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的建议

时间:2019-05-12 19:4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的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的建议》。

第一篇:关于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的建议

关于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的建议

2011-03-04新华网

建议人:湖北代表团 王玉芬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农民工子女随迁进城就读的问题日益突出。“有想法,没办法”,这是大多数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在子女教育问题上所面对的现实境况。从内心来说,让子女脱离父母监护,缺失心理关怀,成为“生活上缺人照应、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留守儿童”,实非情愿。他们非常希望也一直努力着能让子女随同自己进城就读,与城市同龄孩子享受一样的教育,但他们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就读所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自身的条件、学校的门槛和政策的限制,每一项解决起来难度系数都很高。住房条件恶劣,收入水平较低,工作流动频繁,这是农民工生活的普遍现状。进入城市,他们大多选择以群租合住的方式来降低生活成本,而且其聚居的地点通常是在远离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对他们来说,子女进城就读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城市高物价水平下的“家庭单独租住”的房租和家庭基本生活消费的压力,还有城市学校较高的显性和隐性的求学成本。突破经济上的压力让子女进城已属不易,要让子女实现“就读”困难同样很大,如果要选择好一点的学校那更是难上加难。事实上,城市公办学校在资源配置、学校布点、教学内容,包括作息时间等等方面也没有太多考虑兼收农民工子女的需求。虽说国家在2003年就已经确立了解决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但这项政策的具体落实,离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并且各地很不平衡。优质学校资源稀缺,有些定点学校距离很远,打工子弟学校条件太差,招收农民工子女就读的学校总体数量严重不足,这依然是宏观政策颁布多年后的“冷现实”。当然,他们还要面对的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高中阶段教育和以后的升学制度的“无情封锁”。

“没办法”是农民工的无奈,“想办法”是政府的职责。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难题,这同样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紧要的不是制定政策,而是落实好政策,要认真检查和督促各级政府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为此,提出建议如下:

(一)在宣传上,要加大对国家“两为主”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工对此政策的知晓率,让他们能够依法维护子女就读的权利。同时,加大对各级政府在落实这一政策上的督查和舆论监督,并将此列入对流入地政府的硬性考核指标。

(二)在数量上,一要严格要求公办学校向农民工子女敞开校门,依法保证居住在学校学区内的流动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严禁违规收费,二要积极改善现有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条件,加强规范管理与服务,帮助他们提高办学质量,同时要积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民工流入较为集中的地域捐赠举办农民工子女学校,大力扶持、发展民办学校。

(三)在经费上,农民工子女本就在国家实施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的公共教育经费的补助范

围,不过当农民工子女离开流出地时,相应的教育经费并没有随之流转。流入地政府也没有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纳入预算,接收学校因此也很难拿到对应的费用补助。为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尝试建立和完善农民工子女公共教育经费流转制度,当农民工子女离开流出地时,其相应的教育经费可参照社保资金的方式流转,为其在流入地就读提供保障,减轻流入地政府及学校的财政负担;此外,建议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给予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流入地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多渠道减轻流入地政府的地方教育财政负担。

(四)在制度上,一要针对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的现实为流入地城市教育扩容,同时要制定相关细则,避免农村受教育儿童的“集体迁移”;二要逐步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机制为常住地人口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流入地政府要把常住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范围,突破户籍限制,试点开放城市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以后的升学制度,建立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长效的教育管理体制。

建议人:

第二篇: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问题的调查

——基于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村

一、调查背景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一部分进城务工子女也跟随父母进入城镇生活。进城务工人员为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也有后顾之忧,最重要的就是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由于我自己的父母也是在外地务工加上,我的叔叔现在就在郑州中原区的一个农贸市场里卖菜,孩子也在郑州上学。我深知他们在郑州上学的艰苦,于是想借这次毛概课外实践的机会调查一下他们的教育问题是怎么样的,他们受教育的现状又是怎么样的。所以,我们小组四人利用清明假期之便,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调查当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情况。

二、调查目的这次做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研,了解民工子女在学校及家中受教育的情况,分析他们的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从郑州市相关政策,经费和师资方面的情况综合考虑,并结合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做出相应的建议。

调研目的和主要意义在于:

1.通过实地调研的方法,了解民工子女受教育及学习情况,并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2.从个例推广到一般,认识现在民工子女教育的现状及造成的原因;

3.为提高郑州市外来民工子女接受的教育的质量、加强长效管理提出思考与建议。

三、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时间

2012年4月1日—3日

(二)调查地点、对象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外来务工人员。

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09级的部分父母在郑州务工的学生

(三)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以下二个部分。

1、到郑州市中原区桐柏路朱屯农贸市场,那里有很多卖菜的摊主,他们大部分都

是从外地来到郑州的务工人员,生活艰苦,由于常年不能回家,所以孩子都也在郑州上学。我们以书面问卷为辅助载体,主要通过一对一访谈方式了解他们的子

女受教育状况。

2、从自动化专业09级的学生中找民工子女,进行访谈,向他们了解郑州市进城

务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现状。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四)调查人员

(五)调查分工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问题突出。

文化背景各异、学习方式不同, 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不平衡。农民工子女大多来自经济条件比较差、物质和精神生活相对贫乏的偏远农村,且农民工子女都是从农村的学校直接进入本地,他们和真正的农民并不相同,而是介于城市和农村这两个群体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生活,不同的口音、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以及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他们的成绩较本地孩子差,使农民工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控能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戒备能力强等不良心理。来自本地孩子的歧视,内心世界对社会差别感受到的强烈不平等,也让农民工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二)家庭教育状况存在很多不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也不能完全发挥。但是由于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与城里人有很大不同,他们在对子女教育方面,与城市

居民也不尽相同,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

1.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的认识程度不够。因为生活压力大,每天在外为工作生活奔波,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听之任之。

2.有些家长主观上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方法欠妥,简单粗暴。一旦孩子与自己的期望不一致,就会施以打骂。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操之过急,孩子不容易接受。

3.由于农民工家长工作忙,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帮助。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平时的作业中给孩子具体指导。

(三)学校教育状况复杂

1、城乡学校教学水平差距大、教材不统一,农民工子女跟不上城市学校的教学进度。受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影响,城区的学校教育条件、师资力量、基础设施和教育水平等都要优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是实行教育课程改革的试用教材,与农村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这些农民工子女普遍来自本省偏远落后的地区。那里的教育基础相对薄弱,直接后果就是孩子的学习基础与现居住地学校的学生存在较大差距。他们到城区读书后,大多感到难以适应,教材内容接不上,上课听不大懂,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差,感觉比城市孩子能力上低一等。

2、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给城区学校管理带来了较多困难和矛盾。

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使城区学校的学生员额大大增加,“大班化”现象严重。“大班化”教学导致“老师费尽劲、学生听不清、作业改不完、辅导力不从心”的尴尬局面,对教学质量、效果有较大负面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接受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师资力量普遍趋紧,教师负担加重。

3、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后,城区学校的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趋紧,费用增加。

由于近年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人数增长较快,而学校受资金、土地等限制,校舍、场地和教育、实验器材等基础设施和教学设施不可能一下子跟上。因此,接受农民工子女较多的学校,其校舍场地和教学设施都比较紧张,学校的支出费用也增加较多。

四、解决对策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通过调查,我们觉得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解决当前的上述问题。

1.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

教育强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方针,但还不能落在口号上,而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要增加教育和投入比例,特别是要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改善现有的教育基础设施,提高农村教育工作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能让教育人才安心在农村工作,从而让农村的孩子受到良好的学习教育,有较好的素质,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长远的解决农民工的问题。

2、坚持实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政策,确保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

让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在城区入学,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它既是依法保障城乡公民平等受教育权利的需要,又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特别是农村人口素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大力推行。教育行政部门应按国家和省的有关政策规定,认真落实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工作。一要努力降低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门槛,减少人为障碍。二要严格规范中小学收费行为。对按规定在城区就近入学的农民工子女,与城区孩子一样,免收“借读费”、“择校费”或“建校费”,全面推行“一费制”。

3、进一步改进学校管理,积极化解处理农民工子女在学习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改进教学管理。对农民工子女比较多的学校,可通过学校改扩建或设立分校、返聘有经验的老教师等办法,适当增加班级数,降低每班学生人数,防止班级生员过多的“大班化”教学影响质量和效果的问题;适当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将班上同学根据学习基础和理解、接受能力分成若干个组,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使其实际学习水平与城区学生的响应水平相适应。二是组织班级同学开展互帮互学,由老师指定一到二名城区学生对口帮助一名农村学生;或由几名基础、成绩好的同学带一、二名成绩差一点的同学;通过组织班级活动、学习讨论、兴趣小组等,加强城区学生与农村来的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帮助他们消除隔阂。三是加强对老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教育老师和城区学生不要对农村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基础差的学生进行歧视、嘲笑或侮辱;要帮助农村学生努力消除自卑、气绥、孤独甚至自暴自弃、逆反抗拒、报复他人的心理。努力在学校老师、同学之间营造形成尊师爱生、互信互助、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促进同学们健康成长,共同进步。

结尾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那些风餐露宿艰辛生活的外来人员们,对于只有教育才能改变子女的命运这一点深信不疑,他们大多表示,只要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能力不是太差,自己就会尽力供应孩子上学的需求,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必须指出,民工对当地城市的建设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一般从事繁重甚至危险的、城里人不愿

干的工作。因此, 希望此次调查能够唤起全社会人士对此问题的重视,呼吁更多的人加入到关爱农民工子弟的队伍中来,给予他们一些学习上的帮助,更好的关心农民工子女的问题,使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能够真正快快乐乐地学习、生活,健健康康地成长。

第三篇: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七项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切实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领导,成立了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每学期初召开一次由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拟定《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工作实施方案》,切实维护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合法权益,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教育提供了保障。

二是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发展规划,列入教育经费预算。同时,对随父母进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进行合理安排,就近入学,并做到应入尽入。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接收经教育行政部门认定分配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

三是清理规范有关制度。进一步清理和取消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歧视规定和不合理限制,在入学过程中,对所有接收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不得歧视,不单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班。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行“四统一”即与城市学生一样统一管理、统一编班、统一教学、统一安排活动。根据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实际情况,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评优奖励、入队、课外活动等方面,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

四是实行转入转出制度。根据农民工流动性大、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加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转入转出制度管理,防止出现辍学现象。

五是建立管理档案库。为外来务工人员建立资料详尽的校、班两级管理档案库,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庭住址、家长(监护人)联系方式、家庭基本情况、学生学习生活状态及身心发展特点等。对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采取校级领导分包班级、教师分包学生的形式,重点实施扶助。同时,不得加收借读费及“一费制”政策规定之外的其他任何费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失学。

六是建立定期联系制度。通过定期家访、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加强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父母(监护人)的联系和沟通,形成联手教育的合力。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真正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七是建立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报告制度。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与教师考核挂钩。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好的班级和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中出现严重问题的教师,考核不合格。

第四篇: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如何融入城市学校

网友:我小学三年级随父母打工来北京了,先在打工学校,后进了一家正规学校,虽然条件好了,但我总觉得和城里的同学玩不到一起,我该怎么办?

专家: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来到城市学校就读,如何让孩子们融入到同学、班级、学校的集体之中,不仅是家长、教师、学校的期盼和要求,也是孩子们所渴望的。就孩子自身而言,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要把“我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标签从自己的心坎上撕掉。“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一个人如果一旦被贴上了标签,他的思想、行为就会开始去“符合”这个标签上所描述的。所以,如果你真的为自己贴上了这个标签,很有可能就会在潜意识里去做出符合这个标签所代表的思想和行为。如: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同学们不喜欢的,是老师讨厌的等等,并且还会在这些不正确心理的主导下,表现出先发制人的尖锐、不合群等行为。因此,撕掉标签,树立“我是学生,我要学习,我要快乐”的正确思想。

二是不要为自己不是城里人而自卑。人生来平等,没有高下优劣之别,更何况父母带着子女来到城市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并为之辛勤耕耘。作为学生,学习上的成就是获得自信和自尊的重要来源之一,当你认真而勤奋地进入学习状态时,你所散发的积极向上的气息就会吸引同学。所以,不要为自己不是城里人而自卑,相信自己,只有自尊、自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三是从简单参与到逐步融合。从自己熟悉的学校进入到陌生学校,并融入进去,这需要一个过程。这期间,既需要自身不断适应新学校、新同学和新老师,也需要新同学对你的了解和接纳,所以,在集体活动或游戏中,可以从最初的简单参与,逐步到深入参加并发挥自己的作用,到最终融入并成为集体中的一员。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高慧斌)

第五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受教育情况报告

黑山镇中心校

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受教育情况报告

一、基本情况

黑山镇现有人口14677人,在校学生834人,其中初中324人,小学510人。黑山镇有368人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进城读书,占黑山镇适龄儿童总数的29.6%。其中,一年级有26人,二年级有60人,三年级有51人,四年级有52人,五年级有58人,六年级有45人,七年级有40人,八年级有16人,九年级有20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中,在外省就的有23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大多在公立学校读书的有304人,在私立学校就读的64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进城务工农民对其子女教育方法学习较少,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他们很少参加学习、接受家教培训,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有的家长因为自己有某种理想没有实现,于是就把成功的希望转嫁到孩子身上。但在管教孩子方面显得束手无策。有的家长把教育看成一种“跳农门”的功利行为,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事事顺从孩子,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不切实际,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生活不够关心、认为孩子只要能吃好喝好就行,物质上满足孩子,“不能让孩子受半点委屈”。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能力,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听之任之。有的家长因为孩子的成绩不很理想表现为对孩子很不满,经常非难、责骂,甚至对孩子进行侮辱、体罚。这类型的家长往往认为自己这样做是严格要求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家庭虐待。

2、缺乏亲情的抚慰导致生活问题。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之老家显得较为宽裕,对子女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上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尽量答应,有的是宁可委屈自己也要答应孩子,因此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条件所限,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存在自卑心理,又爱慕虚荣,觉得当地孩子有的东西自己为什么不能达到,甚至不愿被同学瞧不起。另一方面由于父母忙于挣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较少,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随着年龄的增长,进城务工农民子女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都认为生活状况一般。

3、家庭缺乏良好的教育环境。

从居住条件看,他们96.49%以上是租房,而且,最多的租过6次房,居住条件较差,80%以上的学生没有自己单独居室和专用书桌,学生在家庭中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条件,学习和生活不得不受很多外事干扰,这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自我教育的开展。家长个人行为具有表率作用极少,大多数家长言谈举止随意性强,很少考虑对孩子的影响。

4、户籍管理与学籍管理脱节

由于进城务工人员没有城市户口,没有固定居住地,入学后根据家长的工作变化随意流动,有的来了不办转入手续,走了也不带学籍,或人在学籍不在,或学籍在人不在,容易造成学生流失,这给各学校学籍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5、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由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随意性大,随时插班跟班就读,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有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合拍,还有的来自外省,教材不一致,学习态度不同,学习习惯不适应,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三、一点建议

1、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籍管理,全省乃至全国一盘棋,加强学籍网络管理,学号或学籍管理卡随学生异动,保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不流失。

2、随着学校布局调整,许多边远规模小、教育效益差的学校将撤并,大量的学生将进城上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将增多。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特别是保育寄宿条件的改善必须引起高度关注。

黑山镇中心校

2013年4月21日

下载关于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的建议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进一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问题的建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