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抓实干聚民心,建设幸福新农村
真抓实干聚民心,建设幸福新农村
----靖边县青阳岔镇阳坪村工作交流材料
靖边县青阳岔镇阳坪村党支部、村委会
(2012年2月)
2011年,我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帮助下,在全体群众合力支持和村支两委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基层组织建设、农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村民收入、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
一、基本情况
我村位于青阳岔镇政府以东2公里处,307国道贯穿全村7个村小组。全村有310户,1686人,总土地面积16.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50亩(其中水浇地580亩),天然林草地10000亩,退耕还林面积6000亩。阳坪村是榆林市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试点村,村上有两个广场,内设有小超市、文化室、老年活动室、健身房、医疗室、兽医室等,配备了娱乐设施和体育器材。
有党员39名,有完全小学一所,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道路入户率均达100%。目前,全村羊子存栏500只,养猪1200头,全村共有小汽车265辆,农用机动车285辆,2011年建成文明户30户,科技示范户5户,农民人均收入21700元。
2001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党支部”、“党建示范村”称号;2002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小康村”;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市级文明村”;2005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五个好先进党支部”;2009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五星级新农村建设村”;2010年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新农村建设先进村”,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新农村模范村”。
二、主要做法
1、加强基层组织建设。2011年,我们以“创先争优”活动和村两委班子换届为契机,选举产生了懂管理、会经营,年富力强,能带领群众致富的村两委班子,进一步完善了村两委各项工作制度,通过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为今后阳坪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调整产业结构,走合作社道路。结合我村农业产业实际,我们申请建立了宏图合作社。力发展养殖业,因地制
宜,将山地全部植树造林,山杏全部搞头嫁接为大扁杏,将平川地通过合作社集中整理,村委购置了多台农业机械,成立了一个由6人组成的集体耕种队,连片、机耕、机收种植,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我们种植枣树100亩,苹果树100亩,嫁接大扁杏6000亩,建成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300亩。建成年生猪出栏量500头的大型养猪场一处,养羊户6户,以辐射带动全村老百姓发展养殖业。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通过多方争取资金,投资47万元彻底维护改造了村委会办公楼,增添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建立更新了公示栏、监督栏等窗口,为更好的为群众服务奠定了基础;二是投资45万,实施了人畜饮水工程,新建50吨,80吨蓄水池各一个,铺设各类管道5公里,彻底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问题;三是加强村内生产道路建设,通过争取靖边采油厂投资,新油道路 800米,自修生产道路2公里,生产生活更为便利;四是在村内生产道路两边栽植常绿树2000株,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4、发展劳务输出。利用我村资源优势,我们积极和靖边采油厂协调,把全村80%住村男性劳力发展为靖边采油厂采油工人或后勤服务人员,仅此一项年纯收入200多万元。动员先富起来的部分群众外出投资再创业,带动全村群众共同发展。
5、注重学习,借鉴先进经验。结合我村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鼓励帮助下,组织村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赴宁夏灵武,米脂,东坑、海则滩等地实地参观学习,在总结分析其它地方农业产业建设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发展我村产业建设,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6、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济发展了,老百姓的素质也要跟着提高,我们分批组织全体群众学习党的政策方针,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习文明礼貌。集中组织青壮年劳力外出学习一技之长,全村群众整体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通过努力,我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村容村貌大有改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呈现出农村社会安定和谐,经济发展明显增强;农民整体素质、幸福感明显提高,收入明显增加的良好局面。
三、今后打算
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我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比如油气田开发致使生态环境、水资源破坏严重,自身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很完善,产业结构调整缺少技术、资金,农民增收项目少、空间小等。为此,今后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建大建强合作社,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林果业、养殖业,努力壮
大村集体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二是搞好新农村建设及后续管理工作。保持村容村貌整洁,建造良好人居环境;三是多方争取资金,加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搞好农民培训,发展劳务输出,提高全民素质。
总之,县委、县政府把“三农”工作摆在了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我们将在镇党委、镇政府的领导下,仅仅依靠全村群众,努力工作,奋发向上,一定会把阳坪村建设成为富强、和谐、文明、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篇:第26 期“五化合一”聚民心真抓实干惠民生
县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4月16日
第26期
“五化合一”聚民心 真抓实干惠民生
平安县通过“五化合一”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凝心聚力惠民生,确保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
群众观念“内化于心”。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持“带着问题抓学习、通过学习找问题”,通过“六个一”(赠送一套学习丛书,讲授一堂党课,观看一部电教片,撰写一篇心得体会,组织一次理论考试,发送一条温馨短信)、“四课并重”(“ 固定课”上精心学,“流动课”上自觉学,“实践课”上深入学,“研讨课”上互动学)等活动狠抓学习,弄懂、弄透并把握好“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三个核心问题。县委领导班子“十带头”,即带头参加学习,带头学习焦裕禄精神,带头建点示范,带头深入基层,带头听取意见,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带头整改落实,带头贯彻民主集中制,带头践行“三严三实”,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在学习教育环节树标杆、做表率,真正将群众观念内化于心。
群众路线“固化于制”。把制度建设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紧扣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群众工作的各项制度,严格按照制度开展工作。县人社局以“345”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有效预防“四风”问题发生。“345”是指“三亮明”:即工作人员提供服务要亮明身份(挂牌服务)、亮明承诺、亮明标准;“四公开”:即办事程序公开、办事依据公开、办事时限公开、办事结果公开;“五制”:即首问负责制、全程代理制、一次告知制、限时办结制和责任追究制。同时,在平安县人民政府网、平安新闻网开辟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栏,设置意见箱,公示举报电话,并开通手机短信服务平台,方便群众了解情况、发表意见、进行监督。做到建章立制与群众监督有效结合,顺应民意抓改进,依据民意抓效果,让群众检验工作成效。
群众工作“常化于态”。通过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联姻结对”帮扶、机关党员“一对一”结对帮扶、领导干部驻村蹲点等方式,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全县95个机关党支部与111个农村党支部结成了“联姻帮扶”对子,帮助和指导农村基层理思路、跑项目、讲承诺,各党组织共提出承诺事项285件,党员提出承诺事项1975件,各机关党组织为联姻村共办实事167件。实行领导干部联点制度,确保领导干部下基层常态化。自活动开展以来,县委常委会班子各成员到一线开展工作达112次,其中,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和困难群众85人次;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工作推进会59次;开展基层蹲点调研活动5批次,参加人数62人次,撰写调研报告11篇。期间,征求到的意见建议经梳理归纳为8条。各乡镇党员干部入村驻户听取群众意见建议,为民办实事,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工作,搭起党群干群之间的联系桥梁,其中,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蹲点村(社区)不少于5个,在每个村(社区)蹲点时间不少于5天,走访农户不少于50户。
群众关系“融化于情”。为进一步保持同群众的鱼水关系和血肉联系,我县在各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党员干部中认真开展“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主题实践活动和“好干部”标准大讨论活动,使各级领导干部认清“为何工作、为谁工作、如何工作”的问题,并对照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标准,认真查找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能力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群众服务“外化于行”。将服务群众付诸于行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县委计划投入财政资金500万元,加强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环境保洁工程;县民政局推出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项目,有效破解农村社会化养老难题;县地税局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做好为民服务工作; “一讲三促”解难题,促发展,广大干部驻村入户为民办实事148件,涉及资金158.3万元;县金融办多措并举抓春耕,与信用联社联合发放支农贷款403万元;积极落实惠农补贴政策,粮食直补、农资价格综合补贴和良种补贴等各项补贴资金共计1080万元;县农科局多措并举丰富群众“菜篮子”,并抽调农机站骨干深入田间地头为百姓送去农业实用技术;县红十字会走进农村,教授应急救护技能,受训人员人达428人;县工商局开展“12315进超市”活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全县各级党组织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实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真正把为人民服务和转变作风落到实处。
抄送:县委,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委第二督导组,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县委各部门,县直各单位,县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工作组。
第三篇:转变作风聚民心
“转变作风聚民心,扬正气促发展”主题教育
心 得 体 会
灵宝市第四初级中学
李琳华
二0一三年四月八日
转变作风聚民心,扬正气促发展
心得体会
近日,根据教体局党委的安排,我校开展了“转变作风聚民心,扬正气促发展”主题教育,这次活动对进一步改变工作作风,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建立起“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干部队伍,对于搞好新时期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下面我结合个人的学习谈一些体会。
一、认真学习,提高认识
“转作风、聚民心、扬正气、促发展”,是落实十八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是把执政为民理念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开展此次活动是为了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和办事效率,优化发展环境,完善运转协调,行政规范的管理体制,就是要使全体干部在就是要使全体干部在学习上要加强,作风上要端正,纪律上要严明,效率上要提高,按照“转作风,聚民心、扬正气、促发展”的要求认真扎实的开展日常工作。
二、端正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开展“转作风,聚民心、扬正气、促发展”主题活动,首先要解决态度问题、认识问题。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树立服务与干部的第一观念,保持质量与服务的高水平。我作为一名初中校长,要形成良好积极的心态,树立和弘扬服务人民、开拓创新、顾全大局、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责任心
责任感就是事业心,对事业的热爱,对事业孜孜以求的精神,会使一个人对这一事业牵肠挂肚,会想方设法地去做好这一工作。要求我们树立起教育形象,要对得起人民群众、要对人民群众利益负责任的意识。
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强化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防线。继续提升人格修养,要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牢固树立为师生服务的思想,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严以律己,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养成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工作作风。针对问题,落实整改措施,从自身做起,认真整治办事拖拉,工作推诿,纪律散漫等形象。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自觉学习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法律等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组织领导能力、管理学校的能力和依法办事的能力。只有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才能更好的为教职工的利益着想。
五、勤廉务实,做好当前本职工作 要在廉政上做到慎微、慎行,从小事上就严格要求,要三思而后行,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各种腐败现象。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干实在事、说实在话、做实在人,干好本职工作。作风问题就是人的性格和内在修养问题,有好的作风就有好的工作习惯,人人有好的工作习惯,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了,我们广大教职工的教学质量也将提高。这次“转作风,聚民心、扬正气、促发展”主题活动犹如春风化雨,只要能够按部就班,认真积极地实施好,相信我们四中教育将有一个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良好教育工作氛围。
第四篇:服务民生聚民心
服务民生聚民心
——白河县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写真
时间:2008-12-13 16:50:42 作者:张宗富 刘义林 覃彬
去年以来,白河县立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高度关注民生,着力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搭建为民服务平台,在为民服务中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体现了党员的先进性。
在农村,每当农闲或者茶余饭后,农民朋友除了看电视、串串门,似乎没有更多的休闲娱乐选择:老年人坐在家门口晒晒太阳、聊聊天;孩子放假了,成群结队出去嬉戏、玩泥巴,还让人不免担心他们的安全问题„„
这里,有“家”的感觉
一个“大院”里,以村“两委”办公室为轴心,警务室、卫生室、广播室、文体活动室、农民技术学校、连锁超市,以及图书阅览室、健身器械等一应俱全。
清晨,老人们来到服务中心,压压腿、扭扭腰、打打拳、聊聊天;白天,妇女们逛逛超市,买点吃的用的;放学放假了,孩子们抢着往这里跑,打球、健身、玩耍,吵着让爷爷妈妈买点零食。最热闹的要数晚上,有下象棋的、打乒乓的,还有说快板书的、拉二胡的„„
走进白河县冷水镇月镇村“综合服务中心”,看到整洁的院落、商品琳琅满目的超市、功能齐全的服务室,以及平整的活动场地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笔者的脑海里猛地蹦跳出一个词语:“和谐家园”。
白河县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率先提出并积极建设了“村民综合服务中心”,通过较好地解决一些农民群众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找到了一条西部贫困山区如何建设新农村的新路子,并有效地突破了传统的基层党建理念,在为民服务中提高了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
围绕“两委”核心,突出“为民服务”中心
“村民综合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涉及农民的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生产生活、医疗健康、全程代办、文体休闲、矛盾调处、志愿互助服务等八个方面。在建设“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过程中,白河县将“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定位为由村党组织领导,融合无形的服务机制和有形的服务资源,建成一个适应新农村建设,为扩大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平台。而且还健全了各种服务机制,建成了服务队伍。首先是建立规范的服务制度。分项建立了操作性强的服务规范,包括计生室、警务室、广播室、卫生室服务规范,以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文体活动、图书阅览、畜禽防疫、信息服务等各项制度,对服务承诺、受理事项、工作规程等作出明确规定,并将有关事项和规定对外公开、公示上墙、规范流程。落实了全程服务责任制,对群众需要办理的事项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人办。其次是建立接转办理制度。注重完善和简化办事程序,搞好工作衔接,建立县乡村上下联运的工作机制,扩大基层站所的审批权。综合服务中心主动加强与县直有关部门和基层站所的联合配合,设立了代理服务“快速通道”。再次是推行服务承诺制度。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以服务群众为主题,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承诺活动,把为民服务的内容、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向群众作出承诺,在组织和群众的监督下实施。通过科学定“诺”、公开示“诺”、跟踪问“诺”、民主评“诺”等环节,对承诺制实行一季一总结,半年一检查,一年一考核,真正把为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同时还建立商品药品保障机制。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行服务中心的连锁超市与县内大型超市连锁经营,货物实行统一配送,严格把货渠道关。在村卫生室推行参合群众医疗费报销“直通车”制度,并严把药品“入口关”,确保群众安心就医,放心消费。
为了创新,实行村干部和党员轮流坐班制度,对服务中心各功能室进行分工管理,并确定了具体办公人员,为群众提供“全天候”的服务。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发动和鼓励群众支持“中心”建设,参与事务管理。按照“自愿参加、团结互助、尽力而为”的原则,组建以村干部和党员为主体,吸收热心公益事业、关心公共事务、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组成志愿服务队,为村民提供治安联防、医疗卫生、水电维修、农技辅导、扶贫帮困等服务,使广大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有了“舞台”,体现先进性有了“窗口”,服务群众有了“目标”。同时,综合服务中心通过上门访谈等多种渠道掌握群众的困难和需要,县委组织部牵头收集基层情况,协调县直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村民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公安、卫生、文体、教育、经贸等相关部门,分别负责帮助试点村制定具体的服务内容、办法和制度。并由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局等部门牵头,分别帮助村上制定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村规民约、精神文明建设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了规范化的基层民主管理服务体系。在医务中心建设上,县上直接进行管理,医务室的药品由县卫生局统配,每个试点村确定一个中心卫生室,确保村民“小病不出村、就近能医治”,凡参合的村民有轻伤、小病者,可在中心卫生室治疗报销,慢性病患者也可以在中心卫生室作一些辅助性康复治安,实行村级直报,大大方便了群众就医;在购物中心建设上,由县经贸局、供销社负责商品和农用物资的统配,保证商品和物资货真价实、保质保量。同时,重视警务室、文体活动室、农村技术培训等服务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村“两委”的管理和为民服务功能,切实解决群众在技术培训、物资供应、卫生健康、文化娱乐、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把党的温暖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到为民服务中去。
紧邻316国道的冷水镇月镇村,作为首批“村民综合服务中心”试点村开始建设后,在县城建局的牵头支持下,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建专门的工作班子,对原有村级公房进行了修缮,并配套建起了连锁超市、卫生室、警务室和农民技术学校等“十三室一市”,使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实现了标准化、公房化,“两委”办公室办公场所面积由过去的不足9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300多平方米;警务室健全完善了村治保会、调解会,建立了村民治安巡逻队,开展义务法律咨询活动,成功化解了8起民间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村卫生室坚持服务群众的宗旨,结合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按比例为群众报销费用,对特困患者还实行费用减免。
据了解,该村综合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就受理按比例报销了200多名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基本实现了农民群众“小病不出村、有病能就近医治”;综合服务中心还积极组织村民开
展乡土文化活动,并邀请县、镇文艺演出人员到村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受到群众欢迎;村上24名党员围绕为民服务共承诺事项65件,结党员群众帮扶对子24对,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为民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村民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后,农民愿意进入中心附近建房,聚集了人气,使农民建房规范化、居住集中化,形成了农村社区的聚集效应。利用村广播室、文体活动室、篮球场等文化设施,为村民提供思想文化、运动健身、沟通交流、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服务,改变了农民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推动了乡风文明。
第五篇:三心换民心 建设新农村
“三心”换民心建设新农村
——记许昌市建委驻杜村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曼丽
许昌市建委驻长葛市和尚桥镇杜村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王曼丽,带着建设新农村的热情与决心,认真学习中央一号文件,省、市委关于推进区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方案及各级领导讲话精神,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扎实开展驻村帮建工作,办了一件又一件实事好事,用“三心”工程,换来了广大群众的广泛选誉。
美化村容村貌得民心
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是村容整洁的必然要求。王曼丽协助村“两委”聘请许昌市规划设计院,对杜村寺进行了现场勘测,并设计出详细规划,经村民大会讨论通过,新村规划方案已完成编制。为改善村容村貌,王曼丽带领群众对村主干道、门前小菜园、房前屋后的杂草、垃圾进行了集中清理整洁,并协调资金1万元,新建垃圾中转站1个,垃圾池23个。同时协助村“两委”成立环卫队,购买日常保洁工具,建立起长效卫生管理机制。王曼丽争取单位支持,多渠道筹资,为该村20多条主、次道路,修砌排水沟6000多米,对村庄4条主街道进行绿化,栽植观赏树木2500余棵,对村内出入107国道的两条道路进行硬化,营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发展村域经济顺民心
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为增强发展意识,王曼丽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听取村党支部书记张现州同志“华西之行”的专题汇报,并组织收看了“华西之路”影视片,使党员干部受到了启发和教育。王曼丽依据该村的区位交通优势,把村域经济发展与许昌至长葛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协助村“两委”着力引进开发项目。通过征求群众意见,经过多次磋商,与长葛市美达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和北京九鼎德盛顾问有限公司签定了九鼎美达物流园项目。该项目是集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物流园,总投资2.1亿元。一期工程在该村占地451亩,投资额达5000万元,建设钢材专业市场和家居市场。全村11个村民小组已全部与物流园签订了占地和用工协议,园区的建成,为杜村寺村的经济滕飞、农民增收赢得可喜的机遇。
精神文化生活暖民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要着力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而且要着力改善他们精神生活。王曼丽组织建委党员干部开展“政策法规进村、道路规范进村、科技文化进村”活动,协调长葛市团委、科技局开展“科技下乡服务”活动,筹资制作了内容新颖的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村民公约、卫生公约宣传栏,对群众进行政策法规、科技卫生和思想道德宣传教育,并在全村开展了“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新村”群众性精神
文明创建活动,引导村民崇尚科学,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为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王曼丽经过多次努力,协调市建委下属省级文明单位,捐助帮建资金40000元,建起了村文化大院,设有图书室、活动室、健身游园,添置图书1000余套、体育娱乐器材10余套。王曼丽还自筹资金,带领园林处职工利用休息日,冒雨对文化大院进行绿化,栽上了枣树、石榴树、香花槐、黄杨球、月季等十余种植物。环境幽雅、设施多样的文化大院,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长葛市对口帮建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