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六盘水市农村金融问题的调查报告
关于六盘水市农村金融问题的调查报告
刘 智
〔内容摘要〕 我市农村金融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为此,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完成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要着力解决阻碍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要素循环的障碍,特别是农村经济部门与农村金融部门之间的政策割裂,营造一个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关 键 词〕 农村金融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要小康,“三农”要和谐,离不开金融的信贷支持。解决农村发展难的问题,就要进一步发挥金融机构在我市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我市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缺失,金融支农弱化
从经济性质看,传统农业的货币化程度很低,难以在生产过程中自行完成产业发展所需的资本积累,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农业部门中非农转化加快,农业部门对资金尤其是金融资金投入需求强烈,但事实上却难以从金融部门信贷供给这个巨大的“盘子”中获得足够的份额。2007年1—9月首次出现了农业贷款绝对额持续下降的情况,9月末,六盘水市农业贷款余额比年初下降10537万元(去年同期增加33485万元)。对农业的支持持续弱化,使金融支持“三农”弱化问题相对而言更加突出。
小额信贷下滑。据市扶贫办提供资料:2006年以前,我市都能完成省下达的小额扶贫贷款任务。2006年底省下达我市任务为应发放6910万元,至目前为止,仅完成5858.6万元,占任务数的84.7%。
(二)农村金融缺失的原因分析
1、银行机构收缩,金融支农平台在减少
近几年来,由于国有商业银行退出不发达地区的改革,不仅弱化了对农业的支持,也弱化了对不发达地区经济的支持。一方面,使得农村基本上就只有农村信用社唱独角戏,差不多是农村信用社独力承担支农重任;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退出不发达地区带来的县域、市域经济组织纷纷转向农村信用社寻求支持,导致农村信用社有限的支农能力被分流分割,特别是近年来的煤矿大规模整合及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大量资金需求,使得农村信用社过多卷入支持非农企业发展、支持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等,导致农村信用社支农贷款占比和对支农的重视程度均在下降,市各农村信用联社支农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2、银行利息增加,农户贷款负担在加重
小额信贷出现下滑的原因之一是人民银行五次提高利息,而省贴息5%未变,使得农民承担的利息提高。据调查,小额信贷年息盘县10%以上,水城县8%,六枝7%左右(原来年息为6%—7%)。农户贷款的积极性受挫。
3、工作衔接不好,小额信贷发放渠道不畅
2007年是农村信用社初次接手该项工作,一是工作不熟悉;二是信用社要求小额信贷在原建档立卡情况下发放,乡镇提供的名单,信用社又不愿意发放。三是乡镇积极性不高,原来发放贷款有本金0.5%的奖励和利息5%的奖励,现在没有了,信用社也没有把小额信贷任务作为目标考核内容,所以工作积极性不高。
4、缺乏财产抵押,农户很难得到大额贷款
农户拥有的宅基地、房产、耕地使用权等无法流通和转让,即缺乏有效的财产抵押,不能得到对扩大生产经营的大额贷款的支持。据调查,农户或农村民营企业因“找不到担保人”和“没有合适的抵押物”而得不到贷款支持的占70%以上。
5、贷款政策限制,农业项目贷款得不到满足
一是由于银行的贷款政策从总行制定政策时就是以国家发改委的产业政策为依据的,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都是法人统一经营结构,即经营权在省级银行,各市、地级以下银行没有贷款决定权,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就能顺利得到贷款批准,如果不是国家鼓励发展的项目范围,就连申报都困难。但在我市这种不发达地区,有的项目虽不属国家鼓励的范围,但也不在限制范围内,属产业过渡的项目(例如60万吨—90万吨的洗选厂)和一些效益好的小项目(如2万千瓦以下的小水电)得不到各大商业银行的贷款,而就是得到农村信用社的一笔贷款最多也只有1千多万元(我市农村信用社股本金余额1.45亿元,商业银行法规定,一笔贷款不能超过资本金的10%),杯水车薪。二是农村金融的支持政策尚不健全,贷款风险较大,农村信贷的比较收益长期低于城市信贷,就难以保证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然产生“挤出效应”。利益驱动将使银行“贷农不如贷工,贷小不如贷大”,并促使机构网点向收益高的地区转移(这是近些年银行从农村撤销机构、收紧信贷的根本原因),导致大量农村资金被吸纳外流,而利率市场化的农村信用社,由于高利率刺激了贷款积极性(从表2可看出,农村信用社信贷增长速度高于其他金融机构平均水平)。三是农村资金缺乏回流机制和渠道。从金融投入看,由于银行只有存款的任务而没有贷款在存款地的比例规定,以及利率政策支持,更重要的是,目前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配套政策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村金融机构通过资金上存、缴纳存款准备金、转存中央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等方式流出了大量资金。从项目实施上看,农业项目对银行资金的吸引力不强,有的银行一听说是“农”字号的项目就失去了贷款的积极性。
二、解决我市农村金融缺失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存在的农村信贷服务缺失问题,与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的形势很不适应,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完成传统农业的产业升级,除需要国家投入去支撑外,更重要的是着力解决阻碍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要素循环的障碍,特别是农村经济部门与农村金融部门之间的政策割裂,营造一个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从政府、银行和农村环境三个方面解决农村金融缺失问题。
(一)政府加强服务
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促进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二要结合我市实际,要从优势和特色出发,以《六盘水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指导,以项目为龙头,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农业银行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与农相关的产业、企业的信贷投入,以减少商业银行的资金外流。三要抢抓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扩大的机遇,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对我市农业六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业科技产业,采取政府贴息支持、发展贷款担保中介机构和对支农贷款保险等鼓励发展的政策,最大限度争取政策性银行对我市农村经济的倾斜支持。
(二)银行创新改革
一方面,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要解决我市农村信贷服务缺失的问题,必须从我市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着眼,积极争取政策,进一步深化银行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健全种类较全、功能完善,既符合国家改革政策,又比较贴近我市农村经济金融实际的金融组织体系。一是发挥农业银行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优势,使其在农村金融信贷服务中尽可能的有所作为,使农业银行为农服务;二是以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为契机,在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尽可能的在以农业为主的乡镇设立农业发展银行机构,使其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大额信贷支持;三是按照国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要求,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在已经完成统一法人社的组建,增强农村信用社的整体经营实力的基础上,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转换经营机制,再积极创造条件,向农村合作银行过渡,把农村信用社建成一个法人治理完善、经营机制灵活、支农效果明显的现代金融企业。同时要根据贫困县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和需求,在县城、城郊和农村服务盲区适当增加农村信用社机构,以提高农村信用社机构和服务在农村的覆盖面,使其真正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四是对应利率政策上,在国家调整(提高)利息后,农村小额信贷得到的补贴也应该相应调整(提高),以减少农民贷款的成本。
另一方面,构建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从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看,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应通过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价格形成机制来加以缓解,不能单纯依靠向有关金融机构施加政策
性压力来解决,而是通过有效竞争,进一步降低利率水平,增加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使农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在构建商业可持续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监管部门可适当放宽农村商业金融的准入限制,在有效竞争模式下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三)农村营造环境
一是建立符合农村特点的融资机制。建立一系列符合农村产权、信用、产业、经营、技术特征的制度安排,使得“三农”融资得以在市场化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今后应该大力鼓励各类投资者,发展私人投资市场;二是鼓励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担保、评估等中介机构,探讨多种信贷评估技术,尝试提供多种金融服务产品,实行多种信贷风险控制技术等;三是在制定和完善地方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政策的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发展多种类型的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发挥非正规金融的优势,使其成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补充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重要渠道;四是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加快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
第二篇:农村金融改革调查报告
大学社会调查报告
题目 :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在新的国际和国内金融形势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了三轮重大的改革,至此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1979-1993年;1994-1996年;1997-2011年。本文对这三个阶段进行详细分析,以此回顾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历程。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包括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邮政储蓄等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其他非正规金融组织。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基本上经历了三个显着阶段,基于对这三个阶段的分析,本文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历程进行探讨。
第一阶段: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1979-1993年)
在1979年之前,我国对于农村地区的金融安排是动员农村储蓄,支持城镇工业化发展,没有建立起单独为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真正的农村金融组织。1979年之后,我国开始了第一阶段的农村金融安排,主要是恢复和建立新的金融机构,形成农村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和竞争状态。
(一)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1979 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其农业贷款对象从以集体为主变为以农户为主,并明确提出大力支持农村商品经济,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接着,农村合作信用社也从政社合一的体制下解放出来,恢复了其在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198
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而不作为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农村信用社业务规模和业务内容发展迅速,对农民个人贷款用途发生了改变,贷款数额也成倍增加。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村信用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农村信用社脱离中国农业银行的领导管理,实行自主经营,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农村信用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随后,国家农业投资公司、国家林业投资公司、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也逐步成立。这样,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基本上建立起来,并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若以1980年为基期,1980-1993年间中国农业银行和农信社存款增加了18.7倍,年平均增幅达25.7%;贷款增加了15.6倍,年平均增幅24.1%.农村社会总产值增加了12.3倍,年平均增幅22.1%。
(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发展
在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体和私人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了积极作用。国家放开了对民间信用的管制,允许民间自由借贷,允许成立民间合作金融组织,民间金融演化过程和初期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农村合作
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其中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发展也较快。从性质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对于协调农村闲散资金,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由于中国农业银行身兼政策性和商业性的双重任务,这种背景不利于其商业化发展和经营管理的改善。农信社在农业银行直接管理下,也束缚了其独立发展空间。加上部分正规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组织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严重的非规范经营,混乱了农村金融市场,加剧了我国农村金融风险。所以,以建立农村金融体系为目的的第二轮农村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第二阶段:建立三位一体的农村金融体系(1994-1996年)
自2004年以后,面临着混乱的农村金融市场,建立一个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的金融体系势在必得。这是《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的。这轮改革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金融制度的安排。
(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商业化改革
1994 年,我国成立了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试图通过该银行的建立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从中国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中剥离出来。该行主要任务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中
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资金运用分为两类:一类是重点支持农业的产前环节,其目的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以固定资产贷款为主体的各类农业开发和技术改造贷款;另一类是为了支持粮棉油等农产品流通各环节,进行以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体的收购、调销和储备贷款。中国农业银行也将政策性业务划出之后,转变为国有商业银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机制运行,加快了商业化的步伐。
(二)农村信用社的商业化改革
农村信用社的政治体制背景比较复杂,必须加强对其的商业化改革,1996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向合作制方向发展,并在信用联社的基础上,有步骤地组建农村合作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金融监督管理。由于农信社继续沿袭中国农业银行管理时期商业化的经营方向,随农村金融需求的大幅度增加,金融供求缺口越来越大。事实上,农信社本身的历史包袱沉重,资本金严重不足,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不完善,很多方面都难以适应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要求。
同时,整顿农村合作基金会,明确其不属于金融机构,不得办理存贷款业务,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中国农村发展信托投资公司改变为隶属农业部,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仍隶属于财政部,但办理农业信托投资。
第二阶段构建了三位一体的符合农村融资需求的金融体系。但是,实际运行中发现,农民的消费性金融需求几乎不可能从正规金融体系中获得满足,农业生产性金融需求也有十分苛刻的贷款条件,农
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的发展性金融需求也缺乏来自银行的资金保证。
正规金融供给的不足,必然由非正规金融安排来补充,导致民间借贷和各类合会组织兴起,带来许多金融纠纷。各类基金会和部分农信社不能规范经营,金融市场寻租现象普遍。
第三阶段:促进农村金融商业化和多元化(1997-2007年)
1997 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撤并,退出了县域范围,重点转向了城市;基层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和财务权上收,业务重点放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
(一)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造
2003年6月,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为标志,农村信用社的改革试点由8省市试点进一步扩散到全国。这轮改革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和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作用,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从2003年起,我国允许成立农村商业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但
对其设立在注册资本总量、资本充足率、发起人规模、从业人员、设立分支机构数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制。这些新型农村银行均是在原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造而成的股份制银行,实际上不具有合作性质。
改革后,农信社逐步形成了四种产权关系: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县级农信社统一法人、县级法人。截至2010年底,完成产权改造后,组建了17家农村商业银行,113家农村合作银行,1824家县级统一法人。由于此轮改革的目标不是解决农村融资问题,而是解决农信社生存和发展问题,所以在解决农村融资问题上,资金越来越远离农民,向城市流入。
(二)农村邮政储蓄的发展
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数量庞大,遍布城乡,业务发展迅速,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上起到一定作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于2007年3月正式挂牌成立,成为中国第五大银行。邮政储蓄拥有最广的城乡覆盖面,并提供最多交易额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其近60%的储蓄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邮政储蓄于2006年在部分省份开展邮政储蓄定期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户与农村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缓解了农村资金外流现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还将试点在农村领域发放农户联保贷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以及微小企业主贷款,并在时机成熟时推出农村小额保险甚至小额期货等产品。
与此同时,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始终未能发展起来,整体上处于滞后状态,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在数量和
质量上的规模上均较小。
(三)农村金融的多元化发展
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向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为了消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竞争冲击,1997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合并、关闭;随后1999年,被彻底解散。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体系主要由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
2006年,中国人民银行推动了小额贷款试点,银监会出台了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的新政策,给农村金融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多元化发展道路。2007年的3月1日,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为标志,我国农村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改革与发展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关键时刻。
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2007年1月29日公布的2007年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的迫切性,表明了优化农村金融体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为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允许产业资本和民间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社区性信用合作组织等金融机构。
根据中国银监会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0月,6个试点省
(区)共核准2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其中,村镇银行11家,贷款公司4家,农村资金互助社8家。另外,还有8家机构已提出申请,其中3家已获筹建。三类新型机构共筹集各类资本12726.65万元。其中,银行资本6480.21万元,占比50.9%;产业资本1953.89万元,占比15.4%;个人资本4292.55万元,占比33.7%.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产总额32446.16万元,存款余额19344.87万元,贷款余额11953.48万元,累计发放贷款22008.43万元,初步起到了将社会资金引向农村地区、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金融商业化、多元化。
由于农村生产力的落后,以及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农村经济长期发展滞后于城市经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各种金融组织的效益和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各国有商业银行和众多的股份制银行。在当今金融市场放开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农村金融组织想要在新的时代下赢得发展机遇,必须深刻研究农村金融改革的脉络,理清各种问题存在的根源,不断地深化改革,开拓各种新的金融产品,做好农村经济的主力军。在为农村经济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三篇:六盘水市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六盘水市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齐虹剑
〔内容摘要〕 为反映我市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了解农产品市场价格,及时反馈我市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为下一步工作提供参考,市统计局组织人员对市区农贸市场的农产品交易及价格情况进行了调查。
〔关 键 词〕 农产品 市场 调查报告
〔作者简介〕六盘水市统计局
一、农产品市场基本情况
2010年1月,调查组对市民关注的粮油、肉禽、水产品、蔬菜、水果等19小类农产品的价格进行了调查。
从走访调查结果看,粮、油市场供应宽松,需求一般,大米价格稳定,食用油价格呈现小幅下跌态势,其中菜油价格环比下降8%。肉、禽、蛋、水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猪肉、活鸡、鸡蛋、河鱼零售均价与上月基本持平。蔬菜价格基本保持稳定,调查组所调查11种果蔬品种中5种蔬菜环比出现下降,降幅保持在10%—20%左右,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茄子,较上月价格下降20%;3种蔬菜价格环比出现上涨,其中白菜、白萝卜上涨5%,大蒜上涨57%;3种水果价格环比出现上涨,其中苹果涨30%、橘子涨45%、香蕉涨3%。
二、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原因
1、粮油市场稳定原因是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保供应、稳物价,必要时投放储备粮油”的信息,促使粮油加工企业加大出库力度,市场货源充足。
2、猪肉价格稳定原因是猪肉市场供应量增加,生猪屠宰量由平时的每天450头增加到600头,保证了市场供应充足,保障了猪肉价格的稳定。
3、近期本地天气情况良好,运输成本没有上涨。云南、贵阳、威宁等地运来的反季节蔬菜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充足,部分蔬菜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幅;大蒜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主要原因是国内、国际需求量普遍增加,国内大蒜种植面积减少,大蒜收购价格提高,使本地市场大蒜价格环比上涨57%。
4、由于本地产的苹果、橘子都面临过季,产量下降,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现在市场上销售的苹果、橘子基本是靠外运进来,造成本地市场上的水果价格涨幅较大。
三、农产品市场存在的问题
1、农贸市场存在短斤少两、垄断经营现象。在对群众的走访中了解到,荷城农贸市场的鸡、鱼经常出现短斤少两现象,而荷城花园作为城镇人口比较集中的地方,农贸市场管理办仅允许一家商户卖鸡,一家商户卖鱼。
2、六盘水市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作为“菜篮子”的粮、油、肉、禽等农产品也是由市场自行调节价格,物价部门只进行临时价格干预。据调查组从各农贸市场管理
办了解的情况看,康乐菜场卖肉摊位费平均价格为430元/月(其中有30元为管理费),荷城农贸市场卖肉摊位费平均价格为170元/月(其中有20元为管理费),但是荷城农贸市场猪肉均价为11.5元,比摊位费高出一倍的康乐农贸市场的猪肉均价贵0.5元。同一屠宰场配送的猪肉,到不同的农贸市场零售价就有高有低,增加了老百姓在食品方面的支出。
3、六盘水市没有上规模的蔬菜生产基地,本地蔬菜供应不稳定,夏季本地蔬菜市场占有率只为50%,冬季本地蔬菜市场占有率仅为30%,而且品种单一,多为白菜、菠菜、萝卜这类价值不高的产品。绝大部分农产品都是由云南、贵阳等地外运进来,经过多道贩卖环节才到老百姓“菜篮子”里,致使六盘水市农贸市场里出售的农产品价格高于周边地区。
4、六盘水市的农产品流通主要经过农户—中间代理—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供应链进行实体流动,中间环节过多,造成农户收入低,消费者食品支出高。
5、农贸市场管理制度不健全。六盘水市农贸市场的管理仅仅限于维护市场秩序方面,农贸市场的“脏、乱、差”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蔬菜没有统一的物流配送,老百姓在农贸市场购买的产品在安全、卫生、价格等方面都缺乏保障。
6、我市没有搭建农产品价格信息平台,农产品价格信息不透明,预警和干预机制不够健全。
四、建议
1、尽快建立生猪活体储备制度,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猪肉是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物资,市场猪肉的供给变化极易导致生活必需品市场的异常波动,六盘水市应尽快落实生猪储备资金,建立生猪储备制度。
2、着力发展六盘水市本地蔬菜生产,建立规模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本地蔬菜供应,增加本地蔬菜市场供应量。
3、着力发展农产品物流业,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平抑物价。
4、针对六盘水市农产品市场“脏、乱、差”现象突出,马路市场多,很多人口居住密集区域内没有正规农贸市场的问题。取消马路市场,合理布局,建立正规农贸市场,加强农产品的检疫、监测及市场监管,才能保障市民购买的农产品安全、卫生,价格合理。
第四篇:农村金融服务市场调查报告
关于加强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状况的调研
一、主题简介
为了解当地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服务需求和农户对农村金
融机构创新服务的要求,掌握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并准确地预测信贷投量,把准信贷投向,促进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方式,提升“三农”服务水平,从而更好服务于当地经济。通过对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采用问卷、座谈、走访等形式的调研,就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普及和服务能力、服务方式进行全面掌握,并对今后发展提出对策。
二、调研时间
2013年11月15日-2013年12月1日
三、调研情况
1、调研目的通过本次调研,了解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现状以及创新发展的模式,分析延川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当前问题,然后通过剖析当前问题,以及借鉴国内先进县市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模式和经验,提出促进现阶段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2、调研方法
主要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和进行问卷调查、座谈调研调(调
查问卷见附件2)以及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3、基本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延川县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存在的问题还
很多。部分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资金紧张,存款的增长速度和
贷款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以延川县农村信用社为例,因为农村
信用社一直扎根农村,情系农民,立足农村经济发展,长时期服
务“三农”,同农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是农村主要的金融服
务机构,截至2013年10月,延川农村信用社各项存款 63237
万元,各项贷款9584万元,其中涉农贷款 4996万元。农村金
融服务机构初步在农村开始设立,时间较短,所以存在有很多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尚待普及,经营模式还不成熟
农村金融服务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机构,需要在摸索中
不断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水平不能满足需求。这些年来,农村信
用社的金融服务水平虽有一定提高,但还不能满足农业和农村经
济发展的需要。从客户群体看,农村金融服务对象广泛,客户群
金融频道申请认证!财富值双倍检索优先专属展现同行交流体个
体差别较大,服务需求差异化,部分发展较快的农村地区,金融
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从涉农贷款操作和管理上看,农村客户群体
对信用社贷款程序多、手续繁琐一直颇有微词,复杂的贷款环节,使一些借款者望而却步,同时,信贷产品单一,未能满足客户多
样化需求;从基础服务设施上看,农村信用社硬件服务设施还有
待加强,服务网点的改造、人力资源配置仍需进一步完善。
(2)支农资金不足,抵御风险能力还很弱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立足县域,主要吸收当地存款资金,存款
规模受地方经济影响较大,特别是山区农业县,经济规模制约农
信社支农资金更加明显。县域范围内存款市场份额的竞争日趋激
烈,民间融资行为更加活跃,存款搬家的现象比较突出,支农资
金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信社支农功能的发挥。农村金融服务
机构信贷支持的主要对象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和弱势群体的农民,农业作为高风险低受益的行业,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巨
大,而目前农业保险覆盖率不高,且手续复杂,一旦发生自然灾
害,借款人就可能不按时履行还贷责任。即使有抵押,但由于抵
押品大多数是农民住房、宅地或农机等,这些抵押品一般都很难
变现,所以农村金融机构还要承担不良贷款损失。
(3)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业务单一,创新不足
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解决农村发展的资金困难,所以要在经营管理、业务发展和
产品服务创新上有所突破。但是,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利润来
源和结构单一,严重缺乏创新动力,服务机构开办的中间业务也
仅有代理企业产险和代理借款人意外伤害保险等几项,还不能办
理代扣代缴税金等中间业务,无法留住企业基本结算账户,吸收
企业存款难度较大。
4、解决对策及办法
(1)立足社区、服务“三农”。农村金融服务机构要找准
市场定位,主要服务于县域经济,信贷资金绝大部分用于支持本
地农户、中小企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通过强化监管措施,切实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各级监管机构在积极争取试点工作的过程中要加强监管与控制,要始终把防范风险放在第一位,优化产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加强内部控制,强化资本约束,把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办成具有可
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金融市场。
(3)通过合理规划,设置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实现公平竞
争,服务周到,高效务实的农村金融市场。鼓励农村金融服务机
构投资来源多元化和股权结构分散化,为农村金融机构良性运作
奠定良好的资本来源结构。
(4)改进服务方式,开发多种服务产品。农村金融服务机
构要推行“阳光信贷”,适当简化贷款手续和审批程序:一是公
开信贷品种、办贷流程、信贷服务人员服务片区、办贷监督机构,承诺办贷时限;二是简化贷款办贷手续;三是适当放宽基层网点的贷款审批权限。农业和农户小额贷款具有其特殊性,既受其生
产经营项目的制约,也与农村地区经济交易方式相关,对额度较
小的农户贷款在监管上适度放宽,以比较简化的手续规范管理。
(5)加强培训与教育,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金融服
务工作人员队伍。一是要强化工作人员的遵纪守法、行业自律
意识和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培育出一批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的工
作队伍。二是要加快人才引入步伐。高薪从外地引进高素质人才,亦可通过协商从当地金融机构中吸纳一批富有从业经验的现有
从业人员,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
五、总结
通过实践调查,全面掌握了延川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并根
据自己的学习知识,结合实践情况,对延川农村金融服务的未来
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自己的这些建议能为延川农村金融
服务体系的完善有所帮助。本次实践调查给了我一次很好的锻炼
机会,使我所学习到的金融知识在实践中的一次有机结合,提高
了我的实践应用能力。
附件1:
参考书籍和资料
1.延川农村金融服务发展规划
2.延川县农村信用联社发展规划
3.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问题及对策浅析《中国县域经济
报》
附件2:
村镇银行现状及发展调查问卷
尊敬的先生/女士:
您好!我们是陕西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的学生。为了了解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
现状、农村金融等问题,现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不记名,绝不会泄露您的信息,希望您能够放心如实作答。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调查,提供宝
贵的看法与意见。
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1、您目前是否从事金融行业?
A 是 B 否
2、您对农村金融服务的了解程度?
A 非常了解 B 比较了解 C 一般了解 D 仅听说过 E 从未听说
3、您所知道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目前的业务有哪些?
A 个人存款 B 个人创业贷款 C 个人消费贷款 D 单位定期存款
E 单位活期存款F 结算 G 代理发行 H 其他
4、您到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办理过业务吗?
A 办理过 B 未办理过
5、对于如今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如极易偏离宗旨、筹集资金困难、发展速度缓慢等),您有什么想法或对策?
6、您认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应如何改进?(例如服务、组建制度、业务等
方面)
第五篇:六盘水市农产品市场调查报告
六盤水市農產品市場調查報告
〔內容摘要〕 為反映我市農產品市場供求情況,了解農產品市場價格,及時反饋我市在“菜籃子”工程建設中存在的不足,為下一步工作提供參考,市統計局組織人員對市區農貿市場的農產品交易及價格情況進行了調查。
〔關 鍵 詞〕 農產品 市場 調查報告
〔作者簡介〕六盤水市統計局
一、農產品市場基本情況
2010年1月,調查組對市民關注的糧油、肉禽、水產品、蔬菜、水果等19小類農產品的價格進行了調查。
從走訪調查結果看,糧、油市場供應寬鬆,需求一般,大米價格穩定,食用油價格呈現小幅下跌態勢,其中菜油價格環比下降8%。肉、禽、蛋、水產品市場供應充足,豬肉、活雞、雞蛋、河魚零售均價與上月基本持平。蔬菜價格基本保持穩定,調查組所調查11種果蔬品種中5種蔬菜環比出現下降,降幅保持在10%—20%左右,下降幅度最大的是茄子,較上月價格下降20%﹔3種蔬菜價格環比出現上漲,其中白菜、白蘿卜上漲5%,大蒜上漲57%﹔3種水果價格環比出現上漲,其中蘋果漲30%、橘子漲45%、香蕉漲3%。
二、農產品市場價格變化原因
1、糧油市場穩定原因是近期國家發改委發布“保供應、穩物價,必要時投放儲備糧油”的信息,促使糧油加工企業加大出庫力度,市場貨源充足。
2、豬肉價格穩定原因是豬肉市場供應量增加,生豬屠宰量由平時的每天450頭增加到600頭,保證了市場供應充足,保障了豬肉價格的穩定。
3、近期本地天氣情況良好,運輸成本沒有上漲。雲南、貴陽、威寧等地運來的反季節蔬菜大量上市,市場供應充足,部分蔬菜價格都有不同程度的降幅﹔大蒜價格出現大幅度上漲,主要原因是國內、國際需求量普遍增加,國內大蒜種植面積減少,大蒜收購價格提高,使本地市場大蒜價格環比上漲57%。
4、由於本地產的蘋果、橘子都面臨過季,產量下降,滿足不了市場需求。現在市場上銷售的蘋果、橘子基本是靠外運進來,造成本地市場上的水果價格漲幅較大。
三、農產品市場存在的問題
1、農貿市場存在短斤少兩、壟斷經營現象。在對群眾的走訪中了解到,荷城農貿市場的雞、魚經常出現短斤少兩現象,而荷城花園作為城鎮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方,農貿市場管理辦僅允許一家商戶賣雞,一家商戶賣魚。
2、六盤水市農產品價格由市場供需關系決定,作為“菜籃子”的糧、油、肉、禽等農產品也是由市場自行調節價格,物價部門隻進行臨時價格干預。據調查組從各農貿市場管理辦了解的情況看,康樂菜場賣肉攤位費平均價格為430元/月(其中有30元為管理費),荷城農貿市場賣肉攤位費平均價格為170元/月(其中有20元為管理費),但是荷城農貿市場豬肉均價為11.5元,比攤位費高出一倍的康樂農貿市場的豬肉均價貴0.5元。同一屠宰場配送的豬肉,到不同的農貿市場零售價就有高有低,增加了老百姓在食品方面的支出。
3、六盤水市沒有上規模的蔬菜生產基地,本地蔬菜供應不穩定,夏季本地蔬菜市場佔
有率隻為50%,冬季本地蔬菜市場佔有率僅為30%,而且品種單一,多為白菜、菠菜、蘿卜這類價值不高的產品。絕大部分農產品都是由雲南、貴陽等地外運進來,經過多道販賣環節才到老百姓“菜籃子”裡,致使六盤水市農貿市場裡出售的農產品價格高於周邊地區。
4、六盤水市的農產品流通主要經過農戶—中間代理—產地批發商—銷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這一供應鏈進行實體流動,中間環節過多,造成農戶收入低,消費者食品支出高。
5、農貿市場管理制度不健全。六盤水市農貿市場的管理僅僅限於維護市場秩序方面,農貿市場的“臟、亂、差”現狀沒有得到有效治理,蔬菜沒有統一的物流配送,老百姓在農貿市場購買的產品在安全、衛生、價格等方面都缺乏保障。
6、我市沒有搭建農產品價格信息平台,農產品價格信息不透明,預警和干預機制不夠健全。
四、建議
1、盡快建立生豬活體儲備制度,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豬肉是居民重要的生活必需品之一,也是重要的戰略儲備物資,市場豬肉的供給變化極易導致生活必需品市場的異常波動,六盤水市應盡快落實生豬儲備資金,建立生豬儲備制度。
2、著力發展六盤水市本地蔬菜生產,建立規模蔬菜生產基地,穩定本地蔬菜供應,增加本地蔬菜市場供應量。
3、著力發展農產品物流業,減少農產品流通中間環節,有效解決“三農”問題,平抑物價。
4、針對六盤水市農產品市場“臟、亂、差”現象突出,馬路市場多,很多人口居住密集區域內沒有正規農貿市場的問題。取消馬路市場,合理布局,建立正規農貿市場,加強農產品的檢疫、監測及市場監管,才能保障市民購買的農產品安全、衛生,價格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