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工作看新时期三农发展思考措施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历史和现实一再告诫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隐忧在农业,农业发展的瓶颈制约是基础脆弱。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根本之策是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关键之举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是中央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农村发展迫切需要出发,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三农”工作的“硬件”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必须切实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狠抓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狠抓农业机械化发展,狠抓生态保护和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由过去农民主导向政府主导转变。
伴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的步伐,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向农村延伸。国家加大农村水、路、气、电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国债投资和中央预算内投资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达到360亿元,其中用在农村“水、路、电、气”建设的资金达300亿元。今年中央安排64亿元资金,解决3200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并将于“十一五”期间,从根本上解决1.6亿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达10亿元,安排32亿元用于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支撑了今年主要农产品的全面增长。
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夯实”农村经济社会“软件”
过去半个世纪里,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在城市,对农村“欠账”多,现在要着手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移到农村去。而基础设施建设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路、水、电和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是基于提高人口素质的教育、文化建设和保障基本生存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实施力度,在普遍免除学杂费的基础上,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扩大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的覆盖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上不起学”的问题。加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支持力度,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大幅度提高国家补助标准。加大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力度,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村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基础的健全,将激发农民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民的发展能力,造就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
强农惠农政策:财税杠杆进一步向“三农”倾斜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大幅度增加农业农村投入。对农业补贴是必须长期实行的基本政策。要按照适合国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并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和补贴制度,特别要加大对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补贴力度。
明年国家将抓住财政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机,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集中力量办成几件大事。2008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
特别是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求下,税收杠杆将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国家将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将主要用于“三农”。
国家还将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这标志着随着我国进一步完善财税体制,政府收入对土地过度依赖在逐步减轻同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上,将由主要用于城市向更多倾斜于“三农”转变。
第二篇: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2007-12-12 18:01:3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2)为深入了解我县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科学的应对措施,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办牵头,组织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县农委、财政局、人事局、民政局、劳动局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形势及对策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础与现状R>我县共辖5镇3乡153个行政村、6个农工贸公司,两个国营农场。区划面积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亩,其中县属167万亩;计税面积178万亩,其中县属106
万亩;县属计划外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乡管纳税面积万亩。全县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据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时统计,全县乡级债务3377万元,债权892万元;村级债务万元,债权万元。2003年全县农业税收入万元。2004年全县农业税实际免征3679万元,农民人均免征元。全县可获粮食直补2442万元、良种补贴0万元。扣除生产资料涨价因素的影响,今年农民人均收入仅靠政策原因同比可增长。我县8个乡(镇)共有省定编制383名。2001年机构改革时分配各乡镇编制289名,实有251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40个,编制315名,实有235人。县直今年需改革的事业单位227个(含学校),编制6631名。
二、困难与压力
“一免两补”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由于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使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压力。
(一)乡村两级组织运行难度增大。农业税取消后,基层组织运转普遍出现了“三难”。一是乡村债务化解难。前些年乡村两级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借款为农户垫付农业税,加之一些政策性支出、隐性支出,使乡村两级形成了亿多元的债务。这些债务原来乡村两级可以通过农业税等收入逐渐消化,现已无力解决。二是经费支出保障难。农业税取消前,乡镇办公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划拔,不足部分通过乡管计划外耕地税收解决(纳入了预算内)。我县8个乡镇各站所年需经费727万元,取消农业税后,资金缺口647万元。全县村级年需经费636万元,取消农业税后,缺口371万元。三是“一事一议”执行难。农业税取消后,村级组织本身已无力支付公益事业投入。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于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对“一事一议”并不认可,现在农村的“一事一议”会难开、款难筹、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开展迟缓,面貌难以改善,严重
影响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金融瓶颈制约严重。我县每年农用资金需求在28000万元左右。据调查,近三年来,县信用社年均投放农贷17729万元,仅占农用资金需求量的。其中投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为13897万元和1158万元,分别占投入农贷的和,畜牧业贷款投放比例过小。以兴安乡为例,兴安乡年需农用资金2800万元,2003年信用社贷款1121万元,占所需资金的40,且全部投入到了种植业。由于金融部门农贷投入比重低、贷款门槛过高且投放方向失调,无奈之下,农民只能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我县年均民间借贷在4000万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息借贷,这种高利贷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大了乡村债务,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土地矛盾日渐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土地更加重视,由于历史原因等造成的潜在矛盾一起暴露出来。3月份以来,我县发生反映土地问题的上
访案件占信访总量的40以上。主要体现在土地合同纠纷、要求均分计划外地、机动地长期发包抵债、机动地超标、户在人不在未给分地、新增人口无地要地、树遮地造成土地自然减少要求补地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耕地保护不到位,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治理缓慢,土地安全受到威胁。
(四)机构改革压力较大。目前看,我县乡镇机关分配编制和实有人数只占省定编制的76和,按今年省定15的精简比例,困难不大。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核定每个乡镇政府设置三个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财税办公室),事业单位设“四个中心一个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畜牧兽医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但多数乡镇只换牌未转制,仍实行改革前站所的管理方式。目前乡镇还有自用人员81名,职能转变和人员臃肿问题没有很好解决。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管理职能
弱化,深化乡镇改革和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个“大手术”究竟如何做,改革后的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机构如何调整,富余人员如何分流等等,是我县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事业单位参保进展不快。我县已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统筹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方案》。由于事业单位参
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第三篇: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科学的应对措施,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办牵头,组织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县农委、财政局、人事局、民政局、劳动局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形势及对策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础与现状
我县共辖5镇3乡153个行政村、6个农工贸公司,两个国营农场。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万亩,其中县属167万亩;计税面积178万亩,其中县属106万亩;县属计划外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乡管纳税面积24.6万亩。全县总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据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时统计,全县乡级债务3377万元,债权892万元;村级债务10840.6万元,债权8977.9万元。2003年全县农业税收入3201.3万元。2004年全县农业税实际免征3679万元,农民人均免征177.7元。全县可获粮食直补2442万元、良种补贴390万元。扣除生产资料涨价因素的影响,今年农民人均收入仅靠政策原因同比可增长12.4%。我县8个乡(镇)共有省定编制383名。2001年机构改革时分配各乡镇编制289名,实有251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40个,编制315名,实有235人。县直今年需改革的事业单位227个(含学校),编制6631名。
二、困难与压力
“一免两补”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由于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使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压力。
(一)乡村两级组织运行难度增大。农业税取消后,基层组织运转普遍出现了“三难”。一是乡村债务化解难。前些年乡村两级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借款为农户垫付农业税,加之一些政策性支出、隐性支出,使乡村两级形成了1.4亿多元的债务。这些债务原来乡村两级可以通过农业税等收入逐渐消化,现已无力解决。二是经费支出保障难。农业税取消前,乡镇办公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划拔,不足部分通过乡管计划外耕地税收解决(纳入了预算内)。我县8个乡镇各站所年需经费727万元,取消农业税后,资金缺口647万元。全县村级年需经费636万元,取消农业税后,缺口371万元。三是“一事一议”执行难。农业税取消后,村级组织本身已无力支付公益事业投入。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于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对“一事一议”并不认可,现在农村的“一事一议”会难开、款难筹、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开展迟缓,面貌难以改善,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金融瓶颈制约严重。我县每年农用资金需求在28000万元左右。据调查,近三年来,县信用社年均投放农贷17729万元,仅占农用资金需求量的63.3%。其中投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为13897万元和1158万元,分别占投入农贷的78.4%和6.5%,畜牧业贷款投放比例过小。以兴安乡为例,兴安乡年需农用资金2800万元,2003年信用社贷款1121万元,占所需资金的40%,且全部投入到了种植业。由于金融部门农贷投入比重低、贷款门槛过高且投放方向失调,无奈之下,农民只能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我县年均民间借贷在4000万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息借贷,这种高利贷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大了乡村债务,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土地矛盾日渐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土地更加重视,由于历史原因等造成的潜在矛盾一起暴露出来。3月份以来,我县发生反映土地问题的上访案件占信访总量的40%以上。主要体现在土地合同纠纷、要求均分计划外地、机动地长期发包抵债、机动地超标、户在人不在未给分地、新增人口无地要地、树遮地造成土地自然减少要求补地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耕地保护不到位,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治理缓慢,土地安全受到威胁。
(四)机构改革压力较大。目前看,我县乡镇机关分配编制和实有人数只占省定编制的76%和65.5%,按今年省定15%的精简比例,困难不大。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核定每个乡镇政府设置三个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财税办公室),事业单位设“四个中心一个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畜牧兽医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但多数乡镇只换牌未转制,仍实行改革前站所的管理方式。目前乡镇还有自用人员81名,职能转变和人员臃肿问题没有很好解决。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管理职能弱化,深化乡镇改革和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个“大手术”究竟如何做,改革后的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机构如何调整,富余人员如何分流等等,是我县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事业单位参保进展不快。我县已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统筹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方案》。由于事业单位参保积极性不高,保费征缴难度大。参加社会保险的刚性制约不够,参保面过窄。自我县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以来,仅有6户财政差额单位185人、10户自收自支单位632人参保,财政全额
增收渠道,扩大农村经济总量。
(二)努力突破制约性障碍。
1、全力做好农村稳定工作。从目前情况看,全县农村呈现比较稳定的局面,但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的,前段时间群众上访反映的土地等问题远没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农忙的结束,夏秋季节乃至今冬明春可能出现上访高潮,当前应集中力量全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建议尽快落实落靠责任,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严格执行黑政办发[2004]17号《关于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认真做好清查、纠偏、治劣等工作,解决好人地矛盾问题。加大依法治访和纪检监察力度,对心存不端,恶意挑唆、策划、煽动农民上访的人员,应依法严惩。对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基层干部进行严肃处理。
2、打破金融瓶颈。建议加强高层协调,降低农贷“门槛”,降低利率,扩大额度,延长期限。强化政府对农业贷款发放与使用情况的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和农贷外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农民入股、合股经营,壮大实力,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建议允许农民建立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保护民间合法信贷及其它合法融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其它社会资金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3、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应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改良的激励与强制机制,保障土地安全。探索土地市场化的路子,形成集体与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改良的合同关系,调动农民改造土地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入股,实施合作经营,实现农村合作化与市场化同步发展。推进优质高效良种工程,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科技与良种推广力度,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4、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建议采取“划转债务、清理减债、收欠还债、拍卖还债”四项措施化解债务。“划转债务”即对乡村债务审查归类、认定,对因前几年搞玉米大垄双覆种植、“普九”达标、公益事业建设等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解决或由县级财政负担。因自身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债务,由乡、村自己负担。“清理减债”即对乡村债务方式及用途进行清理,认定合法、合理债务,降低或扣除违法高息抬款的利息,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或其它不良用途造成的债务由责任人承担,甩掉不合理债务包袱。“收欠还债”即对乡、村存在的“三角债”采取以帐冲抵的办法进行核销。“拍卖还债”即拍卖难以回收的债权或可以出卖的固定资产,筹集现金还债。采取强硬措施,坚决制止新债发生。
(三)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1、大力推进乡镇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不仅是机构和编制数量的减少,核心是职能的转变。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服务基层的需要,弱化管理职能,强化引导、服务、协调功能,把乡镇职能逐步转变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管理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按照“职责一致”的原则,理顺乡镇与县直职能部门的关系,把乡镇不该承担的责任卸掉。建议根据乡镇政府的职责来设立内部机构和岗位人员,因职设事,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不必过分强调上下对口。要下决心撤销一些与职责不适应的内部机构,将一些管理职能重叠的内部机构合并。建议乡镇机构设置突出行政综合和经济服务两大块。设立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特点,设立产业服务中心。进一步精简人员编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乡镇与中心变行政管理为契约式管理,乡镇政府及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建议进一步撤并乡镇。
2、积极抓好村级改革。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应重新认识村委会在现代农村管理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调整工作思路和领导方式。建议加大民间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协会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撤并村屯,精简村干部职数。每个村可配置3-5名村干部,兼职不兼薪。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统一村干部工资标准,并实行工资卡方式发放。建议将村级财经管理权交还村里,上级给村级的转移支付直付到村,乡镇只负责审计、备案,提高村级组织的自主性,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3、稳步推进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建议对职能相近或职能转变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撤消。重新规范、界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及内设机构。精简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4、认真抓好人员分流工作。下派一批。将乡镇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干部充实到村屯,或下派到村做兼职特派员,负责信息、技术服务,监督村级组织工作。可将县直涉农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充实到乡镇中心。清出一批。清退乡镇及县直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分流一批。鼓励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实行离退和待岗一批。
5、加强“三条保障线”建设。认真研究事业单位转制尤其是自收自支单位实行破产重组的可行途径,积极争取国家和银行的支持,化解本级财政风险。做好全额、差额单位“两险”资金划拨工作。建议分阶段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启动部分财政预算内事业单位由个人帐户储存支付“退休费”,全力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程。建议借鉴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的办法,以养老保险为制约,实行各险种通过一个渠道缴纳的途径,加快事业单位参保步伐。
(四)探索有效的社会公益事业管理方式。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从大的方面来说,还是需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靠县、乡、村共同加大投入解决。
1、依靠村级创收解决一部分。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财力萎缩与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之间的矛盾,在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的同时,努力拓宽村级组织创收渠道才是治本之策。建议允许村级组织有针对性地为村民提供中介、信誉担保等有偿服务。鼓励村级组织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企业或服务公司,增加集体收入。支持村级组织把各类闲置资产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招商引资,采取租赁、承包的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弥补村级财力不足。
2、纳入县乡政府管理一部分。将教育、医疗卫生、五保户供养、拥军优属、计划生育等应由政府承担
第四篇: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考
为深入了解我县农业税取消后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积极探索科学的应对措施,按照县委主要领导的指示,县委办牵头,组织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及县农委、财政局、人事局、民政局、劳动局等部门,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关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形势及对策的调研活动。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础与现状
我县共辖5镇3乡
153个行政村、6个农工贸公司,两个国营农场。区划面积228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9万亩,其中县属167万亩;计税面积178万亩,其中县属106万亩;县属计划外耕地面积61万亩,其中乡管纳税面积24.6万亩。全县总人口3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0.7万人。据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时统计,全县乡级债务3377万元,债权892万元;村级债务10840.6万元,债权8977.9万元。2003年全县农业税收入3201.3万元。2004年全县农业税实际免征3679万元,农民人均免征177.7元。全县可获粮食直补2442万元、良种补贴390万元。扣除生产资料涨价因素的影响,今年农民人均收入仅靠政策原因同比可增长12.4。我县8个乡(镇)共有省定编制383名。2001年机构改革时分配各乡镇编制289名,实有251人。乡镇所属事业单位40个,编制315名,实有235人。县直今年需改革的事业单位227个(含学校),编制6631名。
二、困难与压力
“一免两补”政策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同时,由于国家相关配套政策没有完善,使农村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给我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与压力。
(一)乡村两级组织运行难度增大。农业税取消后,基层组织运转普遍出现了“三难”。一是乡村债务化解难。前些年乡村两级为了完成指标任务,借款为农户垫付农业税,加之一些政策性支出、隐性支出,使乡村两级形成了1.4亿多元的债务。这些债务原来乡村两级可以通过农业税等收入逐渐消化,现已无力解决。二是经费支出保障难。农业税取消前,乡镇办公经费由县财政预算划拔,不足部分通过乡管计划外耕地税收解决(纳入了预算内)。我县8个乡镇各站所年需经费727万元,取消农业税后,资金缺口647万元。全县村级年需经费636万元,取消农业税后,缺口371万元。三是“一事一议”执行难。农业税取消后,村级组织本身已无力支付公益事业投入。按照“一事一议”的办法,由于农民小农意识严重,对“一事一议”并不认可,现在农村的“一事一议”会难开、款难筹、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导致农村公益事业开展迟缓,面貌难以改善,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
(二)金融瓶颈制约严重。我县每年农用资金需求在28000万元左右。据调查,近三年来,县信用社年均投放农贷17729万元,仅占农用资金需求量的63.3。其中投入种植业和畜牧业分别为13897万元和1158万元,分别占投入农贷的78.4和6.5,畜牧业贷款投放比例过小。以兴安乡为例,兴安乡年需农用资金2800万元,2003年信用社贷款1121万元,占所需资金的40,且全部投入到了种植业。由于金融部门农贷投入比重低、贷款门槛过高且投放方向失调,无奈之下,农民只能用民间借贷的方式解决农业生产资金不足问题。据统计,我县年均民间借贷在4000万元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高息借贷,这种高利贷加重了农民负担,加大了乡村债务,造成了恶性循环。
(三)土地矛盾日渐突出。免征农业税后,农民对土地更加重视,由于历史原因等造成的潜在矛盾一起暴露出来。3月份以来,我县发生反映土地问题的上访案件占信访总量的40以上。主要体现在土地合同纠纷、要求均分计划外地、机动地长期发包抵债、机动地超标、户在人不在未给分地、新增人口无地要地、树遮地造成土地自然减少要求补地等问题,影响了农村稳定和农村工作的正常开展。耕地保护不到位,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治理缓慢,土地安全受到威胁。
(四)机构改革压力较大。目前看,我县乡镇机关分配编制和实有人数只占省定编制的76和65.5,按今年省定15的精简比例,困难不大。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时,核定每个乡镇政府设置三个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政府办公室、财税办公室),事业单位设“四个中心一个站”(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中心、畜牧兽医综合服务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和计划生育服务站)。但多数乡镇只换牌未转制,仍实行改革前站所的管理方式。目前乡镇还有自用人员81名,职能转变和人员臃肿问题没有很好解决。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乡镇管理职能弱化,深化乡镇改革和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势在必行。但这个“大手术”究竟如何做,改革后的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机构如何调整,富余人员如何分流等等,是我县面临的重大课题。
(五)事业单位参保进展不快。我县已制定下发了《事业单位社会保险费统筹和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实施方案》。由于事业单位参保
积极性不高,保费征缴难度大。参加社会保险的刚性制约不够,参保面过窄。自我县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以来,仅有6户财政差额单位185人、10户自收自支单位632人参保,财政全额单位参保率为零。全县参加失业保险的事业单位22户,其中财政全额单位15户425人、财政差额单位4户205人、自收自支单位3户151人。
三、机遇与挑战
全
国新一轮农业及农村经济竞相发展的形势,既给我们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
(一)必将带来农业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国家“一免两补”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在与国际惯例接轨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不仅极大地调动和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也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民为了增收,在经营方式上将逐步实现从增产型农业向质量型农业转变;从单一型农业向综合型农业转变;从劳动密集向劳动密集与资本和知识密集相结合转变;从依靠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方式向重视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方式转变;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向合作集中经营方式转变。有利于发挥我县农业的比较优势,通过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科技水平,构建多元化投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现代农业。
(二)必将带来乡村两级体制的重大变革。取消农业税,使乡村两级组织“统”的功能进一步弱化,乡村组织主要职责就是把有限资源用好,保证村民安居乐业,保证农村经济发展。乡(镇)政府将从生产经营活动中退出,从根本上消除乡(镇)政府对生产经营过多、过分干预的格局。必将推进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关系的彻底调整,通过对过分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公共权力在政府、市场、企业、社会间的合理分配。将推进农村基层政权组织的改革,促进乡村两级组织精兵简政、转变职能,使服务更直接,促进效率最大化、环境最优化、成本最低化。
(三)必将带来社会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农业税取消后,乡镇的财政来源主要就是上级政府拨款,乡镇政府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就具有一致性――向上级争取资源和优化配置本乡本土资源是乡镇政府和民众共同的基本目标。几千年“以农养政”的历史宣告结束,“农不养政”已变为现实,开创乡村社会“民本位”新时代。乡村社会组织化程度会大幅提高,民间力量会得到增强,各类民间协会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村民自治已真正变成现实。有利于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有利于真正实现农民的国民待遇,有利于建立一个健康的、市场经济的、民主的、法制的、公平公正的、自治为主的乡村社会。
(四)必将带来农村党的建设的重大创新。农业税的取消,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方式面临从未有过的新形势,对党的执政能力形成全新的考验。随着村民自我管理趋势的形成,未来乡村社会要朝“民本位”方向发展,基层党组织和党直接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妇联、共青团等)必须真正溶入到民间去,成为“民本位”组织,站在人民中间去领导人民、代表人民。党的基层组织加强自身的人民性、群众性、民间性、先进性,为乡镇体制和乡村社会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提供政治保证,为乡村社会向民主自治社会转变提供组织保障,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基层组织的最根本的任务。有利于创新基层党建方式,锻炼我们党的队伍,促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四、对策与建议
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就要重新认识“三农”。我国农业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已不是传统意义的农业。我们必须突出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坚持在改革中创新,在发展中完善,大力推进农业及农村工作的顺畅、健康开展。
(一)全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在农村,但并不从属于农村,农业的内涵不断扩大,必将演变成多业并举的农村经济。必须突出农民增收这个主题,用工业理念抓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做好农业市场化、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这篇大文章,努力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1、向种植结构调整要效益。我县在大豆、水稻、玉米种植及加工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建议把发展优质高效种植业作为重点,把种植结构调优、调绿、调特,扩大优质粮食的种植面积,大幅度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进一步优化粮食的品质。突出抓好基地和示范区建设,坚定不移地走优质高产、高效和生态的发展道路。
2、向实施主辅换位要效益。靠种植业实现增产增收是有限度的,发展高效农业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我县畜牧业应以生猪、肉牛、肉鸡饲养为重点,按照小规模、大集群的思路,以扶持散户为基础,适度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议把建设良种繁育体系作为当务之急,把健全防疫灭病体系作为根本保障,推行标准化管理、现代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建议尽快配齐配强各村的畜牧兽医人员。
3、向产业化发展要效益。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建议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农户、市场、企业间连结的力度,构建农户(基地)+市场(协会)+龙头的产业化格局。大力扶持福源米业、晨光牧业、北方鹅业等龙头企业,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品牌整合,增强市场竞争力。组建购销服务公司,加快畜禽、粮食等农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4、向劳动力转移要效益。富裕农民就要减少农民,繁荣农村就要缩小农村,走农村城镇化道路。建议继续推行撤村建企,为农民市民化、农村城镇化创造条件。加大培训与推介力度,采取“内转与外转”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引导、组织农民离土、离乡创业。强化对劳动力转移的服务与管理,打造劳务品牌,保障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5、向二、三产业要效益。鼓励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大力发展种植业、畜牧业的延伸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扩大农村经济总量。
(二)努力突破制约性障碍。
1、全力做好农村稳定工作。从目前情况看,全县农村呈现比较稳定的局面,但形势依然是十分严峻的,前段时间群众上访反映的土地等问题远没从根本上解决,随着农忙的结束,夏秋季节乃至今冬明春可能出现上访高潮,当前应集中力量全力做好矛盾化解工作。建议尽快落实落靠责任,实行归口管理、分工负责,严格执行黑政办发[2004]17号《关于妥善解决农村土地承包纠纷问题若干意见的通知》,认真做好清查、纠偏、治劣等工作,解决好人地矛盾问题。加大依法治访和纪检监察力度,对心存不端,恶意挑唆、策划、煽动农民上访的人员,应依法严惩。对以权谋私、中饱私囊的基层干部进行严肃处理。
2、打破金融瓶颈。建议加强高层协调,降低农贷“门槛”,降低利率,扩大额度,延长期限。强化政府对农业贷款发放与使用情况的监督,避免暗箱操作和农贷外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农民入股、合股经营,壮大实力,增强抵御经营风险的能力。建议允许农民建立农民的合作金融组织。保护民间合法信贷及其它合法融资方式,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及其它社会资金为农业发展注入活力。
3、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应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改良的激励与强制机制,保障土地安全。探索土地市场化的路子,形成集体与农户之间土地使用、改良的合同关系,调动农民改造土地的积极性。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和技术入股,实施合作经营,实现农村合作化与市场化同步发展。推进优质高效良种工程,建立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大科技与良种推广力度,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投入,提高粮食产量。
4、积极化解乡村债务。建议采取“划转债务、清理减债、收欠还债、拍卖还债”四项措施化解债务。“划转债务”即对乡村债务审查归类、认定,对因前几年搞玉米大垄双覆种植、“普九”达标、公益事业建设等政策性因素造成的债务,积极向上争取政策支持解决或由县级财政负担。因自身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债务,由乡、村自己负担。“清理减债”即对乡村债务方式及用途进行清理,认定合法、合理债务,降低或扣除违法高息抬款的利息,对大吃大喝、铺张浪费或其它不良用途造成的债务由责任人承担,甩掉不合理债务包袱。“收欠还债”即对乡、村存在的“三角债”采取以帐冲抵的办法进行核销。“拍卖还债”即拍卖难以回收的债权或可以出卖的固定资产,筹集现金还债。采取强硬措施,坚决制止新债发生。
(三)继续深化各项改革。
1、大力推进乡镇改革。乡镇机构改革不仅是机构和编制数量的减少,核心是职能的转变。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服务基层的需要,弱化管理职能,强化引导、服务、协调功能,把乡镇职能逐步转变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事务管理和发展公益事业上来。按照“职责一致”的原则,理顺乡镇与县直职能部门的关系,把乡镇不该承担的责任卸掉。建议根据乡镇政府的职责来设立内部机构和岗位人员,因职设事,因事设岗,因岗设人,不必过分强调上下对口。要下决心撤销一些与职责不适应的内部机构,将一些管理职能重叠的内部机构合并。建议乡镇机构设置突出行政综合和经济服务两大块。设立乡镇便民服务大厅。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特点,设立产业服务中心。进一步精简人员编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乡镇与中心变行政管理为契约式管理,乡镇政府及事业单位实行全员聘任制。建议进一步撤并乡镇。
2、积极抓好村级改革。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应重新认识村委会在现代农村管理模式中的地位和作用,调整工作思路和领导方式。建议加大民间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协会的作用。建议进一步撤并村屯,精简村干部职数。每个村可配置3-5名村干部,兼职不兼薪。进一步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规范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强化村务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统一村干部工资标准,并实行工资卡方式发放。建议将村级财经管理权交还村里,上级给村级的转移支付直付到村,乡镇只负责审计、备案,提高村级组织的自主性,真正实现村民自治。
3、稳步推进县直事业单位改革。建议对职能相近或职能转变的事业单位进行合并、撤消。重新规范、界定事业单位隶属关系、职责任务、机构规格及内设机构。精简事业单位人员编制。
4、认真抓好人员分流工作。下派一批。将乡镇有农业生产经验的干部充实到村屯,或下派到村做兼职特派员,负责信息、技术服务,监督村级组织工作。可将县直涉农事业单位富余人员充实到乡镇中心。清出一批。清退乡镇及县直事业单位编外人员。分流一批。鼓励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增加就业岗位。同时实行离退和待岗一批。
5、加强“三条保障线”建设。认真研究事业单位转制尤其是自收自支单位实行破产重组的可行途径,积极争取国家和银行的支持,化解本级财政风险。做好全额、差额单位“两险”资金划拨工作。建议分阶段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工作,启动部分财政预算内事业单位由个人帐户储存支付“退休费”,全力推进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进程。建议借鉴企业养老保险费征缴的办法,以养老保险为制约,实行各险种通过一个渠道缴纳的途径,加快事业单位参保步伐。
(四)探索有效的社会公益事业管理方式。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社会公益事业,从大的方面来说,还是需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靠县、乡、村共同加大投入解决。
1、依靠村级创收解决一部分。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可支配财力萎缩与维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之间的矛盾,在积极向上争取转移支付的同时,努力拓宽村级组织创收渠道才是治本之策。建议允许村级组织有针对性地为村民提供中介、信誉担保等有偿服务。鼓励村级组织以股份制形式创办企业或服务公司,增加集体收入。支持村级组织把各类闲置资产充分利用起来,通过招商引资,采取租赁、承包的方式收取有偿使用费,弥补村级财力不足。
2、纳入县乡政府管理一部分。将教育、医疗卫生、五保户供养、拥军优属、计划生育等应由政府承担的社会事业管理纳入县乡政府。
3、实施市场化运作一部分。建议在有条件的乡、村按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对道路建设等采取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减轻乡、村两级的压力。
(五)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带领群众致富方面的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维护农村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是农村党的阵地建设的主题。要加强乡村两级干部思想及法制教育,提高乡村干部的思想解放程度、适应改革发展需要的程度、掌握服务农民真本领的程度及依法行政水平。建议提高发展农民党员的比例,尤其要加大吸收农村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的力度,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全力推进农村“领导责任区、党(团)员服务区、能人辐射区”建设,发挥农村党组织在全面建小康中的核心作用。建议加强以党员为主体的协会组织建设,在各协会建立党小组,实行支部+协会+农户的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工作覆盖面。继续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互相兼职。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科学的农民教育和健康文化活动方式,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增强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自觉性,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使农村党组织真正成为农民的“主心骨”,巩固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促进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稳定。
第五篇:做好新时期“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
做好新时期“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思
考
“>做好新时期“三农”新闻宣传工作的思考2007-02-10 16:49:10
提要: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让给“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亟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当前,“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政治机遇、社会发展机遇、“三农”发展机遇、新闻改革机遇。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做好“三农”新闻宣传,应该以提高
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工作中需要注意和把握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和长期不懈的努力,也需要新闻媒体运用舆论的力量给予强力的推动。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农民的利益实现好、发展好、保护好,形成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环境,新闻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近两年,我国新闻媒体加强了“三农”方面的宣传报道,为在全社会形成重农、支农、护农的氛围做出了贡献。但是总起来看,现在的“三农”宣传还没有形成新的突破,与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
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把更多的版面和时段让给“三农”,应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和各种新闻媒体亟须认真思考和面对的课题。
“三农”新闻宣传面临新的历史性机遇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媒体既记录历史的发展进程,也对历史发展进程产生影响,不同的时代为新闻媒体提供着不同的宣传报道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三农”新闻宣传经历过几次比较大的机遇期,一是土地改革以及其后的人民公社、大跃进时期,再有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可以说,当前,“三农”新闻宣传又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机遇期,这是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关系大变革大融合的历史时期。抓住这一重要的机遇期,加大“三农”新闻宣传力度,提高“三
农”新闻宣传质量,开拓“三农”新闻宣传领域,创新“三农”新闻宣传方法,把“三农”新闻宣传推进到一个新水平、新境界,不仅可以促进新闻媒体更好实现自身发展,也是新闻媒体运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的一个契机。
政治机遇。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思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
从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到发展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以及全面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年内逐步取消农业税等等,力度空前。这为我们新闻媒体加强“三农”宣传提供了政治保证和政策环境。“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各地区各部门迎难而上,积极探索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方法和
路径,如户籍制度改革、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等等方面的尝试,都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多有益的经验。这为新闻媒体的“三农”宣传提供了很大的报道空间。
社会发展机遇。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已经达到新的水平,人民生活基本达到了小康。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史通常将工业化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即依靠农业积累建立工业化基础的初级阶段,工农业协调发展的中期阶段,以及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实现阶段。一般而言,工业化中期阶段就是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换过渡,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阶段。有关专家对我国人均或、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等四项工业化发展指标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可以判断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没有广大农村和亿农民的小康是不可能的。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和基本国力达到一定程度,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成为了现实的可能。这使得新闻媒体所报道和反映的关于“三农”的意见和呼声不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有了最终落脚点。
“三农”发展机遇。自从年代初期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建立以后,我国“三农”工作主要是围绕着调节“三农”内部关系来进行的,包括完善家庭承包与集体经济双层经营体制、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行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以及村民委员会直选等等,真正触及“三农”外部大的发展环境的举措很少。应该说,现在,我国“三农”工作已经处在攻坚阶段,很多长期困扰“三农”问题解决的深层次矛盾正在破解当中,历史上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坚冰正在打破,道路曲折漫长。在这种除旧布新的时代,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碰撞,会涌现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新人物。社会生活如此富于变化,人民群众的创造丰富
多彩,为新闻宣传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天地,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报道题材。
新闻改革机遇。当前,我国新闻媒体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服务大局的同时,普遍加大了新闻改革的力度,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各种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不断加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仅是新闻工作自身特性的基本要求,也是体现新闻媒体社会价值和赢得受众市场所必需。我国是个农民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市场不仅是经济上需要大力开拓的市场,也是新闻产品需要占领的大市场。随着农村人口文化知识水平的逐步提高,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同步增长,农村新闻市场展现越来越广阔的前景。而且,有.亿农民已经走进城市,在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到处可见农民的身影。关注农业、农村,满足在乡农民和离乡农民对新闻产品的需求,将是新闻媒体扩大生存和发展空间的重要途
径。不可否认,在当前的新闻媒体市场竞争中,存在着一种都市化的浮躁现象,一些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热衷于追逐明星、炒作新闻,为了追求卖点,大家互相转抄转载,甚至不惜夸大新闻事实。这是对社会的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最终也有损于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真正有社会责任感、有市场远见的新闻媒体,不妨加大“三农”报道力度,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三农”领域,把自己的媒体推向更有潜力更值得开拓的市场,把大量有力度、有深度、可读性强的“三农”新闻推向全社会。
“三农”新闻宣传的着眼点、着力点和落脚点
“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三农”宣传究竟该从哪里着手,怎样才能做好、做新、做出成效?笔者以为,当前,做好“三农”宣传,应该以提高认识为着眼点和突破口,以强化为农服务为着力点,以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为落脚点。
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一方面
是我们新闻工作者要提高认识,另一方面是通过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提高全社会各界人士的认识。教育者首先要受教育,要推动全社会关注“三农”,我们新闻工作者本身首先要关注“三农”。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提高对“三农”工作的认识,主要应该包括对“三农”工作在全党全国工作中重要性的认识,对解决“三农”问题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认识,以及解决“三农”问题需要从“三农”内部和“三农”外部同时想办法的认识。提高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包括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现状的认识,对农民是具有平等权利的国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和兄弟姐妹的认识等等。改革开放多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整体面貌发生了非常巨大的变化,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粮食总产量连年下降、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农村基础设施陈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
滞后、农民权益屡遭侵犯等问题有待彻底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既有多年积累的老问题,也有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矛盾,解决起来难度很大,需要长期努力、多种措施并举。我们必须对此有充分的认识。
解决“三农”问题,要靠政策、靠科技,也要靠信息。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的作用更加明显。家庭承包经营制实行以来,如何实现农民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大市场的衔接,一直是个问题。在农民不知道种什么的同时,市民也不知道吃什么,因为农产品市场空前活跃,人们要吃得有滋有味且有益健康,各种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基因食品等等,名目繁多,难以搞清。人们特别需要有关的知识和信息。传播信息是新闻媒体最主要的功能,新闻媒体为“三农”服务,主要应该包括政策信息服务、经济科技信息服务、社会文化信息服务和健康生活服务等等。政策和科技,本身也是信
息,也需要通过媒体传播到农村和农民中去。同时,新闻媒体也要把“三农”方面的信息传递到全社会,以引起决策者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促进有关问题的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说,后一种服务对“三农”工作更加重要。因为,更仔细地看,“三农”新闻宣传实际上有两个层次,即“三农”内部层次和“三农”外部层次。在“三农”内部层次,新闻宣传主要解决信息服务问题;外部主要解决为“三农”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问题。现在大家已经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出路主要在“三农”以外,大的宏观环境的改观,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维护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是“三农”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三农”新闻宣传的落脚点。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居住分散,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组织化程度又很低,所以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容易受到侵害。新闻媒体的力量来自它的社会性和公益性,维护社会公正是新闻媒体的天职。为农民说话,维护农民权益,呼吁全社会平等、公正对待农民,新闻媒体义不容辞。农民权益包括经济权益、民主权利和政治权利。农民的经济权益最主要的是土地承包经营权、财产权以及合法劳动获得报酬的权益;农民的民主权利主要是在农村社区内部的选举权、知情权和监督权;农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是农民的国民待遇以及这个群体在国家决策中所处的位势。
以往,我们关注的多是农民的经济权益和民主权利,对农民的政治权利关注不够。经济权益要靠政治权利来保障,维护农民权益权利是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三农”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而维护农民政治权利则是维护农民所有权益权利新闻宣传的重中之重。
需要注重和把握好的几个问题一是要有对农民的深厚感情。人们常说,要带着感情才能做好“三农”工作,做好“三农”宣传工作,同样需要带着感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一个对农民的命运视而不见毫不关
心的人,能够写出有感染力、能产生巨大社会反响的新闻作品来。农民工工资和待遇问题,经过众多新闻媒体的持续关注和大量报道,引起了上至党中央、国务院下至普通公众的关注,终于在××年的春节前,带来兑现农民工工资、改善农民工待遇的热潮,并带来一系列建立保障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讨论。这是新闻媒体在推动“三农”问题解决当中的成功之举,体现出新闻媒体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力量,而媒体的力量是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和广泛的人文关怀为前提的。
二是要更多地关注农民的实践和创造。很多新闻工作者一直非常关注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创造,写出了不少有价值有分量的新闻作品。但是客观地说,以往的新闻报道,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的变化宣传较多,对农民的创造关注不够。而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农民在实践中的创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等
都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方方面面,农民都在进行着新的创造,关键是要发现它,挖掘它。新闻工作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实践性,农民是实践的主体,农民群众丰富多彩的实践是“三农”新闻的不竭源泉。到农村去,到农民中去,与农民和农村干部交朋友,了解他们在想什么、做什么,什么事情使他们高兴、什么事情让他们发愁。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更多新闻线索,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三是要辩证地看待“三农”的现实问题。“三农”问题既有历史上累积形成的矛盾,也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既有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基层干部工作上的原因。既有“三农”内部的因素,也有“三农”外部的因素。“三农”问题牵涉面很广,往往同一件事情,站在不同角度看,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
发展农业生产与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社会事业、保护农村干部积极性和维护农民群众权益、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与安排城市下岗工人再就业等等,都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利益冲撞。所以,“三农”宣传在强调一个问题时,要考虑另一面的问题,要照顾到前后左右。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现实中的问题,准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把握好新闻报道的“度”。
四是要有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三农”宣传面广线长,难度较大。在大农业领域、宏观层次上,有农业、林业、水利甚至包括气象、电力、机械、金融、保险等等;中观层次上,有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农资、贮藏、运输业等等;微观层次上,有粮食、棉花、油料、肉蛋奶鱼以及瓜果蔬菜茶叶等等。在农村领域,除了农业、乡镇企业等经济内容,也有乡村政治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等社会内容。在农民
领域,内容则更宽泛了,在当今的中国,农民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身份。所谓“三农”,基调是农业,基地是农村,核心是农民。把中国的“三农”问题弄通吃透非常不容易,有很多“三农”战线上的干部、专家,穷其毕生精力致力于研究或解决其中的一两个问题。搞“三农”报道,要比从事其它方面的报道复杂得多、费心费力得多。况且农村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农民的文化水平和表达能力不高,到农村采访避免不了吃苦受累。所以,搞“三农”宣传没有点吃亏吃苦的准备,没有点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是不行的。
只要我们真正提高了对“三农”工作的认识,勇于为“三农”说话,加强为“三农”服务,带着感情去从事“三农”新闻宣传工作,关注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创造,辩证地看待“三农”问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三农”宣传工作,我们的“三农”宣传就能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创出新局面。为了能够让亿
万农民更加富裕、更有尊严地生活,为了小康社会在我国的全面实现,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值得去做,应该努力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