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共五篇)

时间:2019-05-12 17:01: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

第一篇: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

沁水县妇幼保健院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及对策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是要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项目作为公共产品免费向全民提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2009年开始,国家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规范化管理,然而至今在我县很多医疗单位仍存在问题和不足。县卫生局自4月4日至13日,组织有关人员专门对全县目前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进行了大督查。此次督查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工作为目的,通过现场考察、实地走访、查询资料等方式,发现基层医疗单位在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同时存在以下问题:

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现状

1.相当部分乡镇卫生院不够重视妇幼保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孕产妇和0—6岁儿童系统管理在理论和实践的天平上严重失衡,导致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疏于管理,有的卫生院只注重临床医疗,给妇幼保健员压担过重,兼职过多,下村到户的时间得不到保障,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淡化了妇幼保健工作的作用和地位。

2.个别妇幼保健员不能全身心投入到妇幼保健工作中,表现在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扎实,投机取巧,应付检查,平

时工作不做好,临检查时闭门造车,漏洞百出。

3.两个系统管理率以县为单位没有达到省、市要求,其中有个别乡镇卫生院至今为零。

4.系统管理手册在运行中脱离流程,诸如:不按时建卡;不按规范操作提供服务,有的手册从头到尾只有1—2项纪录,其余全部空白;常驻人口和流动人口管理界限不清;只撕卷不服务的现象反复出现并且已成惯性;接生单位大部分不填接生纪录等,所有手册问题集中指向服务及时率差、全程服务覆盖率低。

5.各乡镇卫生院无专职的儿童保健人员,对开展儿童0—6岁服务存在技术上的困难。

二、急需改进的问题

急需改进的问题为: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大多不提供公共卫生服务。2.凡可以或能够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皆不规范,不当操作和失误比比皆是。3.按流程服务对每一个乡镇和每一个妇幼保健员都只是一种号召,很难做到落实。4.服务手册从建册到结案中途流失、废弃、误填以成为大家解释不清的话题。5.缺少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的敬业性。

三、对今后开展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议

面对新形势的要求,必须创造条件,开展适时干预。

(一)管理层面

1.由卫生局签发与乡镇卫生院院长绩效挂钩的目标管理

责任书,明确责任、义务和问责制度。

2.由卫生局规范配臵各乡镇妇幼保健员,合理定岗、定位、定责,尽快解决妇幼保健人员不专业、不履职、不尽责的问题。

3.由卫生局每季度按妇幼保健院服务劵汇总表支付各乡镇卫生院的公共卫生经费。

(二)技术指导层面

1.由县妇幼院严格按照沁卫字(2011)137号文件精神,具体组织实施公共卫生服务。

2.加大县妇幼保健院督导频率,每季度各乡镇轮回一次。

3.对流动人口(暂住半年以上)的管理统一按属地管理原则进行,县和乡、县直和县直、乡和乡之间都要加强协调和沟通。

4.各乡镇妇幼保健员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后,统一建立服务台账,必须登清服务对象的各项服务记录,不论服务对象在什么单位建卡,在什么地方服务,都必须按行政村进行登记并核对。

5.把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同孕期建册、早孕保健、系统管理统一协调。在开据出生医生证明的同时,必须提供管理手册,以签证促管理,真正做到一人一卡一证,为提高系统管理率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6.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把公平享有公共卫生服务当

做自己应有的权力,主动寻求服务。同时要提高全社会对公共卫生的支持和关注,只有全社会、全系统共同努力,才能使沁水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尽快实现目标。

7.系统管理要创“三关”:

一是流程设计要科学;二是各项服务要规范;三是监督制约要到位。

2012年4月20日

第二篇: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最终版

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服务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领域的公共服务问题日益受到各界重视。通过对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促进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更好地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对策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相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提出发展公共服务、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将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作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公共体育服务设施是群众各种集会的场所,是全民健身的基地,是一个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的一方面展示。通过对商丘市市区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开放与经营管理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为促进商丘公共体育服务更好地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商丘市市区公共体育服务为研究对象。包括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有偿服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通过书籍、学报和网络查阅体育政策法规、公共体育服务等相关资料文献,为论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在商丘市居民区、广场公园和体育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发放“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调查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40份,回收率90%,其中有效问卷510份,有效回收率85%。

2.结果与分析

2.1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界定

肖林鹏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是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 [1]。郇昌店等从需求的视角出发,提出公共体育服务是为满足公众的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各种体育服务和活动的总称[2]。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公共体育服务即是提供体育公共产品和服务行为的总称。包括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发展公共体育事业,为丰富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体育活动提供社会保障。

2.2 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现阶段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求失衡、矛盾突出。“人民群众以生存消费为基本内容的物质生活满足程度比较好,但是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精神生活和健康服务的满足程度仍相对较低” [3]。相对于我国存在的总体现状,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并不乐观。本研究以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的公共体育设施、公共体育指导和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为切入点,对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剖析。

2.2.1 商丘市公共体育设施配置不均衡,存在安全隐患

从调查情况来看,商丘市公共体育设施的状况并不是太好,其中有20%被调查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完全受到损坏,有59%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部分受到损坏,公共体育设施保存完好的仅占被调查社区的21%。在锻炼过程中被损坏的设施没有被及时的检修,时间长了就会被盗,这也是目前商丘市公共体育设施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2.2.2商丘市公共体育指导员数量不足且年龄结构不合理

调查结果显示,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0岁以下的占55%, 40-50岁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占36%,50岁以上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占9%。国家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0岁以下的仅占10.8%, 60岁以上的占37.5%。以上调查资料说明,商丘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结构存在严重不合理的断层现象,总体指导员的年龄偏大,并且其中很大一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由离退休人员担任。

2.2.3 商丘市公共体育场馆现状

商丘市现有1个综合体育馆,羽毛球馆6个,室外露天游泳场1个(有偿服务)。由于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和社会效益越来越被人们看重,大多数的公共体育场馆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对人民群众的开放。商丘市有偿开放体育场馆共有羽毛球馆6个,主要采用会员制。发展并开发会员数量是体育场馆经营水平的关键环节。商丘市公共体育场馆在开展体育经营活动时,在项目上优先选择了那些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一定群众基础并符合场馆自身条件的体育活动项目。乒乓球和羽毛球在商丘市乃至河南省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对这些体育项目的经营存在着无法估量的市场潜力。

2.3 影响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因素

2.3.1 商丘市缺乏相应的公共体育场馆扶持政策

经过调查了解,商丘市目前并没有出台相应的优惠扶持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体育场馆建设。公共体育场馆的发展目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相当成熟的模式,要想在这种局面下为公共体育场馆筹集社会资金,政府优惠的产业扶持政策应该是最强有力的保障。所以,在社会资金不愿主动投入公共体育场馆建设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出台优惠政策以激发社会资金投入的积极性。

2.3.2 商丘市体育馆功能单一,使用率不高

现有的体育场馆,主要从承办国内公共比赛的要求设计修建的,规模大、标准高,举办公共活动时场馆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但是公共体育场馆实际承办国内体育比赛的机会并不多,多以运动比赛为主,面向社会公众的开放率较低,且收费较高。

2.3.3 公共体育指导员缺失

公共体育指导员在体育活动中起着传授技能、指导锻炼和组织管理的作用,其意义不言而喻。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健身意识的增强,人们在健身的同时还希望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技术指导,特别是对那些刚刚加入健身行列的新人来说,有专职的体育指导员对他们进行指导的愿望是很迫切的。但调查结果显示,商丘市专职公共体育指导员严重缺失,这对商丘市公共体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也是商丘市下一步需要进行完善的主要目标之一。

2.3.4 管理者对消费者的管理力度不够

公共体育场馆大多是政府出巨资建造的,对其设施一定要注意保养和维护。

如羽毛球场地,地板大多是塑胶的,价格不菲。但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些消费者由于公德心不强和自身约束力不够,加之现场管理人员未及时劝阻,在馆内乱扔垃圾、吐痰和抽烟等情况屡有发生。建议管理人员应该对进馆有不良习惯的人群进行及时说教劝阻,加强管理,同时也要想办法使消费者提高自身的约束力。

3.对策建议

3.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应由过去的主导者角色,变为与民间机构合作,提供公共服务中的监督、指导以及合作者的角色。政府应明确服务功能定位,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保障体育经营者和体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的发展基础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为政府管理角色转换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化条件。

3.2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提升场馆利用率

加大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力度是提升利用率的前提。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高,是发挥其服务功能的保证。在公共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满足不同群众的需求,尤其要注重为弱势群体提供优惠或免费服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丘市人民走进体育场馆进行锻炼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说明商丘市体育场馆的发展空间还很广阔。

3.3加大公共体育设施的维修和更新力度

目前商丘市的公共体育设施存在设施陈旧、老化等情况,如不及时维修更新,就避免不了在使用过程中伤害事故的发生,对体育锻炼者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可能中断体育锻炼,这对于我们提供公共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建议管理人员要及时维修被损坏、老化的体育设施,对缺失的设施进行及时的安装,为商丘市公共体育服务更好的开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2(2):97-101.

[2] 郇昌店,肖林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述评[J].体育学刊,2009,6(6)

[3]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R].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00—101

第三篇: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舟山市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按照“基本、平等、普遍、均衡”的要求,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上,为全体公民提供大致的基本公共物品和社会服务。当前,舟山市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国际性、现代化、群岛型的港口宜居城市”、促进“四海”建设的内在要求,对缩小城乡岛际发展差距、保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

(一)、建立健全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1.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面向所有劳动者的免费服务制度和面向所有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制度,实现渔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障碍转移就业;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帮扶一户、解决一户,农村低保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人员基本实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0%以内。

2.深化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实现职工社会保险基本全覆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7万、27万、17万、19万、13万。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养老保险办法,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障办法。完善城乡居民“3+1”(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医疗保障全覆盖。

3.多渠道解决城乡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现住有所居。基本实现城镇低保标准2.5倍以下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基本完成城市旧住宅区改造,基本满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1-

家庭购买或租赁经济适用住房,基本完成农村困难群众的危旧房改造,多渠道改善农民工等其他住房困难群体的居住条件。

4.积极实施分层分类救助制度,实现社会救助制度化。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动态增长机制和物价补贴机制;实现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应助尽助。

5.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实现社会福利适度普惠。市、县(区)建有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乡镇(街道)建立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普遍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城镇基本实行居家养老服务,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3000张;基本建立面向孤儿、未成年残疾人和流浪未成年人,集抚养、康复医疗、教育和救助于一体的未成年人福利服务体系;残疾人基本生活、基本康复和基本照料得到有效保障,逐步将重度残疾人纳入托(安)养服务。

(二)、建立完善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需求。

1.城乡教育公平程度不断提高。普及15年教育,等级幼儿园覆盖面达到85%以上,义务教育完成率每年不低于98%,85%以上的中小学达到建设标准,75%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省等级标准,不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实现城乡均等;实现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现就地入学。

2.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每个县(区)都建有符合国家、省标准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每个乡镇(街道)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城市社区和农村中心村建有社区卫生服务站,城乡社区每千人拥有责任医生0.75名,城乡居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全部门诊量的比例达到30%以

上;基本建立全人全程城乡居民数字健康档案,完善城乡社区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常住流动人口纳入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以县(区)为单位,公共卫生项目服务达标率达90%以上;完善县(区)、乡(镇)、村三级药品监管网络,实现药品连锁供应或直接配送;所有中心村建有连锁配送便利店,切实保障农村食品安全。

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更趋完备。全面实现县(区)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建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基本实现覆盖到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

4.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和农村普遍建有健身路径,40%新社区达到市级体育小康社区标准,40%的行政村达到省小康体育村标准;城乡公共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实现免费开放,社会单位体育场馆设施逐步实现对外开放;城市社区实现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1.6平方米以上,渔农村实现人均体育用地0.8平方米以上。

5.城乡计生服务均衡发展。切实保障城乡居民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权益,保障全体育龄群众生殖健康,计划生育家庭优扶待遇落实到位;完成县级计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逐年巩固、完善和建设好乡镇中心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常住流动人口纳入基本的计划生育和生殖健康服务。

(三)、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城乡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1.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除悬水小岛外行政村客运通村率达到100%,城乡客运一体化率达到100%。

2.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供电一体化。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基本解决渔农民饮水安全问题;农村电网建设进一步加强,确保有电“受得进、供得出”。

3.实现城乡邮政通信一体化。加强基层邮政设施建设,城中村、城郊村实现邮件到户,边远小岛确保邮路畅通;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对渔农民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能上网”。

4.基本实现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一体化。建成 15个以上镇级污水处理设施,80%左右的行政村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渔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8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

我市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用设施体系。扩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加快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网络、污水垃圾处理等公用设施向渔农村延伸。努力缩小城乡、岛际、群体之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使全市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参考文献:

(1).《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作 者:李伟出版社:经济科学出

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04月

(2).《中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 作 者:马海涛 出版社:经济科

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1月1日

(3).《上海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作 者:王莹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

出版社出版时间:2010年10月1日

(4).《公共服务的制度基础》 作 者:曹剑光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0月1日

第四篇: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一)继续支持库区基础教育。

支援省(区、市)要鼓励本地学校与库区学校开展“一对一”、“结对子”、“手拉手”活动,通过教学现场观摩、远程培训等方式,开展库区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岗位聘用、业绩考核与支教经历直接挂钩等机制,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方面向有支教经历的教师倾斜,支持优秀校长、教师到库区支教。国家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库区基础教育,在项目安排上继续向库区倾斜。

(二)支持库区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支援省(区、市)、国家有关部门要帮助库区职业院校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开发实用性教材,为库区培养市场适用人才;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支持职业院校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支援省(区、市)要每年邀请库区教师到本省(区、市)学习交流,派骨干教师赴库区支教。

(三)加大对库区医疗卫生支持力度。

支援省(区、市)要组织本省(区、市)医疗卫生机构到库区对口帮扶,与有条件的库区县级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组织专家到库区进行义诊或医疗讲座,开展基层医务人员交流,为库区基层医务人员开展培训;要发挥在办院理念、人才、技术、设备等方面的优势,与库区医疗卫生机构共建特色诊室。湖北省、重庆市在实施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安排补助资金时,继续向库区倾斜。

(四)支持库区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发展。

支援省(区、市)应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库区基层科技、文化、体育等专业人员的培训,与库区开展文化、文物保护、体育的合作与交流。国家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库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支持,关心库区基层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对文物保护利用的指导与支持;在开展使用体育彩票公益金支持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等项目时,继续向库区倾斜。

(五)支持库区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拓宽库区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城乡居民最低生活有保障。支援省(区、市)要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帮助库区政府加快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湖北省、重庆市要按照规定做好外出务工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相关工作,维护库区外出务工人员养老保险权益;在实施“金保工程”二期、“社会保障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社会保险百千万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时,重点向库区倾斜。

第五篇: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

中国基本公共服务调查报告(2012)

2013-06-19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

(一)背景与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是以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在社会共识的基础上,政府为维护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保障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而提供的公共产品与服务。建立一个覆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并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十一五”期间,党和政府通过多项措施对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予以强调,在全面免费义务教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险制度、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效。在此基础上,《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标准和保障办法。在这样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若干年实践之后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有可能改进的方向,进行认真的调研和思考。

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并不是简单的平均化和无差异化,而是对制度性供给不均、财政供给不均和成果享受不均的克服,具体包括机会均等、标准相同和结果相当三个方面。基本公共服务作为面向公众的政策措施,其评价除了考察各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分析公众对公共服务的感知效果和对未来的信心。本次调查主要从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教育和环境保护六个方面对公众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进行评价。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是指公众接受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并将其与自身的期望进行比较之后所形成的满意或失望的主观感受。

对基本公共服务的信心指数,是指公众基于对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观感受,结合对经济社会形势的判断和对政府相关服务部门的行为预期,对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基本公共服务变化趋势的预测。

(二)研究发现

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主持开展了“2012年中国社会发展与社会态度调查”,这次调查所拟推论的总体是中国城镇地区居住的16岁及以上的人口,具体操作定义为中国大陆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中居住在社区(居委会)辖区中的16岁及以上人口。抽样方法采取四阶段(市辖区、县级市—居委会—家庭户—个人)复杂抽样设计,调查在2012年4月到5月间实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8070份。调查数据显示:

1.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和信心较高

总体来看,公众对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还是比较满意的,尤其是基础设施、基本教育和社会保障的得分较高,均超过3分(满分为5分),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偏低,平均得分为2.84。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达到3.07。

在信心指数方面,总体信心指数为79.4,且各类公共服务的得分均超过50分,即公众对各项服务的前景都持积极预期,认为其未来三年将会变得更好。相比而言,公众也依然是对基础设施的信心最高,信心指数达88.7,对环境保护的信心最低(65.2)。但进一步细化分析后发现,不论哪个地区、哪种身份属性的人群,都对食品安全不太满意,对其未来的改善状况也不乐观。这说明,食品安全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偏低、信心严重不足。

2.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对西部的扶持方向应有所调整

东、中、西部各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普遍感到很满意,满意度平均得分排在前三位的分别对基础设施、基本教育和社会保障。但总的来说,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居民的满意度要普遍高于西部地区居民,医疗卫生方面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医疗卫生的不平衡是当前地区间最为严重的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同时,各地受访者较低预期的一致性和东部地区的积极预测则说明,这种地区间不平衡的状况在未来三年并不会有多大改善,并且发达地区的优越性将会继续保持。此外,西部地区的受访者对基础设施和基本教育满意度最高,且对其前景预期也是最乐观的。

3.由制度安排造成的不均等问题主要体现在城市区域和居民户籍

主城区居民的对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的满意度评分均高于非主城区居民。可见,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分割不仅体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也体现在城市内部的不同区域之间。而将六大类基本公共服务按照是否受到户籍限制进一步细分为普受型和差异型时发现,普受型基本公共服务无论任何户籍类型的人群,都可以平等地享受到,因此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满意度差别不大;而差异型基本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户籍类型(农业、非农业)和户籍属地(本地、外地)的限制,居住在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的满意度均高农业人口。此外,在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信心指数方面,本地居民的满意度评分和对未来的预期均高于户口在外市县的居民,尤其是本地非农业户口居民,满意度和积极预期都高于其他类别人群。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关于公共服务类别的设计和供给存在制度性区隔,主要还是从本地城市户籍居民的需求角度出发,而对外地农业户籍居民,即农民工群体的考虑较少。

4.年龄较大的城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较高、年轻人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较为消极

总的来说,各年龄组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基本呈正态分布,并且即年龄越大的城市居民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水平越高。但年轻人的满意度较低主要是由于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结构和压力感受造成的,在老年人最为需要的医疗卫生方面,老年群体的满意度并不太高。对六项基本公共服务改善前景方面,不同年龄段的预期在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明显差异。并且对这两类公共服务的预期都与年龄呈负相关,即年龄越大的群体,做出的预期越积极。

5.教育程度与对部分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和预期负相关

受访者的教育程度与他们对基础设施、基本教育、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呈负相关。不过,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却正好与这一趋势相反,随着教育程度的上升,其满意度略微上升,但差异并不显著。而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前景预期的预期方面,教育程度与对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的前景预期呈正相关,即教育程度越高,对这两类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越积极。此外,教育程度可能和就业状况以及工作单位交互作用,而加深了教育程度较低人群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时的弱势地位。

6.基本公共服务的体制性差异不显著

就职于不同性质单位的人群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在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基本教育方面并没有什么差异,而对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的评价则与单位性质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属于体制内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是所有群体中最高的,其次是社会团体,而国有企业职工对于社会保障的满意度是所有群体中最低的,甚至略低于自由职业者。关于对环境保护的满意度,国有企业职工的评价均分最高,而就职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人群最为不满。

7.工作状态与人们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前景预期密切相关

总的来说,各个群体对于各项基本公共服务的预期大体还是比较相似的,都是对基础设施和基本教育最乐观,对环境保护和医疗卫生最悲观。但具体而言,不需要工作的人群,包括离退休和在家持家的人表现得最为乐观;没有工作或工作部稳定的人群,包括失业下岗和有临时工作的人群表现得最为悲观,尤其对医疗水平、社会保障等于经济能力和就业单位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前景感到相对悲观;而有固定工作的群体,对于各类基本公共服务的预期都处于中间水平。

8.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较高人群对基本公共服务较满意

人们的收入水平与他们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评价均有显著相关。具体而言,收入水平越高的人群,对社会保障和医疗水平的满意度越高,但月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群体之间对医疗水平满意度没有什么差别。这说明医疗水平的不均等问题在低收入群体中比较严重。而对各类基本公共服务信心指数最高的人群也主要集中在中层和中上阶层,除环境保护外,底层民众对各类服务的信心指数都是最低的。尤其是对医疗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预期。

(三)政策建议

1.环境保护、食品安全需加强

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持不满意态度的人群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公共服务,许多公众认为已有的改善措施和未来规划还有欠缺,对其未来的改善程度持保守态度,并且这种不满意和低信心也是跨越地域、户籍和社会阶层存在的普遍现象。这说明,环境保护方面的问题主要不在于地区或群际的差别,而是整体水平的不足。

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生活生产安全都是公共安全服务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关于公共安全的关注和投入都主要集中在社会治安方面,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公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偏低、信心严重不足。因此,食品安全的管理和服务力度应是全国和各地政府在今后中的公共服务建设中需要着重关注的内容。

2.地区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仍有差距,对西部的扶持方向应有所调整

一方面,中央财政应当继续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扶持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并促进转移支付制度下地方政府信息的公开透明,实现中央政府转移支付项目目标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在重视教育开发的同时,应当将公共安全和医疗卫生领域也纳入重点扶持领域。尤其在医疗卫生方面,西部地区的政府财政投入和居民满意度都与东中部地区有明显差异。此外,还应注意推进与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相适应的财政配套体制。

3.城乡统筹发展仍然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努力方向

为了从机会均等、标准一致、效果相当三个维度全面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第一,打破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统筹规划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供给的项目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农村居民逐步纳入统一的公共服务体系,促使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的全民共享;第二,解除户籍限制,在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政府负担能力的前提下,分阶段、有重点地对在城务工的农业户口人群逐步开放所在地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务。第三,在服务项目和内容的设施上,扩大民意征询范围。

4.体制性公共服务差异化改革初见成效,对非正规就业人群保障仍然加强

从人们的主观感受来看,体制内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社会保障方面,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优越感也仍然明显。目前已有的改革都是依托就业单位推进的,而许多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都比较松散且不稳定,自由职业者又没有雇主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这些人群大多没有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缺乏制度性保护。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另一个努力方向是加强对非正规就业人群的劳动权益保护,关注基本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通过相关管理规则和监督措施的建设,能够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将这些人群纳入基本保障的范围,并落实到具体部门监督实施。

5.加大对底层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是提升均等化水平的关键

社会底层群体在教育程度、就业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弱势地位存在一致性且有相互强化的作用,从而使得这部分人群面临自身获取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较弱和制度性保障相对欠缺的双重困境。而对基本公共服务,尤其在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缺乏信心的人群正是主要集中在低教育程度、非正规就业、低收入和低自我认同的底层群体。因此,无论从基本公共服务的宗旨还是目前存在的问题来看,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针对底层人群的基本公共服务,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关键。此外,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隐性匮乏的特殊人群,也应予以相应救助获基本社会福利服务。

6.医疗卫生均等化是当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紧迫任务

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医疗卫生的不均等在地区性差异、制度性差异和群际性差异上都有所体现,问题比较突出。基本医疗卫生虽然已被纳入国家十二五基本公共服务重点建设项目,但对地区性倾斜和对特殊人群的额外补助涉及较少。考虑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的最终目的是保障人的基本生存和发展权利,因此对特殊地区和人群应当有不一样的扶助政策,才能实现最终的结果相当。

2016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一、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现状

从2016年实施“民生八大工程”以来,我市城镇社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高。一是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健全,“十一五”期间,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5861万元,用于解决社区公共设施建设、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问题。二是建立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保障城市低保对象4.5万人,全市普遍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为其进行每年一次的免费体检。三是就业服务成效显著,截止2016年底,共组建了33个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创建充分就业社区30个,开发公益性岗位4240个,引导社区居民实现就业和再就业2049人。四是卫生计生服务质量大大提升,截止2016年底,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室68个,建成社区计生服务室73个,配备专职计生专干87人,社区计生协会433人,城镇社区卫生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全覆盖。五是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重点区域和重点单位的保安服务网、群防群治防控网和技防工程网。六是文化、教育、体育活动卓有成效,全市建成社区文化活动室45个,有21个社区拥有健身场所,42个社区配备体育设施。与此同时,城镇社区商业服务发展势头强劲,各类便利店、餐馆、美容美发、家政等生活服务项目进入社区,形成了以社会福利和商业性互为补充的社区服务体系。

二、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近年来,尽管我市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如社区“一部三室三站一场”的建设尚未完全达到要求,城镇社区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尚未真正列入建设计划,财政投入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才刚刚起步,信息化建设不尽人意,爱心超市建设未达要求,社区内机关单位的体育、文化设施一般不对社区居民开放,服务热线电话不健全,社区民间组织较少等等。

三、加快我市城镇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在社区建设中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在社区服务、居民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为社区居民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整洁、方便的生活环境,不断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第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是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随着对社区认同感的增强,广大社区居民不仅关注社区的事务,而且参与社区的活动,推动社区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传播和繁荣先进文化。开展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邻里互助、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等传统美德,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努力营造社区安定祥和、文明礼貌、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氛围。

第四,目前,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社会弱势群体和部分职工的生活困难、人口老龄化、城市外来人员激增等问题都比较突出。推进城市社区建设,就是要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二、全面推进社区建设需要着重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社区服务逐步走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轨道。第二,要解决困难群体生活和社区就业再就业问题。确保符合低保条件的社区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通过采取临时救济、减免学杂费和提供廉租房等多种措施,解决困难家庭的实际问题。要大力组织开展邻里互助、社会帮扶活动。要积极做好社区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第三,要把完善居民自治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扩大基层民主,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一是城市基层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依法行政。二是社区居委会要完善自治功能,依法自治。三是社区居民要增强自治意识,广泛参与。第四,要提高社区工作者素质,培养和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多渠道、多形式选聘优秀人才,并通过法定程序充实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要加强对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培训和大力提倡、鼓励有抱负的青年干部到社区去工作。要保证社区组织必要的办公经费和工作条件。第五,要把加强社区党建作为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社区党组织要依照国家法律和政策,支持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保障社区居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要根据社区内不同类型党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适时、适宜、适度地组织在职党员参加社区建设。

三、加强领导,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城市社区建设 第一,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社区建设的领导。把推进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计划。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完善居民自治,健全社区队伍。要经常研究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研究解决推进社区建设中的困难,保证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第二,各有关部门要在社区建设中要找到自身工作的结合点、切入点,履行好各自的职责,指导做好社区党建、社区教育、科普、文化、体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社会治安、法律援助等工作。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推动社区建设。第三,民政部门要进一步履行好自身职责,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民政部门作为各级政府具体负责社区建设日常工作的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履行职责,把社区建设作为城市民政工作的重点来抓。

安康市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调研报告

市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市民政局、双创办、汉滨区政府组成调研组,采用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安康市社区公共服务现状,重点是对中心城市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市共有城市社区129个,涵盖人口近50万。其中:汉滨区47个,汉阴县8个,石泉县10个,宁陕县9个,紫阳县15个,岚皋县6个,平利县4个,镇坪县1个,旬阳县26个,白河县3个。社区类型划分为:居改社型(由城区内的老居委会过渡而成)有61个,占总数的47.3%;村改社型(在城中村或乡镇集镇村基础上设立社区居委会)40个,占总数的31%;小区型(由新建居民小区构成)28个,占总数的21.7%。现有社区工作人员515名。其中:党员346人。大专及以上学历65人,占12.6%;高中(含中专)411人,占79.8%;初中39人,占7.6%。30岁以下的51人,占10%;30至50岁之间的407人,占79%;51岁及以上的57人,占11 %。全市城市社区共注册备案各类社会组织79个。其中:家政服务队22个,舞蹈队7支,书画社6个,老年人协会14个,各类便民服务队30个。另有365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与村委会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工作特点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中省有关加强社区工作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理念,将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民生八大工程”,大力推进社区基层组织建设,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了社区服务水平。

(一)社区共建机制逐步完善。一是强化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建设。按照以“以党建促社建”的工作思路,修订完善了《党员活动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流动党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有效规范社区党组织活动。采取“从上面派、从内部找”等途径,选优配强了社区党组织书记。制定完善了《居民自治章程》、《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制度》、《社区协商议事会议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居民公约》等一系列民主规章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居民自治意识。2008年,通过社区组织换届选举工作,成功选举出社区居委会干部515人,新一届社区居委会干部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得以优化。二是建立各级政府指导社区工作制度。市县区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深入社区走访调研,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2009年,市委办、市政府办下发《关于加强城镇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安办发[2009]34号),要求各级财政拨付“社区党组织书记和主任每月不低于1200元报酬,社区一般工作人员每月不低于800元报酬”。目前,除汉滨区、紫阳县略低于上述标准执行外,其余县对社区干部的工资报酬及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均已得到落实。同时,按照一般规模社区每年不低于10000元的标准(规模较大的社区适当增加)拨付了公用经费。市上还对工作表现突出、落实社区资金到位好的县区给予奖励性补助。各级都将社区建设工作纳入政府年终目标责任考核,在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文明创建以及“双创”工作等重大先进评选上,广泛征求社区意见,树立社区工作权威。

(二)社区基础设施逐步加强。一是形成了多元投入机制。针对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建立了市级引导、县区为主、社会补充的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特别是按照“一部三室三站一场”(即党支部办公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警务室、图书室、低保和劳保工作站、计生卫生服务站、文体活动指导站、室外健身活动场所)的要求,采取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自筹建设资金的办法,对部分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设施进行新建和改扩建,从2007年开始,这些项目总投资达3450万元(其中:中省市投资920万元,地方投资2530万元)。二是社区办公条件和社区服务设施条件有所改善。全市129个社区居委会中,已得项目支持的有115个,占88%,新建的公益性用房都在200平方米以上,最多达650平方米,室外健身场都在100平方米以上;共建成社区服务站124个,“一站式”服务大厅5个,社区计生卫生服务站125个,社区警务室129个,社区图书室(阅览室)117个,文体活动站78个,慈善超市1个,残疾人服务设施15处,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设施14处;结合“双创”工作,各级加大了对社区环境治理方面的投资力度,仅中心城市就新建和改造公厕33个,购置活动公厕7座,配置健身器材550件,新建室内垃圾站12座。这些建成的社区基础设施正成为实实在在的服务载体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民本”纽带。

(三)社区服务网络逐步形成。一是构建了以服务困难弱势群体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网络。各社区均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建立了社区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全市近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广泛开展“入户摸底,进厂寻岗”的活动,为下岗群众“送政策、送岗位、送技能”,千方百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生活来源问题,建立了以关爱下岗失业人员为核心的社区再就业服务网络。仅2010年全市实现4009人再就业。二是构建了以服务居民生活为核心的便民服务网络。通过整合民政优抚、司法治安、科技教育、卫生体育、计划生育、电信等各种服务资源,按照“一居一亮点”分别建立起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科技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家政服务、律师服务站等多种类型的服务网点,对计划生育、再就业服务、低保手续办理等社会事务实行一站式服务,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的目标。

三、存在问题

我市虽然在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经济较为滞后,城镇化水平低,围绕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难以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加之体制和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已经制约了和谐社区的建设,需要今后进一步加以研究解决。

(一)社区职能划分不清,行政化倾向严重。据不完统计,我市社区平均承担10多类近百项工作,既有治安、文体、教育、卫生、救助、再就业、法律咨询等公共服务,也有物业管理、家政、餐饮维修等便利性服务,还有上级布置的禁毒、流动人口管理、商业维权等专项任务以及开会、学习、参观、检查等临时性事务,而且其中很多工作都有考核评比,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例如,仅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就有“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管理与精神病防治、妇女儿童保健、计划生育技术咨询指导、社区康复、健康教育”等40多项。在调研中,社区工作人员反映最多是,弄不清自己承担了多少项工作,哪些应该管,哪些不应该管。有的工作不仅占用大量人力,还要挤占社区捉襟见肘的工作经费,不堪负重。例如,在中心城市静宁社区调研时反映,该社区每年要承担背街小巷路灯、下水道维修等费用1万多元,市政部门则认为这些道路的产权不属于国有,谁的路谁维护。在当前普遍要求“工作进社区”的口号下,有的部门实际是“工作交社区”,相应的工作经费和人员保障并没有跟进,将社区居民委员会这一法律上规定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视作“准行政性机构”,将政府及派出机关对社区“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变成纯粹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客观上造成了社区居委会组织主动为居民服务和及时向上反映社情民意的职能弱化,社区的自治作用难以发挥。在调研组走访中,不少居民认为居委会干部是“给政府办事”,而不是“为居民议事”,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参与感、认同感。

(二)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薄弱,公益性用房政策难以落实。近几年,通过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解决了大部分社区居委会的办公用房和活动用房,但全市仍有23个市区办公用房为租用或借用,占到总数的18%。老的居民区大多位于繁华地带,存在土地的限制,即使已经列入改扩建项目的,很难找到合适地块,办公用房、室外健身场地面积普遍达不到3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建设标准要求,一些社区找地比找钱还难。例如,中心城市后张岭社区320平方米办公用房,就是通过水电三局实业公司、张岭派出所协调来的,由于未取得产权,该区域面临拆迁,新的社区办公用房选址重新成为棘手问题。同时,城市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由于管理缺位、监督不力,新社区的公益性用房政策形同空文。国务院要求“房地产开发商要按照建筑面积百分之一的比例无偿帮助所在社区建设社区用房,或折成相应资金支持社区建设”,但我市至今没有一家房地产开发商按照规定办理,导致社区公益性用房严重不足,损害了社区的健康发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的问题日益突显,以中心城市为例,城区仅建成农贸市场8个,且分布不合理,多数居民小区无小型蔬菜超市,部分人员居住较集中的区域有市无场,形成了一些马路市场。早期开发的居民小区没有建设配套的停车场,背街小巷也没有设计停车位,停车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另外,由于社区缺少老年活动室、公共活动场所,许多有益的群众性健康文化体育活动无处可去,不得不放弃或占用人行道等公共交通场地,而一些单位、学校的活动设施利用率不高,有的长期闲置,却以安全为由,不愿意向社区居民开放。

(三)社区资金短缺,影响工作正常运转。由于绝大多数社区没有经济实体,主要靠政府下拨经费和向辖区内共建单位筹集,严重的经费不足,导致社区很多正常工作难以开展,更谈不上为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社区主要是依托于政府职能部门如劳动、民政、计生、公安等开展工作,服务内容以政府部门安排的为主,而居民大量需要的物管、养老、托幼、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绿化、青少年教育等方面的服务极为欠缺。以汉滨区为例,除了位于中心城市的双堤、静宁、教场等社区有社办企业,社区工作人员工资有保障外,其它社区的工作人员工资普遍在每月600至800元之间,低于全市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并且都没有享受到“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过低的收入无法吸引素质较高的人员加入社区服务队伍,当前从事服务的主要是退休职工、家庭妇女、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社区管理的主要是民选社区支书、主任。从社会上招聘的大学生,因工资报酬偏低,不能安心于社区的工作,不断出现人员流失,导致当前社区人员年龄和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直接影响了社区公共服务水平。

四、对策建议

为了加快安康城市化步伐,全面提升社区自治功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理顺社区工作职能。针对当前社区服务行政化倾向严重和工作任务超负荷的实际,必须理顺社区工作职能,创立新的工作模式。现有的社区服务内容较为混杂,有社区代政府部门承担的基本公共服务,有社区应该承担的公益性、福利性和互助性自治服务,还有社区内的商业服务等。只有在“行政归行政,社区归社区,市场归市场”的前提下,实行“政社分离”、“市社分离”,才能理顺社区公共服务职能,搞好社区服务。建议参照苏州、深圳等地经验,实施社区体制创新、组织再造。采用“一个核心三大体系”,即以党工委为领导核心的,政府主导下社区工作站的公共服务体系、居委会主导下的居民自治体系、市场主导下的社区服务体系。一是对原有的社区服务站职能进行整合,各部门在社区原有的办事机构统一并入社区工作站,实行“一站式”办公,主要承办部门下派的具体任务,以便社区能从繁琐的行政事务中解脱出来,有利于集中力量搞好群众性、公益性的自治服务。将履行政府职能的社区工作站从居委会组织体系中剥离出来,有利于节约政府行政资源。例如,退休老人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民政系统在各个社区推出星光老人之家服务,社保系统又有一套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制度。虽然同是落实到社区,却是两头管理,分开出资,各自开展活动。今后的社区工作站可分别对两个部门负责,工作合二为一,经费统筹调拨,以减少公共资源的浪费。政府确需社区居委会配合的工作,则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原则,实行政府发包或购买服务,并为社区组织配备相应的工作设施、设备。二是建立“双向”评议监督考核机制。定期召开评议会,由社区对政府各职能部门服务社区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提出建议,并把评议结果作为考核部门工作的一项指标。同时,统筹建立对社区工作的考核考评办法,减少社区行政性工作考核项目,完善以社区居民为主体的评议制度,社区的自治工作和财务状态必须及时向居民公开,接受居民对社区的监督、评议,政府可将评议结果与社区公共经费、项目扶持等政策挂起钩来。

(二)规划社区公共服务。鉴于现有的社区工作很多是解决开发商撤走后的遗留问题,十分被动和滞后。要将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纳入城市规划,科学统筹制定全市社区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规划好配套的公共设施建设。根据社区人口状况、区位特点、居民需求,确定社区服务发展目标、实施阶段和工作方案等,综合考虑社区建设近期与远期、新建与改建、开发与管理等关系,整合卫生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教育、救助、再就业、法律援助、便民利民、绿化环保等社区服务资源,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针对社区公益性用房不足的问题,结合规划和建设管理,从源头抓起,抓牢抓实。一是在规划新小区时,详细规划中应有公益性用房的位置、楼层和面积的说明,开发商应当同时向民政部门备案,建立规划、住建、民政、房管四部门联席制度,小区建成后公益性用房应先移交民政部门指定的社区居委会,规划部门才能验收。没有移交的开发商,应没收其保证金作为开展社区服务的工作经费。二是社区办公用房现为租用、借用,没有产权的,规划部门要认真查找过去的相关资料,对已规划为社区用房而开发商擅自改变用途的,要责成开发商归还,并将其不良行为纳入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档案。对原来规划时就没有提出要求,且现在已无法规划建设的,要通过安排“民生工程”项目的方式尽快解决,并在旧城改造工作中,优先解决社区配套服务设施和办公用房问题。调查摸清社区现有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公共设施,开放体育场、图书馆、博物馆等活动场地,通过改造、置换、帮建、共建等多种途径,增加满足民众需求的公共服务能力。

(三)提供社区经费支持。经费是社区建设的难点,落实经费,促进社区管理全面发展。一是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人员工资、社区服务经费及工作经费等列入预算。按照新增财力逐年递增,保证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养老、医疗及福利待遇不低于当地机关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水平,确保社区居委会的办公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落实好“费随事转”的要求,政府工作延伸到社区,凡需经费和大量人力完成的工作,经费一定要落实,切实减轻社区的经费负担。应将社区办公经费配套资金直接拨付到社区,杜绝挤占挪用现象发生。二是采取社会集资、个人捐赠、有偿服务等多种渠道筹资方式。以发行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的福利基金,应更多用于社区福利事业。建立社区服务基金,鼓励社区共建单位、个人和优秀企业家为社区服务捐赠,用于为社区提供公共服务和资助贫困大学生、残疾人等公益事业。推动社区举办经济实体,开展家政、物业、信息等居民大量需求的服务,给予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确保取之于社区,用之于社区和谐建设。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笔者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的筛选、相关调查问卷网址的发送、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笔者主要除规定的网上“问卷法”,还以“非结构式访谈法”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就需探知的被调查者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等若干选项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并不高,尤其在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教育。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住房保障的问题 在对于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可以看出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城市保障性住房保障的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部地区大批农民工涌入浙江省,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融入城市,他们却往往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也无法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各地开始积极新建公租房,但仍然存在供应量不足、摇号配租等待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健全、贫困人群聚集等问题。二是居住空间分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目前保障性住房大多为集中建设,这样极易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低收入群体过度聚集并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由此会引发大量问题,如拥挤、公共设施匮乏等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甚至是犯罪率提高、失业、严重依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问题。

小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医院、学校、绿化带等等,或因政府财力有限,或因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往往容易遭到忽视,导致投资不力,进展滞后。且保障性住房通常地处城郊,地理位置不合理,结果造成入住居民工作、生活极为不便,影响了小区的入住率,甚至出现退租现象。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性住房,却成为居民的“鸡肋”,整体满意度大打折扣。

(二)基本医疗卫生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最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项70%受访者都关注了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够。在浙江省基层的一些社区,尤其是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很少,社区医院的规模也不大,很多还是私立诊所,在疾病高发的时期,经常出现看病排队的现象,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人手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社区门诊只有一个医生。并且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能力不够、设备不全,不少居民得了病之后虽然不是大病却也要去大医院治疗。

(三)基本公共教育问题

对于公共教育问题,受访者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当前主要存在的“入园难”和中小学择校难,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虽然本市有多家小学和幼儿园,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别很大,如果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必需要花大量的钱择校,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能进入好学校。

三、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思考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应当增加公租房的供给,保障外来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需求,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房源的充足,对于经济状况得到提高,不在适用该类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应让其及时退出。要认真研究当前保障性住房在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建设;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交通、电力、供排水、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比如社区医疗机构的设施标准、人员标准等,对于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或者内部培训来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的供应,不仅是数量,还要有质量,建立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是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三)规范公共基础教育

政府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做到公民对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了如指掌,避免学校乱收费。另外,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软硬件的投入,提高乡镇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办学能力,至少让每个公立学校的办学实力基本均衡,规范学校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真正实 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办学的效率。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即了解了浙江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致状况,也了解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一起。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己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基本公共服务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金华市本级范围选择了陆平范等5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大体上说是可以的,但是,在基本住房保障的服务提供上其满意度存在很大问题。

二、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存在问题

从我市的现实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可分为基础型、广泛型和迫切型等几种。通过本次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我认为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这几项是广大城乡居民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人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保障问题

基本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构建规范稳定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五题问卷。分别为“请问当地中小学校的学杂费免收情况”“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如果您目前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认为自己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方式有何不足?”“您参加了以下何种养老保险?”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社会保障基本做的还是可以的,绝大多数公民参加了一项或多项保险,但也有部分偏远山区的人员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没有参加保险,或者有参加保险但却对取保方式不甚了解导致错过补偿机会。

(二)公共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其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着安全保障。公共安全是一门科学,它关系一种伦理道德,反映一种文化,是一门管理艺术和操作技术;它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特定和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私利益的安全。

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您对您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如何?”“您认为在公共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对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帮助?”“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公安见警率如何?”“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治安问题主要由什么原因引起?”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我市市民对地区安全总体上是满意的,电子监控设备对公共安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出现事故时对事故的事后调查有很大帮助。当然问题还是有存在的,特别是外来人员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

(三)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决定着每个家庭的生计。对劳动者而言,就业和再就业是他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权利;对社会而言,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对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对国家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稳定之基,也是安国之策。

而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当地政府就业服务”“就业岗位获得途径”“希望政府有何种提高就业率的措施”及“影响就业的障碍性因素”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群众对政府就业服务满意度欠佳,表示就业信息严重不足,人们获得就业岗位的途径多数是通过自己寻找或依靠各类广告媒体,极少数是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就业的;民众对政府在就业方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更多的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多牵线通过召开劳动力招聘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三、关于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思考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有利于健全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体制,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问题是当前民众最为关心也是最急需政府花力气解决的。当然除了这几个具体问题外,从整体而言,公共服务的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地区在无论是资金投入、基础设备还是居民整体素质都明显优于农村地区,这种软性差距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最后笔者就依据此次调查后所得到的反馈对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高做一点思考,并给出一点小建议。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它的实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另一方面,逐步推进中国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消除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基层政府的认识。

因此,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转变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人为本。

(二)合理布局社会治安,确保百姓安居

公共安全问题若不能妥善处理将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消极影响。

首先,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其次,公共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面对公共安全问题,如果不能依照法律办事,不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尊重公众的知情权,那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社会公众。当公共安全问题突然出现时,由于人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恐慌。再加上谣言的传播和信息不畅,和周围公众不安行为的影响,处于对自身和亲人的安全的担心,人们往往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使恐慌进一步蔓延。„„

因此务必要处理好公共安全问题,笔者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相关部门到镇、村、社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整治措施。镇政府、派出所和村委实行“捆绑式”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体系。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违法行为,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的管理,从“抢”、“盗”案件发生的源头进行整治。

充分发挥各村治保会的作用,加强治安人员村里村外各路段的巡查,同时有关部门重视对治安人员的培训,增强治安人员防护的意识和技能。

在多发地段安装治安摄像头。

(三)加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公共就业服务是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帮助,包括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和招聘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等内容,以提高供求双方选择的成功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还面临就业难。另外招工难也困扰着企业,企业需要一定技术的工人社会上又满足不了,面临着双向矛盾的情况,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社会各界都应倾注力量: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快施行“资源共享、城乡对接、高速快捷”的服务方式。在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接续社会保险、劳务管理服务及维权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对就业困难对象,全力实施就业援助,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建立健全失业预警预报制度,完善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既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又让我学会了如何开展一次科学的社会调查,并透过调查来看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整个调查实践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获益匪浅,非常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这次活动的机会,也希冀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进行更多的类似调查活动,让我们更加的充实。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报告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社会调查活动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的时间安排

依据省电大及市电大关于行政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综合实践的相关规定,笔者于2012年X月-X月参加了以“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为主题的社会调查活动。

第一阶段:2012年X月X日,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会,明确调查目的、调查方法、调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二阶段:2012年X月X日——X月X日确定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完成问卷录入、完成对调查对象的访谈、社会调查问卷整理和分析。

第三阶段:2012年10月18日完成社会调查活动报告的撰写。

(二)调查内容

所谓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持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凝聚力,保护个人最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社会条件。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三个基本点,一是保障人类的基本生存权(或生存的基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就业保障、基本养老保障、基本生活保障等;二是满足基本尊严(或体面)和基本能力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都提供基本的教育和文化服务;三是满足基本健康的需要,需要政府及社会为每个人提供基本的健康保障。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三个基本点来展开。

(三)调查方法

为使此次社会调查活动能够顺利进行,并能取得最真实的数据反馈,用作调查报告的撰写,笔者做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确定调查对象、发送调查问卷网址、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最后对问卷数据进行整

理和分析。与此同时,为了更好的完成此次调查报告,笔者还专门研读了赵淑兰编写的《社会调查方法》一书,以提高自身理论水平。

(四)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对象是浙江省义乌市18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包括: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问卷调查对象人员分布均匀,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布均匀;年龄段在20-50岁之间;受教育程度分别为小学以下、高中和本科;有学生、公务员和个体户职业;收入在1万以下到10万之间;本地城镇和农村户口。

二、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的综述

从我市的现实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可分为基础型、广泛型和迫切型等几种。通过本次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调查,我认为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这几项是广大城乡居民当前最关心、最迫切的的公共服务,是建立社会安全网、保障全体社会人员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应该成为现阶段我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主要内容。

1.社会保障问题

基本社会保障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构建规范稳定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关于社会保障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五题问卷。分别为“请问当地中小学校的学杂费免收情况”“您本人目前是否参加了以下医疗保险?”“如果您目前没有参加社会医疗保险,那么主要原因是什么?”“ 您认为自己所参加的医疗保险方式有何不足?”“您参加了以下何种养老保险?”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社会保障基本做的还是可以的,绝大多数公民参加了一项或多项保险,但也有部分偏远山区的人员由于不了解相关政策没有参加保险,或者有参加保险但却对取保方式不甚了解导致错过补偿机会。2.公共安全问题

公共安全是指公众享有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及良好的社会秩序;最大限度的避免各种灾难的伤害;其生命财产、身心健康、民主权利和自我发展有着安全保障。公共安全是一门科学,它关系一种伦理道德,反映一种文化,是一门管理艺术和操作技术;它可以产生最大的效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实施危害或足以危害特定和不特定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安全和法定其他公私利益的安全。

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您对您所在地区社会治安的满意度如何?”“您认为在公共区域安装电子监控设备等安防设施对您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是否有帮助?”“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公安见警率如何?”“ 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治安问题主要由什么原因引起?”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看出我市市民对地区安全总体上是满意的,电子监控设备对公共安全也起到了一定作用,特别是出现事故时对事故的事后调查有很大帮助。当然问题还是有存在的,特别是外来人员的流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公共安全管理的难度。

3.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决定着每个家庭的生计。对劳动者而言,就业和再就业是他们赖以生存、融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权利;对社会而言,就业关系到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对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关系到劳动力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保证;对国家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国家稳定之基,也是安国之策。

而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关于就业问题的调查,本问卷设置了共四题问卷,分别为“当地政府就业服务”“就业岗位获得途径”“希望政府有何种提高就业率的措施”及“影响就业的障碍性因素”等,从调查与访谈中,我们发现群众对政府就业服务满意度欠佳,表示就业信息严重不足,人们获得就业岗位的途径多数是通过自己寻找或依靠各类广告媒体,极少数是经过政府牵线搭桥就业的;民众对政府在就业方面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希望能更多的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及时提供就业信息,多牵线通过召开劳动力招聘会加强与企业的交流。

三、关于提高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的思考

人类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状况。因此,基本公共服务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内容。地方政府做好基本公共服务有利于缓解我国当前面临的各种突出社会问题,有利于健

全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体制,有利于公众参与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有利于提高公共资源整体配置效率,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通过此次调查,笔者发现社会保障、公共安全以及就业问题是当前民众最为关心

也是最急需政府花力气解决的。当然除了这几个具体问题外,从整体而言,公共服务 的区域性差异比较明显,城镇地区在无论是资金投入、基础设备还是居民整体素质都明显优于农村地区,这种软性差距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最后笔者就依据此次调查后所得到的反馈对我市基本公共服务的提高做一点思考,并给出一点小建议。

(一)转变地方政府执政观念,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指的是全体公民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 与基本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同,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 择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它的实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建设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途径,另一方面,逐步推进中国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 消除区域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地方政府,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国家福利政策的工

具,虽然不是整体政策的制定者,但却是基本公共服务的直接提供者,社会公众对基本公共服务评价的很重要一个方面就是来源于对地方基层政府的认识。

因此,地方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 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转变片面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强化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促使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建立以基本公共服务为导向的绩效考核制度,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强调以人为本。

(二)合理布局社会治安,确保百姓安居

公共安全问题若不能妥善处理将给我们带来了广泛的消极影响。

首先,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经济;其次,公共安全问题影响政府公信力,面对公共安全问题,如果不能依照法律办事,不能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尊重公众的知情权,那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只会越来越低;最后,公共安全问题影响社会公众。当公共安全问题突然出现时,由于人们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容易造成心理恐慌。再加上谣言的传播和信息不畅,和周围公众不安行为的影响,处于对自身和亲人的安全的担心,人们往往会采取非理性的行动使恐慌进一步蔓延。„„

因此务必要处理好公共安全问题,笔者根据调查和访谈结果,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相关部门到镇、村、社进行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整治措施。

2、镇政府、派出所和村委实行“捆绑式”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体系。

3、严厉打击吸毒、贩毒等违法行为,加强出租屋和流动人员的管理,从“抢”、“盗”案件发生的源头进行整治。

4、充分发挥各村治保会的作用,加强治安人员村里村外各路段的巡查,同时有关部门重视对治安人员的培训,增强治安人员防护的意识和技能。

5、在多发地段安装治安摄像头。

(三)加大改善公共就业服务,解决百姓生计问题

公共就业服务是为劳动者实现就业和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提供的社会服务活动,是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公共就业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向劳动者求职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用人提供帮助,包括政策咨询、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求职和招聘信息发布、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劳务派遣等内容,以提高供求双方选择的成功率,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公共就业服务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手段,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还面临就业难。另外招工难也困扰着企业,企业需要一定技术的工人社会上又满足不了,面临着双向矛盾的情况,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社会各界都应倾注力量:

要进一步完善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加快施行“资源共享、城乡对接、高速快捷”的服务方式。在劳动力供求信息、职业介绍、职业指导、接续社会保险、劳务管理服务及维权等方面提高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帮助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对就业困难对象,全力实施就业援助,继续开发公益性岗位,解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难题。建立健全失业预警预报制度,完善就业再就业绿色通道。

四、总结

总之,通过本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既让我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现状,又让我学会了如何开展一次科学的社会调查,并透过调查来看各种社会现象背后的实质问题。整个调查实践过程虽然时间不长,但是让我获益匪浅,非常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这次活动的机会,也希冀以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进行更多的类似调查活动,让我们更加的充实。

参考文献

<1>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3267.htm.百度词条关于公共服务的解释

<2>《中国政府公共服务:基本价值取向与综合绩效评估》.陈昌盛 蔡跃洲

<3>《社会调查方法(高职高专)》.赵淑兰

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为了提高自身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认识水平以及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为了能使已学的理论知识能运用到实际中去,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综合运用能力,依据中央电大与省电大关于综合实践环节的相关要求,笔者参加了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社会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

基本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公共教育、劳动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基本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基本住房保障、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本次调查主要围绕这几个方面的内容展开。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法,笔者制定了比较合理的社会调查计划,包括调查对象的筛选、相关调查问卷网址的发送、指导被调查者进行网上调查及对被调查对象进行相应的访谈、问卷数据的整理与分析等;笔者主要除规定的网上“问卷法”,还以“非结构式访谈法”与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就需探知的被调查者关于“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绩效”等若干选项的深层次原因进行了解。

笔者依据本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相关要求,在嘉兴市本级范围选择了8位调查对象,指导调查对象参与了省电大的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网络问卷调查,并就某些问题进行了相关的访谈。

笔者认为,就调查对象对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看,公众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不是特别高,尤其在基本医疗卫生、基本住房保障和基本公共教育。整个国内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地方政府公共职能的“缺位”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尚未实现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普遍将经济指标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将大量资金投入竞争性领域和那些投资多、见效快和周期短的公共服务项目,不能体现公民的真正需求!

(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方面投入不足

许多地方政府因整体财力不足,以致在公共服务领域投入不足,无法满足辖区内居民对基本公共产品的需求。

(三)地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不公平性

有些地方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时缺乏公平性,客观上造成了不公平。例如,针对外来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少地方政府制定政策,要求没有当地户口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缴纳“借读费”以在当地就读,这就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与当地居民的差异。

(四)公共产品提供模式单一

缺乏灵活性。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某些公共产品的提供模式单一,完全由市场或者政府提供。政府完全包揽的单一主体模式下,政府高度垄断的公共产品供给行为会破坏稀缺资源趋于最优配置的过程,造成交易成本增多和社会资源浪费,产生严重的“政府失灵”,另外也会导致公共服务供给呈现所谓“短缺经济” 的特点,而公共服务的过度市场化,会使得公共产品的提供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偏离了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性质。

(五)地方政府间职权不清

导致公共服务的提供出现重合或者缺位。

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权分配不清,承担的责任与其财政能力不相匹配,导致了某些政府无力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从而造成了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缺位” ;同时,有些地方政府间公共服务职责上存在重合的情况,导致公共产品的重复供给和公共资源的浪费。

二、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基本住房保障的问题

在对于基本住房保障满意度的调查中,根据受访者的反应,可以看出基本住房保障服务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一是保障对象的覆盖面较窄,城市保障性住房保障的对象是具有城镇户口的低收入家庭或个人,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深入,中部地区大批农民工涌入浙江省,大量刚毕业的大学生也融入城市,他们却往往不符合廉租房的申请条件,也无法或无力购买经济适用房,他们的基本住房保障成为普遍性的难题。针对这一现象,浙江省各地开始积极新建公租房,但仍然存在供应量不足、摇号配租等待时间长、配套设施不健全、贫困人群聚集等问题。二是居住空间分异,配套设施不完善居住空间分异是指不同职业背景、文化取向、收入状况的居民在住房选择上趋于同类相聚,居住空间分布相对集中、相对独立、相对分化的现象。目前保障性住房大多为集中建设,这样极易产生居住空间分异现象,低收入群体过度聚集并与其他社会群体隔离,由此会引发大量问题,如拥挤、公共设施匮乏等城市环境方面的问题,甚至是犯罪率提高、失业、严重依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问题。

小区周围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交通、医院、学校、绿化带等等,或因政府财力有限,或因相关部门互相推诿,往往容易遭到忽视,导致投资不力,进展滞后。且保障性住房通常地处城郊,地理位置不合理,结果造成入住居民工作、生活极为不便,影响了小区的入住率,甚至出现退租现象。投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性住房,却成为居民的“鸡肋”,整体满意度大打折扣。

(二)基本医疗卫生问题

在本次调查中,最关注的公共服务领域这一项70%受访者都关注了基本医疗卫生,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基层卫生服务工作人员数量不足、能力不够。在浙江省基层的一些社区,尤其是乡镇,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生很少,社区医院的规模也不是很大,很多还是私立诊所,在疾病高发的时期,经常出现看病排队的现象,与繁重的工作量相比,人手不足问题越来越突出,有的社区门诊只有一个医生。并且一些社区医疗机构人员能力不够、设备不全,不少居民得了病之后虽然不是大病却也要去大医院治疗。

(三)基本公共教育问题

对于公共教育问题,受访者对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满意度较低,主要原因是当前主要存在的“入园难”和中小学择校难,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虽然本市有多家小学和幼儿园,但每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差别很大,如果想让孩子上好学校,必需要花大量的钱择校,即使这样,也未必一定能进入好学校。

三、关于浙江省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思考

(一)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应当增加公租房的供给,保障外来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基本住房需求,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房源的充足,对于经济状况得到提高,不在适用该类保障性住房的家庭,应让其及时退出。要认真研究当前保障性住房在配套建设上还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切实按规划完善和落实配套建设;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及时研究解决在交通、电力、供排水、教育、医疗等方面建设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二)增加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

首先要有一套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的标准,比如社区医疗机构的设施标准、人员标准等,对于人员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人才或者内部培训来保证公共卫生人员的供应,不仅是数量,还要有质量,建立由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和公共卫生医师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是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保证。

(三)规范公共基础教育

政府应当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宣传,做到公民对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了如指掌,避免学校乱收费。另外,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软硬件的投入,提高乡镇幼儿园及中小学的办学能力,至少让每个公立学校的办学实力基本均衡,规范学校的收费标准,加强对学校的管理,真正实 现教育公平,提高教育办学的效率。

总之,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实践活动,即了解了浙江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大致状况,也了解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使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效的结合一起。

下载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基本公共服务现状及对策(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旅游环境问题的基本现状及对策

    中国旅游环境问题的基本现状及对策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正作为一项“朝阳产业”蓬勃发展起来,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越来越多的问题。旅游环......

    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报告

    xx区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需求调查报告为了准确掌握对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服务工作的需求,增强管理服务针对性,提高管理服务质量,更好的为广大流动人口服务,我们按照市计生委要......

    浙江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

    一、服务项目与内容 项目内容标准基本 服务 项目读书看报1.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开放时间不少于28小时;农家书屋每周开放时间不少......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的对策研究(定稿)

    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促进充分就业的 对策研究摘要:随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逐步打破,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均等化成为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和必经之路。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的......

    农村基本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及前景

    农村基本金融服务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下,农村金融服务得到显著改善,但发展水平和服务质量还不足以满足农村人口对金融的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

    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 要: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为调研对象,分析了当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对如何进一步发展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高校;志愿服务一、高......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范文大全

    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作为我国养老主要方式的家庭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同时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养......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天津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社区为基础,以社区大众的卫生需求为导向,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