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机关效能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保障
加强机关服务效能,为农村发展提供保障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是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服务第一要务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以机关效能建设为载体,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为农村发展提供有力保障。结合当前农村实际,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抓住一个核心:引领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增长
科学发展观是实现农村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机关效能建设过程中,基层机关干部要增强使命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积极探索农村发展的新路子。要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坚定不移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联动互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大做强工业经济龙头。要坚定不移推进城乡一体化路子,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提升城镇品位,努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良好局面。要注重品牌农业建设,集中精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企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程度,努力形成农业特色、亮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突出一个中心: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办事效率
机关效能建设中存在着观念、体制、制度三大制约“瓶颈”,我们要规范政府行为,创新体制机制,建设有效政府;强化宏观调控,减少微观管理,建设有限政府。
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基层政府及其部门,尤其是审批权限比较集中的部门,要从体制、机制和运作方式入手,按照行政行为的规范、审批项目的简化、依法行政的推行,着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其次,要推进制度改革。全面推行首问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政务公示制、工作责任追究制等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实现以制度管人管事。同时,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要建立长效机制。机关效能建设,是一项艰巨任务,是一个长效工程,必须常抓不懈。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推进。尤其是要不断推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努力形成一套科学完善、规范合理、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
围绕一个轴心: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
转变工作作风是提高行政效能的基础和前提,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外在表现形式,需要常抓不懈。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增强公仆意识。要以岗位标准为镜子、作尺子,从一言一行做起,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二是强化服务意识。为农村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着力点,切实做到“四通”:凡部门份内事速办“快通”,工作不畅时及时“沟通”,群众有困难积极“疏通”,利于农村发展的事要予以“变通”。努力使机关效能建设体现在群众看得到、听得到、感受得到的实事上、实惠上。三是关注群众难点问题。要着力解决好农民群众在调整生产结构,搞好科技培训,劳务输出,以及市场信息,产品销售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要妥善处理各类群众矛盾,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往细里做,往好里做,维护好农村发展的社会环境。
紧扣一个重心:提高干部素质,增强行政能力。
效能建设,“能”是“效”的基础条件,“效”是“能”的推进力量,抓“效”必先提“能”。要广泛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活动,以干部个体素质的提高来促进机关整体素质的增强,从而实现机关整体效能的提高。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学以立德。二是要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学以增智。三是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学以致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际工作水平、具体操作能力,以学风带作风,以作风促效能,把发展的新课题,改革的新命题,群众的新问题,尤其要把农村的新难题,作为学习的主题,做到学以致用,用有所成,努力使干部在学习中转变作风,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为农村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第二篇: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推荐)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近年来,潘集区坚持把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抓手,完善管理机制、强化育才措施、优化用才渠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一、科学管理,激发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活力。区委和乡镇党委分别建立了人才工作联系点制度,通过联系人才,及时帮助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营造宽松的发展空间。根据行业布局及技术专长,帮助组建养殖、种植等各类专业协会20个,发展会员5000余人,遍及全区各乡镇。完善协会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促使农村实用人才在协会组织下,自我教育、相互学习、共同发展。利用乡镇农网信息服务站,为农村实用人才提供信息服务5000余人次,为农村实用人才安排各类扶贫项目、科技项目、以工代赈、小额农贷等支农项目380个,资金700余万元,催生了蛋鸡饲养量达20万只的淮凤禽业有限公司、年产金针菇达2000万袋的张岗食用菌生产基地、面积近百亩的泥河稻田养龙虾等100多个上规模生产项目。
二、强化培训,提高农村实用人才能力素质。一是进行专题式培训。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下乡村”活动,由区农委、科技局、劳保局等部门分工合作,对全区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今年以来,全区举办专题技术讲座30场次,培训群众13000余人次。二是开展校园式培训。通过财政补贴,鼓励农村实用人才到党校、农广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培训,使860名乡土人才达到了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并且有112人取得了技术员以上专业职称。三是注重实践式培训。区里建立蛋鸡、食用菌、优质粮、豆制品、水产品“五大产业”生产基地,乡镇、村建立各类农业示范基地59处,聘用各类乡土人才200余人。目前,通过培训培养,全区现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6300余人。
三、搭建平台,积极为新农村建设人才提供施才舞台。开展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党群结对帮扶、服务承诺、“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等活动,3200余名农村实用人才积极参与。区委、区政府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十大种植户、十大养殖户、十大农村经纪人”评选活动,授予荣誉称号,给予物质奖励,进行表彰宣传,激发了乡土人才建设家乡、建功立业的热情。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平圩镇养鸡大户平怀初,去年养蛋鸡21万只,获得可观收入,在他的带领下,全镇有近100户从事蛋鸡养殖,饲养量达70多万只。区人大代表、张岗村党员张传峰是全市有名的食用菌大户,带头成立了潘集区食用菌协会,现有会员230人,协会将食用菌打入了福建、厦门农产品市场,营销额达2300多万元。目前,全区有87名致富能手被发展为党员,有85名村干部成为“双带型”村干部。(苏章 陈传祥)
第三篇:以制度建设为保障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推动保障性住房配租工作
健康运行
近期以来,县住建局、城关镇等有关单位在组织实施保障性住房配租工作中,以《商城县保障性住房配租管理办法》为依据,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规范程序,阳光作业,透明监管,推动了保障性住房配租工作健康运行。
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重大举措,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其住房配租工作是一个关键环节,不仅面向住房困难群众,涉及面宽,而且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如何确保保障性住房的分配不出偏差,将有限的房源配租给最需要住房的困难户,让困难群体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为此,我县第一期保障性住房竣工后,住建局、城关镇等单位就及早谋划配租工作,多次召开城关社区干部、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反复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中央、省、市、县关于保障性住房配租的政策规定,对入住条件、审批程序、社会监督、产权管理制定了严密的操作流程上,报县政府研究审批执行。始终将公开、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贯穿于调查摸底、反复核查、公示和审批全过程,坚持阳光操作、严格把关、一
丝不苟,真正让保障性住房配租工作经得起群众的评议和政策的检验。据统计,截止目前,除对200余户拆迁困难居民进行两次住房安置外,面向社会首批800户配租对象按照“三审”“三公示”的原则分批次确定配租对象,在具体过程中,城关镇政府安排居委会对申请人提供的资料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在本社区进行公示。县配租领导小组组织联合调查组复核各社区上报的对象,并以会审的方式进行确认,同时在商城县电视台、商城周讯和固定公示栏上进行为期15天的公示,后由县人民政府批准,经县政府批准的配租对象以抽签的方式确认房号,对中签人及序号再次公示后进行分配。目前,整个配租工作正常紧张有序地进行之中。
第四篇: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建设
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促进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是“三农”工作的物质载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点,是亿万农民安居乐业的家园,直接体现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状况、农村面貌、农民生活乃至农村文明的总体水平。加快小城镇建设,造就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体系,应作为推进我县城镇化进程,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措施。
一、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义
小城镇是农村和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基层载体和重要堡垒。在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应坚定不移地加快小城镇发展,坚定不移地把优先发展小城镇作为重要抓手,把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繁荣小城镇经济作为制定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原则,形成城乡一体的工作格局和推进机制。
(一)小城镇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增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而转移接受这样一个量大的群体,城市是无法负担的,而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则有利于加快和大规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避免向大中城市盲目流动,减轻城市的压力。同时农村人口进镇工作定居,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
(二)小城镇辐射带动周边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城镇是集生产、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空间系统,在其周围散布着广大的农村,小城镇对于周边的农村具有辐射的功能。农民生产生活资料的获取、信息的获得、精神生活的享受很重要的途径即来自于小城镇。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将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
(三)小城镇促进城乡交流,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小城镇可以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成为城乡生产资料、信息、劳动力等交
流与共享的平台。对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城乡之间多方面的联系,促进城乡共建共享等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县小城镇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构筑农村新型小城镇体系步伐,部分乡镇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比等,但在实际工作中仍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臵,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县9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3处;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1处乡镇;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县政府审批的只有2处乡镇。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县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政策落实不到位。近年来,随着小城镇建设进程的加快,乡镇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土地使用、各种收费等,但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落实。
(四)融资渠道不畅。主要表现是:⑴财政实行分税体制政策后,分灶吃饭、自筹平衡,乡镇财政普遍吃紧,小城镇建设资金很难列入预算。⑵银行对小城镇建设贷款较少。⑶从小城镇建设工程中收取得
土地出让金、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很少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⑷小城镇建设经营程度较低。有关部门、企业和个人投资少,利用外资开发小城镇的力度不大,民间资金潜力挖掘不够。这些因素,导致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增强紧迫感,加强宏观指导。
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任何时候都应以经济的发展促进小城镇的建设。坚持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乡镇企业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三位一体求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小城镇的核心问题还是经济发展,应立足当地资源条件、环境优势、人文特色等,继续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小城镇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要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通过知识学习、技术积累和人才培育,做出相应的战略性产业选择,帮助小城镇实现长期效益的最大化,形成小城镇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从长远考虑,应当在小城镇构建合理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形成城乡互动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方面要引导乡镇企业把适合于在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向小城镇集中;另一方面,引导技术成熟、产品成型的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采取技术转移、设备转移、兼并联合、设立子公司或建立新厂等形式,向小城镇转移。
(二)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发展小城镇,规划是前提。规划在发展中居于龙头地位,小城镇发展离不开规划水平的提高。应当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强化“科学规划”的理念,要坚持有利于吸纳人口、有利于节约耕地和环境保护、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原则。按照改造镇中村、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和节约村庄占地总量的要求,优化小城镇布局规划,合理布臵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合理布臵教育、医疗、文化等服务设施,并与小城镇外部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交通道路、产业园区、水利设施等专项规划相衔
接。
为了解决小城镇发展中遇到的农民居住分散、生活配套设施欠缺、宅基地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应根据小城镇的区位特点、经济状况和村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进小城镇村庄整治进程。坚持由点到线到面,逐一推进, 切不可一哄而起,乱铺摊子,盲目攀比,脱离实际,人为造成。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农民的意愿,因势利导地推进小城镇建设。
(三)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充分运用市场机制配置小城镇建设用地
大力推进土地的有偿使用,集聚小城镇建设资金。小城镇国有建设用地,除法律规定可以划拨方式提供外,都应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供地。对经营性用地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方式配臵,凡可竞价的,要一律以招标、拍卖方式供应,同时,积极推广小宗地招标、拍卖出让土地的经验。加强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对已经列入城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集体土地,必须纳入城镇用地统一管理、统一转用、统一开发、统一供应;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的小城镇集体建设用地,也要统一规划、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建单门独院住宅,提倡建设楼房。
对已合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的调整、改造,要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占用农民集体的土地必须真正做到依法补偿。不得人为压低补偿费用。在小城镇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这个问题上,应当完善土地承包政策,推进承包地使用权流转,确保进入小城镇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进入小城镇的农民在土地经营权上的后顾之忧,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让农民在小城镇发展中得到实际利益。
(四)落实优惠政策,降低进镇门槛。
为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适度集中,要制定一些有利于集中的优惠政策,特别是要为农民进镇购买房地产提供便利。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对那些在城镇有固定住所、职业和固定收入来源的人员,不分本地外地,都可以进城落户,享受本地居民一样的待遇,通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农民进镇的户籍障碍。
(五)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人才。
资金不足是发展小城镇的最大制约因素。必须解放思想,大力推进投资体制的建设方式的改革,运用市场机制,拓宽融资渠道。一些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是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开发商、建房者等共同承担的。一部分投资是政府行为,大部分投资是市场行为。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应借鉴他国经验,改革我国投资体制,逐步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外资等多元投资格局。人才紧缺、技术落后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又一因素。从实际出发,适当增加开发和引进人才、技术的投入,积极同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施科技兴镇战略。由于小城镇的经济基础薄弱,商业利润空间较小,单纯依靠市场的力量难以吸引足够的资金,应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相对集中地向小城镇基础设施投入,避免“雨打沙滩万点坑”。同时,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注意引导直接受益的农民对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投劳,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力量多方支持,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小城镇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六)加强文明建设。
发展小城镇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适应广大农民的需要,抓好教育、医疗、文化、教育、娱乐场所的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还要抓好法制建设,搞好社会治安,使小城镇建设沿着有序、健康的轨道前进。
第五篇: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为建设和谐矿区提供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对于进一步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和谐矿区的重要保障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尤其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把庞庄煤矿建设成为和谐矿区,具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工作力度和科学态度紧密结合起来,靠真抓实干的作风来保证。如果作风问题解决不好,科学发展观就很难落到实处。近年来,我们庞庄煤矿安全生产经营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平稳发展的良好局面,这与全矿各级领导干部对科学发展观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与全矿各级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的作风是分不开的。只有坚持不懈地抓好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转变作风,才能坚决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观念和行为,解决好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二、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纽带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键是要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建设,坚决克服一切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风气,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密切联系群众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党的作风的集中反映。目前,党群干群关系中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往往与领导干部的作风不实有一定联系,一些该为职工群众办的事情没有完全办好,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职工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是否符合最广大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坚决抵制作风飘浮、浮夸奉迎、推诿扯皮等行为,坚决杜绝不切实际、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创造实实在在的业绩,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对待职工群众的感情和态度,是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衡量领导干部是否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一把标尺。只有摆正自己同职工群众的位置,从根本上端正对职工群众的态度,时刻警惕脱离群众的倾向,才能始终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实际上,对群众的感情和态度,最终决定着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和价值取向,决定着领导干部是否能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有机结合起来。当前,企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在思想感情上贴近职工群众,深入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措施,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带着感情和亲情去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群众一时不能理解的问题,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耐心引导和帮助,力戒简单生硬,更不能置若罔闻、漠然视之,甚至以权谋私,侵犯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感情上与群众融为一体,才会对群众动真情、动真心,关心群众,服务群众。
三、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坚持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坚决贯彻从严治党方针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密不可分的。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发生在少数党员干部身上的违纪违法问题,本身就是少数人党性不纯和作风不良的具体表现。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一步端正党风政风,不仅是广大职工群众的强烈愿望,更是从严治党、严惩腐败的必然要求。要不断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定期在规定范围述职述廉、接受民主评议或民主测评等党内规定,及早发现干部在作风方面存在的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诫勉谈话,防止小错酿成大错。针对少数人容易在一些重要岗位和重要环节出现问题的情况,要注重组织处理力度,使管不好权的领导干部离权远点,管不好钱的领导干部离钱远点,政德不好的领导干部,决不能留在领导岗位上。要狠抓案件查办工作,把严惩腐败作为进一步端正党风和干部作风的重要手段,依纪依法严查各类违纪违法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以严明的党纪政纪取信于民。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做到廉洁自律的基础保证。领导干部不自律或者自律意识不强,往往与作风软弱涣散有关。作风优良,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就强;反之,干部的拒腐能力就差,就经不起各种诱惑。增强廉洁自律意识,首先要抓好对领导干部作风的教育,要把学习贯彻党章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作风教育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教育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严格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蚀。自觉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增强宗旨观念,强化公仆意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做反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