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

时间:2019-05-12 19:0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

第一篇: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

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历史经验表明,农业现代化最实质、最核心的内容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过程,农业资

本参与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政策是并行不悖的。当前我国亟待解决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和发展农业资本的生成机制,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资本农业和外向型经济。

【关键词】现代农业;小农制;资本农业;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国家保护农业政策

一般认为,世界范围的农业现代化进程是从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全面启动的。尤其是在二战结束后的大半个世纪,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世界农业在既有现代化成就的基础上又获得了新的更大的发展,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资本和知识的汇聚点、城乡居民生活福利水平提高的贡献点。总的看,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征是高度的商业化、资本化、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工厂化、知识化、社会化、国际化交织在一起,极大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但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1](p934)。迄今为止,在我国13多亿人口中仍有9.49亿农民和2.5亿个小农户分散居住在380万个自然村,其中包括63%的农业人口、60%的劳动年龄人口、66%的老年人口和70%的少儿人口。这种小农村社制度天然地是一种最保守、最落后的东西,是一种非市场的东西,难以摆脱其分散经营小块土地、使用粗笨工具、利用落后技术、组织化程度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而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低、商品率低、劳动生产率低、比较收益低等等特征,它势必排斥资本、技术、知识、人才、管理等新型生产要素向农业生产领域的转移,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当前摆在我国的两大实践难题是,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如何培育农业资本的生成机制,归结起来就是“人往哪里去”和“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本文重点探讨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几个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以期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农业现代化的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欧洲工业革命发生以前,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普遍存在着一种“低投入——低产出”的维生型小农经济,这既是一种古老的历史现象,也是一种广泛的国际现象。马克思指出:“这种小农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即人口的最大多数生活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财富和再生产的发展,无论是再生产的物质条件还是精神条件的多样化和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条件”[2](p916)。所以,“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就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的应用。高利贷和税收制度必然会到处促使这种所有制没落。资本在土地价格上的支出,势必夺去用于耕种的资本。生产资料无止境地分散,生产者本身无止境地分离。人力发生巨大的浪费。生产条件日趋恶化和生产资料日益昂贵是小块土地所有制的必然规律。对这种生产方式来说,好年成也是一种不幸”[2](p910)。但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后,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机器大生产逐渐占领了城市各个工业部门,资本也开始向农业生产领域渗透和扩张,打破了“资本主义前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原有基础上的重复。相反地,资本主义生产的规律,是生产方式的经常改造和生产规模的无限扩大。……资本主义企业必然超出村社、地方市场、地区和国家的界限”[3](p187),从而“使农业合理化第一次有可能按社会化方式经营,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2](p697)。恩格斯晚年在谈到欧洲农业发展时曾指出:“1680年,小农业还是一种常见的生产方式,而大地产只是个别的,尽管不断增加,但总还是个别的。今天,大规模使用机器耕种土地已成了一种常规,而且日益成了惟一可行的农业生产方式”[4](p305)。因此,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发展,割断了农业小生产的命脉;这种小生产正在无法挽救地走向灭亡和衰落。……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将把那无力的过时的小生产压碎,正如火车把独

轮车压碎一样是毫无问题的”[5](p485)。总之,“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摆脱了一切历史的枷锁、也摆脱了将其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且被一起赶进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革命”[6](p149)。

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资本作

为发动整个社会再生产“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它作为发达生产要素成为推动社会形式发展的条件和发展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的主动轮”[7](p173)。随着农业资本化、企业化经营方式的发展,“使目前自己耕种自己土地的大部分小农的农业劳动变为多余”[2](p584),纯粹农业劳动者的人数越来越少,大批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工业人口,促使农业生产技术、组织形式、劳动力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经济结构等发生一系列的深刻变化,最终形成了现代大农业替代传统小农业的一场农业生产力革命。比如从1900年到2005年的百余年间,美国从事初级农业生产劳动力已由1200万人减少到不足200万人,所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也由35%下降到0.7%。欧洲主要国家纯粹务农人口的比重大约在2%左右,其中英国农民仅剩下45万人,法国为70万人,前联邦德国为60万人,意大利为74万人,荷兰为12万人,奥地利为11万人,瑞典为7.5万人,丹麦为6.8万人。目前,美国农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仅为1%,加拿大为3%,瑞典为3%,丹麦为5%,前联邦德国为2%,法国为4%,荷兰为4%,奥地利为4%,英国为1.6%,意大利为5%。二战结束后的日本农户总数从1963年的由575万个减少到2000年的312万个,农业从业者的比重也由76.6%下降到2.2%,农业产值所占gdp的比重仅为3%。从1913年到1987年,美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倍,西欧和日本等国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7倍以上,而同期的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提高了2.25倍,足见这两大农业生产系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8]。

就世界范围而言,全球总人口由1946年的接近23亿人增加到1985年的48亿人,人口净增加了1.1倍,而同期的世界粮食总产量却由5.33亿吨猛增至18.41亿吨,增长了2.45倍,平均每年递增3.2%,农产品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出人口的增长速度,因而世界人均占有粮食由234公斤/人增加到380公斤/人,净增加了146公斤/人。根据中外农业科技史专家的研究结论,人类在渔猎、采集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只能养活2人;进入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50人;进入连续种植的农业文明阶段,每500公顷土地可以养活1000人;而在资本技术集约型经营的现代农业阶段,每500公顷土地供养的人口猛增至5000人[9](p3)。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荷兰人选择将有限的土地资源用于发展高附加值的畜牧业和园艺业,发展以温室技术工程为代表的现代设施农业,园艺作物基本摆脱了自然条件的约束,使1公顷温室的生产水平超过100公顷大田作物种植的产出规模,目前荷兰一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供养112人。这样的生产增长速度在世界农业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现代科学在农业的运用,将把农村居民从土地上赶走,使人口集中于工业城镇”[10](p662),“这种大规模的集中,250万人这样聚集在一个地方,使这250万人的力量增加了100倍”[11](p303),“将把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城市和农村生活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12](p240),“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13](p57)。总之,世界农业现代化是与工业化、城市化相伴而生的,其实质和核心是化“农”,就是农民比重大幅减少、农业比重大幅下降、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的历史演进过程。

二、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的规律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

早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在考察英、法、德、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时发现,在工业化革命早期,农村劳动力和农业生产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工业部门,势必会伴随着小块土地所有者被剥夺、小农户被驱逐的暴力史和大批农民走向贫困破产状态的血泪史;但当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平均利润率的降低和由它调节的生产价格在城市商业和工业的范围内形成,促使资本流入农村,这样就造成了资本对农业劳动的新的需求,从而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报酬。那时资本就可以说是遍布全国,并在农业中找到用途,于是原来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农村积累起来的城市资本又部分地回到了农村”[14](p261)。这意味着资本的自由竞争和资本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由流动与同等水平的社会平均利润等条件在农业的资本化、企业化经营之时都已经完全成熟,资本在利润率平均化规律作用下,促使农业利润和工业利润接近起来,使农业工人工资和工业工人工资接近起来,最终将使工商业同农业相互配合、携手并进,并形成一种城市工业反哺农业的良性循环局面。因此,马克思在阐述地租理论时指出:“我们假定,农业和工业完全一样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也就是说,农业是由资本家经营;这种资本家和其他资本家的区别,首先只在于他们的资本和这种资本推动的雇佣劳动所投入的部门不同。……因此它的下列条件,如资本的自由竟争、资本由一个生产部门转入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可能性、同等水平的平均利润等等,都已经十分成熟”[2](p693)。这样,“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中,一般规律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趋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率的偏离会相互抵消。但它始终只是以一种极其错综复杂的和近似的方式,作为从不断波动中得出的、永远也不能确定的平均情况来发生作用”[2](p181)。也就是说,马克思关于价值转型和利润率平均化的一般规律,是建立在“假定“在农业中正像在加工工业中那样,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是在减少,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是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因而从长期发展趋势看“资本会普遍实现一个一般利润”,即“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利润率具有平均化的倾向”。然而在现实经济发展中,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一般低于工业的资本有机构,而农业的特殊性(如自然生命、季节性强、农产品流通和国际贸易竞争、生产组织特性等)又约束其效率改进的速度,再加上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垄断也阻碍着资本参与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因此“资本被土地吸引或排斥的程度,同谷物价格高于或低于生产费用的程度成比例。如果这个余额使用于资本得到比普通利润更高的利润,那么资本将被投到土地上;反之,则将被从土地上抽走”[15](p104)。总之,追逐私人利润是资本所有者决定把资本投入农业还是投入工业或是商业的惟一动机,而“工业的收益总是比农业多,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16](p693),这样就使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农业生产过程中寄生的和多余的阶级。因此在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随着工业化在城市和工业部门率先展开,出现了农业落后于工业和农村落后于城市的新趋势,“这个历史现象就是工业(真正资产阶级的生产部门)比农业发展快。农业生产率提高了,但是比不上工业生产率提高的程度。在工业生产率提高到10倍的地方,农业生产率或许提高到2倍”[14](p7)。这就是著名的“斯密猜想”,即“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增进,总也赶不上制造业的劳动生产力的增进的主要原因,也许就是农业不能采用完全的分工制度” [17](p7)。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很明显,农民所受的剥削和工业无产阶级所受的剥削,只是在形式上不同罢了。剥削者是同一个:资本。单个的资本家通过抵押和高利贷来剥削单个的农民;资本家阶级通过国家赋税来剥削农民阶级。农民的所有权是资本迄今为止用来支配农民的一种符咒;是资本用来唆使农民反对工业无产阶级的一个借口。只有资本的瓦解,才能使农民地位提高;只有反资本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政府,才能结束他们经济上的贫困和社会地位的低落。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消灭城乡差别”[18](p214)。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的中间阶段,工农业关系的调整要经历“结合→分离→结合”这样三个阶段,同样的城乡关系也将经历“结合→分离”和“对立→融合”或“城乡一体化”这样三个阶段。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19](p11)。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农业合作制生产是较为理想的农民自由联合体的主要形式,而“实行土地国有化将彻底改变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完全消灭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19世纪伟大的经济运动所追求的人道目标”[6](p129-130)。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在缩小城乡差别和工农差别方面应当并且完全能够比资产阶级做得更多更好。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要想有任何胜利的可能性,就应当善于变通地直接为农民做很多事情”[6](p287),“农业的第一个条件是人工灌溉,而这是村社、省或中央政府的事”[20](p362),“铁路的敷设也可以很容易地用来为农业服务”[21](p247)。恩格斯晚年也提出:“无产阶级政党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农业工人的利益,而不是维护农业资本家的利益。同样明显的是,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为了农民的利益而必须牺牲的一些社会资金,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观点看来好像只是白花钱,然而这却是一项极好的投资,因为这种物质牺牲可能使花在整个社会改造上的费用节省9/10。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我们可以很慷慨地对待农民”[5](p501)。

20世纪以来的100多年,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的一般规律与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政策是并行不悖的。首先是在农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的一般规律作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农场规模不断扩大,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不仅改变了农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结构和配置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以农业为轴心派生出很多相关联的产业,形成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经营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的渠道。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农业保护法案,逐步缩小农业劳动者与工业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别,形成了“城市工业反哺农业、国家财政反哺农民”的农业保护政策。比如,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间,美国农场平均规模由191英亩增加到435英亩,扩大了127.7%,其中500英亩以上的大农场增幅为43.3%。1900年,美国平均每个农场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只有2.58美元(新英格兰)和3.88美元(大西洋岸中部),而到2002年已增加至53.8 万美元(建筑与土地市场价值)和6.66万美元(机械与设备市场价值)。1940年,美国开办一个农场平均需要6200美元,而到1972年则猛增至10万美元。据统计,1950年代初,美国平均每个农场主债务总额为2205美元,1983年猛增至9万美元,大约占农场资产总额的20.6%,有的农场主欠债高达几百万美元,每年仅支付利息就需要几十万美元,所以有人把美国农业称作是“债务农业”。正如列宁在20世纪初所指出的:“谁掌握着银行,谁就直接掌握着美国1/3的农场,并且间接统治着所有农场。按照一个总的计划,把占全部生产总额一半以上的百万农场的生产组织起来,这在现代各种各样的联合以及交通运输技术广泛发展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实现的”[22](p236)。因此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美国政府在许多方面支持和保护农业,主要包括固定农产品价格、补贴性市场价格、出口补贴、限制竞争性进口、加强对种植和市场销售的管制、优惠贷款、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研究投入等等。这样,“在1960年,美国农场家庭平均收入为4054美元,全国家庭平均收入为6237美元,前者相当于后者的65%;而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农场家庭收入高于全国家庭收入的年份。大致在1990年代中期,美国农场家庭收入已经持续超过全国家庭收入的平均水平。到2002年,美国农场家庭收入已达到65757美元,而全国家庭收入仅为57852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14%”[23]。2005年,美国农场的净收入为832亿美元,其中政府补贴高达227亿美元,补贴主要流向大中农场。2006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达到770亿美元,其中小麦出口占世界市场的 45%,大豆占 34%,玉米占22%,成为当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美国农业部经济学家测算,农业出口中每赚一美元利润至少可以为其他经济部门再带来1.32美元的利润,每出口10亿美元就可以创造17万个就业机会。目前,美国的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只有0.7%,而食品和农牧业部门二项的增加值合计超过国内生产总值9%,纯农牧业生产领域的就业人数仅占全国的l%,但食品、服装、纺织等部门就业人员的比重却占到了15%,尤其是美国零售行业就业人员的54%都从事食品销售。荷兰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84亩,属于世界上人均占有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列。但在20世纪末,荷兰农产品净出口总额超过美国而高居世界第一位,此外还拥有多项世界第一,比如农业劳动力人均创汇率最高(1997年为14.06万美元/人),土地产出率世界第一(1991年为2468美元/公顷),单位土地面积创汇率最高(农用地出口额平均为1.86美元/平方米),农产品净出口额增速最快(1961~1999年增加45倍),农业基础设施世界一流(玻璃温室面积占世界1/4)。荷兰农业劳动力只占世界的0.02%,耕地不到世界的0.07%,但其出口的农产品却占到了世界市场份额的9%。目前,荷兰每个农户年均收入在4万欧元以上,其中从事园艺业收入超过40%以上,农场以外的经济收入占到35%以上[24](p1-3)。在最近的100年来,丹麦大约有1/3的农民放弃自己在当地已有的社会关系而移民到经济发达的其他国家或地区寻求生存机会,有1/3的农民选择了到相对较小的城市打工谋生,有1/3的农民选择继续留在农村,从农作物种植转向畜牧养殖,目前为数不多的农业人口全部纳入到由全国农民联合会(约有64000名会员)、家庭农场主联合会(约有17000名会员)和企业联合会共同构成的32个大型合作企业之中。因此,从1994年到2004年,丹麦农业抵押贷款债务比例由74.2%提高到76.1%,农业科技开发经费的90%以上都由政府提供,全国约有4300多名农业专业技术顾问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此外政府对发展有机农业按产值20% ~70%的标准补贴。目前,丹麦每个家庭农场平均起来算只有1.5个经营者,但其生产的农产品却占到了世界食品市场总量的3.1%,足以养活相当于3个丹麦人口的食物需求。全日制农民种植谷物者平均年纯收入为179000克朗,从事养牛和乳品生产者平均年纯收入为209000克朗,养猪农户平均年纯收入为497000亿克朗[25]。目前,欧盟向各成员国每年提供农业补贴大约为440亿欧元,占到了全部财政总预算支出的40%以上,这还不包括各成员国向本国农民提供的农业补贴。日本财政补贴农民的比例大约是农业产值本身的2倍,瑞士则高达4倍。可见,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主要是靠工业化和政府高额的财政补贴浇灌培育出来的一朵美丽奇葩。

三、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必须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

在20世纪的一个相当长时期里,约占世界总人口1/3以上的东方社会主义国家,一直生活在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些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偏重于强调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而忽视农业,偏重于强调农业对工业的贡献(劳动、资金、外汇、粮食和市场)而忽视工农、城乡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和均衡发展。因此,前苏联经过70年、东欧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经过三四十年的工业化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改造传统农业,相反却经历了农民被剥夺、农业发展缓慢、农村贫困落后这样一段历史。目前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发展现代农业既面临着“人口多、耕地少”的资源性约束,又面临着工农、城乡发展失衡的二元结构和体制性制约。特别是经过了30年的农村改革,我国户均拥有0.5公顷耕地的超小型家庭经营格局基本没有得到改变,农村资金外流、国家金融支持农业明显不足的局面也没有得到根本改观,这样就造成了发展现代农业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矛盾、发展现代农业投入大与农业比较效益低之间的矛盾。这是制约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两大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全年生产谷物为804公斤/劳,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707公斤/劳,更无法同美国平均水平95739公斤/劳相比。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占国内制造业的1/8和服务业的1/4,一个农村劳动力每年创造的价值大约为536美元/人,而美国一个农业工人每年创造的价值为68540美元/人,相当于中国的128倍。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分别比发达国家低30~40个百分点。2004 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产品产值之比按小口径(包括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制品业、木材加工、竹木藤棕草制品业、造纸业等)计算为 0.72∶1,而发达国家一般是3:1~4:1,其中美国初级农产品加工增值在5倍以上。2005年,我国每千公顷耕地化肥施用量高达366.5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5倍,分别是日本、美国、法国的1.6倍、3.6倍和6倍。2006年末,我国农业贷款余额为1.32万亿元,仅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的5.86%。我国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已从1980年代初的 30%以上降到2006年的11.8%,而把2.1亿个农民工计算在内的城市化率只有 43.9%,农村人口仍占总人口 56.1%,农业劳动力仍占劳动就业人口的40%以上,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进程又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从1985年到2006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由1.86∶1扩大到了3.28∶1。预计到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以12%左右的实际速度(扣除价格因素)增长,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以6%的实际速度增长,这与农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越来越低的趋势是相一致的,是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走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要立足于我国农业生产条件比较落后、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着力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立足于我国农业科技不发达、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立足于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小的特点,着力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立足于我国农业结构尚不合理,生产、加工、流通有所脱节的情况,着力构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立足于我国农业市场体系还不健全、流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实际,着力完善农业市场机制;立足于我国地域辽阔、农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状况,着力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立足于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着力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立足于我国农业生态较为脆弱、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的形势,着力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立足于我国农业支持保护水平较低的情况,着力构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国际惯例的支持保护体系;立足于我国农业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着力健全农业法律保障体系,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当前我国发展现代农业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就是减少农民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2006年末,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100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为34874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在1.5亿人左右。大量的农村人口沉积在农业领域,使我国的土地产生率已经不低、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农业劳动生产率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过去我们总是拿日本、韩国的例子来证明家庭自耕小农制的有效性和小农经济的生命力,但目前日本农民人均土地经营规模是我国的7倍,韩国是我国的4倍。事实上,我国人地比率早在清代中叶以后就已经低于“率计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的维生型小农经济临界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长期实行“不分男女老幼、一律平分土地”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造成了“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趋势更加凸显,结果导致几亿农民在高强度劳动投入和“过密化”种植模式下出现了土地报酬递减、甚至为零或为负数的现象。目前我国有14个省份人均耕地不到1亩,其中有660多个县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土地对人口承载力0.8亩/人的警戒线。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小农户与大市场、小农业与大农业、低收入与高投入的矛盾,必须使农村土地生产要素逐步市场化和资本化,扩展农业产业链,让农民分享土地增值的收益和工业化、城市化的“红利”,并分享初级产品进入第二、三产业后的增值利润。同时,要立足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扩大农产品市场贸易来缓解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存在的较大缺口。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630.2亿美元,其中净进口粮食2681万吨,约占国内消费量的5.4%。通过国外农产品净进口等于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2445.6万公顷(折合3.7亿亩),占到国内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5.6%。若按每亩耕地用水量300立方米计算,相当于节约国内农业用水840亿立方米。这意味着中国已由过去的农产品净出口国变为农产品需求存在缺口的国家,而在现行食品消费模式下解决13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至少需要耕地21亿亩,这其中13%的耕地资源要靠国外提供[26]。总的看,中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仍将取决于如何消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地关系,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发挥市场机制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资本农业和外向型经济。正像美籍华裔学者黄宗智先生最近提出:“中国农业今天正处于大规模非农就业、人口自然增长减慢和农业生产结构转型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之中。面对这样的历史性契机,政府若能适当投资于农业和扶持农业,通过国家法律规定和市场机制来促进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包括定期的转租和带有回赎权的出典,借以扩大适度规模农场比例,农业当前的隐性失业问题应该可以在近10年间改善,而农业的低收入问题也应该可以在今后25年间缓解”

第二篇:发展中国家药品平行进口和药品可及性问题初探

【摘要】本文从平行进口成因及理论分歧人手,结合药品问题的特殊性,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药品的平行进口问题

中应采用的策略,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认为在公共健康危机的状况下,有限制地使用平行进口策略符合中国的利益

选择。

【关键词】平行进口,公共健康,药品可及性

【中图分类号】d922.16;f752.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297(2004)o1—0030—04

rough research on par allel importation of phar maceutical m edicine 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pharm aceutical m edicine in de.

veloping countries.sun fan,sun guo—ping.law school of s0o 0" university.suzhou 215021.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ause of parallel importation and theories divergence.as well as the specialty of pharmaceutical

medicine,the author put forward som e strategy about parallel im portation of pharm aceutical m edicine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addition to,author consider that limit utilization the strategy of parallel im portation conditionally is conform ed to china’s in—

terests under the crisis of public health.

【key words】parallel importation,public health,the accessibility of pharm aceutical medicine

今年在我国诸多省区流行,并传播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严 专利产品的平行进i:i是指同一专利权人针对相同的发明创

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以下简称sars),使中国认识到在公共

健康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获得医药的重要性。世界上相当多的科

研机构纷纷开展针对sars的研究,专利申请。虽然大部分

sars患者经过医治挽回了生命,但是人们仍然希望能有药品和

疫苗上市,以防止sars再度流行。事实上,sars肆虐只是在世界各地流行性疾病状况的冰山一角。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

现:不发达国家的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以下简称hiv/aids病

患)获得药品的情况十分不理想,而情况更不乐观的是肺炎、疟

疾、肺结核药品的获得,因为这3种疾病的主要患者都是不发达

国家的人民,没有经济利益的刺激,研究机构不愿意为它们提供

治疗方案和药品。① 药品研发的特性决定了其知识产权保护非

常密集的产业,故探讨发展中国家药品可及性问题时应该注意

强制许可和平行进口问题,前者发生在生产环节,后者发生在流

通环节,二者都使原始权利人的利益受有损失。值得注意的是,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下简称trips协定)考虑到调和

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需要,允许各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以及有关

国家的药事法规调整强制许可和平行进口。

本文讨论涉及的范围是药品的平行进口问题,亦即药品在专利领域和商标领域的平行进口。

一、平行进口的成因与理论分歧

造在不同的国家分别申请并获得了专利权,当专利权人在其中

一个国家出售或者许可他人出售其专利产品之后,他人未经专

利权人同意将上述产品进口到另一个对该产品提供专利保护的国家的行为。商标平行进口是指在国际货物买卖中进口商未经

商标权人同意,将其购得的商标权人或其被许可人在国外生产的带有受保护商标的商品进口到本国销售的行为。

平行进口能产生的经济动因是同一产品在两个不同地域的市场上存在价格差异,平行进口商在最理想状态—— 即他能够

获得无限供应的货源的情况下,当其支出了运输费用、关税、港

i:i费用、分销费用、国内销售税② 和汇率差别后,仍能获益,平行

进口就会发生。

在一次平行进出口活动中,平行进口商往往能从中获益。

而且由于商业竞争

因素存在,可能会有多个经销商参与平行进

口,长期下来,对于设定差别价格的跨国公司来说,其本来利益

最大化的部署就会因此而落空。

反对平行进口的人士认为平行进口可能带来一些问题:“在同一市场公司的同一品牌的产品相互竞争,将严重打击授权经

销商的推销努力,并最终会使公司失去销售渠道;迂回进口的货

物,其说明书有可能出现文字不符的问题,从而影响公司产品形

① keith e maskus parallel imports in pharmaceuticals: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on and prices in developing co untries,10

② keith e maskus parallel imports in pharmaceuticals:implications for co mpetition and prices in developing co untries,1

5法律与医学杂志2004年第11卷(第1期)

象;非授权经销商通常不负责售后服务,这可能导致顾客的不

满,也会影响公司及其产品的形象”;消费者也有可能受害,因为

“如果平行进口的货物在质量上与授权进口货物不同时.消费者

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此外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可能额外增加

消费者的使用和维修费用。”①

针对来自跨国公司的诘难,支持平行进口的人士以权利穷

竭理论相应对。在商标法领域,如果一件货物载有合法的商标,一经投放市场,商标权人即丧失了对它的控制,其权利被视为用

尽,任何人再次销售该产品,商标权人应无权阻止。支持平行进

口的人士还从促进国际间货物流通的角度来论述同一品牌产品

平行进口的益处。

专利权穷竭理论指专利权人自己或者许可他人制造的专利

产品被合法投放市场后,任何人对该产品进行销售或使用.不再

需要得到专利权人的许可,且不构成侵权。

专利权利穷竭理论在国内或域内(考虑到欧盟欲建立统一

市场)是合理的。但是应该明确专利权的特性之一是地域性.各

国现行专利法中均规定了专利权人的进口权。一旦发生专利产

品的平行进口就可以侵犯专利权人进口权为由,提起诉讼。

二、药品平行进口及相关问题的特殊性

药品定价涉及诸多方面,一般来说制药企业可以自由定价,但是影响药品定价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政府限价政策、市场需求

弹性、药品分销商的多寡、药品适用人群数量、市场同类产品竞

争程度、消费者心理承受能力等,皆会影响药品价格。因此即便

是在发达国家之间,不同市场的相同药品的价格也会存在差异。

比如加拿大对其国民实行公费医疗,故政府会在集中采购的时

候与大型制药企业侃价,使得加拿大从美国进口的药品比美国

便宜1/3到1/2,很多美国人跨越边境或通过网络从加拿大购买

药品。② 因此,价格差异使药品平行进口有生存空间。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药品价格问题上的政策取向有极

大差异。世界上主要的制药企业,特别是有实力从事创新药研

发的企业皆集中于发达国家,与(上世纪)60年代相比,新药的开

发周期大大延长了。同样,据美国制药协会统计,新药开发的投

入也由(上世纪)60年代平均1 600万美元提高到(上世纪)90年

代2.31亿美元,③发达国家看中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高回报对

制药行业创新产生的激励作用。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

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没有专利保护,60% 的新药就不会被发

明出来。④

而普遍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药品仿制和世界范围内的平行

进口,使得发达国家在药品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敏

感。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策取向是以较低的价格向其国民提供现存的药物。⑤所以,从药品可及性的角度来

· 3l ·

看,发展中国家可能会通过特殊的药事法规允许药品的平行进

口,南非即是一例:1997年,为了治疗该国境内众多的艾滋病患

者,南非政府通过了《药品与相关物质控制法案》.该法案第1

5条就对平行进口做出了规定。

在这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正是trips协议为了协调发展

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利益的第6条的规定,依据国内法自行操作。

为了便于分析,先对药品分类:a.获得了商标保护的尚在专

利期的药品;b.获得商标保护的非注册药品(generic medicine,即

过了专利期的,由其他药厂仿制的药品);c.获得商标保护的非

专利药品。我们将3种药都框定为获得商标权,是为了能使讨

论符合平行进口概念的最基本的意旨~ 正牌货。

先来看a类药,如果这类药在出口国和进口国皆获得专利

权,那么专利权人就可以以该平行进口行为侵犯其进口权为由

采取行动,比如申请海关扣押或对起诉侵权人:这也是最符合平行进口条件的药品平行进口情况。

但是随着电子商务业务范围的拓展,网络药店因为能集中

采购,不建或少建门市,节约物流成本而能向消费者提供较优的折扣价。这个问题也难住了美国人,美国国会甚至为此召开听

证会希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种融平行进口商和平行出口商

为一体,且根本不在进口国内(销售商注册地、服务器皆不在进

口国)的销售模式以及一旦进入诉讼程序所产生的各种困难,至

少在现在没有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应对。

由此观之,即便是理论上以进口权对抗a 类药,也不能防止

平行进口的客观存在。

再看b类药,虽然b、c两类药已经不属于专利平行进口,但学者皆视其为平行进口伴生问题,故在此有讨论必要。在这

里情况变得比较简单。首先,因为药品专利期已过,依附专利权的进口权也无法继续存在下去。所以问题演变成有商标的药品的平行进口问题。我们认为只要是从合法渠道获得的正牌药品的流动,在包装方式,说明书使用没有改变的情况下,是不应该

受到责难的 其次,由于专利过期,对该种药品的仿制也就是合法的,多个不同商标的仿制药出现,就会产生价格⑥ 和质量上的竞争,这种竞争局面使消费者多了选择,一般来说非注册药价格

比原厂药价格便宜15%到50%,⑦ 因此,可能此时b类药价可

能因此下跌,使平行进口失去生存空间。

但是,由于与一般商品不同,研究人员非常关注用药安全性的问题。故有研究者诟病平行进口会带来药品质量上的风险,h rvey e.bak,jr.博士指出:“平行贸易增加了假冒和低于规定

标准的产品进入市场的机会,对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增加了风

险,而且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匮乏的管理人员的负担。”@ 例如:

“在尼日尔,1995年2月到5月脑膜炎流行,大约60 000人接种

徐兆宏企业知识产权国际保护[m].第1版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23

3httd://www.xiexiebang.com/1)rofessionai/drug/news/200111/11484320011130.htm,wvcw.dfmedicine.com/dfyb/200112—21 htm,2003年6月6日

检索。

internationa1 inte11ectual proderty institute,iipi.patent protection and access to hiv/aids pharmaceuticals in sub—saharan africa 16

keith e maskus.paraliel imports in pharmaceuticals: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on and prices in developing co untries,2

3keith e.maskus.paraliel imports in pharm aceuticals:implications for co mpetition and pric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22

孙凡苏州出台艾滋病“人权法案”.外滩画报.2002—11—01(a11)

keith e maskus.para11el imports in pharm aceuticals:implications for co mpetition and prices in developing co untries,9

亓涛构筑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的设想.http://www.xiexiebang.competition and prices in developing co untries

l2』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iipi)patent protection

and acce~ to hiv/aids pharm aceuticals in sub—saharan africa

(3]徐兆宏企业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第l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33

【4]詹正嵩新药研究开发与应用.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

224

[5]harvey e bale,jr药品获得与药品开发.姜丹明译专利法研究,2002 3l9~ 320

[6]孙凡苏州出台艾滋病“人权法案”.外滩画报,2002—1l一叭(a11)

[7]李顺德trips协议新一轮谈判及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新发展.知识

产权,2003,6(3)

(收稿:2003—06~l8修回:2003—07—25)

第三篇:世界农业论文.doc

论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

在姜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近十个周对《世界农业》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从事的还是传统农业,还不能和其他农业国相提并论。所以中国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负面的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是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土壤50亿吨,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蚕食耕地,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房地产坚实的后盾,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水资源的匮乏,2007年全年水资源总量247万亿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0.87%,人均水资源1873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4.63%,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以及农业水资源的污染,很多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但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2010年西北大旱造成很多地方颗粒无收,还有南方一些地区的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的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农业生态坏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坏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的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欧美地区的国家因为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过国际安全标准而不允许中国农产品的进口。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民环保意识淡薄,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的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止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得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政府部门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得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思。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根据农产品特性、技术类型、公益性程度及产权保护程度,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与布局,提高农业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多渠道等筹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综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这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有效支撑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对于我们国家,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其次,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再次,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最后,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经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配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体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5,(6):1-5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3】 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2):28-32 【4】 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63-72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公报(2005.,2006)

第四篇:世界农业论文

世界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的工程应用

摘要:近年来,世界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正在迅速地吸收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使得农业机械化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本文着重介绍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化装备中的应用情况。关键词:农业机械;工程应用;电子信息化

近年来,世界农业机械装备技术正迅速地吸收和应用电子信息科技发展的成果。这与农业面对世界市场竞争的压力,及集约化、现代化对大型、复杂、高效、节能、环保型农业机械化技术日益提高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近20年来,农业装备技术不断积累的技术创新成果也为这一发展提供了基础。

目前,我国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大,因此跟踪研究发达国家电子信息等方面高新技术在规模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1 农业机械电子化、信息化概述

电子信息技术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的这一发展趋势,代表着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中新的里程碑。电子信息技术使一些农业装置具有智能化的特征,使系统各控制单元间可相互通信,促进了支持基于信息和知识的“精细农业”应用的智能化变量作业农业机械的研究与开发。迄今,电子信息技术用于农业机械装备上的技术创新,可概括为以下5个方面。

l)提高机械作业的技术性能:过程监视、控制、诊断、通信。

2)实现节本增效和环境友好的农作:节约化肥、农药、水资源和燃料消耗,降低作业成本;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土壤、水体、动植物所遭受的污染。3)过程的精确操作:及时获取过程信息,使农业机械操作能精确执行过程控制指令。

4)改善劳动者的操作条件:良好的人机接口,操作方便、安全、舒适。5)发展基于卫星定位系统的农机作业田间导航、定位变量作业的智能控制农业机械,实现农场管理信息系统与田间移动作业机械间的无线通信与机群调度,支持农田作业的科学管理决策等。

智能化农业机械需要有不同类型的采集传感器、适于农机工作环境和结构设计的控制执行器、高性能的电子控制器和相应的软件支持,需要建立拖拉机及其他农业机械各部件电子控制单元间的通信、接口设计标准。这些都需要机械、电子、信息管理等多种学科的集成支持。2 农业机械电子化、信息化的工程应用 2.1 拖拉机与农业机械内部的电子装备技术

拖拉机与自走式农业机械电子化正向网络化、智能化、分布式控制技术方向发展。一台大型拖拉机和复杂农业机械,已装置了若干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ECU),它实际上已是一个带有独立处理信息与控制功能的计算机智能控制终端,是针对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专门设计的通用微型作业计算机,具有统一标准设计的接口,采用了控制局域网络(简称CAN)技术及其网络通信协议。

图1、2分别是德国FENDT拖拉机和CLAAS谷物联合收割机上应用的CAN总线系统,这已经在欧洲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内部电子监视与控制系统中应用。机器的若干重要部件采用了独立的带微处理器的电子控制单元,由设置于驾驶室带液晶显示的用户总线虚拟仪器终端控制器进行作业工况的显示和输入控制指令。机组上所有独立的电子控制设备均具有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挂接到标准总线上按规定协议进行通信和控制。总线上还留有插接端口,可与外部计算机连接,对总线系统设备进行诊断或实施系统扩展。

农业机械机组的电子控制单元,正在由早期的专用控制器设计向通用控制器方向发展。这样,一个标准的电子控制单元即可用于不同类型的农机部件和不同厂商的产品配套使用。图3是农业机械上采用的通用控制系统示意图。2.2 拖拉机与农业机械间的总线通信技术

拖拉机和各种农业机械上所应用的智能化电子控制单元的发展,使其接口的通用化、标准化设计变得日益重要。通常都是在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驾驶室内,安装可以和不同机型配套的通用型智能显示终端。采用双绞线或光纤电缆构筑机组内的“信息高速公路”,即数据通信链路,它是基于CAN总线技术的串行总线结构。各种机器部件或不同形式的农业机器电子控制单元被设计成具有与总线挂接的标准接口,包括硬件芯片和可编程软件,使得机组上各个相对独立的ECU间均可与中央控制器及显示单元交换信息,接受控制指令,也可在各个农机具或部件的ECU之间传输和交换数据信息,实现拖拉机与农机具间、农机具相互间和拖拉机中央控制器与农场计算机之间的串行通信。为了使农机具上的电子系统具有通用性、兼容性,建立通用的总线通信设计标准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使农户在国际市场上选购不同厂商的机器时,便于拖拉机与各种农业机械的ECU间的配套连接;对制造商来说,通用标准的建立,使其仅需关注ECU用户一侧与机器控制相关的设计或建立其闭环控制系统,而不需要去深入了解ECU与其他设备之间接口,只要将其插接到总线标准插座上即可,在总线上的数据信息交换仅以双向开环方式进行。设计农业机械的专用总线接口、通信协议和开发生产集成物理特性和软件协议的硬件电路,需要具有高集成度的IC芯片(嵌入式微控制器)。为此,CAN协议被选用作为农业机械应用的总线标准协议的基础。它是德国BOSCH公司开发用于汽车的总线通信协议标准。其工作方式与农业机械上的网络拓扑结构十分相似,支持CAN协议的接口通信芯片已可由世界各地IC供应商提供。1986年,德国首先提出了基于CAN2.0版本的农业机械总线标准(DIN9684),并从1993年起被欧洲各国的农业机械制造厂家普遍采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DIN9684为基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0)正在加速制定基于CAN2.OB版本基础上的国际标准,可望在近两年内完成。DIN9684农业总线标准的应用原理如图4、5所示。2.3 人机接口技术

拖拉机和农业机械在作业中,都需要人来操纵和控制。传统驾驶室中的仪表盘正迅速由电子监视仪表取代并逐步由单一参数显示方式向智能化信息显示终端过渡,从而大大改善了人机交互界而。这种智能化显示终端,实际上就是一台带液晶显示屏的计算机。它代表了当今仪器与控制装置发展的主流方向,又常被称为虚拟化仪器显示终端(Virtual Display Terminal)。它可在屏幕上按操作者的需求,通过屏幕任意选择显示机组中不同部分的终端信息,调用数据库信息,显示数据、图形、语音等多媒体信息。并可将数据信息动态存入类似信用卡尺寸大小的高密度智能化数据存储卡,将田间记录的数据信息通过智能卡带回办公室,由计算机应用高级软件进行处理。也可以将管理者的决策和操作指令通过智能卡传送到拖拉机上的智能控制终端,自动控制农机的操作。图6是现代大型拖拉机驾驶室内带有智能化显示终端和良好人机工程设计的操作环境实例 2.4 农场农业机械化中的机群调度与管理决策支持技术

欧洲一些大农场,已开始建立和使用农场办公室计算机与移动作业机械间通过无线通信进行数据交换的管理信息系统。其通信协议及接口标准已在DIN9684一5中加以定义。这可以使农场管理调度中心计算机直接调用各个田间作业机械智能终端存储的作业数据,存入农场计算机的数据库中。由于农场计算机具有比移动作业机强大得多的信息存储、处理功能,专家知识库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制定详细的农事操作方案和导航作业计划后,通过无线通信数据链路传回到田间移动作业机。机器发生故障,操作者也可调用具有强大分析功能的办公室计算机诊断处理程序。现代通信技术革命的成果,已开始应用于农业机械化作业的远程管理中。3 结语

电子信息技术与其它新技术在农业机械中应用研究的发展,既促进了新世纪农业机械化系统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创新研究与新产品开发,也为适应“精细农业”技术体系的试验实践开发智能化变量作业农业机械提供了基础。

我国农业还处于逐步推进实现基本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阶段,为了提高我国大中型农业装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科研与技术人员在学习和研究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之上,加速推进高新技术在规模化农业和农业机械化服务产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电子信息化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中国农机化》2004.1,薛金林等,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210032)

第五篇:世界农业论文.doc(精选)

论中国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趋势

在姜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近十个周对《世界农业》的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中国虽地大物博,但从事的还是传统农业,还不能和其他农业国相提并论。所以中国要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1987年2月,布兰特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长篇报告中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1991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荷兰政府联合召开了“农业与环境国际会议”,通过了“DenBos”宣言,即可持续发展与乡村发展宣言。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是指采取某种使用和维护自然资源的方式,实行技术和体制改革,以确保当代人类及其后代对农产品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农业;是一种能够永续利用土地、水和动植物的遗传资源的农业;是一种环境永不退化、技术使用恰当、经济能够维持、社会能够接受的农业。

1994年7月,《中国21世纪议程》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保持农业生产率稳定增长,提高食物生产和保障食物安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业投入,改变农村贫困落后状况,保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以满足逐年增长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农业生态环境破坏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水土流失,;农业用水资源匮乏;土地盐碱化和农田污染等,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所倡导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极大负面的影响。

首先,导致农业资源总量的减少和质量下降。水土是农业的基础,更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使土壤中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成分丧失,是土地变得贫瘠甚至荒废,2005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7.08%。全国每年因水土流失损失土壤50亿吨,所流失的土壤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蚕食耕地,随着房地产泡沫经济的火热,越来越多的土地变成了房地产坚实的后盾,可以说,直接剥夺了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空间;水资源的匮乏,2007年全年水资源总量247万亿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0.87%,人均水资源1873立方米,比2000年减少14.63%,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以及农业水资源的污染,很多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影响了农业灌溉,破坏了农业生态;对森林的滥砍滥伐、对草地的盲目开垦,使森林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的能力减弱,也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利因素;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和不合理使用,使农业耕地发生但面积板结,致使土壤生态

系统功能失调。

其次,导致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危害程度加剧。2010年西北大旱造成很多地方颗粒无收,还有南方一些地区的洪涝灾害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的减产。森林,草地的减少,使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漠化和荒漠化的蔓延。水土流失使河床、水库、湖泊等淤泥增加,河床增高、水库库容减小、湖泊蓄洪面积的减少,加剧了洪灾。土地沙化,使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可以说,如果目前农业生态坏境状况不能彻底改变,中国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灾、成灾面积不断扩大的趋势就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最后,农业生物多样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农产品质量下降,人们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农业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维护它的平衡极为重要,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维护农业生态平衡的基础,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多年来,由于农业生态坏境被破坏,使得许多地区自然资源调节功能的弱化,生物多样性逐渐消退或者消亡。由于土壤成分的改变和化肥、农药等在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使一些本应给人体增加营养的农产品变成了携毒品。农产品质量等级下降,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欧美地区的国家因为我国农产品农药残留量超过国际安全标准而不允许中国农产品的进口。

三.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包括人们的观念落后,传统观念、习惯以及错误的认识致使人民环保意识淡薄,无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法制和制度的落后;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政策还不够完善和成熟;生态农业和节约农业发展不够等。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根据造成环境问题的各种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1.加强法制建设,普及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现阶段我国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截止2001年底,国家制定和完善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13部资源管理法律。同时,国务院还制定颁布了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得30余部行政法规,这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政府部门既要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也要加快生态环境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不断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环境得强大舆论。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要做到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到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严格执行生态环境的有关法律法规。

同时,在法律进行完善的另一面,还要提高广大人民的环境保护意思。这就要求大力开展环境教育。普及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个方面,政府必须在各方面强调农业环境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发展生态环保农业,起到积极的导

向作用,通过各种渠道向人们宣传环保的重要性,激发人们从事环保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必须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改变“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对人们有计划地进行环保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建立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市场要求的基础上,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进行,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差异较大,不同地区凭借自己的优势,发展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和产品,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结构趋同、供过于求、浪费资源,而且又不能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弊端。

例如,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部山区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特色农业,既可以发挥区域优势,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中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挥固有的粮食优势,多生产粮食,保持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保证粮食安全。这样不同的地区各有所长,实现优势互补,既提高了经济效益,满足了市场,又实现了生态效益,形成了合理的生产布局。

3.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和基础设施

根据农产品特性、技术类型、公益性程度及产权保护程度,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职能与布局,提高农业科研资源的配置效率;增加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多渠道等筹集农业技术推广资金,改革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加强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结合、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通过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综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国长期存在的过度的过度开垦和放牧使得水土流失、江河蓄洪能力下降、草原退化严重,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因此,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退耕还湖、退牧还草的生态建设工程。

同时,由于这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使得我国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为了切实保护耕地,稳定耕地面积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通过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对耕地进行定量、定位,并附以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措施,切实保护能适应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地数量、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资讯管理系统,开展土地资源的详查工作。

4.大力发展科技,积极推广科学技术,有效支撑可持续发展

我国农业综合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劳动生产率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与发达国家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贡献率不到50%,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0%左右,氮肥利用率仅为35%,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为17%左右。

对于我们国家,仍有待于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首先,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其次,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

化、节约化。再次,在经济上用现代的管理科学指导农业,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最后,资源环境良化。保护资源、减少污染、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同步进行。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

“十一五”期间,我国应经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围绕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任务,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优势农产品核心生产、加工技术攻关。加大国际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力度。加强已有先进、成熟技术的中试、熟化、组配和推广应用,创新推广机制,促进科技与农业经济紧密结合,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率和转化率。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农业科研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农业科技体制。最终使我国农业真正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综合能力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晓东.可持续发展思想概述(J).国土开发与整治,1995,(6):1-5

【2】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保护21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5

【3】 李锦顺.城乡社会断裂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05,(2):28-32

【4】 张玉林,顾金土.环境污染背景下的“三农问题”(J).战略与管理,2003,(3):63-72

【5】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

【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环境公报(2005.,2006)

下载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世纪以来世界农业发展中规律性问题探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世界农业论文

    《世界农业》论文 《望美国农业思家乡农业》 摘要: 本文讲述了美国农业的具体情况,包括美国农业现行特点,农业带优势,相关农业技术、机械化和主要经济植物等等。然后由美国农业......

    26-2009-2014高考历史真题分解(世界现代史)0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4)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

    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乏科学和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我国现有的农业旅......

    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农业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摘要:研究农业技术过程中的科技创新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源泉和动力,是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关键,是推动新的农业......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市场战略

    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市场战略 内容摘要:本文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角度分析并论证了农产品流通关键在于市场的建设,从而对农产品的供求规律及市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产品......

    2009年世界地球日主题:绿色世纪

    2009年世界地球日主题:绿色世纪 2009年4月22日是第40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世界地球日主题为“TheGreenGeneration”(绿色世纪)。 世界地球日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由JanMartinWill......

    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探究[合集]

    农业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探究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主要介绍农业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从变化过程,......

    浅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浅析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作者:陈斌斌 巩秀霞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6期摘要: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