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源头、管理和素质提升着手,改革公务用车制度
从源头、管理和素质提升着手,改革公务用车制度
沈力
2011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在政府日渐压缩行政性费用支出的呼声下,公车费用却持续居高不下,在一定程度上说明,17年来的公车改革成效不大。从个人观点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严格准入和使用制度,追求性价比。
公务用车费用居高不下,甚至最近公务车购车标准也在不断提高,甚至有豪车跻身公务车行列。官员开豪车,往往成为媒体和舆论追逐的热点话题。在选择公务车时,应该控制购买数量与车型,选用售价适中、节能环保的轿车,同时公务员使用公务车时,应须考虑工作需要和成本效益,采用“最合适的交通工具”执行职务,视有关情况(例如工作任务、服务对象和时间紧迫性)而采用其他合适的交通工具。
二、抓管理,提素质,树表率。
公务用车费用居高不下,往往是某些人的“特权思想”作祟,总用公车办私事,或者用公车讲面子。“三公消费”其实都是特权消费的。如果各级公务员都能向新加坡或者香港公务员学习树立平民意识,做到遵纪守法,公私分明,同时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公务活动轻车简从,不需要用公车的,一律不用,而是选用公共交通工具或者私车,如此“三公消费”自然就会降下去了。因此,公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提高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名利,“接地气、知民心、懂民意”。
http://bbs1.people.com.cn/postDetail.do?view=1&id=116960253&bid=1
第二篇:改革公务用车制度
公务消费问题上的腐败问题诸如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车私用、公款报销私人费用等,为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之所以屡禁不绝,其原因在于我国现行公务消费基本上仍是沿袭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一套管理制度。
以公务用车为例,主要是按干部一定级别和机关单位在编干部人数配车,一般一个处级单位少则几台,多则上十台,有特殊公务的(如司法部门等)单位数十台,一个厅局机关少则十多台,多则几十台,不少单位不该配专车的配了,该配低档的配了豪华或超豪华的,各级财政每年用买新车、养车费用用越来越高,已成为各级财政的一笔沉重的负担。据对一些单位的调查,一部一般档次的公车,每年的折旧费约需2万元,维修费2万元,油料等消耗1万元,驾驶员工资、资金、福利等消费约1.5万元共计6.5万元,高档车一般开支则在7-8万元以上。某省某县财政全额拨款的40余个县直机关,共702人,每年工资总额为598万元,现有公车110台,每台6.5万元开支,一年耗费公款700多万元,大大超过机关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总额;某市市委、市政府机关21个单位共120辆公车,每年消耗840万元费用(这还不包括每年需要新购买的公车的费用在内),超过其900余名公职人员一年800万元的工资总额。节约几相机关单位的公车可以救活一个中小型企业。几乎所有车改实践都证明,改革公车制度一般可节约原有开支1/3以上,改革力度大的可节约开支1/2以上。不仅公车上的消费成为各级财政的沉重负担,更重要的是公车消费还成为财政支出的一个黑洞,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之一。据调查,公车私用已成为一个难以遏制的顽症,一般一辆公车真正公用的约占1/3,其余1/3分别为干部私用,或司机私用,以致不少地方公车钓鱼、公车迎亲、公车旅游、公车接送子女上学,虚报公车维修费用等问题成风。
此外,公车使用上相互攀比,“吃大锅饭”,还导致超支标准规模购买公车,没车不办事,违规使用专车,不合理用车,以及养车费用居高不下和干群关系紧张等诸多问题。因此,改革公务用车制度已势在必行。
改革的基本思路应当是:变计划经济的公务用车公共消费或“吃大锅饭”方式,为现现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合理的个人消费方式。
第一种方案为按标准发放个人乘车票,节约部分可提取一定比例发给个人以鼓励合理的节约行为,养车则实行成本核算费用包干。例如:湖南省长沙县人大机关自1999年7月开始成功进行的“车改”,将公务用车费用量化到人,县人大常委会主任为2万元/年,副主任为1.5万元/年,其他工作人员为2000元/年不等;公务用车按一定里程或时间计算车费按章交票;因私用车按高于公务统一派车,对驾驶员和用车实行科学管
理。车改实行一年多,费用减少近1/3,车辆减少1/2,机关作风、干群关系大大改善,公车私用基本杜绝,工作效率也有所提高。
第二种方案为公务用车社会化、货币化。这种方式改革的力度更大些,即成立专门为机关服务的公务用车公司,按干部职级和工作需要发交通费,公务用车自费租车。例如长沙市雨花区检察院的做法;该单位共有56名干警,56辆车(12辆汽车,44辆摩托车),车改前年均车耗近60万元(还不包括每年新购车的费用),自1998的1月起实行公开拍卖公车,发入公务用车交通费,公务用车自费租车,单位不再向财政申请购买新车。改革实行两年多,每年仅节约用车耗费就达15万元。
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公务用车改革的步伐必然加大,迟改不如早改,早改更利国利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的当务之急是应扫除改革的思想障碍,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一是要深刻认识公务车改革对从源头上治理“车轮下的腐败”改进机关作风,节约财政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公车浪费的重要而深远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意义,增强公车改革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二是要消除所谓“群众心理难承受”论,要大力宣传传车改利国利民的重大意义,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并可将一部分车改节约的资金建立专门基金,用于补贴生活困难的下岗职工。
第三篇:提升党性修养须从“小”处着手
提升党性修养须从“小”处着手
——第一党支部
**
共产党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鲜明标志,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性是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古人讲: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提升党性修养,关键是要从小处着手。
小事关乎根本。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讲道: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
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盐、米、房子、衣服甚至生小孩的问题,在很多人看来是小事情,但是在我们党看来,就是牵涉党的宗旨的大事情。党员干部应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和党性意识,任何时候都与党同心同德。应时刻想到自己是组织的一员,时刻不忘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相信组织、依靠组织、服从组织,自觉接受组织安排和纪律约束,慎独慎微,从一言一行做起,自觉坚守党性原则。
小利关乎廉洁。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加强党性修养要有强烈的防微杜渐意识,从小利开始就保持高度警惕,如果因为是小利而浑然不觉,终将如温水煮青蛙一样沉溺其中无力自拔。曾经有一名老部下给周恩来送了一筐橘子,总理就按照高出市价的价格寄过去50元,工作人员感到不解。他说:我多付钱,他以后就不会再送了。这种清正廉洁的作风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反观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贪官,很多都是始于小利而毁于巨贪,从一条烟、一瓶酒逐渐发展到来者不拒,最终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
小节关乎品德。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作风和德行。共产党员时刻注重做好小节,群众才会如众星拱月,自发自觉拥护支持我们党。抗战时期,身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接到老家年已八旬的母亲来信,希望儿子帮她度过饥荒。但朱德因实无一钱,只好向老家旧友去信借款。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告诉我们,身为党员干部不论在什么岗位都要在生活中严格自律、慎初慎微,在工作中严谨细致、一丝不苟,永葆一心为民、夙夜在公的良好形象。
提升党性修养犹如读书一般,是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只有用水滴石穿的水磨工夫、坚定不移的本色初心守好小节,才能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中不断提升党性修养,成为一名过硬的共产党员。
第四篇:浅谈从基层着手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浅谈从基层着手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论文摘要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在过去的历史时期内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了人民的利益,维系了国家稳定和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无法回避的矛盾和问题,尤以基层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在理性论证和科学逻辑下探索制度完善的科学路径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民主政治 基层
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利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保障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毋庸置疑,在过去几十年中,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对国家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主政治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应回避其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联系最为密切,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直接关系到民主是否得以实现,如何从基层着手推进人民代表大会与时俱进是当务之急。
一、人民代表大会的建立与发展
(一)建立人民代表大会的背景和依据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国社会的复杂矛盾和中国革命中的多个阶级力量决定了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既不可能是资产阶级的专政,也不可能是无产阶级的专政,而只能是实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也就是现在说的“人民民主专政”。与这种政权性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既不能采用旧民主主义的议会制,也不能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制,而只能吸收革命统一战线内各革命阶级、各方面代表人物共同参加人民代表会议,最后形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只有这样的制度,才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志和要求,才会极大地焕发各族人民的民主意识和革命热情,也才能最有力量去完成革命和建设的各项任务。
(二)人民代表大会发展历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阶段建国初期从政协到人大的过渡,在中央政协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并赋之以行使国家权力的职能;在地方,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逐步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选举产生本级人民政府。二阶段是从1954年到1966年全面确立和曲折发展时期,1954年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自上而下系统地建立起来了。三阶段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的“文革”十年,民主政治制度受到极大破坏;四阶段是十一届
三中全会至今全面发展阶段,会议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任务,民主得到极大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中突显的问题和矛盾及原因
在过去的四个历史阶段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与发展、加强与改善、巩固与创新,然而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人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主动性大为提高的背景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凸显了不少问题,由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备受国内外媒体和党中央重视,相对而言基层问题更加复杂多样。
(一)结构不合理
中国社会结构复杂多样,国情决定不可能每个人直接行使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只能由从各个群体中选拔出来人民代表参与政治,人民代表结构的合理性决定了是否能够真实全面的反应民意,但从目前来看,基层人民代表结构还多有不合理之处。张建民基于湖南地级市人大的实证调查,得出了近年来当地人大代表结构存在的“四多四少”现象,即“官多民少”、“男多女少”、“中共党员多非党员少”、“代表部门(本单位)利益的多而乐于善于负社会责任和谋取公众利益的少”。张惠敏认为,近年来我国人大代表结构又在“四多四少”的基础上多出了“两多两少”,即“经营管理者多普通职工少”、“个体私营业主多社会弱势群体少”。同时,人民代表也呈现出精英主义的现象,诚然,在过去的实践中精英们确实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导致了民意表达和整合功能相对弱化。
近年来,全国人大代表构成在逐步调整,基层代表数量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数量下降、农民工代表倍增,全国人大代表的结构在日趋合理和科学,但地方各级人大结构问题依然明显。
(二)选举不科学
出现代表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之一就是现阶段的选举制度还不够完善。一是直接选举的范围还不够大,目前只有县乡两级的选举能够做到直接选举,省市及全国人大都是间接选举,导致代表和选民之间脱节,许多选民压根不认识自己的代表。一位市政协委员在自己的博客中发表文章称“被选举人长得啥样我们也不清楚。因而,参加不参加选举其实也无关紧要。在我的记忆中,除了一次是老老实实地在陌生人的名字上根据自己对名字的喜好感觉画上规定数量的圈圈外,其余的大多是弃权的。”这样的民主仅仅是名义上的民主而已。另外一方面就是提名候选人的机制也不完善,即使是在县乡能够让选民直接参选的地方也经常出现指定候选人的现象,而自荐的候选人极少,选举中缺少竞争,造成无法选举真正优秀的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不少偏远地区的选民常常听从基层领导的安排而违背自己的意愿投票选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再次,大部分农村地区人口流动较大,这一部分流动人口的选举权无法保证。
(三)代表履职问题
人民代表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政治和治理国家事务,人民通过代表发声,完成民意收集,充分体现和发扬民主集中制的精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由于其受到多方监督,目前在这一级的履职问题相对让群众满意,而在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则出现较多履职问题,如,部分人民代表失声和发出假音的情况:有的代表反应的仅仅是与个人利益有关的意见,有的代表人云亦云跟着别的代表走;而另一些人大代表干脆不发言不表态。这些现象反应了我们地方人民代表对履职认识不
足,个人素质和能力不足,将人民代表视为荣誉而不是责任。对代表履职没有形成成文的法律法规也是问题的原因。同时,我国的人民代表多数为兼职,其政治能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其次,还缺乏监督机制,不少代表就是国家机关工作者,自己监督自己就成了无人监督自己的情况;选民与代表之间脱节,更谈不上监督代表的工作。
在履职方面最让人震惊的莫过于2013年湖南衡阳省人大选举中的重大集体受贿案件,56名省人大候选人以1.1亿元人民币向518名代表行贿。由此可见,这些代表无视自己的职责,践踏了民意,出现严重失职。故此,代表履职问题应该倍受重视。
三、如何从基层着手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
所谓与时俱进,从词义上说,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指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历史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人民共同意愿和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组织中贯彻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的最好实现形式,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程湘清认为,首先要从总体上把握十八大的要求,既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原则;又要与时俱进,注意从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各项具体制度。坚持是前提,是原则,是基础;完善是发展,是创新,是为了更好的坚持。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十六大报告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没有保障。依法治国才能长治久安,才能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才能在稳定的环境中顺利实现中国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重要制度载体。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必须紧紧围绕坚持“三者有机统一”这一根本要求,实现国家根本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二)完善选举制度
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让选民在选举中真正实现自己的选举权,能够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举。我国从1979年起把直接选举的范围由基层扩大到县级单位。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增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了人民的政治热情,加强了人民群众与代表的直接联系,对地方和中央政权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解决流动人口选举问题,沿海一些城市,例如东莞、义乌都是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地方,然而不少流动人口在户口所在地慢慢被政治边缘化,在工作地又不能行使政治参与权。因此,根据全国人大有关方面的意见,流动人口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实现目前有两方面的途径:一是在户籍所在地参加选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回乡参选”,二是在工作居住地参加选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异
地参选”。目前通过调查看,“异地参选”才是根本。故此,用制度保障异地参选也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
最后,引入选举竞争机制,代表提名和自荐相结合。杜绝官员指定被选举人的情况发生,在竞争中选民才能优中选优,选取能够代表人民利益的代表。
(三)提高代表素质、专业化水平
加强对人大代表履职的宣传教育,加强人大代表的责任心,提高代表政治素养,促进代表专业化、规范化、职业化履职。可以借鉴国外议员专职化的道路,结合中国的国情,在代表中实现专职加兼职的模式,设立人大代表专门的办公场所,让代表能够接待人民,人民有事有地可去。无可厚非的是,人民代表专职化之后必然会提高履职水平。当然,还应该加强对人民代表的培训,人民代表要学习民主政治的相关理论、人民代表的职责、履职的方法和路径,掌握参与政治的知识和能力。学习国内外政治形式,提高理论水平,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进一步为人民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伟大中国梦服务。
(四)完善监督机制
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各级国家的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由此,监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民对人大代表的监督;一是人大代表对其他国家机关的监督。
在完善监督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党政关系,改变以往单向监督的现象,形成双向监督;改变以往事后监督的模式,坚持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相结合,让监督成为一项长期性、经常性、常规性的活动,而非仅仅会上监督,会后充耳不闻。健全对“一府两院”工作监督,在监督中实现民主政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较为详尽的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相关事项,在未来,应该用实践去检验,不断调整完善,让法律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民对人大代表的监督则应落实到社会生活中,加强对人民的宣传教育,提高监督意识,履行监督职责,让人民代表更好的履职,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五篇:演讲稿:从细微着手,从自我做起,扬风起帆管理提升
演讲稿:从细微着手,从自我做起,扬风起帆管理提升提升管理能力,促进跨越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我是大唐**能源有限公司热电厂设备工程管理部的邓少明,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从细微着手,从我做起,扬风起帆管理提升!作为大唐**公司的第一个火电项目,全国300MW机组辅机单列布置的第一台,集团公司第一个EPC总承包项目工作等等……,**热电承载着我们**热电项目建设者的努力和期望,承载着集团公司对我们**分公司火电项目开拓局面的重托,承载着我们**分公司全体员工满心的欢喜和期待,深受**分公司的嘱托,我们始终以建设优质工程,严把工程质量关,同心同德,强化基础管理,奋勇进取争先,这种压力也是我们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