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的审美体现与商业价值
企业公益广告传播过程中的审美体现与商业价值 审美价值是现代公益广告价值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公益广告所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社会价值的精神美和艺术价值的形式美是现代公益广告审美价值的两大范畴。现代公益广告社会价值展现出的道德之美、人性之美、社会公平与正义之美、人与自然和谐并存之美正是这种审美价值精神体现。
黑格尔指出:“审美价值的对象就是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些,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说,就是美的艺术” 因此审美价值涵盖的追求,是一切艺术的最终目标。现代公益广告同样遵循艺术的价值形态的必然规律,追求美的价值的创造,在艺术作品中力求体现美的存在。
但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而公益广告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非营利性,要企业纯粹以社会公益为己任、不求任何回报地参与赞助公益事业,几乎不太可能。那么这两者是怎样巧合的结合起来的呢?以下有一些经典的案例可以充分体现出企业公益广告是如何凝商业价值与审美追求为一体的。
农夫山泉著名的“一瓶水,一分钱”公益行动。虽然这种广告实际是商业广告,但是由于它和企业实际的公益活动相结合,农夫山泉没有以企业的名义,而是代表消费者来支持公益事业,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使消费者也参与到了企业的公益事业中来,弱化了广告中的商业味道,收到了良好的广告效果,农夫山泉也赢得了相当丰厚的利润回报。统一方便面在08奥运期间抓住机会,做了一系列切合奥运会这一背景下的公益宣传。在奥运语境下,体育的符号更能吸引观众的关注,更易与受众达成沟通的共识。关注贫困地区儿童的体育“器材”背后,是统一集团公益精神的体现,也隐喻着统一集团良好的公益形象,并巧妙的传达了“购买统一产品,也是帮助贫困地区儿童”的商业目的。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还有淘宝网广告,在2010年3月29日,央视播出了这样一条公益广告,呼吁年轻人“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在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舞台。这正是淘宝播出的第一条公益广告。而这个广告出现的背景,正是那时“蚁族”蜗居成型的时期。面对着大城市日益高涨的房价和停滞不前的薪水,农民工返乡创业正日渐成潮流。这个广告与上面两个不同之处在于它并未在广告中由始至终的出现淘宝的商品,只是在开头和结尾处出现淘宝的标志,公益的作用似是更加明显。看似商业价值未能完全体现,但淘宝利用系列公益广告解决这一问题,它陆续推出“母爱 零距离” “零距离 淘到女指挥家成绩单”“信任 零距离”等一系列同一主题广告达到宣传本身品牌的目的。消费者在表现人性美道德美正义美的广告中对淘宝产生信任,淘宝实现其商业价值的目的从而达到。
现代公益广告是体现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民众文化道德水准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传播社会文明、坚守社会公平与正义、弘扬社会道德风尚中展现了其强烈的社会价值。而企业作出的公益广告则将公益广告的社会价值的精神美与商业价值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样一举两得使公益广告隐藏的巨大潜力,使其存在价值得以更大的发挥。
第二篇:公益广告对企业品牌建设及传播的作用
公益广告对企业品牌建设及传播的作用
【摘要】在商品同质化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企业若想成功地塑造被消费者认可并接受的品牌形象,必须在有效传播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卖点及品牌独有的特色及风格的同时,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消费者进行深入的互动和沟通,使消费者在内心深处产生震动及共鸣。公益广告作为近两年发展迅速的广告形式,有利于帮助企业建设及传播品牌形象,用这种弱化商业信息传播的形式,以软性广告的方式更好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能更加有效地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及美誉度,达到良好的品牌建设及传播效果。
【关键词】公益广告品牌建设品牌传播知名度美誉度
【中图分类号】F71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5-0189-02
一 公益广告的快速发展与企业品牌意识的提升
公益广告是指不以营利为直接目的,采用艺术性的表现手法,向社会公众传播对其有益的社会观念的广告活动,以促使其态度和行为上的改变。我国自从1986年贵阳电视台摄制的《节约用水》公益广告之后,公益广告在政府和企业的推动下不断发展。从2013年起,国家对电视、广播、报纸、户外公益广告的播出占比有了新的规定和要求,并多次举办国家级、省级、市级公益广告大赛,很好地提升了公益广告的创意水平和影响力。如中央电视台于2013年春节期间播出的大型公益广告《回家》系列作品,引起了广大受众的关注和讨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使中央电视台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进一步提升了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影响力,提升了其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有效地积累了品牌资产。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运用公益广告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公益广告纳入到企业的营销传播计划中,体现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营销效果,实现了多赢的局面。然而还有一些企业缺少对于公益广告传播的认识,认为公益广告就是白花钱,无法对品牌建设起到良好的作用,丧失了许多良好的提升品牌知名度及影响力的机会,极大地制约了品牌建设及发展速度。
二 公益广告是企业品牌建设与传播的利器
在社会营销大行其道的今天,运用公益广告提升企业的形象,向社会各界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很好地弥补了商业广告信任度日渐降低的不足,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了营销目标,为品牌建设尽一分力量。在消费者对于商业信息过强的硬性广告越来越敏感,抵触心理日益增强的今天,企业应该思考运用公益广告来拉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与消费者进行有效互动和交流的新方法。
公益广告对于一个品牌的推广来说,不能像商业促销广告那样起到立竿见影的提升销售的效果。但是值得企业经营者注意和思考的问题是,一则优秀的公益广告仿佛是一盏指路明灯,它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每一盏灯也许灯光微弱,不够明亮,然而只要每一个企业都为社会及公众点燃一盏灯,就可以照亮社会中更多黑暗的角落。企业在支持公益广告建设的同时,自身品牌形象也会随之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 运用公益广告进行品牌塑造的策略及方法
1.融公益信息于产品设计之中
国际知名品牌在各大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投放宣传产品特点及品牌特色的硬性广告的同时,也积极寻找与消费者新的沟通方式。许多品牌甚至将公益信息融入产品设计之中,以此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回馈社会、消费者的信念及决心。
如古驰品牌推出的环保手袋,由手工挑选的巴西原产天然小牛皮制成,制作流程避免对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砍伐,每款产品都配搭刻有“古驰支持绿毯挑战计划”特别身份标牌。
又如华伦天奴等知名品牌的再生化纤制成的高级定制礼服、人造皮革的皮鞋、人造皮草等,均体现出这些品牌关注环保事业、体现品牌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理念。
更值得一提的是,依云矿泉水在整个生产环节所做的一系列环保措施,减少生产过程中水和能源的消耗,废物100%送到回收中心处理,选择更清洁的运输方式,100%收回瓶身,实现减少40%碳排放的目标。并且及时通过新闻及杂志、官网将品牌的公益活动进行及时的报道和传播,有效地提升了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2.识别性强的整体公益广告传播策略
在众多商业信息过于浓厚的硬性广告充斥着消费者的视线和头脑时,有些企业另辟蹊径,运用公益广告进行产品宣传及品牌形象塑造,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全球著名品牌贝纳通是发源于意大利的服装品牌。贝纳通成立于1965年,最初以生产手工编织套衫为主,后陆续推出休闲服、化妆品、玩具、泳装、眼镜、手表、文具、内衣、鞋、居家用品等。到20世纪末,贝纳通借助独具特色的营销策略以及品牌传播推广方案,在全球80多个国家拥有6000多间零售店。高技术的生产工艺,创造性的设计及优异的市场营销使贝纳通公司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服装生产厂家之一。贝纳通服装试图超越社会等级及国别而反映一种生活的哲理,一次名为“奥里维奥托斯卡尼”广告运动“全色彩的贝纳通”(1983年)反映出这一生活哲理。贝纳通别出心裁的公益广告备受瞩目,广告内容涉及恐怖主义、种族主义、反战、预防艾滋病等,尽管在公益广告中没有提及贝纳通服装具体的卖点及信息,但却使消费者牢牢地记住了贝纳通这一品牌名称,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贝纳通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取得了良好的品牌建设效果,贝纳通没有
采用硬性广告的方式,却同样帮助企业达到了营销目标。
3.各具特色的公益广告传播主题活动
相对于单个公益广告而言,具有鲜明特色的公益广告传播主题活动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及关注,多个品牌共同参与活动可以形成强有力的合力,极大地提升传播效果,形成多赢的局面。
如2012年闻名世界的“绿剪刀”活动,创始人Livia Firth把时尚、电影和环保完美结合起来做出一个独具特色的公益主题活动,他邀请了8位伦敦设计师,选择了8部标志性的英国电影,请他们分别选择一部电影作为创作灵感进行环保时装创作。此项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成为2012年伦敦时装周开幕之夜的跨界盛事。参与其中的多个品牌均取得了有效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提升,很好地帮助企业实现了营销目标。
4.参与公益广告创意大赛
近几年,中国的一些知名企业也积极参与到公益广告创意大赛中,作为赞助企业提出策略供参赛者进行创意,在有效地将品牌信息传播给目标受众的同时,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如旺旺集团多次参与金犊奖公益广告部分的征稿,不限制公益广告创意的主题和方法,仅要求在公益广告作品中体现出企业的品牌名称及标识。通过大赛他们已经征集了很多优秀的公益广告创意作品,为企业运用公益广告进行品牌形象传播提供了有力支持。
5.积累品牌美誉度的具体公益广告创意
一些企业缺少对运用公益广告提升品牌形象的整体广告策划,但却运用公益广告配合传播企业产品及品牌的硬性广告,通过一则则具体可感的公益广告作品,运用生动有趣的公益广告创意与消费者进行深入的互动及交流,使消费者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在一点一滴中逐渐积累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综上所述,公益广告对企业的品牌建设及传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应该引起企业的重视。如何运用公益广告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将企业的商业信息与公益信息进行完美的对接,在引起消费者关注的同时,运用消费者喜爱的传播方式与之进行沟通,更好地进行品牌及产品信息的有效传播,这是企业在营销推广及品牌建设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崔晓红.体验式公益广告的可行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李振寰.新世纪以来我国公益广告的传播学思考[D].南京理工大学,2010
[3]黄艳红.公益广告的修辞特色探析[D].暨南大学,2011
〔责任编辑:高照〕
第三篇: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符号与含义
论传播沟通中的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在当今信息社会,传播与沟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传播与沟通的一个基本组成就是符号。没有符号,便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沟通。所谓符号,是一种代表人的思想、意愿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任何有含义的东西都可以是符号。它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记号或某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它是人们借以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类创造符号,使用符号来表达意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无论是言语符号,还是非言语符号,都与某一含义相联系。因此,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对于我们实现积极传播与沟通,提高传播沟通效果,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定的符号,其含义往往是具体的,符号与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统一。
一般说来,符号表达的含义是一定的,这也是人们能够进行正常传播与沟通的基础。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一段文字,一幅图像往往表达的含义是具体的、特定的。比如一段记载葡萄栽植技术的图象,它传达的含义就是如何种植葡萄。在这方面是不会产生岐义的。一篇记录小麦耐寒品性的文字,就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因地制宜,人们也不会将其理解成交通法规。所以,特定符号的特定含义,为人们进行正常的传播与沟通提供了前提,也为人们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沟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在课堂上,老师的目光这一符号所表现的含义是很生动具体的。当有的学生在打闹或搞小动作时,老师不管领读课文或是在黑板上写字,只要停下来用眼睛扫视一下学生,学生便了解了老师的意图,转而保持肃静,认真听课。这时候老师的“目光”这一符号与其含义是统一的。正确把握符号和含义的统一,就要求我们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要准确运用相应符号,以收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例如对“面部表情”这一符号,我们应提倡诚实自然的自我表露。尤其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在与农民的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对微笑这一表情要常用不辍。因为微笑是面部表情中最引人注目的,它可以告诉人们友谊、和善与爱心,可以使农民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沟通的含义,可以使我们的农技推广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其含义不同,符号与含义有时呈现差异性,出现不对称关系。
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其含义不同。因为含义是属于个人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来的,是对某种事物反应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号是编制符号的人遇到某一特定问题时对某种状态的速记。为了统一,人们通过学习行为来理解某些符号,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即使这样,每个人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当同用一种符号时,就是两种生活交叉在一起。这种交叉包含了两人所积累的经验、头脑中的构象、对价值的判断和态度。正因为如此,符号与含义以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甚至于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同。人们所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坶雷特,及不同人看同一部《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林黛玉一样,都是人们对同一符号的不同的含义的理解。在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比如对“拍肩膀”这一体态言语符号,有的人可能理解为信任、勇气和力量,有的人也可能理解为“无可奈何”的情绪。人不同也就导致了对同一符号的含义的不同理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较好地说明了符号与含义的差异性及不对称性关系。所以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就要灵活运用这种不对称关系,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达到一箭双雕,一石多鸟的目标。
三、符号与含义有时受特定条件制约、互为规范。
符号与含义受特定条件的制约,有时具有规范性。一定的符号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某些符号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在运用这些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年龄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一旦忽略某种符号的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把沟通的桥变成了沟通的墙。比如“拥抱”这一体态性言语符号,在西方男女相见均可以拥抱以示亲密,而我国则不行,如果一个男同志和一个女同志初次见面就以拥抱作为接触方式,就犯了大忌,沟通效果如何,不言而喻。因此,符号与含义的互为规范性使沟通过程既呈现丰富多彩的生动性,又呈现循规蹈矩的规范性,使传播与沟通中的符号与含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与农民的沟通中要注意各种符号的规范性,该用什么样的符号,要注意选择,杜绝不规范的符号,切实使农民敢于与我们沟通,喜欢与我们沟通,在不断沟通中奔向小康路。
总之,传播与沟通中的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不对称的和互为规范的。正确掌握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可以使基层农村工作者站在更高的角度和更宽的层面上,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传播沟通行为,增强做好推广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摘要:本篇文章通过对传播过程中符号与含义的关系阐述的三个主要观点,从而结合自身的体会来揭示运用符号的含义是实现有效沟通的途径.关键词:传播沟通符号含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传播与沟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传播与沟通的一个基本组成就是符号。没有符号,便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沟通。所谓符号,是一种代表人的思想、意愿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任何有含义的东西都可以是符号。它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记号或某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它是人们借以传递信息的载体和交流思想感情的手段。人类创造符号,使用符号来表达意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无论是言语符号,还是非言语符号,都与某一含义相联系。因此,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对于我们实现积极传播与沟通,提高传播沟通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一定的符号,其含义往往是具体的,符号与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统一。
一般说来,符号表达的含义是一定的,这也是人们能够进行正常传播与沟通的基础。我们在生活中不难发现一段文字,一幅图像往往表达的含义是具体的、特定的。比如一段记载葡萄栽植技术的图象,它传达的含义就是如何种植葡萄。在这方面是不会产生岐义的。一篇记录小麦耐寒品性的文字,就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因地制宜,人们也不会将其理解成交通法规。所以,特定符号的特定含义,为人们进行正常的传播与沟通提供了前提,也为人们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沟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在课堂上,老师的目光这一符号所表现的含义是很生动具体的。当有的学生在打闹或搞小动作时,老师不管领读课文或是在黑板上写字,只要停下来用眼睛扫视一下学生,学生便了解了老师的意图,转而保持肃静,认真听课。这时候老师的“目光”这一符号与其含义是统一的。正确把握符号和含义的统一,就要求我们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要准确运用相应符号,以收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例如对“面部表情”这一符号,我们应提倡诚实自然的自我表露。尤其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在与农民的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对微笑这一表情要常用不辍。因为微笑是面部表情中最引人注目的,它可以告诉人们友谊、和善与爱心,可以使农民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沟通的含义,可以使我们的农技推广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其含义不同,符号与含义有时呈现差异性,出现不对称关系。
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其含义不同。因为含义是属于个人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来的,是对某种事物反应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号是编制符号的人遇到某一特定问题时对某种状态的速记。为了统一,人们通过学习行为来理解某些符号,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即使这样,每个人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当同用一种符号时,就是两种生活交叉在一起。这种交叉包含了两人所积累的经验、头脑中的构象、对价值的判断和态度。正因为如此,符号与含义以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甚至于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同。人们所常说的一千个读者心中便有一千个哈坶雷特,及不同人看同一部《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林黛玉一样,都是人们对同一符号的不同的含义的理解。在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比如对“拍肩膀”这一体态言语符号,有的人可能理解为信任、勇气和力量,有的人也可能理解为“无可奈何”的情绪。人不同也就导致了对同一符号的含义的不同理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较好地说明了符号与含义的差异性及不对称性关系。所以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就要灵活运用这种不对称关系,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达到一箭双雕,一石多鸟的目标。
三、符号与含义有时受特定条件制约、互为规范。
符号与含义受特定条件的制约,有时具有规范性。一定的符号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某些符号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在运用这些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年龄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一旦忽略某种符号的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把沟通的桥变成了沟通的墙。比如“拥抱”这一体态性言语符号,在西方男女相见均可以拥抱以示亲密,而我国则不行,如果一个男同志和一个女同志初次见面就以拥抱作为接触方式,就犯了大忌,沟通效果如何,不言而喻。因此,符号与含义的互为规范性使沟通过程既呈现丰富多彩的生动性,又呈现循规蹈矩的规范性,使传播与沟通中的符号与含义,与时俱进的发展。
总之,传播与沟通的过程是人与人利用符号相互传递含义和理解含义的过程.然而,我们在传播与沟通中要注意理解受特定环意,努力使所选择的符号适应受传者的理解程度,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传播与沟通的效果.参考文献
王德海,周对坤.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第五篇: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论传播与沟通过程中符号与含义的关系
传播是关系双方借以交换信息的符号传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播的最终目的是使信息的发送者和接收者的认识趋于一致。传统营销中,广告等大众传播方式(单向传播方式)是企业与消费者进行沟通的主要渠道,这一方式之所以能够实现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传播与沟通的内在联系,及符号与含义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联系与差异。
关键词:传播沟通符号含义
在当今信息社会,传播与沟通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而传播与沟通的一个基本组成就是符号。没有符号,便不能进行有效的传播与沟通。所谓符号,是一种代表人的思想、意愿的通用的记号或标志。任何有含义的东西都可以是符号。它可以是文字、图像、声音、记号或某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因此,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对于我们实现积极传播与沟通,提高传播沟通效果,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定的符号,其含义往往是具体的,符号与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统一。
一般说来,符号表达的含义是一定的,这也是人们能够进行正常传播与沟通的基础。一篇记录小麦耐寒品性的文字,就是告诉我们要如何因地制宜,人们也不会将其理解成交通法规。所以,特定符号的特定含义,为人们进行正常的传播与沟通提供了前提,也为人们进行有效的积极的沟通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在课堂上,老师的目光这一符号所表现的含义是很生动具体的。当有的学生在打闹或搞小动作时,老师不管领读课文或是在黑板上写字,只要停下来用眼睛扫视一下学生,学生便了解了老师的意图,转而保持肃静,认真听课。这时候老师的“目光”这一符号与其含义是统一的。正确把握符号和含义的统一,就要求我们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要准确运用相应符号,以收到最佳的沟通效果。例如对“面部表情”这一符号,我们应提倡诚实自然的自我表露。尤其在农技推广过程中,在与农民的直接面对面的沟通过程中,对微笑这一表情要常用不辍。因为微笑是面部表情中最引人注目的,它可以告诉人们友谊、和善与爱心,可以使农民在轻松的气氛中领会沟通的含义,可以使我们的农技推广收到最佳的效果。
二、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其含义不同,符号与含义有时呈现差异性,出现不对称关系。
同样的符号,在不同人看来,可能其含义不同。因为含义是属于个人的,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得来的,是对某种事物反应的总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号是编制符号的人遇到某一特定问题时对某种状态的速记。为了统一,人们通过学习行为来理解某些符号,以达到沟通的目的。即使这样,每个人的理解也是有区别的。当同用一种符号时,就是两种生活交叉在一起。这种交叉包含了两人所积累的经验、头脑中的构象、对价值的判断和态度。正因为如此,符号与含义以对不同的人,不同的背景,甚至于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都有着某种程度的不同。在人际交往沟通过程中这种现象也是常见的。比如对“拍肩膀”这一体态言语符号,有的人可能理解为信任、勇气和力量,有的人也可能理解为“无可奈何”的情绪。人不同也就导致了对同一符号的含义的不同理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就较好地说明了符号与含义的差异性及不对称性关系。所以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就要灵活运用这种不对称关系,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达到一箭双雕,一石多鸟的目标。
三、符号与含义有时受特定条件制约、互为规范。
符号与含义受特定条件的制约,有时具有规范性。一定的符号在特定的条件下,具有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规范性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个民族受着特定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对某些符号所产生的社会认同。在运用这些符号时,要考虑沟通对象的年龄因素、文化因素、民族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社会道德因素等,一旦忽略某种符号的特有的规范性,便会造成误解和障碍,把沟通的桥变成了沟通的墙。因此,符号与含义的互为规范性使沟通过程既呈现丰富多彩的生动性,又呈现循规蹈矩的规范性,使传播与沟通中的符号与含义,与时俱进的发展。这也就要求我们在与农民的沟通中要注意各种符号的规范性,该用什么样的符号,要注意选择,杜绝不规范的符号,切实使农民敢于与我们沟通,喜欢与我们沟通,在不断沟通中奔向小康路。
总之,传播与沟通中的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是统一的,不对称的和互为规范的。正确掌握符号与含义的关系,可以使基层农村工作者站在更高的角度和更宽的层面上,以一种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的传播沟通行为,增强做好推广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隆栋著.大众传播学总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2.郭庆光著。传播学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王德海,周胜坤著主编。传播与沟通。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4.甘华鸣,李湘华著。沟通,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