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养老保险 或有隐性负债
论政府隐性或有负债
——以养老保险基金为例
或有隐性负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政府承担的非法定的责任或义务,它常常是由于政府行为导致的连带性债务,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政府只是在市场失灵、迫于来自公众和利益集团的压力,或者不这样做的机会成本过高的情况下才会承担这些负债。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养老保障与就业连在一起。国有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职工享有终生的保障,国家统报统揽,养老金实行现收现付制,不存在积累。建立社会统筹和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就是要改变现收现付制度,通过养老基金中的个人帐户的预筹积累方式,地狱老龄化高峰来临是的支付危机。按照新制度的设计运行,“隐性债务”由此产生。
众所周知,退休金是退休人员退休后的主要经济来源和应享受的基本权利,是退休人员对自己过去劳动成果的延期享用。对国家和社会而言,是对退休人员过去劳动价值的延期支付。那些退休人员在实行低工资政策时期,他们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产品,一利润的形式商家国家财政,支援了国家建设,正是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他们有权分享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国家必须偿还这部分隐性债务。之所以称之为隐性,是用为它不像明显再无一样写在纸上,没有法律的约束力,但却是政府通过若干年兑现的一项社会和政治的义务。
我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的资金运筹模式。所谓现收现付制是指当期的缴费收入全部用于支付当期的养老金支出开支, 不留或留很少的储备基金。从资金角度看, 现收现付制的养老保险是一种靠后代养老的保险模式,上一代人没有留下养老储备基金的积累, 所以其养老金全部需要下一代人的缴费筹资。
为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挑战, 我国改现收现付制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基金积累制筹资模式。对于新制度实施以后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他们可以自工作之日起,就可以设立自己的账户,形成基金的积累。但是对于新制度实施前已退休的老职工,显然没有个人帐户的积累,他们所享受的养老保险金的待遇便成为历史债务,要么由国家支付,要么采用现收现付的办法,由企业缴纳保险费来承付;在新制度实施前已参加工作还未退休的职工,同样没有个人帐户的实积累或未曾积累的有效年限,当他们退休时也缺了一笔需要支付的退休基金,这些需在一定时期支付却没有形成积累的养老金费用, 并不体现在政府公共部门财政状况的评估中, 而是隐含在当前或未来的福利承诺中, 所以“养老金隐性负债”便产生了。
上海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计算显示,2010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13420
亿元,2010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总支出10555亿元,当年参保离退休人员6305万人,当年全国65岁以上老人约为1.2万亿,如果实现“老有所养”的全民养老目标,当年养老保险支出将扩大1倍以上,达2万亿元以上,当年养老保险亏空将超8000亿元。从人口结构比例看,当前我国的劳动人口比重已越过高峰期,养老保险基金偿付压力会越来越大;按当前预期平均寿命73岁计,全国仅65岁以上老人养老保险支出亏空静态累计就达5.6万亿元以上;截至2010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节余1.54万亿元,静态缺口达4万亿元。这一测算并未计入大量未来将达到65岁以上的未参保人口,胡月晓称,“如果计入,隐性负债量就更大了。我们现在只是静态估算。”不过,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认为:“静态的计算没有道理,老龄人口一直在增加,不可能一批人到了平均寿命,这笔支出就画上句号。”
养老金负债的确认和披露是世界各国政府会计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 关于养老津 贴负债的确认有3种方式可供选择:(1)不把未来公共养老金确认为负债。(2)判断支付公共养老金有哪些不同渠道的的财务来源, 进而分别确定是否应确认为负债, 可以只将准备金和政府补贴确认为负债。(3)将与过去时期相对应的养老金现值总额确认为负债。尽管采用第三种方法存在上述的困难, 但将部分未来养老金确认为负债完全附合定义和披露要求。
养老保险肩负稳定社会和保障生活的双重职能,是广大离退休人员的活命钱,也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根本目的和核心任务。只有认真解决好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问题,才能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才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第二篇:关于政府或有负债
将或有负债的概念用于政府,是将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主体来看待的,但政府又是一个公共主体,它与企业等一般经济主体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而与企业或有负债相比,政府或有负债还有如下特点:
1.企业的或有负债是由企业的行为引起的,而政府的或有负债并不仅仅是政府行为引起的。政府是社会的管理者,也是公共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社会其他主体不能承担的风险最终会由政府来承担。如金融机构发生风险,一旦引起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政府往往基于道义的责任或其他目的而出面救助。因而政府或有负债并不仅仅源于政府行为。
2.企业的或有负债是显性的,是企业承认的,并且可以估量。而政府的或有负债则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或有负债是指政府对外担保等依照法律、法规必须履行的义务,一般是政府以条规形式加以承诺,在某些事件发生时必定会支出的项目。隐性或有负债则是指政府虽未公开承诺,但若事件发生,政府经过权衡得失或基于道义的责任,必须承担的支出。如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下级政府的财政收支缺口等。
3.对企业而言,或有负债转化为现实债务的因素是不可控的,企业无能为力。但对政府而言,由于政府是政策、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运行的裁判,政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来规范自身行为,以及加强对其他市场主体行为的监管,以此管理、引导和控制或有负债的发生及转化。
4.从管理上讲,政府或有负债具有层次性。政府或有负债的层次性,源于国家统一领导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政权体制。由于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政府在管理自己的事务过程中就会形成自身的债权、债务关系。另一方面,在集中统一的政体下,上下级政府之间又隐含着一层法律上的担保关系,上一级政府不可能坐视下级政府陷入债务危机而不顾。当下级政府陷入债务危机时,上级政府必须给予救助,承担下一级政府的债务清偿责任。即下级政府的负债,包括直接负债与或有负债,都是上一级政府的或有负债。
政府或有负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政府作为公共风险的最终承担者,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中的各类突发事件,最终往往需要政府来处理,形成政府的支出。这类事件的发生,或有负债的形成并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不仅需要以预算、税收股资等手段来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有时还需要以公债、担保、承诺、贴息等信用形式,按市场化原则实施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这必然会形成大量的政府债务,包括直接债务,也包括或有债务。因此,政府或有负债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经济和体现政府宏观调控意图的一种手段。
二、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一般构成从法律性质来分析,地方政府或有负债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大类。显性或有负债是指以法律、合约等形式加以明确记载和规定的、在某些事件发生时政府必定要支付的债务,政府对此承担直接的法律支付义务。隐性或有负债则是指未经法律确认,但某些事件一旦发生,政府会出于道义责任、公众期望以及政治压力而不得不去承担其他经济主体无法清偿的债务。对我国而言,政府或有负债是一个新的概念,对其基本构成还有不同看法。从对部分省市的调查来看,目前地方政府或有负债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一)显性或有负债。
1.地方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外国政府贷款。目前,地方使用的外国政府贷款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政府转贷和担保,即政府财政部门委托国内银行转贷给企业或项目单位,如果项目单位不能按时还款,国内银行又无力垫付,政府财政就要承担最终还款责任;另一种是国内银行经政府部门授权作为借款人,将贷款转贷给项目单位,银行对外作为债务人负责还款。由于主权外债是凭借国家信誉取得的,其借入、使用、偿还都与国家财政有密切联系,不论政府是否担保,一旦发生偿还困难,必须由地方政府偿还。
2.国债转贷资金。国债转贷资金是由财政部统一发行并转借给地方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债务,其中由地方财政部门直接使用和还款的部分,构成地方直接债务。由地方财政部门担保转给地方企事业单位使用的部分构成地方政府或有负债。
3.地方政府担保。主要是地方政府对企业事业单位融资提供各种形式的担保。此外,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招商引资目标,承诺如果外资在本地区投资,当地政府保证投资项目每年达到一定的盈利率,且若干年后退还本金。这种政府承诺形成地方政府的或有负债。
4.核实的粮食企业亏损挂账。主要是指财政部门已核实承认的粮食企业亏损挂账。粮食企业亏损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政策性因素,也有企业经营方面的原因。粮食企业的政策性亏损虽然政策上应由财政进行补贴,是政府的直接债务,但大部分地区财政补贴不足,长期作挂账处理。而由于企业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造成的粮食企业经营性亏损更是长期得不到弥补,为保证粮食企业正常运行,不得不也采取财政贴息、挂账处理的办法。目前,在大部分地区这两种挂账并没有严格的分开。这部分亏损挂账仍属企业负债,如果未来企业经营好转,会逐步消化。如果企业自身不能消化,由于政府已经核实,意味着政府已承诺承担最终责任。因此这部分已经财政核实的亏损挂账划为政府显性或有负债。
5.公益性国有企业的救助。主要是城市公共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供热、自来水等公益性国有企业的亏损。这些企业提供的产品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物品之间,其价格受政府控制。其能否正常运行,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因而当其出现经营危机时,政府必须出面救助。
6.社会保障资金收支缺口。主要是指养老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下岗职工生活保障资金的收支缺口。一方面,由于这些基金由政府设立的机构负责运营,且其运营情况是否正常,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能否按时发放,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如果出现收支缺口,政府应予以弥补。同时,相应的社会保障法规也明确规定以上资金收支出现缺口时,由同级财政补助,因而这些基金的收支缺口构成政府显性或有负债。
7.地方政府成立的为政府融资服务的金融公司的不良资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资金需求问题,地方政府成立了一些信托投资公司,专门为政府融资服务。这些公司的不良资产属政府显性或有负债。
五、加强地方或有负债管理的思路与措施
(一)目标。
或有负债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各类经济风险的加大,作为公共风险的最后承担者,政府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多。同时,政府也会越来越多地利用担保、贴息等手段干预经济的运行,主动性的或有负债也会增加。总之,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政府或有负债的规模将会呈上升趋势。
因此,政府或有负债管理的目标并不是消灭或有负债,而是有效控制或有负债的规模,防范和化解由此带来的风险,把或有负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证财政的可持续性。
(三)具体措施。
1.明确风险责任。地方政府或有负债风险不断积聚和扩大与风险责任不清晰有密切关系。因此,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要依法明确和强化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在或有债务形成中的责权利关系,通过程序化管理来明晰债权,量化责任,堵塞漏洞。首先,要理顺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凡属于政府性债务,必须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彻底扭转目前多头举债、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局面。其次,应本着“谁借、谁还、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借、用、还相统一,责、权、利相结合的债务管理新机制,依法确立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偿债责任及连带责任。再次,要规范政府债务管理程序,完善政府担保法规,整顿政府担保行为,严格控制政府担保的范围和担保事项的决策权。今后凡是由政府或政府职能部11担保的债务,必须纳入政府财政计划。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加大担保监管力度,并对政府担保项目实行从立项、计划、投资、评估到运营的全程管理,确保被担保人能按期偿还到期债务。最后,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险责任,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财政部的要求,按照债务余额的一定比例建立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准备金,增强各级地方财政抵御风险的能力。
2.清理债权,重整债务,明确责任。当前,或有负债的存量消化和增量控制是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消化存量方面,对合理的或有负债,要在清理债权债务、明确偿债主体、划清偿债责任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顿,使其合法化和公开化,并通过债务重组、债务转换。债务转移或政府直接支付等方式盘活和消化因转贷、垫付、担保而形成的债权和资产,尽可能地降低地方财政或有债务的负担。对不合理的或有负债,应依法坚决取缔,并从制度上铲除不良或有负债产生的根源。对于新增债务,应实行严格的债务责任制,按市场化原则明确债务偿还主体,理清偿债责任,规范债务清偿行为,坚决杜绝偿债主体的转移行为。
3.改革政府会计制度,编制政府债务预算。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仅仅反映了政府当年发生的收入和支出活动,还有大量的政府活动,如政府担保和承诺、政府或有负债等都没有在会计中记录和反映出来。这一方面造成政府会计信息的不完整,不能据此对政府的经济行为作出客观的绩效评价,另一方面,也使政府会计失去了及早鉴别和防范非正常支出,以及有效控制和降低财政风险的能力。因此,应改革现行政府会计的核算原则,由收付实现制变为权责发生制,以完整反映政府在一个财政内发生的全部收支活动,特别是政府资产和负债的变动情况。
同时,在编制现行预算之外,要单独编制一套反映政府或有负债及其风险的预算,公开计入和反映政府或有负债的规模和数量,设计精确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现金流量状况的完整账户和财务报表,尤其是对地方政府为地方国有企业担保、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以及民间高息集资等能够导致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活动进行全面监测和反映。
4.建立政府财政(债务)风险的确认、评估、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IMF在1998年颁布的《财政透明度章程》中,特别强调各国政府应建立财政风险的确认、评估、报告和披露制度,要充分意识到财政风险的存在,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及时确认和评估风险,在政府预算编制中要对引发财政风险的关键性预测假设的变动、政府的或有负债、特定支出承诺规模及其他不测事件引起的不确定性给予明确反映。为了尽快与国际接轨,切实提高我国财政运行的透明度,我们应尽早研究和建立我国对财政风险的确认、评估、量化、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
为此,一要加快设计一套符合国际惯例的财政风险预警和评价指标体系,确认财政风险的客观存在。该体系应突出针对性、实用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二要建立政府或有负债评估机制,通过建立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和平衡协调机制来量化各种财政风险。三要建立政府或有负债信息披露制度,除了个别需要依法严格保密的数据之外,所有的政府债务信息都应该定期、定例、分类向社会各界公布。这一方面帮助政府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财政经济形势,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另一方面也便于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的活动范围和方向,了解政府或有债务的形成及化解对策,加强民主监督。
一、政府或有负债的含义
1、政府或有负债概念。政府或有负债是指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没有被纳入正常的政府预算内,但一旦某一特定事件发生后会导致支付缺口,必然由政府承担一部分最后的偿还责任,从而有可能对政府财政构成压力和风险的预算外债务,其突出特点是“条件下”和“不确定性”。政府或有负债概念的提出突破了传统政府负债的内涵和外延,实现了政府从仅仅注重确定性负债转向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负债并重的负债管理理念的飞跃,也使得我们在控制政府债务和减少财政风险的过程中更具前瞻性。因此研究政府的或有负债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政府或有负债基本特征。
(1)政府或有负债具有不确定性。
(2)政府或有负债与政府的主观评价有关。
(3)政府或有负债从管理上讲具有层次性。我国政府实行分级管理,各级政府在管理自己的事务过程中就会形成自身的债权债务关系。另一方面,国家主权是唯一的,所以上下级政府之间又隐含着一层法律上的担保关系,即下一级政府的所有负债都是上一级政府的或有负债。
(4)政府或有负债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政府作为公共风险的最终承担者,最终往往需要处理社会政治经济运行中的各类突发事件,从而形成政府支出。这类或有负债的形成并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
三、政府或有负债的形成
1、政府或有负债产生的客观原因:
公共风险。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风险的社会,个人、企业、政府每天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一般来说,根据风险的属性及其化解、防范的方式,可以把风险分为两类:私人风险和公共风险。通常,私人风险的分散、转移和防范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公共风险如通货膨胀、金融动荡和突发性公共事务等由于个人和企业这些微观私人主体的能力有限而无法承担,因此必须通过国家来承担公共风险成本。
2、政府或有负债产生的制度基础:收付实现制。就政府或有负债的控制而言,收付实现制存在着三个主要缺陷:一是财政预算的时间跨度太短,以至于无法考虑政府由于建立养老金制度和其他福利计划、发放贷款或为贷款提供担保以及对企业承诺补贴而引发的或有负债及其风险。二是传统的收付实现制预算编制方法仅仅记录现金流量,而不考虑负债的形成、或有负债的积累以及因过去的承诺而给将来带来的财政成本。三是会导致低估当期的财政支出,虚增可供支配的财力资源,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政府部门和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耗费,造成会计信息不实等现象出现。这三个缺陷一方面使得政府对自身行为所造成的财政成本缺少预见性,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在不违背预算平衡的基础上造成政府或有负债的积累。
3、政府或有负债产生的主观原因:机会主义。现实中政府作为一个经济人,也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故在政府行为特别是财政调整过程中也经常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但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常常被人们所忽略。
四、政府或有负债风险防范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明晰了政府或有负债产生的原因,故也要集中在上述方面进行控制和防范。
第一,对于公共风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经济实力,增加抵御公共风险的能力。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支出框架。同时,还要建立健全公共风险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
第二,对于收付实现制的预算编制,要将或有负债也纳入预算会计核算和监督的范围之内。对预算会计主体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导致或有负债产生的活动,都要做出解释性说明并对所担负的债务风险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以防范和化解现实的和未来的偿债风险。同
时,借鉴O E C D 等发达国家所实施的权责发生制的预算编制方法,从预算制度上杜绝政府所采取的机会主义行为。
第三, 对于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来约束政府的财政机会主义行为。要在公共项目决策和建设中广泛听取多方面意见和建议,并加强人们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另外,提高财政透明度,这不仅会对政府增加来自社会公众的无形压力或监督,还会逐步提高民主理财的意识, 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有效防止政府财政机会主义行为。
完善财务披露
我国应该完善或有债务的评估和披露,提高或有债务的信息披露程度有助于提高政府的财政透明度和政府对或有债务风险的管理水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编制专门的或有债务预算,或公布后或有债务报告,其内容应列示目政府或有债务的具体项目和测算的金额等,主要是指可量化的或有债务。在披露财政状况时,应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和使用风险度量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权责发生制原则能使潜在地方财政成本和政府隐性补贴显性化,通过把预算外担保和承诺编入预算,政府能得长期成本、担保的收益等指标,从而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财政状况的公开能使公众充分监督财政业绩,掌握预算外积累的财政风险。这样,反过来间接地提高了预算质量,减少财政风险。在编制现行预算之外,要单独编制一套反映政府或有负债及其风险的预算,公开记入和反映政府或有负债的规模和数量,设计精确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资产负债状况、现金流量状况的完整账户和财务报表,尤其是对地方政府为地方国有企业担保、地方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社会保障基金缺口以及民间高息集资等能够导致地方政府或有负债的活动进行全面监测和反映。
第三篇:企业无隐性负债承诺书
承诺书
本人并代表本公司郑重承诺:
1、本人及本公司在民间借贷市场没有高额借贷,也无欠款不还的状况发生;
2、本人及本公司承诺所借款项只会按照借款合同所承诺的借款用途进行使用,不会用于房地产的再投资、债务的偿还以及金融机构贷款限制性方面的使用;
3、本人及本公司与正濒临破产或陷入重大诉讼案件的企业没有紧密资金往来;
4、如有以上情况发生,则取消本人及本公司借款资格,已经发生的借款出借方有权提前收回,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本人及本公司自愿承担。
承诺人:
日期: 年 月 日
第四篇:银行都是这样识别借款企业的隐性负债的!
导致信贷逾期的原因有很多,未调查出借款人的隐性负债是很常见的一个原因,其中识别企业是否涉及民间借贷的负债存在诸多困难,需从观察企业主经营行为、与客户沟通、开展外围调查、分析企业财务报表、现金流向、融资情况等方面入手甄别,并采取强化贷前调查、贷款审查、授后管理、改进监测技术和完善内控体系等措施加以防范。
民营企业财务不透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存在民间借贷。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民间借贷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存在信息不够透明、银行间共享程度低、资金流向查实难,交易隐蔽、缺乏必要的登记和管理制度,法律地位不确定、风险不易监控,容易滋生非法融资、洗钱犯罪等诸多问题。商业银行如何防民间借贷风险之患于未然,已成为当前信用风险管理不可回避且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对授信客户民间借贷风险的识别
尽管识别企业民间借贷存在诸多困难,但仔细分析企业经营管理、融资等情况,观察企业主(实际控制人或法人)的个人行为,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1.观察企业主个人行为
一是观察企业主的经营行为。如基本游离主业,经营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或投资性行业,或外流外迁,甚至转向国外,在高息利益驱使下,热衷于挣快钱,将利用实业平台谋得的银行贷款直接转手用于民间借贷等。
二是观察业主的投资行为。若企业主投资偏好激进,热衷于房地产开发以及股票、贵金属、艺术品等高风险行业跨界投资,或存在炒原材料、大宗商品等投机行为,则该企业将生产经营资金挪用于民间借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投资涉及行业众多、投资分散且其自有资金不能满足投资欲望时,为了维持投资欲望和正常生产经营,在通过正常融资渠道得不到信贷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势必会进行民间融资甚至是“高利贷”借款。
三是观察企业主的管理行为。若公司治理结构混乱,如法人代表经常更换,生产经营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向银行借款后不能提供有效证明真实贸易背景的支付凭证,申请的贷款金额明显超出实际有效需求,账户往来异常,财务信息失真;或者实际控制人和法人代表非同一人,公司大小事务由实际控制人决定,其他高管对公司财务、管理状况不了解的,则存在逃避监管嫌疑,应对其经营管理、资本运作情况做进一步深入了解。
四是观察企业主是否存在失范行为。包括经常以各种名义诱导员工办理个人贷款或集资,与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财务公司等过从甚密,上下游企业反映其行为反常;嗜好赌博,如部分企业主出入境记录显示近年频繁往返澳门,个人账户晚上 12点以后或者在境外频繁波动;嗜好奢侈品消费,尤其是部分年轻企业主财富积累时间较短,父母、亲朋也无高额收入来源,但却拥有大量奢侈品,消费水平远超收入水平。如存在这些情况,那么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的可能性非常大,所谓“花别人的钱不心疼”,靠自己一分一厘辛苦积累起财富的企业主,行事往往比较低调,也不铺张奢华。
2.与客户有效沟通
无论是贷前调查还是贷后检查,客户经理在与企业主、财务人员、负责融资人员、公司员工、公司股东等接触过程中,通过一些有针对性的提问等方式,套取企业资金往来信息,是了解企业有无内外部集资(股)或民间借贷最简单的方式。询问的时候要注意方法:
一要背靠背地询问。问企业负责人时避开其财务人员,问财务负责人时避开其会计人员,然后根据询问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以发现问题。
二是询问时要讲究策略。可在交谈中突然单刀直入地提高问题,在其骤不及防中发现蛛丝马迹。三是因人而异,突出重点。如向企业主了解投资理念、从业经历、人际关系,对企业财务重点了解多元化投资及资金紧缺情况;向管理人员重点了解企业主生活习惯、异常动向等,对分析是否参与民间借贷、内部集资有很大作用。
此外,在与企业财务人员,特别是负责资金调度的人员交流过程中,发现其通过电话与资金中介沟通频繁,话语中经常出现“价格、金额、期限”等字眼;或曾经侧面向客户经理咨询资金调头渠道;或其对民间融资利率十分熟悉等,往往预示着企业已经介入民间借贷。
3.开展外围调查
外围调查是了解企业有无民间借贷有深度的方式。企业民间借贷的来源主要是企业控制人或股东的亲朋好友、业务往来单位和不规范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机构。
对于企业控制人或股东的亲朋好友,客户经理可以个人的名义进行非正式的调查,调查中注意拜访的礼节,争取得到其配合。
对于企业的业务往来单位和民间借贷机构,可以通过上门走访、函件等正规的方式开展调查。此外,要利用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应收账款质押登记系统,以及税务、工商等部门或媒体信息,了解企业和企业控制人、主要股东的债务情况,通过关联企业、当地监管部门、地方政府、人民法院等外围获取相关信息;
也可以借助互联网、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公众媒体发布的资讯了解企业的相关信息。例如某工业企业,财务报表反映的借款余额为4000万元,通过人民银行征信系统查询显示为3300万元,经调查核实700万元为民间借入款。
4.分析信贷企业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是企业经营成果的静态反映,企业提供给金融机构未经审计的财务报表与企业的实际可能会存在一定差距,但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的深入分析,并借助征信系统、税务系统等查询平台,也能从中发现企业是否参与民间借贷的蛛丝马迹。
第一,分析企业应付款项等流动负债明细,重点要对明细中无业务关联的应付款项进行核实。企业的应付账款和预收账款产生于经营活动,一般与生产规模相当,与生产周期的变动一致,并在短期内就要支付。对于下面情况应引起注意:
一是企业的应付账款或预收账款长期固定不变;
二是应收、应付款科目余额较大或者有大额进出,与企业规模和生产经营实际不相匹配;
三是应付款突然增加,表面挂股东或关联公司,股东通过个人借款再“转借”公司等,可以通过财务审计报告附注中应付款债权人明细情况,进一步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民间借贷行为。
其他应付款也是一样的道理,若所列的其他应付款对象非企业股东等正常的应付款项,而是与企业生产经营毫无关联的企业或个人,则此类应付款很有可能成为民间借贷款项。
第二,分析财务费用与融资额的匹配度,三费是否异常增加。正常情况下,若企业在银行无信贷业务,财务费用应为负值(表示企业所取得的银行存款利息),而实际上为正值且金额较大,则极有可能是为民间借贷所支付的利息。
若企业在银行有信贷业务,应根据企业在银行的融资规模,结合融资成本(包括支付的借款利息、费用等)匡算出企业的财务费用,与列支的财务费用进行比较,若后者明显高于前者,则企业很有可能为了支付民间借贷利息而使财务费用高涨;
如果企业经营没有显著变化,销售稳定,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增长明显,超出其经营规模的合理范围;或者呈规律性的变动,如季度性地增加一个相对固定的金额,则可能企业将民间融资利息支出摊入其中。
第三,资本公积与实收资本不匹配。资本公积主要来源于资本溢价、接受捐赠等,一般应与企业财富积累经历保持一致。如果企业实收资本较小,而资本公积金迅速增加,或者无故提高资本公积金,或者大额、连续增资,与企业发展不符,则其中可能有民间借贷资金进入。如某纺织企业注册资本1000万元,2012年以前资本公积金科目余额呈现缓慢增长趋势,但2013年年底的报表反映企业资本公积金由原来的565万元一下子增加到了2165万元,经调查核实,该企业通过职工以及其他社会集资方式借入了民间借贷资金。
5.分析信贷企业资金流向
按月定期监测企业账户资金是银行贷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要分析相关企业的银行账户明细和流水,对与其经营范围明显不符的交易对手逐一核实,重点关注超过正常需要的异状情况和无业务背景的资金转账情况,分析企业是否存在民间借贷的可能。
如果企业银行账户存在整笔划款,但并非划转给上下游企业或用于归还银行贷款,则企业有民间借贷可能。
如果发现企业银行账户对外有规律地划款,在特定日期向特定对象支付等量小额资金,往往可以判断企业是在支付民间借贷利息;如为大额提现,则有可能是融出资金给其他企业、个人或者归还民间融资。
二 分析银行授信转贷时点的企业资金进出活动,在银行贷款到期前几日有资金划入,贷款存量周转后原来划入账户的资金又等量划出,可见企业转贷资金源于民间借贷。
三 通过查询法定代表人、实际控制人、主要经营者(包括股东、财务及销售人员等)的个人账户流水,分析明显不符个人正常运作所需的异状资金流转和大额现金存入和支取等行为,看是否存在高利贷现象。
四 要特别关注其银行存款账户的资金往来信息,对企业与私募基金、合会抬会、资金中介机构、地下钱庄、私人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等机构的大额资金往来,或出现异常大额现金进账用于归还到期贷款或同户名转账等情形,应及时跟踪调查企业是否涉足民间(借贷)融资或非法集资。
6.分析信贷企业融资情况
分析银行负债程度。通常,企业过度负债、过度扩张或重大投资失误都会直接导致企业流动性困难,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如无法取得正规金融机构的新增授信,往往会迫使企业走上大额民间借贷的不归路。
通过对企业实际控制人所涉及的行业及其资金实力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民间借贷行为。如企业主业不突出,经营情况、行业前景一般,但银行负债高,该类企业往往利用信贷资金涉足民间融资、高利贷,甚至已将此作为主业。如果融资平台多、融资饱和度高,但企业的资产却同负债规模背离较大,企业可能存在抽取资金用于归还民间借款及利息的情况。如果对外投资大,且资金来源不明,在企业投资项目的资金缺口和银行债务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应对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和来源构成进行仔细分析,看资金是否来源于民间融资。
分析对授信周转的时效性要求。一般要求客户经理在一天内完成授信周转,或者要求在营业结束前将信贷资金整笔转出。尤其是部分企业在向银行申请授信时附带了时间点的要求,如“最好在X月X日前完成审批或放款”,可能暗示其在该时间段左右需要归还高利贷资金。
分析表外业务融资。部分涉及民间融资高利贷企业在表内融资饱和的情况下,往往利用虚假的贸易背景或者为融资而制造贸易背景,如通过关联企业交易开立国内证等进行“假贸易真融资”。
分析贷款担保方式。很多参与民间借贷的企业在办理银行信贷的时候,采用了第三方抵押,一是因为抵押人自身没有融资平台,或者对外融资过度,不符合银行准入条件,通过相互合作获取银行贷款后,借款人将贷款资金出借给抵押人,并获取一定的费用。二是抵押人与借款人合作,获取银行贷款后,从事民间借贷或者对外投资获取回报。这种情况下,信贷客户与提供抵押或保证担保的第三方除了私人关系因素外,存在借贷关系或者其他利益关系的可能性较大,一旦抵押人和借款人之间出现了矛盾,很容易引发信用风险事件。
二、借款企业涉及民间借贷的风险防范
1.强化贷前调查 提升风险识别能力
判断是否存在民间融资情况,贷前调查是关键。除了常规调查外, 要针对民营企业的特点, 通过对非财务因素的收集、监测、分析, 获得和掌握影响贷款偿还的信息:
一是强化调查力度,对新增贷款、首笔贷款还要着重调查企业主的道德品质、诚信度、投资理念和经营管理能力,真正做到“了解你的客户”。
二是要拓展调查宽度,把调查工作延伸到税务、工商部门、有业务往来的相关企业以及业主的左邻右舍等,顺藤摸瓜,从企业的上下游和周边企业旁敲侧击,广泛获取信息。
三是挖掘调查深度,提高现场调查的频率,除抽调原始凭证、实地核查库存商品等手段外,还可以要求企业提供水电费账单、纳税凭证、购销合同、以及资产权属证明等材料,以及通过行业协会等外部相关信息,全面摸清企业有效资产和真实现金流状况,用于发现涉及民间借贷的蛛丝马迹。
2.加强贷款审查 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首先,提高审查质量。贷款审查、审批人员应加强对主要财务科目及其关联企业间应收应付明细的审核,努力实现 “两个匹配”:
一是企业(股东)经营历史与现有经营规模及资产规模的匹配。对历史积累不足以支撑现有经营及资产规模的企业,重点分析其资金来源,判断是否通过民间集资筹措资金;
二是企业经营状况与授信额度及借贷成本的匹配。对行业前景一般,经营并不存在快速扩张条件的企业,重点分析其授信额度的合理性,判断其授信的真实用途。对银行综合借贷成本超过企业产品毛利率的授信申请,结合企业周转水平,判断企业是否能以主营业务承担该财务成本,对主营业务无法承担该财务成本的企业,拒绝授信,以防止可能的不良用途。
其次,优化授信方案。应针对不同的授信客户,设定合理的产品组合,尽可能采用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应收账款融资、动产融资等基于真实贸易背景的供应链融资产品替代资金不易监控的流动资金贷款产品;要把抵质押、保证等手续办到位,不留瑕疵。
第三,严把审批关口。对存在融资成本超出国家法律保护的民间借贷的企业,应直接予以否决。
3.强化授后管理 提升风险缓释能力
首先,在贷后阶段,严格执行贷款新规,努力实现“两个结合”。一是受托支付与企业日常资金进出管理的结合。除贷款资金严格执行贷款新规、落实受托支付外,严格监控授信企业的日常资金流转,重点监控与企业主营无关的大额资金进出,通过资金流向和金额分析,判断企业是否存在民间借贷行为;
二是常规检查与企业重大行为排查相结合。除依照业务流程进行首次检查、定期检查外,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变化和重大事件,尤其对企业重大投资行为的资金落实情况、管理层重大变化、法律诉讼等事件进行重点分析和排查,防止因民间借贷引发授信风险。
其次,加强资金管控。对自主支付的一定要求企业提供购销合同、发票、发货清单等佐证资料,以检查贷款实际用途与合同约定的用途是否一致;加强销货资金归行的管理,将资金归行率作为授信的前提条件和持续用款条件,对达不到持续用款条件的要分析原因,要求企业整改,发现有民间借贷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加强日常资金支付的管理,强化跟单支付的意识,对企业达到一定金额的支付必须要客户经理审核签字后前台才能付款。
第三,银行客户经理应密切关注贷款企业资金流出流入动向。监控银行贷款资金用途的合规性,防止贷款资金流向与其生产经营无关的企业或个人,甚至流向民间借贷市场。第四,寓服务于监督之中,通过给企业办理结算、融资、咨询、理财等综合性业务,及时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及资金使用情况,增强民间借贷风险识别的敏感性。
4.改进监测技术 提升风险监控威慑力
民间借贷活动较为隐秘,检查人员仅凭交易凭证很难判断一笔交易是否为民间借贷,特别是在每天大量的账务交易中,更难识别出风险疑点。当前非现场监测手段的主要问题是,监测点和监测条件设立过于宽泛,缺乏针对民间借贷风险特点的精确识别、监测和管理。而运用非现场技术,根据非民间借贷资金特征和运作规律进行识别和监测,对疑点进行精确打击,效率较高。
一是有针对性地改进监测技术,重点采取对资金链的上下游密切跟踪、模型精细特征识别、多渠道技术手段配合、日常监测与累计识别相结合等方式,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二是加强监测疑点核实管理,建立以疑点性质和风险权重为标准的分类疑点核实机制,加强疑点核实的过程规范管理,并通过建立模型设计者、运用者和疑点核实者三方之间的沟通和反馈桥梁,不断对监测模型进行总结、优化、提升; 三是将监测结果运用于员工行为排查和教育,以及客户信贷管理中,提升管理工作执行效能和威慑力。
5.完善内控体系 提高制度执行力
为保障贷款的安全,首先应提升员工执业素养。一个良好的信贷体系由业务素质不高的信贷人员执行,也会偏离既定的方向和目标。而一个优秀的信贷人员能够弥补信贷政策、管理制度的缺陷。企业民间融资、虚假申请贷款材料能够顺利在多家银行瞒天过海,关键在于信贷人员不能切实做到实地调查借款人经营及资产情况,并进行真实性核对和审查,如果信贷人员切实认真做好调查核实工作,完全能够避免因此而产生的信贷风险。为此,需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提高员工深入分析和发现企业参与民间借贷的能力。
二是要完善内控体系。要制定具体、规范、全面的民营企业涉及民间借贷的识别程序和管理制度,明确和细化各岗位、各业务环节的风险点和控制措施,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完善利益分配和协调管理机制。
三是要完善奖惩制度。要求经办行在申报民营企业授信业务前,将企业是否涉及民间借贷作为一项重要调查内容并在申报材料中予以说明,对于认真履行职责、在防范和化解民间融资风险中作出贡献的员工要给予特殊奖励。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在信贷管理中存在调查不尽职、隐瞒不报行为的,依纪依规严肃问责;对参与民间融资活动、充当资金掮客的客户经理,一律予以开除,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决不手软,维护执行制度的严肃性。
四是各金融机构之间建立信贷黑名单等信息沟通交流机制,增强对民间借贷风险的共同防御能力。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6期。作者:连育青 建设银行福建分行资深风险经理
第五篇:或有事项习题
或有事项习题
本章重点:
1.或有事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概念和特点
或有事项强调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未来的不确定的事项;或有负债可能是潜在的义务,也可能是现时义务,作为现时义务时,未来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出企业或者流出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
2.预计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确认条件:三个;
预计负债计量:最佳估计数;预计获得的补偿。在确定最佳估计数时要注意不同情况的处理:(1)有上下限;(2)没有上下限,是一个单一的项目;(3)不是一个单一的项目,有几种可能的情况。
3.预计负债会计处理的具体应用 未决诉讼、产品包修、亏损合同、重组义务等的处理。典型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存在一项未决诉讼。根据类似案例的经验判断,该项诉讼败诉的可能性为90%。如果败诉,甲公司将须赔偿对方100万元并承担诉讼费用5万元,但很可能从第三方收到补偿款10万元。2010年12月31日,甲公司应就此项未决诉讼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为()万元。
A.90B.95
C.100D.105
【2】2009年11月,甲公司因污水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被周围居民提起诉讼。2009年12月31日,该案件尚未一审判决。根据以往类似案例及公司法律顾问的判断,甲公司很可能败诉。如败诉,预计赔偿2 000万元的可能性为70%,预计赔偿1 800万元的可能性为30%。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事项对甲公司2009年利润总额的影响金额为()万元。
A.-1 800B.-1 900
C.-1 940D.-2 000
【3】2009年1月2日,甲公司与乙公司签订不可撤销的租赁合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乙公司一台机器设备,专门用于生产M产品,租赁期为5年,年租金为120万元。因M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甲公司自2011年1月1日起停止生产该产品,当日M产品库存为零,假定不考虑其他因素,该事项对甲公司2011利润总额的影响为()万元。
A.0B.120
C.240D.360
【4】企业因或有事项确认预计负债时,对于由第三方补偿的金额,其单独确认的条件是()。
A.发生的概率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0%B.发生的概率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
C.发生的概率大于50%但小于或等于95%D.发生的概率大于95%但小于100%
【5】2010年10月,A公司因软件版权问题起诉甲公司,要求的赔偿金额为40万元。在应诉过程中,甲公司认定关联企业乙公司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对甲公司予以赔偿。甲公司对A公司予以赔偿的可能性在 50%以上,最有可能发生的赔偿金额为30万元;从乙公司获得的补偿基本上可以确定,最有可能获得的赔偿金额为 35万元。据此,甲公司应确认的负债和资产分别是()。
A.30 万元和 30 万元B.30 万元和 35 万元
C.40 万元和 35 万元D.40 万元和 30 万元
【6】甲公司和乙公司签订合同购买10件商品,合同的价格是每件100元。甲公司购买的商品卖给丙公司,合同约定的单价是80元,市场上同类商品每件为70元。如果甲公司单方撤销合同,应支付的违约金为300元,商品尚未购入。在满足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下,甲公司应确认预计负债的金额为()元。
A.200B.300
C.500D.100
【7】下列有关或有事项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时,可能确认预计负债B.或有负债不包括或有事项产生的现时义务
C.或有事项的结果只能由未来不确定事件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D.或有负债不可能确认为预计负债
【8】甲公司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决定对乙事业部进行重组,将相关业务转移到其他事业部。经履行相关报批手续,甲公司对外正式公告其重组方案。甲公司根据该重组方案预计很可能发生的下列各项支出中,不应当-1-
确认为预计负债的是()。
A.自愿遣散费B.强制遣散费
C.剩余职工岗前培训费D.不再使用厂房的租赁撤销费
二、多项选择题
【1】红星公司为甲公司、乙公司、丙公司和丁公司提供了银行借款担保,下列各项中,红星公司不应确认预计负债的有()。
A.甲公司运营良好,红星公司极小可能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B.乙公司发生暂时财务困难,红星公司可能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C.丙公司发生财务困难,红星公司很可能承担连带还款责任
D.丁公司发生严重财务困难,红星公司基本确定承担还款责任
【2】下列关于或有事项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或有资产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B.或有负债应在资产负债表内予以确认
C.或有资产不应在资产负债表内予以确认
D.因或有事项所确认负债的偿债时间或金额不确定
【3】下列各项关于或有事项会计处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有()。
A.重组计划对外公告前不应就重组义务确认预计负债
B.因或有事项产生的潜在义务不应确认为预计负债
C.因亏损合同预计产生的损失应于合同完成时确认
D.对期限较长预计负债进行计量时应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影响
【4】下列关于或有事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或有事项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一种状况,其结果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B.企业不应确认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
C.待执行合同转为亏损合同时,企业拥有合同标的资产的,应先对标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
D.与或有事项有关的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就应将其确认为一项负债
【5】下列关于或有事项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企业承担的重组义务满足或有事项确认预计负债规定的,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B.企业应当按照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确认预计负债
C.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包括留用职工岗前的培训、市场的推广、新系统和营销网络投入的支出
D.企业在重组业务过程中承担重组义务的,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三、判断题
【1】或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潜在的资产,其存在需要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
【2】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的,该亏损合同产生的义务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
【3】或有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的义务,其存在需要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者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者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够可靠计量。()
四、计算分析题
1.甲公司为一家电生产企业,主要生产A、B、C三种家电产品。甲公司2×10有关事项如下:
(1)甲公司管理层于2×10年11月制定了一项业务重组计划。该业务重组计划的主要内容如下:从2×11年1月1日起关闭C产品生产线;从事C产品生产的员工共计250人,除部门主管及技术骨干等50人留用转入其他部门外,其他200人都将被辞退。根据被辞退员工的职位、工作年限等因素,甲公司将一次性给予被辞退员工不同标准的补偿,补偿支出共计800万元;C产品生产线关闭之日,租用的厂房将被腾空,撤销租赁合同并将其移交给出租方,用于C产品生产的固定资产等将转移至甲公司自己的仓库。上述业务重组计划已于2×10年12月2日经甲公司董事会批准,并于12月3日对外公告。
2×10年12月31日,上述业务重组计划尚未实际实施,员工补偿及相关支出尚未支付。为了实施上述业务重组计划,甲公司预计发生以下支出或损失:因辞退员工将支付补偿款800万元;因撤销厂房租赁合同将支付违约金25万元;因将用于C产品生产的固定资产等转移至仓库将发生运输费3万元;因对留用员工进行培训将发生支出1万元;因推广新款B产品将发生广告费用2500万元;因处置用于C产品生产的固定资产将发生减值损失150万元。
(2)2×10年12月15日,消费者因使用C产品造成财产损失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甲公司赔偿损失560万元;
12月31日,法院尚未对该案作出判决。在咨询法律顾问后,甲公司认为该案很可能败诉。根据专业人士的测算,甲公司的赔偿金额可能在450万元至550万元之间,而且上述区间内每个金额的可能性相同。
(3)2×10年12月25日,丙公司(为甲公司的子公司)向银行借款3200万元,期限为3年。经董事会批准,甲公司为丙公司的上述银行借款提供全额担保。12月31日,丙公司经营状况良好,预计不存在还款困难。
要求:
(1)根据资料(1),判断哪些是与甲公司业务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并计算因重组义务应确认的预计负债金额。
(2)根据资料(1),计算甲公司因业务重组计划而减少2×10利润总额的金额,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
(3)根据资料(2)和(3),判断甲公司是否应当将与这些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确认为预计负债,如确认,计算预计负债的最佳估计数,并编制相关会计分录;如不确认,说明理由。
2.甲公司于2007年12月10日与乙公司签订合同,约定在2008年2月10日以每件40元的价格向乙公司提供A产品1 000件,如果违约,将向乙公司支付总价款20%的违约金。签订合同时产品尚未开始生产,甲公司准备生产产品时,材料的价格突然上涨,预计生产A产品的单位成本将超过合同单价。
要求:分别以下两种情况确认该待执行合同的预计负债,并作相关账务处理。
(1)若生产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50元;
(2)若生产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45元。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此题中企业预计需要承担的损失为105(100+5)万元,企业从第三方很可能收到的补偿金额不影响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
2.『答案』D『解析』该事项对甲公司2009年利润总额的影响金额是可能性为70%的2 000万元的损失。
3.『答案』D 『解析』属于待执行合同转为亏损合同,且没有合同标的物,应确认的损失为120×3=360(万元)。
4.『答案』D
『解析』或有事项“可能性”的层次分为:“基本确定”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95% 但小于100%;“很可能”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0% 但小于或等于95%;“可能”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极小可能”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5.『答案』A
『解析』甲公司对A公司的赔偿符合预计负债确认三个条件,应确认的负债金额为 30 万元。对于补偿金额,只能在基本确定能够收到时作为资产单独确认。确认的补偿金额不应超过所确认负债的账面价值。因此,确认的资产金额为 30 万元。
6.『答案』A
『解析』如果甲公司履行合同,那么亏损的金额是(100-80)×10=200(元);如果甲公司选择违约,违约金是300元,因此甲公司会选择履行合同,故确认预计负债200元。
7.『答案』B
『解析』或有负债既可能是潜在义务,也可能是现时义务。如果一项现时义务,未来经济利益不是很可能流出企业,或者流出的金额不能可靠计量,那么也属于或有负债。因此,选项B不正确。
8.『答案』C
『解析』企业应当按照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确定预计负债金额。其中,直接支出是企业重组必须承担的直接支出,并且是与主体继续进行的活动无关的支出,不包括留用职工岗前培训、市场推广、新系统和营销网络投入等支出。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
『解析』对或有事项确认预计负债应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是:(1)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2)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选项A、B不满足第(2)个条件,不应确认为预计负债。
2.『答案』ACD『解析』或有负债尚未满足确认负债的条件,不需要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
3.『答案』ABD『解析』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在满足预计负债确认条件时,应当确认预计负债。
4.『答案』ABC『解析』选项D,确认为负债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5.『答案』AB
『解析』选项C,与重组有关的直接支出不包括留用职工岗前的培训、市场的推广、新系统和营销网络投入的支出;选项D,承担了重组义务还必须满足预计负债的其他确认条件才能确认为预计负债。
三、判断题
1.『答案』√
『解析』注意:或有负债与或有资产的定义不同。或有负债可能是潜在的义务,也可能是现时的义务,但或有资产不能讲它是一项现时的资产,它一定是一项潜在的资产。
2.『答案』×
『解析』待执行合同变为亏损合同的,首先应看企业是否存在标的资产,若存在标的资产,应先对标的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并按规定计提减值准备,此时通常不需要确认预计负债。
3.『答案』√
四、计算分析题
1.『答案』
(1)甲公司有关的直接支出有:
①因辞退员工将支付补偿款800万元; ②因撤销厂房租赁合同将支付违约金25万元; 因重组义务确认的预计负债=800+25=825(万元)。注意:本题目中发生的因将用于C产品生产的固定资产等转移至仓库将发生运输费3万元、因对留用员工进行培训将发生支出1万元、因推广新款B产品将发生的广告费2500万元、因处置用于C产品生产的固定资产将发生减值损失150万元均不包括在重组有关的支出中。
(2)因重组计划而减少的2×10利润总额的金额=25+800+150=975(万元)
相关分录:
借:管理费用825
贷:应付职工薪酬800
预计负债25
借:资产减值损失150
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150
(3)资料(2)需要确认预计负债,预计负债的最佳估计数=(450+550)/2=500(万元)
借:营业外支出500
贷:预计负债500
资料(3)不需要确认预计负债。
理由:由于丙公司经营状况良好、预计不存在还款困难,甲公司因该财务担保事项导致经济利益流出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不符合预计负债的确认条件,故不确认预计负债。
2.『答案』
(1)若生产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50元 履行合同发生的损失 =1 000×(50-40)=10 000(元)不履行合同发生的损失 =1 000×40×20%=8 000(元)应确认预计负债8 000元。贷:预计负债8 000 支付违约金时: 借:预计负债8 000贷:银行存款8 000借:营业外支出8 000
(2)若生产A产品的单位成本为45元
履行合同发生的损失 =1 000×(45-40)=5 000(元)
不履行合同发生的损失 =1 000×40×20%=8 000(元)
应确认预计负债5000元。
借:营业外支出5 000
贷:预计负债5 000
待产品完工后:
借:预计负债5 000
贷:库存商品5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