问题的思路,是理解数学的有效渠道。例如,借助地图理解比例,利用直观图理解正方形边长和面积的关系,借助数轴认识小数的意义,借助“线路图”理解行程问题,借助网络图理解单元知识等。著名数学家拉格朗日曾经说过:“只要代数同几何分道扬镳,它们的进展就缓慢,它们的应用就狭窄,但当这两门学科结合成伴侣时,它们就相互吸收新鲜的活力,从而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美。”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挖掘教材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展现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设计“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的典型案例;要注意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图形制作的过程,培养学生用几何直观描述、分析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相互转化的能力,为学生使用几何直观理解数学提供保障。

3.几何直观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

数学抽象概念发展的“直观—形式—直观”模式,是一般科学概念发展的“具体—抽象—具体”模式的特殊表现形式。几何直观具有原始的创造性。数学经过形式化而趋于完美,又通过直观化而返璞归真,这正是数学发展的辩证过程。正是形式化与直观化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以及科学的发展。数学教学应该借助几何直观、几何解释启迪学生思路,利用直观背景或者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抽象的内容和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思考的机会。例如,借助数轴认识小数的意义,利用直观图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的必要性,能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从洞察和想象的内部源泉入手,通过自主探索、发现和再创造,经历反思性循环,体验和感受数学发现的过程,使学生从非形式化的、算法的直觉相互作用与矛盾中形成数学观。可见,直观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而言,用图形说话、用图形描述问题、用图形讨论问题等,就是为了形成生动表象并借以形成概念、发展规律,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4.几何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美

数学美,不仅美在抽象简约,也美在直观多姿,而几何直观能够充分凸显其结构美。例如,利用直观感悟圆的对称美、理解圆的基本结构和性质;利用直观了解分形几何的奇异美;利用几何直观让学生感悟、发现美,如借助正方形或三角形计算1+3+5+7+9+……,利用直观理解直柱体体积公式的统一美,感受数学的普遍联系。所以,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而且可以将几何美的直观、对称、奇异、统一等特征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数学美。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2011-05-15 00:12:15| 分类: 总结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背景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讲话中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的关键落实在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上,要求教育要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也明确提出“学校要把减负落实在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和动手实践的时间。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这些新时代的要求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碰撞加剧了教育的改革。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实施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主题,这充分体现了加强课堂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外,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虽然不排除有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勇于改革创新,既能传授知识又能培养能力,既注重知识构建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有注重学生的全体发展又有注重个性发展的有效课堂,但由于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影响及教师观念落后的影响,目前仍有大多数教师摆脱不了课堂教学的概念化、模式化和陈旧化,课堂教学打着“新课程理念”的幌子,却实施着“穿新鞋、走老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方法单调、容量狭小、过程乏味、效果低微。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学习的动力系统受到破坏,课堂学习低效。有的学校和教师热衷于加班加点,利用节假日和晚上时间补课,增加了学生的课外学习负担,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教育的现状,体现了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研究的紧迫性。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国外对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育科学化运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有效性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特色研究成果。20世纪80年代又诞生了新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著《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

尔·哈明著《教学的革命》等。

国内,受国外有效教学研究的影响,不少学者和教授也着力于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叶澜、裴娣娜、余文森、黎奇、崔允漷等。从研究发展的总体形势看,人们越来越关注有效教学的实施,注重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形式的改变,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培养,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学习

方式及能力的培养。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注重了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与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相统一。

2、构建主义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构建的积极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

义的主动构建者。

3、叶圣陶全面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理论。叶圣陶认为:一堂课的微观设计,要照顾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发展滞后的学生;学生全面发展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要关心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教师传授知识应符合学生需要。

4、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

教学因此诞生。

5、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系教授加德纳提出了关于智力的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他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倡导教师角色、教与学的方式的变革,在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产生了极大影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指导的全新的个性化的教学理念和最优的教与学的方式为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四、研究的目的、意义

1、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课堂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多年来,课堂教学只是作为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形式,教师充当传声筒,学生成为接收器,“填鸭式”课堂教学仍旧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呆板、僵化,没有生气,没有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课堂教学急需改革,需要寻找能有效提高课堂

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

2、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长期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严重阻碍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提供课题研究可以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促进教师从一个知识的传声筒向课堂教学研究者转变,让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研究,促使教学与研究“共

生互补”,这样更能有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3、课堂有效性研究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效性教学研究让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要,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压力,学生有原来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为课堂学习的探讨者、研究者,学生在学习中变得快乐、幸福,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提高,阅读能力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能力、创新实践能力都会得到提

高,这样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的立足点和根本点,实施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能够把学生真正作为教育的主体,学校教育就会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能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能够着力从三维目标上去培养学生,能够让学生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让学校教育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学校教育就能得以

长足性发展。

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要。课堂教学改革理论已提出多年,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贯彻执行,现实教学中大多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的、旧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出现的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缺是昏昏欲睡的情景,实施新课程改革后仍是“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把教学改革的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课程改革。

6、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是社会、家长追求优质教育的需要。新时期,社会和家长对优质教育要求越来越高,优质教育不仅仅体现在学校的教学环境、硬件设施上,更主要的是优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是优质、高效、高境界的教学要求,它能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满足社会、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我们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主要思路重在课堂,分别从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研究分析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教师备课和教学反思的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分析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等方面去实施研究,进而去构建融合新观念、新行为、新变化的新课堂。

1、研究和分析当前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弊端。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分析是为了找出当前课堂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做法和影响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各种因素和弊端,把握当前课堂教学的实际及存在的主要问

题,能有针对的开展有效性课堂教学研究。

2、重点研究分析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以教师有效性“教”来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从教师的备课、教学设计等准备策略,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策略(包括教学的方法、教学活动的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及教学反思和教学评价策略(教师的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研究分析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促进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形式的变化,注重课堂教学手段的更新,注重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

思和评价。

3、研究分析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策略。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效果的体现主要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上,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重点开展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促进学生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他要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建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而加强对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一种精神需求,进而达到课堂有效性教

学的目的。

4、研究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学校有效性课堂教学管理策略就是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效性评价的策略,通过研究教师发展有效教学评价体系和课堂教学有效评价标准及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评价标准来促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实现学校精细化管理,从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和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六、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步骤。

1、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针对现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和“无效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弊端进行研究分析,探求影响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各方面因素,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的目标、任务和研究方法。其次,认真学习有关理论,以理论为指导,在借鉴他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来指导课堂有效教学研究,力争有创新,有突破。最后,主要运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边分析边总结,不断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改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探索出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方法、策略,积累丰富的课堂有效性教学经验,同时探索学生课堂学习有效性方法和策略,建立提高课堂有效性教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理论体系和资料建设。

2、研究方法。(1)、文献学习分析法。学习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各地在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方面的成功经验,从理论上找到支撑、找到依据,为研究做好理论指导。(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通过课前教学准备、教学设计,通过课堂实际教学过程的实施,通过对学生课堂学习方法方式的观察分析,通过课堂教学信息的反馈等途径进行研究。

(3)调查研究法。采取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座谈、访谈等方式调查研究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

效性方法和途径。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对每一阶段、每一过程的研究及时做好资料搜集和整理,对资料进行分析总

结,找出研究的规律和研究的成果。

(5)个案分析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根据各自的个性特点而言的,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堂学习方式、方法都不尽相同,因此实施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主要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个性化分析研究,从

特殊中找出一般,从个性中找出共性。

3、研究的过程及步骤。第一阶段(2010年9月——12月)准备阶段。调查研究分析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找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各方面因素,分析课堂有效性教学和无效性教学的特点,借助文献研究和理论学习,撰写方案,确定子课题,成立组织,明确分工,启动课题研究。

第二阶段(2011年1月——2011年12月)实验研究实施阶段。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开展下列具体研究。①开展各学科课堂教学的听、评、教活动,编写典型教学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②对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性研究,开展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实践和编辑。③建立有效课堂教学优质资源库,对课堂有效性教学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完成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编制。④调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可行性报告。⑤根据研究形成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体系和学生有效性学习评价制度。⑥根据不同阶段的研究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总结,作出阶段性研究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1月——6月)总结、结题阶段。对不同阶段研究的成果进行总结分析,对研究中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归档,撰写结题报告,召开课题结题鉴别会,汇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验收并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全校以至全县进行推广。

七、组织领导及人员分工

为了加强本课题的组织领导,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课题工作领导组及课题研究组,明确分工及工作职责。

课题工作领导组:

组长:权循熙(校长)

副组长:冯立龙(分管副校长,课题组负责人)

成 员:李广宏(教导主任、课题负责人)、邵永连(教科室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和彬(政教处主任、课题组成员)、王朝政(教导处副主任、课题组成员)、王忠华(教科

室副主任、课题组成员)

课题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冯立龙:负责课题的论证、方案制定,负责课题研究的统筹安排及教师课堂教学、学生课堂学习情况、学校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管理的调查研究,对课题研究实施全程指导、监控和成果汇总。

李广宏:负责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工作实施。邵永连: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研究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工作实施。

王和彬:负责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方法研究的工作实施。

王朝政:负责教师课堂有效性教学及学生课堂有效性学习评价体系的实施。

王忠华:负责课堂有效性教学手段运用的研究工作实施。

吴化运、谈宗淮、张勇、陈多廷、方良淑及各教研组长参与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实践工作。

八、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支持课题研究,对课题研究所需经费给予充分的支持,保障课题研究 的顺利进行。学校先期投入一批经费购买相关资料、文献书籍,再者在具体研 究中投入经费作为研究人员津贴,对研究成果进行奖励,以此推动学校教科研

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九、预期成果

经过研究实践可能形成下列预期成果 a)课堂有效教学案例、教学实录。b)课堂有效性教学分析、总结报告。c)课堂有效性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课堂有效性教学研究论文集。e)课堂有效性教学评价体系。f)课堂有效性教学优质资源库。g)阶段性经验总结和终结性研究报告。

第五篇:“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探究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策略探究

五项管理和双减政策的提出,作业设计被提到了一个空前重要的位置。作业是学校课程与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一环,对于学生检测学习效果、增进学习体验具有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高质量的作业管理,学校各科作业重重叠加,家长焦虑心态下盲目加码,作业犹如洪水漫灌,学生苦不堪言。双减背景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作业设计,通过高质量作业促进学生的高质量学习呢?

一、转变观念,凸显素养,丰富作业内涵

传统的作业大都是一线教师凭借个人经验而缺乏科学性的作业设计。就小学中段语文作业而言,大量课后作业主要表现为抄写字词、听写字词、预习课文等简单重复的知识性作业。当作业变成无趣、低效的机械练习,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此类抄写、预习作业中收获甚少,极易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

基于此,教师首先要转变作业设计观念。想清楚作业的作用是什么?每一次布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布置作业,不是为了增加学生负担,而要坚持以育人为本,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前提下,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丰富作业的内涵,通过高质量的作业把学生培养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分析近几年中高考语文试题也不难看出,考察死知识的题型逐渐减少,而联系生活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题型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整合资源,链接好书本与生活,精准聚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设计作业,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设计三下《我的植物朋友》习作相关作业时,引导学生先开展了语文观察实践作业:找到一种生活中你喜欢的植物朋友,可以是你家中养的花花草草,可以是你在公园里见过的花草树木,也可以上学路上的植物等,对这种植物进行为期一周的认真观察,并借助记录卡,将每天的观察所得写好,包括样子、颜色、气味、其他等内容。在观察过程中,要调动多种感官,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这样的作业设计,以真实情境和富有意义的任务,让学生“全情投入““乐在其中”,在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同时,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借助那一周的观察卡,在习作课上,原本恐惧写作的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自信满满,每一个孩子下笔都能“有话可说”,写出自己对观察植物的细致观察与独到发现。这一次作文实践作业的有益尝试让我意识到作业设计真的要转变观念,有机渗透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体验,丰富作业的内涵。除了观察实践作业,之后还可根据不同的文本主题设计仿写类作业,延伸理解能力;改编类作业,提高表述能力;小组合作探究性作业,提高思考力;舞台剧创作作业,提高创新能力等,以期提高作业效率的同时也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分层作业,彰显个性,锻炼进阶思维

教师理想主义地设计了符合全班班情的作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同样的一节课,有的孩子十几分钟就高效完成作业,之后左顾右盼无所事事;另一部分孩子却花费整整一节课也无法完成作业,想要完成作业往往还要占用课余时间。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罗生全在《新时代中小学作业问题的再认识》中提到“作业应该是学生在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下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业设计上也要对孩子“因材施教”,杜绝“一刀切”、“题海战术”式的作业,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设计有针对性的作业,提高学生的作业质量和信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最优发展,锻炼进阶思维,发展高阶能力。

为了努力使得作业设计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如设计《火烧云》相关作业时,针对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的客观事实,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作业内容:第一层,基础巩固型作业,将本课的生字词整理并抄写,选择两个你最喜欢的词语分别造一个句子;第二层,能力提升型作业,找到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抄写下来,并在作业本上每种类型再写两个类似的词语,并选择三四个表示颜色的词语围绕一种事物写一段50字左右的话;第三层,能力迁移型作业,仿写四至六自然段写一段话,天空中还会出现什么?是怎么出现和怎么消失的?设计好三种能力层级的作业后,并不是把学生划分成三个层次,让个别学生在失落中被动地完成作业。相反,让全班学生自主选择,请他们客观评价自我,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语文能力选择合适层级的作业。在积极的自我评价和合理作业规划后,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作业。并且由于这是学生基于对自我的认知和积极评价后,自主选择的作业,大部分孩子都愿意积极主动地完成,作业效果反而比全班做一种作业来得好。

虽然一次的分层作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对于分层作业之后还需深入探索,不仅要在作业时间上分层,保障后进生能完成,中等生不超时,优等生有得做,还要在作业难度上分层,确保后进生保基础,中等生抓提高,优等生有创造。努力在尊重学生个性与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分层作业保障每一个学生的作业质量,扎实所学知识,形成良性循环。

三、优化评价,注重品格,凸显核心素养

传统的作业评价,借助字母等级、数字等级、五星符号等对作业进行评价和反馈,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情感的交融与沟通。当作业本满是红色的改正符号,学生会感到挫败与沮丧,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优化作业评价,注重作业的育人功能,增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体验,优化师生关系。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作业评价中多用描述性反馈学生对作业反馈的积极性较高。这提示我们,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作业质量,还要关注学生的动态成长,注重学生的品格教育,努力通过作业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不仅仅是作业,还是师生之间无形的沟通的桥梁。当老师把批改作业当成任务,囫囵地批改勾画完成后,学生对拿到手里只有等级的作业也是漠然的,如果长期取得较差等级,学生还会对完成作业产生消极和抵触情绪。因此,作业评价教师可多采用描述性反馈。所谓描述性反馈就是指用语言描述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关于作业表现的具体而特定的信息。比如评语式评价,对于抄写字词的作业,教师除了针对对错的批改,还有关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表现的评价,渗透品格教育,“今天的书写整体工整了不少,坚持认真书写,你一定能有更大的进步”,“最近的作业不仅完成速度很快,而且正确率很高,继续加油”;对于作文这类的作业评价,教师也可以利用描述性评价进行反馈,指出学生的作业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如何缩小差距的方法,如“在写妈妈的唠叨时,你可以增加一些细节……”,“在实验过程中,如果你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文章一定更有逻辑性”,“文章的结尾有些仓促,如果你能针对前面的几种方法进行总结,文章结构一定会更完整。”在作业中运用这样的描述性评价,师生之间通过文字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简洁有爱的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改进,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指导关爱,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作业评价还要有多元性。传统的作业评价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对作业有着绝对主导的控制权。在双减背景下,作业评价的主体应尽可能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作为作业的主人,学生可对作业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是对作业过程和作业结果的反思,通过这种自我评价学生可以有一个正向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激励;生生之间也可进行互评,从“做作业“到”去评价“,通过角色的转变,反思自己的作业活动,达到同伴共学、促学的目的。通过设计三维评价,即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多元主体协同参与,促进作业的全面育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每一位老师都希望学生取得好成绩,但是过去的作业题海战术已不符合当下的学情,教师必须精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设计精准作业,提高作业质量。通过转变观念,分层作业,多元评价,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作业设计能力,减负提质,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还孩子一个积极快乐的童年。

下载新纲要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策略探究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纲要背景下的学前美术教育实践策略探究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