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创新建设管理机制构建农村公路网络
创新建设管理机制构建农村公路网络
---南江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的做法与体会
蒋辉章
近年来,四川省南江县交通局按照“以县城为中心,省、县道为骨架,乡、村公路为支线,内接外延,连网畅通”的思路,积极探索创新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机制,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公路建设,着力构建农村公路网络。截止2007年底,全县完成投资2.6亿元,完成县道公路改建38公里,乡道水泥路175公里,新修改建村道公路1654公里,通车里程达到4587公里,基本形成了干环线上档升级、县乡道标美改造、村道路联网畅通的交通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
(一)强化管理措施,保障农村公路建设质量。农村公路的成败在于质量,质量的关键在于管理。我们大力推行“
三、三”制管理模式,有效的保证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
1、健全“三员”监督网。一是指挥员包质量。县委、县政府实行一名县级领导挂包一个乡镇。县交通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局领导班子成员任片区督导组长的6个农村公路建设督导组,具体承担建设质量、进度及资金管理的监督指导工作。二是技术员把质量。县交通局在系统内抽调18名业务技术好、能吃苦耐劳的同志,驻乡蹲点指导农村公路建设,监督施工队伍自检和对建设质量进行抽检。实行技术员工资与公路质量挂勾,实行绩效考核。三是督查员督质量。聘请群众代表充当乡村公路建设督查员,全程参与通乡水泥路建设;并把监督通村公路建设情况纳入村党风廉政建设监督检查员重要职责,将村道路建设质量作为其工资和是否继续留用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有力保证了其建设质量。
2、推行“三制”保质量。一是竞争立项制。采取“竞争立项”与“指令性
计划”相结合的办法,项目无论是否纳入年度计划,凡路基工程经县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验收合格的,可优先安排路面铺筑建设和国家补助资金;否则,不予实施路面工程,不安排国家补助资金。同时,对通达工程质量未达标者,一律不实施通畅工程。二是业绩档案制。对施工企业建立业绩档案卡,将质量不合格的施工企业严禁在县内从事交通建设。同时,建立施工技术员业绩卡,公路质量作为年终考评和职称申报的重要依据。三是责任追究制。以“问事、问人、问责”为抓手,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切实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坚决禁止在工程建设中“吃、拿、卡、要”和变相收受财物的行为发生,严厉打击业主不讲原则、监理不负责任、施工不按程序,损民利、伤民心的人和事。
3、严把“三关”控队伍。施工队伍是工程质量的“纲”。我们严把施工队伍招标、进场、作业“三关”。一是招标关。针对“大牌子、小队伍”现象,县纪委派出专人汇同业主组成过硬的监督小组,严格监督招投标代理机构所组织的预审、开标和评标等工作,筛选合格施工队伍。二是进场关。施工队伍进场时,按照招投标要求,把好机械设备、人员和材料进场关,要求项目经理、技术员、计量员押证上岗,杜绝人、证不符现象发生,把不符合条件的施工队伍坚决请出场,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场地。三是作业关。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流程,采取事前监督材料进场,事中监督施工配合,事后监督质量检测,发现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要求施工队伍及时整改,杜绝“豆腐渣”工程。
(二)加大环线建设,提升农村公路使用效益。坚持以“促进产业发展、服务农民增收”为目标,把环线路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大大提升农村公路整体效益。
1、科学进行项目规划。按照“乡镇公路油路化、村道公路畅通化、全县公路网络化”的工作思路,优化农村公路网络体系。做好与交通厅“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数据库相结合,原则上按照数据库下达计划实施;同时,与县委、县政府工作重点相结合,围绕“打通断头路、修建环线路、服务新农村”的思路,将老百姓急于修的、愿意修的、参与积极性高的路,因地制宜,立足长远发展,加
强统筹规划。
2、专群结合加快建设。采取专业队施工和村民参与相结合的办法,对桥梁涵洞、大型挡墙、安保设施和混凝土路面铺筑等技术性要求高的工程,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选择专业施工队,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同时,对路基工程、水沟、路肩培土等基础工程采取“任务到村、责任到社、分户实施、以劳折资、以奖代补”的办法,有效的解决了群众集资压力大的难题,激发了群众修路的热情。
3、多方筹措建设资金。一方面,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另一方面,充分发动群众筹工筹劳,组织群众“一事一议”分年度筹措资金。元潭乡字库村,村民每年每人集资200元,连续集3年,效果十分明显。同时,通过外引内联、捐资修路等多种渠道,争取本地外出能人捐款修路。近两年来,先后建成了元潭乡、赤溪乡、长赤镇、沙河镇和流坝乡等11条150公里环线,实现了修好一条公路、带活一片产业、活跃一方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效果。
(三)创新管养机制,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县政府出台了《加强全县公路养护的决定》,明确了“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乡养”的职责,县财政根据乡道路况、交通量和受益人口情况,按每公里每年800—120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拔付养护资金60余万元;县交通局探索完善了“有牌子、有人员、有经费、有机具、有制度”的乡道公路管护“五有”机制,积极改善道路状况,增加安全措施,提高通行能力。引导乡村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通过以劳折资、筹措资金等方式集中解决乡道公路水毁、大中工程维修和备用养护材料等问题,探索出了“三禁、五定”村道公路养护机制。赤溪乡空山—庙梁环线,成立庙梁和空山两个道班,每个道班落实3--5名道班工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长赤镇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人平集资3—5元,落实专人对村道公路进行日常化养护;如遇自然灾害大的损毁,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资恢复。
(四)发展农村客运,促进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根据“乡乡有车站,旅客零
换乘,物流无缝衔接”的目标,按照“路、站、运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坚持合理布局、统筹规划、定点实施。坚持“谁投资、谁受益”原则,简化审批手续,大力引进民间资金,合理安排线路,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客运网络化工作,修建农村三级客运站7个,四级站10个,招呼站14个,促进了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同时,合理布局建设货运站场,实现公路通到哪里,货车就开到哪里,方便农产品、生产生活物资运送。配套建设完善乡村道路安全警示标志标牌及安保附属设施,提高乡村道路安全通行水平。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枢纽,农村院户为终点,干支相连,乡镇相通,方便快捷”的农村运输网络。
二、几点体会
(一)建设农村公路,领导是保障。南江在新一轮交通建设大会战中,人人争当“修路人”,特别是主要领导坚持一线指挥,把交通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促进了农村公路建设大发展。两年多来,县四大班子领导主要精力在公路上,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主要时间花在公路上,县级部门协同配合,大力支持,交通系统举全局之力,组织有序、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特别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同志放弃节假日,一手抓抗震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做到了“两手抓、两不误”,保证了通行能力和农村公路建设。
(二)建设农村公路,群众是主体。对群众发动做到用心再用心,落实再落实,采取用少数群众代表做大多数群众工作的办法,充分发挥村社老干部、老党员的修路作用,认真按照“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的要求,让群众明白修什么样的路,明白国家补助多少,明白自己集了多少,从而愿意筹资筹劳,积极参与到修路中来,让群众真正成为了乡村道路建设的主体,既弥补和解决了国家补助资金不足的问题,又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进程。
(三)建设农村公路,机制是关键。机制决定成效。我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可以分段包干到户,也可以组织机械化施工,并对发动群众、工程质量、工期安排、挂包方式、施工安全、资金监管都逐条逐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
相应对策,出台了专门的规范性意见,使全县交通建设抓什么、如何抓清楚明白,环环紧扣,方式多样,取得实效。
(四)建设农村公路,质量是根本。坚持把质量作为农村公路建设的生命。特别加强了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在施工队伍选择上阳光透明,对不诚信的施工队伍坚决打入黑名单,通过采取受益群众傍站监理等方式,确保了我县农村公路建设修一条、成一条、好一条。
作者系南江县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
第二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分析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分析
摘要: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需要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关键词:
校园网络 舆情管理 机制
构建
大学生群体是互联网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行为和思想会多多少少受到网络的信息影响。网络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也为大学生表达自我观念提供了便利。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当中,不能够忽视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影响。
一、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定义。大学生群体比较倾向于到各种网络社区中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感兴趣的朋友聊天等等。网络社区是一种虚拟的社区,它的功能和特征和现实的社会是一定的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点在于,这种社区不是一种具有空间地理结构的组织,而且是网络为载体,由具有相同兴趣的人共同来组织形成的。在高校校园网络社区中,大学生比较熟悉的主要有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猫扑论坛、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人人网、QQ群和各种网络游戏组织。[1]这些不同的社区都有它们的不同特点。它们在大学生日常的网络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大学生能够进行网络活动,寻找共同兴趣的朋友,进行丰富的网络活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成长不能够忽视网络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网络建设中要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校园网络舆情,培养良好的上网习惯。网络舆情是公共借助网络的形式来表达对现实社会及其各种现象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联网反映出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情绪。[2]其中涉及的内容和范围都比较广泛,这些问题都是比较有社会影响力的,校园网络舆情主要借助了虚拟的网络平台,将个人对问题的观点和态度迅速反映出来,并且能够在网络中获得及时的互动。这种新的公众舆情在校园群体中的影响力非常大。
二、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成因。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主要是受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的。分析这些主要构成因素,主要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舆情的形成原因,包括了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
第一、网络社区的平台对网络舆情的作用。校园网络舆情主要是依托网络平台形成的。在校园网络社区中除了校园的BBS,师生个人博客,人人网络外,还有像各类微博网站、博客网站、社区论坛、QQ空间、手机飞信等等。这些网络社区具有虚拟性、互动性和开发性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让网络舆情变得复杂起来。主要反映在网络舆情的信息来源的复杂性和多样化;网络传播的互动交流作用加强;网络信息传统过程的匿名性和舆情传播的快速化等等。[3]这些都是依靠网络平台作用的。大学生群体在这些网络社区中也容易感到一种情绪表达的满足。很多的网络舆情甚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情绪。这种情绪在网络社区平台作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强化。
第二、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对网络舆情的影响。大学校园的舆情比较容易发生很大程度上和大学生群体的特点是相关的。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特征表现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大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性比较强,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受到其他的影响,对人际交往有很大的渴望。他们关注很多社会方面的问题,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以期在网络社区中获得一种肯定。其次是大学群体之间的认知和目标共性很强。在这些群体心理特征的影响下,他们之间容易形成很多共同的话语,也便于舆情的扩散,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群体认同的满足,降低了个体活动的失落。[4]但是需要强调的是过度的舆情传播可能会引起舆论危机。最后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具有比较美好的向往,使他们对一些社会事件容易表现出过激的反应。这主要是大学生受到的教育,使他们容易对社会产生很美好的愿望,但是这种愿望在现实生活中出现很大的落差,导致他们产生很大的不满情绪,加上个人的知识结构和人生经历还不够丰富,对这些事件缺乏全面的看法,造成网络舆情的泛滥。
第三、高校网络道德的不规范对网络的影响。网络世界在给人们创造了轻松的表达空间的同时,也存在着网络道德规范的问题。尤其网络具有的匿名性常常导致很大的网络行为找不到责任的承担者,甚至没有办法进行责任的界定。大学生在网络群体中使一数字人和信息人的方式存在的。在缺乏法律的监管之下,很大的大学生自身的自控能力和道德标准都变得模糊不清,导致责任的模糊化。一些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降低,恶意地传播网络舆情,以尝试在虚拟社会中充当英雄的快乐。这种不用付出代价的行为常常让他们的行为变得肆无忌惮。这也是很大消极校园网络舆情层次不穷的重要原因。
第四、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缺陷。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不仅是高校网络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大学生思想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网络舆情自身的一些特点常常会导致管理上容易产生困难。和现实的情况不同,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很多言论是不需要负责任的。这也是很多大学生大胆进行不良舆情传播的重要原因。我国目前法律对网络舆情方面的管理办法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导致很多的言论没有办法通过法律的约束力来进行规范。很多的高校也没有结合自身的网络管理特点,进行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在这些条件下,很容易导致不良网络舆情的大肆传播。
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高校校园舆情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是按照舆情反映的内容来看,在高校网络舆情事件有很大的共同性特征,这些主要的特点有三大不同的表现。
1、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元性与综合性。在高校网络舆情中,有的学生比较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事件,在一些国家和民族比较敏感的问题上,容易表现个人的情绪。比如“新疆打砸抢杀事件”“利比亚战争危机”“奥巴马接见**”“日本核泄漏事件”等等问题上,他们常常将个人强烈的感情加入到事件的讨论中,表达个人的言论。有的学生比较关注校园内的公共事件和校园周围的安全问题。在某个学校产生的问题,很快会在校园内的BBS上引起比较热烈的讨论。比如“武汉大学的樱花事件”成为了大学生们讨论爱国主义的问题的焦点。网络的虚拟性和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学生能够充分、及时地表达出他们的言论自由。校园网络舆情也常常在很多的重大事件中成为了不可忽视的舆论声音。
2、网络舆情的群体性和扩大性特点。校园网络舆情的主要群体力量是大学生,他们在年龄、性格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特点。在很多事情上能够很快找到共鸣的群体。通过网络互动,他们能够很快达成一致的认同。而且网络的开放性特点,能够将更大的群体联系在一起。网络的即时传统作用能够在短时间内将人们的各种观点集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导致网络舆情被扩大,造成网络舆情“滚雪球”现象。比如,“四川广元蛆虫柑橘事件” 当时在各个QQ群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且被迅速扩大化。但是其实在四川广元,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对有蛆虫的柑橘进行了必要的处理,问题显然没有网络传播的那么严重,但是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当年的四川广元柑橘几乎是遭遇到了最广泛的抵制购买,影响到了四川广元柑橘的销售。
3、网络舆情具有难控性特点。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特点,不仅是网络舆情容易产生的原因,也是网络舆情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特点是我国的网络教育和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计算机技术发展相对滞后,人们的网络道德意识薄弱。大学生群体在这种较弱的压力之下,很容易出现一些不理性的行为。特别是那些自我道德意识差的学生,很容易在网络过激情绪的影响下,做出很多不理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网络管理的难度。
四、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加强对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舆情是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需要加强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为了能够是校园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有效的关系,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其中建设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是相当必要的。一方面要强化班级干部和辅导员教育的责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对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能够将信息迅速反映到相关的领导和学校管理部门。建立起一个完整有效的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重大突发事件对学生造成负面情绪作用。能够根据校园网络舆情的工作特点进行合理的工作安排,从信息的收集、信息汇报懂啊信息处理都能够保证渠道的顺畅和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其次是要重点关注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技术,进行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话题的收集。[5]在网络舆情泛滥前,要有一个预警,对于那些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将舆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将信息反馈到有关的决策部门。最后要建设一支专业素质强的舆情管理队伍。主要通过发挥校园里的专家领导的高水平理论素质的影响作用。通过在舆情中加入专家学者的理性声音来影响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眼光看待问题。在一些主要的网络论坛上,安排相关的人员进行网络日常工作的维护。通过版主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交流来加强积极网络舆情的传播。
(二)打造高效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很多的网络舆情常常会引起舆情危机,这是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在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要加强进行监控。高校是一个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的地方,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信息的自动检测和监控来加强对学生的舆情监督。包括进行网络的实名验证和进行网络日记记录的方式来进行舆情的控制。特别是在校园舆论比较活跃的版块进行实名制,避免外来人员进行过激舆论的传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即时通讯和网络聊天内容的监控,做到将舆情危机控制在源头上,避免传播带来的一些危害。还要进行有害信息的过滤。对一些有害的信息,要采取多样的方式进行网络信息的有效过滤,包括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在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要避免对其他网络功能造成的负面的影响。加强使用其他,比如地址库过滤和内容分析 结合的方法,采用硬件设备接入的方法主要有主干网接入和旁路侦听两种方式等等来加强信息的过滤管理。[6]另外,还要,加强网络设备自身的信息排查建设。很多的网络消极舆论由于没有足够的线索和证据,因此在网络舆论的控制中常常会出现很大的管理困难。通过网络系统设备进行网络的建设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掌握网络信息的线索和证据,为网络舆情监察提供必要的线索。通过使用计算机网络设备,不仅能够保证网络舆情的安全,排除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作用,还能够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方向,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
(三)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和思想道德教育。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将网络管理和学生的法律思想道德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法制教育,来引导他们加强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建设,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自觉。结合校园网络事件的特点,很多的消极舆情都是由于学生的法律意识薄弱和自身的思想认识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导致。通过进行必要法律知识的学习,了解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在内的多部网络法律法规来增强网络法律观念,增加自我管理。[7]同时要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按照科学的管理办法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上,要对舆情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对舆情信息的敏感,能够及时地掌握舆情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舆情的控制。在高校校园网络中构建起比较有效的校园网络管理机制。
参考文献:
[1]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1)[2]巫明川.郭宝林.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管理及应对策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 [3]邓 燕.论网络舆情对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影响[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05 [4]郭 亮.高校网络舆情监管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01 [5]刘静姿.李 暾.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研究[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6]周建胜.范志轩.高校网络舆情成因及引导处置机制探析[J]
教学与教育研究.2010.08 [7]丁建军.浅谈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成因及其危机应对[J]
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
第三篇:构建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指出了目前高校学生危机管理的现状,针对目前高校学生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构建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对于完善高校学生危机管理机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高校招生数量连年增长,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这同时也给各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几年来,一些大学生犯罪案件,如,马家爵事件、清华大学生刘海洋残害黑熊事件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的反思和讨论。建立健全大学生危机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一、高校学生危机问题的分类
结合大学生的实际,可以将大学生“危机问题”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学生学习危机。经历过“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以后,可以说,进入大学校园的莘莘学子心中都怀有一股胜利的喜悦。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放松了对学习的要求,结果,身负种种学习荣誉的同学们在考试前却不得不为了学习而疲于奔命。进而造成了高校中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状况。
其次,大学生生活危机。由于当前我国高校的财政投入有限,大学生求学的资金来源完全靠家庭提供,这样一来,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同学就很难维持一种相当水平的生活。随之而来就是,很多同学为了维持基本的学习生活,不得不进行着大量学习以外的利益性质极浓的工作,甚至有些同学还进行着一些触犯法律法规的活动。在线
第三,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的出现是由多种情况综合影响所导致的,比如个人、家庭、同学、社会等等。如果说是按照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来说的话,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确不容忽视,然而,就心理问题的本质而言,我们却只能说它是心理问题而无须将其上升到危机的高度。然而,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心理失衡而产生的人际问题、社会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高度注意这一问题。[1]
第四,大学生人际危机。由于当代大学生中大多数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计划生育以后的独生子女,相对来说,他们都有着不同程度的依赖心理、征服欲望,自然而然地,在进入大学以后的陌生的人际关系群里无所适从。他们在与宿舍舍友、同班同学以及其他相关联的人的交际沟通中显得很不成熟,疏于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他们的近一步发展。[2]
第五,大学生感情危机。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入学年龄大都在18周岁左右,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很多人对感情的认识也逐渐由朦胧、暧昧转向理性、成熟,大学生恋爱问题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毕竟大学生的心理年龄还不是和他们的生理年龄完全适应,所以,面对感情,大学生们理性不足而冲动有余,久而久之,造成了一系列感情危机。
第六,大学生前景危机。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是一个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毫末的疏忽就会有被淘汰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个人有再强的能力,也不能保证自己在竞争中有着不可撼动的优越性。由于大学生受过更高层次的教育,他们期望值的攀高使他们不能够理性地看待形势。
二、危机管理的含义
著名的社会学家罗森塔尔在1989年曾提出,“所谓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我国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孙本初认为,“危机是指因内、外环境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对组织生存具有立即且严重威胁性的情境或事件”。
三、高校学生危机问题的预防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学生的危机管理应首先从预防开始。危机预防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培养危机意识
不管是政府机构、学校领导,还是广大教职员工、学生都要树立危机意识、安全意识。危机意识需要长期不断的灌输和培养,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遵纪守法、自觉自为,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最大可能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2、建立健全危机预警系统
预警系统作为危机管理中预防危机的子系统,是对预警对象、范围中的预警指标这一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从而获取预警信息,以便评估信息、评价危机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发出危机警报,进行危机预告的重要环节。
(1)预警对象、范围
高校学生的预警对象,可分为群体对象和个体对象。
群体对象包括贫困生、复读生、优秀生、独生子女;个体对象是指具有某些人格特征、家庭教养环境和行为表现偏常的不特定的个人。贫困大学生的生活境况艰难,他们对家庭经济状况的无助感以及家人的高期望都会对其心理产生较大的压力,使他们的内心产生冲突、矛盾乃至自责。他们所特有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较深的焦虑。而在学校的学习、生活适应中,这种焦虑不仅不能得到缓解,还有可能增加或强化,对其身心发展不利。
(2)预警指标体系
传统的预警方法多采用事件跟踪的方法,现代则更加重视预警指标的方法。预警指标是依据对预警对象(事件、个人)的情况建立一套有监测功能的预警指标体系,并通过预警指标,利用某种理论与经验,分析确定预警对象与危机情势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此进行危机早期预测。
(3)预警信息评估
①危机环境分析。环境分析是指对可能或已经引起危机发生的经济、文化、社会等环境因素的了解、评价和预测。通过对学生所在的外部环境的分析研究,掌握客观环境的发展趋势和动态,了解与危机事件发生有关的微观动向,从而敏锐地察觉环境的各种变化,保证当环境出现不利的因素时,能及时有效地采取措施,趋利避害。
②预警信息分析。在对信息的分析方面,真实性是至关重要的,任何虚假、失真的信息都会导致因预测不准,又过分偏重而出现失稳的状态。排除虚假信息,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是预警信息分析的重要方面。危机表现为个体或群之间的互动行为,人的态度和行为自始至终影响着危机的发生和进程。因此,确认与危机相关的个体或群体为预警对象,分析他们的认知态度,行为方式特点,根据预警指标,评价其危机的严重程度,才能确定是否进行危机预告。
3、建立健全危机管理体制
首先,组建危机管理机构。设立常设机构,配备精干的管理人员,负责危机意识的培养和宣传、人员的培训、危机监测和预警、危机管理计划的制定、日常管理工作的指导、检查和监督以及危机公关。其次,实行专业队伍与学生相结合以应对危机。一方面提高专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做到临危不乱;另一方面通过演练把知识、技能和实践相结合,确保操作准确熟练,万无一失。第三,制定危机处理计划。按照计划做好准备工作,当情况不断变化时,要进行追踪决策,并对计划进行相应的调整。[3]
四、高校学生危机的应对原则
危机的应对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面对危机只有沉着应对,巧妙斡旋,才有可能最终化解危机,渡过难关并过重塑形象。处理大学生危机事件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维护稳定的原则。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也是各种敌对势力争夺、攻击的重点,维护稳定的任务相当严峻,因此,维护稳定是高校危机管理的首要原则。稳定压倒一切,无论出现何种事件,都必须从维护稳定的原则出发,要千方百计地防止事态的扩大。
2、迅速快捷原则。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影响大、扩散性强等特征,一旦发生,就不容延误,亟待解决。要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降低其影响,就必须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迅速控制局面。
3、明辨是非原则。高校突发事件类型很多,引发的因素也很复杂,既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在处理过程中,要正确分析,同时必须坚持明辨是非原则。
4、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原则。高校突发事件大多涉及到青年学生,更多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因而处理此类事件应本着教育第一位,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因此,在高校重要的是如何有效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及时消除因患。
5、人道主义原则。危机在不少情况下会带来生命或财产的损失,舆论界对造成危及人的生命安全的事故或事件尤为重视,甚至加以渲染,因此,危机处理中首先要把救护伤员放在优先地位。[4]
五、启示与思考
高校学生危机管理问题不仅需要各高校引起重视,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大学生自己也学要有相应的措施。
1、政府应加强对危机的调控 www线
作为政府,要注重加大对高校的关注力度,通过政府的努力减少大学生危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减少大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造成的生活危机等问题;通过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以减轻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危机等等。
2、社会应理性对待大学生危机问题
作为社会,要对高校大学生多一份宽容之心。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并不如大众通常所想象的那样有着高强的能力、完美的才华,他们也有缺点,他们也会犯错误,如果他们老是肩负着自己所不能承受的压力,他们又怎么会不产生压力,不出现各种危机呢?
3、高校应加强科学管理
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无论面对什么情况,校方都应该站在广大大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毕竟,大学生才是一个大学赖以存在的基础。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就应当具备一种高度的预防心理,做好各种危机事故发生的预案;还应当在平时的学习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及时纠正在同学们之间出现的任何偏颇思想意识;另外,在大学生危机问题的解决上,要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性化的解决问题。
4、舆论媒体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
作为大众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社会意识形态养成。由于大学生们对新事物接受的速度较快,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够很好地判断获取信息的价值量,所以很容易走向极端。这就需要我们包括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在内的大众媒体做好信息传递中的筛选、纠正工作。让大学生们有一个既宽松又正确的信息接受来源。
5、重视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目前,在多数高校同学间都存在老乡会、QQ群联盟等虽未经学校有关管部门承认,但在同学们中就某些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的非正式组织。在危机管理中,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些组织的作用,并充分加以利用,尤其是这些非正式组织的核心人物,能够引导其在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
6、发挥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作用
以学生社团为例,我们曾面向济南、泰安的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等六所高校做过相关调查,在问到“你认为学生社团能够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上发挥相应作用”时,我们得到如下结果:
A.应该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去并能够发挥积极作用:30.73%
B.可以作为一种声音参与到学校民主管理中去:46.88%
C.没有必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6.25%
D.不清楚:11.46%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学生社团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与热情还是很高的,有近八成的同学于此持肯定态度。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引导,并建立健全参与机制,这必将使我们的危机管理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7、大学生应加强自我完善
作为大学生本身,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给自己定好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不论什么时候都可以以现实的态度面对一切。另外,要多接触外界包括身边的同学、老师,社会上的种种事务。只有清楚地认识了外界才能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从而进一步认识外界、完善自我。
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主力军,肩负着我国的未来,保障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就是保障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空间,所以说,我们务必要下大力气解决好大学生危机管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兰等.大学生心理危机及预警系统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解小娟.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管理[N].光明日报,2001-5-17.[3]苏宝利、吕贵.高校健全危机管理机制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2002.[4]叶国文.预警和救治:从“9·11”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J].国际论坛,2002.[5]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曹
[6]汤敏轩.危机管理体制中的信息沟通机制——基于组织整合的流程分析[J].江海学刊,2004.[7]刘建军,朱喜坤.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
第四篇:网络银行风险管理机制探析
[摘要] 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我国目前已经有20多家银行的200多个分支机构拥有网址和主页,其中开展实质性网络银行 业务的分支机构为50余家,客户数量达40余万。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除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快捷外,也增加 了我们的风险。本文分析了网络银行经营业务的特点,指出了其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类型,并对风险的防范进行 了探讨。
[关键词] 网络银行;业务特点;风险;防范
一、网络银行的业务特点
(一)低成本和价格优势
1.组建成本低。一般而言,网络银行的创建费用只相当于传统银行开办一个小分支机构的费用。
2.交易成本低。就银行一笔业务的成本来看,手工交易约为1美元,ATM和电话交易约为25美分,而互联网交易仅需1美分,只有手工交易单位成本的1%。
3.给客户的价格优势。由于网络银行运营成本比较低,可将节省的成本与客户共享。通过提供较传统银行高的存款利率、低收费、部分服务免费等方法争夺更大的客户市场。而且,通过网络电子确认系统,还可避免诈骗和损失。如在美国,目前支票占支付市场的60%,传统纸制支票诈骗曾使零售商每年损失120亿美元,而电子支票不仅消除了支票诈骗的可能性,而且节省了处理大量纸制支票的费用和时间。
(二)持续性与互动性服务。网络银行系统与客户之间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上网自主服务等途径。实现网络在线实时沟通。银行的客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通过因特网就能得到银行的金融服务。银行业务不受时空限制,每天可向客户提供24小时不间断服务,这也延长了银行的业务时间。
(三)标准化服务。网络银行通过私码与公码两套加密系统对客户进行隐私保护。网络银行提供的服务比物理的营业网点更标准、更规范,避免了因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高低及情绪好坏所带来的服务满意度差异。
(四)业务全球化。网络银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全球化的银行,网络银行利用因特网能够提供全球化的金融服务。传统银行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开拓国际市场的,而网络银行只需借助因特网,便可以将其金融业务和市场延伸到地球的每个角落,把世界上每个公民都当做自己的潜在客户去争取。网络银行无疑是金融运营方式的革命,它使得银行竞争突破国界变为全球性竞争。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拥有先进网络技术和营销经验的国际性大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完全可以不在其他国家设立分支机构,而利用网络银行争揽金融业务,抢占当地的金融市场。网络银行业务的竞争将是无国界的、更为迅速的竞争。
二、网络银行风险透析
由于网络银行主要经营电子货币和电子结算业务等虚拟金融业务,所以,网络银行除了具有传统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外,从技术、业务、法律角度分析,还具有以下特定风险。
(一)技术风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安全风险。由于网络银行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因而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缺陷必然会威胁到网络银行的安全。这些技术方面的原因有许多,主要包括:(1)目前许多银行采用了UNIX系统主机终端模式,而UNIX系统在网络安全上存在严重漏洞。主要原因是UNIX系统未提供主机与终端之间的通讯加密,而且它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源代码已经公开,如从一台联网的UNIX工作站上使用“跟踪路由”命令的话,就可以看见数据从客户机传送到服务器要经过的许多不同节点和系统,它们最容易受到攻击。(2)TCP/IP协议安全性差。由于Internet采用的是TCP/IP协议,该协议在实现上力求简单高效,而较少考虑安全因素,大多数Internet上的信息加密程度不高,在电子邮件口令方面、文件传输过程中很容易被窥探和截获。(3)防火墙安全性不高。就防火墙的安全性来讲,首先是防火墙产品自身是否安全;其次是防火墙设置是否合理。目前,许多防火墙在配置上无意识地扩大了访问权限,从而可能被外部人员利用,从中获得有用信息。(4)缺乏有效监视和评估网络安全性的手段。(5)未能对来自Internet电子邮件携带的病毒及Web浏览可能存在的恶意Java/ActiveX4控件进行有效控制。第二是技术选择风险。网络银行必须选择一种技术解决方案来支撑网上业务的开展,因而存在所选择的技术解决方案在设计上可能出现缺陷或被错误操作的风险。比如,在与客户的信息传输中,如果网络银行使用的系统与客户终端的软件不相兼容,那么,就存在着传输中断或速度降低的可能。
(二)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来源于系统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大缺陷而导致潜在损失的可能性。操作风险可能来自网络银行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来自网络银行安全系统和其产品的设计缺陷及操作失误。操作风险主要涉及网络银行账户的授权使用、网络银行的风险管理系统、网络银行与其他银行和客户间的信息交流、真假电子货币的识别等。
2.市场信号风险。市场信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非对称导致的网络银行面临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引发的业务风险。例如,由于网络银行无法在网上鉴别客户的风险水平而处于不利的选择地位,网上客户利用他们的隐蔽信息和隐蔽行动对自己有利但损害网络银行利益的决策,以及由于不利的公众评价而使网络银行丧失客户和资金来源的风险等。在虚拟金融服务市场上,网上客户不了解每家银行提供的服务质量究竟是高还是低,或者说,究竟是物美价廉,还是货不对路。因此,多数客户将会按照他们对网络银行提供服务的平均质量来确定预期的购买价格。但是,这个预期的购买价格将低于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能够承受的最低价格,结果,只有提供低质量服务的网络银行可以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网络银行则被排挤出网上市场。
3.信誉风险。网络银行信誉风险是指网络银行无法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不能建立自身的良好银行信誉,从而无法从事银行业务。一旦网络银行提供的虚拟金融服务产品不能满足公众所预期的水平,且在社会上产生广泛的不良反映时,就形成了网络银行的信誉风险。或者,如果网络银行的安全系统曾经遭到破坏,无论这种破坏的原因来自内部还是来自外部,都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网络银行的商业信心。
(三)法律风险。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两方面:一方面是违反相关法律规定、规章和制度,以及在网上交易中没有遵守有关权利义务的规定,这些法律和规章制度包括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财务披露制度、隐私保护法、知识产权保护法和货币发行制度等;另一方面是网络银行法律的缺乏。我国网络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政府有关法规中对于网络银行权利和义务的规定不清晰,缺乏相应的网络消费者权益保护管理规章及试行条例。因此,利用网络及其他电子媒体签订的经济合同中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
网络银行的风险类型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目前,国际国内主要的网络银行风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1.电子扒手。一些被称为“电子扒手”的银行偷窃者专门窃取别人网络地址,这类窃案近年
呈迅速上升趋势。因为Internet服务在给银行和用户提供共享资源的同时,也为窃取银行业、用户秘密数据的非法“侵入者”敞开了大门。一些窃贼盗取银行、企业秘密卖给竞争对手,或因商业利益,或因对所在银行、企业不满,甚至因好奇盗取银行和企业密码,浏览企业核心机密。据美国官方统计,每年银行在网络上被偷窃的资金达6000万美元,而每年在网络上企图利用电子化盗窃作案的总数高达5-100亿美元之间。“电子扒手”平均作案值是25万美元,而持枪抢劫银行只有7500美元。“电子扒手”多数为解读密码的高手,作案手段隐蔽,不易被抓获,通常能够查获的约为1/6,而只有2%的网络窃贼被抓获。
2.网上诈骗。网上诈骗已成为世界上第二种最常见的网络风险。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或在互联网上提供各种吸引人的免费资料等引诱互联网用户,当用户接受他们提供的电子邮件或免费资料时,不法分子编制的病毒也随之进入用户的计算机中,并偷偷修改用户的金融软件;当用户使用这些软件进入银行的网址时,修改后的软件就会自动将用户账号上的钱转移到不法分子的账号上。网上诈骗包括市场操纵、知情人交易、无照经纪人、投资顾问活动、欺骗性或不正当销售活动、误导进行高科技投资等10种互联网网络诈骗。据北美证券管理者协会调查,估计每年网上诈骗使投资者损失100亿美元。
3.电脑黑客。称非法入侵电脑系统者为“黑客”,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者首先提出的。克罗地亚的3名中学生在操纵电脑遨游信息高速公路时,进入了美国军方的电脑系统,破译了五角大楼的密码,从一个核数据库中复制了美国军方的机密文件。据美国参议院一个小组委员会的估计,1995年全球企业界损失在“黑客”手中的财富达8亿美元,其中美国企业损失4亿美元。由于对“黑客”闯入国家安全防务系统的担忧,甚至担忧未来的“电子珍珠港袭击”,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具有制造电子炸弹的能力,这对引发国家金融安全的潜在风险也是极大的。
4.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对银行电脑系统形成了巨大的威胁。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在1996-1997年的18个月中,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量几乎翻了一番。平均每个月新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从过去200种上升到500种左右。全世界已知的计算机病毒已达18000种,尚有上百种待查明的计算机病毒在流传。1999年4月26日的CIH病毒的爆发,就使中国4万多台电脑不能正常运行,大多数电脑的C盘数据被毁,中国民航的20多台电脑也被感染,部分航班时刻表数据被毁。此外,随着国际互联网络的普及,银行的电子函件也成为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渠道。
5.信息污染。正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存在工业污染一样,信息时代也有信息污染和信息过剩,大量无序的信息不是资源而是灾难。互联网络用户数和网络业务量的急剧增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包括大量商品广告等网上“垃圾”,影响了网络银行发送和接受网络信息的效率,更严重的是风险也随之增加。
三、网络银行的风险防范
网络银行的种种风险已引起我国政府与金融界的高度重视,我们在创建和发展网络银行的同时,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防范和化解网络银行的风险:
1.设计和执行与网络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网络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网络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网络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
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管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
2.加快发展网络加密技术。近年来,世界加密技术的市场规模巨大,达到几十亿美元,并呈现迅猛发展的态势。美国在加密技术电脑软件的开发方面具有世界领先地位,较其他在加密技术方面先进的国家如以色列、瑞士、俄罗斯和日本等还略胜一筹。我国应尽快学习和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网络加密技术的创新、开发和应用,包括乱码加密处理、系统自动签退技术、网络使用记录检查评定技术、人体特征识别技术等。
3.发展数据库技术,建立大型网络银行数据库。通过数据库技术存储和处理信息来支持银行决策。要防范网络银行的资产风险,必须从解决信息对称、充分、透明和正确性着手,依靠数据库技术储存、管理和分析处理数据,这是现代化管理必须要完成的基础工作。(1)网络银行数据库的设计可从社会化思路考虑信息资源的采集、加工和分析,以客户为中心进行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的科学管理。(2)不同银行可实行借款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建立不良借款人的预警名单和“黑名单”制度。(3)对有一定比例的资产控制关系、业务控制关系、人事关联关系的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数据库进行归类整理、分析、统计,统一授信和监控。
4.加速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研究、开发和利用。金融工程是在金融创新和金融高科技基础上产生的,是指运用各种有关理论和知识,设计和开发金融创新工具或技术,以期在一定风险度内获得最佳收益。我国金融工程的研究与开发应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学习和借鉴西方马柯维兹的投资组合理论、夏普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莫迪格里安尼和米勒的资本结构理论以及布莱克和斯科尔斯的期权价格等理论,并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技术、运筹学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和自动化网络技术,不断创造、设计、开发各种新的组合金融工具,使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创新和风险控制能得以加强。
5.加快电子商务和网络银行的立法进程。针对目前网络金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建立相关的法律,以规范网络金融参与者的行为。首先,电子商务立法要解决电子交易的合法性,如怎样取用交易的电子证据?芽法律是否认可这样的证据?芽电子货币、电子银行的行为规范、跨国银行的法律问题。其次,对电子商务的安全保密也必须有法律保障,对计算机犯罪、计算机泄密、窃取商业和金融机密等也都要有相应的法律制裁,以逐步形成有法律许可、法律保障和法律约束的电子商务环境。
参考文献:
[1]纪玉山.网络经济[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2] 张贵乐.金融制度国际比较[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3]赵家敏.电子货币[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4]薛志平,沈成宏.知识经济大趋势[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第五篇: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已经普及各个领域。网络不仅是一种向外界发布最新信息的渠道,也是人们发表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而人们在这一平台上发表意见时,就已经在无形中形成了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渐渐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那么网络舆情的管理也应备受重视。在网络使用人群中,大学生居多,为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也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了一些网络舆情管理机制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校;管理机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主要是人们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达出来。网络舆情在现在的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力更是不可低估,大学生作为网络舆情的主要参与者,高校需要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学生积极使用网络,正面舆论。在网络上,人们言论自由,言论平等,但是网络的传播速度过快,至今还未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体制,导致网络上出现了许多消极的内容,对人们产生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为学生全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帮助。
一、高校网络舆情概述及管理现状
1.1高校网络舆情概述
高校网络舆情只是网络舆情中的一部分,主要集中在高校网络中。参与者自然也是高校的大学生和教师,以及管理者,主要的形式则是校园网站、博客、QQ群、贴吧、微博等,大学生主要经过这些平台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当学校内部或者社会上发生一些事情时,学生会经过这些载体,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从而形成所谓的舆论。高校网络舆情出现在学校,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大学生是舆情的主要参与者,他们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体心理和思维特征,再加上大学生涉世未深,在评论事情时,根据的是自己的感觉和想法,不曾深思,大多带有自我情绪,这就使得他们在舆论中扮演着不同于他人的角色,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状态和全面素质的发展。
1.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伴随着时代的信息化,互联网快速更新,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扩张。据调查研究发现,现在的大多数网络使用者是大学生,这为高校带来了便捷和新颖,却也给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目前,已经有许多的学校在加强对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管理机制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现在的大学生通过校园网络,对社会上的事情进行自由言论,也有人带着情绪进行大肆评论,不够理性,这给社会的网络发展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对高校舆情管理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群体,他们的身心成长和素质培养都是高校的主要责任和目标。而网络作为一个可以尽情表达自己观点和价值观的载体,自然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也正是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虽已做出一些成绩,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2.1管理主体不明确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需要高校各部门共同合作完成,但是现在的高校的分工并不明确,时常会出现多个部门解决一个问题的现象,导致资源浪费,耽误网络舆情问题的及时处理。而且,目前许多高校基本上都是建网站者实施网络舆情管理,并没有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管理的主体并不明确。就现在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情况来看,大多高校依然处于起始阶段,而网络舆情也基本是由大学生自己或者建网站的人来实施管制的,更多依靠的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但是如今的网络舆情实在是好坏皆有,甚至可能负面信息更多,这必然会给学校网络带来许多的不良影响,这样的局面则急需明确的管理主体来进行管制、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不明确,将会导致高校网络舆情失去控制,进一步阻碍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获取有益的信息,从而对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2.2管理人才不充足
网络舆情的管理不只需要部门的建设,也需要优秀的人才来管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管理人才,想要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就必须为管理部门配置专业的管理人才。但是据调查显示,现在的许多高校在网络舆情管理人才配置方面并不十分令人满意,许多管理人才可能是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但是缺乏多元化的能力和素质。而学校的管理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很有可能是忽略了网络舆情管理部分,导致出现严重缺乏人才的现象,阻碍了正常的网络舆情监管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是在问题发生之后,学校才做出相应的处理,这样的处理方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危机的存在。专业的优秀人才需要具有全面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能够及时地处理网络舆情问题,甚至能够根据平时的数据分析,预测到可能会发生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准备,以防危害。
2.3管理模式不新颖
网络的更新快速及时,随之而变的是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为应对不同的网络舆情问题,高校应该适时更新管理方法。现阶段,许多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一般采用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者以单独面谈的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感,从而推敲他们的舆论倾向。这样的方式过于传统,不够新颖,无法适应现代快速进步的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网络的独特性在于其传播信息的速度快,方式便捷,范围广,这就导致了原来的管理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的网络舆情管理需求的局面,然而目前还是有诸多的高校依旧采取这种方式进行管理,这给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致使成效不够明显。
2.4管理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我国的网络进步也十分迅速,但是现在我国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并不健全,尤其是高校。以前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并没有建立健全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目前,我国诸多高校依旧缺乏对网络舆情进行监控、分析和处理的专门的管理机制。大学生利用网络了解社会上的最新消息,学习一些有益的知识,发表自己的言论,这样的方式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也为高校增添了一种了解学生的途径,打破了惯有的模式。但是与此同时,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信息,而大学生未曾涉世,辨识能力相对较差,可能会涉足不良网站,接触恶性信息,这将会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应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高校依旧存在许多欠缺之处,网络的维护不够全面,未及时筛选优良的信息,这些都没有很好地约束和监管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给学生和高校自身都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
三、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事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涉及高校的校风建设及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那么很有可能会诱发一系列的舆论危机或者恶性事件,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完善,采取有效措施,是现在高校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主要任务。
3.1加强管理主体建设
管理主体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所以,加强管理主体建设,为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和高校的进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前提。高校的管理主体包括学生处、网络管理、安保部门三个部分,其各自具备着自身的相应的职责。想要加强网络舆情管理主体的建设,需要这三个部门团结和谐,各自完成分内任务,共同实现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学生处在对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对舆论的关注程度和具体的倾向性,从而有利于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网络管理部门对于大学生很少有直接的接触,可以尝试着从学生处了解学生的情况,及时准确地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对部分大学生使用恶性网站的行为进行网络管理。安保部门在学生处和网络管理部门工作的同时,加强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安全管理,保证高校内部网络安全有序进行,从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建设。
3.2加强管理人才建设
加强管理人才建设是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建设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人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是实现网络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训,可以尝试在招收管理人才的时候,进行全面的综合素质的考验和专业能力的考核,具有针对性地聘用符合岗位的全面化的人才。在此基础上,也要对在职人才和新进人才进行定期培训,不仅是培训专业能力,也要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防在工作期间管理人才出现纰漏,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内部也可以实行考核,以这种方式,促进管理人才的自我培养和成长,从而能够为高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做出相应的贡献,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平台。
3.3注重管理模式创新
网络的发展迅速,舆情的信息量也自然会随之加大,因此,传统的管理模式就会出现无法满足现代网络舆情管理的需求。目前大多数高校使用的针对学生进行具体了解的形式,过于浪费时间,而且可能会导致无法顾及每位学生,造成一定的疏漏。网络舆情管理是一种现代化的科学技术,高校可以利用网络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监管,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的积极交流,形成师生无障碍沟通的局面,这样既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引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又能促进高校的校风建设,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高校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及时更新管理模式,适应大学生的需求,更进一步地了解大学生的舆论倾向,从而完善高校舆情管理机制建设。
3.4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能够有效规范大学生和高校正确使用网络,而这一体制的健全需要监测、分析、处理这几个专业的机制组合而成,需要他们互相合作,团结配合,形成一条稳固的规范链,监督大学生和高校使用网络的行为。监测是保障高校能够及时获取舆情信息的前提,对进行后期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所以,在进行监测时,一定要注意从不同的网络方式和不同的群体中全面监测、搜集信息,着重注意大学生对学校和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以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的评价。在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之后,交予分析部门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从而判断舆情的真实情况和发展趋势等,并对信息做进一步的总结,然后以客观的立场将信息数据保存。在此基础上,处理部门对分析出来的问题,进行实时有效的解决,以此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建设。
四、结论
高校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的地方。在高校,网络这个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平台,也已经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的主要渠道,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高校加强网络舆情管理越来越重要。高校应该做到及时了解舆情信息,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从而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获取信息的网络平台。并且,高校对网络舆情的信息一定要时刻保持敏感,从自身做起,从大学生的立场出发,建设良好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为高校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全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姜胜洪网络舆情的内涵及主要特点[J].理论界,2010(3).[2]吴绍忠,李淑华互联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马春来论高校网络舆情的内容及管理[J].琼州学院学报,2009(4).[4]冼季夏,顾慕娴,吴宏宇,等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机制探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3).[5]刘燕,刘颖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及管理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