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
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一月)
2005年,我县将按照地区“三干会”会议精神和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继续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坚持‘优化种植业,做强畜牧业,主攻林果业,做大设施农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争2005年农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合理,使畜牧业、林果业、农村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在农业经济的比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5.7%以上,达到47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0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年我县将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优化种植业
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继续致力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棉花生产优势,坚持以水定田,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兵团植棉经验,落实高密度栽培技术和节水措施,使全县棉花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单产120公斤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棉花总产力争达到65万担以上;坚持抓好粮食生产,运用市场引导加行政手段的办法,有效调控粮食种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加大投入,开展大面积高产田攻关,实现“两高一低一优”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种植金银花和各种小宗经济作物,努力实现种植业多元化,农民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700元,同比增加100元以上。
二、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继续以发展农区畜牧业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养殖为主攻方向,依托种植业和饲草优势,鼓励广大农户发展畜牧业,重点扶持好良种繁育基地、养殖小区建设;围绕建设牛羊生产基地的目标,继续抓好各乡镇饲养量500头以上的养牛基地建设,继续培育、扶持饲养量20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对已有的养殖小区和养殖示范村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使之切实成为优质高效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依托现有良繁技术优势,继续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和冻精冷配等先进技术,推进良种化进程,提高良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以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坚决防止“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和发生;在全县普及推广科学饲养新技术,加大暖棚暖圈、青贮窖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普及饲草料加工、长草短喂、短草槽喂和“三贮一化”技术,提高秸杆、饲草的利用率。年末牲畜存栏33万头(只),出栏19.45万头(只),产肉6460吨,使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50元,同比增加80元以上。
三、把林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程及质量标准,提升库买提杏、赛买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和灰枣等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以品牌实现转化增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尽快实现由重种植向重管理转变,由重面积向重效益转变,扎扎实实的抓好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促使现有林果面积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五是用工业思维来谋划林果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引进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进行保鲜、贮存、深加工,尤其是发挥纵横保鲜、绿堡果蔬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拉长林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六是继续加大绿洲外围植被保护、铁路沿线绿化和基干林建设,着力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百万亩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以项目的建设实施促进我县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05年我县果品总产力争达到26653吨,同比增长15%,农民林果业纯收入达到270元,同比增加40元。
四、把设施农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
五、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劳务输出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走出去战略,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收,各乡(镇)配备专职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常年抓;
认真落实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安排培训经费,突出实际实用,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尽可能使农民工参与全县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今年全县要转移劳动力8500人以上,劳务创收人均收入同比增加30元以上。
六、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发展“六大产业”
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不是将精力倾注于种多少,养多少,也不是在某个局部和一些环节修修补补,而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放在整体经济工作中统筹考虑,认真谋划好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格局,把农村工作的重点从如何种如何养转移到抓好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加工流通,转移到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等农村二三产业上来。因此,2005年,我们将继续以招商引资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着力在优质细绒棉、优质棉种基地建设,胚胎移植及种牛产业,特色农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库建设及石油化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扶贫攻坚,旅游开发,劳务输出,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实现突破,积极发展“六大产业”,一是紧紧抓住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对我县英买力气群进行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力争“3052”大化肥、80万吨甲醇、30万吨甲醚等石化项目落址新和,以“西气东输”和石油化工项目来带动新和的经济发展;二是围绕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做优棉花棉纺产业;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优质棉种及先进种植技术,发展优质种子产业;四是围绕做大畜牧业,加大饲草种植和饲草料储备,强化畜禽产品加工,大力进行胚胎移植,迅速扩大优质种牛数量和种类,发展饲草、畜牧养殖和畜禽产品加工产业;五是围绕退耕还林工程,依托现有的杏子、核桃、红枣、葡萄等特色果品及规模优势,做强绿色果品及果蔬加工产业;六是紧紧抓住库车机场扩建、上下千佛洞道路贯通机遇,挖掘本县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对县境内“一关三城”(唐拓厥关、汉它乾城、玉奇喀特城、唐通古孜巴什城)等旅游资源有计划的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业,积极培育、奠定旅游产业。通过“六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农业结构调整更趋于合理化,县域经济有“质”的飞跃。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新课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调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压力大,困难多,存在资本、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要突破这些约束,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坚持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启动,基地带动,农户联动,方能奏效。我县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地委、行署的要求,与广大农民增收的迫切愿望以及各兄弟县市取得的良好成绩还有很大差距,在下步工
作中,我县将认真总结经验,扎实工作,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第二篇: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中共**县委
**县人民政府
(二oo五年一月)
2004年,**县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按照“强畜优棉壮种业,大上林果兴园艺,突出特色促加
工,培育协会建龙头,创新机制求发展”的总体思路,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主题,把握市场形势变化和需求,立足资源优势,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产业互动战略,把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提升到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将林果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将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来培育。通过大力发展名、优、特、新品种及规模,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粮棉支柱产业得到不断优化,粮经草比例和布局趋向合理,主攻畜牧业取得显著成效,林果、畜牧、设施农业等支柱产业雏形基本形成。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57367万元,林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完成植树造林面积18.8万亩,其中新植经济林16.4万亩,提前两年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新建温室大棚面积903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务创收1283.28万元,全县农村人均劳务创收120.84元,比上年增长了近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2元,同比增加278元。
2005年,我县将按照地区“三干会”会议精神和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继续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坚持‘优化种植业,做强畜牧业,主攻林果业,做大设施农业”的农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断加大农业龙头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力争2005年农业结构调整更加优化合理,使畜牧业、林果业、农村二三产业、劳务输出在农业经济的比重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5.7%以上,达到471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50元以上。
为实现上述奋斗目标,今年我县将着重从以下六个方面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围绕农民增收进一步优化种植业
按照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要求,继续致力于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发挥棉花生产优势,坚持以水定田,稳定棉花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兵团植棉经验,落实高密度栽培技术和节水措施,使全县棉花单产提高3公斤以上,单产120公斤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棉花总产力争达到65万担以上;坚持抓好粮食生产,运用市场引导加行政手段的办法,有效调控粮食种植,努力提高复种指数,加大投入,开展大面积高产田攻关,实现“两高一低一优”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种植金银花和各种小宗经济作物,努力实现种植业多元化,农民种植业纯收入达到1700元,同比增加100元以上。
二、把畜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继续以发展农区畜牧业和专业化、规模化、基地化养殖为主攻方向,依托种植业和饲草优势,鼓励广大农户发展畜牧业,重点扶持好良种繁育基地、养殖小区建设;围绕建设牛羊生产基地的目标,继续抓好各乡镇饲养量500头以上的养牛基地建设,继续培育、扶持饲养量20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对已有的养殖小区和养殖示范村积极推行规模化、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生产和经营,使之切实成为优质高效的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步伐,依托现有良繁技术优势,继续推广应用胚胎移植技术和冻精冷配等先进技术,推进良种化进程,提高良种畜和适龄母畜比例;以动物疫病防治为重点,坚决防止“禽流感”、“五号病”等重大动物疫情的传入和发生;在全县普及推广科学饲养新技术,加大暖棚暖圈、青贮窖等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普及饲草料加工、长草短喂、短草槽喂和“三贮一化”技术,提高秸杆、饲草的利用率。年末牲畜存栏33万头(只),出栏19.45万头(只),产肉6460吨,使畜牧业人均纯收入达到450元,同比增加80元以上。
三、把林果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
截止2004年末,我县林果面积已达30万亩,提前两年实现了人均3亩园的目标。如何使已有的林果发挥效益,实现增效,增收,关键是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因此,我们把2005年定为我县的林果业“质量管理责任年”,在完成地区下达新植林果面积任务的基础上,重点是对前几年新植的果树进行管理,力争把这使现有果园尽快挂果,产生经济效益,成为产业优势。一是大力实施“32112”(即每个乡(镇)分别建立3个200亩香梨园,2个高标准养殖小区,1条高标准葡萄长廊,1片高效益的温室大棚,2个高密度林果科技示范园)工程,坚持全县各单位、各部门按照“一定三年不变”的要求包村对果树进行管理,直接将管理
任务分解到单位、落实到人头;二是狠抓林果业管理措施的落实,重点抓好“追肥、修剪、嫁接、防病、补种”五大管理工程,将责任落实到承包单位、到农户,通过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和示范引导,切实提高林果业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三是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上档次的原则,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制定实施我县沙玉葡萄、杏子、核桃、灰枣等果品的商品化栽培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提升库买提杏、赛买提杏、沙玉葡萄、海思核桃和灰枣等农产品的品牌优势,以品牌实现转化增质,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尽快实现由重种植向重管理转变,由重面积向重效益转变,扎扎实实的抓好各项管理措施的落实,促使现有林果面积尽快产生经济效益;五是用工业思维来谋划林果业的发展,千方百计引进和培植一批龙头企业进行保鲜、贮存、深加工,尤其是发挥纵横保鲜、绿堡果蔬等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拉长林果业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六是继续加大绿洲外围植被保护、铁路沿线绿化和基干林建设,着力抓好“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百万亩生态保护建设项目”的立项实施,以项目的建设实施促进我县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2005年我县果品总产力争达到26653吨,同比增长15,农民林果业纯收入达到270元,同比增加40元。
四、把设施农业作为重点产业进行培育
2005年,我县将进一步加大设施农业的发展力度,继续在土地调整、征用、项目申报、资金的协调和发放工作中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在在技术职称评定上给予一定的照顾,把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加强对设施农业技术人员和生产者专业技术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设施种养技术、管理技术,真正成为设施农业方面的技术人才,行家;签订责任书,制订奖惩制度,将赴内地培训的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明确任务和责任,进行技术指导;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安排、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原则,选择比较优势明显、有发展潜力的主导品种,统一规划,连片建设,规模经营。2005年我县将新增温室、大棚面积1100亩,使全县温室大棚面积达到2540亩,设施农业总收入力争达到891万元,人均收入超过50元。
五、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劳务输出
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走出去战略,因地制宜地推动农村劳动力大量就近就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创收,各乡(镇)配备专职领导,成立专门的机构常年抓;认真落实自治区、地区培训规划,安排培训经费,突出实际实用,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劳动技能作为一项重大的基础工作来抓,推动农村劳动力由季节向常年、由农村向城市、由种养业向二三产业、由本县向县外、由农业向非农业的战略性转移,尽可能使农民工参与全县的公路、水利、抗震安居工程等建设项目;搞好社会化服务,继续清理取消对农民工的各种政策性限制和不合理收费,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关于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务工的兑现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解决子女入学、户籍登记管理等政策。今年全县要转移劳动力8500人以上,劳务创收人均收入同比增加30元以上。
六、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发展“六大产业”
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不是将精力倾注于种多少,养多少,也不是在某个局部和一些环节修修补补,而是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放在整体经济工作中统筹考虑,认真谋划好农业、工业以及其他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格局,把农村工作的重点从如何种如何养转移到抓好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加工流通,转移到增加农民的非农收入等农村二三产业上来。因此,2005年,我们将继续以招商引资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为切入点,实施“农业扶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着力在优质细绒棉、优质棉种基地建设,胚胎移植及种牛产业,特色农业,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库建设及石油化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及招商引资,扶贫攻坚,旅游开发,劳务输出,城镇建设等十个方面实现突破,积极发展“六大产业”,一是紧紧抓住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对我县英买力气群进行开发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力争“3052”大化肥、80万吨甲醇、30万吨甲醚等石化项目落址新和,以“西气东输”和石油化工项目来带动新和的经济发展;二是围绕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建设,做优棉花棉纺产业;三是加大科技投入,推广应用优质棉种及先进种植技术,发展优质种子产业;四是围绕做大畜牧业,加大饲草种植和饲草料储备,强化畜禽产品加工,大力进行胚胎移植,迅速扩大优质种牛数量和种类,发展饲草、畜牧养殖和畜禽产品加工产业;五是围绕退耕还林工程,依托现有的杏子、核桃、红枣、葡萄等特色果品及规模优势,做强绿色果品及果蔬加工产业;六是紧紧抓住库车机场扩建、上下千佛洞道路贯通机遇,挖掘本县旅游资源的潜在优势,对县境内“一关三城”(唐拓厥关、汉它乾城、玉奇喀特城、唐通古孜巴什城)等旅游资源有计划的进行规划、保护和开发,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业,积极培育、奠定旅游产业。通过“六大产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农业结构调整更趋于合理化,县域经济有“质”的飞跃。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新课题,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调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农业结构调整压力大,困难多,存在资本、市场、资源、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要突破这些约束,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坚持市场拉动,政府推动,企业启动,基地带动,农户联动,方能奏效。我县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地委、行署的要求,与广大农民增收的迫切愿望以及各兄弟县市取得的良好成绩还有很大差距,在下步工作中,我县将认真总结经验,扎实工作,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切实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篇:加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
加大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力度 努力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素质
更新时间:2008-03-17
【字号:大中小】
据调查,目前我市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一是培训经费紧张,基本没有专项经费,有的培训机构虽然有一定经费支撑,但是经费的缺口较大 ;二是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强。在培训中的“大统一”(统一编班、统一授课、统一作业、统一课时)脱离农村学校实际;三是培训资源匮乏,主要反映在师资和地方教材方面的匮乏;四是培训的考核评估体系不健全,培训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反映在:评价考核标准与农村校长的实际工作存在一定的差距。
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重要性,将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培训机制,加强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确保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常抓不懈,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2、加大投入,确保培训经费落到实处,努力拓宽培训经费的渠道。在以政府拨款为主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力争培训经费逐年有所增长,教育经费中应确保有一定比例用于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
3、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加快市、区(县)师资培训中心建设,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的开放式农
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基地。市、区(县)师资培训中心应配备足够数量的适应培训工作的专职教师,并聘请一定数量的优秀校长,校外专家、学者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作为兼职教师,充分发挥教育科研人员、骨干校长、知名校长在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中的作用;加强与高等师范院校的协作,依托高校优势,提高培训质量。结合农村校长的实际工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适合本地区培训要求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地方补充教材的编写和补充课时。
4、建立健全培训质量的评估机制。实行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登记制度,按照农村中小学校长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分级建立培训档案,将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情况作为校长选拔和聘任、晋升、考核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不具备校长任职资格且经培训仍不合格的校长,要及时予以调整。将农村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加大培训工作的评估检查。建立健全培训质量的评估体系。
2、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
(1)加大对农村中小学资金投入,改善农村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和校长队伍的发展。
(2)根据农村学校班额小的实际情况,适当加大农村中小学的师生比例,逐步减少农村学校包班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3)根据农村中小学校长工作特点,在职称评定方面,制定与城镇教师有所区别的评定标准,适当给以倾斜政策,促进校长队伍的稳定。
(4)加大推行校长负责制的实施力度,通过责、权、利的有机结合。鼓励校长爱岗敬业,做出成绩。
3、建立健全评价与激励机制。
(1)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农村中小学校长评估与激励机制。建立以重思想、重能力、重业绩和重社会影响的科学评价体系。制定农村中小学校长考核的具体标准和办法。
(2)加强对校长常规工作的检查和评估,将推进学校的发展作为考核校长的重要依据,并逐步健全考核制度。
(3)根据农村中小学校的实际,积极探索校长职级制度与岗位津贴的发放办法,不断完善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奖励制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校长的待遇。
第四篇:加大领导班子建设力度努力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
一、加大领导班子建设力度和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给水利战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利部党组在提出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维持发展水利的思路后,又针对黄河的开发治理提出了“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水质不超标、河床不抬高”的目标,[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 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黄委党组提出了建设“三条黄河”的治黄方略。把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确定为终极发展目标。建设“三条黄河”是一项极其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原型黄河”的建设需要吸取、利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其科技含量不言而喻。“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三条黄河”的建设,对治黄人来说都是全新的课题。能否建设各级坚强的领导班子。能不能培养和造就大批的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治黄大业的发展水平。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加大领导班子建设力度,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催人奋进、竞争激励,有利于优秀干部脱颖而出的良性运行机制,形成百航争流,人才辈出,尽显其能的局面,才能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加快“三条黄河”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组织和带领广大治黄队伍加快实现治黄现代化步伐。
二、加大领导班子建设力度和努力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建设“三条黄河”的进程中,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担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领导干部的责任感,思想政治水平和业务能力,都要跟上黄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主要应该做到:一是团结奋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二是要有较强的原则性,办事干练公道,在人情,风情,关系网面前理直气壮;三是保持昂扬的斗志和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能组织和带领职工群众在“三条黄河”建设中创新发展;四是立场坚定,始终保持与党中央高度一致不动摇,经得起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的考验,廉洁自律,勤政为民,在任何情况下都不犯错误;五是牢记党的宗旨,坚持群众利益高与一切,不以权谋私,能得到大多数职工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具有较高的威信。应当指出,在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其领导作风、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个别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对权力观和政绩观认识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个别领导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够,脱离群众,独断专行,国家和群众利益与不顾,搞小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职工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加大领导班子建设力度和努力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改进领导干部作风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三、加大领导班子建设力度主要是不断提高五个方面的能力
首先是不断提高判断形势的能力。科学判断形势,必须正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新趋势,紧跟水利发展的新形势,勇立浩荡的时代潮头。必须善于进行理论思维和战略思维,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观点和方法观察不断发展的新形势,透过实际看本质,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实际,着眼未来,从政治上、战略上思考和认识重大问题,确立科学的政策和策略,高起点、高水平地把握全局,谋划未来,开拓前进。
其次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善于学习和把握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善于抢抓机遇,应对挑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背景下,抢战先机,加快发展步伐。
其三是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善于协调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注重研究新时期黄河现代化建设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和新矛盾,提高协调和处理各种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努力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善于协调处理不同群体之间和群体之间内部的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的强大合力。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确保政令畅通,使各项治黄任务得到落实,坚持民主集中制,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要严肃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切实加强党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不断提高党的战斗力。
第四是不断提高依法治河的能力,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带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正确运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利,依法进行水行政管理,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创造和维护良好的依法治河的社会新秩序。
第五是不断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坚持不懈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无论遇到多大风险和困难,绝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懈怠,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上,集中精力研究
和解决带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问题上,牢牢把握正确的治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科学地、清醒地认识本单位和本部门的发展基础,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善于把本单位、本部门的工作与治黄发展大局结合起来思考和谋划,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各级领导班子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实现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不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才干,不断提高“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实际本领。
四、领导干部队伍素质的基本要求
领导干部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的基本要求应该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明辨是非能力,这是对领导干部素质的最起码要求。首先要政治过得硬。忠于党和人民坚贞不渝,百折不挠,始终坚定不移地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认真贯彻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明辨是非能力,明确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是非面前旗帜鲜明,有较强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政治敏锐性,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自觉维持党和人民的利益,积极为治黄现代化服务。
二是要坚持原则、公道正派。这是领导干部思想品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不拿原则作交易,坚持原则,公道正派,树立好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牢固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全方位作好服务工作,领导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凡事要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主动去办,时刻把职工利益放在首位,设身处地地拿出公心,尽最大努力加以解决。
三是要精通业务,乐于奉献。领导干部要牢记自己担负的重任,不忘党的教育和培养,时刻想着党和人民寄予的期望,增强自己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治黄工作中去,特别是经济条件差的单位,越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地位,越要严格要求自己,讲大局,视大体,乐于奉献,一切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出发,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西方腐朽的生活方式的侵蚀,站的稳,挺得住,任劳任怨,顽强拼搏,富有成效地完成各项治黄工作。领导干部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如观察分析判断、调查研究、组织协调、语言表达能力等,要能运用“三个代表”的观点、方法以及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分析和处理治黄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运用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精心维护安定团结的大局,给党的治黄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稳定环境。
五、提高领导干部队伍的途径
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素质,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努力学习科学理论,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内含,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牢固树立坚持党的路线不动摇,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得起考验。当前有些领导干部思想政治上旗帜不鲜明,甚至是非不分,美丑不辩,往往是从理论知识上贫乏,认识上不清开始,极少数人看不到西方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看不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之复杂性,不注意观察分析研究社会思想动向,不愿接受组织约束和职工群众的监督,凡事以己为利,为个人打算,忘掉了领导干部的使命和责任,淡化了宗旨意识,慢慢走上邪路,个别的触犯条律。其根本原因就是放松了学习,忽视了理论修养,只有打牢理论基础,坚定信念,面对各种诱惑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才能保持政治坚定,旗帜鲜明,经得住考验。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领导干部要在努力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在掌握基本原理上下功夫,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会用科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指导自己的工作。
学习理论要注意与学习业务知识和相关知识相结合,与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相结合,与学习当代经济、科技、文化等知识相结合,不断武装自己的头脑,学会给自己“充电”,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独立工作的 能力。
其次,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领导干部在不断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要积极在实践中去锻炼,用正确的理论去指导实践,通过实践再丰富理论知识,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本领和真知的源泉。基层的实践活动丰富多彩,要不断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生产第一线发现问题,用科学理论指导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在改革开放和治黄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努力磨练意志和品质,陶冶情操,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过程中提高和增强素质。
三是要通过培训和参观学习,提高领导干部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扩大领导干部的视野,学习外单位、外系统的先进经验和模范英雄事迹,激励和增强领导干部的爱岗敬业精神,奠定干好本职工作的决心和信心,打好为党的治黄事业奋斗终生的思想基础。要重视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的培养教育,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强、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为维持黄河健康生命和党的治黄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第五篇: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
长宁县发展和改革局张仁勇
所谓经济结构就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之间、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以及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它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济类型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等,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经济结构质与量的调整。简而言之,经济结构调整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二、三产业之间和各产业内部之间的质和量的调整。我县经济经过建国60周年以来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类型也日趋完善,从单一的农业结构向一、二、三产业基本协调发展,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也由小大到、由低向高发展。2003年,我县第二产业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2002年,第三产业又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结构的变化也促进了城乡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
但是应当看到:我县经济结构仍然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一、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协调,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二产业效益偏低,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二是三次产业内部结构仍不合理,第一产业仍以传统农业为主,小型、分散,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仍然较低,第二产业总量偏小,规模不大,效益偏低,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拓展能力还不能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第三产业门类不齐全,水平较低,效益不高,对经济增长拉动力不够强劲;三是城镇化水平偏低,城乡二元结构明显;四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结构不合理,投资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党的十七大尤其是中央经济工作会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2010年乃至十二五期间全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是对全国经济形势的准确把握和未来发展趋势的科学研判得出的重要结论,针对这一指导思想,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我县经济结构调整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截止2009年,我县城镇化率达到32.6%,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低13、6、3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外出打工近10万人随时可能回到农村。城市化水平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度就高,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实现的必要条件和基础。这也是制约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加快农村人口的合理流动和转移,引导农民弃农从商(工)、弃土进城。一是进一步统筹城乡发展,在规划上引导农民进城(镇)居住。二是加快城乡规划和建设步伐。为农民进城居住创造条件。要在进一步修编和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县城和梅硐、双河、龙头、硐底、花滩、竹海、老翁、古河、下长等重点场镇建设,拓宽城镇居住空间,完善城镇功能布局,不断创造更加宜居的环境吸引农民进城居住。三是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使农民进城能进得来、能就业、有保障。这就要求加大二、三产业发展步伐,提供更多更优就业岗位,在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跟上城镇化进程和步伐。
二、切实有效地搞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完善什么是最优,很难有一个固定模式,但正如前述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在进行而且仍将继续,调整的基调就是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把现代农业做稳,改造和加快第二产业,把现代工业做强,提升和拓展第三产业,把现代服务业做优。
根据我县经济发展的趋势,到十二五末,我县三次产业结构预计可以达到14:60:26,再经过二十年左右的调整,三次产业的总量可调整为三、二、一的顺序,到那时,我县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应该是比较理想的。
三、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全面推进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进程
(一)加快推进工业强县进程,全面调整提升第二产业结构。从较长时间预期看,工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不可撼动,我县正处在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过渡的时期,工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根据我县实际,第二产业调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工业发展区域布局的调整。我县工业生产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比较分散,布局不合理,不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和集群,产品和企业关联度差。随着国家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势必对这一现状提出严格的环保要求。为此,我县在工业布局调整上,主要依托长宁工业集中区,适度在资源富集地区如龙头、双河、硐底一带布局资源型企业,其它地区原则上不鼓励发展工业。二是依托市场主体,不断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改扩能。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引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做强做大做优现有企业,进一步拓展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依托长宁生态、区位、资源优势和现有优势骨干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断调动企业投资和发展的积极性,逐步形成新型材料、精细化工、食品饮料、竹类加工和装备制造五大工业集群。四是加大政策引导和调控力度,促进企业自身加快结构调整,并通过土地、税收等政策吸引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和环境消耗低的企业入驻长宁。
(二)加快推进旅游富县进程,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发展旅游业。我县旅游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但也存在旅游业大而不强,对县域经济贡献还比较低等问题。我县要通
过加大宣传促销,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等方面狠下功夫,使竹海成为同九寨、峨嵋齐名的著名旅游目的地。二是推进传统服务业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做强做优传统服务业,不断提升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拓展能力;要加大物业管理、文化教育、社区服务、法律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不断完善服务业类型。三是依托工业发展需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设计策划、广告宣传等服务业。
(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一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解决农业生产所需的要素配套,为稳农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畜牧、林业及农牧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促进农产品增值提效。三是引导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